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成效是怎麼計算的?認識成效歸因-Attribution - 零售的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什麼是Attribution? · 從顧客旅程的Raw Data 看GA電子商務轉換的歸因邏輯 · Look-back window — 歸因時間/ 認列時間 · 成效重複認列問題 · Attribution model ...
➡️右滑更多
APP
OMO
91APP
電子商務
數位廣告
大數據
CRM
SaaS
零售業
「顧客旅程(CustomerJourney)」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很多的事情,也是DMP或CDP裡面很重要的一種數據基礎。
顧客旅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消費者的購買意圖,因此可以協助我們思考「媒體佈局」策略,了解「再行銷」運作的原理。
(延伸閱讀:廣告追蹤碼到底在追蹤什麼?—重建「顧客旅程」(CustomerJourney))顧客旅程也可以協助釐清「廣告成效認列」,或者是「廣告成效歸因」,也就是數位行銷越來越熱門的題目- Attribution。
什麼是Attribution?什麼是成效認列?什麼是成效歸因?用一個顧客旅程來看(下圖),同一個一個消費者,因為不同的媒體(或廣告):Facebook、Google、Line,進來了你的網站,創造了四個不同的瀏覽工作階段(什麼是工作階段?),在最後一個流量來源為Facebook的工作階段,結帳下了一筆訂單,這張訂單的轉換成效,應該算作是哪一個流量來源媒體?從顧客旅程看廣告成效歸因/廣告成效認列就普遍理解的認列邏輯,這張訂單成效,應該歸因給Facebook,算做是Facebook的廣告成效。
但Google帶入了這個消費者,第一次認識這個網站,Line也有效助攻,讓消費者多做了考慮,把商品加入了購物車,其實從整個顧客旅程來看,這兩個媒體也絕對有貢獻。
所以一筆訂單的產生,到底歸屬於哪一個媒體帶來的貢獻,其中的認列邏輯與認列模型,就是「Attribution」的議題。
從顧客旅程的RawData看GA電子商務轉換的歸因邏輯顧客旅程的原始資料(RawData)長什麼樣子?原始的消費者網站行為資料,其實就是消費者每一個點擊(ClickorTap),一個點擊一筆資料,一筆一筆累積出來的。
依據時間順序,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消費者從第一個點擊開始,通常就是從外部媒體(或廣告)進入網站的到達頁(LandingPage),然後開始一個新的工作階段(Session),消費者在這個工作階段點了好幾個網頁(Pageview),每一個點擊都會有是一筆行為資料。
顧客旅程的原始資料(RawData)從上圖的原始資料做為案例,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消費者在21:45分進來了網站,流量來源(UTM_source)是Criteo,然後每一分鐘點了不同的頁面,甚至在21:56分的時候加入了購物車,但最後消費者在21:58分時,停止了繼續點擊(可能去洗澡?)。
然後,這個消費者的行為又在22:40分又開始了,繼續點擊到22:51分,消費者下單成立了一張訂單,但最終在GA的電子商務報表上,這筆訂單的轉換是算在(direct)(直接流量),不會算在Criteo。
因為但依據GA計算工作階段的方式,如果用戶行為閒置超過30分鐘以上,就會切割成另一個新的工作階段。
所以雖然這個消費者因為Criteo廣告進來了網站,最終也成立了訂單,但21:58分的時候,他停留在瀏覽商品的畫面,然後可能跑去洗澡了(冷靜一下?),洗好回來之後,繼續從原本停住的畫面繼續點擊,但因為已經超過30分鐘了,這個工作階段就變成(direct),所以最後結帳成立的訂單,依據GA電子商務報表的邏輯,計算在(direct)上,而不是Criteo。
sessionbased成效認列方式/GA電子商務轉換報表的成效認列如果把上面的原始資料範例,轉換成同樣顧客旅程的示意圖,就會看到這個顧客的旅程,雖然有紀錄到一連串連續的網站點擊行為,但依據SessionBased的認列邏輯,閒置超過30分鐘以上的行為,會重切成一個新的工作階段,並且流量來源通常就會變成(direct)(直接流量)。
這種歸因認列方式,是「以google工作階段(sessionbased)的定義基礎,用last-click做最終點擊認列」。
Look-backwindow— 歸因時間/認列時間因為GA電子商務報表的認列方式,對很多廣告商來說,總覺得很吃虧。
所以侯來廣告商發展出了另外一種歸因認列方式,是以「歸因時間」(look-backwindow)為基礎來認列廣告成效。
look-backwindow以歸因時間為基礎的成效認列方式例如「認列24小時」,就是以消費者的顧客歷程來回推,成立訂單回推24小時內,只要流量來源的媒體帶進了這個消費者,在24小時內有產生購物行為(成立訂單),都算是這個媒體帶來的成效。
這是Facebook預設的的歸因方式,而且Facebook預設歸因時間是7天,也就是成立訂單回推7天點擊,只要有Facebook廣告帶進來的流量來源,都算是Facebook的成效。
成效重複認列問題但用Look-backwindow(歸因時間)作為的成效認列方式,會產生一個非常有趣的「成效重複認列」問題。
廣告成效重複認列的問題現在大多數的品牌,都會嘗試多元的流量來源,並且會在同一時間做多元的廣告佈局,除了儘可能接觸各種消費者之外,也想透過同一時間的多元廣告投放,來比較各媒體的成效,看投放哪種廣告比較有效。
但常常越比越糊塗,怎麼每一個媒體的成效報告,看起來效果都很好,但如果把每個媒體的轉換業績加總起來,遠遠大於實際上的網站業績,這就是因為廣告成效被個媒體搶著認列,重複認列了。
如同上圖所示,這個消費者有好幾的不同的工作階段,分別是不同的流量來源,有Google、Facebook、Line。
如果所有的廣告商報表,都用認列24小時來歸因自己的成效,等於這個消費者最後3,000的訂單,每一個媒體都認走了,形成了所謂廣告成效重複認列的問題。
換句話說,等於這段期間,所有廣告成效轉換業績的加總(9,000元=3,000+3,000+3,000),遠遠大於真正的網站業績(3,000元)。
這是目前網路廣告非常普遍的現象。
而且就算不同的媒體,歸因時間一樣都設定一天,都一樣會照成廣告成效重複認列的問題。
Attributionmodel—歸因模型/認列模型為了解決這個重複認列的問題,通常需要一套第三方的Attribution工具,並用一樣的歸因時間,再加上設定一樣的「歸因模型」(AttributionModel),才能真正用同樣的標準,檢視所有的媒體的真正導流成效,而且避免重複認列的問題。
各式各樣的歸因模型-attributionmodel什麼是歸因模型?所謂的「歸因模型」,就是在多個流量來源的情境下,計算最終轉換(成立訂單)應該歸屬於哪一個流量來源(或媒體)的計算方式。
一般來說比較容易理解的有以下幾種模型:LastClick(最終點擊)-最後結帳的那個工作階段的流量來源。
其實也就是GA電子商務轉換報表的基本歸因模型。
以上圖來看,會是direct,所有廣告商都認不到。
Lastnon-directClick(最終非直接流量)-這個模型就是為了避免上述的狀況,所以只要最終工作階段是Direct,就往前推一個工作階段,以前一個工作階段的流量來源來認列成效。
(以上圖來看會是Line)First-in(首度接觸)-以特定歸因時間內,把成效歸因給這個消費者第一次進來網站的最初來源媒體。
Linear(平均分配)-以特定歸因時間內(例如7天),把成效「平均分配」給所有的來源媒體。
例如一張3,000元的訂單,7天內該消費者被三種不同的流量來源導入,則平均每個流量來源可認列成效1,000元(3,000/3)。
TimeDecay(時間衰減)-以特定歸因時間內,越接近結帳時間的媒體,可以認列更多比率的成效。
例如20%30%50%,最後越接近結帳時間的媒體,可以認列到50%的業績(例如3,000X50%)。
不同的廣告媒體,提供的後台報表(像是Facebook的廣告報表),其實都隱含一個自己的歸因模型,當然相對會設法讓成效的結果是對自己有利的。
某種程度就是一種球員兼裁判的概念。
第三方的歸因報表才能有效並統一的標準檢視所有廣告商的成效。
因此大家會習慣用GA的電子商務轉換報表,來看各種媒體來源的成效。
然而基本的GA的電子商務報表的歸因模型,是以Session-based為基礎,用last-click作為歸因模型來計算,雖然相對嚴謹,但也會讓整個成效會有所偏頗,某些種類的廣告會在這樣的歸因模型下佔優勢(像是Re-targeting廣告)。
因此許多Attribution的工具陸續推出(包含Google自己),讓品牌可以自訂歸因時間、歸因模型,來交叉比對所有廣告媒體的成效,更能釐清品牌全通路廣告成效的真實的樣貌。
全通路環境下的跨通路認列問題然而在OMO的全通路環境下,Attribution的議題將變得更加複雜。
消費者會因為看到線上廣告,連結進了官網,但最終不是在官網結帳,而是開啟了品牌APP來購物。
消費者也可能進了官網,但最終跑去品牌的門市買了東西。
這個題目就變成了跨通路的成效認列問題,也是OMO融合必定會遇到的題目。
跨通路的廣告成效認列的問題這是「零售業大數據玩行銷五部曲」的第三部曲,下一集會討論「OMO的顧客旅程」,會討論包含上述的跨通路成效認列,與Show-rooming、Web-rooming等等的有趣現象。
歡迎訂閱「零售的科學」電子報,來追蹤最新的主題更新。
如果你喜歡這些文章,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
零售業的大數據玩行銷五部曲這系列會是「零售業的大數據玩行銷」系列,目前預計推出五部曲:DMP與CDP-網路廣告的數據基石(1)廣告追蹤碼到底在追蹤什麼?—重建「顧客旅程」(CustomerJourney)(2)廣告成效是怎麼計算的?認識成效歸因-Attribution(3)OMO的顧客旅程:Show-rooming展廳現象與Web-rooming反展廳現象(4)消費者的購買意圖分析(終於快完成了,訂閱文章更新)歡迎訂閱「零售的科學」,以取得最新的文章更新。
訂閱零售的科學ByHappyLee
✉️請輸入Email,訂閱文章的更新
輸入Email訂閱最新文章
訂閱
已寄送確認信,請點選信內連結,才算完成訂閱,感謝。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郵件格式
發生了一點錯誤,請再試試
大數據CDP數位廣告
相關文章
OMO的顧客旅程:Show-rooming展廳現象與Web-rooming反展廳現象
門市通路很不喜歡Show-rooming(展聽現象),透過重建OMO顧客旅程,可以讓Show-rooming的消費者的線上消費,可以歸因回某門市的服務,並讓門市認列到業績,就可以把Show-rooming的現象,變成推動OMO的助力。
HappyLee李昆謀
12May2021
大數據
廣告追蹤碼到底在追蹤什麼?—重建「顧客旅程」(CustomerJourney)
追蹤並儲存網站的每一個點擊,把這些消費者的網站行為,轉換成有意義的零售業數據,依據時序重建顧客旅程(CustomerJourney),透過顧客旅程,可以理解消費者意圖,並重新檢視媒體佈局的策略。
HappyLee李昆謀
13Apr2021
大數據
訂閱零售的科學ByHappyLee
✉️請輸入Email,訂閱文章的更新
(關於訂閱的一點說明)
輸入Email訂閱最新文章
訂閱
已寄送確認信,請點選信內連結,才算完成訂閱,感謝。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郵件格式
發生了一點錯誤,請再試試
「零售的科學」全通路
哈囉,你好,我是Happy,歡迎來到「零售的科學」,這裡主要分享「零售業」的各樣內容,
而且所有圖文只有我一位作者。
(請參考關於本站)
你可以在以下的地方找到我:
Facebook:91app.happylee
Instagram:零售的科學
Linkedin:李昆謀HappyLee
matters:HappyLee
medium:零售的科學
方格子:零售的科學
twitter:@happylee
RSS:本站RSS
主題文章
你如何「擁有」一朵鬱金香?—區塊鏈、虛擬貨幣、NFT與元宇宙
01Nov2021
91APP的軟體開發之道—從20人到200人的組織發展旅程
08Jun2021
廣告成效是怎麼計算的?認識成效歸因-Attribution
20Apr2021
在Twiiter上追蹤我
Tweetsbyhappylee
說說你的想法
延伸文章資訊
- 1廣告成效是怎麼計算的?認識成效歸因-Attribution - 零售的科學
什麼是Attribution? · 從顧客旅程的Raw Data 看GA電子商務轉換的歸因邏輯 · Look-back window — 歸因時間/ 認列時間 · 成效重複認列問題 · Attr...
- 2attribution中文(繁體)翻譯:劍橋詞典
attribution的例句. attribution. Attribution and the maintenance of behaviour change in falling aslee...
- 3attribution - 影音字典- VoiceTube 看影片學英語
attribution. 分享單字. US /ˌætrəˈbjuʃən/. ・. UK /ˌætrɪ'bju:ʃn/. B1 中級. 定義 影片字幕. n. 歸因於;歸屬於. Download ...
- 4attribution-翻译为中文-例句英语
使用Reverso Context: attribution of conduct, attribution of nationality, attribution of responsibil...
- 5归因理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歸因理論(英語:Attribution theory),社会心理學的理論之一。歸因是指觀察者從他人的行為推論出行為原因、因果關係。歸因理論是研究人們如何做出歸因,以及為何在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