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正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間接正犯雖未親自實現構成要件,但仍依正犯處罰,其根據是意思支配。

即利用者通過意思支配控制了被利用者的行為,間接地實現了犯罪事實,相當於親自直接實施,被利用者 ... 間接正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維基百科中的法律相關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法律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所在司法管轄區的法律從業人士。

詳見法律聲明。

間接正犯是利用他人作為工具實行自己犯罪意思之行為的,稱為間接實行犯或間接正犯(德語:mittelbareTäterschaft、英語:indirectperpetratorship)。

間接正犯所利用者首先是一個人類工具(德語:MenschlichesWerkzeug、英語:Humantool),而非物質或動物工具;其次是他人的行為,而非人的非行為,如甲將乙推倒壓碎丙之文物,系毀損罪之直接正犯。

目次 1處罰根據 2類型 3相關條目 4參考文獻 處罰根據[編輯] 間接正犯雖未親自實現構成要件,但仍依正犯處罰,其根據是意思支配。

即利用者通過意思支配控制了被利用者的行為,間接地實現了犯罪事實,相當於親自直接實施,被利用者淪為工具,無法對自己行為負責,刑法上也不予處罰,故由利用者負擔。

類型[編輯] (一)利用不具有客觀構成要件符合性的行為: 如甲逼迫、誘騙乙自殺實現殺人目的。

(二)利用不具有主觀構成要件符合性的行為 無故意及過失的工具:如母親讓不知情的兒子將毒水端給父親飲下。

無目的而有故意的工具:如甲出於流通目的而請道具師乙製作偽幣數十張,稱為拍電影所用。

(三)利用不具有違法性的行為: 如利用他人正當防衛或警察之逮捕行為而實現陷害第三人之目的。

(四)利用不具有有責性的行為 無辨識能力的工具:如利用幼兒殺人。

受精神強制的工具:以生命相威脅逼迫他人犯罪。

(五)利用犯罪行為 對象錯誤的工具 屏風案:甲教唆乙射擊貴重的屏風,其實是為了讓他殺死屏風背後的丙,乙在毀壞屏風時故意射擊,但並不知道後面有丙的存在。

指鹿為馬案:殺手甲受僱傭而準備殺死乙,丙向甲將丁指示為乙,甲遂殺死丁。

過失的工具:如醫生為殺死病人將消炎藥替換為毒藥,護士疏忽沒有仔細檢查就對病人進行了注射致其死亡。

無身份而有故意的工具,即有身份者利用有犯罪意向但缺乏犯罪身份的人實施犯罪:國家工作人員告訴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妻子要收受請託人送來的財物。

[1] 相關條目[編輯] 共同正犯 參考文獻[編輯] ^论间接正犯之范围-智库建设.[2022-01-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7).  林山田:《刑法通論》(增訂六版),台大法律系 大冢仁:《刑法概說》(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羅克辛:《德國刑法學總論》(第一卷),法律出版社 這是一篇與法律相關的小作品。

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閱論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間接正犯&oldid=70138434」 分類:​刑事實體法理論隱藏分類:​包含法律聲明的條目含有德語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全部小作品法律小作品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日本語한국어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