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雲湧 - 臺北醫學大學校史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北醫是由創校董事捐資興建,從1960年創校以來董事們以團結合作的精神,讓北醫從荒蕪水田 ... 醫技兩專科為學系,而成為臺灣私立醫學院校中,最具規模的醫療專科學院。

風起雲湧1981-1990 發展沿革 前言 北醫是由創校董事捐資興建,從1960年創校以來董事們以團結合作的精神,讓北醫從荒蕪水田逐漸建設為具規模的學府,校內學系由醫、牙、藥三系,護理、醫技兩專科,新增保健營養學系,改制護理、醫技兩專科為學系,而成為臺灣私立醫學院校中,最具規模的醫療專科學院。

1981至1990年這一階段可說是北醫的陣痛期,臺灣民主風潮的外在社會氣氛以及學校內部發展方向的討論,讓此時的北醫有著百花齊放的意見交流。

同時,隨著學校規模日益擴大,軟硬體的需求愈為強烈,單以私人興學的財務限制問題逐漸突顯,董事會內部因財務規劃與運用所產生不同的意見,引發董事間的爭議。

因此,如何突破發展困境便成為1981-1990年期間,全體北醫人共同關注的問題,不論是董事、院長、校友,乃至於就學中的學子,在這個10年間均積極參與了北醫發展的擘劃過程。

儘管內外交織的意見紛呈,值得慶幸的是在此時掌舵的謝孟雄院長、董大成院長、江萬煊院長共同努力下,學校仍能維持穩定的運作,教學與研究的工作仍持續成長,為下一個10年奠定重要的基礎。

硬體建設與圖書館更新計畫 經過北醫第1個10年的快速建設後,1970年開始北醫便少有新的建築物興建,1970-1980年其間主要的建設為附屬醫院第一大樓以及行政大樓(今口腔醫學大樓),此後遲至1980年代,北醫才有唯一的新建物「杏春樓」。

這棟大樓是謝孟雄院長1981年8月底奉教育部至美國觀摩醫學教育之後,為學校長期發展所定下的目標。

雖然1970年以後北醫財務日益緊縮,但因學校內部財務政策持續改革,且為了提高教學及學術研究績效,積極向教育部爭取補助,終於獲得教育部認可,提供新臺幣2,800萬元,作為70、71學年度「教學改進及獎助:私立學校教學獎助」,以用來添購教學儀器及興建第二教學大樓(今杏春樓)。

「杏春樓」籌劃起於1981年秋天,1982年3月5日開工,1983年9月落成,地下一樓為書庫,地上一樓作圖書閱覽室,二樓則為行政辦公室與教室,三、四樓供作可容納450座席之演講廳及學生社團活動室。

而原圖書館及行政單位騰出充作實驗室和研究室,「杏春樓」的興建對北醫的教學品質提升良多。

除「杏春樓」興建計畫外,學生需求強烈的圖書館更新計畫也在1981年的暑假進行,工作內容包括設備的改善與汰換,且規劃擺放歷年來過期零散的期刊及書籍。

10月正式加入全國科技圖書館館際合作組織,但因成效不佳,於翌年擴大服務範圍:除教職員工外,學校各科系學生均可申請館際合作資料複印,另外圖書館也提供國外研究資料的代辦手續,此次更新計畫於1982年教育部正式展開全國公私立大學圖書館的評鑑工作中獲得高度肯定。

自黃金江院長開風氣之先帶領主管訪視學生見實習醫院後,每年與見實習醫院座談即成為傳統,圖為董大成院長(前排左五)帶領北醫行政教學主管與馬偕醫院同仁合影 杏春樓動土,由謝孟雄院長(右)主持 成立新系所 1980年代全國大專院校均快速發展,北醫也在有限的資源下,突破萬難成立創校以來第一所碩士班、博士班,以及兩新學系。

藥學研究所碩士班、中藥醫學研究中心 藥學系的系務會議於1979年9月決議籌設藥學研究所,北醫在11月正式向教育部提出申請。

經過4年的連續申請,終於1983年經教育部獲准,自72學年度起開始招生,成為北醫所成立的第一個研究所,且由陳朝洋博士接任藥學系並兼任藥學研究所所長一職。

藥研所的成立,對於本校的學術與教學水準有所提升。

由於中藥醫學研究所未獲教育部核准,在73學年度第二學期第1次院務會議中,由董大成院長提議並通過增設中藥醫學研究中心以因應本校對於中藥學急切的研究需求。

藥學研究所博士班 為發展我國傳統醫藥邁向科學化的境界與鞏固國內優秀的藥學人才,1987年經教育部奉准,成立了北醫第一個博士班——藥學研究所博士班,自77學年起招生。

公衛系 有鑒於國內環境汙染、公害職業疾病及不平衡生活處境日益嚴重,建立國人衛生保健觀念的強化工作是勢在必行。

考量臺灣環境意識日漸高漲,公衛系具相當大的發展潛力,因此江萬煊院長任內特別推動公衛系的成立,經過3年的籌劃,於1988年順利通過教育部的奉准正式成立公衛系,並於78學年度起開始招生,新生註冊報到率高達90%。

首任公衛系主任由許東榮教授擔任。

天然物醫學研究所(現名:醫學科學研究所) 由於公衛系成立曾因教室空間的不足引起學生的反彈,因此江萬煊院長對於天然醫學研究所的成立抱持著謹慎態度,經過負責人柯文昌教授與學生會的溝通協調後,學生對於天然物醫學研究所的成立給予全力的支持,而天然物醫學研究所也始獲准成立,並於1989年開始招生。

與密蘇里大學建立姊妹校 美國密蘇里大學醫學院放射科主任,為北醫醫學系第1屆校友蔡芳洋教授,經由其居中聯繫、積極奔波,經過5年左右的籌劃,促成北醫與密蘇里大學合作,簽訂學術交流協議書,締結成為姊妹校。

不僅增進了國際間學術文化的交流,也提升了北醫的校譽。

1990年2月7日,美國密蘇里大學校長羅素夫婦蒞臨本校,徐董事長、江院長以及全體師生校友皆表熱烈歡迎之意,甚至衛生署施純仁署長、教育部代表均應邀參與盛會。

1990年以後,北醫的國際化腳步開始加快,北醫校友旅居海外逐漸展現成果,透過校友所帶動的國際交流與研究經驗的回饋愈來愈見成果。

北醫與密蘇里大學簽約,由江萬煊院長(左)、羅素校長(右)共同簽署 教育部解散董事會 董事會於此10年爭議問題不斷,回溯問題的核心在於1960年成立北醫時,學校資產屬於「臺北醫學院董事會」,而非「臺北醫學院」,根據私立學校法第2條,各級私立學校應由學校財團法人申請登記,然而遲至1980年,此項財團法人登記均未完成,財務問題成為董事間爭議的來源。

1981年1月5日,教育部以北醫董事會第5屆董事任期屆滿,卻遲遲無法改選新的董事一事,而勒令解散董事會。

這項董事會改選風波主要是起因於第4屆董事會常務董事會決議,由董事會辦理統一收支案,造成全校經費由董事會統籌辦理,而董事間對於經費的流向產生疑慮所導致。

1978年8月1日,學校財務改由學院辦理收支之前,全校的支出除學校運作的必要款項以外,主要是在於附設醫院的工程款、醫療設備費,以及遷校擴建的購地費等。

其中,1977年2月至1978年7月止,董事會為了擴建校地購買位於林口、南崁、新竹、楊梅等土地作為新校區的建地,所引發的財務爭議最大,曾引來教育部嚴重關切。

董事間因此疑慮而無法就董事會改選事宜達成協議,經過多次展延,最後在教育部的命令下解散。

1982年9月22日在教育部的協助下,方才成立新的董事會,由林山鐘董事擔任第6屆董事長。

遷擴校之議 1981年至2000年,北醫是否應該擴校、遷校,或是發展第二校區均是北醫師生乃至校友所關心的焦點,其中1981-1990時期,遷校的議題尤其引發為全校大規模的辯論活動。

北醫校舍所處的信義計畫區是政府規劃的經貿中心,整體發展快速,校園周邊土地價格竄升,使得學校無法透過購買鄰地增添教學研究的空間。

因此,自1970年代末期起10餘年間由各董事與地方企業提出方案琳瑯滿目,特別是此時為了擴充學校用地,部分企業提出換地以爭取學校發展經費等問題討論最為熱烈。

歸納這個時期主要的方案有:1977年的新竹科學園區案、1985年楊梅案,以及1988-89年的新光集團、霖園集團(國泰)、長榮集團以及地方建商以等值交換土地等各方案。

1977年討論的新竹科學園區案經過數年規劃,也曾經於媒體中曝光,但因牽涉法令問題無法解決,因此沒有進一步發展,在校內也未引起注意。

80年代學生宿舍 1985年楊梅案是最早受到矚目的方案,起因是當時政府實施容積管制,限制校區內建築物之發展,學校擬規劃部分遷至楊梅。

由於此案是以處理吳興街部分土地,另行在楊梅購買校地興建,將使得吳興街校區僅能容納高年級學生,因此並未獲得同學的認可。

且因董事會未能達到共識,本案的師生座談會,董事無人出席。

其後,胡水旺董事提議和楊梅建商交換土地,並由建商負責建築物,因董事會董事長林山鐘先生以違反私校法,拒絕由校方出函教育部,並表示願辭董事長一職而引發其他董事爭論,此案因此無疾而終。

在1986年底時,學校決議遷擴校之議擱置,並允諾之後會秉持先報請教育部核准及先建後遷的原則。

1988至1989年,正值董事會改選。

霖園集團(國泰)、長榮集團,還有新光集團均提出方案希望介入協助北醫經營,此舉在當時引發學校師生間的熱烈討論。

此外,同時間亦有兩建商想以等值交換土地的方式,以內湖或是汐止5萬坪土地交換當時北醫土地。

由於當時學校礙於經費缺乏,軟硬體建設及更新較之同時期各大學緩慢,學校師生對於強調捐資興學的霖園集團,及新光集團採取歡迎的態度。

因此全校問卷有高達95%的學生表歡迎霖園集團(國泰)捐資。

霖園與新光兩集團所提出的計畫因牽涉到商業集團介入教育機構的基本問題,董事會憂心學校被財團把持,改變辦學初衷,加之徐千田董事長對於校方是否有能力支付借貸的利息抱持懷疑態度,所以財團並未進一步發展。

1989年底,建築師洪昌祺則對北醫提出信託開發的構想,並且由董事、校友和師長共同組成整體發展委員會,籌劃北醫未來及第二校區的發展,以不出售現有校地,先建後遷為原則,擬定北醫信託經營計畫綱要:提供校本部後方土地出租年以收取20億作為建設第二校地之基金30。

當時共有8家財團,向董事會領取信託開發合作案要點,而日本住友商社符合6項原則。

之後太平洋和住友商社均提出合作企畫書,因住友計畫較受青睞,最後決定和住友合作。

住友案討論時間從1989年底至1991年,學校與住友商社雙方對於合作細節作多次討論,其間由於不同財團與中介人,及住友商社態度改變,1991年協議失敗,最終還是回歸由學校自行建設吳興校區,第二校區的構想作為第二項考量執行。

風起雲湧的學生運動 1986年至1990年,是北醫學生運動活動最熾的4年。

許多學生權益的問題透過學生媒體發聲,他們關心的議題主要是學校內部的政策,但對於政府醫療相關法令也展現出強烈的企圖心,打破長久以來外界對醫學體系學生在社會發展議題上較為冷漠的印象。

此時學生不滿的核心問題主要還是來自於對學校發展速度的疑慮,在教學上特別要求「師資」、「空間」的改善,在學校政策上,則要求董事會、院長等儘速提出學校明確的發展規劃。

根據當時學生的媒體《北醫人報》所進行一系列的報導來看,1970年代中期以來,為因應節省成本支出的人事凍結政策,教學開始出現危機,專任老師超鐘點負擔過重。

1988年發生解剖課沒有老師上課,一年後又發生腎臟學外來教授遭校警阻擋在門外,無法上課的開天窗事件。

前者顯示出教學環境、師資不足的窘境,後者則暴露出校園管理的溝通問題。

當時擔任解剖科主任的陳慶源老師受訪時說道:「學科只剩3位老師,無法應付校內各系龐大的鐘點,也希望學校能增聘專任老師取代兼任老師任教的方式,無奈學校利用凍結人事來解決學校赤字問題」。

「空間」是學生另一爭取改善的地方,私立學校的經營本較為辛苦,全賴學費的收入,77學年度保健營養學系招生名額增為120人,成為全校僅次於醫學系的大系。

原本空間的不足已經造成科系合班上課、實驗室擁擠、上課搶占位子等景象,而增招一事對於保健系全體師生是一大嚴峻的考驗。

擁擠的大班上課,陳舊的教學儀器設備,沒有運動場跑道的學校,多個社團合住在一間辦公室,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北醫人報》於1988年10月20、21兩日進行全校學生的問卷調查,含7系29班,發出問卷為2,600份,有效回收1,733份。

其中對於學校環境設備和品質的滿意度調查中高達約98%的學生不滿意,包含:教學、設備、空間、見實習問題。

隨著長庚、中國醫及高醫等學校的突飛猛進,附醫的擴建、教學實驗大樓的興建,成為北醫發展為醫科大學極為迫切的任務,而董事會的功能及組成也於此時成為學生心中重要且關心的議題。

1989年4月29日的「愛到最高點,心中有北醫」抗議活動,是1980年以來陸續發生的學生示威抗議活動的最高潮,這項活動由活動中心、人報社、綠杏社、北青社,和醫、牙、保健、護理各系學會共同組成的「北醫學生愛校自救聯盟」所發起。

4月10日於擴大董事、師生座談會上呈遞自救宣言,對學校及董事提出正式要求改善學校教學環境及資源,其訴求重點就在於:學校教學環境的持續惡化及董事會的改革誠意不夠。

北醫人報是此時學生運動最重要的公共媒體 1987年市府徵收北醫校地開路,學生聚集於杏春樓門口靜坐抗議 在正式抗議活動前,學生已經發動「董事會請負起建設北醫的歷史責任」全校大聯署以及大一新鮮人集體重考的聯署。

4月29日召開董事會時,於行政大樓前召集了數百名同學、15家報紙及電視記者,發動「愛到最高點,心中有北醫」的請願抗議活動,表達對於學校建設的不滿以及籲請董事會在考慮北醫未來發展時,以全體師生利益為優先。

5月29日「北醫學生愛校自救聯盟」限時掛號寄給每位董事,發表「董事會請抓住最後『補考』機會」自救宣言,內容提及:(1)以專案提撥經費增聘不足師資,增建臨時建築以紓解空間不足困境。

若臨時建築無法作教室使用,則建議董事會及院長將其辦公室挪為教室、實驗室;(2)掌握可靠資金來源,以利附醫擴建及興建教學大樓。

並且公布建設進度時間表;(3)儘早決定學校未來發展方向。

經過此次的學生運動,附醫擴建案在徐千田董事長等人多方奔走之下,順利於1989年7月20日正式通過核准予以發照。

教學研究大樓經過L型開路案後也相繼順利通過外審,只待發包動工。

而日本住友商社所提出的「信託開發計畫」,經董事會多方審慎考量過後,也開始著手進行合作細節。

北醫的學生運動時間雖然僅有幾年,但對於檢討並推動學校改變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針對這幾年的學生運動,學生刊物《北醫青年》做了一系列的省思,展現出北醫學生更為理性思考的成長過程。

結語 回顧1981-1990年的北醫,不論對內對外,甚至上至董事會均是紛擾動盪的,但無可否認的是經過10餘年的開放討論及學生的積極參與,的確推動了董事會與學校領導者多面向考量北醫發展的可能性,並正視校園建設與教學環境改善的需求。

在董事會方面,延擱多年的臺北醫學院財團法人登記於1987年完成,學校產權有更穩固且獨立的基礎。

儘管這10年來不斷討論的遷校、擴校,甚至將北醫市立化案最終沒有確切的結論,董事會通過擴建附設醫院、興建教研大樓,兩項決議卻讓1990年代的北醫在原有的土地上有了新的契機——在吳興街原有的土地上發展一所小而美的精緻大學。

1988年校方成立民主牆 創校緣起 校基始奠 茁壯成長 展步邁進 追求卓越 邁向頂尖 臺北醫學大學校史館 總機電話:02-2736-1661 地址:110臺北市信義區吳興街250號 快速搜尋 Scrollto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