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從《國防論》到《論持久戰》的10個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其實,在網絡上爭論蔣百里的《國防論》跟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出於興趣愛好,也看了不少相關文章,講得都很有道理,聽上去也是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歷史上的今天~從《國防論》到《論持久戰》的10個月 2020-11-26歷史造飯處 1937年11月20日——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

其實,在網絡上爭論蔣百里的《國防論》跟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出於興趣愛好,也看了不少相關文章,講得都很有道理,聽上去也是大氣磅礴,今天我們不講這兩個理論,我們聊下這中間的一些事情萬語千言,只是吿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在《國防論》裏,蔣百里的主要論點是:第一,用空間換時間,「勝也罷,負也罷,就是不要和它講和」;第二,不畏鯨吞,只怕蠶食,全面抗戰;第三,開戰上海,利用地理條件減弱日軍攻勢,阻日軍到第二稜線(湖南)形成對峙,形成長期戰場。

看上去這是個多麼完美的戰略,完美的簡直就是八年抗戰的縮影,難道蔣百里先生也同現在的我們一樣,打開了上帝視角?中日兩國近代陸軍,均師從普魯士1935年,蔣百里赴歐洲考察軍事,回國後向蔣介石書面提出一系列經濟,國防內容,準備防戰,1937年蔣百里把自己《國防論》的內容在廬山軍官訓練團傳閱,隨後由上海《大公報》出版。

注意幾個時間節點,《國防論》是先在廬山軍官訓練團內傳閱,而這個訓練團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就停辦了,也就是說先有的《國防論》而後有的全面抗戰。

盧溝橋雖然打響了全面抗戰第一槍,但更多人仍未意識到這是全面抗戰問題一,七七事變是全面抗戰的開始嗎?勿噴,現在很多公開資料顯示,日本方面其實一直拒絕承認七七事變是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因爲盧溝橋,完全就是底層少壯派軍官搞出來的,而當時的日本並沒有全部陷入中國戰場的想法,所以隨後才提出「三個月滅亡中國」,什麼意思?讓中國政府投降嘛,然後光明正大地割讓東北,把華北自治,成爲中日的緩衝地帶。

七七事變後,當時很多人也不覺得中日之間要大打出手了,比如守衛盧溝橋的29軍,提到最多的壯烈殉國的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等,那當時軍長宋哲元幹嘛去了?他在北京日本使館談判呢,作爲高級將領,敵人打到家門口了,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和談,而更多的中國老百姓恐怕更還想不到了。

八佰壯士改變了國人意識到了7月17日,蔣介石就在廬山發表了著名的「最後關頭」演說,「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惟有犧牲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後的勝利」,隨後慘烈的淞滬戰役打響,國民政府幾乎在淞滬戰場上Allin了,這才使得更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原來全面抗戰已經開始了。

再往後就不多說了,遷都,南京大屠殺,正面戰場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





半壁江山淪落。

以胡適爲代表,更多人是在淞滬抗戰之後才認清形勢問題二,那一直到1938年毛主席的《論持久戰》誕生之間,中國還發生哪些潛在的變化呢?首先,國家民族意識覺醒。

中國明清以來講究「皇權不下縣」,所以很多時候,老百姓是沒有國家民族意識的,有的只是家鄉宗族思想,打仗嘛,只是換個皇帝而已,自己照舊交皇糧過日子,但這一年的仗不白打,比如胡適先生,盧溝橋都已經開打了,甚至還在吿訴大家,不能打,打不過的,打就要亡國了,亡國思想瀰漫。

可淞滬抗戰之後呢,中國軍隊能打,中國有希望。

抗戰之後,中國人國家民族意識覺醒其次,兵源。

當時的日本已經具備了完整的現代徵兵制度,別看抗戰剛開始時日本軍隊總共只有幾十萬,但一旦戰爭機器運轉,日本能夠迅速組建有戰鬥力的部隊,日本軍隊最多時有625萬軍隊,多可怕的動員能力。

反觀中國呢?自唐代以後,大多採用募兵制,說白了就是僱傭軍,當兵吃糧,吃糧當兵,士兵就是份職業,沒必要拼命的。

而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之後,蔣介石的中央軍跟各地軍閥的部隊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說到底,當時會打槍,甚至摸過槍的幾十萬人沒有了,怎麼辦,抓壯丁唄,但這些新組成的部隊還不如原來的呢?當意識到兵源的問題後,才有了後來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問題三,如果說《論持久戰》借鑑了部分《國防論》思想,那爲什麼敵後戰場不見國民黨的游擊隊呢?當然有,規模還不少呢?從1938年開始,蔣介石作爲當時中國名義上的最高統帥,已經下令讓部隊到敵後抗戰,但結果呢?除了一部分實在打不下去了撤回後方,大部分充實了漢奸力量。

這又是爲什麼呢?其實還是近代中國軍隊的制度,大部分是學習德國的軍事思想,從小站練兵到保定軍校,再到德械師,軍官跟士兵一定要保持距離,食宿標準跟軍官等級掛鈎,就這個樣子的軍官帶着一羣士兵打游擊,能堅持得下去就見鬼了。

國軍游擊隊在敵後很難開展如果回到當時,對蔣百里《國防論》的評價其實遠比上毛主席《論持久戰》。

前者是文章的合集,且各篇文章發表的時間跨度比較大,因而整體缺乏明晰的系統思路,而後者是結合了抗戰以來的具體情況,再總結出的作戰經驗以及未來的作戰方針,更加的實用,《論持久戰》同時也得到了國民黨內部的高度評價,人民戰爭思想,才是抗戰勝利的最大法寶,就像蔣百里在《國防論》扉頁上寫的那樣,「萬語千言,只是吿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歷史造飯處,每天聊點不一樣的歷史~ 相關焦點 儘管沒有提出「持久戰」理論,蔣百里的《國防論》仍有警示意義 而游擊戰的內核,就是《論持久戰》。

除了無知者之外,居心叵測的的果粉、花粉,無論嘴上是否承認,心裏都是認可的!所以,儘管現在網絡上有果粉們一再地擡出七、八十年前,民國飯桶軍官們的抹黑之詞,說中共的游擊戰是「游而不擊」,可是他們不得不承認:中國抗戰的戰略級法寶就是持久戰。

這樣的承認有證據:對「持久戰」版權的「爭奪」。

毛主席夜以繼日寫作鴻篇巨著《論持久戰》 他還向斯諾談到了打持久戰的各項方針。

1937年抗戰剛開始,毛澤東又指出,中日之間的最後勝負,要在持久戰中去解決。

  1938年5月,抗日戰爭已進行了10多個月。

戰爭的進程說明,「亡國論」不可取,「速勝論」同樣不可取,只有堅持「持久抗戰」,才能「奪取抗戰最後勝利」。

爲統一全黨思想,毛澤東決定寫一部論持久抗戰的理論專著。

毛主席夜以繼日寫作鴻篇巨著《論持久戰》! 1937年抗戰剛開始,毛澤東又指出,中日之間的最後勝負,要在持久戰中去解決。

  1938年5月,抗日戰爭已進行了10多個月。

戰爭的進程說明,「亡國論」不可取,「速勝論」同樣不可取,只有堅持「持久抗戰」,才能「奪取抗戰最後勝利」。

爲統一全黨思想,毛澤東決定寫一部論持久抗戰的理論專著。

2、廢寢忘食,奮筆疾書  從1938年5月上旬,毛澤東開始寫作。

毛澤東爲什麼能寫出《論持久戰》 一、搞清楚這個問題的意義 搞清楚毛澤東爲什麼能寫出《論持久戰》,就可以十分明確地說明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爲什麼不是「抄襲蔣百里的《國防論》和《陳誠將軍持久抗戰論》」。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爲了否定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挖空心思抹殺毛澤東軍事思想代表作——《論持久戰》的創新性價值。

錢學森的學霸老丈人:勇奪日本天皇佩刀,還提出國軍版論持久戰 1938年10月,他出任陸軍大學代理校長(原本由蔣中正兼任)。

03國軍版「論持久戰」,成爲國軍抗戰指導思想蔣百里沒有成爲一個民國政治巨人,也沒有成爲一個卓越的軍事家。

但他是一個卓越的軍事理論家。

蔣百里是國民政府對日作戰計劃的主要設計者,他編著的《國防論》是國軍的戰略指導依據。

蔣介石遷都重慶等行爲背後就有蔣百里的指導。

八年抗戰的戰場上,百里將軍在保定軍官學校、在陸軍大學帶出來的國防軍子弟浴血沙場,成爲中國軍隊高層指揮官的柱石。

毛主席《論持久戰》 論持久戰《論持久戰》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於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演講稿,是關於中國抗日戰爭方針的軍事政治著作,1938年7月首次出版。

[1]著作基本論點:抗日戰爭是持久戰,中國必將取得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

創作背景時代背景毛澤東在延安《論持久戰》發表時,中國的抗日戰爭已經進行了10個月。

全國軍民爲了民族的生存進行了浴血奮戰,天天都在渴望着戰爭早日勝利。

《論持久戰》的誕生 1938年5月26日,毛澤東開始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講演《論持久戰》,至6月3日結束。

毛澤東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

毛澤東總結了抗日戰爭10個月的經驗,進一步揭示了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把持久戰的思想更加理論化、系統化。

《論持久戰》究竟厲害在什麼地方? 在一次瀏覽關於如何認識《論持久戰》歷史地位的問題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一條比較奇葩的評論,其奇葩程度大約相當於「中華民國不等同於國民政府」「內戰無英雄」之類,可能都是一套話語生產出來的吧。

它的大意是這樣的:都說《論持久戰》如何如何料事如神,可是它卻完全沒有提到美國對中國抗日戰爭的作用,沒有預料到美國參戰對日本的決定性打擊,所以它不過是浪得虛名罷了。

今天,我們爲什麼要重溫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 今天,12月26日,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27周年。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論持久戰》發表82周年。

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奠基之作。

這種貫通古今的論述雄辯地支撐了「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這一《論持久戰》的核心結論。

與貫通古今一樣,在把握抗戰軍事發展時,《論持久戰》還立足於洞察全局。

《論持久戰》洞察全局的邏輯起點是戰爭與政治關係的性質,「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流血的政治」,「政治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再也不能照舊前進,於是爆發了戰爭,用以掃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礙」。

【紅記憶】《論持久戰》的產生 1938年5月,爲徹底批駁「亡國論」和「速勝論」,毛主席決定撰寫一部關於抗日戰爭方式方法的著作,對全面抗戰10個月以來的戰爭過程和經驗做個總結性的概括與詮釋,回應全國人民關於抗戰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毛主席又指出:中日之間最後的勝負,要在持久戰中去解決。

經過不分晝夜的寫作和反覆修改,《論持久戰》如及時雨般問世了。

1938年5月底到6月初,毛主席在延安正式作了《論持久戰》的長篇演講,有力地批駁了社會上瀰漫的「亡國論」「速勝論」等錯誤論調,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

毛主席與《論持久戰》 爲了向全國人民指出抗日戰爭的正確道路,1938年,毛主席決定寫一部《論持久戰》的理論著作。

早在1931年7月,抗日戰爭還沒有開始時,毛主席在延安向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中說過:「中日早晚要打一仗,中日這一戰,在持久的。

」他還向斯諾談到了《論持久戰》的各項方針。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重溫《論持久戰》 《論持久戰》的歷史背景和形成過程  (一)《論持久戰》的歷史背景  1938年5月,抗日戰爭進入全面抗戰的第十個月。

不論是「亡國論」還是「速勝論」,在各黨派、各階層,在國內、國際,都有倡導者、附和者,導致一時間國人思想大亂,行動分散,嚴重影響了戰鬥力的集中,嚴重影響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發展,嚴重影響了抗日力量的凝聚和戰鬥力的提高。

  10個月的抗戰實踐表明,「亡國論」和「速勝論」都是站不住腳的。

日本叫囂3個月佔領中國的美夢沒有得逞,中國不會亡;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抗戰也不可能速勝。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重溫《論持久戰》 《論持久戰》的歷史背景和形成過程 (一)《論持久戰》的歷史背景 1938年5月,抗日戰爭進入全面抗戰的第十個月。

不論是「亡國論」還是「速勝論」,在各黨派、各階層,在國內、國際,都有倡導者、附和者,導致一時間國人思想大亂,行動分散,嚴重影響了戰鬥力的集中,嚴重影響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發展,嚴重影響了抗日力量的凝聚和戰鬥力的提高。

10個月的抗戰實踐表明,「亡國論」和「速勝論」都是站不住腳的。

日本叫囂3個月佔領中國的美夢沒有得逞,中國不會亡;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抗戰也不可能速勝。

毛澤東論「持久戰」 其實在全面抗戰爆發前,抗日戰爭將是持久戰的觀點就已經成爲中國社會各方面的共識。

可是持久到底要多久,人們估計嚴重不足,許多持久戰的論述認爲日本撐不過一年半,就會引起經濟崩潰,社會動盪,國際干預。

然而,抗戰進行了十個多月了,中國仍然節節敗退,而日本不僅軍事上似乎越來越強,經濟和國內社會情況也完全沒有崩盤的跡象,不少人開始懷疑中日兩國究竟哪一方經受不住持久戰。

論綠博的「持久戰」 歷史上有哪些難以應對的陽謀?這是知乎上1125萬人瀏覽的問題,網友評出的最佳回答是《論持久戰》。

那是1938年5月,中國抗日戰爭進行了10個月,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繼陷落,大片國土淪喪。

《論持久戰》的光輝 這以後,雖然有台兒莊大捷的重大勝利,但是,10月21日,廣州淪陷,25日,武漢失守。

爲了解決國人的以上困惑,總結抗戰以來的經驗,批判關於抗戰的錯誤思想,進一步闡明中國共產黨關於抗戰的戰略方針和爭取抗戰勝利的正確道路,5月,毛澤東集中全黨的智慧,寫了《論持久戰》這篇光輝的著作。

唐雙寧: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重溫《論持久戰》 《論持久戰》的歷史背景和形成過程 (一)《論持久戰》的歷史背景 1938年5月,抗日戰爭進入全面抗戰的第十個月。

不論是「亡國論」還是「速勝論」,在各黨派、各階層,在國內、國際,都有倡導者、附和者,導致一時間國人思想大亂,行動分散,嚴重影響了戰鬥力的集中,嚴重影響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發展,嚴重影響了抗日力量的凝聚和戰鬥力的提高。

 10個月的抗戰實踐表明,「亡國論」和「速勝論」都是站不住腳的。

日本叫囂3個月佔領中國的美夢沒有得逞,中國不會亡;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抗戰也不可能速勝。

歷史上的今天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 5月26日大事記  479年:劉宋順帝劉准讓帝位於蕭道成。

  1636年:台灣史上第一所學校於新港社成立。

  1679年:英國輝格黨在反對斯圖亞特王朝任意逮捕並無限期監禁其黨人的鬥爭中,迫使國王查理二世簽署了《人身保護法》。

美記者發現貿易戰當口,中國人重讀毛澤東《論持久戰》 【文/觀察者網郭涵】 貿易戰持續10個月來,中美雙方已就價值超過3600億美元的商品相互加征關稅。

當地時間12月1日,兩國領導人在阿根廷G20峯會期間會晤,就90天貿易談判休戰達成一致。

《環球時報》今年10月曾發表社評,表示中美這輪衝突是「持久戰」,中國已做好準備。

最近,美國似乎終於開始理解中國人是如何認識並準備這場中美之間的「持久戰」。

毛澤東名著《論持久戰》背後的故事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分析了中日雙方相互矛盾着的四個基本特點(即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作出了中國不會滅亡,也不能速勝,只要經過艱苦、持久的抗戰,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中國的正確結論。

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奮筆疾書 翟作軍在1937年10月至1939年4月,曾經給毛澤東主席當過一段時間的警衛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