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過勞鬼島嗎?中日台韓工時比一比 -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勞基法立法以來,台灣有進步,但我們相較於那些更發達的國家,工作時間還是很長。

」蔡明璋說。

依照2008 年的實證資料,對比於中國低技術工人的高工時、韓國瘋狂加班, ... 2 3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2 3 0 Promo 專欄 社會群體 臺灣是過勞鬼島嗎?中日台韓工時比一比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20/10/30 ・3414字 ・閱讀時間約7分鐘 ・SR值568 ・九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SDGs目標8|良好工作和經濟成長(5) 中研院廣告(191) 剝削(3) 加班(1) 勞工(4) 過勞(4) 熱門標籤: 大麻(17) 量子力學(46) CT值(8) 女科學家(16)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科學生》科普素養閱讀一篇不到3元!! 年訂輸入summer1000,現折1000元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編輯|龔雋幃;美術編輯|林洵安 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你累了嗎?過勞、高工時是台灣長年以來的勞動代名詞,年輕人常以鬼島戲稱。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蔡明璋研究員認為,若要更適切理解工時過長的議題,不要侷限在台灣自身的觀察,他的策略是將中國、韓國、台灣、日本一起納入做比較,探究東亞國家的勞動狀況。

中韓台日加班時數比一比 愛拚才會贏,這或許是過去台灣社會普遍信服的觀念,為了賺錢沒日沒夜是家常便飯。

然而,對於時下年輕人來說,工時長、薪水低、爆肝過勞沒假放,勞工被迫忍受各種低劣的勞動處境,恐怕更接近真實的心聲。

年輕世代無從想像一個更好的未來,鬼島之名也因此不脛而走。

但,台灣真的是一座過勞的鬼島嗎? 蔡明璋和其他三國的研究員進行跨國合作,他們藉由2008年東亞社會調查(EastAsianSocialSurvey)四國使用同一份問卷蒐集來的資料,以實證研究方式比較日本、韓國、台灣與中國的加班概況,並針對職業類型和僱傭地位(employmentstatus)、契約身分等變項,進一步分析影響加班工時的關鍵因素。

這一年正值全球財政危機,而中國經濟快速成長至此時已成為「世界工廠」,有其關鍵意義。

中、日、台、韓在地理上很接近,西方學者也時常以儒家文化圈一概而論。

但蔡明璋認為,東亞四國的勞動型態極為不同,包括國家勞動政策、企業組織的形式,以及勞工與資本家的相對權力,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工時差異。

因此,研究團隊分別提出了三組研究假設,進行跨國比較。

首先是經典的剝削觀點,並區分出自我剝削與階級剝削兩個競爭假設。

前者假定自僱者(self-employed)、為自己的家族工作者(workingforfamily)較有可能加班;後者則是推定低薪的受雇者較可能加班。

第二,考量到後工業社會的發展,他們假定高階主管或是專業白領比較有可能加班。

第三,則是因應現代組織人力的彈性需求,推測臨時契約工比固定工作者(permanentworkers)更有可能加班。

這三項假設,在東亞四國的調查中有哪些獲得印證? 過勞、血汗是近年備受關注的勞動問題,但受限於資料,過去較少從國際比較的角度討論,這項研究試圖從中日台韓四國互相參照,進一步理解高工時議題。

圖/iStock 中國工時最長南韓爆肝No.1 首先,先來看看東亞四國的加班比例。

攤開數據來看:日本每週平均工時最短只有47.8小時,台灣以50.4小時居次,南韓53.1小時,中國則是達到55.3小時,一週工時整整比日本多了快要一天。

若以每週40小時作為標準工時,東亞四國的加班比例都不低。

即便是日本,也只有近40%的上班族每週工時符合標準,台灣約為35%,南韓和中國則低到只剩下26%左右,超時工作的情況顯然比其他兩國更為普遍。

進一步分析這些加班者的過勞程度,檢視每週工時超過70小時的勞工比例:南韓(12.5%)比中國(10.1%)來得更高,名列榜首。

換句話說,真的加起班來,韓國人恐怕最爆肝! 依據2008年東亞社會調查問卷資料,以每週工時來看,從高至低依序為中國、韓國、台灣、日本,但四國都有超過6成勞工要加班。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蔡明璋) 東亞老闆、自雇者更常超時工作 理解各國的加班情況後,接下來研究者要探究的是:到底是誰在加班?依照原本的假設,可以從三種不同分類方式來討論。

第一個問題:用僱傭身分區分,究竟是雇主更賣命,還是員工較血汗? 統計顯示,比起受雇者,四個國家的雇主工作時間都更長。

除了日本以外,其他三國的自僱者也比一般上班族更常超時工作。

甚至,那些在自家公司工作的中國人,工時也比受僱員工還要長。

在東亞國家,當老闆、自己做生意的人,多半工時都很長,呈現出自我剝削的傾向,尤其在中國最明顯。

依照雇主、自雇者、受雇者、在自家公司工作區分,四國的雇主工作時間都比受雇者長,中台韓的自雇者也比一般受雇勞工更常加班。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蔡明璋) 第二個假設是從職業類型作觀察。

研究發現,已經邁入後工業社會的日本,專業白領比非技術性工人的工時更長。

雖然台、韓並未呈現相同趨勢,專業白領的加班情況不顯著;但兩國高階經理人的工時都是加好加滿,尤其是韓國的主管最操勞! 相較其他三個國家,中國完全落在光譜的另一端。

無論是高階主管、專業白領或資深技師,加班時數都比非技術性工人少。

蔡明璋解釋,這並非意味中國的職場菁英都不用賣命工作,而是因為「中國低端工人用體力換工資的情況更嚴重。

」 研究中將職業身分類型分為:高階主管或經理人、專業白領、半專業人員、文書工作、農業工作者、資深技師、非技術性工人。

台灣與南韓的高階主管,日本的專業白領,加班時數明顯較長;但中國則是非技術性勞工最常加班。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蔡明璋) 無止盡加班趕工是這些中國底層階級的日常,過長工時對健康與家庭必然造成很多負面影響。

蔡明璋直言,雖然共產黨宣揚的理念之一即是「打倒階級專政」,但在國家資本主義的運作下,到頭來被剝削最嚴重的卻是這些底層階級的工人。

同時,對照日本與中國在勞動型態上形成強烈對比,恰恰反映出後工業社會與發展中國家的差異。

日本的數據驗證了研究的第二組假設: 在勞動保護較為健全的現代化國家裡,專業白領的加班時數比非技術性勞工還要長。

至於第三組假設:契約勞工更常加班,在中國確實出現這個模式;意外的是,日、韓完全顛倒過來,固定工作者更常加班,即使超時的時數不是那麼高,但日韓顯然有特殊迥異的影響因素。

台灣是過勞之島嗎?值得持續追探 最後,回到一開始的疑問,台灣的勞動情況到底如何? 從資料上來看,6成以上的工作者要加班,但約7成的人每週工時在50小時以下。

雇主、自僱者工作時數都比受僱者長(雇主約多了9小時、自雇者約多了8小時);從職業身分來看,除了高階經理人的工時相對多了快4小時,其他並無太大差異。

蔡明璋總結, 台灣還是這樣,要增加你的收入,就需要增加很多工時。

綜觀各國數據,「以東亞四國做比較,台灣大概是在中間值,低階工人的工時情況不是最惡劣,白領專業人員過勞的企業文化,也不像日本那麼極端。

」 看看中國、想想日本、問問韓國、反思台灣,比較研究的價值就在於從他者的視角,重新為自己找到定位。

蔡明璋身兼中研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發展與人口研究」計畫召集人,希望藉此研究更了解東亞文化差異,他認為「社會學沒有透過比較,很難提出什麼特色。

」這也是跨國比較困難但深具意義之處。

所以,台灣真的是過勞之島嗎?透過過往實證資料,或許仍有討論空間。

但不可否認的是,過去在投資不足的情況下,台灣的經濟起飛,很大程度確實仰仗勞動力的長時間投入,以勞力剝削來換取整體經濟成果。

「從勞基法立法以來,台灣有進步,但我們相較於那些更發達的國家,工作時間還是很長。

」蔡明璋說。

依照2008年的實證資料,對比於中國低技術工人的高工時、韓國瘋狂加班,台灣或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但近10年來,我們可能又增加更多創業家、自雇者、非典型的派遣勞工,整體勞動條件也發生變化,東亞四國的勞動環境是否又有新面貌?仍值得後續研究者持續追蹤。

延伸閱讀 Ming-ChangTsai,MichioNitta,Sang-WookKim,Wei-DongWang,〈WorkingOvertimeinEastAsia:ConvergenceorDivergence?〉,《JOURNALOFCONTEMPORARYASIA》,2016蔡明璋個人網頁東亞社會調查網頁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原文為《中日台韓,誰是瘋狂加班王?》,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2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shrpengchuang 2021/01/31 回覆 比較慘的是,誰來監控工作時數?老闆說了算? #2 狐禪 2022/06/26 回覆 名或利是做事的唯二動機,其他都是好事者的閒話。

善用者經營天下。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44篇文章 ・ 1935位粉絲 +追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裝滿的穀倉壓力有多大?靜摩擦力與楊森效應 1 2天前 左右腦的理性與感性是真的嗎?兩個腦半球到底是怎麼分工進擊的?──《打破大腦偽科學》 1 3天前 在臺海危機下,淺談戰地醫療 1 4天前 同樣都是「中央DO」,為什麼我們能聽出是哪種樂器的聲音? 2 4天前 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 6 2022/08/03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4天前 只算人頭、忽略比率,小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3 2022/08/12 皮卡丘的警告,對好奇到欠電的人有用嗎? 2 2022/08/05 RELATED 相關文章 這裡痛,那裡痛,全部都是壓力惹的禍!揭開纖維肌痛症的成因 經濟和疫情,今晚,你選哪一道?經濟學家找出各國的「最佳防疫政策」 中研院持續追蹤新冠病毒,發現這種突變最可怕! 臺灣女性容易罹患肺癌?不抽菸者占多數?臺灣團隊揭密基因突變上的差異 看鳥巢七十二變!從鳥類親緣關係看鳥巢如何演化 1 8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1 8 1 貪污如何刺激中國經濟起飛?——吳介民解析中國的「官僚尋租」現象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21/12/16 ・6667字 ・閱讀時間約13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勞工(4) 尋租(2) 政治(318) 社會學(13) 階級(7) 熱門標籤: 大麻(17) 量子力學(46) CT值(8) 女科學家(16)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科學生》科普素養閱讀一篇不到3元!! 年訂輸入summer1000,現折1000元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龔雋幃美術設計|林洵安 中國如何創造經濟神話? 中國崛起,是近年舉世矚目的議題,但中國的發展軌跡與日、韓、台迥然不同,所謂的「中國模式」有何特殊性?下一步,中國還能持續創造奇蹟嗎?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吳介民研究員,拆解分析中國崛起背後,如何透過「尋租式」的政商結合打造出世界工廠。

「研之有物」專訪吳介民,一探他費時25年的著作《尋租中國》,背後橫跨多年的田野觀察,以及他歷經年少困頓、輟學、童工,依舊未曾改變的知識憧憬。

負債逃難、休學做工,少年遍嘗底層辛酸 「經濟起飛/你們家墜毀/那是你們曾經感受飢餓的一年/『家的破裂與復合的真理唯一是勞動,無產階級的身體』/於是,在城市邊陲的小衛星工廠/你們成為輸送帶上的少年工/⋯⋯」 在出版的詩集《地犬》裡,吳介民以詩作〈一九七七〉,描繪自己十五歲時的生命史片段。

吳介民父親原為《中華日報》地方記者,眼見人造纖維毛衣的加工貿易可為,遂與親友借錢開工廠,不料一敗塗地。

此後一、二十年債務纏身,全家命運丕變。

「我爸媽是連夜逃離宜蘭,向鄰居借一百塊買火車票,弟弟跟著走。

那時候家裡已經破產,我和妹妹、外祖母留在原來的工廠,後來才陸陸續續北上團聚。

」吳介民說。

年少的吳介民遍嘗底層生活的辛勞。

一家落腳三重,他和弟弟曾輟學一年到膠鞋工廠當童工,還要同時幫忙家裡的自助餐生意。

後來,父母頂下一間水餃館,就位在省北師專(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對面。

透早五點,全家起床賣豆漿,接著備料、包水餃、煮麵,一路忙到晚上十一、二點的宵夜場,週而復始。

直到吳介民考上台大的頭幾年,仍是掙錢還債、讀書兩頭燒,期間更兩度休學,回家當起水餃師傅。

大三後家裡陸續還清欠債,他才終於揮別那樣的時光。

吳介民感性地說:「父母選擇還債,而不躲債賴帳,確保了全家人的尊嚴,這一點對我們小孩是很要緊的情感教育。

」 歷經舉家欠債、輟學做工,「我確實有幾年生活其中,經歷過那樣的世界,知道底層工人賺錢的辛苦、被羞辱的感覺。

」吳介民回憶自己的成長歷程,一切彷若已雲淡風輕,化為他構築、深化理論的養分。

圖│研之有物 少時,家裡生計著實困難。

吳介民猶記曾和弟弟遠遠望著蚵仔麵攤,眼巴巴地像是肚子餓的小狗。

另一次,兩人湊出十塊錢到麵攤合吃一碗油麵,上頭浮著薄薄一小片瘦肉,兩兄弟饞得緊,仍忍著餓相互說你吃你吃,「雖然不到饑荒,但當時真的常有『腹肚枵』(餓肚子)的感覺。

」 吳介民重省這段歷程,說道:「那是真實的下層階級生活,所以後來讀馬克思、韋伯,就能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看那些理論。

我知道理論的重要,但也知道很多時候『理論只是理論』。

」 這些經驗也讓他日後更能感同身受工人階級的思維,以及勞力謀生的不易。

即便沒有優渥環境,高中讀的是放牛吃草的補校,吳介民卻從未放棄他的知識、文學與藝術夢。

他自己買石膏像臨摹,也曾努力攢下一千元,買了一台FM收音機,晚上聽ICRT練英文、聽古典樂。

家中的黨外雜誌與柏楊著作,亦是啟蒙養分。

另一個驅動的強烈欲望,則是迫切想離開當時的生活環境,流氓砍殺、幫派械鬥、警匪追逐,社會的幽暗面時時出現眼前。

透視中國軌跡,反思台灣發展 1981年,吳介民決定向父親「請假」半年,專心準備大學聯考,如願考上他的第一志願台大政治系。

然而,結果卻不如所想。

保守呆板的課程讓他大失所望,有些同學轉投法律懷抱,吳介民不改其志,一面參加讀書會、接觸黨外人士,也投身80年代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反杜邦、自由之愛、野百合學運都曾親身參與。

他說道: 「從大學到現在40年,我關心的事情都一樣──台灣的民主,希望台灣成為真正好的國家和社會。

這個核心關懷從來沒有變過。

」 考入台大後,吳介民仍日日五點起床賣豆漿,課後到餐館包餃子、煮麵、洗碗,忙到深夜才能看書。

但他依舊不改選擇政治系的初衷,積極投身社會運動直至今日。

圖為翻拍人間雜誌社報導,當時吳介民與學運夥伴從鹿港調查反杜邦運動回到台北,整理問卷資料後,在消基會舉辦的記者會上報告。

圖│吳介民 就算後來出國留學,又或跑遍中國做田野,仍是為了回答台灣自身的問題。

吳介民直言,「台灣作為一個現代國家,將來跟中國不管是什麼關係,都離不開這個地緣政治、經濟。

這是我們的宿命,必須面對。

」 因著這份長期以來的關懷,他一眼持續觀照台灣本土公民社會的茁壯、衝擊與變遷;另一眼,則望向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發展與運作機制,以及飽受工資壓榨、身份差序雙重剝削的中國底層民工。

復再凝結成「中國因素」的分析框架,透視兩岸關係。

看見中國,反思台灣,雙重田野形成的視域交疊,成為吳介民念茲在茲的研究母題。

1994年起,吳介民開始在中國進行田野調查,採訪台商、幹部,也走訪民工村。

從鄉村長途遷徙至外地的民工,常在打工城市的郊區聚居。

圖為2005年吳介民造訪的北京民工村,當時正在拆除,後再次前來時村落已不復存在。

圖│吳介民 「我怕不趕快寫,死了會很遺憾」 早在1993年的紀錄片《台胞》中,吳介民和幾個朋友就試圖刻畫兩岸交往的不同面貌,包括老兵返鄉、漁民衝擊、政治談判,以及形形色色的第一代台商經驗。

但首映會上飽受批評,質疑他們流於片面的現象陳述、囿限於意識形態。

今時回顧,吳介民坦言《台胞》的技術與結構還不成熟,可是他仍自信地說,當時提出的問題、方向都是對的。

只是吳介民沒料到,首映會上他的豪語「我會用5年、10年去尋找答案」,結果卻歷經25年的淬煉醞釀後,才交出令他自己滿意的答案。

「我知道不寫會很遺憾,因為我怕我會死掉。

」幾年前吳介民大病一場,住院、休養超過4個月,甫恢復即刻埋首案前,3個月就寫下10萬字,加上之前累積的草稿,共完成了25萬字的書稿,終於迎來這本遲來許久的學術代表作——《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

貪污與經濟成長並行:認識中國的「官僚尋租」 過去40年,中國經濟快速騰飛,同時卻也伴隨著猖獗的「官僚尋租」現象(rentseeking)。

亦即, 政府部門透過政策法規,獲取高額利潤的壟斷租金(rent),例如回扣、抽取人頭稅、掌控審批權等,其中往往與貪汙索賄具有高度親近性。

圖│研之有物 於是這便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謎題——尋租、成長為何能夠並行不悖?當中國地方基層幹部紛紛躋身「收租階級」之際,為什麼卻未削弱整體發展,反倒產生了正面的助益? 1994年,河南省濟源市一家摩托車店的標示。

明明是當地生產,卻被特別標註「台灣機」,而且一台摩托車要價12500元!一方面顯示當時台灣因素扮演的經濟影響力,同時這樣的高價品,必定也是飽賺「灰色收入」的幹部才買得起。

圖│吳介民 吳介民指出,關鍵在於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後,一方面,中央以明文法規或非正式規則,授予地方官員尋租的空間,作為地方招商引資的誘因;同時,又將經濟發展的成績,納入幹部升遷考核機制。

於是,從這兩方面成功動員了地方的積極性,整個黨官僚體系漸漸從過去的政治掛帥,切換到經濟掛帥。

循此,吳介民別出心裁地結合政治經濟學、制度經濟與產權理論,提出「機構化尋租」(institutionalrent-seeking)的概念。

在中央放行下,手握加工貿易許可權的地方官員,兼具創租(rentcreation)、分租(rentdistribution)與尋租三重角色,以組織化、制度化的形式發展。

包括工繳費匯差、土地批租費、勞動管理費、虛擬所有權、社會保險費與住房公積金等,各式形形色色的獲益,創造地方財政收入與幹部個人利益的雙贏,並實現國家攫取價值的創匯目標。

圖│研之有物 從另一方面來看,因為這套尋租制度受國家認可,具有一定正當性,提供外資可靠穩定的承諾,也相對降低了應付紛雜政商關係的交易成本。

於是,在歷史耦合的時空條件之下,看似南轅北轍的尋租與成長,便得以齊頭並進。

而台商正是過去這波浪潮的重要推手! 中國改革後開放以廣東作為領頭羊,台商受政策優惠補貼所牽引,將全球產業鏈帶進中國,和地方政府攜手,將原先的農、漁村聚落打造為世界工廠,方才觸發中國資本主義高速成長,躍為世界核心國家。

然而,當國家與資本相謀,打造經濟火車頭的同時,底層民工階級卻深陷雙重剝削的困境。

一方面,是典型資本主義對勞動階級的剝削,不斷從中榨取剩餘價值。

另一方面,則是中國特殊的資本模式, 由國家一手打造「公民身份差序」體制,把不同背景身分者有位階性的區隔,使企業能「合法地」把民工排除在制度保障之外,只需提供次等待遇。

透過國家積極參與剝削民工階級,大幅降低勞動成本,形成二次剝削。

廣東珠三角工業區,常見大批民工站在廢棄物前休息。

「廣東模式」是吳介民分析中國模式的原型,1978年廣東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先鋒,政府從內地省分的農村大量引入農民工(簡稱民工),持續提供勞動力。

圖│吳介民 民工、一般勞工被國家區隔分開。

政府刻意壓低民工的工資,底薪通常是最低工資,只能靠加班掙錢;同時,民工作為外來人口,也被排除在當地社會保險、福利之外。

透過這種「公民身份差序」體制,為企業提供低廉勞力。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吳介民) 中國的尋租模式仍有未來嗎? 不過時至今日,中國原先倚仗勞力密集產業、創造高額利潤的模式,已走到了盡頭。

吳介民分析,首先民工供給已經飽和,人口紅利不再。

再者,中國的經濟成長進入「中所得階段」,無法再繼續維持原本的模式。

第三,中國政府有意識地開始大力推動高技術、高資本的經濟發展策略,進行產業升級轉型;周邊國家如越南、印尼、印度,也慢慢取代中國在中低階消費品全球價值鏈的原有角色。

內外因素交雜,中國過往的尋租發展模式不再可行。

吳介民在廣東村落田調,一群民工從他身前經過,他順手拿起相機,按下快門的剎那,身前的工人正好抬起頭,直直望向鏡頭,留下這張意味深長的照片。

民工是過去中國經濟成長的沉默貢獻與犧牲者,建築隊是最底層的民工,經常被拖欠工資、睡在工地。

圖│吳介民 「如果十年前寫,對尋租發展主義的前景比較明亮一點;可是經過這十年,當它想脫離這個發展模式,就遇到很多內部陷阱,所以我對中國發展前景的評估會比較悲觀。

除非它在技術上獲得很大突破,或者孤注一擲跟美國打一仗,而且打贏了。

」 昭然若揭的是,中國已經無意韜光養晦,大國崛起的自信愈來愈膨脹,對外侵略性也愈來愈強,美中戰略競爭的對抗局勢顯然沒有回頭路。

吳介民觀察,「中國統治精英最大的弱點就是太急躁、沉不住氣,如果再默默耕耘半世紀,等到完全茁壯,美國也拿它沒辦法。

」 現階段,中國最想突破的是半導體產業,晶片製造正是「中國製造2025」首要目標,晶片一天生產不出來,就永遠被西方掐住要害。

但總體來看,吳介民評估中國仍具有相當韌性。

「你不能把它看成是1970、80年代的蘇聯,經濟非常沉悶。

它有14億人口的市場,有相當製造技術能力,關鍵是要能夠掌握重要的戰略物資不被西方切斷。

所以一帶一路試圖打開中巴、中泰走廊,這樣不必只依賴南海海運,戰略自由度就較高。

近年來投擲鉅金,想打造自主的半導體供應鏈,目前還在脫困奮戰,是另外一個例子。

」 霸權間的台灣憂患不斷,也充滿機遇希望 如同台灣數百年來的命運,始終只能在帝國霸權的支配與競爭的夾縫中謀生存。

吳介民認為,當兩岸永遠維持在一個懸置、難以釐清的關係,甚至處在戰爭爆發的陰影下,會扭曲台灣作為主權國家的正常發展,讓很多事情複雜化。

但另一面來看,連帶而來的憂患意識也讓台灣人更戰戰兢兢求生存。

「如果我作為個體,不是鑲嵌在這個集體命運當中,而是跳脫自身認同的束縛,以純然研究者的眼光,觀察現在台灣跟中國的互動關係,其實是很精彩、很熱鬧,充滿懸疑跟劇場效果。

」吳介民不改幽默地說。

研究兩岸大半輩子,吳介民至今仍饒富興味持續他的知識遠航。

在他心裡,也仍有無數本專著等待完成,「一本中國因素大論述,一本香港政治論,一本玩政治,然後還要寫我的田野,所以說要活到150歲才可能。

」 吳介民歷經25年深入中國各地田野調查,構思、醞釀、積累,出版重量級著作《尋租中國》,本書也獲得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專書獎。

書中不僅對中國經濟崛起的過去與未來,提出完整解釋,更關鍵的是回應:緊鄰中國的台灣,該走向哪裡?圖│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閱讀 「一條魚半身酥脆、半身活著,你吃不吃?」──吳介民的中國田野札記吳介民,《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吳介民,《地犬:吳介民詩集》,印刻,2017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左岸文化,2012吳介民個人網頁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1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狐禪 2021/12/16 回覆 rentseeking更恰當的意譯是「找靠山」。

以交租金(保護費)獲取超額利益。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44篇文章 ・ 1935位粉絲 +追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裝滿的穀倉壓力有多大?靜摩擦力與楊森效應 1 2天前 左右腦的理性與感性是真的嗎?兩個腦半球到底是怎麼分工進擊的?──《打破大腦偽科學》 1 3天前 在臺海危機下,淺談戰地醫療 1 4天前 同樣都是「中央DO」,為什麼我們能聽出是哪種樂器的聲音? 2 4天前 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 6 2022/08/03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4天前 只算人頭、忽略比率,小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3 2022/08/12 皮卡丘的警告,對好奇到欠電的人有用嗎? 2 2022/08/05 RELATED 相關文章 陳建仁的經驗:做研究與做官,看問題有差別? 社畜悲歌:「過勞死」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為工作而活》 「一條魚半身酥脆、半身活著,你吃不吃?」──吳介民的中國田野札記 極權國家網軍來襲!「資訊獨裁」的雙重手法:網路審查x散播假消息 我不是信陰謀,我信的是與眾不同 1 5 2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1 5 2 社畜悲歌:「過勞死」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為工作而活》 八旗文化 ・2021/12/12 ・2081字 ・閱讀時間約4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上班(1) 勞工(4) 厚生勞動省(1) 就業(4) 疲勞(2) 社畜(2) 過勞死(2) 過勞自殺(1) 熱門標籤: 大麻(17) 量子力學(46) CT值(8) 女科學家(16)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作者/詹姆斯.舒茲曼(JamesSuzman)譯者/葉品岑 對懷抱滿腔熱血報導戰區生死的一小群報社特約記者與獨立記者而言,遭流彈擊中、被戴著巴拉克拉瓦頭套大吼大叫的人綁架,或是被炸得血肉模糊的風險,都是工作的一部分。

至於那些致力於揭露(或掩埋)權勢者骯髒祕密的記者、直搗犯罪組織黑暗核心的記者,或是傳播意圖挑釁、擾亂和冒犯之觀點的記者,也都接受他們的工作可能使自己受到傷害。

但對多數人而言,新聞業應該是個安全的職業。

舉例來說,記者不會預期在報導交通壅塞、金融市場起伏的過程中殉職,也不覺得評論最新技術裝置和時尚趨勢,或者記錄形塑市府微觀政治的沉悶鬥爭,會對自己造成生命威脅。

每種工作都有各自的職業風險,一般而言,新聞業不被視為高風險行業。

圖/Pixabay 不幸的是,發生在日本公共媒體NHK的記者佐戶未和身上的事和期待不符。

佐戶負責地方政府線的新聞,二〇一三年七月二十四日在報導東京都選舉的工作中死亡。

她的遺體被人發現時,手裡還握著手機。

醫生很快確定佐戶的死因為心臟衰竭。

但經過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調查後,官方將她的死因改為「過勞死」。

在去世的前一個月,佐戶在正式紀錄中的加班時數為一百五十九小時。

這令人筋疲力盡的工時,相當於連續四個星期的每個工作日都上了兩輪完整的八小時班。

可想而知,非正式的加班時數大概還要更多。

在佐戶去世後的幾週內,痛失愛女的父親查閱她的手機與電腦紀錄,計算她在去世前的一個月至少加班了二百零九小時。

在佐戶未和猝死的那年,還有許多類似的死亡通報。

日本厚生勞動省正式承認,有兩種類型的死亡為工作過度的直接後果。

「過勞死」是指由於疲勞、睡眠不足、營養不良和缺乏運動引起的心臟疾病導致的,佐戶的情況就屬於這類。

另一方面,「過勞自殺」是指員工因工作過度導致的精神壓力,選擇走上自殺一途。

同年年底,厚生勞動省證實,二〇一三年有一百九十人死於過勞死或過勞自殺,前者與後者的比例為二比一,這與前十年的年均數字大致相符。

然而,日本厚生勞動省向來只在特殊情況下宣布某人的死因為過勞死或過勞自殺,也就是只在能夠毫無疑問地證明死者的加班時數已遠遠超過了合理限度,同時也沒有其他值得一提的致死因素(如嚴重高血壓),才會這麼做。

因此有些人認為,政府不願意承認問題的實際規模,譬如日本眾多反過勞死組織之一「過勞死辯護團全國連絡會議」的祕書長川人博就持此立場。

他認為,過勞死的實際數字比政府願意承認的高出十倍。

不意外的是,日本因過度工作導致嚴重精神失調或健康失調的人數,也被認為比官方實際承認的高出好幾十倍,而且因工作當下過於疲累造成職場意外事故的數字亦然。

過勞現象發生時,政府當局時常用其他疾病因子作為推託之詞,實際過勞的案例應該遠高於帳面上的數字。

圖/Pexels 一九六九年,日本某大報貨運部有一名二十九歲職員,在令人聞之心痛地超時加班後,於辦公桌前倒地身亡,成為官方承認的第一例過勞死。

隨著越來越多的死亡案例被直接歸咎於過度工作,「過勞死」這個詞很快進到大眾詞彙,進而逐漸成為日本國內的重要話題。

在日本,與工作相關的疾病的詞彙越來越多。

在這越來越豐富的詞彙庫裡,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是「經理病」,它被用來描述中階主管在面對職場升遷、辜負團隊期待、讓自己和家人蒙羞,乃至更糟糕的讓老闆失望、拖累公司等情況時,所感受到的巨大壓力。

但經理病的問題只會影響白領階級,反觀過勞死則是無差別攻擊的殺手,無論是藍領勞工,還是經理、教師、醫療工作者、企業執行長,都同樣可能遭殃。

在東亞,過勞絕非僅見於日本一國的現象。

在其他東亞國家,也有許多壓力過大的員工一邊在工作崗位匆忙吃午飯,一邊思忖過勞的潛在致命後果。

每年平均比英國人或澳洲人多工作四百小時的南韓人,也採用日文單詞「過勞死」的韓文說法來描述同一個現象。

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

自一九七九年戒慎恐懼地擁抱「國家資本主義」以來,中國的經濟以驚人速度增長,大約每八年成長一倍。

儘管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紀律嚴明且價格低廉的勞動力吸引全球企業的製造業務進駐中國,一直是中國經濟成長背後的動力,也將中國變成世上最大製造業生產國和出口國。

但經濟成長帶來出人意料的後果,包括因工作過度而死亡的人數激增。

二〇一六年,通常只在分享好消息時灌水的國家官媒中央電視臺宣布,每年有超過五十萬的中國公民死於過勞。

——本文摘自《為工作而活》/詹姆斯.舒茲曼,2021年11月,八旗文化。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1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windmill 2021/12/13 回覆 如果我的生父過勞死,毫無疑問他們的家庭會崩潰,但估計我自己的生活變化不大,最多就是再一次無家可歸,之後繼續每天翻找垃圾堆填飽肚子。

至於歇腳的地方,居民區的爛尾樓不怎麼難找。

我睡過公交車站旁行人等車的長椅,睡過人行天橋底下,睡過公園,睡過醫院24小時急診室,睡過肯德基麥當勞,睡過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書店,睡過網咖,睡過購物中心的洗手間、樓道,睡過洗浴會所,睡過KTV門口的沙發……自從我12歲時被接去和母親一家同住,就變得喜歡逃家,有床也不睡,晚上去老家的公園流浪,去網咖流連。

八旗文化 34篇文章 ・ 17位粉絲 +追蹤 外部視野,在地思索, 在分眾人文領域,和你一起定義、詮釋和對話。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裝滿的穀倉壓力有多大?靜摩擦力與楊森效應 1 2天前 左右腦的理性與感性是真的嗎?兩個腦半球到底是怎麼分工進擊的?──《打破大腦偽科學》 1 3天前 在臺海危機下,淺談戰地醫療 1 4天前 同樣都是「中央DO」,為什麼我們能聽出是哪種樂器的聲音? 2 4天前 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 6 2022/08/03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4天前 只算人頭、忽略比率,小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3 2022/08/12 皮卡丘的警告,對好奇到欠電的人有用嗎? 2 2022/08/05 RELATED 相關文章 過勞真的會死嗎?超時工作對健康的影響 毀屍滅「雞」:如何謀殺一隻雞,卻不留遺骨? 切開左、右腦間的3億條神經纖維束後,會發生什麼事?——《全腦人生》 為了讓地球科學更好,快去下載吧!氣象局把所有珍貴的地震資料都放在那裡了!——臺灣地震與地球物理資料管理系統 氣溫越高,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就越低?——還得考慮日照量的變化! 0 10 5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10 5 這裡痛,那裡痛,全部都是壓力惹的禍!揭開纖維肌痛症的成因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21/03/22 ・3906字 ・閱讀時間約8分鐘 ・SR值541 ・八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中研院廣告(191) 壓力(57) 慢性痠痛(1) 痠覺理論(1) 神經科學(37) 組織酸化(1) 纖維肌痛症(3) 熱門標籤: 大麻(17) 量子力學(46) CT值(8) 女科學家(16)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歐宇甜美術設計|林洵安 日常壓力會誘發纖維肌痛症 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病患有全身慢性肌肉痠痛,可能伴隨失眠、焦慮和憂鬱等症狀,致病機轉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志成研究員與研究團隊,找到纖維肌痛症可能的生理與心理致病機轉和關鍵抑制劑,論文於2020年9月發表於國際風濕免疫科權威醫學期刊(AnnalsoftheRheumaticDiseases)。

無藥可醫的纖維肌痛症 「纖維肌痛症」最常見的症狀是全身肌肉慢性痠痛,伴隨疲勞、失眠、焦慮和憂慮,有時被稱為稍微累一點就全身痠痛的「公主病」。

目前醫學對於該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病人往往不斷轉診仍找不到明確病因,因此也尚未有專屬用藥,只能先緩解症狀,但效果相當有限。

纖維肌痛症是一種很常見卻又神秘的疼痛病。

在成年人中,約有2~6%的人罹患此病,特徵是慢性廣泛性肌肉疼痛,並伴隨疲勞、失眠、焦慮和憂鬱,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甚至導致失能。

圖/iStock 不過臨床上發現,日常生活精神壓力會誘發或加重纖維肌痛症症狀。

多數病患的背後都是一段故事,可能有家庭、親友、經濟、工作等各種問題。

只是心理壓力和纖維肌痛症到底誰是因、誰是果?背後的致病機制是什麼?「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可以反應纖維肌痛症的動物模式,以驗證心理壓力與纖維肌痛症的關係。

」陳志成說明。

在此之前,先來看看痠痛是怎麼引發的呢? 組織酸化誘發痠痛 過去研究認為組織酸化會誘發痠痛。

1980年德國人曾做過人體實驗,直接把酸性物質注射入人體,結果發現真的會引起痛感,而且流速越快、越痛,初步證明酸與痠痛的因果關係。

但酸是透過什麼樣的分子機制來刺激痛覺神經,卻一直沒有定論。

陳志成嘗試以此建立纖維肌痛症的動物模式。

他們先幫小鼠注射酸鹽水,然後以壓肌肉或用細尼龍線刺激小鼠腳掌,發現小鼠碰到刺激會縮腳,代表的確有「疼痛過敏化」現象,但這疼痛過敏化現象在24小時以後會消失不見。

但如果五天之內在同樣位置再打一次,就會導致持續約一個月的疼痛過敏化,而且也會發生鏡像性的疼痛,成功符合纖維肌痛症的特徵。

這個小鼠實驗模式提供了一個平台,讓陳志成可以從神經學的分子機制上,深入研究組織酸化如何誘發慢性肌肉疼痛。

我們身上各個組織都有痛覺神經,神經上有許多可被酸給激活的離子通道或受體分子,最重要的包括酸敏性離子通道(ASICs),以及辣椒素受體蛋白(TRPV1)等等。

陳志成實驗發現,如果以藥物抑制ASICs或TRPV1,五天後再次的肌肉酸化刺激就無法誘發慢性疼痛。

但是,如果再次的肌肉酸化刺激發生於第二天,仍會誘發7~10天的疼痛過敏化現象。

因此,陳志成推論出,第一次肌肉組織酸化不僅是誘發短暫的疼痛過敏化現象,也讓肌肉痛覺神經產生了可塑性變化,所以五天以內再次肌肉酸化刺激,就足以發展成慢性疼痛。

我們身上所有組織都有痛覺神經,上面有許多離子通道或是受體分子,分別對應不同來源的痛覺,其中可被酸激活的是酸敏性離子通道(ASICs)以及辣椒素受體蛋白(TRPV1)。

圖/研之有物 用噪音製造壓力源 了解痠痛的神經科學分子機制,下一步就是建立心理壓力造成痠痛的動物模式,怎麼做?噪音是好工具!一般的壓力來源很難定量,但是噪音可以換算分貝並以程式設定,比較好掌握。

他們讓小鼠待在籠中,不定時播放尖銳、人耳可能聽不見的超音波噪音,一天重複六次,隔兩天後再連續兩天重覆進行……結果,受到噪音壓力的小鼠,出現了疼痛過敏化現象持續約一個月。

「我們發現,關鍵是要有不確定性、間歇性、重複性的壓力刺激,如果是給予短暫的壓力刺激,小鼠並不會出現慢性疼痛過敏化現象。

」 此外,一般纖維肌痛症患者常出現共病,像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

他們觀察具有疼痛過敏化現象的小鼠們,焦慮行為也變得明顯:一般健康的小鼠喜歡到處探索、玩耍,放入十字迷宮時,敢走到兩側開放懸空的部分,但有焦慮行為的小鼠喜歡躲在隱蔽空間、不敢跑出來。

壓力–>氧化脂質–>疼痛訊號 建立一套動物模式後,接下來他和研究團隊想知道,體內有什麼東西誘發了痠痛? 他們分析小鼠血液中的脂質,發現小鼠在遭受壓力後,體內有一群特別的脂質被代謝出來。

「我們發現到一種氧化脂質LPC16:0,令人眼睛為之一亮!」陳志成說道。

原來,幾年前有法國科學家發現這種氧化脂質LPC16:0可以專一性的刺激感覺神經元上的ASIC3酸敏性離子通道。

賓果!全部事情似乎都可以串連在一起了。

經過反覆實驗,致病機轉的輪廓漸漸清楚了!外界的壓力源(噪音),會導致小鼠體內的氧化壓力上升,造成脂質代謝異常,產生過量的氧化脂質LPC16:0,活化肌肉感覺神經元上的ASIC3酸敏性離子通道,造成疼痛過敏化現象,持續刺激下轉變成慢性疼痛。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陳志成) 纖維肌痛症療法現曙光 在小鼠身上驗證後,回到纖維肌痛症病人身上觀察:他們體內是不是有比較高的氧化壓力?比較高的異常脂質代謝呢?研究團隊將病患根據症狀嚴重程度分類,一群是全身痛、但症狀比較輕微,一群是全身又痠又痛、症狀比較嚴重,發現全身痠痛症狀嚴重的病人體內的LPC16:0特別高,另一組症狀輕微的病患則沒有,兩組之間有明顯的差異。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陳志成) 而人體其實本有快速代謝LPC16:0的路徑,但在五天內重複刺激,就可能變成慢性痠痛;換句話說,很多纖維肌痛症患者的病因可能是長時間一直受壓力刺激,體內會持續產生氧化脂質LPC16:0,導致肌肉長期慢性痠痛,「這也能說明一個奇特現象:許多纖維肌痛症病患即使用藥也不見效,但當壓力源去除,像是搬離不幸福的家庭,全身痠痛就可能突然不藥而癒。

」陳志成補充。

研究人員證明氧化脂質LPC16:0是引起痠痛感的禍首後,就可以嘗試去阻斷它產生。

研究團隊用一種可以抑制這種酵素的藥物–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醯水解酵素抑制劑(platelet-activatingfactor-acetylhydrolaseinhibitor;darapladib),打到小鼠的身上,果真成功降低壓力造成的疼痛反應,此發現已申請國際專利,未來可望運用在纖維肌痛症臨床治療。

纖維肌痛症的神祕面紗,至此終於稍稍揭開!這項重大研究成果於2020年9月刊登在國際風濕免疫科權威醫學期刊(AnnalsoftheRheumaticDiseases)上。

不過這只是陳志成痠痛研究的一角。

他首創「痠覺理論」,希望能從更深入、全面解答慢性痠痛的成因,尋找更有效的療法。

建立痠覺理論,尋找新一代止痛藥物 何謂痠覺理論?首先,陳志成認為:痠是痠、痛是痛,兩者並不一樣。

這點對華人沒有問題!在臺語詞彙中有痠(SNG)、也有痛,國語詞彙中有又痠又痛、腰痠背痛等,可是在許多國家語言中只有關於疼痛(PAIN)的詞彙,沒有單獨提到痠覺的字彙。

目前國際上只有對於疼痛的定義,把痠痛視為同一件事,或認為痠只是比較輕微的痛覺。

但是痠痛成因其實相當複雜,與組織酸化的關係也有待釐清! 比方說,酸可能引起疼痛,但你知道它也有止痛的效果嗎?在上述的小鼠肌肉酸化實驗中,陳志成發現同時抑制ASIC3與TRPV1,可抑制酸所誘發的疼痛過敏化現象。

但奇怪的是,第二天對於小鼠再次進行肌肉酸化刺激,雖然ASIC3與TRPV1這次沒被抑制,但小鼠竟完全沒疼痛反應!由此得知:除了ASIC3與TRPV1之外,還有一個未知、但是很重要的受體參與反應。

這個神秘的受體是一個可以止痛的酸敏性受體分子,讓止痛的效果從第一次實驗延續到第二次! 接著,陳志成發現這個受體分子被刺激後,會促使感覺神經末梢釋放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物質P。

他認為:當痛覺神經被刺激後,在肌肉端的神經末梢會釋放物質P,物質P會抑制神經活性,達成止痛作用,宛如痠痛的煞車系統。

陳志成隨即抑制物質P,果然一次肌肉組織酸化就足以誘發慢性疼痛,讓小鼠無止盡痛下去。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酸可以誘發疼痛、又可止痛,那麼痠痛病人到底是抱怨痠,還是痛呢?痠顯然不只是一種輕微的痛覺這麼簡單!這個「酸止痛」的神奇現象,提供了痠與痛的另類思考,物質P 也可能成為新一代的止痛藥物。

「我現在就像一個傳教士,必須努力說服大家,痠與痛不一樣!我也跟語言學家合作,了解其他國家的相關詞彙,希望不久後可以將痠覺清楚定義出來。

」唯有正視痠痛的不同,分別了解痠、痛背後各自的分子病理機制,才能發展更有效的止痛或止痠療法,嘉惠更多受到慢性痠痛折磨的病患。

陳志成自許像一個傳教士,努力建立痠覺理論,並跟語言學家合作,希望不久後可以將痠覺清楚定義出來,進一步找出痠與痛的不同分子機制,發展更有效的止痠與止痛療法。

圖/研之有物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44篇文章 ・ 1935位粉絲 +追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裝滿的穀倉壓力有多大?靜摩擦力與楊森效應 1 2天前 左右腦的理性與感性是真的嗎?兩個腦半球到底是怎麼分工進擊的?──《打破大腦偽科學》 1 3天前 在臺海危機下,淺談戰地醫療 1 4天前 同樣都是「中央DO」,為什麼我們能聽出是哪種樂器的聲音? 2 4天前 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 6 2022/08/03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4天前 只算人頭、忽略比率,小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3 2022/08/12 皮卡丘的警告,對好奇到欠電的人有用嗎? 2 2022/08/05 RELATED 相關文章 一緊張就想咬指甲?別緊張!壓力下的你看起來超可愛! 你微笑時快樂嗎?抱抱自己躲在暗處的憂鬱——《你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放棄》 減壓方式百百種!和伴侶來個愛的抱抱,就能讓人壓力變小? 誰是地表最憂傷生物?水滴魚醜哭:我壓力山大 你所不知道的椎間盤——椎間盤突出應力分析|2021數感盃|高中專題|銀獎 繁 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