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審資料與面試——自以為能騙過教授的高中生,恐怕超級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別搞錯狀況,高中生騙不到教授的所有方式的多元入學,大學教師都是關鍵角色。
... 例如備審資料自稱熱衷文學,口試時被問到喜歡什麼作品,卻無法回答課本以外的項目, ...
175文字分享友善列印繁|简175專欄社會群體精神心理備審資料與面試——自以為能騙過教授的高中生,恐怕超級多寒波・2021/04/08・1499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SR值525・七年級+追蹤相關標籤:備審資料多元入學大學家長教授申請入學面試高中生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科學生》科普素養閱讀一篇不到3元!!年訂輸入summer1000,現折1000元又到了大學多元入學的時節,備審資料與面試,是多元入學中能否錄取的關鍵,但是多數高中生不但缺乏經驗,更缺乏概念,以下分享一些相關的基本概念。
別搞錯狀況,高中生騙不到教授的所有方式的多元入學,大學教師都是關鍵角色。
有時候大學教授在社會上會成為被嘲笑的對象,例如很容易被詐騙之類的。
確實,某些教授是生活白痴,離開自己專精的領域可謂一竅不通;但是在本行的面試場子裡,高中生想騙過大學教師,基本上很難發生。
在本行的面試場子裡,高中生想騙過大學教師,基本上很難發生。
圖/Pixabay騙術高強到能騙過老師的高三生,不敢說沒有,但是非常非常少;可是自以為能騙過教授的小朋友和家長,恐怕超級超級多。
高中生必需認知到的重要原則是:教授沒那麼好騙。
再怎麼不濟的教授,面對來找自己面試的高三生,99.9%都是絕對碾壓。
也許小朋友潛能很高,但是多年經驗的差距,是很難彌補的。
備審資料隱惡揚善,但是不能說謊備審資料該怎麼準備,面試時要如何回答?每個系都有不同的取材標準(若是標準一致就不是「多元」入學了),愈符合標準的機會愈大,如果目標是錄取,就蒐集情報,找個條件最符合的系,放棄機率不大的選擇。
這點乍看是廢話,但是其實相當重要,一開始是否選擇適合的目標,對於最終成功與否的影響很大。
備審資料和面試必需一起考慮,因為兩者皆代表一個人的不同面向,不該有明顯矛盾。
例如備審資料自稱熱衷文學,口試時被問到喜歡什麼作品,卻無法回答課本以外的項目,這種狀況就大大不妙。
必需做好準備,備審資料寫什麼,如果口頭被問,就要答的出來。
備審資料和面試必需一起考慮,才不會有資料與口試回答不符的狀況產生。
圖/GIPHY備審資料的重點不是精美,在於能否幫助你展現優點。
好的備審資料必需有明確的重點,讓評審認為值得考慮;不要寫一堆言不及義的成語、形容詞(孝順、友善、朋友多之類的),要明確表達出關鍵能力。
這部分是許多高中生非常欠缺的知識。
誠實是重要的原則。
誠實的意思,不是說有什麼缺點都要通通坦白,而是不能說謊。
一項能力只是普通,就不要說成很厲害,只是略懂,就根本不應該有提到的機會。
可是真的沒有值得一提的專長怎麼辦?這有兩個可能,第一,真的沒有特定優勢,那麼這種學生本來就不是多元入學希望網羅的目標。
第二,其實有專長自己卻不知道,這樣跟一無所長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
總之,還在爭取面試機會時,要審慎評估自己的優缺點,挑選適合的目標。
面試時的原則是隱惡揚善,搭配備審資料,儘量發揮自己的優勢,隱藏劣勢,不過千萬不要想要詐騙。
絕大部分高中生的水準不但騙不過教授,反而只會害自己被扣分。
話說回來,申請入學時都覺得前路兇險,不過考驗其實在錄取以後才開始。
本文轉載自新公民議會《高中生面試,能騙過大學教授嗎?》延伸閱讀:參加研討會,用海報展示你自己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同名專頁。
發表意見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1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1狐禪2021/04/08回覆想用騙的,基本上就連試都不該試,因為這不是甄試的目標。
有能力考取的,實在不必來甄試浪費精神及資源。
寒波168篇文章・
575位粉絲+追蹤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
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不要過度指導!如何兼顧規矩與探索,才不會扼殺孩子的與生俱來的探究之心?——《教出科學探究力》114小時前凡事都想知道「為什麼」,是踏入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教出科學探究力》114小時前「澡」點知道有多好:4點冷水澡好處多多的祕密21天前別為考試而學習,請為學習而考試12天前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62022/08/03你低頭看得到腳趾嗎?從腳趾頭看人類祖先的生存方式——《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42022/07/24只算人頭、忽略比率,小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33天前貓的痛,AI懂?——貓臉疼痛辨識技術32022/07/21RELATED相關文章防疫期間,該如何跟家人好好相處?來測驗親子「社交距離」類型!台灣的技職教育,如何在未來工業發展下的就業與創業浪潮中突圍?--《科學月刊》大學科系選擇難題該怎麼解?背景知識、線索蒐集與獨立思考是你的最佳武器!少子加高齡,「這代」最不幸?00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00台灣的技職教育,如何在未來工業發展下的就業與創業浪潮中突圍?--《科學月刊》科學月刊・2017/07/24・2471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SR值501・六年級+追蹤相關標籤:SDGs目標4|優質教育SDGs目標9|產業及創新與基礎設施五專大學工業張昭鼎紀念研討會技職教育科技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文/蔡孟利|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特聘教授。
臺灣的技職教育,特別是與工業相關的高等技職教育,在過去20年的改制浪潮中,有著結構上根本的變化。
原本所強調與產業結合的實作精神,在競逐升格、競逐學生、競逐排名與競逐經費的雜務中逐漸消磨。
圖/Pixabay技職教育的危機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嚴重的,是五專學制大幅的萎縮。
目前僅剩的五專院校,大都僅是醫護相關類別的專校,而與工業技術相關的五專體系,包括與其銜接的二技學制,則幾乎被瓦解殆盡。
但工業相關產業的發展,一方面需要仰賴高階人才的研發創新,另一方面也需要中階技術人員搭配基層工作人員於生產線的努力,才能保證產能與品質。
這個產能與品質的維持,所需人才的最佳來源就是五專學制的學生。
目前臺灣這個中階技術人才養成管道幾乎已告罄盡,人才斷層效應在最近幾年明顯浮現,直接衝擊產業的技術維持。
另一個也逐漸在惡化中的問題是:大學內有能力指導實作的師資凋零。
在20年來五專轉型技術學院、技術學院轉型科技大學的轉型遊戲中,科大不少實作課程被理論課程取代,教師升等評斷的依據也開始與一般大學無異,過度注重論文或是新穎專利的發表。
原有的實務教學人才沒有晉升管道、新進師資也都偏向論文發表為重的學術型人才,因此在實作課程的教學上,進入了師資缺乏、品質不佳的惡性循環。
圖/JianMing@Flickr當然這些問題的產生,不能光只追究教育體系的責任。
臺灣的產業界,特別是製造業20年來受到國際大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往中國西進的磁吸效應,讓臺灣技術人才之就業市場的多樣性與需求量萎縮,造成了廣泛的就業困難;而政府在臺灣產業亟需轉型之際,並未有整體工業均衡發展之考量,在資源的投注上,常偏向某些特殊的明星產業,無法有效的導引各種基礎民生工業的新發展。
這些由就業、創業困難所造成的經濟停滯,也間接造成了教育方向的偏差對應。
技職教育的變革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尚不可醫,更何況臺灣的技職教育已漸病了20年,而且是環境劇變的20年。
今年的張昭鼎紀念研討會,討論的主題就是聚焦在未來工業發展下的就業與創業浪潮中,臺灣的技職教育要如何進行變革以因應。
跟教育體制有關的變革,有權力也有能力的要角,還是教育部。
在研討會中由教育部技職司司長所帶來的訊息,看到了官方對於技職再造的努力。
雖然目前多為原則性的宣示,尚未清楚的呈現其細節作法,但總是有了開頭。
教育體制的改革需要立法的配合,也需要政府其他行政體系的長期支援,這都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
因此在學校端的教育現場必須要有靈活的應變措施,才能機動的應付變遷越來越快的環境。
此次研討會中,不管是臺北科技大學的跨域共學之創新嘗試,或是雲林科技大學於未來學院的實踐規劃,都顯示了技職教育工作者對於工業發展趨勢的共同觀察,那就是不只在技術上要專才,也還要是對情勢發展具有宏觀視野的通才。
而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以競賽磨練實作、磨練團隊、磨練人格教育上的努力,則是對現代工程實作教育做了一個整體性的示範。
技職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為了學生畢業後能與職場立即接軌,因此臺灣現有及未來的產業型態,都會直接衝擊著技職教育的成敗;臺灣的技職教育能否重新茁壯,與臺灣的產業發展是否能再度蓬勃,有著絕對相依相附的關係。
因此不管是教育部在體制變革上的努力,或是學校端在教學規劃上的巧思付出,都必須要扣緊未來產業發展的需求。
圖/Pixabay然而,在工業技術以跳躍狀發展的今日,新的創業型態與新的就業模式會是什麼樣的面貌?而適合臺灣發展的又是什麼樣性質的產業?是持續發展像電子代工業這種可以收納大量就業人口的類別?還是高額資金與高階人才集中的生技產業?抑或是力求創新突圍的個別中小企業?這些已經是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的事務,超過了教育體系單獨能夠影響的範圍。
雖然我們很期待國家的官僚與立法體系,能夠周延的進行整體規劃並且有效率的執行,但是依臺灣的政治現況,我們無法太天真的樂觀。
不過,也無需太先入為主的悲觀,因為臺灣民間的生命力,仍然可見各種突圍的旺盛企圖心。
技職教育的創新發展其中一個猶如當年網路時代來臨之前的各種新創風潮,創客的自造者運動,在臺灣正準備展開它的影響。
在這次研討會中,我們看到臺北科技大學點子工廠&自造工坊的成立,企圖在傳統的藝術教育中加入創客並融合創客的創新努力;超大型跨國企業的微軟,透過BizSpark平台,也開始提供臺灣豐富的雲端資源、開源軟體等創業者需要的後勤系統;OpenLab的臺灣創客之共筆記錄,則有效地提供新加入的創客者豐沛的同好資源;我們也看到內湖高工的家長們,對於新創時代來臨的新體悟,進而影響並支援學校遂行新嘗試的感動。
創新創業也在大膽推進。
像是天空科技在兩岸創客市場上的耕耘;學次方這個年輕人的組合,企圖以遊戲開創教育新時代的逐夢努力;在五股創業基地,也示範了一次由創客到創業歷程的翻身床墊;更有堅持以獨立作業的方式,對於技職教育、政策與產業發展持續提出第一手觀察與報導的《技職3.0》。
一場僅有一天時間的研討會,絕對無法對技職教育的發展提出全面與細緻的討論,也無法導出確實可行的結論。
但是,在這場研討會中,我們還是可以在每個簡短的演講中、在緊湊的提問與回答中,看到臺灣官方與學校、民間企業與個人,如何在現有困局下突圍的努力。
在這個觀察的基礎上,我們希望這次的研討會能引發更多的討論,產官學界都能積極的相互攜手,解決已經燃眉的臺灣技職教育危機。
〈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17年7月號〉什麼?!你還不知道《科學月刊》,我們47歲囉!入不惑之年還是可以當個科青 發表意見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科學月刊229篇文章・
1989位粉絲+追蹤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
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不要過度指導!如何兼顧規矩與探索,才不會扼殺孩子的與生俱來的探究之心?——《教出科學探究力》114小時前凡事都想知道「為什麼」,是踏入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教出科學探究力》114小時前「澡」點知道有多好:4點冷水澡好處多多的祕密21天前別為考試而學習,請為學習而考試12天前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62022/08/03你低頭看得到腳趾嗎?從腳趾頭看人類祖先的生存方式——《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42022/07/24只算人頭、忽略比率,小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33天前貓的痛,AI懂?——貓臉疼痛辨識技術32022/07/21RELATED相關文章【Gene思書齋】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自造者時代學用落差、費用高昂,21世紀人才到底還要不要讀大學?──2019教育創新國際年會工業的巨輪──《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隨時上網的數位時代,現代人該具備哪些素養能力?1231文字分享友善列印1231少子加高齡,「這代」最不幸?鄭國威Portnoy・2022/01/28・4563字・閱讀時間約9分鐘+追蹤相關標籤:人口大學少子化產業人才知識長專欄高齡化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YouTuberIku老師這支談論台灣少子化原因的新熱門影片,以及底下清一色支持的留言,你看過了嗎?在影片裡,Iku老師把台灣少子化的原因歸咎於「房價」,想必是很多人的心聲,起碼在底下留言的人都這麼說。
然而我想趁著這機會,補充一點不討喜的個人意見。
看人口數字是我的興趣。
每個月月中,我總是迫不及待到內政部戶政司,下載上個月的戶籍人口統計速報來閱讀。
這些數據就像預知未來的水晶球,非常準確,有憑有據。
這個興趣,受到台灣越來越多關於少子高齡化的討論(例如IKU老師這則影片、或這類PTT文),以及《真確》作者漢斯・羅斯林(HansRosling)的論述所刺激,而漸漸養成。
例如他在2010年時的這則TED演講中,他以每個IKEA的箱子比喻10億人口,表示若能讓生活條件處於全球最低的25%人口的兒童存活率跟教育水準提升,全球總人口有望控制在90億人,利於永續發展。
他在另一場精彩的2015年演講以及《真確》一書中則是預測全球人口最高峰不會超過110億,而且根據聯合國數據,全球兒童的數量在2000年前便已經達頂。
每年全球新生兒數量最高為2014年的1億4000萬,一段時間後開始下降。
趨勢是亞洲的兒童數量下降,非洲的兒童數量上升,美洲跟歐洲則大致持平;全球人口增長至110億的原因,主要來自於非洲跟亞洲的高齡人口,而非新生兒。
演講還有很多精彩亮點,就留給各位自己觀看了。
引用漢斯羅斯林在演講中說的一段話:「當非洲最窮困人口依舊看著孩子早夭、村子沒學校、需要小孩幫忙工作,他們就不會用避孕措施。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說她們因為得工作養家沒去上學。
當狀況是這樣,他們就會要多生孩子……」「……有些男人會自豪於有7個、8個、9個小孩,而不是孩子過得好不好…這是陳舊父權思考。
男人應該為自己的孩子過得如何、生活是否開心而自豪。
這就是我引以為傲的。
」截圖取自Whytheworldpopulationwon’texceed11billion過去:回歸現象起點——1976-85的回聲嬰兒潮我今年40歲,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與我一樣在1981年出生的有41.5萬人,作為比較,去年2021年的出生人口只有15.3萬,較40年前少了63%的新生兒。
然而這不是一天造成的,台灣的兒童人口(0-14歲)早在1972年就達到峰值583.3萬人,之後再也沒有超過。
2021年的台灣兒童人口是289萬人,不到峰值的一半,是幾十年前就註定的結果。
就像眾多遊客湧向特定景點,創造了消費,蓋起了旅館跟遊樂園,但也留下大堆垃圾跟難以收拾的環境破壞。
我們這一代(1981上下五年出生,六年級後段跟七年級前段班)的人太多了,有如在時間線上冒出一大批不守規矩的遊客,若照美國的用語,我們這代人就是「回聲嬰兒潮世代(EchoBoomers)」,指的是嬰兒潮世代的孩子,如今是人數最龐大的一個世代。
以下列出這波回聲嬰兒潮的出生人數(根據內政部戶政司)民國65年(1976)年:425,886民國66年(1977)年:395,260民國67年(1978)年:413,270民國68年(1979)年:423,266民國69年(1980)年:413,177民國70年(1981)年:415,808民國71年(1982)年:403,143民國72年(1983)年:382,313民國73年(1984)年:370,078民國74年(1985)年:344,101從人口金字塔也可以看得很清楚,我們這代人就是中間突出的那幾根橫槓。
截圖取自國發會人口推估統計查詢系統比起我們的上一代,我們這代兒童死亡率更低、受教育時間更長、平均壽命(應該)也會更長。
所以我們這些橫槓會持續往上、老去,壓著下面的世代。
圖/國發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我們這代人數量之多,成長到了一個年齡段,就在那個時間創造出新的社會問題;但是,我們一離開該年齡段,原本為了解決問題而趕工出來的設施、做法、人力,又突然沒足夠多的人用了,變成另一堆問題。
例如廣設大學就是一個例子。
對我的上一代(1940-1960初出生)來說,念大學是超級窄門,學習壓力非常大,社會階級流動機會少,所以他們決定廣設大學。
到了我這一代,想念大學簡單多了。
但我們這波過了之後,大學就變得太多了,知識更是爆炸到大學無法負荷,多到讓這個體制的存在價值不再明顯,只好透過USR(大學社會責任)來證明自己。
(注意:我不是說知識、教育、或教授失去存在價值,而是傳統的「大學」體制。
)我們這一代的人太多了,其中很多離開家鄉到都市念大學。
受教育的時間繼續延長、加上離家東南西北漂、大多在高消費的都市工作、娛樂、學習。
由兩、三人組成的核心家庭戶數快速增加,都會住房的需求大增,結婚生育的動機則大減。
同時地方偏鄉逐漸凋敝,也才有了「地方創生」的口號跟需要。
未來:當回聲嬰兒潮變成老人潮——老齡化最嚴重的時期接下來,由於醫療持續進步,我們這代人(1980年前後出生)不需要特別幸運,都還會活上好幾十年,而現在在談的「未來老齡化最嚴重的時期」,就是我們這一代變老造成的。
以數據來說,根據國發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到了2050年,也就是我68歲的時候,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達745萬人,這是台灣有史以來65歲以上人口最高的數字,佔總人口的比例推估是36.6%。
資料來源/國發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過了2050年,65歲以上人口數就開始下降,但佔總人口的比例將持續增加,最高將在2069年達到41.8%,那時我如果還活著,已是行將就木的87歲。
如果現在我們覺得台灣醫療跟長照的壓力已經很重,到時候更難以想像,因為台灣仰賴的東南亞國家年輕人力也已老去、新生的年輕人力自己國內都不夠用。
那時候的我就是壓力本身。
但只要我們這一代過世,壓力又會迅速減低。
可以想像到時許多醫療跟長照的設施會面臨如現在學校一樣的問題——當然,前提是社會真的願意投入那麼多資源在我們這些老人身上。
現況:正值壯年的回聲嬰兒潮,該為下一代留下適合生存的世界根據教育部統計處2019年的「大專院校大學1年級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今年(2022)年入學的大學生將跌破20萬,約為19.3萬人,其中技職體系佔10.2萬人,一般體系佔9.1萬人。
然後大概起起伏伏到2034年。
按照人口推估,之後大學新生會快速下探到14萬以下。
對非常多新進的大學老師來說,從現在起算的職涯年限會短於15年,更別說許多人根本就沒有辦法取得教職。
跟我同一代念到博士的,極少能在大學卡位取得正式教職,大學生跟教授的年紀差距繼續拉大。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除了大學近乎徒勞無功地往高中搶越來越少的學生、到國外招生(甚至搞出這類情事),產業也往大學搶人才,例如產學合作、預定就職、甚至與產業合辦學院。
然而半導體以外,台灣政府規劃發展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都需要人才,但光是半導體就把大部分的人吸走了,讓其他產業叫苦連天,包括一般服務業。
更何況這六個戰略產業也不只台灣要發展,每個國家都在發展,都在搶人,迎來大招募時代。
再者,已經很嚴重的生態破壞、垃圾污染、能源問題,基本上都是我們這一代人過度消費造成的。
例如過去40年人類產生出的碳排放比1750年工業革命後兩百年加起來還多。
相較於我們這一代,上一代人曾經窮過,沒有那麼浪費資源,而下一代人則沒有那麼多人,也不像我們這代那麼浪費。
綜合上述,我想強調的就是:我們這代人的問題,就是我們自己。
全球平均每月二氧化碳濃度趨勢圖。
資料來源/美國全球變遷研究計畫而我認為,我們這代人在認清自己就是問題之後,該努力扮演問題以外的角色。
我們如今40歲上下,正式承接臺灣社會骨幹、不管在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都開始獲得當家實權,我們必須從「問題」變成「問題解決者」,把自己這代人造成的問題自己解決掉。
少子化,也許是另一種解決方案我曾在另一篇評論裡寫過,我不把台灣人生育率低看作壞事或好事,而是視為一個機會,這其實也受漢斯羅斯林「可能性主義者」的態度所影響。
我在該文的重點有二:即使各種讓生育率下降的因素,如房價、工時、養育成本、性別分工都逐漸減少、降低、消失,台灣的生育率不會回漲多少。
全球131個國家的總和生育率在2.1以下,未達世代更替水平,連孟加拉、印尼、越南都已經低於2.1。
我們這代人太多了,消費資源的方式過劇,台灣的環境承載不了。
但我們沒有動用強制且不人道的方式降低人口壓力,如漫威電影裡的薩諾斯、《進擊的巨人》裡的吉克、或是現實世界的中國,而是接近自願的減少生育。
這是我們這代人少有的好抉擇。
我們這代人必須做出更多好抉擇。
2050年的時候,如果台灣的民主制度仍在,還是一人一票,那麼跟我一樣60-70歲的人可以用票數輾壓一切決策。
如果我們不現在就改變認知與態度,不認清台灣所有重大問題的根源就是我們自己,依舊只為了我們這人數過多一代的爆量需求設想、抱怨,那未來的年輕人肯定會恨死我們這些老人,因為「民主」對他們來說將一點意義都沒有,他們將放棄參與,更不抱持任何進步的希望。
我們這一代需要趁現在解決我們造成的問題,不然這些問題就會解決我們。
不用擔心到時的年輕人會把我們老人扛到深山丟棄,他們人手不夠、自顧不暇。
如果我們這一代人想留下什麼Legacy,只剩下10年左右的時間。
若拖到20年,我們就太老了,更何況我們這代因為人數過多,必須要比上一代更早把實權交棒給下一代——起碼我們當中一大部分人得知道這件事有多重要,並且真的這麼做。
我只有一個女兒,她跟我差30歲。
我希望當她這一代人到我現在這個年紀的時候,不會陷入愁雲慘霧,對我跟我這代(老)人充滿無盡怨懟,只因我們以前什麼都沒做。
我認為,我們是幸運的一代,因為我們有機會做出巨大的貢獻。
我們比我們上一代有餘裕思考未來,也比我們下一代有改變未來的迴轉空間。
科學、教育、人才都是泛科學的守備範圍,也是改變未來重要的關鍵。
針對這三大主題,去連結這一代最厲害、最有心的專家夥伴,留下一個更好的台灣給下一代,是我未來10年打算做的事,因為沒有別的更重要的事了。
發表意見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12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1狐禪2022/02/02回覆人口減少,但個人的生產力與社會意識卻沒有增加,這才是造成社會退化的最可怕原因。
#2blueeyecc2022/02/03回覆朋友貼連結給我,因此初次來泛科學。
只看了兩篇,抱歉留言一下。
eco(依可)怎麼會是回聲,echo(ㄟ摳)才是回聲eco是生態下面推薦的另一篇,水熊蟲和量子糾纏,明確說明現在的量子電腦和量子通訊都是基於量子糾纏,完全虎爛文吧。
我完全不意外這是一個對科學有興趣但沒研究理解精神的文組寫的抱歉這是我回朋友訊息的原文,請見諒#3鄭國威Portnoy2022/02/03回覆#2感謝,eco錯字改成echo了!水熊那篇的問題是?(要換篇討論嗎?)#4blueeyecc2022/02/03回覆#3謝謝。
我的留言也過於簡略了,感謝修改。
量子力學是一連串的學習知識點,就不多說了。
謝謝#5江西林老木2022/02/04回覆我覺得此篇我很不認同啥叫要人退給下一代?你退了只會成就別人的下一代,讓自己的子女更辛苦而已。
任何人都只對自己週邊的人負責,只需關注自己愛的人,其他人都是資源爭奪者,你退了,別人就奪取你所愛之人的資源,世界的資源永遠不夠,當你不爭,別人就會侵吞本屬於你的資源。
然後,他們過著好日子,卻指著拮据的你,說是你破壞環境,消耗資源,如同“格蕾塔童貝里”女士一般。
#6鄭國威Portnoy2022/02/04回覆#5跟你有一樣想法的人是多數,這也是我為何寫這篇。
#7江西林老木2022/02/04回覆#6所以?當你無法解決退讓的資源可以被公正分配,你說的不就是打高空?你說的只在理想的共產主義中有道理,在現實,不過是害人不淺的毒雞湯罷了#8Henry2022/02/08回覆這篇文章邏輯混亂…=Quote=已經很嚴重的生態破壞、垃圾污染、能源問題,基本上都是我們這一代人過度消費造成的。
例如過去40年人類產生出的碳排放比1750年工業革命後兩百年加起來還多。
=1)其他年齡層的人在這40年間(1980-2020)也同樣存在,環境問題只有0-40歲的人會造成?2)人口預估用台灣地區,二氧化碳排放量用全球,類比有問題=Quote=如果我們這一代人想留下什麼Legacy,只剩下10年左右的時間。
若拖到20年,我們就太老了,更何況我們這代因為人數過多,必須要比上一代更早把實權交棒給下一代=3)交棒實權跟解決問題沒直接關係;眼前沒做好,提早交棒只是拋棄責任;與其提早交棒,應該要對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負責,即便年紀增長,但不可失能,從高壓的工作退休,可繼續做低壓的工作,補足勞動力缺口,也減緩本身老化。
漢斯羅斯林說全球人口不會超過110億,請問邏輯是甚麼?生活空間?食物耕地面積?碳排放量?憑甚麼相信110億或90億是地球人口的上限?文中似乎相信人口持平/負成長是必然的,請問邏輯是甚麼?#9鄭國威Portnoy2022/02/09回覆#8Hi簡要回應:1.環境問題是共同造成的,我想強調的是我們這代人造成的佔比最高。
2.若要只用台灣的碳排放也是可以。
3.同意。
4.建議看文章引用的影片,看是否對你有說服力。
#10Henry2022/02/10回覆#91.所謂的”這代人”(1976-1985約398萬人)在1980-2020的前20年還未成年,後20年也不過佔台灣總人口數約17%(2019年最高峰2360萬人),為何要為這40年間的碳排放量負最大責任?4.影片當然有看,也讀過[真確];漢斯羅斯林在影片中並沒有描述為何歐美國家人口保持在10億人,他只是理所當然地說先進國家嬰幼兒存活率增加(接近100%)、生育胎數下降,但這不代表總人口數會增加/持平/減少。
理論上,人口數要持平,每婦女生育胎數要略大於2(~2.1),以彌平幼兒存活後在青壯年的死亡人口。
你可以到人口推估系統=>互動式統計圖=>國際比較=>總生育率(人);使用圖表,2010年時,你可以看到美英德法低於2胎(高於1.5)但接近,人口數會下降但較緩;台韓則是在1.0附近掙扎,總人口會快速下降。
照你的邏輯,少子化不是問題,反而是碳排放降低的可能,台韓走在世界環保的尖峰,反而歐美比較不環保?#11fanfanfan_42022/02/14回覆#101.認同!而且台灣的碳排放大約有一半是工業產生的,而台灣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卻絕對不是40歲以下的人能夠決定與改變的!#12akbin70402022/02/14回覆結論就是沒有辦法也是一種辦法,然後你自己看著辦,憋著窮。
顯示全部鄭國威Portnoy247篇文章・
609位粉絲+追蹤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
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
現為泛科知識公司的知識長。
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不要過度指導!如何兼顧規矩與探索,才不會扼殺孩子的與生俱來的探究之心?——《教出科學探究力》114小時前凡事都想知道「為什麼」,是踏入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教出科學探究力》114小時前「澡」點知道有多好:4點冷水澡好處多多的祕密21天前別為考試而學習,請為學習而考試12天前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62022/08/03你低頭看得到腳趾嗎?從腳趾頭看人類祖先的生存方式——《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42022/07/24只算人頭、忽略比率,小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33天前貓的痛,AI懂?——貓臉疼痛辨識技術32022/07/21RELATED相關文章像極了義大利!生得少,活得長,我們的老年誰來顧?偉大科學家,假若是渣男?防酒駕肇事,只能靠重罰?五則TED演講,讓你看懂「淨零」怎麼做24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240學測數學怎麼考?分程度測驗或許是正解——《科學月刊》科學月刊・2021/03/05・2863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SR值516・六年級+追蹤相關標籤:大學大學入學學測指考數學考試公平評論題目高中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科學生》科普素養閱讀一篇不到3元!!年訂輸入summer1000,現折1000元今(2021)年的學測數學科被評為「史上最難」。
事實上,數學科每年的難易度呈現出週期性震盪,一下容易一下難的考試,不只出題者傷透腦筋,考生更是無所適從。
張鎮華認為,學測作為「基本學科能力測驗」,考題不能太過艱澀;而學測也是各大學校系初步篩選的門檻,因此各校學系更不該害怕超額篩選。
不同學生對於數學的學習差異不小,只用同一份試卷進行測驗可能出現各種問題,若使用分程度測驗的方式,設計A、B兩卷,或許能有效解決每年難易不均的問題。
108年與109年的大學學科能力測驗(以下簡稱學測),數學科滿級分人數連續兩年暴增,109年更高達1.4萬人,大考中心前主任張茂桂因此下台。
在下台事件過後,各界猜想今年110學測數學科將增加難度。
果不其然,今年學測數學科被高中及補教老師評為「史上最難」,預估滿級分人數將大幅下降,五標也會比去年下修2~5級分左右。
而讓人擔心的是,今年的考題將會打擊社會組考生。
圖/Pixabay。
週期震盪一年簡單一年難,考生心累累根據歷年的學測數學科滿級分人數百分比,其中102年的1.95%與106年的1.41%都是數學科困難的年度,再加上本次110年的難度,可以發現學測數學科的難易度呈現週期性震盪,容易之後轉難,難了之後又變容易。
一般對於以上現象的解讀是,考題容易的結果引發滿級分人數太多,造成前面志願學系的超額篩選,因此大考中心思考下次提升考題難度;反之,考題困難將使大量考生受挫,為了安定人心,大考中心思考下次降低考題難度。
但考題難易並不容易掌控,出題團隊更是年年不同,單憑「比去年難」或「比去年簡單」的理念,無法掌控社會上對於難易度的期望。
從最根本來看,大考中心因應社會輿論(正確來說其實是少數人的看法),讓數學科考題在難易之間反覆,是因為他們忽略了學測的目標。
根據大考中心網站所示:「學科能力測驗包括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五考科,旨在測驗考生是否具有接受大學教育的基本學科能力,是大學校系初步篩選學生的門檻。
」定位在「基本學科能力」,考題就不應該太難;「初步篩選門檻」就代表各學系不要怕超額篩選。
圖/Imgflip。
大學入學考前世今生說給你聽要討論上述的現象,需要了解現行的大學入學選才制度。
大學聯合招生從民國43年起至72年期間,大學聯招採「先填志願、後考試、再分發」的辦法,報考科系分為甲(理工)、乙(文)、丙(醫農)及丁(法商)四組。
到了民國73年,大學聯招制度做了重大改革,其一是填志願的方式改為「先考試再填志願」,再則允許跨組選考,並將乙、丁組合併為第一類組。
第二次較重大改革是從民國83年開始試辦,到91年全面正式實施的多元入學制度。
除了保留傳統的考試分發(指定科目考試,簡稱指考),83年開始試辦「推薦甄選」入學,87年試辦「個人申請」入學。
前者由學校推薦,後者由學生自行決定,但都有推薦與申請學校數額的限制。
民國95年,清華大學有感於學生集中來自少數高中,向教育部提出「發掘人才、縮短城鄉差距」的繁星計畫單獨招生;從96年實施以來,越來越多大學加入,繁星計畫遂從試辦轉為正式的入學方式;民國100年以後,因為推薦甄選與繁星計畫近似,遂合併為繁星推薦。
隨著歷年來制度上的演變,臺灣目前的大學多元入學包括繁星推薦、個人申請與考試分發三種主要管道。
最近還有一種由104年臺大數學系提出的「火星人計畫」所發展出來的「特殊選才」。
圖/Pixabay。
數學就數學,又不是走迷宮大家都說109學測的數學考題容易,筆者也花時間做了一遍,發現並不如想像中容易,還是需要用心作答才能完卷,只是大多不需要拐彎抹角,算是基本的題目。
讀者可參閱109學測各科級分人數的百分比分布圖,會發現這份試卷是可以把學生區分開來的。
學測採用15級分制,平均來說每一級分應有6~7%人數,數學的分布大致如此,只是15級分的人略多,可以解讀為我國學生的數學程度不錯。
套用筆者女兒的疑問:「學生考好了老師為何要不高興?」反觀國文科的級分百分比分布,有六成的人集中在10~13級分,這樣擁擠的程度,在許多學系應該更造成超額篩選的現象,不知為何大家並不關心。
109學測數學科若造成超額篩選,也只是對前面志願的學系影響,對大部分其他學系的影響不如國文科嚴重。
學測不光只是服務前面志願的學系,不能只在乎前面志願學系的抱怨,忽略其他學系的影響。
事實上,超額篩選並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申請入學制度實施多年,各學系早就有一套選才機制,以學測成績為門檻的候選人進來之後,各學系應當以自己的特色機制篩選,候選人多反而是選擇增多,對學系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基於此觀點,我認為109學測數學科能真正忠實反應學測的目標,應該嘉許,前中心主任根本不應該為此下台,做正確的事情反而獲罪,並不公道。
另外我也做了110學測的數學題目,整體來說,算是一份靈活的好題目。
但是其中有許多問題需要多方轉折,並不算基本的題目,已經超出學測設定「基本學科能力」的目標。
這樣的題目相信能解除前面志願學系的超額篩選現象,但相對要付出的代價太高。
對於數學能力超群的學生必然能如魚得水;不過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來說,這是一份令人感到挫敗的考題,可能成為他們日後害怕數學的原因之一。
數學是一個密度極高的學科,縱使是一個簡單的式子,也代表極多的內涵,需要多方解讀才能通曉,不同的人對其吸收能力也有極大差異。
為此,數學是在中學教育中,唯一從高二就要分流教學的科目。
目前學測數學科用同一份試卷測驗差異性很大的一群人,本來就會造成種種問題。
出得容易,分辨不出最好的那些人;出得難,則會打擊眾多學生。
希望這樣的困難,在108課綱後,學測改考數學A、B兩卷後能得到適當的紓解。
順帶一提,與此類似的是指考的數學。
現階段數學分為數學甲、乙,分程度測驗,是正確的分流測驗。
可是,不知以何根據,111年後的指考只有數學甲,沒有數學乙。
這種開倒車的作法,可以預見將產生許多後遺症。
據一些朋友告知,商管學群的學系現在為了設定考科,逐漸發現問題。
數學甲太難不適合他們要的學生,但是又沒有數學乙,選來選去都不合適,最後只好含淚選了公民科。
在此呼籲,招聯會和教育部應該及時修正指考的數學考科,才不會釀成大錯。
延伸閱讀109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統計圖表。
學科能力測驗統計資料。
〈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21年3月號〉科學月刊/在一個資訊不值錢的時代中,試圖緊握那知識餘溫外,也不忘科學事實和自由價值至上的科普雜誌。
發表意見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2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1shrpengchuang2021/03/06回覆因為大人物都是有名學校的校友,所以意見比較重要吧從高中開始享受現實?#2五四三2021/03/11回覆測驗學是一門學科(psychometrics)。
大考學測的問題在於沒有像國中基測一樣施行pretest來進行試題分析與建立norm。
pretest的進行甚至可以要求學生模擬選填志願,一但有了試題參數以及學生志願傾向,便可以用電腦模擬並預測各種組卷(testforms)下各校各系的分發結果。
科學月刊229篇文章・
1989位粉絲+追蹤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
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不要過度指導!如何兼顧規矩與探索,才不會扼殺孩子的與生俱來的探究之心?——《教出科學探究力》114小時前凡事都想知道「為什麼」,是踏入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教出科學探究力》114小時前「澡」點知道有多好:4點冷水澡好處多多的祕密21天前別為考試而學習,請為學習而考試12天前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62022/08/03你低頭看得到腳趾嗎?從腳趾頭看人類祖先的生存方式——《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42022/07/24只算人頭、忽略比率,小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33天前貓的痛,AI懂?——貓臉疼痛辨識技術32022/07/21RELATED相關文章學測該怎麼出題?——點評高中數學教育與111年數學學測影印紙的巧妙比例!摺摺摺~摺出四角錐──《藝數摺學》搞懂「通用圖靈機」的第一站——康托爾的「無限樂園」│《電腦簡史》數位時代(十二)交流電發電機的勾勒起點,發明鬼才與他的大學生活——《被消失的科學神人‧特斯拉親筆自傳》繁简
延伸文章資訊
- 1大學教授曝「會認真看備審資料」:要找對的學生,不是成績最 ...
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表示,由於外界對於考招有許多建議,教育部特別強調現行的考招制度「個人申請」第二階段書面審查即有備審資料,111學年度並沒有改變 ...
- 2備審資料與面試——自以為能騙過教授的高中生,恐怕超級多
別搞錯狀況,高中生騙不到教授的所有方式的多元入學,大學教師都是關鍵角色。 ... 例如備審資料自稱熱衷文學,口試時被問到喜歡什麼作品,卻無法回答課本以外的項目, ...
- 3教授最不能忍受的備審資料、面試7 大地雷!快檢視你是否踩雷
究竟教授眼中的備審資料與面試大忌是什麼呢?IOH 從平台上50 多位教授的訪談中,整理出同學最常犯、教授最不能忍受的7 大備審資料、面試地雷, ...
- 4葉丙成揪教授談備審準備:好好說一個故事,附IG也行 - 親子天下
語音社群平台Clubhouse正夯,不少教育界KOL齊聚「開房間」線上聊通宵。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日前和多位大學教授們在深夜時段開出「學測成績公布, ...
- 5教授喜歡什麼樣的備審資料?(陳暐) - 蘋果日報
陳暐/台灣大學農經系助理教授. 最近在臉書上看到一個梗圖,老人對著年輕人說:「要製作教授喜歡的備審。」年輕人回:「我怎麼知道教授喜歡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