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父志的馬偕二世:偕叡廉博士的宣教故事@ 臺灣基督教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出生在一個宣教家庭,偕叡廉的身分格外引人注目,因為他是一位混血兒,父親馬偕是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宣教士,母親張聰明則是北臺灣五股的本地人,異地聯姻而誕生的孩子,旁人 ...
臺灣基督教史學會基督教在華史/在臺史研究,華人教會史研究,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302141336繼承父志的馬偕二世:偕叡廉博士的宣教故事?未分類資料夾
本文刊載於基督教論壇報
偕叡廉紀念公園位於淡江中學
偕叡廉墓碑位於淡江中學內的馬偕墓園
繼承父志的馬偕二世:偕叡廉博士的宣教故事
陳中陵(新北市三重區五華國小教師)
踏進淡江中學,校門口左側有一處「偕叡廉紀念公園」。
矮牆旁立有偕叡廉博士的雕像,這是為紀念淡江中學(原名淡水中學校)創辦人,於2002年3月落成啟用的園地。
偕叡廉博士(Dr.GeorgeWilliamMackay,1882-1963),何許人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馬偕牧師(漢名偕叡理)的兒子,只因父親的光環熾烈,使得兒子的事蹟與貢獻,被後人所淡忘。
此紀念公園的設立,就是在恢復偕叡廉的歷史地位,與傳承宣教教育的使命。
出生在一個宣教家庭,偕叡廉的身分格外引人注目,因為他是一位混血兒,父親馬偕是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宣教士,母親張聰明則是北臺灣五股的本地人,異地聯姻而誕生的孩子,旁人的眼光與關注,自然不在話下。
雖說父親經常帶領兒子遊山玩水、探險旅遊,但真正目的,其實是探望與堅固各處的本地教會,讓兒子從小瞭解宣教工作的酸甜苦辣,以及散播宣教使命的種子。
這種「做中學」的精神與教育方式,馬偕不僅使用在自己的門生身上,也同樣教導在偕叡廉和他的兩位姐姐。
年紀漸長,偕叡廉必須赴外地深造學業,接受西方教育。
除了馬偕返國述職期間,偕叡廉在加拿大唸書以外;年少的他,也被父親送到香港的維多利亞英文學校就讀。
馬偕喉癌病重垂危之際,偕叡廉從香港搭船趕回淡水探望父親,1900年8月2日的馬偕日記寫道:「上午9點瞥見汽輪在海上遠處。
叡廉搭『淡水丸號』回家,晚上7點我們都下去接他,他看起來非常好。
」隔天的日記則寫著:「我的喉嚨還沒有好。
白天和叡廉在一起,晚上在學堂。
」馬偕呵護自己的獨生子表露無疑,甚至不顧自己羸弱的身軀,仍親自前往碼頭迎接兒子。
隔年馬偕牧師過世後,偕叡廉到加拿大多倫多聖安德烈學院讀書,爾後在多倫多大學,直到獲得美國麻省克拉克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才繼承父志,向加拿大海外宣道會申請宣教差派,與妻子偕仁利(JeanRoss,1887-1969)共赴北臺灣擔任宣教士。
偕叡廉返臺有一心志,就是要建立一所中學,這所中學要能提升教會子弟以及臺灣青年的知識程度。
不負眾望,1914年4月4日,淡水中學校正式設立,這所臺灣最早的本地子弟五年制中學,成為在日治時期的北臺灣年輕子弟,唯一的升學管道,也成為臺北神學校(今為臺灣神學院)的預備學校,許多長老教會的前輩名牧,都由此校畢業,包括駱先春、胡文池、郭和烈、陳泗治、徐謙信等牧師,為本土基督教的傳播,帶出十足的貢獻。
這一切,不得不歸功給偕叡廉的果斷執行力與旺盛活動力。
充沛的執行力與活動力,相信是受父親的影響所及;但同時,馬偕所為人爭議的特質,包括獨斷、不妥協的性格,也傳承在偕叡廉的身心。
1925年的加拿大長老教會,由於會內的保守派領袖,拒絕加入由各宗派所組成的「加拿大聯合教會」,但同時人在北臺灣宣教工場的長老教會宣教士們,25位同意加入「加拿大聯合教會」,僅有偕叡廉夫妻不同意,因此產生意見分歧。
導致大多數的宣教士轉往韓國、日本或是南臺灣發展,而留守在北臺灣這塊仍屬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宣教屬地,除了偕叡廉夫婦,只剩下戴仁壽醫師和明有德牧師夫婦。
這場由母國帶來的合併案,竟衍生擴散到遙遠的臺灣,可謂始料未及。
相對的,偕叡廉的獨斷保守作風,當時勢必也為他與教會、與宣教士之間,造成不小的齟齬。
大量宣教人才的迅速流失,淡水中學校的師資團隊,頓時慘澹經營;同時間,日本於1930年代進行大東亞侵略擴張行動,軍國政府的壓迫與控制,更使得學校的運作陷入困頓。
1936年8月,偕叡廉的校長一職,遭日本政府撤換,爾後更無理的被迫讓步,學校管轄權拱手讓渡,偕叡廉創校的心血,瞬間化為烏有,豈不痛心疾首。
1940年的太平洋戰爭,日本排英、排美勢力猖獗,宣教士不得不離開臺灣,返回母國,偕叡廉夫婦也成為這一波戰爭時代下的見證者。
同年11月23日,所屬的淡水長老教會信徒、門生和家族,為其夫婦舉辦盛大的歡送會,他也成為最後一位離臺的宣教士。
二次大戰結束,偕叡廉於1946年3月返回闊別已久的臺灣,重掌淡水中學校,後來因國民政府教育法令的要求,私立學校不得冠上地名名稱,遂更名為「淡江中學」。
多年來對於教育與宣教工作的熱忱,1948年2月27日加拿大多倫多諾克斯神學院,頒予偕叡廉榮譽神學博士,可說是實至名歸。
聖經神的話說:「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
(賽54:2)」晚年的他,在淡水地區戮力於福音工作的傳揚,推動「倍加運動」,邀請不少名佈道家到淡水舉辦奮興佈道會,那時可說是萬人空巷,主將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教會。
偕叡廉上臺使用臺語佈道,旁人看來,更是吸引人駐足聆聽的一大賣點。
除了致力佈道宣教,偕叡廉也借用「滬尾偕醫館」舊舍,成立查經聖經中心,藉由查經分享,深化信徒的靈命成長。
另外成功在北海岸開拓三芝小基隆教會、興化店佈道所,為此,小基隆教會在偕叡廉辭世後,更命名為「偕叡廉紀念教會」。
偕叡廉性格上的獨斷,在當時候的教會生態,並不如過去父親馬偕來的有利
,甚至遭到非議,但對於為主服事的熱情與行動力,值得教會後輩效法。
1963年7月20日偕叡廉肺病病逝於臺北馬偕醫院,葬於淡江中學內的馬偕墓園,靜依在馬偕墓碑旁,精簡厚重的墓碑背面,以漢字刻上「宣道宏教.萬世景仰」。
如今馬偕家族的宣教生命,仍然繼續傳承,傳承給臺灣教會。
延伸閱讀:
1、馬偕,《馬偕日記》中譯本全三冊,玉山社,2012。
本書多處記有馬偕對於兒子偕叡廉的紀錄。
2、蘇文魁,《台灣女婿黑鬚番》,台灣教會公報社,2012。
本書除記載馬偕的生平事蹟,更對於偕叡廉及馬偕家族的後續故事詳加說明。
3、鄭仰恩,〈論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及其對台灣教會的影響〉,《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人光,2005,頁25-157。
本論文從檔案史料闡述偕叡廉與其他在臺宣教士,對於聯合運動一事的當時看法。
4、葉晨聲,《從牛津學堂到淡江中學》,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本書介紹淡江中學的校史變遷,以及創辦人偕叡廉在其中的更迭經營情況。
chunglin49/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chunglin49's新文章百年前的穆斯林宣教倡議:海恩波與《伊斯蘭教在中國》連福川與西藏福音客棧天路歷程:清末臺灣基督徒的改宗與認同第五屆現代中國本土基督教神學之發展學術研討會議程表「當代中國宗教口述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年6月29-30日徵文啟事航向中國:英國傳教士麥都思與東西文化交流製作客家人:十九世紀傳教士的客家民族誌「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特展ChinaandtheTrueJesus―CharismaandOrganizationinaChineseChristianChurch2019年「東亞脈絡中的台灣基督教史」國際研討會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關鍵字
chunglin49'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延伸文章資訊
- 1偕叡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喬治·威廉·馬偕(英語:George William Mackay,1882年1月22日-1969年8月16日),漢名偕叡廉,是加拿大傳教士偕叡理(馬偕)與張聰明(偕牧師娘)之子,有馬偕二世, ...
- 2偕叡廉夫婦 - | 開放博物館
照片為偕叡廉夫婦。 偕叡廉( George William Mackay)為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長子,於1882年1月22日出生於淡水,大家通稱他為「小馬偕」。189...
- 3偕叡廉紀念教會 - Facebook
偕叡廉紀念教會. 140 likes · 2 talking about this. 偕叡廉紀念教會George William Mackay Memorial Church.
- 4繼承父志的馬偕二世:偕叡廉博士的宣教故事@ 臺灣基督教 ...
出生在一個宣教家庭,偕叡廉的身分格外引人注目,因為他是一位混血兒,父親馬偕是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宣教士,母親張聰明則是北臺灣五股的本地人,異地聯姻而誕生的孩子,旁人 ...
- 5馬偕博士孫女偕瑪烈辭世家族三代無私奉獻台灣 - 奇摩新聞
馬偕博士與台灣女子張聰明女士成婚,並育有二女一子,其子名為偕叡廉(George William Mackay)。偕叡廉成年後繼承馬偕志業,成為牧師並創立淡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