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使徒)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他是早期教會最具有影响力的传教士之一,基督徒的第一代领导人之一,因为他首创向非犹太人转播耶穌基督的福音,所以被奉為外邦人的使徒,但他並不是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 ... 保罗(使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能包含不适用或被曲解的引用资料,部分内容的准确性无法被证實。

(2013年11月18日)请协助校核其中的错误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情请参见条目的讨论页。

此條目過於依赖第一手来源。

(2013年11月18日)请補充第二手及第三手來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此條目體裁可能更适合散文而非列表。

(2013年11月18日)请协助将此条目改写为散文,如果合适。

也可以寻求编辑帮助。

  「圣保罗」重定向至此。

关于其他用法,请见「聖保羅(消歧义)」。

聖保祿/大數的掃羅天主教:外邦人的宗徒、殉道聖人基督新教:外邦人的使徒出生約3或5年[1]羅馬帝國奇里乞亞大數(今 土耳其梅爾辛省塔爾蘇斯)[2]逝世約67年6月29日(67歲-06-29)(64歲)[3]羅馬帝國羅馬(今 義大利羅馬)[3]敬礼於基督宗教主要朝聖地城外聖保祿大殿瞻礼1月25日聖保羅聖召日2月10日6月29日聖彼得及聖保羅日11月18日象徵(英语:Saintsymbolism)劍 保羅(天主教譯保祿,唐朝景教譯寶路法王;古希臘語:Παῦλος,拉丁語:Paulus[4];约3年-约67年[3]),本名掃羅(Saul),又稱大數的掃羅(SaulofTarsus)。

他是早期教會最具有影响力的传教士之一,基督徒的第一代领导人之一,因为他首创向非犹太人转播耶穌基督的福音,所以被奉為外邦人的使徒,但他並不是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5]。

在诸多参与基督信仰传播活动的使徒与传教士之中,保羅通常被认为是除了耶穌基督之外,整个基督教历史上最重要的人[6],并且是史上最伟大的宗教领导者之一[7]。

《新约圣经》诸书约有一半是由他所写[6][8][9]。

他在整个罗马帝国的早期基督教社群之中传播耶穌基督的福音,是第一位安提约基雅主教。

自三十几岁至五十几岁,他在小亚细亚建立了好几个教会,在欧洲建立了至少三个,包括哥林多教会[7]。

他一生中至少進行了三次漫長的宣教之旅,足跡遍至小亞細亞、希臘、義大利各地,在外邦人中建立了許多教會,影響深遠。

在天主教會及聖公會,其紀念聖日為6月29日,與圣彼得聯合慶祝。

目录 1对于保罗生平的记载 2名字 3保羅的身世 4歸信基督 5傳教工作 5.1早期的传教活动 5.2保羅的三次传教旅行 5.2.1第一次传教旅行 5.2.2第二次传教旅行 5.2.3第三次传教旅行 5.3晚年及殉道 5.4遺骨被發現 6参考文献 7外部連結 8参见 对于保罗生平的记载[编辑] 关于保罗的生平,主要的信息来源就是他的书信和《使徒行傳》中提供的资料,但是对于他一生的几个部分都缺少紀錄[10]。

二十世纪的学者和精神学家,比如HansomeConzelmann和约翰·诺克斯[11][12],对于使徒行传的历史真实性亦有所争辩。

保罗对他自己背景的记述主要可以在《加拉太书》中找到。

根据有些学者的见解,使徒行传中对于保罗走访耶路撒冷的记述与保罗书一信中的记述社會矛盾[13]。

有些学者认为后者更为可靠[14]。

在《新约圣经》以外,还有提到了保罗的文献包括: 克莱孟一世的《革利免前書(英语:FirstEpistleofClement)》(第一世紀末或第二世紀初) 安條克的依納爵的《羅馬書信(英语:TotheRomans)》(第二世紀初) 坡旅甲給腓立比人的書信(英语:Polycarp'slettertothePhilippians) 名字[编辑] 聖經上,保羅與掃羅是同一人。

他原名掃羅又名為保羅(使13:9)。

他的第一個名字為掃羅(希伯來語:שָׁאוּל‎,Sha'ul或Šāʼûl,通用希臘語:Σαούλ(Saul)或Σαῦλος(Saulus),英語:Saul,原義是要求、祈求),是個希伯來文名,可能是源自於便雅憫支派的先祖,第一個以色列王,掃羅王。

因家鄉為大數(又譯塔爾索),所以根據當時的習俗也被稱為大數的掃羅(希伯來語:שאולהתרסי‎,SaulofTarsus) 另一個名字保羅(拉丁語:Paulus,通用希臘語:Παῦλος,Paulos,英語:Paul),則是一個拉丁文名字。

因為他出生就是羅馬公民,後因神命名而取名為保羅。

在《使徒行傳》中,一開始稱呼他為掃羅。

在大馬士革時,耶穌首次顯現在保羅面前,稱呼他為掃羅[15][16],使用希伯來文[17]。

隨後,主顯現在亞拿尼亞面前,稱呼他為大數的掃羅[18]。

亞拿尼亞去會見掃羅,為他禱告時,稱呼他為兄弟掃羅[19][20]。

在賽浦路斯的帕弗傳教時,他第一次被稱為保羅[21],之後就改用保羅來稱呼他。

在新約其他部份,則是直接稱呼他為保羅。

學者馬可·包威爾(英语:MarkAllanPowell)認為,保羅的希伯來文名字,掃羅,可能只在希伯來人聚居的地方使用,至於其他的外邦世界,則使用羅馬化的拉丁文名字,保羅。

保羅的身世[编辑] 保羅看見異象 保羅出身猶太人家庭,屬於便雅憫支派[22],生於猶太省北方,基利家省的大數城。

保羅很少提到他的父親,但從他自稱為法利賽人之子來看,他的父親可能出身法利賽人[23]。

他從小受到嚴格猶太律法教育,曾在耶路撒冷著名的學者迦瑪列門下學習,對舊約聖經有深入了解[24],最初也以法利賽人自居[25]。

因為他出生就擁有羅馬公民權,可知他父親也是羅馬公民[26]。

《使徒行傳》中,保羅在耶路撒冷傳教時,提到他姊姊的兒子,所以保羅至少有一個姊妹[27]。

在《羅馬書》的結尾,保羅曾提到他的母親,並向她問安[28],同時也提到他的一些親戚,例如比他還早歸信耶穌的安多尼古和猶尼亞安[29],希羅天[30]、路求、耶孫、所西巴德[31]。

在亞歷山大大帝時代,大數是小亞細亞最具影響力的城市;在羅馬帝國時代,它仍然是地中海區域的主要貿易中心之一。

當地盛行斯多噶主義,從保羅書信中熟練的使用斯多噶學派常用術語、哲學概念與議題,可知保羅對斯多噶主義也有研究。

通用希腊语是當時羅馬帝國的通用語,也是地中海區最多人使用的共通語言,保羅能夠熟練的使用它來交談與寫作。

此外,他對於古希臘文,與希臘哲學也有深入研究,受到相當良好的希臘化教育。

保羅出身的家族,有著長期虔信上帝,保持宗教潔淨的傳統[32]。

保羅從年輕時就開始學習以馬海毛織造帳篷的技藝,這個手藝可能是家族傳承的。

在他開始傳道時,仍然以這門手藝來賺錢養活自己,也因為他這門手藝,讓他可以在地中海區旅行傳教,生活不致匱乏[33]。

歸信基督[编辑] 参见:保羅歸信和使徒 根據聖經記載,在成为基督的一个跟随者之前,保羅起初認為傳耶穌是違背傳統猶太教信仰的異端,極力迫害基督徒。

但後來他在往大馬色迫害門徒的途中,有大光從天上四面照著他,他就撲倒在地,聽見有聲音對他說:「掃羅、掃羅,你為什麼逼迫我?」 他說:「主啊,你是誰?」 主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

起來,進城去,你所應當做的事,必有人告訴你。

」 與保羅同行的人站著說不出話來,聽見聲音,卻看不見人,保羅從地上起來,睜開眼卻不能看見什麼。

有人拉著他的手,領他進了大馬士革,他三日不能看見,也不吃,也不喝。

在大馬士革,主所差的弟兄按手在保羅身上並說:「在你來的路上向你顯現的耶穌,就是主,差我來,叫你能看見,又被聖靈充滿。

」 保羅的眼睛上,好像有鱗立刻掉了下來,他就能看見,恢復了視力,並且受浸[34]。

之後成為教會主要的傳教者之一,將基督教信仰推廣到地中海各地。

保羅稱呼自己是一位使徒,或外邦人的使徒。

由於他不是耶穌的直接門徒,故未被列入於十二使徒之列,但是他多次強調,他是由上帝與耶穌基督直接選定的[35][36][37]。

透过他的傳道和写作,他最终改变了地中海盆地周围的宗教信仰和哲学。

傳教工作[编辑] 約35年保羅歸信耶穌基督後,開始傳揚耶穌的福音,但他沒有隨即上耶路撒冷去找其他使徒,而是獨自退到阿拉伯半岛的曠野[38],在那裡一段時間,與神交通,得著啟示,3年後回到大馬士革,其後再到耶路撒冷及大數。

一開始教會人士因為他曾經迫害過教會信徒,對他有疑慮,但他得到使徒彼得與主的兄弟雅各的接納與支持,成為教會的一份子[39]。

約43年左右,巴拿巴到大數城請他出來協助安提阿聖工[40],後來就在安提阿蒙聖靈差遣,出外傳道。

保羅出外三次以上,傳福音的方向始終朝向非猶太人的地方,蒙聖靈同工,聖工發展,到處設立教會,把耶穌的福音傳遍了地中海沿岸一帶地方。

除此之外,保羅亦藉著他的書信來勉勵,教導他建立的教會及聖工人員。

他的書信常常充滿著關懷之愛,但對於異端的侵擾與行為的敗壞,則加以嚴厲斥責。

他的書信是教會史上極重要的著作,對於基督教真理的闡揚與辯護有極大的貢獻,也是基督宗教信徒今日信仰的寶卷。

他的書信收錄在新約聖經中的有十三卷,通稱為保羅書信,按次序即從羅馬書至費肋孟書/腓利門書。

保羅本來熱衷律法,迫害教會,但後來悔改,為了傳揚耶穌,受苦受害,他有高深的學問,且享有羅馬公民的特權及崇高的社會地位,但他都當作有損的,為得著基督,願意丟棄萬事,以耶穌基督為至寶[41],這種智慧的選擇及犧牲的精神值得基督宗教信徒效法。

當時由於猶太教領袖及祭司長迫害基督教徒,他們在耶路撒冷鼓動不信耶穌基督的猶太人抓住保羅,並將其解往羅馬政府,要求處死。

使徒行傳28章指保羅解往羅馬後被軟禁兩年,在羅馬士兵看守下繼續傳褔音。

根據基督教傳說,尤其是偽經的克利門壹書五章:7節和《穆拉多利殘卷》的記載裡,保羅在羅馬監禁兩年後被釋放,後來在第四次旅行佈道,出往西班牙與大不列顛島,但雖然這確實是保羅的意圖(參觀:([//web.archive.org/web/20201128013709/http://www.o-bible.com/cgibin/ob.cgi?version=hb5&book=rom&chapter=1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羅馬書15章:22-27節]),這個證據依然還是非決定的。

最後當他在第二次又被囚羅馬監獄,約於西元67年,羅馬皇帝尼祿在位時殉道。

早期的传教活动[编辑] 在信主之后,保罗来到了大马士革,使徒行传说在那里他的眼盲治愈了,并且大马士革的亚拿尼亚为他施洗。

保罗说在大马士革他差一点就死了。

保罗还说他接着去了阿拉伯,然后又回到了大马士革。

保罗到阿拉伯的旅行没有在圣经其他任何部分提到,有些人认为其实他去的是西奈山,在那里的沙漠之中默想。

保罗声称他不是从使徒那里得到的福音,而是由耶稣基督直接向他展示。

他自稱自己為神的僕人,耶穌基督的使徒,其中神的僕人這個稱號,傳統上是用來稱呼摩西的。

当公元45-46年之时,猶太地區发生了一场饥荒,保罗和巴拿巴旅行到耶路撒冷,去分发从安提阿基督社团得到的财产。

据使徒行传所述,安提阿彼时已是因司提反之死且大批基督徒遭驱离后另一个基督徒聚集的中心。

在安提阿,耶稣的追随者第一次被称为“基督徒”。

保羅的三次传教旅行[编辑] 第一次传教旅行[编辑] 使徒行传的作者把保罗的旅行分成三段。

第一次旅行,一开始由巴拿巴带领,保罗从安提阿来到了塞浦路斯,然后又去了小亚细亚南部,接着回到了安提阿。

在塞浦路斯,保罗驳斥了法术师以吕马并使其眼盲,因为以吕马批评了他们的教诲。

从此刻开始,保罗被描写成这一次旅行团队的领导者。

他们又航行去了位于旁非利亚的別加,約翰馬可离开并回到了耶路撒冷。

保罗和巴拿巴继续去了彼西底安提阿。

在安息日他们去了犹太教堂。

教堂领导者邀请他们去演讲。

保罗回顾了以色列自埃及至大卫王的历史。

他把耶稣作为由神给大卫的后裔来介绍。

他说,他们是为了把拯救的消息带给大家才来到了这里。

他细数了耶稣死而复活的故事。

他引用了七十士译本来强调耶稣就是那个应许的受膏者,将为他们带来罪的赦免。

[42] 第二次传教旅行[编辑] 在公元49年秋天,保罗从耶路撒冷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传教旅行。

这是在和耶路撒冷会議争论了割礼问题之后启程的。

在他们环绕地中海的旅程之中,保罗和他的同伴巴拿巴在安提阿停留,在那里他们激烈争论是否应该带上約翰馬可与他们一起旅行。

使徒行传说,約翰馬可在第一次传教旅行到塞浦路斯中离开他们回家了。

由于无法达成一致,保罗和巴拿巴决定分手。

巴拿巴和約翰馬可同行,而西拉与保罗合流。

保罗和西拉首先访问了大数(保罗的出生地)、特庇和路司得。

在路司得,他们遇到了提摩太(St.Timothy),一个被称颂的信徒。

他们决定带上提摩太。

教会信眾保持增长,信众与日俱增,并且每日不断加强他们的信仰。

保羅的第二次宣教旅程在50年至53年進行,歷時約三年,這次保羅與西拉和提摩太同行,旅程中保羅見異象,首次把福音傳入歐洲,前往了馬其頓。

在這次旅程,他們在腓立比、特羅亞、帖撒羅尼迦、哥林多等地建立了教會。

第三次传教旅行[编辑] 以在加拉太和弗吕家的旅行为开端,保罗开始了他的第三次传教之旅。

然后保罗去了以弗所,一个早期基督教的信仰中心,在那里停留了约有三年。

据圣经所述,他行了诸多奇迹,医治众人,驱逐恶魔,并且把有组织的传教活动带入了内地(羅馬帝國境內)。

而保羅的第三次宣教旅程在52年至57年進行,以以弗所為基地,期間再次穿越馬其頓,旅程最後以耶路撒冷作為旅程的終點站。

[43] 晚年及殉道[编辑] 關於保羅的晚年眾說紛紜,有人說保羅在羅馬囚禁兩年之後獲得釋放,當時大約在公元63年。

獲釋之後的保羅曾去過馬其頓、特羅亞、尼科波利斯等各地巡視教會、探訪同工。

又於公元65年再度被捕,也是最後一次入獄,然而在此五年當中,除了提摩太前書和提多書以外,沒有寫給其他教會的書信。

比起兩年前的牢獄生活中寫了四封書信(以弗所書、腓利比書、歌羅西書及腓利門書)顯然是少了許多,有人認為這是很不尋常的現象。

[44] 保羅最後一次被捕入獄,情形與前次大不相同,因法庭不需再等待原告的對質,所以有嚴謹約束、速判速決的可能。

除了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以外,所有的同工、朋友們都不在身邊,又因為當時有連坐處分的危險,連探監的人都極其稀少。

保羅知道他們的為難,所以說『但願這罪不歸與他們』(提摩太後書4:16)。

還好保羅擁有羅馬公民的身分,尚有較優渥的待遇,得以接見親朋,提摩太後書就是於此時完成的。

經過多次的庭審,至終被判定為死刑,又因他是羅馬公民,所以不需要受釘十字架的酷刑,他的刑罰較為輕易。

根據古代的傳說,他被劊子手帶到南城的奧斯第亞門〈Osteia〉離城約二英哩的埃圭賽維〈AquaeSaviae〉刑場斬首。

後來的君士坦丁大帝在此處建了一座城外聖保羅大殿(城外聖保祿大殿),作為他殉道的紀念。

[45] 遺骨被發現[编辑] 2002年,由梵蒂岡委派的考古學家,在羅馬第二大教堂「城外聖保祿大殿」祭壇下發現一個2.2米長的大理石棺,石棺面刻有拉丁文碑文「PAULOAPOSTOLOMART」,即殉道者使徒保羅。

為了避免對石棺造成破壞,考古學家使用了探針探查了石棺內部,發現裡面有香料、藍色和紫色的布料,以及碎骨片。

根據放射性碳定年法的檢測結果,這些骸骨確定屬於公元一世紀或二世紀時期,此與使徒保羅殉道的年份吻合。

經過嚴謹的遺物遺骨科學分析,2009年6月28日,教宗本篤十六世宣佈,在羅馬第二大教堂「城外聖保祿大殿」祭壇下發現的石棺內之骸骨,初步證實屬於使徒保羅本人。

参考文献[编辑] ^PeterandPaul.IntheFootstepsofPaul.Tarsus.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BS.Retrieved2010-11-19. ^Acts22:3 ^3.03.13.2Harris,p.411 ^Bauerlexicon(英语:Bauerlexicon);Acts13:9,from"TheNewTestamentofOurLordandSaviourJesusChrist:AccordingtotheReceivedGreekText"(UniversityPress,Cambridge1876) ^"TheCanonDebate,"McDonald&Sanderseditors,2002,chapter32,page577,byJamesD.G.Dunn:"James,thebrotherofJesus,andPaul,thetwoothermostprominentleadingfigures[besidePeter]infirst-centuryChristianity" ^6.06.1Powell,MarkA.IntroducingtheNewTestament.GrandRapids,MI:BakerAcademic.2009.ISBN978-0-8010-2868-7 ^7.07.1Sanders,E.P."SaintPaul,theApostle."EncyclopædiaBritannica.EncyclopædiaBritannicaOnlineAcademicEdition.EncyclopædiaBritannicaInc.,2013.Web.08Jan.2013. ^SaulofTarsus–knownasPaul,theApostleoftheHeathen.JewishEncyclopedia.com.[2012-02-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1).  ^OxfordDictionaryoftheChristianChurched.F.L.Lucas(Oxford)entryonPaul ^"Paul,St"Cross,F.L.,ed.TheOxforddictionaryoftheChristianchurch.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5 ^Walton,Steve.LeadershipandLifestyle:ThePortraitofPaulintheMiletusSpeechand1 Thessalonian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3.ISBN 0-521-78006-3.  ^Hare,DouglasR.A.Introduction.Knox,John(编).ChaptersinaLifeofPaulRevised.MercerUniversityPress.1987:xxii,135p.1987.ISBN 0-86554-266-X.  ^Morgado,Joe,Jr.."PaulinJerusalem:AComparisonofHisVisitsinActsandGalatians."JournaloftheEvangelicalTheologicalSociety.March1994.pp55-56,58. ^Harris,p.316–320 ^《使徒行傳》9:4:「他就仆倒在地,聽見有聲音對他說,掃羅,掃羅,你為什麼逼迫我?」 ^《使徒行傳》22:7:「我就仆倒在地,聽見有聲音對我說,掃羅,掃羅,你為什麼逼迫我?」 ^《使徒行傳》26:14:「我們都仆倒在地,我就聽見有聲音,用希伯來話,向我說,掃羅,掃羅,為什麼逼迫我?你用腳踢刺是難的。

」 ^《使徒行傳》9:11:「主對他說,起來,往直街去,在猶大的家裡,訪問一個大數人名叫掃羅‧他正禱告。

」 ^《使徒行傳》9:17:「亞拿尼亞就去了,進入那家,把手按在掃羅身上說,兄弟掃羅,在你來的路上,向你顯現的主,就是耶穌,打發我來,叫你能看見,又被聖靈充滿。

」 ^《使徒行傳》22:13:「他來見我,站在旁邊,對我說,兄弟掃羅,你可以看見‧我當時往上一看,就看見了他。

」 ^《使徒行傳》13:9:「掃羅,又名保羅」 ^《羅馬書》11:1:「因為我也是以色列人,亞伯拉罕的後裔,屬便雅憫支派的。

」 ^《使徒行傳》23:6:「保羅看出大眾,一半是撒都該人,一半是法利賽人,就在公會中大聲說,弟兄們,我是法利賽人,也是法利賽人的子孫‧我現在受審問,是為盼望死人復活。

」 ^《使徒行傳》22:3:「保羅說,我原是猶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數,長在這城裡,在迦瑪列門下,按著我們祖宗嚴緊的律法受教,熱心事奉神,像你們眾人今日一樣。

」 ^《腓立比書》3:5:「我第八天受割禮,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憫支派的人,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

就律法說,我是法利賽人。

」 ^《使徒行傳》22:27-28:「千夫長就來問保羅說,你告訴我,你是羅馬人麼?保羅說,是。

千夫長說,我用許多銀子,才入了羅馬的民籍。

保羅說,我生來就是。

」 ^《使徒行傳》23:16:「保羅的外甥,聽見他們設下埋伏,就來到營樓裡告訴保羅。

」 ^《羅馬書》16:13:「又問在主蒙揀選的魯孚和他母親安,他的母親就是我的母親。

」(詹姆士王譯本:SaluteRufuschosenintheLord,andhismotherandmine) ^《羅馬書》16:7:「又問我親屬與我一同坐監的安多尼古和猶尼亞安。

他們在使徒中是有名望的,也是比我先在基督裡。

」 ^《羅馬人書》16:11:「又問我親屬希羅天安。

問拿其數家在主裡的人安。

」 ^《羅馬書》16:21:「與我同工的提摩太,和我的親屬路求,耶孫,所西巴德,問你們安。

」 ^《提摩太後書》1:3:「我感謝神,就是我接續祖先,用清潔的良心所事奉的神。

」 ^《使徒行傳》18:2:「這事以後,保羅離了雅典,來到哥林多。

遇見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他生在本都。

因為革老丟,猶太人都離開羅馬,新近帶著妻百基拉,從義大利來。

保羅就投奔了他們。

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作工。

」 ^徒9:1-9 ^《加拉太書》1:1「作使徒的保羅,(不是由於人,也不是藉著人,乃是藉著耶穌基督,與叫他從死裡復活的父神)」 ^《加拉太書》1:11-12:「弟兄們,我告訴你們,我素來所傳的福音,不是出於人的意思。

因為我不是從人領受的,也不是人教導我的,乃是從耶穌基督啟示來的。

」 ^《加拉太書》2:7-8:「反倒看見了主託我傳福音給那未受割禮的人,正如託彼得傳福音給那受割禮的人。

(那感動彼得,叫他為受割禮之人作使徒的,也感動我,叫我為外邦人作使徒。

)」 ^加1:1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加拉太書2:9「又知道所賜給我的恩典、那稱為教會柱石的雅各、磯法、約翰、就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禮、叫我們往外邦人那裏去、他們往受割禮的人那裏去。

」 ^徒11:22-2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腓3:1-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徒13-14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徒18-21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梁秀德,《保羅傳─附老底嘉書》,鄭文仁譯,〈逐家文字佈道會:1994〉45-47 ^趙紫宸,《聖保羅傳》,(基督教輔僑出版社:1956),321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语录上的圣保罗语录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保罗(使徒)(分類) 呂沛淵(2002年):([//web.archive.org/web/20201128062930/http://www.oc.org/gb_txt/bh0822a.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心靈得自由的使徒》],《舉目》2002年11月第8期,海外校園 ([//web.archive.org/web/20200129164840/http://www.sandybay.org.uk/apostles/paul_life.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保羅生平] 参见[编辑] 基督教主题 犹太教主题 古罗马主题 人物主题 保羅歸信、扫罗、巴兰 亚略巴古讲道:未识之神、基督教的神 保罗书信、保罗新观 宗教頭銜 新頭銜 安提约基雅主教教会追认其與彼得共同在位37年—53年 繼任者:埃伏第乌斯 五大牧首區 羅馬牧首首任:聖伯多祿 亞歷山大港(英语:ChurchofAlexandria)牧首首任:聖馬爾谷 安提阿牧首首任:聖伯多祿聖保祿 耶路撒冷(英语:GreekOrthodoxChurchofJerusalem)牧首首任:聖雅各伯 君士坦丁堡牧首首任:聖安德肋 查论编基督教系列条目耶稣基督 基督(概念) 基督(教义) 诞生 受难 复活 升天 基础 教会 信經 四福音书 新约 聖經 正典 旧约 新约 神学 神(天主、上帝) 三位一体 聖父 聖子 聖靈 护教学 洗禮 婴儿 基督论 教会学 大公教會 神学史(英语:HistoryofChristiantheology) 传教 救赎 历史与教会传统(英语:Christiantradition) 圣母玛利亚 聖若瑟 十二使徒 圣彼得 圣保罗 教父 使徒統緒 教會四特徵 五大牧首區 早期教会 传播年表 君士坦丁大帝 大公會議 希波的奥古斯丁 東西教會大分裂 十字軍東征 托马斯·阿奎那 宗教改革 反宗教改革 依納爵·羅耀拉 馬丁·路德 讓·喀爾文 俄罗斯正教会的教派分裂 大覺醒運動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 啟發課程 宗派與運動(列表)公教 罗马天主教會 東儀天主教會 獨立天主教會(英语:IndependentCatholicchurches)* 帕爾馬爾天主教會* 舊天主教會*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 圣庇护十世司铎兄弟会* 東正教會 希臘正教會 俄羅斯正教會 西仪东正教会(英语:WesternRiteOrthodoxy)* 旧礼仪派* 東方正統教會 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 敘利亞東方正統教會 亞美尼亞使徒教會 埃塞俄比亞正統台瓦西多教會 厄利垂亞正統台瓦西多教會(英语:EritreanOrthodoxTewahedoChurch) 圣多馬教會(英语:SaintThomasChristians) 瑪蘭卡正統敘利亞教會(英语:MalankaraOrthodoxSyrianChurch) 雅各敘利亞基督教會(英语:JacobiteSyrianChristianChurch) 瑪拉巴獨立敘利亞教會(英语:MalabarIndependentSyrianChurch) 東方教會(景教) 東方亞述教會 東方古代教會(英语:AncientChurchoftheEast) 新教 信義宗 加爾文主義 歸正宗 長老宗 公理会 聖公宗 重浸宗 門諾會 亚米胥派 胡特尔派 浸礼宗 循道宗 阿民念主義/衛斯理主義 救世軍 拿撒勒人會 聖潔運動 五旬節運動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普利茅斯弟兄会 摩拉维亚弟兄会 貴格會 宣道會 地方教会/召會 亞述福音教會(英语:AssyrianEvangelicalChurch) 亞述五旬節教會(英语:AssyrianPentecostalChurch) 圣多馬教會(英语:SaintThomasChristians) 瑪多馬敘利亞教會(英语:MarThomaSyrianChurch) 圣多馬福音教會(英语:St.ThomasEvangelicalChurch) 恢復運動 密傳基督教 馬丁主義 法國諾斯替教會(英语:GnosticChurchofFrance) 美生聖殿騎士團(英语:KnightsTemplar(Freemasonry)) 薔薇十字團契(英语:RosicrucianFellowship) 其他 瓦勒度派* 卡特里派 非三位一體派 耶和華見證人 後期聖徒運動 基督弟兄會 真耶穌教會 基督科學教會 統一教 弥赛亚犹太教 國際基甸會 耶稣主义(英语:Jesuism) 拉斯塔法里运动 美国原住民教会 相关主題 艺术 音乐 礼仪 布道 祈祷 神秘主义 诺斯底 基督教與其他宗教 教會行政 曆法 象徵 批评 禮儀 亞歷山大禮 安條克禮(英语:AntiocheneRite) 亞美尼亞禮 拜占庭礼 加色丁禮(英语:EastSyrianRite) 拉丁禮 安立甘習例 羅馬禮 安博禮 薩拉姆禮(英语:SarumRite) 摩爾阿拉伯禮 建築形式(英语:Churcharchitecture) 宗座聖殿 主教座堂 教堂 小圣堂 聖職人員 教宗 牧首/宗主教 大總主教 樞機 總主教(都主教) 主教 神父(司铎) 牧师 执事 非聖職人員 修士 修女 輔祭 平信徒 理事 長老 傳教士/宣教師/傳道師 注:標“*”的教會有時不被視作所屬宗派的一部分。

基督教主題 查论编《新约圣经》中的人物 福音书基督耶稣观点:基督教·历史·新约个体亞勒腓·女先知亚拿·亚拿·巴拉巴·巴底买·伯赛大的盲人·該亞法·革羅罷·魔鬼·懺悔的囚犯·伊丽莎白·天使加百列·Gestas·睚鲁的女儿·Joachim·约亚拿·施洗约翰·约瑟·亞利馬太的約瑟·约西·拉撒路·群·朗基努斯·路加·马勒古·马可·马大·抹大拉的馬利亞·MarymotherofJames·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伯大尼的马利亚·馬利亞(革羅罷的妻子)·拿因的少年人·巴多罗买·尼哥底母·benGurion·撒罗米·西面·古利奈人西門·麻风病人西门·苏撒拿·提阿非羅·撒该·撒迦利亚·西庇太群体天使·门徒·福音书作者·Godfearers·希律党·東方三博士·Myrrhbearers·法利赛人·Proselytes·撒都该人·撒馬利亞人·猶太公會·七十门徒·Scribes·奮銳黨 使徒和门徒十二使徒安得烈·巴多罗买·亚勒腓的儿子雅各·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约翰·加略人犹大·犹大·马太·西门·彼得·腓力·西门·多马耶稣后使徒使徒馬提亞 使徒行传西门→使徒彼得(伯多禄宗徒)·大数的扫罗→使徒保罗(保禄宗徒)·亞迦布·亚拿尼亚·亚拿尼亚(大数)·亚波罗·亚居拉和百基拉·亚里达古·巴耶酥·巴拿巴·哥尼流·底米丢·亚略巴古的丢尼修·多加·犹推古·迦玛列·主的兄弟雅各·大数的耶孙·巴撒巴·加利利的犹大·古利奈人路求·路加·吕底亚·马念·约翰·马可(若望·馬爾谷)·马可的母亲马利亚·尼哥拉·使徒保罗·腓力·亚居拉和百基拉·部百流·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士基瓦·七个执事·西拉/Silvanus·耶路撒冷的西门·行邪术的西门·所巴特·司提反(斯德望)·丢大·提摩太·提多·特罗非摩·推基古 罗马帝国权贵四福音书奥古斯都·AretasIV·哥尼流·希律·安提帕斯·HerodArchelaus·HerodPhilipII·大希律王·朗基努斯·Lysanias·本丟·彼拉多·彼拉多的妻子·Quirinius·莎乐美·提比略使徒行传希律亚基帕一世·希律亚基帕二世·Felix·ClaudiusLysias·JuniusA.Gallio·Festus·SergiusPaulus 书信启示录外Achaichus·亚历山大·Archippus·Crescens·Diotrephes·Epaphroditus·Erastus·Hymenaeus·JesusJustus·Junia·Mary·天使长米迦勒·Nymphas·腓力门·Philetus·Phoebe·Syntyche启示录中安提帕·四马四骑士·亚巴顿·两个见证人·光明妇人·启示录中的兽·三个天使·大娼妓巴比伦人物列表·耶稣:传道、神迹、比喻、年表·新约圣经·四福音书(对观福音)·书信(保罗书信·大公书信)·使徒时代 查论编天主教会史(英语:HistoryoftheCatholicChurch)綜述(英语:HistoryoftheCatholicChurch) 基督教历史 天主教会歷史(英语:HistoryoftheCatholicChurch) 天主教会年表(英语:TimelineoftheCatholicChurch) 教宗歷史(英语:HistoryofthePapacy) 羅馬教廷歷史(英语:HistoryoftheRomanCuria) 羅馬天主教藝術(英语:ArtinRomanCatholicism) 天主教会在文明中的作用(英语:RoleoftheCatholicChurchincivilization) 大公會議 公教大公會議(英语:CatholicEcumenicalCouncils) 天主教会圣统制 修道制度 天主教修会(英语:Religiousinstitute(Catholic) 教宗国(752年-1870年) 梵蒂岡 早期教会 耶穌 十二宗徒 聖伯多祿宗徒 聖保祿宗徒 聖斯德望 聖若望宗徒 萬國福傳 耶路撒冷會議 宗徒時代 宗徒教父 安條克的依納爵 依勒內 教宗維笃一世 特爾都良 君士坦丁大帝至教宗額我略一世 君士坦丁一世和基督教(英语:ConstantineIandChristianity) 亞略主義 聖若望拉特朗大殿建成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教宗西尔维斯特一世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圣经正典 哲羅姆 圣经拉丁通俗譯本 厄弗所公會議 迦克墩公會議 努西亚的本笃 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教宗額我略一世 額我略聖詠 中世纪前期 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圣波尼法爵 聖像破壞運動 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 查理大帝 教宗良三世 第四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東西教會大分裂 中世紀中期 烏爾巴諾二世 叙任权斗争 教宗訓令 卡诺莎之行 自由憲章(英语:CharterofLiberties)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 十字軍東征(1096年-1291年) 收复失地运动(718年-1492年) 第一次拉特朗公會議 第二次拉特朗公會議 第三次拉特朗公會議 教宗諾森三世 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 亞西西的聖方濟各 第四次拉特朗公會議 宗教裁判所 第一次里昂公會議 第二次里昂公會議 明谷的聖伯爾納鐸 托马斯·阿奎那 中世紀後期 教宗博義八世 天主教會大分裂(1378年-1417年) 亞維農教廷 教宗克勉五世 維埃納公會議 聖殿騎士團 瑟納的聖加大利納 康士坦斯大公會議 佛羅倫斯大公會議 教宗亞歷山大六世 第五次拉特朗公會議 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 《九十五条论纲》(1517年) 《博洛尼亚条约(英语:ConcordatofBologna)》 羅馬之劫 英格兰宗教改革 托马斯·莫尔 若望·費舍爾 教宗良十世 耶稣会 依納爵·羅耀拉 方濟·沙勿略 解散修道院行動(英语:DissolutionoftheMonasteries) 脫利騰會議 教宗庇護五世 脫利騰彌撒 教宗額我略十三世 公历 澳门教区 亞維拉的德蘭 十字若望 斐理伯·內利(英语:PhilipNeri) 羅伯·白敏 巴洛克时期至法国大革命 教宗依諾增爵十一世 教宗本篤十四世 鎮壓耶稣會(英语:SuppressionoftheSocietyofJesus) 反教权主义 教宗庇護六世 島原教案 《南特敕令》 法國大革命時期去基督教運動 修道制度及修会 本笃会 克吕尼改革 耶稣会(1534年-) 教育和科学 教会大学 中世纪 耶稣会(1534年-) 近代传教事业 耶稣会 在华会士 圣方济·沙勿略(1506年-1552年) 利玛窦神父(1552年-1610年) 明朝 聖教三柱石 徐光启 中国礼仪之争 19世纪 教宗庇護七世 《1801年教務專約》 教宗庇護九世 梵蒂冈囚徒(1870年-1929年) 法国拉撒勒德村圣母显现事件(英语:OurLadyofLaSalette)(1846年) 确立“圣母无染原罪”信理(1854年) 法国露德圣母显现事件(1858年) 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1869年-1870年) 确立“教宗无误权柄”信理(英语:InfallibilityoftheChurch) 教宗良十三世 奉献于耶稣圣心(英语:PrayerofConsecrationtotheSacredHeart) 圣心玛利修女(英语:MaryoftheDivineHeart) 《新事》通谕(1891年) 20世纪 教宗庇护十世 葡萄牙法蒂玛圣母显现事件(1917年) 三个秘密 《拉特朗条约》 梵蒂冈城国成立 教宗庇護十二世 对天主教会的迫害与庇护十二世(英语:PersecutionsoftheCatholicChurchandPiusXII) 奉献于圣母无玷圣心(英语:PopePiusXIIConsecrationtotheImmaculateHeartofMary)(1942年) 确立“圣母升天”信理(1950年)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 通谕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1962年-1965年) 紐曼枢机 孔汉思神父 解放神學 教宗保禄六世 教宗若望保禄一世猝死(1978年)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 世界青年日創立 21世纪以來 性侵害案例 美國 教宗本笃十六世 2013年辭職 教宗方济各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封聖(2014年) 各地天主教史 中國 教區 法国 教區 德国 爱尔兰 母嬰之家醜聞 義大利 日本 教區 韓國 墨西哥 西班牙 教區 台灣 教區 美国 教區 相关主题 基督教主题 圣人主题 天主教主题 教宗主题 天主教主題 查论编天主教聖人(英语:ListofCatholicsaints)童貞瑪利亞(英语:VenerationofMaryintheCatholicChurch) 天主之母 无染原罪 卒世童貞 圣母升天 聖母顯現 瓜達露佩聖母 勞斯聖母(英语:OurLadyofLaus) 聖母顯靈聖牌(英语:MiraculousMedal) 露德聖母 花地瑪聖母 圣母尊号 聖母淨配 宗徒 安德肋 巴尔纳伯 巴尔多禄茂 次雅各伯 长雅各伯 若望 达陡 玛窦 玛弟亚 保祿 伯多祿 斐理伯 西滿 多默 总领天使 加俾额尔 弥额尔 辣法额尔 精修聖人 亞諾多列(英语:AnatoliusofLaodicea) 宣信者圣哈里同(英语:CharitontheConfessor) 愛德華 宣信者玛克息默(英语:MaximustheConfessor) 辛拿大的弥额尔(英语:MichaelofSynnada) 彭諾許(英语:PaphnutiusofThebes) 君士坦丁堡的保祿一世(英语:PaulIofConstantinople) 撒罗尼(英语:Salonius) 戴法纳(英语:TheophanestheConfessor) 门徒 阿颇罗(英语:Apollos) 瑪利亞瑪達肋納 阿桂拉和普黎史拉 息耳瓦诺(英语:Silas) 聖斯德望 弟茂德 弟铎 七十二門徒(英语:Seventydisciples) 教會聖師 教宗額我略一世 盎博罗削 奥斯定 热罗尼莫 金口圣若望 巴西略 额我略·纳齐盎 亚大纳削 亞歷山大的濟利祿 耶路撒冷的济利禄(英语:CyrilofJerusalem) 若望·达玛森 伯达 爱弗冷 多默·阿奎那 文都辣 安色莫 依西多禄 伯多禄金言(英语:PeterChrysologus) 良一世 伯多祿·達弥盎 伯爾納多 依拉略(英语:HilaryofPoitiers) 亚尔丰索(英语:AlphonsusMariade'Liguori) 方济各·撒肋爵 伯多祿·加尼削(英语:PeterCanisius) 十字圣若望 罗伯·白敏 大亚伯尔 安多尼 炳德西(英语:LawrenceofBrindisi) 大德肋撒 加大利納 小德肋撒 若望·亚維拉(英语:JohnofÁvila) 賀德佳·馮賓根 納雷科的聖額我略 四圣史 玛窦 馬爾谷 路加 若望 教父 亞歷山大一世 耶路撒冷的亞歷山大(英语:AlexanderofJerusalem) 盎博罗削 老底嘉的亞納多留斯(英语:AnatoliusofLaodicea) 亚大纳削 奥斯定 亞爾的凱撒(英语:CaesariusofArles) 該猶 迦帕多家教父 克莱曼特 克莱孟一世 居普良 亞歷山大的濟利祿 耶路撒冷的濟利祿(英语:CyrilofJerusalem) 達瑪穌一世 沙漠教父(英语:DesertFathers) 沙漠教母(英语:DesertMothers) 亚历山大的狄奥尼修斯 科林斯的狄奧尼修斯(英语:Dionysius,BishopofCorinth) 狄约尼削 爱弗冷 伊比凡尼奧斯(英语:EpiphaniusofSalamis) 路西比的富爾福德(英语:FulgentiusofRuspe) 額我略一世 额我略·纳齐盎 尼撒的貴格利 依拉略(英语:HilaryofPoitiers) 聖希玻里 安提約基亞的依纳爵 爱任纽 依西多禄 热罗尼莫 若望一世 大馬士革的聖若望 懺悔者麥西穆斯(英语:MaximustheConfessor) 薩迪斯的利托(英语:MelitoofSardis) 雅典的庫雅德拉德斯(英语:QuadratusofAthens) 帕皮亞 伯多祿·金言(英语:PeterChrysologus) 坡旅甲 安条克的狄奥菲鲁斯 普圖伊的維多利諾斯(英语:VictorinusofPettau) 萊蘭的文森特(英语:VincentofLérins) 则斐琳 殉教者(英语:Christianmartyrs) 加拿大殉教者(英语:CanadianMartyrs) 加多森会殉教者(英语:CarthusianMartyrs) 英格蘭和威爾斯四十殉教者(英语:FortyMartyrsofEnglandandWales) 四加冕殉教者(英语:FourCrownedMartyrs) 偉大殉教者(英语:Greatmartyr) 諸聖嬰孩 愛爾蘭天主教殉教者(英语:IrishCatholicMartyrs) 聖女貞德 吕贝克殉道士 韩国殉道圣人 殉教史(英语:Martyrology) 阿爾巴尼亞殉教者(英语:MartyrsofAlbania) 中華殉道聖人 日本殉教者(英语:MartyrsofJapan) 老撾殉教者(英语:MartyrsofLaos) 納塔爾殉教者(英语:MartyrsofNatal) 奧特朗托殉教者(英语:MartyrsofOtranto) 西班牙內戰中的殉教者(英语:MartyrsoftheSpanishCivilWar) 马克西莫·柯尔贝 圣妇伯尔都亚、圣妇斐利琪及其同伴(英语:PassionofSaintPerpetua,SaintFelicitas,andtheirCompanions) 基督戰爭的殉教者(英语:SaintsoftheCristeroWar) 聖斯德望 欽博特三殉教者(英语:ThreeMartyrsofChimbote) 烏干達殉教者(英语:UgandaMartyrs) 越南殉道聖人 以色列先祖 亞當 亚伯尔 亚巴郎 依撒格 雅各伯 若瑟 若瑟(耶稣养父) 达味 诺厄 撒罗满 四母親(英语:Patriarchs(Bible)#Matriarchs) 教宗 德吾一世 德吾二世 哈德良三世 教宗亚加一世 佳德 亚历山大一世 克雷 亚纳大削一世 启德 安塞罗 本笃二世 波尼法爵一世 波尼法爵一世 加犹 加理多一世 策肋定一世 雷定五世 克莱孟一世 科尔乃略 達瑪穌一世 狄约尼削 义禄 安日纳一世 欧瑟比 恩狄 立德 法比盎 斐理斯一世 斐理斯三世 斐理斯四世 哲拉旭一世 額我略一世 額我略二世 額我略三世 額我略七世 希拉略 何弥 伊琪 依诺增爵一世 若望一世 若望二十三世 若望保祿二世 儒略一世 良一世 良二世 良三世 良四世 良九世 理诺 路爵一世 玛策林 玛策禄一世 马尔谷 玛尔定一世 美基德 尼各老一世 巴斯加一世 保禄一世 保祿六世 伯多祿 庇护一世 庇護五世 庇護十世 彭谦 色尔爵一世 维理 辛普利修 西里修 西斯笃一世 西斯笃二世 西斯笃三世 沙德 斯德望一世 斯德望四世 西尔维斯特一世 西玛克 福禄 乌尔巴诺一世 維笃一世 维达 匝加 则斐琳 佐西 聖經中的先知 阿加波 亚毛斯 女先知亚纳 乃黎雅儿子巴路克(英语:BaruchbenNeriah) 达味 提比拉登的達魯阿(英语:DaluaofTibradden) 厄里亚 厄则克耳 哈巴谷(英语:Habakkuk) 哈盖 欧瑟亚 依撒意亚 耶肋米亚 约伯 岳厄尔 聖若翰洗者 約納 巴爾撒巴的猶達(英语:JudasBarsabbas) 玛拉基亚(英语:Malachi) 默基瑟德 米该亚 梅瑟 納鴻(英语:Nahum) 亞北底亞(英语:Obadiah) 撒慕爾 兄弟七人與他們的母親(英语:Womanwithsevensons) 西默盎(英语:Simeon(GospelofLuke)) 匝加利亞(先知) 匝加利亞(司祭)(英语:Zechariah(NewTestamentfigure)) 索福尼亞 童貞女(英语:Virgin(title)) 亚加大 依搦斯 伯尔纳德 毕哲 则济利亚 加辣 梅里達的歐拉利亞(英语:EulaliaofMérida) 尤菲米婭(英语:Euphemia) 日南斐法 嘉德丽·德卡薇达(英语:KateriTekakwitha) 路济亚 瑪利亞·高兰蒂 加尔各答的德肋撒姆姆 耶稣的納西薩(英语:NarcisadeJesús) 羅撒(英语:RoseofLima) 天主教主题 规范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0052029 BNA:000043535 BNC:000044310 BNE:XX1074272 BNF:cb119448523(data) CiNii:DA12206681 CONOR:130544227 FAST:37330 GND:118641549 ISNI:000000012283424X LAC:0040J1562 LCCN:n79064565 LNB:000077230 MusicBrainz:587cd652-6b65-4305-ac2b-1d6b0dc9ad70 NDL:00621703 NKC:jn99240000845 NLA:35412391 NLP:A10097478 NNL:000103869 NSK:000076136 NTA:126821399 RSL:000008054 ICCU:CFIV022623 SELIBR:207226 SUDOC:052468844 ULAN:500372067 VIAF:100178828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保罗_(使徒)&oldid=71017027” 分类:​使徒保羅新约圣经中的人1世纪基督教殉道圣人犹太教相关人物便雅悯支派法利赛人梅尔辛省人1世纪犹太人隐藏分类:​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自2013年11月引用不当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自2013年11月缺少可靠来源的条目自2013年11月需要改寫成文章敘述的條目含有多个问题的条目含有古希臘語的條目含有拉丁語的條目含有希伯來語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包含BIBSY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ONO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A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N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MusicBrainz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N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SK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RS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B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ELIB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ULA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27元素的规范控制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语录 其他语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العربيةܐܪܡܝܐمصرى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oarischŽemaitėšk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کوردیČeštinaKaszëbsczi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øroysktFrançaisFryskGaeilge贛語KriyòlgwiyannenGàidhligGalegoGungbe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FijiHindi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KabɩyɛҚазақшаភាសាខ្មែរ한국어KurdîKernowekLatinaLëtzebuergeschLimburgsLadinLombardLingála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Maltiမြန်မာဘာသာЭрзяньمازِرونیNedersaksies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Chi-ChewaOccitanਪੰਜਾਬੀ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ΠοντιακάPortuguêsRunaSimiRumantsch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IkinyarwandaSarduSicilianuScotsDavvisámegiella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VènetoTiếngViệtWalonWinaray吴语ייִדישYorùbá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