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1《靜思妙蓮華》為一佛乘應機說法(第313集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

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諸佛乃於此時示現出世者,為度一切有善根,有緣之 ... Wouldyouliketoreacttothismessage?Createanaccountinafewclicksorlogintocontinue. 首頁 相冊 會員註冊 登入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20200601《靜思妙蓮華》為一佛乘應機說法(第313集)(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發表人內容月亮版主文章總數:26415年齡:68來自:台中威望:1654注冊日期:2009-01-11主題:20200601《靜思妙蓮華》為一佛乘應機說法(第313集)(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周一6月01,20207:19amLikeDislike 月亮版主文章總數:26415年齡:68來自:台中威望:1654注冊日期:2009-01-11主題:回復:20200601《靜思妙蓮華》為一佛乘應機說法(第313集)(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周一6月01,20209:03am20200601《靜思妙蓮華》為一佛乘應機說法(第313集)(法華經·方便品第二)⊙「隨眾生具本性,為開示佛知見,真如惟一佛乘,更無二乘三乘。

」⊙「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

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諸佛乃於此時示現出世者,為度一切有善根,有緣之眾生,使之發出世心。

⊙「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又以五濁之故,不能頓時教化,遂有三乘權教之說,實仍以一佛乘為究竟也。

【證嚴上人開示】隨眾生具本性為開示佛知見真如惟一佛乘更無二乘三乘眾生本具佛性。

相信佛性是人人本具,就是法,要用什麼方法,讓我們的佛性能夠開朗起來,將無明掃除掉?所以,佛陀就只為了此事,要來「開、示」,使令眾生,能夠「悟、入」佛之知見。

我們若能體會到佛知、佛見,這樣,此時,就是我們的佛性現前之時。

也就像明眼人看得見的境界,明明外面的境界是這麼清,卻是有眼疾的人看,就感覺一片模糊。

到底是那個境界模糊,或者是人的眼睛?應該很清楚的道理,就是有病的眼睛,所看的境界不會清楚。

我們若要與明眼人,看的境界都一樣,除非我們就要治好我們的眼疾。

眼睛的疾病,要治好,治療好,自然我們看到的境界,與那位眼睛健康的人看的相同。

這就是「知見」。

凡夫就是如病眼,眼睛有病一樣,所以我們內心清淨明朗的佛性,我們都已經迷茫掉了。

佛陀就是要來告訴我們,境界還是存在,同樣佛性還是人人本具,只要你好好治好你的眼疾,自然你所看到的境界,我看到的境界,都是一樣的境界。

佛知、佛見,我們與佛應該同一個目標,那個境界存在,所以這叫做「真如」。

佛陀教我們很多方法,要如何讓我們的見解與佛一樣,就是直指明心見性。

佛陀一直來教育種種因緣,種種譬喻言教,用種種的方法來譬喻,要讓我們知道,眾生皆有如來的智性。

這樣,我們就能啟發,我們慈悲心,我們能尊重自己、尊重人人;人人若能互相尊重,我尊重你有佛性,你也尊重我有清淨的真如本性,彼此尊重,彼此敬愛,若能如此,人與人之間都用著感恩心。

慈濟人不是都會說,「自愛就是報恩,付出就是感恩」。

我們人人懂得自愛,佛陀如何向我們開示,我們報佛恩,我們要尊師重道,我們要敬重佛陀的教育,傳到現在來,依教奉行。

懂得要受教,這就是我們要自愛;我們若能自愛,認真修行,這就是尊重佛所教法。

所以,佛弟子若懂得自愛,那就是報恩——報佛恩,報父母恩,報眾生恩。

能自愛的人,就是要懂得報恩。

我們若能付出,這就是感恩。

因為感恩我們有能力付出,感恩我們見解、思想正確。

我們為大地眾生付出,利益眾生,其實是利益自己,所以在付出之中,我們要感恩,感恩我們有正知、正見、正思惟。

我們能為大地眾生付出,這就是要感恩,因為我們有此法,我們才懂得去付出;有能力付出,所以叫做感恩。

這就是我們人人要了解,我們有本具佛性。

佛陀是用種種方法,讓我們相信,我們人人絕對是本具佛性,我們要相信。

希望借重佛陀的教育,我們破除了我們層層的無明,我們的真如本性就能顯現。

所以佛陀用千差萬別,其實,回歸是一佛乘的方法,隨機逗教。

所以佛陀還是一佛乘,「更無二乘三乘」。

前幾天也說過了。

所以,經文還是要告訴我們,佛陀他就是,在這個五濁惡世出現在此,就是因為眾生需要教的時刻。

眾生若沒有教、沒有法,這個濁氣會愈來愈重,所以佛陀要來清淨眾生的心,所以他在五濁惡世的時代,頻頻出現在人間。

你們若在念懺悔文時,在發願:「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這個願,願就是在我們的如來的真如本性,那就是那念悲心啟發了這個願。

虛空有盡,願力無窮,可見佛性願力是多麼大。

所以我們常說「佛常住世」,才常常說「無生無滅」的境界。

在佛的境界真的是無生無滅,以他的境界而言。

於我們眾生的境界?二千多年了,佛陀出生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入滅在二千多年前。

其實,二千多年,對佛而言到底多久?沒有多久的時間。

所以他哪有什麼生與滅呢?只是為了度眾生、教育眾生,來示相在人間。

所以我們在《法華經》中就說,佛,諸佛出世,世,就是在此濁世。

諸佛,不只是釋迦佛,所有十方諸佛出現人間,都是在濁世。

就是劫濁的時刻,眾生煩惱垢重,所以就要諸佛來人間。

所以,諸佛來人間,就是要教育眾生。

因為眾生在此,「劫濁亂時,眾生垢重」,煩惱、濁氣之心很重,「慳貪嫉妒」等等,所成就的是不善根,成就很多不善的根源。

眾生苦!來人間,這種不善的根源,這樣在我們的人間裡。

佛陀來人間,所以在前面的文,就是說佛在此,「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

」這是前面的文。

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法華經方便品第二》現在看,「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這也是最近,常常出現的文。

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法華經方便品第二》佛陀就是,眾生根機不整齊,因為就是煩惱,有的煩惱濁氣較重,無明就愈深愈厚;若是濁氣較輕、較淡,他的根機就較利。

就如眼睛的疾病若輕一些,看的境界會較明。

濁氣若愈深愈重,見解無明愈多,我們的觀念、見解就愈惡、愈偏差;偏差,所造的惡業就愈多,慳貪嫉妒等等。

這全都是在眾生中,濁氣很重,所以佛陀他就要用種種的方法。

其實,種種的方法不離一佛乘,從一佛乘將它分別說三乘。

因為,你那麼遠看不見?來,再近一點看。

這樣看得到嗎?還看不清楚,來,再近一點看。

我們若去眼科,有時候,我們醫師就會說:「來,你這隻眼,這隻眼用黑黑的眼鏡,將它這樣遮起來,用一眼看,這個圓圈的缺角、那個開口,這樣看得到嗎?」很大的,「有啊,有看到。

」愈來愈小,愈來愈小,到底這個缺角到底是這邊,還是在那邊?要看。

視力愈好,一直試驗、試驗,小小的,也看得出來。

若是視力不好,這麼大的,看,「看!怎麼不大一樣,連那個圓的圈圈也在變形,不夠圓。

」看都不夠圓了,怎能看到缺角處呢?「沒有,沒有看到。

」「怎麼差這麼多?」對啊!這就是同樣那些圓圈,大大小小,本來就是那些圓圈在那裡,不過,視力愈不好時,那些圓圈就愈來愈模糊。

開始治療、治療,再來看,有比較圓了,有比較了解了,比下、比上面,都對了。

這就是我們眾生就是這樣,佛陀就是隨機逗教,就如應病下藥一樣,就要經過這樣的治療,我們有恢復健康的一天。

我們現在再更用心來了解,為何佛陀要在劫濁的時代,來出現呢?那就是為了要度,一切有善根(者)。

諸佛乃於此時示現出世者為度一切有善根有緣之眾生使之發出世心其實佛陀說人人本具佛性,當然人人也有善根。

卻是剛才說過,有的人濁氣很重,與佛無緣。

常常在提起貧婆,與佛就無緣。

為何與佛沒有好緣呢?因為佛陀在修行的過程中,疏忽了一位眾生,疏忽了。

因為在他修行的過程中,這位婦女,家庭變故,傷心,啼啼哭哭。

修行者經過時,「這位婦女,妳到底為何哭?」她就訴說家庭所發生的,丈夫、孩子忽然間前後往生,家庭貧困等等,很多的煩惱使她傷心,使她感覺人生的苦。

這位修行者就說:「眾生本來是如此,這樣有何好哭?看開吧!」就這樣一句話對她說了,就離開了。

後面又有一位修行者走過來,「這位婦女,妳到底怎麼了?」輕柔的語言,輕柔的態度,同時,從他身上拿出一條手帕說:「看開,人生本來就是如此,無論長短,總是有這一天。

妳現在要好好照顧好妳自己,不要損害妳的身體。

來,擦乾妳的眼淚。

」將這條手帕給她。

這位婦女接過這條手帕,擦掉了她的眼淚,向這位修行者說感恩,這樣離開了。

佛陀向他的弟子說:「你們知道嗎?這位貧婆為何我度不到她?那位走在前面的修行者,是我現在釋迦牟尼佛。

那位走在後面的修行者,就是現在,在我的身邊的阿難。

阿難能夠,能夠結這麼多的好緣,是因為他的心微細,因為他善巧、柔軟。

」所以阿難,他在佛的弟子中是三十相,佛陀三十二相,阿難的莊嚴形象,接近佛的莊嚴相。

這就是他過去生中,他結眾生很多的好緣,很多人若看到阿難,都是起歡喜心。

所以佛,諸佛,佛陀說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說的諸佛,那就是都是在此惡世中,濁世之中才是需要教育的時刻,所以,為度一切有善根,就是有緣的人,這個「有善根」,意思就是有緣的人,有緣的眾生。

因為有緣的眾生,累世都有下種子,累世都有以法如水,滋潤過,根會愈延伸愈深。

所以,這是有緣的眾生,這是諸佛來人間的目的,使之發菩提心,修出世行。

這些眾生,一生一世不斷這樣來接引。

我們剛才不是說過了,佛陀在我們人間,無論是時間、空間,他根本就不生不滅。

我們的生生世世,其實佛還是永遠,就是這樣在人間,這堂課講完,你聽懂嗎?聽得有興趣的人,下堂課再來,講師同樣一位。

總而言之,這種最長的那堂課,告訴你有這樣的課,再下一堂的課,繼續這個課程,再繼續來。

了解了嗎?這段了解了,再上一課。

再如何都是為了這堂課的目的。

所以,這堂課的目的,就是希望眾生能夠發菩提心,覺,覺悟的心,修出世行。

在此五濁惡世,如何將我們的心,能夠脫離這個濁氣?世間的濁氣。

蓮花於污泥中,雖然不離污泥,但是蓮花不受污染,這就是發菩提心,修出世行。

因為菩提心,那就是菩薩,要走在這條菩薩道,明明要入人群,要如何能出世呢?就是心於污泥中而不染,我們的心於此濁世之中,我們能夠脫離濁世,是心脫離,煩惱脫離,脫離煩惱,我們的心,脫離煩惱,我們的心,回歸清淨如來的本性,真如本性。

所以「以一佛乘,分別說三」。

佛陀同樣用一個,就是我們大家要出,脫出了這五濁惡世。

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又以五濁之故不能頓時教化遂有三乘權教之說實仍以一佛乘為究竟也五濁惡世,前面說,劫濁、煩惱濁、見濁、眾生濁、命濁,這叫做「五濁」。

這五種濁氣,我們若能心脫離,那就是叫做回歸本性。

所以還是一佛乘,佛陀如何的說法,就是希望我們回歸於一佛乘,將一佛乘來分別說三。

所以,又處於五濁之世,沒辦法頓時教化。

沒辦法說一堂課,大家都了解了。

還是要不斷對有緣善根的人,一位、一位漸漸接近,所以,就有三乘權教之說法。

因為眾生根機不整齊,所以就有此三乘,無法一乘就頓時覺悟,所以才需要用這樣的時間,來教育,其實就是一佛乘,這就是究竟之法。

各位菩薩,真的我們要用心。

從前面開始所說的,還是要大家去了解。

本具佛性,就是佛陀要開示,我們能與佛同等的見解,那就是唯有一佛乘,無有二乘、三乘。

這是在這部《法華經》,最重要的思想,也最真實的法。

所以要人人時時多用心。

LikeDislike  20200601《靜思妙蓮華》為一佛乘應機說法(第313集)(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第1頁(共1頁)這個論壇的權限:您無法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前往: 選擇一個版面||--閒聊與交流|   |--公告區|   |--閒話家常|   |   |--節慶與祝賀|   |   |--感動與感性|   |   |--生活小常識|   |   |--雜談與閒聊|   |   |   |--自我介紹|   |   |--介紹自己|   |   |--介紹伙伴|   |   |   |--論壇問題建議區|   |--生活禪話|   |--惟禪思惟(MeditationSway)|   |--明智心語圖文版(Jack'sReflection)|   |--論壇教學區|   |--菩提法水|   |--人間菩提|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   |   |--靜思晨語--法華經2011|   |   |--靜思晨語--法華經HD|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   |   |--菩提心要|   |--證嚴上人開示|   |--經典專區|   |--法喜充滿|   |   |--衲履足跡|   |   |--手語印記|   |   |--回眸來時路|   |   |--點滴法水|   |   |--證嚴法師說故事|   |   |--人生吶療癒果實|   |   |   |--TheSupermeWisdomonEarth|   |--傳法網--我們共創一個讓人人可以自覺與歡喜的傳法平台|   |--馬鳴講堂|   |--對話錄|   |--探索學苑|   |--探索遊戲|   |--奈普敦週刊|   |--探索教育|   |--探索教育團隊公佈欄|   |--探索教育問題|   |--探索教育遊戲|   |--探索課後心得|   |--探索教育研究|   |--探索任務協調|   |--探索課程規劃|   |--問題與討論|   |--生涯規劃問題|   |--人資管理問題|   |--學校教育問題|   |--領導修練問題|   |--人際關係問題|   |--壓力調適問題|   |--讀書會|   |--佛遺教經(遵佛遺教)|   |--妙法蓮華經(靜思妙蓮華)|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三十七助道品|   |--無量義經|   |--人有二十難|   |--原來素食最健康(齋戒素食的好處,一起來勸素)|   |--佛學名辭釋疑|   |--精選佳文|   |--健康管理與壓力調適|   |   |--調心(如何心安理得)|   |   |--調身(如何活動筋骨)|   |   |--調食(如何吃的正確)|   |   |--調眠(如何睡眠安穩)|   |   |--調息(如何悠遊自在)|   |   |--醫學常識|   |   |--健康管理|   |   |   |--家庭親子與情感幸福|   |--生涯規劃與個人成長|   |--人際溝通與朋友情誼|   |--智慧修行與德性修養|   |--環境保護與綠色生活|   |--好書推薦與讀書心得|   |--優質影音|   |--環境保護|   |   |--草根菩提|   |   |   |--宗教心靈|   |--健康生活|   |--文化藝術|   |--管理領導|   |--教育發展|   |--探索教育|   |--專業講師|   |--課程規劃|   |--需求調查|   |--活動帶領|   |--班級帶領|   |--表達技巧|   |--專業知識|   |--資源分享|       |--教學檔案|       |--網路資源|   |--資源與分享    |--心得分享    |--會員專屬分享區    |--相關網站分享    |--優質影音分享  Freeforum | ©phpBB | 免費論壇互助中心 | 聯絡 | 違法舉報 | Latestdiscussion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