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 - 我們的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牠是台灣首次紀錄到的西伯利亞白鶴,也是第一隻有專屬保全的野鳥,能得到高規格保護,跟族群瀕危程度關係很大,西伯利亞白鶴在全球只剩大約四千隻,繁殖地在西伯利亞,度冬 ... JumptoNavigation JumptoMaincontent 您在這裡首頁 候鳥 走訪溼地 2017/12/25 走訪溼地 顯示之日期 201712/25 摘要 溼地,是潮間帶生物的家、鳥類的覓食區、也是我們生產食物的基地。

這幾年,從沿海的泥灘地,到內陸的埤塘、魚塭和各式都會型溼地,全台溼地都遇到不同的狀況。

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利用留職停薪期間,單車環島造訪全台六十個溼地,他選擇從台灣第一座人工溼地公園-高雄鳥松溼地出發。

  在西南沿海,最常看到的風景就是魚塭,人們利用海水養殖,也利用海水發展鹽田,當鹽業沒落,大片鹽灘地就成為候鳥覓食的最佳場所。

來到嘉義布袋溼地的季節,恰巧是冬候鳥報到的時候,一群調查人員正忙著計算今年造訪的候鳥。

台灣沿海溼地對許多長途遷徙的鳥來說,是重要的補給站,政府在鹽灘地、魚塭推廣裝設太陽光電板的政策,有可能會讓這群鳥朋友的棲地越來越少。

人類的作為對溼地的衝擊還不只於此,嘉義縣生態保育協會總幹事蘇銀添,帶著林昆海穿過沙灘,來到好美寮潟湖。

眼前所見,公共工程讓原本由沙灘、防風林、瀉湖組成的好美寮生態系,正逐次瓦解,生物相跟著變少,政府用消波塊築起長堤,企圖用工程手段留下沙子。

告別了好美寮溼地,繼續北進。

觀察西南沿海有些地區原本就地勢低窪,因為超抽地下水產生地層下陷,土地鹽化無法耕作,荒廢之後成了水鳥的棲地。

豐富的鳥況,是許多鳥友心中的聖地,但在美麗背後也有隱憂,污水排放、人為捕撈等干擾,讓棲地環境劣化。

土地樣貌改變了,人利用的方式也跟著改變。

緊鄰鰲鼓溼地的四股社區,居民幾乎都是早期跟著台糖來開墾的墾戶,如今他們也利用鰲鼓溼地的自然美景,發展生態旅遊。

2014年在林務局協助下,四股社區發展協會和周邊社區成立生態旅遊策略聯盟,要把力量擴大,同時嘗試推動回饋機制,讓居民都能享受到好處。

在人口稠密的都會區,溼地還肩負著多重任務。

五股溼地位在淡水河和基隆河的匯流處,是極端氣候下防洪治水的緩衝地帶。

荒野保護協會多年來在這裡努力營造棲地的多樣性。

高可及人的蘆葦,隨風搖曳,是水鳥喜歡藏身之處。

原本河流兩岸就是洪泛區,也是生物棲息地。

因為都市開發漸漸消失。

五股溼地的復育只是個起點,最終他們想要把淡水河流域的溼地,串連起一條生態廊道。

五股溼地對岸的關渡溼地,在淡水河生態廊道中,是關鍵角色。

為了爭取這片土地不被開發,保育團體歷經二十年的歲月,當年的堅持與遠見,劃設了關渡自然公園,讓大台北地區,留下一塊人與生物都可以喘息的空間。

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占地五十五公頃的關渡自然公園,承受的開發壓力,格外明顯。

台北市野鳥學會從2001年經營關渡溼地到現在,認為要讓護持的生物族群數量更多,就要把周邊土地利用一併納入考量,但如何讓周遭居民願意成為保育利用計畫裡的一環,在經營上兼顧到人和溼地的福祉,是現在溼地管理的趨勢。

不同於沿海的泥灘地,內陸型溼地又是另一種樣貌。

位在花蓮馬錫山底下的馬太鞍溼地,是河川沖積扇形成的內陸型溼地,主要水源來自芙登溪和地下的自然湧泉,自古以來,阿美族人在溼地乾旱處種稻,有水的地方捕魚。

以往馬太鞍部落族人倚靠溼地,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工商時代來臨,年輕人口外移,人跟土地失去了連結。

生態旅遊興起後,馬太鞍溼地轉型為休閒農業區。

為了服務遊客需求,興建棧道、開闢道路等公共建設,有的路面甚至一填再填,沒有考慮到溼地特性。

填土阻斷了水的流通,政府的河川整治,又讓自然溝渠變成了水泥化。

在失去了自然堤岸後,不但傳統捕撈文化消失,也讓原生魚種失去適合的生活環境。

馬太鞍溼地的現況,暴露出溼地管理的難題,內政部營建署在2011年公告八十二處國家重要溼地,要把這些溼地納入溼地保育法,明確規範溼地的利用方式。

馬太鞍溼地也名列其中,但這份名單公告後,因為欠缺充分溝通,引起各地地主的反彈,政府陸續展開再評定作業。

經過再評定,馬太鞍溼地劃設的範圍,從177公頃扣掉私人土地,只剩6公頃,從這當中,又透露出什麼樣的訊息? 2017年聯合國氣候峰會,公布了2018全球氣候風險指數的排名,台灣從去年的第51名,往前大躍進成為第7名,各國科學家都認為台灣深受極端氣候威脅,而溼地就是護持我們面對極端氣候的守門員,如何讓它們順利發揮救援功能,或許就要從溼地價值真正被看見開始。

  熱門事件 人鳥衝突 學科 濕地 縣市 台灣 嘉義縣 新北市 花蓮縣 關鍵字 溼地,泥灘地,魚塭,都會型溼地,候鳥,太陽光電板,生態旅遊,休閒農業,河川整治,極端氣候 溼地,是潮間帶生物的家、鳥類的覓食區、也是我們生產食物的基地。

這幾年,從沿海的泥灘地,到內陸的埤塘、魚塭和各式都會型溼地,全台溼地都遇到不同的狀況。

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利用留職停薪期間,單車環島造訪全台六十個溼地,他選擇從台灣第一座人工溼地公園-高雄鳥松溼地出發。

相關議題連結 溼地重生-大坡夢 再見溼地 溼地重生-秘密花園雙連埤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林燕如 攝影陳慶鍾葉鎮中,剪輯陳慶鍾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濕地 閱讀更多關於走訪溼地 回到濕地歸鄉路 2017/01/09 回到濕地歸鄉路 顯示之日期 201701/09 摘要 每年一入秋,台灣西部沿海,總是迎來許多來自北方的候鳥朋友。

大大小小濕地上,擠滿各種鳥類。

體型大的鷺科,威風八面走在水中,個頭嬌小的雁鴨科,喜歡在水面上優游划水。

在冬天的東北季風下,濕地一點都不孤寂,反而更熱鬧,就像各地高手趕來會師的武林大會。

為了籌備一年一度的候鳥季,茄萣當地最有名的鳥人-鄭和泰,也展開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日子。

鄭和泰,五十多歲,土生土長的茄萣人。

年輕時是位化工工程師,自從十多年前愛上賞鳥,就成為守護濕地與候鳥的最佳代言人,也是每年候鳥季最重要的推手。

為了張羅2016年底的候鳥季,鄭和泰騎著摩托車四處跑。

他穿梭在社區、菜市場、老餅店和各協辦單位間,只要一經過濕地,總是習慣要下車看看才安心。

這一天,鄭和泰停留的地方,是茄萣人南北往來的主要幹道之一,也是濕地中最熱門的賞鳥點-大蒸發池。

如果願意靜靜等待,就可以完全不用望遠鏡,在幾十公尺距離內,欣賞到保育類明星-黑面琵鷺。

只是這兩年,高雄市政府為了防洪,在這裡興建防水閘門,卻造成大排外水排進濕地內水,一旦濕地水位超過三十公分,就會影響候鳥的棲息與進食。

在上大學之前,李至堉跟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完全不知道家鄉,有這麼一處名聞遐邇的濕地環境,更不知道這濕地的自然環境與生物資源,跟茄萣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

大一那年寒假,至堉和國中同學共同走進濕地,重新認識家鄉、認同母語,他的在地意識,也因此受到啟發。

練習用台語思考與書寫,是至堉尋找自我認同的嘗試,此外,加入守護茄萣濕地的行列,更是他具體實踐的方向。

2014年二月,至堉和一群年輕夥伴,成立守護茄萣濕地青年聯盟。

這群守護茄萣的年輕子弟,主要分布在台北、台中、台南和屏東。

他們跟至堉一樣,平日各有各的生活,有些人還在求學,有些人已入社會。

雖然無法長期待在茄萣,不過他們行動靈敏、分工有序,以網路為連結平台,如果茄萣有事、濕地有難,他們一定會出現。

這天,地球公民基金會、高雄鳥會、台灣濕地聯盟、國際黑面琵鷺後援聯盟等團體,也一同加入會議。

雖然高雄市政府闢建1-4號道路的目的,是紓解地方交通、繁榮茄萣發展,可是與會人士希望在社會各界還沒共識前,暫緩1-4道路的興建。

茄萣濕地的前身是竹滬鹽灘。

1976年,高雄縣政府把鹽灘南端興建為興達港,10年後,1986年,縣府又在興達港東側開挖遠洋漁港,把廢土填進鹽田,土地所有權由台鹽公司移轉給國有財產局,面積大約有171公頃。

二、三十年來,因為沒有過度開發與干擾,濕地已經成為候鳥度冬的天堂。

到目前為止,已經統計到167種鳥類,其中還包含國際級的保育物種黑面琵鷺兩百多隻,茄萣濕地跟南邊的永安鹽田,共構成為南台灣最大的候鳥度冬地。

帶著學員或遊客賞鳥,現在已經是鄭和泰的生活重心。

為了讓更多人深入認識茄萣,他以濕地為舞台、以各種鳥類為主角,說明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必要性,也藉此突顯濕地環境保育刻不容緩。

可是,茄萣濕地命運多舛,一再因為興達港計畫而受牽制。

2008年,興達港漁業特定區計畫中的兩條道路,1-1號道路和1-6號道路,把茄萣濕地一分為二成為南北兩區。

2016年8月底,同樣是漁業特定區的1-4號道路,環評闖關成功。

位於大蒸發池旁,有一長條往北方延伸的土堤,正是1-4號道路的預定地。

1-4號道路,全長947公尺,道路工程費將近一億,如果加上環保設施費用約1.5億,但卻只節省當地居民在南北交通上1.5分鐘車程。

其實,2016年1月19號,1-4號道路環境影響評估,被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敗訴,不過三個月後,高雄市政府再啟環評,並在8月31號通過。

2016年11月20號,茄萣濕地候鳥季熱鬧登場,現場有二十四個來自各地的環保團體擺攤相挺。

守護茄萣濕地青年聯盟,也是候鳥季的重要夥伴。

這場活動不只要宣告候鳥季節已經到來,也要號召更多人站出來,保護濕地環境和茄萣未來。

遊說、溝通、連署,是這群年輕人在活動中的任務。

茄萣人習以為常的淺灘,是環境學者口中的濕地。

茄萣人常常看到的黑面撓杯,是世界級的保育類動物。

茄萣濕地,早已為這片土地打造未來發展的定位。

年輕人想回鄉,中生代想留鄉,候鳥年年回濕地報到,茄萣人的家園感也深根固著在濕地上。

至於1-4號道路,是不是真的可以促進茄萣發展?幫助年輕人回家呢?答案,或許就在濕地裡。

熱門事件 開路爭議 學科 動物,開發 縣市 高雄市 茄萣區 關鍵字 茄萣溼地,候鳥,黑面琵鷺,鄭和泰,青年返鄉 每年一入秋,台灣西部沿海,總是迎來許多來自北方的候鳥朋友。

大大小小濕地上,擠滿各種鳥類。

體型大的鷺科,威風八面走在水中,個頭嬌小的雁鴨科,喜歡在水面上優游划水。

在冬天的東北季風下,濕地一點都不孤寂,反而更熱鬧,就像各地高手趕來會師的武林大會。

相關議題連結 黑琵之家 黑琵之死 黑面琵鷺,請來我家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李慧宜 攝影/剪輯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開發 閱讀更多關於回到濕地歸鄉路 鶴喜 2016/03/21 鶴喜 顯示之日期 201603/21 摘要 2014年12月,一隻來自西伯利亞的白鶴,落腳新北市金山清水溼地。

2015年11月,一隻來自中國東北的丹頂鶴,降落三芝農田。

迷路意外到訪,人們爭相競睹,其實除了美麗,牠們還帶來環境啟示。

清水溼地因為白鶴,傳出翻轉土地的好消息,三芝也因為丹頂鶴,開啟了社區自發性守護的新行動… 在台灣能見到的鳥類有六百多種,當中有一半是候鳥與過境鳥,偶然出現的迷鳥,因為珍貴稀有,往往吸引更多目光。

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副執行長邱銘源表示,「牠上岸第一天,全台灣三百多支大砲把小白鶴圍成一圈。

」 飛越數千公里,迷途恐慌加上體力大量消耗,其實牠需要好好休息。

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長期在金山兩湖地區推動友善農業,看到小鶴當時的處境,緊急協調新北市府圍出警戒線,讓牠避開大砲的追逐。

牠是台灣首次紀錄到的西伯利亞白鶴,也是第一隻有專屬保全的野鳥,能得到高規格保護,跟族群瀕危程度關係很大,西伯利亞白鶴在全球只剩大約四千隻,繁殖地在西伯利亞,度冬地卻在中國鄱陽湖,鄱陽湖因為三峽大壩水位變遷,環境變化快速,牠們雖然不是現存鶴類數量最稀少的,卻是情況最危急的。

身為國際級瀕危物種,金山小鶴卻不怕人,大多棲息在兩位老農夫的田,當地主下田工作,牠就跟身邊,地主也習慣小鶴相隨,老農善待小鶴的現象,也是艱難的保育習題,對野生動物來說,不怕人反倒是隱憂。

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丁宗蘇擔心,牠總是要離開,這樣接近人的個性,未來對牠可能是辛苦的事。

2015年12月18日,小白鶴意外出現在台北松山車站,在台北市動保處與市立動物園協助下,隔天順利重返清水溼地,雖然有驚無險,卻令人擔心我們究竟有多少能力庇護迷鳥?類似金山的環境,在北台灣已寥寥可數。

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副執行長邱銘源表示,小鶴來台灣這件事,如果可以超越物種,將關懷重心回到棲地、產業與人們,思考如何永續,保持生機,會有更大意義。

這片清水溼地,2007年曾有四隻丹頂鶴停留,當時台北縣政府為牠們暫停了一條2-3號道路的開闢,加上保育人士期盼這裡變成國家重要溼地,過程中還造成居民與愛鳥人士的對立,想修補這道裂痕,要從農民與在地人的角度出發。

金山農地大部分是私有地,因為農民老化,廢耕或休耕比例很高,想幫助更多生命,並尊重在地人,該如何維持環境活力? 新北市農業局採用對地補貼方式,只要不用農藥化肥耕種,一甲地每年可拿到二十萬的補助。

擁有政策支持,金山農地有了翻轉基礎,友善耕作面積增加到十甲。

小白鶴翻轉了土地,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提出金山倡議,希望金山農地朝向有機耕種,在地生產、在地食用,並首先與學校合作,希望學生能優先吃到周圍農夫種的好米,如此一來,糧食安全了,農民收入增加了,整體環境也變好了。

小白鶴把金山帶往新方向,但是牠卻有些孤單。

目前兩歲的牠,七歲時就能繁殖,該不該幫牠回到西伯利亞或鄱陽湖?來自俄羅斯、日本與中國的專家,特地來台灣找答案。

中國白鶴專家賈亦飛博士說,最好的辦法是讓牠順利回到西伯利亞,與其他白鶴相遇,完成牠的生活史,傳宗接代,現在擔心牠能不能獨立回到北方?經過多方溝通,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希望讓牠「野來野去」,自己決定去留。

小白鶴停留將近一年後,距離大約二十公里的三芝,來了一隻丹頂鶴。

鮮紅頭頂,修長嘴喙,黑白分明的身軀,全球只剩兩千多隻,分布中國與日本。

這不是丹頂鶴第一次到台灣。

1932年,就有兩隻個體出現在台北,後來被打下製成標本。

2003年新北市貢寮發現一隻丹頂鶴,因為太稀有,被賞鳥人士追的到處飛,後來誤闖新竹機場被射傷,台北市立動物園緊急醫治後康復,卻在2008年送至韓國野放前意外死亡。

2007年,四隻丹頂鶴在金山Longstay,直到2008年5月離開。

相較之下,2015年飛到三芝的這隻丹頂鶴就幸運多了,當地居民發現牠是國際級的保育動物,緊急成立社團,建立守護小組,希望大眾不接觸、不餵食、不侵擾,新北市動保處也派出動保員來巡邏,讓丹頂鶴能好好休息。

守護的熱情也感染農民,三芝當地農民自發性建立了默契,如果丹頂鶴在自己田裡,就不下田工作,但最近該為春耕進行前置作業了,農民因為丹頂鶴不敢下田所產生的損失,守護志工想透過義賣來集資貼補。

三芝保有大面積水梯田,田園生態豐富,食物種類也多,丹頂鶴才能駐足,這裡的作物是筊白筍,慣行農法為主,當小白鶴翻轉了金山,或許丹頂鶴也能改寫三芝未來。

2016年2月中旬,三芝丹頂鶴離開了。

小白鶴還留在金山。

「鳥來是偶然,鳥走是必然,重要的是,鳥走之後到底留下什麼?」這是邱銘源時時提醒自己的問題,而答案?已經寫在土地裡。

熱門事件 人鳥衝突 學科 動物 縣市 新北市 金山區 新北市 三芝區 關鍵字 候鳥,生態保育,丹頂鶴,迷鳥,生態種植 2014年12月,一隻來自西伯利亞的白鶴,落腳新北市金山清水溼地。

2015年11月,一隻來自中國東北的丹頂鶴,降落三芝農田。

迷路意外到訪,人們爭相競睹,其實除了美麗,牠們還帶來環境啟示。

清水溼地因為白鶴,傳出翻轉土地的好消息,三芝也因為丹頂鶴,開啟了社區自發性守護的新行動… 相關議題連結 黑琵新家要開路 石虎需樂園 候鳥捎來的死亡訊息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陳佳利 攝影/剪輯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動物 閱讀更多關於鶴喜 龍鑾潭的候鳥危機 2015/12/28 龍鑾潭的候鳥危機 顯示之日期 201512/28 摘要 恆春龍鑾潭風景秀麗,是冬季候鳥棲息的生態濕地,也是國家重要濕地。

但是,觀光熱潮下的土地開發,造成環境破壞,讓龍鑾潭有了變化,候鳥不再來,成為冬日寂冷的水潭… 龍鑾潭位在屏東恆春西南方,原本是個天然的沼澤濕地,面積隨季節變化。

後來為了水利灌溉,1948年建設堤防,提高水位,形成現今約170多公頃的水域面積。

它和周遭的埤塘、農地,形成廣大的濕地區域,成為冬季候鳥最好的棲息地。

高雄鳥會在2008年做的生態資源調查,記錄到鳥類42科126種,保育類鳥種22種,其中候鳥居多,種類占所有鳥種的七成以上,其中鳳頭潛鴨的族群量,最高曾有三千多隻。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後,將龍鑾潭劃入特別景觀區,設立自然教育中心,推動生態教育。

2011年營建署公告台灣濕地區域,龍鑾潭被指定為國家級濕地,成為遊客拜訪與學習的生態濕地。

但是近幾年,龍鑾潭的候鳥數量不斷減少,人們發現這裡有了危機。

墾丁的觀光發展,東岸土地開發和西岸的農地生態問題,成為龍鑾潭棲地惡化的主因。

一群鳥會人士前往龍鑾潭會勘,鳥類專家蔡乙榮指出,水利會為了滯洪,雨季時刻意降低水位,減少水量,造成水質優養化,連帶影響水中生物,也讓棲地食源變少。

根據當地水文流向,位於龍鑾潭東側的恆春鎮,大水可直接流入大海,其實不需要龍鑾潭滯洪,鳥會人士呼籲,應該優先考慮它的生態功能。

在東岸地區,因為鄰近道路,有民宿、賽車場等大小不同的開發案,甚至還有觀光飯店等大型開發計畫,整個東岸農地,有著高強度的開發壓力。

恆春鎮的生活污水,近年已興建污水下水道,接入污水處理廠,但是東岸農地並未納入管線,許多生活廢污水就循著溝渠,流入龍鑾潭,影響水質。

為了解決龍鑾潭的棲地問題,墾丁國家公園舉辦2015年南方鳥類論壇,邀請官員與專家,商議解決之道。

東岸農地開發問題,屬於屏東縣府管轄,屏東縣環保局長魯臺營表示,對於非法業者必須鐵腕處理,並且希望輔導能與環境共生的合法業者。

鳥類專家提出,應該將龍鑾潭北邊的魚塭、農地,劃入龍鑾潭濕地的保護範圍,讓棲地面積擴大,也增加棲地多樣化。

龍鑾潭西岸緊鄰龍水社區,一個以湧泉聞名的農業聚落,過去的傳統農業模式,有著農藥毒害生態和傷害鳥類的問題。

社區十多年來,走向生態農業,朝環境共生的農業型態轉型。

長期努力不只種出好作物,也讓農民更願意保護農地環境。

農水社區總幹事林秋月指出,農區內主要的水圳、埤塘,堅持不要水泥化,維持原始型態,有利生態發展,讓農地也能成為濕地環境,提供候鳥覓食與棲息。

在龍鑾潭附近的高地上,推廣生態農作,種植恆春特有的牛杙仔蘿蔔。

這種古老品種的作物,不僅美味,也適合當地土質與氣候,可以使用生態農法種植,不會造成農藥與化肥的污染問題。

社區旁的一座草潭,目前抽乾水源,移除外來魚種,並且重新堆砌潭中小島,營造多樣化棲地。

各界都在想辦法搶救龍鑾潭,不想讓它變成第二個澄清湖。

但是高雄鳥會總幹事指出,墾丁高度觀光化,帶來土地開發的壓力,就是龍鑾潭棲地問題的根源,未來如何建立合適的旅遊模式,才能根本解決生態危機。

台灣許多濕地環境,都有相似的棲地破壞問題,但是像嘉義鰲鼓濕地,透過良好的土地規劃和管制計畫,漸漸恢復良好生態樣貌。

候鳥不再來!龍鑾潭的棲地破壞,是個警訊,讓人驚覺台灣最南方的濕地環境,面臨生態崩毀的大危機。

熱門事件 人鳥衝突 學科 動物,濕地,開發 縣市 屏東縣 恆春鎮 關鍵字 溼地,候鳥,生態農法,南方鳥類論壇,生態保育 恆春龍鑾潭風景秀麗,是冬季候鳥棲息的生態濕地,也是國家重要濕地。

但是,觀光熱潮下的土地開發,造成環境破壞,讓龍鑾潭有了變化,候鳥不再來,成為冬日寂冷的水潭… 相關議題連結 失去最後泥質灘地 擁擠的樂園-高美濕地 台灣鳥類警示錄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郭志榮 攝影/剪輯陳志昌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濕地 閱讀更多關於龍鑾潭的候鳥危機 候鳥捎來的死亡訊息 2015/03/23 候鳥捎來的死亡訊息 顯示之日期 201503/23 摘要 高屏溪口曾經是記錄上百種鳥類活動的度冬天堂,今年冬天,卻有鳥友發現水鳥出現大批死亡現象,溪旁的沙洲上,更可以見到中毒水鳥,痛苦掙扎著… 經過檢驗,發現水鳥的死因是肉毒桿菌中毒。

為防止毒素繼續擴散,3月11日高雄市農業局、屏科大、高雄鳥會和台北鳥會等單位,合力在雙園大橋一帶清除了七百多隻鳥屍。

在搜尋過程中,只要有還活著的水鳥,也會盡快帶回去治療。

中毒情況較輕的水鳥,復原之後,為了讓牠們盡速回到北返隊伍中,已經分批野放到其他狀況穩定的濕地。

但在這場浩劫中被救活野放的候鳥,還不到一百隻。

為什麼候鳥會死於肉毒桿菌?病源又是從何而來?其實,肉毒桿菌原本就廣泛存在自然界中,在缺氧的環境下,才會開始釋放毒素。

過去,台灣也發生過幾次候鳥誤食腐魚,肉毒桿菌中毒的狀況,今年台南的安南區、高雄茄萣濕地,更發現有黑面琵鷺中毒的案例。

十幾位社區志工每天輪班到茄萣濕地清除死魚,看到死鳥也會馬上通報,就怕中毒情形擴大,再度波及黑面琵鷺。

既然候鳥因為肉毒桿菌中毒並非個案,為什麼高屏溪口的情況,特別嚴重?仔細觀察高屏溪,冬天枯水期時,泥灘地就附上黑色、墨綠色的藻類,水也散發惡臭,在這樣水質欠佳的環境中,一旦有魚死亡,就容易讓肉毒桿菌大量繁殖,鳥如果誤食死去的腐魚或腐屍上的蛆,以及被肉毒桿菌污染的其它食物,就會中毒,甚至死亡。

候鳥大量死亡,反映出什麼樣的生態警訊?循著高屏溪支流,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在對岸的屏東境內,流經市區的牛稠溪和另一條支流武洛溪,溪水充滿雜質、異味撲鼻。

工業、畜牧和生活廢水,全部未經處理就匯入高屏溪下游。

鳥是環境指標,只要高屏溪的環境沒有改善、污染源沒有受到控管,河川生態就只會持續惡化。

今日鳥類,明日人類,這群遠方來的候鳥,用牠們的生命,想喚起人們對河川生態環境的重視。

但生活在這條溪兩岸的數百萬人口,是否聽見了牠們傳來的警訊? 學科 動物,水文,公害 縣市 高雄市 關鍵字 肉毒桿菌,黑面琵鷺,候鳥,禽流感,高屏溪,河川污染,家庭廢水 高屏溪口曾經是記錄上百種鳥類活動的度冬天堂,今年冬天,卻有鳥友發現水鳥出現大批死亡現象,溪旁的沙洲上,更可以見到中毒水鳥,痛苦掙扎著… 相關議題連結 枯泣高屏溪 高屏溪‧想要呼吸 還高屏溪一個公道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陳寧 攝影/剪輯陳添寶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動物 閱讀更多關於候鳥捎來的死亡訊息 大撲殺 2015/02/09 大撲殺 顯示之日期 201502/09 摘要 一簍簍裝滿、黃撲撲的小鵝,過去劉坤宏的雛鵝,是市場上的搶手貨,一隻小鵝叫價七十五元,現在卻連降價也找不到買主,孵化箱內還有不少鵝蛋等待孵化,做了三十多年,第一次遇到這種慘況,他很無奈… 今年1月7號,屏東大武山蛋雞場被驗出H5N2高病原病毒,地方政府展開撲殺行動,緊接著又在嘉義種鵝場,發現首度在台出現的新病毒H5N8,雲林、台南、屏東則是驗出新型H5N2,之後又在高雄跟屏東檢出同樣首度出現在台灣的新病毒H5N3,短短幾天,三株高病原新病毒從南到北,雞、鴨、鵝都傳出疫情。

疫情發展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受感染的禽場不斷增加,在政府提出全額補償措施後,更是增加禽農通報的意願,一個月下來,撲殺家禽已經接近三百萬隻,其中受創最嚴重的就是養鵝產業,預估得花兩到三年才能恢復榮景。

禽流感來勢洶洶,防疫人員就像在跟病毒賽跑,希望防堵疫情擴散。

因為在鄰近的中國和香港,都曾經發生過H5N1禽傳人的死亡案例。

在屏東賣了快六十年的滷味,生意也大受影響。

雖然政府再三宣導家禽煮熟就能食用,但想讓消費者放心,還是得要靠政府從源頭把關。

第一步就先要搞清楚禽流感從哪來?農委會把矛頭指向候鳥。

每年都有不少候鳥來台度冬,這些遠方嬌客,有可能是引發禽流感的禍端嗎?目前陸續有白頭翁、夜鷺、斑點鶇、黑面琵鷺等野鳥屍體被驗出H5型病毒,其中黑面琵鷺體內也驗出C型肉毒桿菌,真正致死原因還要調查。

但由於野水禽一直被視為禽流感的保毒物種,因此防檢局從1998年開始,就委託台北市野鳥學會執行野鳥排遺監測,目前還未驗到過高病原的禽流感病毒。

另一項可能的感染途徑是留鳥或寵物鳥,過去台灣也曾查獲走私鳥體內有高病原的H5N1,為了防範疫情,農委會計畫輔導家禽業者重建時,朝向密閉式的禽舍規劃,減少外來禽鳥接觸。

但對大多數的禽農來說,很難有能力建置高科技的密閉寮舍,也有小農覺得,給雞隻健康自然的環境,才是對抗禽流感的良方。

這波疫情中,蔡榮鴻的蛋雞場平安度過,他採取的是自由放牧,因為他認為,陽光、空氣就是最好的殺菌利器,他的想法和返鄉養雞的姚量議不謀而合,姚量議認為,一旦全面採用密閉雞舍,病菌散播速度會更快,政府在防疫上如果不重視品種和飼養方式的問題,防疫有可能失效。

密閉式禽舍究竟是病毒的溫床,還是能有效阻隔外來污染?有賴更多研究才能得知,動保團體希望政府公開染病禽場的飼養方式,才能做為防疫工作的背景了解。

而這次病毒傳播的如此快速,也有人懷疑原因出在來來去去的人車,以及部分禽農防疫知識不足,甚至有人把死鵝任意棄置大排,引起軒然大波,都可能是防疫上的漏洞。

為了擴大防疫,政府禁宰家禽四天,開放宰殺的這天深夜,我們來到台北市環南市場的屠宰場,載著活雞的貨車,從各地陸續報到,這裡是供應大台北地區雞鴨肉的主要市場。

消費者對禽流感的恐慌,讓環南市場的雞隻屠宰量,從每天六萬隻降低到不足四萬隻,政府保證得再多,還是無法拉抬買氣。

台灣家禽養殖密度高、飼養量大,光是雞鴨加起來就超過上億隻,這次疫情大爆發,也暴露家禽管理的不足,能不能趁這個危機,重新檢視台灣家禽的防疫系統。

而目前我們對禽流感的來源不確定,也摸不清楚病毒會如何變異,防疫工作當然就難以進展。

公衛學者金傳春認為,防疫工作應該走在疫情之前。

她建議在各家禽場導入電腦偵防系統,透過電腦連線,防疫單位就能分析判讀,掌握先機,了解疫情變化。

禽流感來台灣已經超過十年,我們是否能正視,它已經落地生根,擬出一套因應之道。

與病毒對抗是場長期抗戰,從源頭到管理,我們的防疫工作在大撲殺之後,才正要開始… 學科 動物,農業 縣市 台灣 雲林縣 台南市 屏東縣 關鍵字 禽流感,高病原,流感病毒,黑面琵鷺,候鳥,防疫,禽舍管理,屠宰場,禁宰,家禽,禽傳人 今年1月7號,屏東大武山蛋雞場被驗出H5N2高病原病毒,地方政府展開撲殺行動,緊接著又在嘉義種鵝場,發現首度在台出現的新病毒H5N8,雲林、台南、屏東則是驗出新型H5N2,之後又在高雄跟屏東檢出同樣首度出現在台灣的新病毒H5N3,短短幾天,三株高病原新病毒從南到北,雞、鴨、鵝都傳出疫情...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林燕如 攝影陳忠峰王威雄,剪輯陳忠峰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農業 閱讀更多關於大撲殺 變幻冷戰島 2013/11/04 變幻冷戰島 顯示之日期 201311/04 摘要 1950年代,因為戰爭,金門化作鐵錚錚的戰地,從地面到地底,滿佈軍事設施,全盛時期駐軍有12萬人。

1992年,戰地政務解除,駐軍減少,十多年過去,荒煙漫草埋沒了廢棄設施,卻也有些軍事空間,尋到了全新契機。

縱然戰爭的痕跡漸退,故事可以轉由新方式,繼續訴說... 時序入秋,田裡的高粱轉成耀眼的金黃,就在它們接近成熟的時刻,一項創舉正在金門發生。

時空變換,翟山坑道從擔負國軍運輸補給的通道,變身全球獨一無二的天然音樂廳,吸引了1800多人前來朝聖。

翟山坑道音樂節的音樂總監張正傑,十年前的金門遊程來到翟山坑道,一進入這特別的空間,腦中就浮出畫面,想在這裡舉辦音樂會。

他說:「軍事給人家很硬、對立的感覺,但音樂是和諧、和平的,在這個戰爭留下來的坑道,用音樂敘述,希望讓大家知道和平的可貴。

」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陳茂春表示,今年是第五年舉辦,反應非常熱烈,希望利用軍事設施的活化,來推動金門的文化生態旅遊。

低沉凝重的樂音,描繪著飽經戰火的過去。

國共內戰之後,1949年十月,金門軍方全面接管,歷經古寧頭戰役、九三砲戰、八二三砲戰、單打雙不打的砲火襲擊,烽火,淬煉戰地風華。

講究掩蔽性的工事,其實也隱含了綠建築的思維。

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教授江柏煒表示,軍事建築強調隱藏,所以大量用半地下、覆土建築,運用植物把營區隱藏在環境裡,軍事地景具有生態建築、綠環境的重要概念。

戰地政務的執行,大量的軍事地景,也讓金門從光禿禿轉為充滿綠意。

扼守大小金門之間水道的三角堡,由於鄰近慈湖,位在候鳥必經之處,成為軍事與生態並存的見證。

金門國家公園解說員陳隆盛表示,這個軍事據點轉換成賞鳥地點,夏天看栗喉蜂虎,冬天看鸕鶿,都是金門明星鳥種。

同樣是在海濱,古寧頭戰役最後的決戰場,北山斷崖上,有一片特殊的播音牆,在金門經營民宿十多年的賴美秀,多年前在朋友的帶領下,穿越高粱田與雜草,好不容易才得以看見它,如今成為她喜歡帶客人來的地方,因為這裡可以聽到鄧麗君的歌聲,懷念以前心戰喊話的氛圍。

甜蜜的歌聲,讓那個肅殺冷冽的時代多了一絲溫柔,位在金門植物園苗圃中的擎天水廠管制站,剛冷的硬體也因為承載了老兵的回憶,而溫馨了起來。

在諸多戰史館中,這是唯一紀錄小兵生活的場館。

簡單的陳列,烘托駐軍生活,特別的是,館中的照片,都是曾經在苗圃連當兵的軍友提供,目前擔任電台節目主持人的丘克俊,就提供了許多照片。

當年抽中金馬獎時一肚子苦水,退伍二十多年後,反而深愛著金門,他在網路上分享當兵點滴,意外的催生了故事館。

當時的苗圃連,目前移交給金門林務局管理,作為植物園,林木扶疏之間,坐落著砲堡、彈藥庫,景緻特殊。

看到以前當兵的地方被保留下來,丘克俊非常高興,他希望其他營區也能望恢復原來的面貌,讓老兵有可以懷念的地方。

國軍精實案,金門的駐軍從十萬人減少到一萬人以下,空間陸續釋出,也陸續變身。

改裝為軍事體驗園區的柳營,就試圖結合現代娛樂來做活化。

射擊、攀爬、槍戰,希望遊客在遊戲中,體會過往。

其實在金門還有許多軍事建築等待重生。

活化使用會不會走味,也讓在地居民擔心。

帶著朋友走向一處頹圯的海邊碉堡,遷居金門六年的蔡先生,有些感慨,他說,因為有地雷,從前海岸線很少人敢下來,那時碉堡砲管都還在,有很強烈的肅殺感。

現在砲移走了,海風侵蝕加上歲月流轉,破敗中有種荒蕪美感。

有些遊客去整修過的碉堡,覺得歷史痕跡被抹除,希望設施維持原貌,更有吸引力。

在人力與經費的限制下,軍方大量釋出的空間不一定能立刻修整活化,有些硬體正在逐漸敗壞,另外,有些還涉及土地產權問題。

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教授江柏煒說明,有一部營區,當時部隊佔用私人土地當作軍事設施,解除戰地政務之後,老百姓回去登記產權,成為私有土地。

登記的設施如果很有歷史價值該怎麼處理?要拆屋還民,還是協商,是當下很棘手的問題。

急需儘快做好資源調查,確認哪些該保留。

小三通之後,開發腳步越來越快,讓人擔心金門的風貌正在變形。

江柏煒提醒,金門是冷戰中,前線中的前線,第一島鏈上,不沉的航空母艦,整體發展要考慮環境承載量與特色塑造,如果大肆開發失去特色,以後就沒有人想來金門觀光了。

翟山坑道音樂總監張正傑則強調,每一個戰爭留下來的痕跡都有好的生命,生命力是很重要的,要設法賦予空間新生命,而不是只注重觀光,只注重人潮,內涵更重要! 島嶼上隨處可見戰地設施,書寫對峙的過往,是金門的三大特色之一。

當台閩都以追求經濟為主要目標,居中的金門,面臨軍事地景活化或消失的挑戰,未來金門能否繼續說自己的故事,整體風貌能否定調,是當前必須謹慎面對的課題。

學科 文化 縣市 金門縣 關鍵字 戰地,離島,小島,轉型,冷戰,候鳥,小三通 1950年代,因為戰爭,金門化作鐵錚錚的戰地,從地面到地底,滿佈軍事設施,全盛時期駐軍有12萬人。

1992年,戰地政務解除,駐軍減少,十多年過去,荒煙漫草埋沒了廢棄設施,卻也有些軍事空間,尋到了全新契機。

縱然戰爭的痕跡漸退,故事可以轉由新方式,繼續訴說…。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葉鎮中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文化 閱讀更多關於變幻冷戰島 愛憎淡江橋 2013/05/27 愛憎淡江橋 顯示之日期 201305/27 摘要 這是台灣第三大河,每當夕陽西下,彩霞斑斕,落日輝煌,山、河、海,共組淡水河口那無可取代的時代印象。

如果,在這幅風景裡,放上跨河的淡江大橋,揭開的將是怎樣的序幕? 帶著相機,穿著雨鞋,資深荒野志工周川夏,帶領六位志工來到淡水河口,在這片挖仔尾灘地上,他們想要紀錄一場生態盛事。

每年三到七月,是東方環頸鴴的繁殖季節,五月上旬,已經有許多親鳥築巢下蛋。

展開地毯式搜索,雙眼緊盯著地面,因為東方環頸鴴的蛋,有非常好的保護色,稍微不注意就會錯過。

荒野保護協會志工周川夏表示,東方環頸鴴在北台灣孵育的紀錄比較少,這邊每年都有幾十巢,代表這裡是穩定的孵育棲地。

在開發嚴重的北台灣,這片灘地不但是東方環頸鴴重要的繁殖地,也是許多鷗科鳥類休息落腳的地方,連黑面琵鷺也曾造訪。

但是未來鳥況會不會如此精彩,恐怕要畫上問號了,因為淡江大橋可能將劃過這片灘地上方。

淡江大橋的興建計畫,在民國88年12月通過環評,打算在淡水河口興建連結八里與淡水的跨河大橋,搭配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被視為改善淡水聯外交通的靈藥。

後來因為淡水河北測沿河快速道路環評沒有通過而緩辦,直到台64線完工通車之後重啟檢討。

另外,台2線竹圍到紅樹林路段每逢假日就嚴重塞車,也希望透過淡江大橋來舒緩這段瓶頸。

交通部公路總局規劃組組長李忠璋說,因為台64線,從新店到八里已經接到台61甲,往南走可以接到台61線,淡水、八里、林口、桃園國際機場,未來可以透過淡江大橋,串成一系列的快速路網。

今年4月底,淡江大橋舉行第三次環境差異分析審查會議,預計耗資141億元。

本次提案變更四大項目,為了避開挖子尾自然保留區,八里匝道南移500公尺,改用佔地較小的鑽石型匝道進出;主橋為了配合八里淡水輕軌,在中央預留8公尺寬度的共構空間。

另外,將增加台64線的聯絡道,淡水端匝道也變更設計來避免台2乙線的壅塞。

而未來橋型,也將採用國際標來競圖,期待完工後,縮短八里到淡水之間15公里的路程,節省30分鐘的時間。

超過兩小時的討論,最後決議修正通過。

交通是基礎建設,但是淡江大橋對河口地區的未來發展,是好還是壞? 它的功能之一,是增加淡海新市鎮聯外的便利性,但是目標三十萬人入住的淡海新市鎮,其實空屋率很高,學者認為,在這個時間點建設淡江大橋,有資源配置上的問題。

淡江大學交通運輸學系副教授張勝雄表示,淡海新市鎮面迎東北季風,氣候上並不適宜人居,如果淡海新市鎮開發成功,淡江大橋就有價值,如果淡海新市鎮不成功,腹地或是聯繫都是空談。

淡水,迷人的是小鎮風貌和豐富文史,面對淡江大橋可能帶來的大量觀光人潮,長期關懷淡水的學者,試圖從區域發展的角度,來思考興建的利弊。

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黃瑞茂說,淡水的觀光發展,已經超過負荷,觀光品質因為人潮增加而劣化,政府應該從觀光經營的角度,思考該怎麼提升品質,而不是一味引進更多人潮,否則這座大橋將會像木馬屠城記的木馬,帶來毀壞的力量。

潮水漲落之間,時間流逝,彩霞將天空塗上斑斕色彩,餘暉散發最極致的輝煌,景緻獨一無二,也成為淡江大橋興建案,最關鍵的爭議。

交通部公路總局規劃組組長李忠璋表示,會跟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專家學者,針對橋型共同組成評選委員會,透過國際競圖,打造融合景觀的大橋,讓淡江大橋為景觀加分。

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黃瑞茂則說,淡水河口是母親之河,會激勵人們對未來的想像,這是景觀的重要意涵,為什麼還要加一個人造的東西上去? 淡江大橋對人們,帶來交通上的便利、對生態,是無可回復的變異,對歷史,是一段記憶的結束,在獲得與失去之間,誰有權力決定河口的未來? 學科 濕地,開發 縣市 新北市 淡水區 關鍵字 淡江大橋,候鳥,遷徙,棲地破壞,運輸系統,淡江新市鎮,環境負荷 這是台灣第三大河,每當夕陽西下,彩霞斑斕,落日輝煌,山、河、海,共組淡水河口那無可取代的時代印象。

如果,在這幅風景裡,放上跨河的淡江大橋,揭開的將是怎樣的序幕?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陳佳利 攝影/剪輯陳忠峰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開發 閱讀更多關於愛憎淡江橋 野調好幫手-公民科學家 2013/04/15 野調好幫手-公民科學家 顯示之日期 201304/15 摘要 許多人喜歡到戶外活動,來去之間,總會經過野生動物的家園,其實只要多花一些心思,就可以成為科學研究的好幫手,平凡人也能成就不平凡… 凌晨五點,天還沒亮,台南七股的東漁塭,一群志工,就著頭燈微弱的燈光,摸黑張起霧網。

他們參加的,是一項公民科學家的研究計畫。

國內推動公民科學的關鍵人物,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組長林瑞興,長期關心鳥類生態。

因為野外調查往往在經費與人力上缺乏,於是他希望透過公民科學的概念,彌補現況的不足,讓愛鳥志工在親近自然之外,也為環境監測盡一份心力。

近幾年他設計適合的研究計畫,定期舉辦課程培訓志工,選擇幾處重要棲地,固定時間進行研究,拼湊著台灣鳥類的動態地圖。

林瑞興說:「背後一定有一群專業科學家,負責規劃科學性的試驗跟概念,與志工在科學計畫中彼此合作。

這樣的志工,我們叫他公民科學家!」 進行中的,是一項過境陸鳥的監測計畫,希望透過繫放,瞭解西部沿海循著內陸遷徙的候鳥概況。

從前認識鳥,只能透過望遠鏡與圖鑑,這樣近距離觀察,掌握的資訊更多,包括公母鳥的辨識、繁殖情形、個體健康狀況等等,累積精緻的監測資訊。

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組長林瑞興表示,公民科學不僅用在調查監測生物多樣性,志工透過過程參與,也是對保育產生行動,更重要的是,過程中學習到什麼是科學。

繫放研究在公民科學計畫中,屬於高難度,因為要熟悉繫放流程,至少需要一到兩年的磨練。

與特生中心配合的志工中,熟悉繫放的大約有五十位,他們不畏豔陽,忍受蚊蟲叮咬,把時間奉獻給野地,為的只是能多懂一點。

經營藥局的陳士訓原本就愛賞鳥,在雲林鳥會學到繫放技術,他不但細心而且有心,加上林瑞興組長慧眼識英雄,讓他的長才在鳥類監測計畫中,發揮的淋漓盡致。

因為工作時間自由,他對公民科學研究的投入,在所有志工中名列前茅,最高紀錄,一個月曾經有20天都在做繫放研究。

他說:「本來只會賞鳥,之前只看鳥的外表,公的母的都不知道,來這邊學到很多。

」 另一位繫放的箇中好手陳嘉宏,長期參與特生中心在湖本地區的八色鳥研究,這個在湖山水庫附近的繫放站,自然而然就由他來擔任站長,鳥類繁殖季一開始,他也忙碌起來。

陳嘉宏說:「站長很像保母,要決定何時繫放、招募人員、整理繫放工具與資料,每次繫放都是站長要Keyin資料。

」 胸中那股對鳥類的熱愛,讓他再忙,都樂此不疲,也因為固定時間到繫放站做研究,長期下來,他明顯感覺到鳥況變化,尤其是八色鳥,數量變少了。

還有原本普遍的深山竹雞,現在也不容易聽到牠們的聲音。

生物多樣性監測,是公民科學計畫的大目標,目前國內鳥類研究運作最具規模,因為有廣大的鳥迷做基礎。

加上社群網站的流行,方便志工聯繫,讓公民科學計畫推行,越來越順利。

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組長林瑞興表示,鳥類的公民科學,有機會推比較困難的部分,是因為賞鳥人很多,潛在的志工人數很多,特生中心的鳥類研究團隊,這幾年有個重要方向(BBSTAIWAN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MAPSTAIWAN台灣鳥類繁殖力與生產力監測、AISSTOP外來鳥種監測網、過境陸鳥監測、度冬水鳥監測),希望採用公民科學的機制,將台灣鳥類多樣性的監測系統架構起來。

不同的科學計畫有不同的參與難度,最簡單的只要拍照記錄,將照片上傳就好。

熱情的陳士訓,同時也是路殺社的成員,他會利用騎車健身時,注意野生動物出車禍的情形。

最近正好是家燕過境的高潮,在他常去的古坑158縣道,幾乎每天都會發現車禍致死的燕子。

如果遇上無法撿拾的屍體,志工可以直接拍照上傳,附註時間與地點,如果屍體還算完好,就冷凍寄送特生中心,運費由特生中心支付。

一年多來,計畫主持人林德恩已經收到1200多件動物屍體,當中不乏稀有物種或保育類動物。

特生中心將能讓這些逝去的生命,產生更多價值。

特生中心動物組助理研究員林德恩說:「很多需要標本的單位,現在會直接跟我們接洽,如果這邊有,就不用到野外採集,減少活體犧牲。

」 以臉書為溝通工具的路殺社,已經有1400多位會員,每天都有來自各地的路殺消息,遇上難以辨識物種的案件,還會集體檢驗。

林德恩說:「我們好像法醫,每天都在做屍體鑑定。

以臉書的模式運轉是很先進的概念,社群網站除了聊天按讚之外,還有很有用的價值存在。

台灣比較容易被路殺的,是兩棲類跟爬蟲類,高速公路最容易被撞到的是鳥,可以針對這些問題,去做改善研究。

」 國內的公民科學計畫,從鳥類、兩棲類、昆蟲到爬蟲類,陸續都有計畫上路,透過網路力量,吸引越來越多人投入。

聰明的科學家,引領著熱情志工,在不同領域攜手合作,不但節省政府支出,也解決了野外調查人手不足的問題,科學知識的普及與尊重環境的精神,也在這樣的公民科學計畫中,自然的傳遞。

學科 動物 縣市 台南市 七股區 關鍵字 公民科學,科普調查,林瑞興,特生中心,保育類動物,候鳥,八色鳥,繫放,MAPS,BBS,路殺社,林德恩,生物多樣性 許多人喜歡到戶外活動,來去之間,總會經過野生動物的家園,其實只要多花一些心思,就可以成為科學研究的好幫手,平凡人也能成就不平凡…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陳佳利 攝影/剪輯陳忠峰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動物 閱讀更多關於野調好幫手-公民科學家 失守的金門海岸線 2013/04/15 失守的金門海岸線 顯示之日期 201304/15 摘要 浯江口破壞溼地的道路工程,引發生態危機,也讓人驚覺,曾經封鎖的金門海岸線,在開放之後,面臨全面失守的危機… 浯江,金門的母親河,成為金門重要的意象,它不只是古老文化的起源地,更是現代生態的保育地。

從水頭到渡頭形成的浯江河口廣大溼地,有著茂密的紅樹林,還有各種度冬的鳥類棲息,尤其在中國沿岸高度開發後,浯江口溼地,更成為重要的生態基因庫。

美麗的浯江口海岸,成為居民休閒散步的地方,但是在2013年3月底,當地居民發現,沙灘上被傾倒了許多泥土,還漸漸入侵溼地,擔憂掩埋紅樹林。

經過查證才知道,這裡要蓋水頭聯外道路,從水頭碼頭沿著海岸線,連結到機場。

道路在浯江口段,將會掩埋沙灘,並且切過河口溼地,造成重大的生態與文化傷害。

洪篤欽等當地居民,擔憂溼地遭到破壞,緊急發出訊息,希望更多人注意金門母親河面臨浩劫的訊息,透過網路傳布,立即在金門與台灣引發關心,形成輿論壓力。

3月21日,金門縣政府前往現場勘查,金門生態專家莊西進,向縣長李沃士指出,污土已經入侵溼地,卻遭到縣長言詞相譏,並否認造成危害。

公共工程危害生態環境,居民關心公共事務,卻遭到官員言詞相譏,加上連日下雨,將工程廢土沖入溼地,引發更大民怨。

3月30日,環保人士展開守護浯江母親河活動,許多金門居民自動走上橋,綁上黃絲帶,誓言守護浯江,形成金門罕見的公民街頭行動。

守護浯江成為全國性議題,各界都在關心注意,金門縣政府宣布停工,並移走填土,宣稱將召開協調會。

協調會一度拒絕媒體採訪,遭到抗議後開放。

會議開始,由開發單位簡報計畫,並且強調工程免環評。

守護人士陳長志提出報告,說明旅客人數下降,道路車流錯誤,浯江口海岸道路根本不必興建。

更有居民現場痛哭,傷心為何要破壞金門的母親河。

金門縣景觀總顧問江柏煒則表示,應該找出一個解決方法,避免破壞生態,也能兼顧居民需求。

協調會結論,將居民意見帶回討論,再思考工程規劃。

協調會並沒有具體結論,甚至以只要能不危害溼地生態,還是要興建道路為思考。

守護團體指出,縣府興建道路的真正目的,是想為金門許多BOT案鋪路。

目前在金門,莒光樓園區BOT案、林務所的休閒園區開發案、小金門的雙口沙灘BOT案等,有將近十個BOT案與園區招商計畫,讓許多沙灘、林地都面臨開發威脅,島嶼圈地財團化的問題,才是未來金門的大危機。

金門烈嶼鄉的雙口聚落,緊鄰一片長達一公里的美麗沙灘,沙灘對面就是隔海五公里的中國廈門,金門縣政府為了跨海商機,計畫將雙口沙灘BOT,建造VILLA飯店、遊艇碼頭,打造中國富商的後花園。

雙口居民在清明時節,到沙灘旁祭拜一座200多年的聚落祖墳,以祭祖的集體行動,控訴政府搶奪民地的沙灘BOT計畫。

雙口沙灘BOT案,計畫使用沙灘後方的土地,作為園區建設的基地,但是在土地歸屬上,仍有著爭議。

聚落祖墳所在的土地,屬於居民所有,在金門戰地時期,國軍強佔作為營區,現今編為國有地,遲遲不歸還人民,甚至就要BOT出去。

吳女士的家族土地,更是坎坷。

百年前日本人強佔,接續國軍佈下地雷,家族無法使用土地。

到2012年掃雷完成,吳女士要回土地,終於踏上這塊失落百年的家族土地,高興的種下小麥,想要永續經營。

但是卻只有一年光陰相聚,土地又將被拿走,換成50年BOT佔據。

面對BOT案,居民諷刺的說,當初百萬大軍攻不上沙灘。

現今一開發,一個BOT案就全數雙手奉上。

早期軍方當營區,現今財團當園區,居民的土地永遠要不回。

居民希望美麗的沙灘,家族的土地,有發展也要和社區共生共榮。

金門的道路工程開發、沙灘BOT,將會造成金門海岸線的大破壞,也讓許多珍貴物種棲地消失。

小金門的洪清漳老師,前往一處排水道工程地點,說明在工程出水口的沙灘上,有著台灣最後一棵水生植物廈門老鼠簕,就要被開發工程破壞。

曾經留日的林美吟老師,感傷的說明,水頭渡頭到同安渡口海岸線,如同金門最重要的文化地景,敘述著金門的發展歷史。

如今水頭建商港、浯江開道路,海岸面臨高度開發,金門最美海岸線就要消失。

面對金門大開發時代,許多關心金門未來的居民,都希望提出金門未來的願景圖,一旦金門像廈門一樣高度開發,就會失去原有的故鄉風貌。

浯江海岸開路,美麗沙灘BOT,金門海岸面臨失守,讓曾經一度封鎖的海岸線,在開放之後,又將水泥封地,財團圈地,再度阻隔居民,破壞生態,寫下海岸悲傷的歷史。

學科 開發 縣市 金門縣 關鍵字 離島建設,海岸變遷,浯江,BOT,小金門,候鳥,戰地任務,國有地,開路,濕地,開發 浯江口破壞溼地的道路工程,引發生態危機,也讓人驚覺,曾經封鎖的金門海岸線,在開放之後,面臨全面失守的危機… 相關議題連結 守護澎湖海岸線 搶救馬祖最後濕地 找回澎湖老記憶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郭志榮 攝影/剪輯陳志昌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開發 閱讀更多關於失守的金門海岸線 頁面1 2 3 4 5 6 下一頁› 最後一頁» 每週一晚間十點 搜尋 關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