台美合作回憶美援物資抵台 - 遷臺黃金十年|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為區域安全考量,宣布派遣第七艦隊防護臺灣海峽。

1951年美國國會通過共同安全法案,開始對臺灣提供各種經濟援助。

台美合作回憶美援物資抵台. guideTile.toModdle:::visit3969printshareToshareToshareToA+A-二戰結束後,美國國會通過馬歇爾計劃的《1948年援外法案》,為了協助世界上自由的人民,恢復和平生產與安全之途徑,加速它們經濟上的獨立,並防止共產革命的蔓延。

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為區域安全考量,宣布派遣第七艦隊防護臺灣海峽。

1951年美國國會通過共同安全法案,開始對臺灣提供各種經濟援助。

台美合作回憶美援物資抵台歷史背景二戰結束後,為了協助世界上自由的人民,恢復和平生產與安全之途徑,加速它們經濟上的獨立,並防止共產革命的蔓延,美國國會通過馬歇爾計劃的《1948年援外法案》。

1948年4月2日更在聯席會議上通過《1948年援華法案》,為援外法案的一部分,總計援助金額為4億美元,包含1.25億的特別贈款及2.75億的經援。

並規定以不超過總撥款1/10的經費用於「農村復興計劃」,援助內容包含「食物及日用品」、「工業重建」、「農業復興」三方面。

但這項計畫僅在中國實施一年,即因中華民國政府在國共內戰節節敗退,衍生曲折的過程,許多美國援助任務與物資被轉移到臺灣。

然而韓戰爆發前,美國政府擔心臺灣局勢不穩定,援助計畫充滿不確定性,但經合署官員穆懿爾(RaymondT.Moyer)認為美國要在東南亞對抗中共勢力,力主「經援臺灣」的重要性。

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為區域安全考量,宣布派遣第七艦隊防護臺灣海峽,並將國民政府1949年度內未用的援款餘額之運用期限,延至1951年6月底。

1951年美國國會通過共同安全法案,開始對臺灣提供各種經濟援助,此後,「經援臺灣」始成為有計畫的援助行動,尤其在工業建設上,不管是經費規模、技術支援,均以協助臺灣工業達到「自給自足」為目的,在這段期間,美國官員對於臺灣的進步甚感滿意,穆懿爾盛讚臺灣乃受援國中配合度極高的國家,更於1951年8月同意臺灣代購經援物資,不僅使臺灣使用美援更加便利且具有效能,也大大提升臺灣工業發展能力,為臺灣的工業化與現代化奠定成功的基礎。

在軍事援助方面,1951會計年度,美國對台經援總計達9770萬美元,其中增撥的4170萬美元當中,除半數用於經合署之經常計畫,其餘半數用於美軍顧問團之軍事計畫,顯示經合署在臺基本工作方針範圍,已從單純經援層面擴及對軍方的支援。

從1951年到1965年6月美國終止對台援助為止,總共15年的美援時期,美國總共提供臺灣將近15億美元的援助,平均每年約為1億美元。

美援到達金額約佔1951年到1960年臺灣進口金額的40%;佔同一期間臺灣投資毛額的38%;也佔當時臺灣國民生產毛額的6%。

在50年代臺灣仍相當貧窮的情況下,美援實在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1951年3月10日,大批的美援物資從海外運來。

這是一批散裝的肥料,在基隆港口卸物的情形。

一群工人正在忙著搬送。

這些肥料將來再分運到多地農村,幫助人民增加生產。

1951年3月10日,美援物資除了肥料以外,還有交通建設的器材,此輪船正把鋼材起運到岸上來。

1952年7月21日,顧維鈞大使以景星勳章授予前經濟合作總署駐華分署署長穆懿爾博士以答謝他在華之功績。

1957年3月16日,美國國際合作總署遠東區署署長穆懿爾博士(Dr.RaymondT.Moyer)自馬尼拉到達台北,對此間美援運用情形,作一次較詳細的考察。

按穆懿爾博士曾任經合總署駐華分署署長,有「中國之友」之稱。

圖為穆懿爾博士(左)到達台北時和農復會主任委員蔣夢麟博士(右)晤談。

1952年11月1日,首批美援飛機抵台,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右1)、空軍總司令王叔銘將軍(右2)。

1959年8月18日,圖為基督教國際救濟會彰化區救濟協進會在彰化發放救濟物品的情形。

1959年8月18日,圖為基督教國際救濟會彰化區救濟協進會,由美軍協助民眾注射防疫針。

懷特公司與狄寶賽先生美援對於戰後的臺灣重建與經濟發展十分重要,這項經濟援助計劃是在「美國經濟合作總署駐華分署」(EconomicCooperationAdministration,MissiontoChina)與「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簡稱美援會)的共同運作下,在臺灣進行各種建設工作。

為了有效運作,經合署和美援會聯合聘請美國的工程顧問公司J.G.WhiteEngineeringcooperatio(簡稱懷特公司)擔任美援運用與執行上的工程顧問,直接參與對臺灣的經濟、工業、社會發展等建設的規劃與監督。

在1950-1957年間,懷特公司在臺灣的企劃經理是狄寶賽(ValerySergeideBeausset)先生,他對美援所進行的臺灣建設,有極為深厚的影響力。

1951年9月28日,懷特公司副總經理馮萊酒會,臺灣省政府主席吳國禎(左)蒞會。

中央社記者秦凱攝。

1957年8月17日,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嚴家淦(右)代表政府以領綬景星勛章一座,頒贈給美國懷特公司駐華經理狄寶賽(V.S.DeBeausset),酬庸他在華服務九年期間對於工程技術及美援工作的卓越貢獻。

中央社記者滕乃強攝。

1952年10月6日,八堵礦工醫院開幕,懷特公司的美籍專家安美拉(左),在吳國楨主席講完話後致詞。

1957年6月12日,在原子能和平用途目標下,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的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室在台北破土興工。

此研究室係利用原子能在醫學上對診斷和治療,進行有系統的研究,並依照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標準,整個圖樣的繪製由該院參酌美國國際合作總署駐華分署衛生工程師與懷特公司工程專家的意見,進行各項建築設計。

台大醫院希望將來成為一所應用原子能醫學,規模宏大,設備完善的醫院。

圖為台大醫院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室興工,由指導設計的美國原子能專家布魯薩博士(Dr.Brucer,右)破土,中為教育部長張其昀,左為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博士。

農復會奠定台農業復興基礎農復會是經合署援華工作中最為成功的項目之一,從1951年到1965年,約有三分之一的美援由農復會指導投入農業,在臺灣創造了近三分之二的國內淨資本形成。

農復會對於推動臺灣農業現代化有非常大的貢獻,農復會的主要工作有三:一是土地改革的積極推動者,二是改組農會的倡導者,三是美援的接受者和發放者。

可以說,有農復會奠定臺灣農業復興的基礎,才有臺灣在1960年代之後實現工業起飛與現代化的成就。

1951年4月20日,美國盟總土地改革專家雷正琪(WolfLadejinsky,左)抵台,沈宗翰博士(中)美援運用委員會主任委員蔣孟麟博士(右)前往歡迎。

1951年7月11日,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副秘書長王蓬等人,在美國經合署中國分署會議室,簽訂一項關於臺灣農作物所需化學肥料之供應及分配合約。

1951年10月1日,農復會成立三週年紀念酒會,行政院陳誠院長(右)蒞臨會場道賀,(左起)沈宗翰、穆懿爾、蔣夢麟。

1951年10月20日,臺灣省主席吳國楨南下主持阿公店水庫及曹公圳抽水機完工典禮。

吳主席(左)和農復會水利組長出席完工典禮。

1951年10月20日,阿公店溪蓄水庫的主要給水導道。

1952年2月5日,臺灣各界慶祝四十一年度農民節大會在台北中山堂舉行,全省農民代表均參加此一盛會。

慶祝大會後全省農民代表在中山堂前合影。

1952年2月5日,臺灣各界慶祝四十一年度農民節大會在台北中山堂舉行,政府首長(左起)行政院長陳誠、美國共同安全總署中國分署署長施幹克、農復會主任委員蔣夢麟、谷正綱等人出席盛會。

1956年4月17日,農復會美籍委員菲平(MR.WILLIAMH.FIPPIN)以四天的時間在金門實地調查,並訪問農戶和漁民,聽取他們的意見。

圖為菲平委員(左二)參觀金門育苗工作。

1954年5月17日,農復會協助金門建築之水利工程–高坑水壩,經駐軍戰士一年努力,業已竣工。

高坑水壩為重力滾水壩,引水入右左,兩幹渠而達於分佈田地間之水塘內,渠長三公里半,可以灌溉農田三千畝。

為紀念負責兵工建築之部隊官兵之造福地方,將水壩易名為武夷水壩並立碑紀念。

1964年5月1日,台南縣柳營鄉水稻綜合栽培示範田,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的看板。

1964年5月1日,水稻田的照片結實累累的稻穗。

除民生與戰略物資美援其他項目美援的項目除民生物資與戰略物資的提供之外,也包括基礎建設所需的物資,例如建築道路、橋樑、堤壩、電廠及天然資源的開發等。

在美援時期,臺灣基礎建設工程中平均有74%的總投資額來自於美援,為美援投資項目中所佔比例最高者。

其中尤以台電為美援重點資助的機關,位於大甲溪的天輪發電廠是台電第一座獲得美援的大手筆資助工程,第二座美援發電廠則是位於臺灣東部立霧溪畔的「立霧發電廠」。

其他美援的建設項目包括:霧社水庫、龍澗發電廠、南部火力發電廠、西螺大橋、中橫公路、麥帥公路、石門水庫、民生社區、中興新村、光復新村等。

除了國家基礎建設之外,美援項目涵蓋非常廣,包括肥料、水泥、製糖、造紙、紡織等,政府機關及公營事業皆是受援單位,美援對臺灣的高等教育發展也有重要貢獻,包括東海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館、臺灣師範大學樂群堂、臺灣大學圖書館、國立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等,都是在美援協助下興建完成。

1950年代的臺灣相當貧窮且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美援的適時來到,使臺灣在50、60年代雖然是在白色恐怖的政治陰影之下,不過經濟發展卻逐漸有了轉機。

美援直接增加當時的物資供給,平抑物價上漲的潛在壓力,促進了臺灣的整體經濟成長。

對於美國這個投資者而言,美援培養臺灣成為美國的堅定支持者,而日後臺灣經濟起飛,更以重金向美國購買各式武器,使美國政府得到更豐厚的回報,也算是一項非常成功的長期投資。

1951年3月28日,美援新車廂試駛典禮,參加典禮人員在新竹站合影。

1951年3月28日,新車廂上之美援標識。

1951年3月28日,美援新車廂共計十輛,鐵路局訂名「平等號」,票價不分等級,一律以三等快車計算。

圖示該列車在新竹站檢查情形。

1952年9月21日,台中縣白冷天輪電廠發電典禮,行政院長陳誠(左2)、美國共同安全總署中國分署署長施幹克(中),與各級官員和外賓參觀天輪電廠環境模型並進行發電儀式。

1954年6月12日,臺灣電力公司花蓮立霧發電所竣工典禮(左圖),美國共同安全總署中國分署署長卜蘭德(右)於立霧發電所竣工典禮致詞(右圖)。

1953年1月28日,西螺大橋遠眺。

西螺大橋的興建歷程始於1937年日治時期,當時稱之為濁水溪大橋,惟二戰末期因鋼材短缺而中止建設,成為未成道路。

戰後國民政府遷台,在美援資助下開工續建,並於1952年12月25日完工,1953年1月28日正式通車。

完工時是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也是遠東第一大橋。

1953年1月28日,西螺大橋通車典禮,由行政院長陳誠剪綵,與會貴賓包括(由右至左)臺灣省主席吳國楨、美國共同安全總署中國分署署長施幹克、行政院長陳誠、美軍顧問團蔡斯團長、美國駐華大使藍欽。

1953年11月11日,美國副總統尼克森主持東海大學破土典禮。

1955年6月14日,水利專家徐世大離台飛美,就興建多目標的石門水庫問題與美援有關機構進行會商。

1955年7月1日,石門水庫籌委會第一次會議。

1955年7月7日,石門水庫開工典禮,陳誠副總統(前者)於典禮時破土以示開工。

1963年5月10日,規模宏大的石門水庫,經數千員工日以繼夜的趕建,將於今年8月間全部完工。

圖為積極趕工中的石門水庫全貌。

1956年7月7日,嚴主席家淦、蔣代主任委員經國、美駐華大使藍欽及美國國際合作總署駐華共同安全分署署長卜蘭德(JOSEPHBRENT)為橫貫公路開工破土。

1957年1月26日,台糖糖業公司兩個最大規模的副產加工廠-新營酵母工廠,及彰化蔗板工廠,經一年多籌建及順利試車後,舉行正式開工典禮,這兩個遠東最大規模的新型工廠,是台糖公司在發展副產事業中第一次接受美援而設立的大規模工廠。

1964年4月29日,國立臺灣大學的農業陳列館由副總統陳誠揭幕,臺灣土地改革資料,臺灣的自然環境和農業背景等,將在這裡永久陳列,使中外人士參觀後對臺灣的農業能得全般的了解。

美國援外及駐華機構沿革•  1948年3月「經濟合作總署」(EconomicCooperationAdministration,簡稱ECA)設立,這是美國國會通過馬歇爾計劃的《1948年援外法案》所設立的執行機構,主要任務是在二戰結束後,協助世界上自由的人民,恢復和平生產與安全之途徑,加速它們經濟上的獨立,並幫助它們防止共產革命的蔓延。

•  1948年7月1日「經濟合作總署駐華分署」(EconomicCooperationAdministration,MissiontoChina)在上海正式成立。

•  1952年1月5日改為「共同安全總署駐華分署」(MutualSecurityAgency,MissiontoChina)•  1953年8月7日改為「國外業務總署駐華共同安全分署」(ForeignOperationsAdministration,簡稱FOA)。

•  1955年7月改為「國際合作總署駐華共同安全分署」(InternationalCooperationAdministration,MutualSecurityMissiontoChina)•  1962年1月9日改為「國際開發總署駐華美援公署」(Agencyfo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U.S.AAidMissiontoChina)1950年11月18日,美國經濟合作總署署長福斯特(右2)夫婦離華返美,(由左至右)經合總署中國分署署長穆懿爾(RaymondT.Moyer)、美援運用委員會主任委員陳誠、臺灣省政府主席吳國禎到機場送行。

1951年2月20日,美國經合總署中國分署長穆懿爾(中坐者)休假完畢後由美返台舉行招待記者會。

1951年10月4日,新任美國經合總署中國分署署長施幹克(HubertG.Schenck)來台,(由左至右)穆懿爾博士、施幹克、美國軍援顧問團蔡斯團長(WilliamC.Chase)。

1951年11月7日,前任經合總署中國分署署長穆懿爾離台,民眾向穆懿爾夫婦獻花。

1951年11月12日,經合總署中國分署新任署長施幹克(HubertG.Schenck)抵台,施幹克(中)和美國駐華大使藍欽(左)。

1952年1月17日,美國共同安全總署中國分署舉行招待記者會,由施幹克(左2)報告臺灣南部工業視察情形。

1954年3月3日,新任美國國外業務總署駐華共同安全分署署長卜蘭德(MR.JOSEPHBRENT,左)就職。

1955年11月22日,美國國際合作總署駐華共同安全分署署長卜蘭德(右3)在美休假三個月後,返抵台北任所。

卜蘭德告訴記者稱:此次返美休假時,曾就經濟援助項目問題與華府方面多所接觸。

在1956年度,美國可能增撥三千四百萬元的剩餘農產品援助臺灣。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