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本草藥性匯解» 麥芽(《名醫別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藥性解》:麥芽,味甘鹹,性溫,無毒,入脾、胃二經。

主溫中下氣,開胃健脾,催生下胎,化宿食,除脹滿,止吐逆,破徵,消 ... 醫砭 沈藥子 home 資料庫電子書 search 門診地點 預約掛號關於 聯絡我們 會員登入 language 简体繁體 bug_report color_lens 隨機有機白深邃黑大地黃森林綠東方紅 format_size 適中小最小大最大 menu search 歷代本草藥性匯解 1 目錄注音拼音搜尋 arrow_drop_down 消食類»麥芽(《名醫別錄》) 【內容】麥芽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麥的成熟果實經發芽乾燥而成。

我國各地均產,可隨時制備。

原植物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光,耐寒,耐乾旱及積水,以土層深厚、肥沃疏鬆的砂質壤土或壤土最宜生長。

味甘,性平。

歸脾、胃、肝經。

功效疏肝行氣消食、健脾開胃、退乳消脹。

臨床用名有麥芽、炒麥芽、焦麥芽。

【本草匯言】《藥性論》:味甘,無毒。

消化宿食,破冷氣,去心腹脹滿。

《本草綱目》:麥芽、穀芽、粟芽,皆能消導米、面、諸果食積。

觀造餳者用之,可以類推矣。

但有積者能消化,無積而久服,則消人元氣也,不可不知。

若久服者,須同白朮藥兼用,則無害矣。

消化一切米、面、諸果食積。

《藥性解》:麥芽,味甘鹹,性溫,無毒,入脾、胃二經。

主溫中下氣,開胃健脾,催生下胎,化宿食,除脹滿,止吐逆,破徵,消痰痞。

蜜為之使。

按:麥芽甘而且溫,宜職中州。

夫麥性泥滯,不過水浸生芽,氣雖少清,性猶未化,攻效何苦是殊哉?全在多炒,使其性枯耳。

不然,是即食矣,豈復能消耶?丹溪云:大麥有火,能生熱病。

其芽能行上焦滯血,除腹內寒鳴,然多用久服,令人消腎。

《景岳全書》:味甘微鹹,氣溫。

善於化食和中,破冷氣,消一切米面諸果食積,去心腹脹滿,止霍亂,除煩熱,消痰飲,破癥結,寬腸下氣。

病久不食者,可借此穀氣以開胃;元氣中虛者,毋多用此以消腎。

亦善催生落胎。

單用二兩,能消乳腫。

其耗散血氣如此,而脾胃虛弱、飲食不消方中,每多用之何也?故婦有胎妊者,不宜多服。

《本草備要》:開胃健脾,行氣消積。

鹹溫。

能助胃氣上行,而資健運。

補脾寬腸,和中下氣,消食除脹,散結祛痰。

鹹能軟堅。

化一切米面果食積,通乳下胎。

《外台》方:麥芽一升,蜜一升,服下胎神驗。

薛立齋治一婦人喪子,乳脹幾欲成癰,單用麥芽一二兩炒,煎服立消,其破血散氣如此。

《良方》云神麴亦善下胎,皆不可輕用。

久服消腎氣。

王好古曰:麥芽、神麴,胃虛人宜服之,以伐戊己腐熟水穀。

李時珍曰:無積而服之,消人元氣,與白朮諸藥消補兼施,則無害也。

以胃為戊土,脾為己土。

炒用。

豆蔻、砂仁、烏梅、木瓜、芍藥、五味為使。

《本草求真》:﹝批﹞專消穀食。

麥芽專入胃。

味甘氣溫,功專入胃消食。

又味微鹹,能軟堅,溫主通行,其生發之氣,能助胃氣上行以資健運。

故能消食化穀,及治一切宿食冷氣,心腹脹滿,溫中下氣除煩,止霍亂,消痰飲,破癥結等症。

然真火不充,則精液不溉,徒以溫胃之品,以為殺蟲之具。

王好古曰:麥芽、神麴,胃虛人宜服之,以伐戊己腐熟水穀。

李時珍曰:無積而服之,消人元氣,與白朮計諸藥消補兼施,則無害也。

雖於逐堅破積,偶有見效,而精華實失,腎氣先損,豈胃長服之味也乎。

是以孕婦勿食,恐墮胎元。

《外台》方,麥芽一升服,下胎神驗。

薛立齋治一婦人喪子乳脹,幾欲成癰,單服麥芽一二兩,炒煎服,立消,其破血散氣如此。

虛者少煎,防消腎水,故必雜於補劑內用,則無慮耳。

《得配本草》:鹹,溫。

入足陽明經。

除痰飲,化癥結。

治一切米麥果積,治婦人乳秘成癰。

得川椒、乾薑,治穀勞嗜臥。

多服傷腎氣,孕婦禁用。

《本草新編》:大麥芽,味鹹,氣溫,無毒。

入脾、胃二經。

尤化米食,消痰亦效。

孕婦勿服,多用恐墮胎元,若止用一、二錢,亦無妨。

惟大麥煎糖,孕婦切戒。

多食極消腎水,必損胎元矣。

或問麥芽亦米穀之類,何以能消米食?不知麥芽雖與米穀同類,而氣味相剋,麥鐘四時之氣,而尤得夏氣俱多,米穀則得秋氣者也。

夏氣克秋,米穀逢麥,猶秋得夏氣也,安得不消化乎。

或問麥芽消食,亦能消痰,江北中州之人尤善食麵,宜痰食之咸化矣,何以消食多痰之比比乎?夫麥芽,乃大麥之芽,非小麥之芽也。

大麥與小麥性殊,而功用各別,小麥養人而大麥傷人,且麥芽與未發芽之麥,功用亦殊也。

未芽之大麥性靜,已芽之大麥性動,動則變,變則化矣。

又何之疑乎。

或問小麥亦得夏氣,何以不克米穀?不知小麥雖與大麥同類,而早晚之性實異。

大麥得夏之初氣,小麥得夏之中氣,初氣克削,中氣和平。

故大麥消穀,而小麥養胃,且小麥無須芒,房亦易脫,形體亦甚不同。

試看大麥芒能消無形之水腫,而小麥之房不能消濕,非一補一消之明驗乎。

《本草分經》:甘,溫。

治脾胃,營血,破血,活血,燥胃消食。

陳者良。

《醫學衷中參西錄》:性平,味微酸。

能入脾胃,消化一切飲食積聚,為補助脾胃藥之輔佐品。

若與參、朮、芪并用,能運化其補益之力,不至作脹滿。

為其性善消化,兼能通利二便,雖為脾胃之藥,而實善舒肝氣。

夫肝主疏泄為腎行氣,為其力能舒肝,善助肝木疏泄以行腎氣,故又善於催生。

至婦人之乳汁為血所化,因其善於消化,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

入丸散劑可炒用,入湯劑皆宜生用。

【現代藥理研究】麥芽含有的α與β兩種澱粉酶可使澱粉分解成麥芽糊與糊精。

澱粉酶不耐高溫,故將麥芽炒黃、炒焦或製成煎劑效力明顯減低。

因此,麥芽宜用生品或微炒者研粉沖服。

人體試驗表明,麥芽煎劑對胃酸(總酸與游離酸)與胃蛋白酶的分泌似有輕度促進作用。

麥芽浸劑口服可使家兔與正常人血糖降低。

大麥芽鹼屬於擬交感胺類,其藥理作用特點與腎上腺素相似,可興奮心臟,收縮血管,抑制腸運動。

由於它在麥芽中含量很少,且水中不易溶,故無藥理意義。

上一節雞內金(《本經》)安神類下一節 【其它相關項目】 常用中藥-大麥芽 關於|聯絡我們|服務條款|隱私權條款|著作權聲明 智橐‧醫砭‧沈藥子©2008~2022著作權所有 expand_less cookie本網站採用cookies技術提供優質、安全的瀏覽服務,關閉cookies可能導致無法正常瀏覽。

您若繼續瀏覽本站,即表示您同意本站採用cookies技術,並且完全接受本站的服務條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