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52年6月在臺北創刊的文藝刊物。

發行人穆中南,前5期社長王藍,主編劉枋,第6期以後由發行人兼社務及主編。

《文壇》 ... 《文壇》1952年6月在臺北創刊的文藝刊物。

發行人穆中南,前5期社長王藍,主編劉枋,第6期以後由發行人兼社務及主編。

《文壇》並非政府單位支持的刊物,卻因穆中南本人的黨政軍背景,而與國民黨文藝官員關係良好。

又積極配合政府文藝政策,得以接下國防部總政戰部所委託的「軍中文藝函授班」,後設立「文壇函授學校」,學員遍及臺灣各角落,擴大雜誌讀者群。

穆中南是小說作家,將雜誌園地公開,讓作家有自由創作空間,雖提倡戰鬥文藝,也兼顧藝術性與可讀性,使得《文壇》成為1950年代最重要的文藝雜誌之一。

創刊號沒有發刊辭,但內容紮實,發表了琦君、公孫嬿、楊念慈、王藍、陳紀瀅的小說;謝冰瑩、艾雯、劉枋、季薇的散文;紀弦、上官予、李莎、鍾雷、彭邦楨、蓉子、覃子豪的新詩,皆為文壇一時之選。

1954年響應「文化清潔運動」,1955年響應「戰鬥文藝」,連續5期刊載30餘位作家對「戰鬥文藝」的意見。

10月,文壇社更出版一套10冊的「戰鬥文藝叢書」,可見與政府文藝運動關係密切。

但書籍銷路不佳,穆中南賠光財產,加上1956年6月穆中南擔任「中國文藝協會」總幹事,公私無法兼顧,迫不得已,忍痛準備將雜誌停刊。

為了「光榮撤退」,「最後一期」不計成本盡情發揮,在1957年2月出版了190頁的《文壇》特大號。

內容包括9篇評論、24篇小說、16篇散文、1篇電影劇本。

穆中南在首頁寫了一篇〈文壇五年〉宣布停刊。

沒想到這一期的《文壇》卻得到海內外一片叫好。

由於出人意外的熱烈反應,給穆中南很大的啟示:只要刊物編得夠水準,不怕沒有讀者。

從停刊到重新再出發,經過10個月的準備,1957年11月推出全新的《文壇》季刊,改為16開本大型雜誌,內容包括7篇評論,25篇小說,8篇散文,13首詩,一部長篇小說,總計160頁,分量相當於當時一般刊物的5、6倍,成本負擔相當高。

當時名為季刊,事實上穆中南打算不定期出刊,「好稿子夠了就出一期,有了錢經得起賠就出一期。

」這樣的經營方式,著實教人捏把冷汗,卻奠定日後《文壇》的典型。

1964年起改成月刊,每期的頁數由原先120頁增加到160-180頁,每期的字數由30萬增加到40萬字不等,平均每年刊登400-500萬字的作品,巔峰時期曾經達到一萬份左右的銷量。

如此快速發展與穆中南善於經營文藝事業,例如發展「文壇函授學校」,形成學員與經濟資源兩項皆大幅成長有關,也是能維持《文壇》雜誌達27年之久的重要原因。

《文壇》自第211期(1978年1月)之後,穆中南退休,改由朱嘯秋任發行人兼主編。

1980年代以後《文壇》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於1985年11月停刊。

撰稿者:應鳳凰最後修訂日期:98年10月29日參考資料:1*陳秀美。

2002。

〈五○年代的穆中南與文壇〉。

《空大人文學報》,11:39-61。

2*羅盤。

2003。

〈穆中南、朱嘯秋與「文壇」〉。

《文訊》,213:105-106。

3*封德屏。

2007。

〈永不休止的文學生命力:從「文壇」穆中南的故事說起〉。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5:67-75。

4*應鳳凰。

2006。

〈穆中南與文壇社〉。

收於《五○年代文學出版顯影》。

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