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常見的4個類型,你是屬於哪一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類型1 訊息交換型 採用這種溝通形式的家庭,常常只將他們自己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以及知道的事實,作為溝通的主要內容。

· 類型2 指責挑剔型 大多數的人很容易落入這種方式來 ... 不分齡 懷孕 0-3歲 3-6歲 6歲以上 搜尋 168 68 孩子成長過程中,當他出現一些令人不解的行為或問題時,很多爸媽都說:「我有跟孩子溝通啊!我也不知道他為什麼變那樣⋯⋯」究竟什麼才是溝通?怎麼做才稱得上是有效的溝通呢? 孩子成長過程中,當他出現一些令人不解的行為或問題時,很多爸媽都說:「我有跟孩子溝通啊!我也不知道他為什麼變那樣⋯⋯」究竟什麼才是溝通?怎麼做才稱得上是有效的溝通呢?在實際生活裡,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方式,多半是由幾種型態不斷地交錯進行。

每個人對於家人、工作夥伴、陌生人所運用的溝通方式會有慣性,親子之間也是如此。

以下是4種常見的溝通方式:類型1訊息交換型採用這種溝通形式的家庭,常常只將他們自己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以及知道的事實,作為溝通的主要內容。

例如:「我今天要加班,10點才會回來!」或是問孩子:「功課作好沒?」「今天在學校吃了什麼?」就算家人經常一起聊天,但只是傳達訊息而已,並未交流想法或感受。

家人的互動,如果長期都以這種型態作為主要的溝通方式,將造成家中成員感到孤單與隔離,無法覺得家是一體的,親子之間也不易建立親密感。

類型2指責挑剔型大多數的人很容易落入這種方式來溝通。

這種溝通型態,有時是要表達自己的不滿與不安,例如:「為什麼又打破杯子?」「為什麼不聽話?」有時候是藉由這個方式來表現自己的優越感,表現「我對、你錯」,或者認為這樣的表達方式很具幽默感,例如:「你真是個破壞大王!」甚至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子女的關心,比如明明擔心小孩營養不夠,卻說:「你已經是瘦皮猴,怎麼還敢挑食。

」這類型的溝通方式最會導致爭吵,而常用「為什麼」「怎麼」及指責、諷刺甚至直接攻擊的口氣,也易導致孩子對自我形象失去信心。

類型3理智說明型教育程度高的爸媽較容易有這種傾向。

由於太注重邏輯與是非,和小孩溝通時,老喜歡引經據典,分析事情的因果關係,導致忽略子女的感受。

例如:「爸爸說過不要跟沒規矩的孩子一起玩,你自己要跟他玩,被欺負了,我也沒辦法……」生活中很多情況固然必須要理智去思考、溝通,但如果過度使用這種溝通方式來和小孩相處,就會缺少了親密的情感交流,彼此容易有疏離感。

類型4表達感受型相較於前面三種,這類形是比較好的溝通方式。

但是傳統教養模式的家庭,通常不習慣或不知道該如何向子女表達自己的感受。

例如:小孩晚歸時,爸媽明明擔心孩子的安危,但看到小孩回家,卻說:「你這麼晚到哪裡去?下次再這麼晚回來,我就把門鎖起來!」或者面對小小孩哭鬧,明明是關心他哪裡不舒服、不對勁,但卻生氣地說:「你這樣哭很煩耶,你再哭,等一下警察伯伯就要來抓人了。

」其實爸媽可以換個方式,把感受表達清楚:「看到你這麼晚還沒回來,我很擔心你發生危險了!」「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媽媽陪你休息一下。

」表達感受的溝通方式,比較能讓爸媽與孩子站在同一個角度來看事情,有機會更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進而共同面對、解決問題。

爸媽需要學的是真誠地把自己的內在感受說出來,而且是用友善的話語。

焦點話題 情緒涵養必讀手冊 《接住孩子的情緒》特刊內容包含認識孩子情緒發展、如何面對孩子負向情緒、活躍孩子情緒智商、涵養情緒力等,從觀念、態度到方法,協助孩子涵養好EQ。

「親子情緒互動大調查」結果公布 孩子的哭鬧、發脾氣,都有行為背後想要傳遞的訊息,情緒無關好壞,是孩子表達、呼喚爸媽愛和幫助的方式。

一起跟著信誼年度大調查,認識孩子的情緒發展,理解孩子和爸媽育兒的感受,擁抱親子好情緒! 開啟小小孩的科學大門 知名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發現,寶寶一出生就是科學家,對於周遭的世界充滿好奇,經常會主動以各種方式作「實驗」;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因認知、操作等能力和背景知識的差異,各自擁有不同的探索科學能力。

無論在幼兒園或家中,孩子都具備小小科學家的潛力,父母和老師該如何分齡引導呢? 最新觀點 從心談教養林欣慧 讓孩子練習做選擇,學習負責與承擔 翻轉學習力林佩蓉 理解寶寶的探索,0-6歲孩子怎麼學科學? 聰明吃健康動周怡宏醫師 繽紛彩色糖果隱藏的危機〜有沒有健康的糖果呢? 會員限定服務 信誼幸福好孕袋,給孕媽咪的第一份禮物! 孕媽咪免費索取 親子共讀推薦 最新活動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 育兒電子報 線上購物 孕袋索取 教養問答 親子廣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