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質理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心理學中,特質理論是研究人類人格一個主要的方法。

特質理論家主要的興趣在於測量「特質」,這可定義為行為、思想和情緒的習慣性模式。

特質從時間的角度而言相對 ... 特質理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在心理學中,特質理論是研究人類人格一個主要的方法。

特質理論家主要的興趣在於測量「特質」,這可定義為行為、思想和情緒的習慣性模式[1]。

特質從時間的角度而言相對穩定,個體之間是不同的(如有些人是外向,而另一些是內向的),並會影響行為。

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是一位特質研究的早期先驅。

在他的理論中,「核心特質」對於一個人的人格是基本的,而「次要特質」(secondarytraits)是較為外圍的。

「共同特質」(Commontraits)是那些在一種文化內部和各種文化之間公認的特質。

「首要特質」(Cardinaltraits)是其中那些使個體能被強烈辨識出來的特質。

由於在奧爾波特的時代,特質理論家都更側重於群體統計而不是單個的個人。

奧爾波特將這兩種分別稱為「常規的」(nomothetic)和「獨特的」(idiographic)。

幾乎有無限數量的潛在的特質可以用來描述人格。

但是,因素分析的統計技術已經證明,特質的特定集群可靠地關聯在一起。

漢斯·艾森克建議,人格可以歸結為三個主要特質。

[2][3]其他研究人員認為,需要更多的因素,以充分描述人的人格。

[4]目前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五個因素就足夠了。

[5][6] 在幾乎所有的特質模型,甚至古希臘哲學中,都將外向性與內向性作為人格的一個核心特質。

在幾乎所有的模型里都能發現的另一個突出的特質是神經質(Neuroticism),或情緒不穩定性。

參見[編輯] 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 五因素模型 漢斯·艾森克 NEO-PI 人格心理學 參考文獻[編輯] ^ SaulKassin,(2003).Psychology.USA:Prentice-Hall,Inc. ^HansEysenck,(1967).Thebiologicalbasisofpersonality.Springfield,IL:Thomas. ^HansEysenck,(1991).Dimensionsofpersonality:16:5or3?Criteriaforataxonomicparadigm.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12,773–790. ^ Saucier,G.,&Goldberg,L.R.(1998).WhatisbeyondtheBigFive?JournalofPersonality,66,495–524. ^ McCrae,R.R.,&Costa,P.C.,Jr.(1987).Validationofthefive-factormodelacrossinstrumentsandobserver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2,81–90. ^ Costa,P.T.,&McCrae,R.R.(1992).Fourwaysfivefactorsarebasic.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13,653–665.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特质理论&oldid=39522346」 分類:人格心理學人格特質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CatalàDanskEnglishEspañolفارسیעבריתहिन्दी한국어Lietuvių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impleEnglishSlovenčinaไทยTürkçe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