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概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例如已知最小的微生物叫病毒(virus),在所寄生的生物體外時,它是不活動的結晶體(圖1- 5),也就是一些特殊的化學成分,依相當嚴謹的物理排列所形成的個體,沒有生命的 ...
第一章生命之形成第一節
生命的起源
緒
論
自然科學中可以分為物質科學和生命科學,物質科學中介紹的是物理學、化學、天文學與地球科學等,這些都是宇宙自然的基本原理,它可以說放諸四海而皆準,俟之百代而不惑的道理。
但是這些基本概念,是以物質、物體為中心,並未涉及生命(life)。
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是以科學的方法來探討與生命有關的各種事實與現象,並希望瞭解生命的基本原理與概念。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當中,我們看到許多有生命的東西,例如蟲魚鳥獸、花草樹木,有的我們稱之為動物(animals),例如蟲、魚、飛鳥、走獸之類(圖1-1),有的稱為植物(plants),例如稻、麥、高梁、甘蔗、玉米、梅、蘭、菊、竹之類(圖1-2)。
有的個體很小稱為微生物(microorganisms),如細菌、真菌、藻類、原生蟲、病毒體等(圖1-3)。
這些都是有生命的東西,所以稱之為生物(living
things)。
而沒有生命的東西,如礦物、沙石、空氣、水等稱為無生物(nonlivingthings)。
生物和無生物看起來很容易區別,因為生物生機活潑,具有生命,無生物則毫無感覺(圖1-
4)。
但是有時候也相當混淆,不易區分,尤其是牽涉到生命力的時候,則區別還真不易。
例如已知最小的微生物叫病毒(virus),在所寄生的生物體外時,它是不活動的結晶體(圖1-
5),也就是一些特殊的化學成分,依相當嚴謹的物理排列所形成的個體,沒有生命的特徵,與無生物一樣。
但是當它進入寄主細胞時,它會用寄生細胞的酵素系統(或稱脢,enzyme
system),幫助它存活與繁殖,也會有遺傳基因的突變和重組,這時顯現出完整的生命特徵,所以它是生物。
病毒只是一個例子,有許多情形,有生命與無生命之間的區別,不是那麼明確而易見的。
人體身上的微生物
生命的特徵
那麼,「生命的特徵是什麼」?有些什麼特殊的性質才可以說一個物體是有生命呢?所有的生物都有下列共同的特徵:特殊的組織(specificorganization)、感應性(irritability)、運動(movement)、代謝(metabolism)、生長(growth)、生殖(reproduction)和適應(adaptation)等。
(一)特殊的組織
生命的最小單位稱為細胞(cell)。
任何生物,它都有一定的外貌,也就是大小、形狀、構造而這些大小、形狀、構造都是由不同的細胞所組織起來的。
細胞是很特別的個體,有不同的形狀和功能,一些低等生物是由單一細胞組成的,例如細菌、酵母菌等。
還有很多生物是由多細胞組成的,例如人類、植物,整個生物體便是所有細胞之協調整合出有機能的個體,這些高等生物是由幾千萬、幾兆萬的細胞所組成的。
每種細胞都有其一定可辨認的大小、形狀,具有質膜(plasmamembrane),可將其細胞內的物質與外邊環境分離。
內有細胞核(nucleus),為細胞之主宰,核內有控制生命的遺傳物質—基因(Gene),為一切生命現象最原始的動力。
有些簡單的生物,如細菌,細胞內並無具有膜圍起的小胞器(organelles),這時候細胞沒有核膜後,就沒有定型的細胞核了。
高等動植物由細胞組成組織(tissues),不同的組織又組成器官(organs)、不同的器官又組成系統(organsystem),最後形成個體,例如人類的呼吸系統便是由鼻子、氣管、肺、橫隔膜等組成,而每個器官就有不同組織。
這些體制是非常嚴謹與整合的,這樣生物才會有效率地運作(圖1-
6,圖1-7)。
(二)感應性生物對外界的刺激與變化的反應極其敏感,如物理的或者是化學的刺激,舉例而言,人對熱度、濕度的提高便有敏感的反應。
一般引起生物反應的刺激有光(包括其強度、波長、方向)、溫度、壓力、聲音等。
而對化學成分的反應也極其靈敏,高等生物有些細胞還特別分化(differentiation)成不同的細胞,以分別感應各種不同的刺激,例如眼球視網膜上之桿狀細胞及錐狀細胞,就是專門對光有感應的,鼻腔內黏膜細胞和舌上的味蕾對化學剌激有特別的感應。
生物的感應性是非常靈敏的,其靈敏度常精確到不可思議的地步。
有些物理或化學變化,常常在機器、儀器都無法測出來的時候,生物的感應已經明顯的感應出來了,這種例子很多,例如嗅覺,抗體的反應等。
鹿聽音樂
(三)運動
高等動物的運動都靠肌肉作用,較低等的動物如海綿、珊瑚、水螅、牡蠣及一些寄生蟲,則靠絨毛(cilia)或鞭毛(flagella)來運動(圖1-
8-1)
(圖1-
8-2)。
微小的細菌也靠鞭毛或其他的機制來運動,植物的運動比較不顯著,但是植物細胞一樣有運動的特徵,例如向日葵的向日移動,不過這些植物的運動和感應是一起的(圖1-
9-1)(圖1-9-2),有些植物如銀杏、蘇鐵、蕨類等,他們是具有精子的,會像動物的精子一樣游向胚珠。
(四)新陳代謝生物至高特性之一便是能吸收與分解各種化合物、合成複雜的物質,經過多方向的化學變化以形成新的細胞(新陳,anabolism)。
並使存在於分子內之位能轉變為動能和熱量,方可將已形成之複雜的物質,例如蛋白質、脂肪、醣類和核酸等一步一步地分解,產生能量和簡單的物質(代謝,catabolism)。
這兩種作用密切的結合在一起,稱為新陳代謝(metabolism),從而構成動態的生命現象。
事實上所有的生命現象便是靠新陳代謝而彰顯出來,無生物絕不可能有新陳代謝的。
(五)生長
人類從初生時幾公斤的體,成年後有幾十公斤,甚至幾百公斤,這便是生長。
生物的生長,因生物體質量的增加,可由細胞本體的增大,也可由細胞數目的增多。
對於微生物而言,因為每個細胞雖然也會從小長到大,不過大小之間差別並非如動物一樣大,所以微生物的生長有時候是指他們個體數目的增加,例如在澄清的肉湯因為細菌的生長而變得混濁,那就是因為細菌數目的增加。
測量生長是生命科學重要的一環。
(六)生殖
生物會繁殖後代,細胞會分裂為二,沒有新陳代謝,生物不能稱為,沒有生殖,生物也不能活到下一代。
生殖能將原有之種族特性維持下去(species
conservation)。
生殖的過程因各種生物不同,由細菌的分裂生殖(binaryfission)到高等生物的卵與精子之彼此結合成為受精卵,或在其他生物中稱為結合子(zygotes)。
受精卵然後再分化發育,這是生物之極為精采的部份。
(七)適應
生物有高度的適應能力,生物當感應到外界的變化時,從細胞、器官和個體都可能產生對應的變化,來適應環境。
透過生物的突變(mutation)和適應環境過程中所產生的篩選,因而產生了生物的演化,那就是大家所瞭解的天擇(natural
selection)。
因此生物能變化形性以配合所屬的環境,但是限制生物分佈的因子很多,如水、光、溫度、食物其他生物種種,而沒有一種生物能適應所有的環境。
所以生物因地區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圖1-
10)。
同樣地,太陽系之星球中,至今為止只知地球有生物存在。
原因無它,因為限制生物生存的因子很多,只有地球適合生物之演化。
自然生成學說(Spontaneous
GenerationTheory)
無論看得到或者微小到看不到,我們對於現存的生物的特徵是很容易瞭解的,我們要問的是:生命是如何形成的?怎樣才能形成有上述特徵的個體?推測生命形成最合理的機制之前,讓我們先瞭解一下,長期以來古人對生命形成觀念上的辯論。
早在希臘時期,人們相信生物是由無生物經過分解腐敗而後自然生出來的,尤其他們以腐肉生成蛆為例子,也以青蛙在田間出現是因為適當的氣候條件所致。
尤其自1675年賴文虎(Antonie
VanLeuwenhoek)(圖1-
11)發現細菌以來,他們以肉汁會有細菌滋生,更是深信這種生命是自然生成的。
這便是所謂自然生成學說(Spontaneous
GenerationTheory)。
人們對此深信不疑,包括大哲學家、甚至十八世紀初期的一部份科學家。
其實當時東西方的想法是相同的,我們說「物必先腐而後蟲生」便是指腐敗的肉中會生出蛆蟲,觀念相似。
西遊記描述孫悟空的誕生就是一種自然生成生命的觀念。
有許多熱心的科學家包括LazaroSpallanzani(1729—1799)、FranzSchulze(1815—1873)、Theodor
Schwann(1810—1882)(圖1-
12)、JohnThydall、LouisPasteur(巴斯德,1822一1895)(圖1-
13)等人的共同努力,終於把自然生成的學說推翻。
但是巴士德學所推翻的只是肉汁中的細菌不是自然生成的,肉汁腐敗乃因為空氣中的細菌進入而腐敗發酵的,巴士德的貢獻乃在於說明細菌的作用(圖1-
14)。
而對真正的生命是如何形成,並沒有提出答案。
生命也許不會在我們現在地球的情況下發生,但是它可能在幾十億年前發生,因為那時的空氣與海洋與現在截然不同,生命極可能自然地發生。
生命的起源之推想
那麼生命究竟是怎樣來的?這有許多不同的假設,有的說生物原來就有的,即於地球被形成的同時便存在的。
但是這種說法與天文學家和地質學家的發現並不符合。
因為地球形成約五十億年前,但是生物的起源,最早的藍綠藻化石,僅在三十億年左右,因此至少有廿億年的期間,地球沒有生物的存在。
也有一種說法,說生物是其他星球來的,隨著流星、隕石或其他方式來到地球。
這種說法也很有問題,因為它只是將生命推到別的星球,對生命之形成仍沒有回答。
再說太空中運行,其間環境如溫度的變化、輻射及大氣種種條件並不適於攜帶現在的生命形式。
那麼生命必然在地球上發生的,根據地質學、天文學之研究發現,及生物學、化學等之發現,我們推測生命形成的過程是如此的。
混沌初開、乾坤始奠大約五十億年前,剛剛形成的地球是一個混混沌沌的熾熱熔體。
所含有的種種元素(我們在這過程裡不能再追問這些元素是怎樣來的,我們必須接受元素是地球形成時就有的),不斷組合、分解、再組合。
以後地球的岩石礦物慢慢的冷凝下來,許多元素原來是以原子狀態游離存在的,當溫度降低至各原子間可以形成穩定的化學鍵時,漸漸的形成了分子和化合物。
例如氧和氫化合成水H2O,氮和氫化合成氨NH3,,但是那時的氧和氮並非游離的氣體,而是還原形態的化合物。
但是由於日光,紫外線能夠充份的達到地面,且空中有放電的電能及放射性元素衰變時所發出的輻射能,大氣中具有充沛的能源。
這些能量使大氣中、地球上的物質發生很多化學作用,使得氧氣和氮氣逸出大氣,同時使甲烷(CH4)
、氨、水、氮等氣體發生化學組合作用,而形成了簡單約有機分子。
簡單的有機分子又逐步構成複雜的有機分子,而這複雜的有機分子,更進一步的組成了有獨特性質的分子系列,當這些獨特性質能夠自己能複製(self-reproducing)自己的,也就是能夠利用周圍環境的物質而製造與本身構造相似的分子—這就是生命的雛型,也是最初生命的開始,當然這經過時數億年的演變而成。
這種生命物質形成的推想是有相當的證據的,至少它有下述三個實驗可以輔證上述的說法:
(1)Harold.Urey和StanleyMiller:將甲烷、氨、氫與水汽(模倣地球初期的大氣成份),在一特殊的裝置裏,作強力放電的處理,結果發現產生了胺基酸分子(amino
acid),胺基酸是蛋白質的組成單體。
(2)SidneyW.Fox等:將18—20種的胺基酸,混合加熱到熔點,可以製造有蛋白質特徵的錐狀構造。
把氨基酸組合一起就成為蛋白質,而蛋白質就是生物中重要的組成份。
(3)MelvinCalvin等:以珈瑪射線(γ—ray)作用於模擬地球初期的大氣成分,結果發現產生了嘧啶(pyrimidines)和嘌呤(purines)等屬於核酸的物質,而嘌呤和嘧啶是遺傳基因的主要成分。
所以將這些蛋白質、嘌呤類、嘧啶類以及其他約有機物質,互相結合而形成一個能自己複製的構造—原始生命。
此類能夠自己複製的分子系是什麼呢?由於有嘌呤和嘧啶分子的存在,和生物化學中去氧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核糖核酸(Ribonucleicacid.,RNA)的分子相類似。
到目前為止,也只有這兩類分子能夠自行複製,因為遺傳學家已經證明這些是遺傳的基本物質,所以從這點就可以知道它是原始生命了。
這些原始生命,可能乍生乍息,其間可能經歷過無數次的產生與解體,但是也許在某種情況之下,某種形式的生命系統,終於保存了下來。
而這最初的生命系統和今日存在的生物濾過性病毒(viruses)極其類似。
因為簡單的病毒,外邊是一層蛋白質,內部為核酸,它的構造完美、穩定並且具有自己複製的能力。
當然這種論說不是沒有不妥之處,至少到目前為止並不能夠以這種方法真正製造成原始的生命,但是這總是在目前的證據之下的合理推測,因為終究我們不可能複製地球當初的情境。
今日我們的濾過性病毒,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中,利用寄主細胞中的酵素,以進行其生長、繁殖等生理機能。
在生命最初形成時,這原始生命如何得到可以自行繁殖的酵素系統呢?,這些仍是未解決的問題。
我們從許多證據可以發現,其演化的過程可能就是依照下列的過程的:
(1)由無氧而有氧:最初的生命並不需氧的存在而生活,目前地球大氣中氧氣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大氣中的水汽受到紫外線的作用而發生光解離(photodissociation),二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所產生的。
因為光合作用不可能早於細胞的出現,因而早期的細胞可能並不需要氧來生活,所以演化的過程一定是從無氧而到有氧。
(2)由無機而有機:前面所說明的實驗便是證明,生命的形成便是由無機到有機的例證。
(3)由異營(heterotrophy)到自營(autotrophy):首先的生物是靠外面的有機物質以進行生長及繁殖,由於地球上的情勢發生理化,有機物質逐漸耗用殆盡,生命陷於困境,新的自養性生命才應運而生,自養就是自行製造有機物,例如光合作用。
由於原始生命物體的形成,當然經過演化,而最早的生物化石為具有細胞構造的藍綠藻類與細菌,由於這類生物細胞,構造極其簡單,沒有細胞核,DNA股索在細胞質中排列為線狀,細胞分裂時,沒有紡綞體發生,細胞質中各部份也沒有顯著的分工現象。
有些有葉綠素,可以行光合作用,製造食物。
由於生命細胞的演化,向分工和特化兩個方向前進,慢慢複雜的演化而形成了今日複雜的生命世界。
現在我們暫且把生命形成後的演化部份不談,先回頭來看細胞的基本物質和構造,及基本的生命現象把這些現象稍為清楚的概念後,再來談演化的問題,也許對這多彩多姿的生命世界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地球上生物的起源內容
太空來的水分
銀河系氨基酸
生命來自外太空?
之二
探索外太空生命
人類祖先?
地底下之生命
延伸文章資訊
- 1生物_百度百科
- 2生物科技概念指標之研究
生物科技是新興的科技領域,依人類. 的目的、 需求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範圍。 洪德生(2004)指出生物科技係指運用生命. 科學方法如基因重組、細胞融合、細胞培. 養、 ...
- 3【問題】生物的定義為何? - 深藍論壇
而是此物質有沒有四種生命現象. 目前定義的生物須具備新陳代謝生長繁殖感應. 最基本的生命體─原核生物包括細菌&藍綠藻. 是由一群蛋白質包裹住DNA.
- 4生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生物(拉丁语,德语: Organismus, 英語:Organism)又称有機體、机体,是指任何以“单一实体”运作的有机生命系统 ,或具有生命的个体。在生物学和生态学中, 地球上约有870 ...
- 5為什麼「生命個體」的概念如此難以定義?-生物 ... - 科學月刊
會怎麼定義一個「生物個體」?多數動物有明確的身體邊界,從外觀很好指認出「一個生物體」;但是像珊瑚蟲和管水母,就很難有明確的生物個體定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