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10 大環境新聞總回顧:疫情下的2021 年 - 社企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年度10 大環境新聞總回顧:疫情下的2021 年,地球環境變好了嗎? ... 延伸閱讀1:拜登就職美國重返巴黎協定倒數氣候躍升僅次武肺優先議題 SkiptoContentSkiptoNavigation mobilemenu 社企流|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企業平台 searchbox 繁 简 En Facebook Moreoptions PhotoCredit:SamBeebe(CCBY2.0) 年度10大環境新聞總回顧:疫情下的2021年,地球環境變好了嗎? 環保政策新知 2021.12.30 FacebookLike 瀏覽次數: 合作轉載 環境資訊中心/整理:李蘇竣、廖禹婷 歲末年終,這一年環境發生哪些變化,人類社會又是如何回應?在重大事件中察覺細微的改變,從環境觀點看見真實,環境資訊中心整理2021年10大環境新聞回顧,讓我們告別一起走過的2021年,迎向嶄新的2022年。

【災難】 最熱的一個月 今年7月,熱浪接連侵襲多個地方,接連傳出野火、乾旱、熱傷害等災情。

觀測報告指出,自人類開始記錄地球溫度以來,2021年7月打破長達142年的紀錄,寫下史上最熱的一個月。

科學家表示,新紀錄再次印證氣候變遷為全球帶來的破壞。

延伸閱讀1:破142年來紀錄2021年7月是史上最熱的一個月 延伸閱讀2:台灣已升溫1.6°C中研院分析減碳最好、最差狀況:世紀末前我們可能失去冬天 延伸閱讀3:要命高溫研究:全球1/3熱傷害死亡案例是人為氣候變遷引起 台灣百年大旱 2021上半年台灣陷入「百年大旱」,中部限水202天,農業損失超過80億。

政府透過鑿井、海水淡化、再生水等方面「擰出水來」。

然而面對旱災更頻繁的未來,台灣水資源調度勢必面臨嚴峻考驗。

延伸閱讀1:撐不下去台中、苗栗水情4月6日轉紅燈自來水供五停二 延伸閱讀2:枯旱預「井」(下):台灣還能擰出多少水?合法水井不到一成學者:「有管跟沒管一樣」 延伸閱讀3:【大旱之後】雨來了,留得住多少水?台灣水資源像坐擁金山的窮人 玉山大火求償最高  今年5月,玉山國家公園杜鵑營地森林大火,延燒超過79公頃,焚燬無數珍貴高山林木,也燒出登山亂象。

喬姓登山客等5人疑似盜伐林木生火,林務局求償新台幣2.2億元,創下森林大火求償最高金額紀錄。

然而,這場大火造成的生態浩劫,恐怕遠比求償金額更加嚴重。

延伸閱讀1:登山客玉山盜木生火釀災林務局求償2.2億元創森林大火史上最高 延伸閱讀2:71公頃山林被火紋身肇事求償怎麼算?學者點出森林大火有形與無形損失 延伸閱讀3:向山致敬該追討責任了玉山大火之後山友自律與山林教育如何補救? 【政治】 1218四大公投 因COVID-19疫情延後4個月的全國性公民投票,在年底開出結果。

由民間發起的「珍愛藻礁」與「重啟核四」,分別要求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大潭,以及擁核人士主張核四啟封、商轉發電,最後皆未通過。

公投之後的路還很長,重大政策的創制與複決,需要更多公民社會的討論。

延伸閱讀1:四大公投未通過潘忠政謙卑接受核四不同意票最高 延伸閱讀2:【公投意見發表會】黃士修重啟核四賺回3000億建廠成本苗博雅籲阻止錢坑擴大 延伸閱讀3:【公投意見發表會】蔡雅瀅稱沒三接也不會缺氣趙家緯強調外推是非核減煤最佳解 歐美氣候新局 「歡迎回歸巴黎協定!」今年1月美國總統拜登(JoeBiden)上台後,推出一系列氣候變遷行政命令,並帶領這個世界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重返國際氣候舞台。

同時,歐盟在7月發布大規模的氣候與能源「55套案」(Fitfor55),包括碳關稅、禁售燃油車等社會經濟層面措施,以達成2030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55%、2050年第一個氣候中和大陸的目標。

延伸閱讀1:拜登就職美國重返巴黎協定倒數氣候躍升僅次武肺優先議題 延伸閱讀2:歐盟提氣候變遷大計Fitfor55草案:社會與經濟的全面轉型 延伸閱讀3:氣候調適峰會英國籌組新聯盟美國重返對抗氣候變遷舞台 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 被譽為2015年後最重要的國際氣候會議,也是人類扭轉氣候變遷頹勢的最後機會,COP26大會11月於蘇格蘭格拉斯哥登場,100多個國家簽訂甲烷協議、森林保護等承諾,全球升溫則維持限制在1.5°C的目標。

儘管延後一年舉辦,COP26仍難以脫離COVID-19陰霾,也替步入後疫情時代的我們,敲響面對氣候危機與轉型的一記醒鐘。

延伸閱讀1:【COP26系列】3大重點,帶你看懂至關重要的格拉斯哥氣候會議 延伸閱讀2:【COP26系列】第一天現場:入境免隔離、COVID-19檢測天天來後疫情時代的聯合國氣候大會 延伸閱讀3:COP26關鍵氣候承諾,推動全球9%更靠近1.5°C減碳路徑 【能源】 《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出爐 在外界聲聲催促下,環保署提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納入2050年淨零目標,備受關注的「碳費制度」有望在2023年上路,相關細節還要留待子法討論。

因應淨零轉型,環保署也成立「氣候變遷辦公室」,由原先「減量」的思維,提高到「因應」與「調適」。

延伸閱讀1:《溫管法》修法將更名升級應對氣候變遷新增碳費與調適專章 延伸閱讀2:《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出爐2050淨零排放入法環團盼基金用途擴及地方減碳 延伸閱讀3:因應淨零轉型挑戰環保署成立「氣候變遷辦公室」 2035中火無煤 中火燃煤除役時程延燒到國會。

世界第四大燃煤電廠、我國最大發電廠的減煤計畫全國矚目。

立法院1月通過主決議,中火將提前在2035年無煤化,老舊燃煤機組除役但不拆除。

台電表示雖然挑戰很大,將會盡全力達成,改善中部空氣品質。

延伸閱讀1:中火之爭延燒國會明將表決各方無煤期程一次看 延伸閱讀2:總預算審竣立院決議中火2035無煤化在野多個環境提案遭封殺 延伸閱讀3:中火增建燃氣機組繞過市府盧秀燕批中央耍特權漠視台中民意 【科學】 聯合國重磅報告 聯合國重磅報告指出,2040年全球升溫將破1.5°C,若想實現《巴黎協定》的1.5°C目標,勢必要在10年內大幅減碳,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

中研院研究則顯示,台灣年均溫已上升1.6°C,若不積極減碳,本世紀末很有可能將失去冬天。

延伸閱讀1:2040年升溫將破1.5°C聯合國重磅報告5大重點一次看 延伸閱讀2:法律專家:聯合國IPCC報告將成「氣候訴訟」有力科學證據 延伸閱讀3:台灣已升溫1.6°C中研院分析減碳最好、最差狀況:世紀末前我們可能失去冬天 亞馬遜雨林成排碳源 大家熟知樹木的吸碳能力,但首次有數據證實,巴西亞馬遜雨林反而已成為碳排來源,背後原因就是大量的森林砍伐。

過去一年來,亞馬遜雨林濫伐面積相當於49個台北市,且資料顯示,巴西今年的濫伐面積仍將持續飆升。

延伸閱讀1:巴西亞馬遜雨林淪為排碳方研究:10年間排碳比吸碳多20% 延伸閱讀2:波索納洛執政下巴西亞馬遜雨林濫伐達15年最高一年飆升22% 延伸閱讀3:儲碳大退步野火、砍伐和暖化已讓10座世界襲產森林變排放源 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標題:2021年十大環境新聞回顧 延伸閱讀 >> 目標2050年達淨零排放,我們要做足哪些準備?國際能源總署揭3大關鍵 >> 回應氣候黑天鵝——台達電子讓ESG深入企業文化,把永續變生意 >> 當人權正義亮起紅燈——從2021年度回顧,認識SDG16和平正義與制度 個人如何回應趨勢,成為掌握國際脈動的職場人才?組織如何注入永續思維,打造兼顧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的經營法則?即刻閱讀《全民的ESG入門課——跟大師學企業倫理,掌握永續趨勢》專題,從不同產業領導者及企業代表身上,一探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幫我們按讚或分享 標籤: 環境氣候變遷能源碳排公投COP26 前往完整專欄 環保好點子,創新綠經濟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是一個為環境大小事發聲的獨立媒體,不隸屬任何黨派、企業或個人​。

我們相信提供真實而全面的資訊、創新且富建設性的行動方案,人們必能運用天賦的理性,展現其具體作為。

我們用文字、聲音、影像…等各種媒材和媒介,為環境發聲,只為喚起更多關懷,凝聚更多力量,共同為我們下一代留住這片美麗的風景,與安身立命的家園。

網址:http://e-info.org.tw 你可能也喜歡 荷蘭發展「生物經濟」,將能源轉型做好做滿 生質燃料在荷蘭是否能成為明日之星? 沒有他,全球環保運動會更晚開始——蓋婭假說之父啟發氣候行動、更促台灣一家社企創業 挪威電商推「氣候收據」揭消費碳排,有效提升低碳產品銷量 企業如何提升職場安全、降低環境損害,確保內外利害關係人權益? COP26全球協議:格拉斯哥氣候公約,首提削減燃煤發電 台灣留學生前進COP26!3項觀察盼帶回台灣助抗氣候變遷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首項協議出爐!百國領袖承諾:2030年停止砍伐森林 PhotoCredit:環境資訊中心李育琴 如何留住在地青年?屏東牡丹深化生態旅遊,發展林下經濟養蜂種菇 環保食農社區案例 2021.12.29 合作轉載 環境資訊中心/文:李育琴 觀光是恆春半島的主要產業,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多元族群交融的文化,還有熱帶海洋的墾丁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到訪。

恆春半島近年在政府、學術單位和在地社區的努力推動下,發展社區生態旅遊有相當成果,社頂、水蛙窟、滿州和港口等社區,都做出了口碑。

而位於恆春半島北側的牡丹鄉,雖不在國家公園範圍內,境內90%為森林所覆蓋,並有富含人文歷史的排灣部落,因此也發展出獨特的觀光特色。

牡丹鄉公所在2015年以生態旅遊作為全鄉的產業發展計畫,打造出特有的旅遊品牌,如東源國家重要濕地的水上草原、野薑花季,靠海的旭海溫泉、琅嶠卑南古道和高士神社等知名景點。

鄉內6個村有4個推動生態旅遊,近幾年創造出另一波牡丹鄉觀光的熱潮,至今仍是恆春半島旅遊的熱點。

然而部落的產業發展只靠觀光就沒問題了嗎? 因應疫情困境,部落生態旅遊如何深化產業內涵? 2020年爆發的COVID-19全球疫情,讓觀光產業產生了巨變,尤其台灣在2021年中面臨全島封鎖的情境,對於仰賴遊客走入部落的觀光產業而言,可說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

「一個社區部落不能只靠旅遊觀光。

」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近20年來積極推動社區生態旅遊,她的團隊透過長時間的在地陪伴和輔導,協助屏東原鄉部落建立環境永續的經營模式。

但是,她也看到了觀光的困境。

以牡丹鄉為例,社區已有多年生態旅遊發展基礎,但要如何深化相關產業的內涵?陳美惠說,生態旅遊現在是台灣許多社區吸引遊客到訪的方式,在此趨勢下,牡丹鄉除了觀光,還有什麼競爭力能夠使部落產業永續?要做些什麼,讓留鄉青年或返鄉青年有更好的發展可能? 台灣自2019年開始推動地方創生政策,希望透過政府與民間公私協力合作,挖掘地方特色並發展加值產業,吸引產業進駐,讓人口回流平衡城鄉發展。

著重於觀光產業的牡丹鄉,也試圖尋找創新的元素,希望讓產業深化及永續,留住在地青年。

「牡丹鄉的森林就是它最大的特色。

」陳美惠主持的屏科大社區林業中心,去年開始協助牡丹鄉公所研擬地方創生計畫。

她指出,這片土地90%以上覆蓋森林,且牡丹水庫建置於此,鄉內有涵養水源的任務,必須與森林共生。

而這樣的環境同時也創造了牡丹鄉獨有的優勢。

林下經濟,牡丹鄉地方創生的契機 走入牡丹鄉,可見山林裡遍植的山蘇、公共造產的桃花心木林等,是描繪地方創生計畫的發想源起。

「牡丹是很純淨的地方,有很好的空氣品質。

」陳美惠說,「這片森林不僅有療癒的功能,也是發展林下經濟、混林農業最佳的示範場域。

」 經過充分討論,牡丹鄉公所決定以林下經濟作為地方創生的主軸,透過屏科大社區林業中心的輔導和協助,發展林下養蜂和段木香菇栽培、山林畜牧養雞等3項深具部落特色的事業項目。

這項計畫去年獲得國科會和林務局的支持,成為第一批核定地方創生計畫的鄉鎮。

有別於目前許多以行銷和創新來包裝地方特色、促進偏鄉發展的創生模式,牡丹鄉的推動方向很不一樣,反而朝第一級的農業生產進行。

陳美惠解釋,「不要小看養雞、養蜂和種香菇這些產業,事實上都具有相當的技術門檻。

推動一年多來,我們花最多的時間是在讓社區夥伴技術扎根。

」技術扎根,才能深化產業,朝向更多元的發展。

森林養蜂價值高,但有相當技術門檻 以林下養蜂為例,牡丹鄉高士部落放養10幾個蜂箱,森林裡充滿多樣性的植物,如羅氏鹽膚木、埔姜(黃荊)、冬季開滿山谷的山芙蓉等,都是可能的蜜源。

然而部落投入後發現養蜂技術和知識有門檻,養蜂半年多的部落青年李智揚說,「養蜂需要非常專注,很多知識還要學習。

」例如,森林裡哪裡有蜜可採?如何配合工蜂早出晚歸的作息整理蜂箱?李智揚還練就了一身技術對付來吃蜜蜂的虎頭蜂,盡量減少蜜蜂的損失。

屏科大社區林業中心指出,目前市面上的養蜂業技術都在個別養蜂人身上,沒有一套操作教學手冊。

尤其在森林裡養蜂,跟在平地追著蜜源植物帶著蜂箱移動的蜂農很不同。

屏科大近年開設林下養蜂訓練班,針對森林養蜂所需的知識技能,希望透過科學研究、專業的培訓及輔導,讓社區能更快掌握技術。

從既有的市場可知,森林蜜具有相當市場價值。

森林養蜂除了可生產純淨的森林蜜,多元加值的產品如蜂王乳、蜂膠、蜂蠟等,能讓部落產業深化,發展更多可能性。

多種段木、培育好菌種,森林裡種出好香菇 另外,復甦牡丹鄉的段木香菇產業也是一大創生機會。

過去高士部落利用在地自然環境和天然資源,種出品質好的段木香菇,產業興盛。

但是後來隨著山林禁伐政策、族人栽培技術面臨菌種弱化等問題,產業不再具有競爭力而乏人投入。

「段木香菇曾經讓部落的經濟起飛。

」高士社區發展協會督導張美惠談起這段過往,「森林是高士部落的優勢,這裡的氣候和樹木可培植出很好的香菇,然而族人靠段木香菇賺到了錢,年輕人開始離開部落,當他們再返家時這個產業卻已經沒落。

」 屏科大盤點部落段木香菇產業面臨的問題和可用資源,在既有的基礎上協助高士部落找回過去的優勢,並且與部落合作成立全國第一個社區型段木香菇菌種中心。

關心部落傳統文化的張美惠研究各種木材的特性,找回香菇種植技術,在屏科大協助建置的段木菇棚下,杜英、青剛櫟、相思樹、白皰樹、印度栲等木材,再次長出一朵朵美味、質地好的天然段木香菇。

從林下經濟到混農林業的多元生態價值 陳美惠認為,一旦林下經濟基礎技術建立,將進一步帶動二級、三級產業發展。

以林下養蜂來說,除了蜂蜜,蜂蠟、蜂王乳更是全年可收的產品。

屏科大也協助部落設計供遊客體驗的蜂蠟DIY活動,讓森林養蜂結合旅遊遊程推動;而產地到餐桌小旅行,更帶遊客實際到段木香菇栽培場,體驗林下採香菇,再到部落農舍品嘗結合在地食材的鮮採香菇料理。

「發展林下經濟,可以幫助我們思考更多林業與農業、畜牧結合的可能。

」從生態旅遊走到林下經濟,陳美惠為部落產業的永續發展擘劃出深耕的道路,也提出了農業與林業結合的多元生態價值。

她進一步指出,現今的農業生產過於集約和單一化,對土地和生態的永續不利。

林下經濟兼顧了生態與生產,而事實上除了山林結合農業,在平地也可推廣混農林業、混牧林業。

農牧用地種植樹林,可讓農民採收水果,畜牧排泄物可澆灌樹木,達到農地資源循環,生態多樣化的農地更能提供友善舒適的農牧環境。

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標題:在森林裡挖寶牡丹鄉深化部落生態旅遊發展林下經濟養蜂又種菇 延伸閱讀 >> 在屏東夕陽下吃海鮮、走訪基隆歷史巷弄——返鄉青年開創特色遊程,用在地人視角探索家鄉 >> 《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地方創生不是年輕人的枷鎖,創生更不是創業的代名詞 >>無畏疫情衝擊!台南晶英酒店不裁員減薪,發斜槓津貼、放未來假,以永續觀光與創新逆境攀升 個人如何回應趨勢,成為掌握國際脈動的職場人才?組織如何注入永續思維,打造兼顧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的經營法則?即刻閱讀《全民的ESG入門課——跟大師學企業倫理,掌握永續趨勢》專題,從不同產業領導者及企業代表身上,一探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幫我們按讚或分享 標籤: 養蜂原住民森林生態旅遊林下經濟社區地方創生 你可能也喜歡 南台灣最難預訂的餐廳!魯凱族青年以在地食材入菜,端出原民風法式料理 從一場原住民音樂節到創建「都蘭國」——他們力邀民眾入境台東部落,讓在地故事成為長期體驗 拋開公有物的傳統想像:當社區遇上人造林,「森林療癒」創造在地新經濟 從廢棄樂園變身打卡熱點,和平島公園怎麼做到的? 島內散步十周年!3大限定遊程,邀你用旅遊探索議題 送餐、養雞帶來樂齡生活?她們用創新服務為長者謀幸福 以自然農法黑豆製醬油、邀飲食專家品評風味——御鼎興:醬油也能成精品,發揚在地產業價值 陪伴偏鄉兒少、增進長者數位力——看這些組織如何貫徹倫理、改變社會 環保好點子,創新綠經濟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是一個為環境大小事發聲的獨立媒體,不隸屬任何黨派、企業或個人​。

我們相信提供真實而全面的資訊、創新且富建設性的行動方案,人們必能運用天賦的理性,展現其具體作為。

我們用文字、聲音、影像…等各種媒材和媒介,為環境發聲,只為喚起更多關懷,凝聚更多力量,共同為我們下一代留住這片美麗的風景,與安身立命的家園。

網址:http://e-info.org.tw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頁› 最後一頁» 本週熱門新知 1 雲林虎尾的老藥局,化身銀髮族遊樂園:不只賣藥、賣口罩,更開設AI健身房! 健康 2 消除飢餓,從飯桌上開始——5件實踐SDG2的日常行動,讓全世界年年有飯吃 環保 3 笑淚交織的老後人生!6部經典好片,看百種退休後的大齡生活 銀髮 4 許一個不缺水的未來——5分鐘了解SDG6,讓人人享有乾淨、可負擔的水資源 科技 5 實行這十個好習慣不再發生食物浪費 環保 訂閱電子報文章新知 案例 評論 活動 徵才 資源好書推薦 社企檔案 支持網絡 專題 社企流十週年 參與永續大調查 訂閱電子報 站內搜尋 主題 關於社企流 新手必讀 專欄作者 聯絡我們 社會企業育成 NPO育成 創業CSR科技環保食農健康銀髮教育文創時尚社區社會設計公平貿易就業青年性別金融政策人物城市建築交通新住民原住民 創業CSR科技環保食農健康銀髮教育文創時尚社區社會設計公平貿易就業青年性別金融政策人物城市建築交通新住民原住民 看更多主題 回到最上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