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台書屋--外國文學--萊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他說他去參加宴會,送一個女孩子回家,跟她上床發生了關係。
他懺悔,其實也是陳腐得很。
... 他是默許她來這兒,他隨時可能出現,出現在這十九號房。
導航:雲台書屋>>外國文學>>萊辛>>萊辛作品集
雲台書屋
十九號房
這個故事,我想,是個理智發揮不了作用的故事,因為羅林夫婦的婚姻,是以理智
為基礎的。
他們兩人結婚時,年紀已不小,近三十,比一般朋友晚得多。
婚前各自有些戀情,
大抵樂多苦少。
兩人相識了一陣子,才墮入情網——他們當時確實是墮入了情網。
他們
開玩笑,說是彼此把自己留給對方,為了那「真正的」,他們等待這份真正的,等了這
麼久(還好不算太久),足以證明他們十分理智,而且眼光好。
他們有不少朋友,年紀
輕輕就結了婚。
那些人(他們覺得)很可能悔不當初,後悔失去了許多良機。
而有些還
沒結婚的,在他們看來,似乎生活貧乏,毫無自信心,也很可能飢不擇食,或是為情所
困而盲目結婚。
不止是他們本身,旁人也都認為他們是天作之合。
而旁人的祝福格外證明他們美滿
幸福。
在他們交往的那群人,或是說那一組人當中,他們兩人扮演的角色——男與女—
—固定不變。
那些人成份複雜,彼此關係平淡,組員不斷更換,其實說不上是一組人。
他們兩人守中庸之道,性情幽默,不自尋煩惱,因此成為別人討教的對象。
他們靠得住,
別人也都信賴他們。
他們這樣的結合,是別人所料想不到的,因為兩人實在過於相似,
但婚訊一旦宣佈之後,人人異口同聲:「是啊,多麼匹配,怎麼我們都沒想到呢?」
於是,他們在眾人歡欣鼓舞之中,結了婚。
由於兩人都有遠見,判斷正確,一切按
部就班,毫無錯亂,事事都如所料。
兩人收入都高。
丈夫馬修是倫敦一家大報的副編輯,太太蘇珊在廣告公司做事。
馬
修不是當編輯或名記者的料子,但他也不是普普通通的「副編輯」而已,他像舞台上的
幕後功臣。
他滿意自己的職位。
蘇珊擅畫廣告畫,對自己所負責製作的廣告,她以幽默
的態度處之,說不上有什麼特別的感受。
兩人婚前所住的公寓都很理想,可是婚後,不論保留誰的,都不甚妥當。
對方總會
有寄人籬下之感。
因此,他們搬到南肯辛頓,另租一間公寓。
兩人互有默契,一旦婚姻
穩定下來,他們就要買一間有庭院的房子,生男育女。
婚姻穩定這件事,對他們來說,
是再自然不過的,他們知道,那不需等待多久,本來大可不必理會,只是為了從俗,他
們才不得不這麼說。
結果是,他們在那間漂亮的公寓住了兩年。
由於交遊廣,經常不是招待客人,就是
參加別人的宴會。
之後,蘇珊懷孕。
她辭掉工作,他們在瑞契蒙區買了一間有庭院的房
子。
他們先生了一個兒子,再生一個女兒,跟著又生了一對雙胞胎(一男一女),可說
是完全符合羅林夫婦的典型作風。
假如能隨意選擇的話,人人都希望如此,兩男兩女恰
恰好。
儘管如此,人家都覺得,那的確是羅林夫婦的選擇。
他們這一家,做事慎重,選
擇一向正確,絕不出錯。
他們一家六口,住在瑞契蒙,房子有庭有院,生活幸福愉快,應有盡有,事事按部
就班。
然而……
就連這一點,也在預料之中,事情總有平淡無奇之處……
對,沒錯,那當然,他們有時難免有這樣的感覺,有什麼樣的感覺?
他們的生活似乎像條咬著自己尾巴的蛇。
馬修努力工作,為的是維持一家的生活—
—蘇珊、小孩、房子、庭園,這麼一個大營,需要相當的收入才應付得了。
蘇珊呢?她
為了馬修、小孩、房子、庭園絞盡腦汁:這個大組合,要是沒有了她,不到一個星期就
垮了。
可是這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麼?兩人找不到一個定點,肯定的說:「一切都是為了這
個。
」而這個究竟是什麼?是小孩子?小孩不可能是生命的重心,生存的目的。
小孩雖
可叫人感到生命愉快、有趣、充實,但小孩不可能是生命的泉源。
事實上,也不該如此,
馬修和蘇珊兩人都深懂此理。
那麼,是馬修的工作?笑話。
這份工作還相當有意思,但絕不是生命的目標。
馬修
勝任愉快,深感自豪,但叫他以那份報紙為榮,卻不太可能。
他自己每天所看的報紙,
就不是他的那一份。
那麼是愛?這個嘛,這個最接近了。
要不是愛,那還會是什麼?沒錯,這個與眾不
同的單元,完全繞著愛這個中心點旋轉。
與眾不同,確實如此。
兩人有時不免會帶著不
敢置信的心情,私底下想著他們所創造出來的——婚姻、四個小孩、大房子、花園、女
傭、朋友、車子等,這一切,這一整體之所以存在,由無而有,全賴兩人彼此相愛,真
是與眾不同。
這就是生活的核心,生命的源泉。
假如有人認為愛不夠強烈,不夠份量,不足以支付這一切……那又能怪誰呢?誰也
怪不了,事情本來就是如此。
他們兩人十分理智,沒有怪罪,也不彼此怪罪。
他們反而運用智慧,在這充滿痛苦、火爆的社會,保全他們創造出來的。
他們舉目
四望,四周不是瀕臨破裂瓦解的婚姻,就是充滿摩擦(這個更糟)的生活,他們從中汲
取教訓,告誡自己,不可步人後塵,千萬不可。
他們的朋友,許多都陷入險境,他們卻避開了。
那些朋友為了小孩子在郊區買房子,
做丈夫的獨自一人留在城裡,成了週末丈夫,週末父親。
做太太的盡量不問他在城裡公
寓(他們戲稱為單身漢公寓)的生活情形。
羅林夫婦與他們不同,馬修是道地的全職丈
夫、全職父親。
夜晚,他們躺在寬闊的主臥房裡,寬闊的雙人床上,外望美麗的河景,
肩並肩躺在床上聊天。
他告訴她白天所發生的,所做的事,所見的人;她告訴他一天所
做的。
她的不如他的有意思,但這不是她的錯。
他們深深瞭解,一向過慣自己生活的女
人,尤其是經濟獨立的女人,一旦金錢、社交兩方面都要依賴丈夫,心裡難免感到不滿,
感到權力被剝奪。
蘇珊也沒有像其他女人那樣,為了表示獨立,外出工作,引起各種問題。
其實她大
有可能如此,她從前工作的公司,極為賞識她的幽默感、穩定的情緒、理智的性格,他
們常常邀她回去工作。
可是夫妻兩人都認為,孩子小的時候需要母親照料。
不過他們同
意,等這四個小孩,經過妥善養育成長,到了適當年齡,她就回去上班。
女人到了五十,
體力智力都達高峰,小孩卻已長大,不再需要母親全神照顧,那時情況會不堪想像,兩
人對此都十分瞭解。
於是,這對夫妻,在考驗自己的婚姻,小心加以料理,就像駕駛在暴風雨中的一艘
小船,滿載無助的乘客。
當然了,事情本來就是如此……世上外來的暴風雨確實猛烈,
但距離不近。
這並不是說,他們自私,不管外界:他們信息靈通,且有責任感。
而內在
的風暴、流沙,他們事先知曉,並加以細心繪圖,因此一切平安無事,井井有條,對,
無半分差錯。
要是他們感到生活枯燥、無味,那又有什麼關係?婚姻上出現煩悶憂鬱的情形,是
他們這類理性特高的人的特殊標誌。
他們飽讀各類書籍——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
不會無所準備,窮於應付。
兩人均受過高等教育,能分辨好壞,判斷是非,出於自願而
結合,追求幸福,樂於助人——大家隨處可見到他們,大家都認識他們,大家甚且都成
了那件事的化身,真是可悲,因為表面上似乎擁有一切,事實上,卻又少得可憐。
但他
們兩人對此並不感到吃驚,反而彼此更加體貼,更加憐惜對方。
生命就是如此,兩個人,
不論經過如何細心選擇,都不可能成為對方的一切。
事實上,就連這麼說,這麼想都過
於陳腐,他們恥於如此。
有一天晚上,馬修很晚回家,他向蘇珊懺悔。
他說他去參加宴會,送一個女孩子回
家,跟她上床發生了關係。
他懺悔,其實也是陳腐得很。
蘇珊當然原諒了他,其實說不
上原諒,理解倒比較合適。
如果你瞭解某件事,你就不會原諒,因為你本身就是這件事。
你所原諒的,是你所不瞭解的。
其實馬修也不是懺悔,那成什麼話?
這件事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多年前,他們就曾開玩笑說,他們不可能一輩子忠於對
方,這種事本來就不可能。
(他們提到「忠實」,真笨,簡直笨透了。
這種字眼,是那
吃人的舊社會的產物。
)但兩人對這件事都很惱火,說來奇怪,兩人都變得脾氣暴躁,
心情不佳,無法釋懷。
那天晚上,他們親熱了一番,美妙無比,雙方都覺得,竟然讓一個(偶然在宴會上
邂逅)名叫瑪拉的漂亮女孩影響他們的生活,未免荒唐。
他們相愛了十多年,且不打算
就此終止,那麼,這瑪拉什麼的,又算什麼?
只是,蘇珊冒起無名火,她自忖,自己是(是嗎?)他的第一個。
十年了,這麼說
來,這十年忠貞不渝的生活就是毫無價值的了,再不然,就是她本身無足輕重(不對,
這條思路有問題,絕對有問題)。
話又說回來,要是我在他心中毫無重量,那,馬修那
天下午,第一次和我發生關係這件事,也毫無意義了。
那次真叫人回味無窮,那樂趣到
如今,仍像落日時的長影,伸出魔杖般修長的手指,撫摸我們(我怎麼會說日落呢?)
假如我們那天下午的感覺也算不了什麼的話,那還有什麼好說的?我們之所以成為羅林
先生和夫人,生下四個小孩等等,等等,全都因為那個下午。
事實上,這整件事都很荒
謬,他告訴我事情的始末,這也很荒謬。
我在乎也好,不在乎也好,都很荒謬……這瑪
拉到底是何許人?怎麼,無名小卒罷了。
處理這件事,只有一個辦法,這兩個理智過人的人就是這麼辦的:把事情拋諸腦後,
一面著意、有計劃地邁人婚姻的另一個階段,彼此感謝,感謝過往的好運。
像馬修那樣英俊瀟灑,長得一頭金髮,有魅力,有男子氣概的男人,而做太太的,
為了小孩不能陪他,他獨自參加宴會,偶爾禁不住漂亮女孩的誘惑(哦,這是什麼
話!),偶爾屈服(這個詞更叫人吃不消),那是難免。
而她,一個漂亮的女人,在瑞
契蒙那個打理得整整齊齊的花園裡,偶爾被箭所刺,一支似是塗滿苦汁從空而降的箭,
這也無可避免,只不過那是支暗箭,不是明箭,所引起的痛苦,也不在預料之中。
馬修
的外遇是否影響了他們的婚姻?沒有,被打敗的反而是那些女人。
英俊瀟灑的馬修羅林,
不論身與心,都屬於蘇珊羅林。
那幹嘛蘇珊會覺得生命像沙漠,一切都無意義,連孩子都不是她的?這種感覺,還
好每次都是短短幾秒鐘而已。
這時,她的理智告訴自己,一切無事。
即使馬修真的偶爾在下午偷個情,那又怎樣?
她自己很清楚,除了她偶爾感到枯寂,他們之間實在相處融洽,婚外情其實並不重要。
問題的癥結是否在此?由於孩子、屋子要人照料,很自然從前那些奇遇、歡樂與她
已無緣。
而她卻很可能暗地裡希望,甚至心裡有數,狂放、美麗的外遇他遲早會碰上。
可是他娶的是她,她嫁的是他,兩人海誓山盟,因此老天爺不能賜予他真正的奇跡。
他
有了奇遇回來,心中並無充實感,反而憂心忡忡。
難道說這也是蘇珊的錯不成?(事實
上,她就是從他那一副不開心的神情,察覺出來他對她的不忠。
她的神情其實也相差無
幾,總是帶著懷疑。
她心中想,把自己的快樂搶走的人,你還和他分享什麼?)可是這
也不能怪他們,誰都沒錯。
(只是自己的感受,難道要怪罪別人不成?)不是,事情好
好的,誰也沒錯,不是哪個主動提出,哪個要接受……一切沒問題。
只是馬修從來沒有
真正感到快樂,像他想像中那麼快樂,而蘇珊越來越感空虛。
(這種感受,通常是她單
獨一人在花園工作的時候,最為強烈。
她現在盡量避免去花園,除非馬修或是孩子們陪
伴她。
)其實用不著使用那些誇張的字眼,什麼「不忠」、「原諒」等等。
理智不准她
使用這些字眼,理智也不准她吵架、鬧彆扭、發脾氣、冷戰、惡言相對、哭鬧、尤其是
不准她哭。
享有幸福愉快的家庭生活,有了四個健康活潑的小孩、寬敞的白色房子、廣闊的花
園,那是應付出高價的。
他們正是為此付出高價,而且是心甘情願,腦筋清清楚楚,一點也不糊塗。
他們肩
並肩,或面對面躺在寬大高雅的臥室裡,窗外對著沉鬱的河流。
他們常開懷而笑,沒有
什麼特殊理由,但心中明白,他們笑自己——兩個小人物,卻用理性的愛情來支撐一個
這麼龐大的家。
笑聲使他們感到快慰,笑聲挽救了他們,到底挽救了些什麼?他們則不
清楚。
兩人都40歲出頭,兩個大的孩子,男孩10歲,女孩8歲,都已上學。
雙胞胎6歲,還
沒上學,蘇珊親自照料他們,沒請保姆、女孩子之類的幫手。
童年短暫,辛苦一點,她
不抱怨。
只是幼小的孩子相當煩人,時常煩得她受不了,她也常累得要命。
可是她並不
後悔生了他們。
再過十年,她又可恢復獨立自主的身份,不必牽掛。
雙胞胎很快也要上學了,從早上9點到下午4點,這段時間,蘇珊心想,就可用來開
始準備逐步恢復自主的女性生活,不必成天扮演一家的軸心。
她已開始計劃,在小孩
「脫手」後,如何運用那段自由的時間。
「脫手」兩字,是他們和朋友,用來形容家中
最小一個上了學之後的情形。
馬修——她那聰慧的丈夫,常對她說:「你很快就可脫手
了,蘇珊,到時你就可以安排自己的時間了。
」這些年來,蘇珊老覺得靈魂不屬於自己,
似乎整個附在小孩身上。
馬修總是給她精神支持,稱讚她,安慰她。
這一切,總結起來的結果是,蘇珊所看到的是28歲時,還沒結婚的自己,再看到的
就是將近50歲的情形,由20年前28歲的根部開花。
中間那一段,那段最重要的,似乎被
切斷,給冷藏了。
馬修有一天晚上對她這麼說,她也同意他的看法。
可是真正的蘇珊又
是什麼呢?如果自己也不清楚,這話說來有些荒唐。
總之,那天晚上彼此相擁入睡前,
他們談了許多。
雙胞胎終於上學了。
兩個又乖又聰明的小孩,有哥哥姐姐在前面給他們開路,上學
一點困難也沒有。
小孩上學之後的日子,家裡除了鐘點清潔工人之外,蘇珊將獨自一人,
留在大屋裡。
現在他們之間發生了些事,這是結婚以來,第一次兩人都沒料到的。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早上9點半,蘇珊開車送雙胞胎上學回來,盼望享受7個鐘頭自
由自在、難能可貴的時光,第一天早上回來,她硬是坐立不安,擔心兩個小傢伙。
這現
象很「自然」,他們第一天上學嘛!她整天煩躁不安,直到他們放學回來,她才放下心
來。
兩個小孩高高興興,對學校生活充滿興趣,期待第二天早早來到。
第二天蘇珊送他
們上學回來,心裡十分不願走進那寬敞漂亮的屋子,似乎裡面有什麼她不願接觸的東西
在等她。
不過,她到底很理智,把車子停在車庫,然後進屋和白太太——鐘點工人,交
待當日應做的事情,然後上樓。
可是一上樓,心中馬上有股衝動,促使她下樓到廚房去。
白太太正在做蛋糕,不需要她幫忙。
她於是走到花園,在一張長椅上坐下來,盡量使自
己平靜下來。
她看看樹,看看褐黃的河水,可是她全身緊張,像是驚慌過度,花園裡似
乎有個敵人在旁窺伺。
她責罵自己:這不是很自然的嗎?首先,我畢業後做了12年事,
自主自立。
之後結了婚,從第一次懷孕開始,就像是賣身賣給了別人,賣給小孩,12年
來,沒有片刻屬於自己的時間,現在我得學習自主,恢復自由,就是這麼回事。
她於是進屋幫白太太燒菜、清潔、替小孩縫點什麼。
每天不停找事做,不讓自己閒
下來。
在第一個學期結束的時候,她心裡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一方面,她感到又吃
驚又喪氣,這幾星期來,小孩不在家,可是比起他們在家要這要那的時候還要忙,而她
之所以這麼忙,是因為她(故意)不讓自己閒下來。
另一方面,小孩子五個星期的長假,
他們整天都在家,她又要失去(獨處)的自由,這叫她很不高興。
她現在已開始懷念目
前這段日子,獨自縫點東西,獨自燒菜的時光。
她開始盼望放完假之後,有兩個月自由
自在的時光,大門似乎已敞開,等待著她。
自由。
可是過去幾個星期來,她不正是想盡
辦法不讓自己閒下來,盡量做些瑣瑣碎碎的事?她嚮往的自由究竟是什麼?她看到自己
——在做蛋糕,一次總要花幾個小時在房裡,而蛋糕,她一向都是買現成的。
她單獨一
人,那倒是真的,可是她並不覺得自己是真正一人獨處,譬如說,她總是覺得,白太太
時時刻刻都在屋子裡,不是在這兒,就是在那兒。
花園,她又不喜歡去,在那兒,她的
敵人——氣憤、不安、空虛之情,管它是什麼,反正似乎特別逼近她。
雙手不停工作,
倒使她覺得較為安全。
是什麼原因,她說不上來。
蘇珊沒有把感受告訴馬修,反正毫無根據,何況這感受不由自主,與她根本無關,
她要怎麼告訴馬修——瞭解她而又愛她的人?「我走進花園的時候,我是說,要是孩子
們不在身邊的話,我就覺得好像有一個敵人,在那兒等著要攻擊我。
」「什麼敵人,蘇
珊?」「哦,我不知道,真的……」「說不定你該去看醫生。
」
不行,這種對話,不能讓它發生。
孩子們放假了,蘇珊衷心歡迎。
四個小孩,個個
活潑,體力充沛,聰明可愛,總是要這個要那個的。
他們片刻不離,要是她在自己的臥
室,他們一定就在隔壁房間,再不然就是等著要她替他們做什麼的,再不然就是要吃飯,
要茶點,再不就是哪一個需要她帶去看牙醫。
總之,一定有什麼事等著她做,而整整五
個星期都得如此,謝天謝地!
在放假的第四天,蘇珊盼望已久的假日,她向雙胞胎又叫又吼,那兩個長相漂亮的
孩子,手拉手站在那兒嚇成一團,可憐兮兮的(做母親的因此冷靜下來),不相信他們
的耳朵。
一向文靜的母親,對他們如此吼叫,為什麼呢?只是他們要她參加玩遊戲,沒
什麼意義的遊戲。
他們彼此看了一眼,靠得很近,然後手拉手走出去。
蘇珊一手抓緊客
廳的窗台,喘氣不止,頭暈眼花。
她進房躺下,告訴兩個大的孩子她頭痛。
她聽到大男
孩哈利向其他小的說:「沒事了,媽媽只是頭痛而已。
」聽到沒事兩字,她心裡痛苦不
堪。
那天晚上她向丈夫說:「我今天罵了兩個雙胞胎,罵得毫無道理。
」說得可憐兮兮
的。
他很溫和地問道:「那有什麼關係?」
「他們上學,這比我想像中還難適應。
」
「可是蘇珊,哦,蘇珊……」她蹲伏在床上哭了起來。
他安慰她道:「蘇珊,這是
怎麼回事?你罵了他們,那又有什麼關係?你就是一天罵他們五十次也不為過,他們該
罵。
」她不肯破涕而笑,哭個不停。
他於是用自己的身體安慰她。
她平靜下來。
平靜,
她不懂自己究竟是怎麼了?無緣無故罵了孩子一次,只一次,那又有什麼關係?幹嘛要
耿耿於懷?兩個小孩早就忘了。
他們說,媽媽頭痛,沒事的。
過後好久,蘇珊才明白,原來那天晚上,馬修用他健碩的身體安慰她,那是在他們
婚姻生活中,套用他們兩人共通的話語——兩人最後一次融合在一起。
其實這也不準確,
因為她當時並沒把自己真正的恐懼感告訴他。
五個星期的假日過了。
蘇珊在這段日子裡盡量控制自己,態度和藹可親。
她帶著復
雜的感情盼望自己的假日來臨,既興奮又害怕,搞不清楚自己盼望些什麼。
她送兩個小
的上學,大的不必送。
她下定決心,回家之後要面對敵人,不管他在哪兒,在屋裡,還
是在花園裡,還是,哪裡?
她又變得煩躁不安,不安的情緒侵襲她。
她燒飯、縫東西,像從前一樣,一天又一
天。
白太太忍不住,終於說:「羅林太太,你何必動手?你是花錢請我來做這些事情的
呀!」
她這麼做是不合道理,於是不再自己動手做這些。
送小孩回來,車子停進車房之後,
她就上樓到自己臥室,坐下來,雙手放在膝上,強迫自己平靜下來。
她聽到白太太在屋
子裡走動的聲音,她看到花園的樹枝搖擺。
她坐著,要打敗自己的敵人——不安、空虛。
她應該檢討自己的生活,檢視自己,(一人獨處,不想自己還能做什麼?)可是她沒這
麼做,也許是做不到。
她一強迫自己的思想去想蘇珊這個人,她就想到黃油麵包,學校
制服之類的事情,再不就想到白太太。
她發現自己坐在那兒,傾聽鐘點工人的腳步聲,
不論白太太走到哪兒,轉到哪兒,她的思想都跟著她,跟著她走進廚房,走進浴室,從
桌子走到烤箱,好像是她自己手裡拿了一把雞毛撣於,一塊抹布,一個平底鍋似的。
她
聽到自己說:「不是這樣,不要放在那裡……」實際上,白太大要怎麼做,她才不理會。
但蘇珊沒辦法不去注意她,每一分每一秒。
對了,問題就在這裡,她需要真正獨處,誰
都不准靠近她。
白太太每過十分鐘、半個鐘頭,就會來到樓底下對她大叫:「羅林太太,
家裡沒有探銀劑了,太太,家裡沒有麵粉了。
」這叫她受不了。
於是她走到屋外,在花園裡坐下來。
樹木把她和屋子隔開。
她等魔鬼出現,把她帶
走,可是他沒出現。
她把魔鬼擋開了,因為她畢竟還沒安排自己就緒。
她想找個白太太不會來打擾她的地方。
白太太一下子送杯茶來,一下子來問可不可
以用電話,這叫她生氣。
(她才不管白太太要打多少電話,要打給什麼人。
)白太太也
會和她搭訕兩句。
對,她需要找個地方,使自己處於這種狀況:不需要不斷提醒自己做
這做那。
譬如,再過十分鐘,我得打電話給馬修……今天得提早3點半去接小孩,因為
車子需要清洗;明天10點我得記住……每天7個小時小孩子不在家,本是空閒的時間,
她卻一點自由都沒有,沒有一分一秒不受時間追趕。
不是要她記住這個,就是要她記住
那個。
她不能忘記自己,不能真正忘我,這叫她十分惱火。
惱火。
她逐漸中了惱火之毒。
她檢視自己這種情緒,自覺十分荒謬,可是卻身受其
苦。
她是個囚犯。
她反省自己這個念頭,儘管明知荒唐,卻無濟於事。
她非得告訴馬修
不可,可是要告訴他什麼呢?告訴他自己充滿了荒謬可笑的情緒,自己雖感可鄙,但感
受卻如此強烈,拋不開,甩不掉?
又到了放假的日子,這次長達將近兩個月。
她刻意控制自己,以求表現得體,卻差
點把自己搞瘋了。
她常把自己鎖在浴室裡,坐在浴缸邊沿,深呼吸,使自己情緒平靜下
來。
有時也到頂樓那間沒人使用的房間去,沒人猜得到她躲在那裡。
聽到孩子們叫「媽、
媽」,心裡雖過意不去,但她不理會他們。
有時她也走到花園的盡端,獨自一人,看著
褐黃的河水緩緩流動。
她瞄了一眼河水,然後閉上眼睛,慢慢深呼吸,吸人體內深處,
吸入血管。
然後,她回到家人身邊,回去擔當母親,承擔做妻子的職務,笑容可掬,盡責盡職。
可是這些人——四個可愛的小孩,她丈夫,這些人像一股壓力,壓在她皮膚表面上,叫
人疼痛,像一隻手壓在她腦上。
這次假日,她一次都沒發作,可是生活像在坐牢。
小孩
開學後,她坐在河邊白色的石椅上,想道:雙胞胎上學還不到一年,脫手不到一年(我
用上這個詞語時,到底是什麼意思?),然而,我卻變成另一個人,我完全變了,我不
懂。
但她非懂不可。
這個架構——白色的大房子,每年還要分期付四百英鎊;丈夫,人
又好,洞察力又高;四個孩子,個個都長得很好;還有,她現在坐著的花園;清潔工人
白太太——這一切,都依賴她一個人,然而她卻不明白,為什麼要奉獻自己。
甚至於連
自己究竟奉獻了些什麼,她都不知道。
在臥室裡,她告訴馬修:「我想我一定有什麼毛病。
」
他說:「不會吧?你看來健康得很,你一點都沒變,還是和以往一樣漂亮。
」
她看著她那儀表瀟酒的丈夫,一頭棕髮,清澈的藍眼,面容英俊聰慧,想道:我干
嘛不告訴他?幹嘛?於是說道:「我需要真正自己獨處一下。
」
這下,他轉過頭來,睜著藍色的眼睛緩緩看著她。
她在他的眼神中看到了她害怕見
到的東西——懷疑、不信、害怕等等表情。
她自己的丈夫,雖然距離這麼近,像她自己
的呼吸一樣近,臉上卻出現陌生人那股不信任的眼神。
他說:「可是現在小孩都已上學,他們不纏你了。
」
她告訴自己,她一定得強迫自己對他說:沒錯,可是你曉不曉得,我從來沒有真正
閒過,我沒有一刻時間不需提醒自己這個、那個的。
我從沒真正閒過半個鐘頭、一個鐘
頭、兩個鐘頭……
可是她只是說:「我覺得身體不太舒服。
」
他說:「你或許該到外頭走走,度個假。
」
她嚇了一跳,說道:「你當然會陪我的
延伸文章資訊
- 1《19 號房間》是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撰寫的短篇小說。...
有一天她的丈夫意外發現了,但她卻沒有向丈夫坦白,而是騙丈夫自己有外遇,最終,兩人以悲劇方式結束了故事。 或許,每個人都需要一間自己的19號房,一個 ...
- 2多麗絲.萊辛短篇小說欣賞:去十九號房@ blog - 隨意窩
201311211252多麗絲.萊辛短篇小說欣賞:去十九號房 ?未分類. 有一天晚上,馬修很晚回傢,他向囌珊懺悔。他說他去參加宴會,送一個女孩子回傢,跟她上床發生了關係。
- 3生活碎碎念~ 我的~ 19 號房間 - 鍾愛
後來她丈夫發現了,但她沒有向丈夫坦白,而是騙丈夫自己有外遇,最終兩人分開。 我想,每個人都希望有一間自己的19號房間 ...
- 4到十九號房間去 - 博客來
本書為桃莉絲·萊辛短篇代表作Ⅱ,國內首次譯介,含十九篇作品,寫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四十餘年間。萊辛道出人際關係中的激情與困惑,在冷靜地剖解日常中,豎起 ...
- 519號房間終究會被人發現| 韓劇《今生是第一次》劇評 - 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