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 - 新作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都市再生行動學院- 社群與社區協力下的都市再造與社會創新 ... 本計畫以臺中市中區做為實踐場域,參與計畫的師生實際體會調查臺中都市發展過程,形成各種空間與社會 ... 團隊列表 當前執行團隊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2013~) 國立中山大學(2018~) 國立臺東大學(2019~) 國立嘉義大學(2022~) 國立屏東大學(2022~) 歷屆團隊紀錄 國立成功大學(2013~2019) 國立政治大學(2013~2016) 國立東華大學(2013~2018) 臺北醫學大學(2016~2019) 東海大學(2018~2022) 國立清華大學(2019~2022) 議題說明 實踐場域 行動設計方案 成員介紹 推動成果 議題說明 本計畫以臺中市中區做為實踐場域,參與計畫的師生實際體會調查臺中都市發展過程,形成各種空間與社會議題。

近期嘗試「以異托邦重新定義的舊城生活美學」做為研究主題,亦即面對各種都市生活中不合時宜的邊緣群體:長者、移工、街友,以及其他等等,思考共好生活的可能性。

主要從以下三個向度進行研究: 「藝」托邦:生命故事創藝。

用來回應生命故事無法相互訴說而沉入記憶的場域現狀,具體接觸到的群體主要為女性、長者、舊產業。

舊產業經歷了時代的轉變,女性和長者則是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體驗者與觀察者。

行動方案則以故事採集與報導、城市故事櫃等結合藝術與創意專業的方式進行。

現階段對接於主題策展與友善街友行動。

「譯」托邦:空間意象轉譯。

用來回應空間無法活動而處於閒置靜止的場域現狀,具體接觸到的群體主要為二市場與店家攤商。

行動方案則以主題策展和空間改造等結合設計與景觀專業的方式進行。

現階段對接於城市故事櫃、議題遊戲、友善街友等行動。

「議」托邦:公共議題倡議。

用來回應社群能量紊亂不足以串連在地關係網絡而停滯不前的場域現狀,具體接觸到的群體主要為青年社群、以及議題社群所關注的街友和移工。

行動方案則以社群小聚或料理共食、議題遊戲設計、微型創業經濟等方式進行。

實踐場域 台中市中區 本計畫將以本校面對城鄉發展經驗為基礎,以臺中市中區做為實踐場域,參與計畫的師生實際體會調查臺中都市發展過程,形成各種空間與社會議題,主要從以下三個角度來審視臺中市中區沒落的現象,進而以議題導向和行動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整合社會資源提出構想,並付諸實驗性的嘗試與實踐;從中累積研究與創作素材,作為在地持續經營發展基礎。

1.都市規劃: 從都市規劃的角度來看,主要是都市蔓延(UrbanSprawl)以及郊區化(Suburbanization)所造成的市區空洞化的結果。

中區相對於新興重劃區以小汽車為考量的街廓,舊市區則為以步行為尺度的街廓,有利於未來朝向生態城市的規劃邁進;鐵路高架化與捷運的動大工程目前正在進行中,以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為導向的發展也將能為中區重新尋回再發展的契機。

2.產業發展: 中區由過去台中的商業重鎮,轉變為當前閒置空間最多的區域,中區現有的店家如何重新轉型,掌握契機以營造出社區共同特色與如何深入發掘在地特色,開創更多能夠持續吸引人潮的在地產業。

無論是推動社會企業,或微型創業,如何引入更多活水讓中區風華再現都是未來臺中市中區在產業發展值得關注的議題。

3.社會互動: 前述空洞化的現象下,原有的居民移往周邊的新市區居住,舊市區留下多數為年老族群,近年來因交通便利成為外籍移民工的聚集場域,如何照顧舊市區中的弱勢族群與建構友善高齡的居家與社區環境,並促進當地高齡者有更多的社會互動?如何結合都市規劃與在地產業的發展,連結原有的記憶,建構社區居民的共同意識,並願意投入參與社區發展等都是臺中市中區未來發展時必須考慮的核心議題。

閱讀更多 台中市中區 本計畫將以本校面對城鄉發展經驗為基礎,以臺中市中區做為實踐場域,參與計畫的師生實際體會調查臺中都市發展過程,形成各種空間與社會議題,主要從以下三個角度來審視臺中市中區沒落的現象,進而以議題導向和行動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整合社會資源提出構想,並付諸實驗性的嘗試與實踐;從中累積研究與創作素材,作為在地持續經營發展基礎。

1.都市規劃: 從都市規劃的角度來看,主要是都市蔓延(UrbanSprawl)以及郊區化(Suburbanization)所造成的市區空洞化的結果。

中區相對於新興重劃區以小汽車為考量的街廓,舊市區則為以步行為尺度的街廓,有利於未來朝向生態城市的規劃邁進;鐵路高架化與捷運的動大工程目前正在進行中,以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為導向的發展也將能為中區重新尋回再發展的契機。

2.產業發展: 中區由過去台中的商業重鎮,轉變為當前閒置空間最多的區域,中區現有的店家如何重新轉型,掌握契機以營造出社區共同特色與如何深入發掘在地特色,開創更多能夠持續吸引人潮的在地產業。

無論是推動社會企業,或微型創業,如何引入更多活水讓中區風華再現都是未來臺中市中區在產業發展值得關注的議題。

3.社會互動: 前述空洞化的現象下,原有的居民移往周邊的新市區居住,舊市區留下多數為年老族群,近年來因交通便利成為外籍移民工的聚集場域,如何照顧舊市區中的弱勢族群與建構友善高齡的居家與社區環境,並促進當地高齡者有更多的社會互動?如何結合都市規劃與在地產業的發展,連結原有的記憶,建構社區居民的共同意識,並願意投入參與社區發展等都是臺中市中區未來發展時必須考慮的核心議題。

行動設計方案 一、「藝」托邦:生命故事創藝 故事採集與報導(場域:舊城區整體) 搜集舊城的空間與人物故事進行報導,透過在中區各個大大小小的田野採訪,認識在地的商家、社群。

主要切入點則從最具生活體認的女性與長者的生命經驗開始,逐步勾勒出舊城庶民生活圖像。

也透過後續的文字與影片報導,不僅持續刊載於臉書粉絲專頁「翻閱城事」,更試圖讓在地的故事能夠在社區中流動,期望能夠讓經由故事的流動,重新構築人們對於舊城生活美學的共感。

 城市故事櫃(場域:舊城區整體) 延續讓故事報導流動的目標,「城市故事櫃」於是產生。

我們在中區的城市故事櫃所放置的,乃是團隊從過去到現在一直在進行的舊城田野報導。

讓這些故事走出在網路中被限縮的接觸群體,更直接地在城市中和人接觸;在人來人往的中區擺放這些城市故事櫃,讓城市裡的故事隨著路人的取閱流動在城市之中。

二、「譯」托邦:空間意象轉譯 舊城有藝事(場域:舊城區整體) 在第一年田野採訪的行動中,我們發現舊城區的許多空間除了富含故事之外,也潛藏了許多對話的可能性。

可惜的是,隨著中區的沒落,這些故事隨著時間一同在這些空間中凝滯。

因此,為了嘗試讓故事和對話再次於空間中流動,我們便試著以藝術/藝文的方式,為舊城的空間進行再敘事,創造更多的意義。

「舊城有藝事」的規劃是以每個月一場的藝文活動,和不同的在地社群、商家合作,嘗試在中區透過這些活動來擾動舊城的空間。

它也是串連本團隊三年期工作的重要方案之一:站在第一年搜集舊城故事的基礎上,除了進一步透過以藝術擾動空間,嘗試對城市空間進行重新敘事之外,也為第三年的劇場展演探索城市空間裡潛藏的可表演性。

主題策展(場域:二市場) 透過「策展」作為行動主軸,把「策展視為幫社會去『翻譯』一種聲音」。

策展行動不僅可讓傳統市場的空間意象獲得轉譯,同時也有助於替大學團隊向市場店家進行釋譯,嘗試開啟雙方對話與交流的契機。

最初的策展是與在地店家、社群合作,現階段東海團隊的角色則逐漸從「主導者」轉變為「協力者、陪伴者」;在地店家、社群由「觀望者、協力者」轉變為「主導者」。

其中,策展側重在「市場店家」與「中區社群」的專長與角度,展覽內容主要以市場店家提供自身歷史、故事、生活軌跡作為素材,並透過策展喚起、共構在地店家在市場的記憶與生活經驗。

空間改造(場域:綠川里) 主要來自於友善街友行動。

友善街友的造景活動不限於長春社區,經由空間組助理的牽線,2019年十一月與綠川里里長合作由街友進入將啟用的里民活動中心進行修繕。

該次行動的觀察中,街友與里長的互動尚佳;除了將其視為一般人自然的互動、邀請一同共餐外,在工作完成後,里長也提出邀約希望在2020年促成綠川里環保志工與街友合作,在建國路159巷道做綠美化造景。

這項方案,預計三至六月進行,先由團隊提供造景構想、接著進行社區溝通,再由社區與街友一同完成。

三、「議」托邦:公共議題倡議 遊戲做為創生(場域:舊城區整體) 為了實現中區的社群治理,社群之間形成互助共生的自我治理機制成為被期待的基礎。

然而中區社群的數量與能量大幅萎縮,除了個別社群的存續困境,社群之間的連結也始終難以建立。

為了串連既有社群並建立其協力網絡,從而形塑更具規模的社群力,東海團隊向社群夥伴尋求建議,並經過內部討論進行規劃,決定重啟「社群小聚」,做為串連在地社群的行動方案。

採用「遊戲」主題做為小聚的常態形式並維持動態與靜態的交替:透過動態性的遊戲促進社群之間的情感連結,透過靜態性的遊戲(例如桌遊)進行議題介紹或是討論合作行動。

前述「舊城大時代」與「中區大作戰」兩天的活動,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發展出來。

東海團隊也在此過程中開發出運用「議題遊戲」翻轉社區的行動方案。

友善街友城區(場域:長春社區) 此一行動方案奠基在團隊自第一年就與在地街友導覽團體「看見台中城」持續互動合作,累積對於台中街友議題現況的理解,以及原「農場組」嘗試在舊城區打造「都市綠食軸線」的努力。

經「看見台中城」牽線,團隊參與到台中市社會局目的在街友輔導的「魚菜共生活動」,初期意在銜接「都市綠食軸線」的行動主題,參與過程中意識到透過食農活動可以豐富人際互動關係,有助於連結並拉近都市中疏離的各類族群,因此逐漸發展出目標在於促進在地社區與街友之間友善互動的行動主軸。

對應計畫目標所期望達到「中區跨域共好」的目標,「友善街友城區」在第二年開始成為團隊著力的行動方案之一,方案的設計與執行涵蓋「社會連結與共融」、「社會發聲與溝通」以及「社會團結經濟」三大子題。

成員介紹 計畫主持人 王茂駿 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系教授兼任校長 計畫執行長 林惠真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兼研發長 共同主持人 蘇睿弼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李俐慧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副教授 蔡奇璋 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鄒君瑋 東海大學景觀學系助理教授 陳錚中 東海大學餐旅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高禎臨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許甘霖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林珠雪 東海大學日文系副教授 黃淑燕 東海大學日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博士後研究員 陳炯志 東海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余炘倫 東海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專任助理 林韋錠 東海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專任助理 卓欣儀 東海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專任助理 張郁婕 東海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專任助理 林心乙 東海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專任助理 余佳恩 東海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專任助理 廖瑞君 東海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專任助理 陳珈汝 東海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專任助理 推動成果 111年4月季會_區域間不同群體的利益衝突或社會爭議,如何從制度面去改善?大學團隊的創新因應方案為何? 110年10月季會__人社實踐計畫實踐經驗與SDGs對話 110年7月季會__社會經濟與團結經濟的實作與可能 110年4月季會__大學的社會實踐—以藝術介入社區 109年10月季會__大學與場域中在地組織合作的成效、困境及解決方式 109年4月季會_東海團隊執行經驗分享_綠川柳川迷航記 108年10月季會_實作場域的行動研究如何規劃、提案與落實 108年7月季會_跨學科社會實踐與研究的困難和可能解決的方案 108年4月季會_實作經驗與系統性論述的困難與可能 108年1月季會_人社計畫於「青年返鄉/留鄉」議題扮演的角色 107年10月季會_社會實踐與地方政府合作的困難和可能性 107年7月季會_大學與地方創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