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超被動」?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 女人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主動有它的魅力與價值,在對待感情上,主動與被動並無高低,只是不同。
一個人是不是被動,可能從出生起就決定了.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Jerome Kagan 和 ...
逛逛WomanyShop
主題分類
特色專題
熱門單元
關注興趣
女力職場
自我成長
人際關係
生活風格
美妝保養
時尚精品
身體康健
女子旅行
女子理財
最新文章
更多服務
女人迷課程
你值得擁有
名家專欄
試用體驗
活動講座
性別駭客松
WomanyShop
熱烈討論
官方App
吾思品牌
女人迷香港
性別力
回家吧
臉紅紅
產品
課程
女人迷
性別力
回家吧
臉紅紅
透可室
為什麼有些人「超被動」?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05
2022.01
Wednesday
宜來點顏色
2022是長春花藍
你喜歡彩通選的這款年度代表色嗎?也來看看在這「十種流行色」裡面,哪一個最符合你對未來的想像與感受!
了解更多
女人迷womany.net
2020/01/12
關係
為什麼有些人「超被動」?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byKnowYourself
2019/02/03
有些人為什麼老是那麼被動?認識的人不聯繫他,他就不會主動找對方;遇見了心動的人,哪怕人家已經示好了,只要還沒明確表白,仍然會像只蝸牛一樣縮在自己的殼裡。
其實,這些被動的人,很多時候不是不想主動,而是不敢主動。
公號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我最好的朋友可能是我見過最被動的人了。
如果別人不來主動認識她,她就絕不會去主動打招呼;認識的人不聯繫她,她就不會主動找對方。
即使是和人吵架了,她也幾乎永遠不會做主動去言和的那個人。
當她遇見了心動的人就更加被動了。
有時哪怕人家已經示好了,只要還沒明確表白,她就仍然會像只蝸牛一樣縮在自己的殼裡。
不僅是人際中,生活中、職場裏,她也既不為自己主動爭取機會,也難以主動解決矛盾。
這看似是一種很「佛」的狀態,但她卻常跟我說,她也為自己的「死被動」而苦惱,經常會羨慕那些主動的人,想要什麼就自己去爭取,想做什麼就去做,可她覺得自己就是做不到。
所以,今天我想來給和我的朋友一樣的「死被動」們寫一篇文章。
被動很多時候不是不想主動,而是不敢主動在人際交往中習慣性被動的人中,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社交焦慮者。
在《害羞與社交焦慮症》一書中,作者LynneHenderson博士對社交焦慮的定義是:由於害怕外界的消極評價而對社交產生不舒服的、恐懼的情緒,以及在社交情境中表現出退縮、回避行為。
對他們而言,「主動」在操作上就是一件高門檻的事。
社交焦慮者的消極被動主要源於兩個方面:對外界評價的過分在意和過度解讀。
於是選擇被動再被動,來避免觸發自己的焦慮和恐懼。
與此同時,他們還經歷著一種趨避衝突(即同時具有趨近和逃避的心態)的困擾——既想和他人親近、建立聯結,又擔心別人會不喜歡自己,對自己做出負面的評價。
對他人的眼光的過分在意,源於被動者過剩的「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自我意識,和有意識地進行關於自身思想和情緒的洞察(即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是兩回事。
自我意識指的是一種「無比強烈的感覺到自己的存在」的狀態(Cheek&Briggs,1982)。
這種感覺是非常不舒服的。
在下意識的遐想中,自己仿佛一直在被「注視」著;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一舉一動;不斷審視自己說出的每一句話;在人群中會有種「所有人都在看著我」的錯覺——都是「自我意識」的體現。
自我意識弱的人,更容易達到「忘我」的狀態。
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在需要展現自己,或是該為自己發聲的場合,他們可以暫時忘記「自己」的存在,去表現自己,達成自己的目標。
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他們在人群中沒有背負著那麼重的「偶包」。
而自我意識高的人,則常常在人際和關係中產生羞恥和尷尬的感受(Parmar,2004;Gardner,Pickett&Brewer,2000)。
「主動」帶來的不確定和不安全感,會讓他們時刻處於煎熬之中——「我說錯什麼話了嗎?」、「我現在看起來一定很蠢」、「人家根本不想理我吧」、「我為什麼要主動丟臉」⋯⋯。
因此,他們在人前更不容易放開,顯得拘謹而被動。
他們相信,只要不主動發起,自己就大概率可以避免這種侵入式的反芻思考(rumination;即反覆「咀嚼」已經發生的事),避免尷尬和羞恥感的折磨。
被動對他們而言像是一種不得已的自我保護。
過度或錯誤解讀人際中的信號,源於他們不健康的歸因方式社交焦慮的被動者們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對於負面的外部事件的歸因,往往是向內的(internal)、整體(global)的。
簡單來說,就是當人際互動中出現了一個不好的信號,或是他們認為不好的信號,他們會認為那是自己的問題,並把這種負面結果代入所有類似的情境中。
舉個例子,如果他們在鼓起勇氣和對方說話時,沒有得到對方熱情的回覆,他們就會傾向於將此解釋為「一定是我太無趣了」(而不是「對方可能正在忙」),並且以此來對所有類似事件做出整體的預判——「我主動搭話都是這樣的結果,別人都會像這樣覺得我厚臉皮」。
當然,被動也可以是一種自主自願的選擇1.「被動」是關係裡的權力鬥爭中的一種策略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先主動的人就輸了」,它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關係中,那些一直處於被動方的、態度模糊的人,很多時候在關係的權力鬥爭中的確處於「上風」。
社會學家WillardWaller曾提出過「最少興趣原則」(PrincipleofLeastInterest),這一理論現在也被廣泛地應用於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中。
簡單來說,在關係中,投入越少、表現得越被動,就擁有越多的權力;或者說,至少看起來擁有更多權力。
用一句俗話概括就是,「在感情中更投入的那一方,往往更吃虧」。
Waller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一個人對感情投入得越多,就意味著他可能會主動地付出更多。
而此時就意味著這個人將「是否接受付出」,「是否回應以同等的付出」的權力交給了對方。
一方面,他們賦予了對方的是更多的選擇權——「在知曉你的態度之前,我可以選擇不透露我的感受;在你明確表達態度之後,我可以選擇要不要回應、如何回應。
」而感情投入更多,也意味著他會去更多考慮到對方的需求,此時,也就賦予了對方(不斷)提出要求的權力。
在關係中,還有一種被動的形式不僅與權力感、控制感有關,還充滿了攻擊性。
心理學上將其稱為「被動型攻擊」(Passive-Aggression)。
這是一種敵意和不滿的不直接的表達,有時通過拒絕或拖延對對方的回應,有時通過頑固不化,有時通過反覆地、故意地在本應他負責的事情上犯錯、失敗。
你生活中一定也遇到過這樣的人:你明顯地感覺到他的情緒,他的言行之中讓你覺得不舒服,似乎隱藏了一種難以言喻的攻擊性。
但當你試圖和他溝通時,他總會告訴你「我沒事啊」,甚至反問你「為什麼生氣」。
當你想認真解決問題或矛盾時,他總是習慣性地保持沈默,或是一臉無辜,看起來被動又無害。
於是不管你說什麼、做什麼,都有一種「拳頭打在棉花上」的憋屈和無力感。
到最後,你可能會覺得精疲力盡,然後開始懷疑是不是真的是自己有問題。
被動型攻擊是關係中常見的,秘密控制對方的一種手段。
他們從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憤怒,且避免一切真誠討論問題的機會。
他們扮演著被動的受害者,始終通過這種方法來保證對他人的暗中控制,但同時又可以把控制欲強的罪名怪到對方的頭上。
2.人際中不主動、不積極,也可以只是單純的出於對獨處的享受上文中說到,被動的社交焦慮者經歷著一種「趨避衝突」——他們內心渴望與人接觸,但由於恐懼和緊張被動地選擇了縮在自己的殼裡。
而還有一群人,與他們被動的表象很相像,卻是出於完全不同的動機,那就是內向者。
榮格在1921年提出了內向和外向兩種不同的人格特質。
他認為內/外向的區別在於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
內向者的能量指向內部,比起別人,他們對自己的內心世界的興趣更大,更喜歡獨處,獨處也讓他們感覺更舒適。
Depue(2013)等人的一項研究結果指出,來自外界和他人的刺激會提升外向者的快樂情緒,而內向者則很難從社交中真正感到滿足。
內向者是安靜、保守的,但他們不一定是自卑、孤僻和不善言辭的。
他們既不會過度放大外界的批評,也不會受到外界評價的影響。
所以,他們並非出於對羞恥感和尷尬感的規避,或是社交能力的匱乏而不得不選擇被動。
3.刻意不主動,是因為對「主動」和「被動」抱有錯誤的認知
誤解a.只要我做好自己該做的,別人就一定會看到我——我不需要主動
這往往是一種錯覺。
不論是在職場還是在關係中,都還是存在著需要表達出「我努力了/我付出了」的時刻。
這並不是在鼓勵大家邀功,而是基於兩個不可忽視的事實:(1)大多數人都很忙,沒有人會總是有時間和精力主動去關注你做了什麼;(2)人們是會「享樂適應」的。
當人們習慣了默默無聞的好,就容易將這份好當作理所當然。
誤解b.真愛我的人會主動,不然就是不夠愛我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愛一個人和得到一個人的願望是可以不同時存在的。
也並不是所有人表達愛的方式都是不顧對方意願的主動追求。
有的人偏向於默默守護,有的人的愛則體現在「滿足對方的意願」。
當你的被動和絲毫不露聲色讓他誤以為自己並不是你願望的一部分,他可能就更加不會主動靠近。
但這與他是否是真的愛你並無關係。
圖片|日劇《有喜歡的人》劇照
誤解c.主動是「掉價」的,矜持的人才會被珍惜
尤其是在我們的文化裏,主動、好勝心、競爭意識在很多時候都不被當作優點,甚至可能成為不討人喜歡的特質。
在感情中,也依然存在著「女性不該主動」的偏見——但這顯然只是一種偏見。
主動有它的魅力與價值,在對待感情上,主動與被動並無高低,只是不同。
一個人是不是被動,可能從出生起就決定了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JeromeKagan和HowardMoss在嬰幼兒的氣質(temperament)的形成根源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他們最重要的研究結論之一就與「被動」有關。
一個人的氣質(temperament),也就是所謂的「秉性」,是那些在我們僅出生幾天時就已經顯現出來的「性格胚胎」(Jarrett,2016),也被看作是奠定了人格的最基本的趨勢特徵(McCraeetal.,2000)。
回到正題,Kagan和Moss(1962)在回顧早年針對嬰兒氣質的一系列經典研究中發現,在一個人生命最初的三年裡所表現出來的特質之中,「被動性(passivity)」是能最準確預測人成年後的行為模式的一個因素。
基於此,他們對Ainsworth研究依戀類型時使用的「陌生情境」模型進行了改進,對117名智力水平相當的中產階級白人幼兒進行了7年左右的追蹤研究。
他們應用改進的模型,根據嬰兒的行為被動程度(也叫行為抑制性),將他們分成了抑制性、非抑制性和介於中間的混合型三種。
抑制型的孩子(inhibitedchild)在面對不熟悉的人事物時,會顯得拘束和被動,並表現出逃避的傾向。
他們不會主動去探索新環境和陌生的事物,且需要花較久的時間來適應環境。
他們看起來安靜而小心翼翼,會緊張、害怕,會壓抑自己的行動。
而非抑制型的孩子(uninhibitedchild)則不太容易緊張和害怕,他們在面對陌生的人事物時,會顯得開心,願意主動去探索,不會壓抑自己的行為。
雖然追蹤研究的結果表明,兒童在14個月時的抑制性指標與4歲時的抑制性指標之間的相關很低且不顯著。
但研究者發現14個月處在極端抑制和極端非抑制的兒童(大約占總樣本的15%-20%)他們各自的行為特徵一直會穩定地保持到7歲半。
他們進一步發現,嬰幼兒在行為抑制性上的差異是具有生物基礎的。
也就是說,那些在嬰兒時期就表現出了極強的被動性的孩子,隨著年齡增長,他們被動的行為傾向也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
但這並不意味著氣質是絕對的、不可逆的。
Kagan和Moss也指出,氣質的改變與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孩子成長的環境有關,即使是氣質上極端被動的孩子,也可以通過後天的經歷變得更主動。
但整體上,他們很難真正變成非常主動的人。
如果你覺得自己很被動,應該怎麼辦?在了解怎麼辦之前,你應該先想想,自己為什麼想了解「怎麼辦」。
話句話說,你為什麼覺得自己需要變得更主動?如果,「被動」是一個讓你覺得很舒適的狀態,且它沒有對你的生活造成大的阻礙,那麼你大可保持原狀。
尤其是,你覺得自己應該更主動是一種盲目的跟風,或者只是外界告訴你「你要更主動」,但你並沒有從內心認可這件事。
因為,就像外向和內向一樣,主動和被動也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只要現狀沒有讓你自己感到困擾,你就不需要勉強自己去做一些沒有必要的改變。
如果一個需要你積極主動,經常與人交往的環境讓你頻繁地感到不適,那麼,去一個與你性格更加匹配的環境也不失為一種良方。
而如果,你是真心地想要讓自己變得更主動、積極,最有效和直接的方法還是去嘗試。
不論你是想更主動地和人交往,更主動地表現自己,還是更主動地去解決矛盾,增加自己的正面經驗,獲取「主動」的獎勵都是促進這種行為所要做的。
我曾經是一個很不願意主動認錯的人,即使內心充滿悔意,這個過程還是會讓我一想到就覺得尷尬和羞恥,還會很擔心對方的反應。
直到有一次,我和一個特別好的朋友吵架了,雙方冷戰、僵持不下的感覺讓我太難受了,加上不願意失去這個朋友的心情蓋過了羞恥感,於是我花心思寫了一段道歉的話,編輯了很久,在聊天框裏呆了很久,最終閉眼按下了發送,然後迅速關掉微信不敢再看。
結果,我們和好了。
她也真誠地向我表達了歉意,告訴我了她的想法,還特別提到,她很感謝我能主動打破僵局找她說話。
這件事給了我不小的鼓勵,在那之後,我開始慢慢嘗試著主動去做我曾經認為「很羞恥、很尷尬」的事情,在一次次的正面回饋之後,我開始不再把它們當作困難的事。
即使偶爾遇到一兩次不好的結果,也不會再瞬間將我打回原點。
通過這個故事我想傳達的有兩點:1.在一開始,你需要有一定意識地選擇正確的、更有可能給你正面反饋的對象(e.g.關係很好的朋友/你擅長的場合/你感覺對你也有好感的人);2.選擇對你來說門檻更低的方式(e.g.我選擇了文字而不是語音或當面,給了自己更多準備的時間和空間)。
這個改變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可能還會有偶爾的倒退,但你對於「主動」這件事的信心和勇氣,一定是在實踐中累積出來的;而你對於「主動」這件事的誤解,也會在切實感受到來自他人和世界的善意之後,被慢慢地消除。
以上。
給自己多一點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練習:學習與焦慮共處
當焦慮成為一種時代病:七種回應焦慮的實用方法
告訴你一個勇氣故事|如何離開一個愛妳卻不願給妳承諾的人?
人生的執拗必要:任性的勇氣,成就喜歡的自己
關係
自我成長
給自己的
給朋友的
女友
一個人
女生
聊天
交往
男生
喜歡的人
定義
喜歡
在一起
主動
執行編輯 JadeJhuang
核稿編輯 女人迷編輯Yuting
吾思傳媒致力提供公開平台,提供多元與共融視角,本文代表作者觀點,幫助更多人成為自己,歡迎你投稿。
作者
KnowYourself
帮每个人学会幸福生活
看更多留言
如果你也相信文字的力量,邀請你以知識為支點,撐起世界。
本網站中所有內容均由女人迷womany.net與其他權利人依法擁有其智慧財產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或發現女人迷文章有侵權疑慮,請來信與本公司相關部門人員接洽,我們會儘快回覆。
womany貼心客服
02-2377-5999
[email protected]
文章列表
延伸文章資訊
- 1再被動等待就別怪愛情溜走!妳的四種主動行徑超讓他動心 - 噪咖
很多人都怕拜託別人幫忙會讓人厭惡,但假如妳們的感情已經比普通朋友再更多了,那麼這個請求就不是叨擾,而是種「依賴」。大多數的男人都滿享受自己能夠被 ...
- 2愛情裡十二星座是被動VS主動! - 開運星
被動陣營. 巨蟹座. 巨蟹座的人希望能夠在感情當中有所保留,這也是對自己最好的守護辦法。不管巨蟹座遇到的是怎樣性格的人,巨蟹座都希望兩個人的關係能相處的愉悅。
- 3主動跟倒貼是兩回事:「有時候,愛情不是敗給時間、距離和情敵
都什麼年代了,在愛情裡,別再覺得主動是男生的事,《愛情,不只順其自然:主動、被動,不如有技巧的互動》要說的 ... 為什麼這麼多女生在感情裡總是要等別人主動?
- 4一段感情中你是被動方還是主動方?哪方比較好? - 星期五問答
勢均力敵最好感情裡,建議選擇一個相愛但是更愛你的人看起來是主動好,如果真心看待一段感情主動和被動都一樣,都是想這段感情往好一面走下去如果自己 ...
- 5為什麼有些人「超被動」?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 女人迷
主動有它的魅力與價值,在對待感情上,主動與被動並無高低,只是不同。 一個人是不是被動,可能從出生起就決定了.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Jerome Kagan 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