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之明:自知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但人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解剖別人易,解剖自己難。

所以人們又說“人貴有自知之明。

”意思是說能清醒認識自己,對待自己,是最明智最難能可貴的。

自知之明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

出自《老子》,是了解自己,對自己有正確評估的意思,帶有褒義色彩。

基本信息名稱:自知之明拼音:zìzhīzhīmíng出處:《老子》釋義: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用法:褒義謂語結構:聯合式例句:示例一個嚴於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成語出處自知之明1.《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韓非子》:“楚莊王欲伐越,莊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

’莊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王之兵自敗於秦、晉,喪地數百里,此兵之弱也。

楚蹻為盜於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

王之弱亂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

故曰:‘自見之謂明。

’翻譯楚莊王要討伐越國,莊子勸諫道:“大王為什麼要討伐越國呢?”莊王答道:“因為越國政治混亂,士兵戰鬥力差。

”莊子說:“臣認為智慧就像眼睛一樣,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卻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大王曾經兵敗給秦國、晉國,喪失了幾百里的土地,這就是士兵戰鬥力弱了。

莊蹻在楚國境內當強盜為害百姓,官吏卻不能將其拿獲,這就是政治混亂了。

大王政治之亂,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國之下,但卻想討伐越國,這就說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樣了(看得到別人,卻看不到自己)。

”莊王於是就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智慧不在於他能夠評價別人,而在於能夠正確地評價自己,因此說:“能夠自我評價才稱得上有智慧。

”這個故事說明了“知人易而知己難”的道理,為人處事,莫過於此。

成語示例1.高陽《草莽英雄》第十三章。

他很有自知之明,父子倆作惡多端,神人共憤。

2.一個嚴於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

3.我這個人有點自知之明;幸虧沒有接受這任務;不然出的漏子比這個還大。

成語辨析1.明;不能寫作“鳴”。

2.明;不能讀作“mín”。

古文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選自《荀子·榮辱》翻譯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別人,懂得命運的人不埋怨天。

抱怨別人的人自己就會困窘而無法擺脫,抱怨天的人就會無法立志進取。

錯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怪別人,難道不是拘泥守舊,不合時宜了嗎?……所以君子會遵循這正常的事,而小人則遵循異端。

字詞解釋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

知:認識。

怨:埋怨。

知命:懂得命運。

窮:走投無路。

無志:沒有志氣。

 迂:拘泥守舊,不合時宜。

失:過失,過錯。

反:反而,反倒。

豈:難道。

道:遵循。

怪:異端。

觀點荀子在文中的觀點是:人應該有自知之明。

文言知識人貴有自知之明釋“君子”與“小人”、“君子”與“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時期是指貴族統治者和被統治的勞動百姓。

《國語》上說:“君子務治,小人務力。

”意為君子致力於統治,小人致力於苦力。

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後,“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卑劣的人。

古語有“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意為君子心胸寬闊,小人時常憂愁。

《論語》中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意為君子懂得仁義,小人只懂得利益。

成語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思想。

歷史典故(一)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哪一個強?”子貢答道:“我怎么敢和顏回相比?他能夠以一知十;我聽到一件事,只能知道兩件事。

”由於生物遺傳密碼的千差萬別,成就了每個人的優點特長和缺陷短處,後天教育與環境的差異更是造就了不同的志趣、性格和風采。

其中既有迷人之處,又有遺憾之處。

它可能是爽朗、是幽默、是仁慈、是熱情、是勤快、是深沉。

當這些“自我”能真實地表露出來時,其魅力一定最動人。

牽強自己,一味要求自己與令我們羨慕的人看齊,常常會喪失美好的東西,而流於尷尬與痛苦。

子貢的自知是明智,子貢的從容更是胸懷博大。

他雖不及顏回聞一知十,但卻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傳之千古。

哲人說:“誠實地向自己展開自己,這是人生一道優美的風景線。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

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稱之為“貴”,可見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稱之為“明”,又可見自知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

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見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見百步以外的東西,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

人都喜愛聽好話、奉承話,不自知的人聽到好話、奉承話,便會信以為真,飄飄然,覺得自己好偉大,他沒有考慮在這些話的背後,說這話的人的目的是什麼。

《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沒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頭腦,他說:“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這裡,他把吹捧者的內心揭示無餘,因此也就不會被“妾”和“客”所欺騙。

《太平廣記》中記載了這樣兩則故事:一監察御史文筆不行卻愛好寫文章,人家奉承他兩句,他就拿出一部分錢財請客。

監察御史的夫人勸他說:你並不擅長文筆,一定是那些同事在拿你尋開心。

這位老兄想想好像是這么回事,不管別人怎么說,再也不肯出錢請客了。

人貴有自知之明。

可怕的自我陶醉比公開的挑戰更危險。

自以為是者不足,自以為明者不明。

自明,然後能明人。

流星一旦在燦爛的星空中炫耀自己的光亮時,也就結束了自己的一切。

自高必危,自滿必溢。

勝時自己就認為完美無缺,成就大就居功自傲,名聲高即目中無人。

在這方面古人有經典論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要真正了解自我,就必須換一個角度看自己。

首先,要“察己”。

客觀的審視自己,跳出自我,觀照自身,如同照鏡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點,更要覺察自的瑕疵。

包括對自己的學識能力、人格品質等進行自我評判,切忌孤芳自賞、妄自尊大。

其次,要不斷完善自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須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進行準確定位。

當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時,也就是進步的開始。

(二)自知之明出自《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一個嚴於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

但人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解剖別人易,解剖自己難。

所以人們又說“人貴有自知之明。

”意思是說能清醒認識自己,對待自己,是最明智最難能可貴的。

人貴有自知之明,難得真正了解自己,戰勝自己,駕馭自己。

自以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為了解自己是大多數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數人的明智。

人生如秤:對自己的評價秤輕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準了,才能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對自己瞭然於心,知道自己能吃幾碗乾飯,有幾許價值,才能做到自知之明。

可現實中人們常常秤重自己,過於自信和自重,總覺得高人一等,辦事忽左忽右,不知輕重,而造成不必要的尷尬和悲劇。

當然也有秤輕自己的人,其表現為往往自輕和自賤,多委靡少進取,總以為自不如人,自慚形穢,而經常處於無限的悲苦之中。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

”就是說,自知之明來源於自我修養和自我慎獨。

因為自省才能自制自律,自律才能自尊自重,自重才能自信自立。

自尊為氣節,自知為智慧,自製為修養。

人具備了自知之明的胸臆和襟懷,其人格頂天立地,其行為不卑不亢,其品德上下稱道,其事業左右逢源。

在人生道路上,就能經常解剖自己,自勉自勵,改正缺點,量知而思,量力而行,及時把握機遇,不斷創造人生的輝煌。

自知之明與自知不明一字之差,兩種結果。

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瓢飄然,忘乎所以,看不到問題,擺不正位置,找不準人生的支點,駕馭不好人生命運之舟。

自知之明關鍵在“明”字,對自己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因而遇事能審時度勢,善於趨利避害,很少有挫折感,其預期值就會更高,人生道路也會更順暢。

同時,自之不明是受私慾和心境的影響與干擾的。

在如今人心浮躁和物慾橫流的人際交往中,如果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缺乏自律意識,就很容易受權、錢、色、欲的誘惑和腐蝕,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至釀成許多人生的苦果。

這在現實中是不乏其例的。

從另一層面上講,自知無知才求知,自知無畏才拼搏。

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

自知度愈高,求知慾愈強。

學然後知不足,知然後更求知。

掌握的東西越多,越感到自己學識的短淺。

知無止境學無涯。

因此,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動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升華。

自知之明通過求知改變自己的無知無識,也是使自己達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進而自立自強自如人生境界的基礎。

相關搜尋《鄭人買履》自相矛盾《紙醉金迷》《珠光寶氣》紫氣東來縱橫捭闔熱門詞條leggyluvMihiroobsrecommendation《我戀愛的一切》化學反應式古錚君吻國家地理土耳其軟糖太平輪(上)太陽島晚安李善長河南省流口水美國獨立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超級全能住宅改造王酮症酸中毒陰莖彎曲鼻龍珠超gagaInstituteLastNamesc2subcrew如果你想知道張雲龍新明星3缺1明朝傳奇普威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林克穎武大靖波士頓馬拉鬆爆炸案相撲火鍋蕃薯豐胸霜鐵路節霸氣魔戒精靈鯉魚山勵志小品台北雙子星大樓海賊王驚點語錄胡宇威草剪剛鄧養天重播閩南語自知之明@百科知識中文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