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樹》:回望人生 -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今世上,很少人會像泰倫斯馬力(Terrence Malick)那樣拍電影,他的《生命樹》(The Tree of Life),嘗試超越一般拍電影的意義:沒有想過娛樂大眾, ... Jumptonavigation 《生命樹》:回望人生 搜尋 Google 現今世上,很少人會像泰倫斯馬力(TerrenceMalick)那樣拍電影,他的《生命樹》(TheTreeofLife),嘗試超越一般拍電影的意義:沒有想過娛樂大眾,研究哲學的他,藉電影參悟人生,思索人性的本源,找尋永生的生命樹。

《生命樹》獲得本年度法國康城影展最高榮譽的金棕櫚大獎,雖然由兩位當紅荷里活演員領銜主演,但它卻不是一般觀眾習慣的類型片,甚至有點高深莫測。

電影放棄了傳統說故事的方式及結構,很多重要「情節」也沒交代清楚(例如去世的哪一位兒子)更遑論是一些煽動情緒的戲劇衝突,兩位主角,畢彼特(BradPitt)及辛潘(SeanPenn),只有結尾一幕才同場出現。

瑰麗的影像充滿《生命樹》,影片從世上一線光開始,由天地洪荒、山川流水、母親腹中胎兒心跳,到嬰孩出生成長,當中虛實並置:有虛擬的宇宙星雲,有史前的單細胞生物在水中游弋,有恐龍受傷棲息湖邊;攝影師也帶領觀眾欣賞陽光透進樹林,微風輕拂水面泛起的微波等大自然景觀。

馬力務求將電影影像提升至天人合一的哲學境界。

電影開始時,引用聖經《約伯記》,向天主發問,何以上主創造萬物,施展恩德,同時又讓世人經歷各種苦難?馬力繼而思考人該怎樣存活世上—隨本性(Nature)而為,還是跟隨恩寵(Grace)。

隨本性而為,必然會因一已的喜惡,帶來爭執與誤解;跟隨恩寵,心存愛與感恩,自會達至包容與和諧。

馬力借畢彼特飾演的奧拜恩先生一家五口的人倫關係,和浩瀚星空相提並論:家庭,其實也是一個縮小了的宇宙。

片中很多時候從長子Jack的觀點出發,去檢視嚴苛的父親和柔弱慈愛的母親兩個截然不同的形象,可以看成是本性與恩寵體現在父母親的性格上,Jack在成長過程中,看到人間的不幸,看到自身的反叛。

長大後的Jack,由辛潘飾演,自少父親教他不要做「好人」,要做個「強人」,好人會被人欺負,強人才能在競爭中立足。

Jack被囚禁在現代玻璃幕牆森林中,在急速上落的觀光升降機中迷失自我,他惦記着逝世的弟弟,愁眉不展。

隨着光的引領,來到豁然開朗的海邊,所有他認識的人再重聚,Jack也得以從贖罪中解放心靈。

《生命樹》絕對是一次震懾心靈的奇妙觀影經驗,這部電影厲害之處,即使觀眾不熟悉對片中對宗教的指涉,也會讓人自然地停下來,回顧走過的人生,思索有沒有忽略了一些事情(尤其是對父母的了解),有沒有偶爾麻木,錯過了感受生活的機會。

攝影師EmmanuelLubezki與馬力有很好默契,無論是壯麗的景觀,或是年輕人在斜陽下追逐嬉戲,鏡頭傳遞了他們對事物濃厚的感情–那些略為緩慢的攝影機運動,該是兩位有歷練的人,靜觀世界的速度,不徐不疾,剛好在這一刻,推送到我們面前。

作者: 葉七城刊物: MetroPopYear: 2011年Month: 07月Day: 08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