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韓信的一生? - GetIt0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韓信是我極為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他的一生波瀾起伏,稱為傳奇毫不為過。
曾落魄如乞丐,靠漂母施捨充饑,但數年之後卻位極人臣;曾是個不知名的小軍官,卻一...
標籤:歷史歷史人物漢朝軍事韓信
怎樣評價韓信的一生?
12-09
韓信是我極為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他的一生波瀾起伏,稱為傳奇毫不為過。
曾落魄如乞丐,靠漂母施捨充饑,但數年之後卻位極人臣;曾是個不知名的小軍官,卻一夜間被蕭何舉為大將;曾為劉邦出謀劃策,規取天下,卻沒能保全自身;曾經統帥千軍萬馬轉戰南北,卻被婦人斬於菜刀之下。
韓信實在是個很奇怪的人,許多矛盾如水火的性格同時存在於他的身上。
我上高中學的第一篇文章是《項羽本紀》,第二篇是《淮陰侯列傳》,語文組的老大確實有兩把刷子,這麼多年我還沒有忘記這兩篇文章,太史公巨筆如椽,寫出了壯麗的史詩,引人遐思。
多年後再讀起這兩篇文章還是感慨不已,項羽和韓信大約是劉邦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甚至比蕭何和張良還要重要,項羽是他早年反秦的盟友,之後成了爭天下時的仇讎,而韓信是他打敗項羽的左膀右臂,之後成了大漢帝國的不穩定因素,不得不借老婆之手除去。
當年在讀《淮陰侯列傳》的時候,我隱約感受到了韓信矛盾的性格。
受胯下之辱大約是韓信早年最著名的一件事,但在此事之前,「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時信往,不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這件事往往被忽略,不過細想起來很有趣,亭長老婆肯定不止一次流露出對韓信蹭飯的不滿,但為何直到「晨炊蓐食」之後韓信才發怒?而能為一頓飯發怒的韓信,面對胯下之辱的時候為何選擇了隱忍?亭長給韓信管了幾個月的飯,比漂母對韓信更好,然而韓信的做法是「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及下鄉南昌亭長,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
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
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
』」我更覺得韓信的大度像是一種沽名釣譽,他若是對這種奇恥大辱都可以忍受,那麼亭長妻子的那點小花樣又算得了什麼?何至於賞賜百錢,形同羞辱?「晨炊蓐食」、「漂母飯信」、「胯下之辱」,這三件事韓信的表現分別是「怒」「喜」「忍」,從中可以窺見韓信性格的複雜,既有知恩圖報,也有睚眥必報。
韓信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自從他登上拜將壇的那一刻,楚漢相爭的大幕便緩緩拉開。
他通過詳細的分析,說服劉邦與項羽撕破臉皮,還為劉邦部署了進軍的方案,漢軍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平定三秦,攻取中原。
之後劉邦不小心玩脫了,在彭城高地被項羽用騎兵反殺,逃跑中狼狽至極,劉邦的性格也是纖毫畢露。
「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
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
如是者三。
」(求魯元公主的心理陰影面積)。
韓信又及時出現,在滎陽擊破楚軍,維持了戰線穩定,保全了漢軍主力(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
值得一提的是,此戰中擊敗楚國騎兵,為劉邦掙回臉面的是韓信麾下的「郎中騎兵」,最後在烏江逼得項羽自刎的也是這支騎兵部隊,他的遺體被五位漢軍騎士奪得,這五人因此而封侯。
其中一位赤泉侯楊喜,他的第五代孫楊敞是司馬遷的女婿,而司馬遷沒有兒子,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司馬遷能把追殺項羽一役寫得猶如親臨現場,他可以很輕易的聽親家聊起祖上的豐功偉績(「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楊喜:親家你敢不敢別寫這段⊙﹏⊙b),這世間真是有很多幸運的巧合。
再說回韓信,他麾下這支「郎中騎兵」的主要成員都是從前秦軍的騎士,在楚漢對峙中以其機動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之後韓信「木罌缻渡軍」奇襲安邑,平定魏地,接著偕張耳在井陘背水一戰,大破趙軍二十萬。
此時韓信可謂名震天下,眼看就要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但是命運也在此時埋下了伏筆,平定趙地後韓信遣使赴燕國,燕王見漢軍勢大遂投降,韓信「乃遣使報漢,因請立張耳為趙王,以鎮服其國。
漢王許之,乃立張耳為趙王。
」這條記載很值得玩味,張耳是韓信的同僚,韓信此舉毫無疑問會刺激到劉邦,畢竟劉邦才是扛把子,如何封賞部下並不是韓信應該考慮的,他這個舉動有著很強的僭越意味。
何況目前漢軍還未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此時替自己的同僚請功大約只有一個解釋,韓信玩了點小聰明,張耳不過是他的僚機(大霧),尚能獲封趙王,那麼自己未來的封賞會更為豐厚。
面對如此下屬,劉邦安能不忌憚?但是劉邦此時還不能和韓信撕破臉皮,楚軍的勢力依然強大,他也只能就範,封張耳為趙王,但他的內心,一定是極度不爽的。
之後的「假齊王」事件讓他更不爽,「(韓信)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
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願為假王便。
』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當然,張良和陳平這兩個人精立即踹了劉邦幾腳,劉邦迅速明白過來,自己想打敗項羽不能沒有韓信,對於他的要求只能照單全收,所以「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
」但這種被下屬要挾的感覺,應該沒有上司會喜歡,唐代詩人李紳寫道「英主任賢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龍鱗」,對於統治者而言,權力就是他們的逆鱗,觸龍逆鱗遲早是要死得很難看的。
而在「假齊王」事件之前,韓信坑死酈食其一事也該自己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本來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投降,結果韓信趁機偷襲齊國,齊王向項羽求救,項羽遂發兵二十萬,雖然韓信最終大破楚軍,但無疑給他在劉邦心目中的印象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其一有搶功之嫌,且坑死了高級官員,其二造成了戰爭局勢的複雜化,萬一他玩脫了沒能擊敗齊楚聯軍,那麼劉邦這邊遲早要gg,其三此舉形同養寇自重,有脅迫劉邦給自己更大的封賞之嫌,其四影響了劉邦本人的信譽和聲望,下次劉邦還怎麼派謀士勸人投降?更何況其他勢力已經能從此事看出劉邦並不能很好的節制自己的部下,這是一個統治者所不能容忍的。
項羽在二十萬大軍敗於韓信之後派人遊說韓信,希望韓信能背反劉邦,進而三分天下,被韓信拒絕。
他的謀士蒯通也試圖說服韓信背反劉邦,同樣被拒絕,有趣的是,韓信兩次的說辭極為相似。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當年我為此感慨,可憐韓信一代名將,奈何因為幾件衣服,幾頓飯誤了一生,真是奈衣誤_(:з」∠?)_!但是現在想來,韓信的上述表態只不過是找個借口罷了,他自己很清楚自己的斤兩,劉邦和項羽的班底不是自己能比擬的,如若真三分天下,他一定是最弱的,也是最沒有希望活到最後的。
倘若他真的忠誠,劉邦被楚軍圍困在滎陽時(《史記》的記載為兩次「急圍」),韓信為何還要以平趙之功請立張耳為趙王,而不是迅速率軍南下馳援劉邦?劉邦甚至自稱漢使,闖入韓信的軍營「張耳、韓信未起、即其卧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
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
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劉邦所在的主戰場危如累卵,還要親自到下屬的軍營奪符收兵,他的內心幾乎是奔潰的。
而且劉邦之所以能夠逃出滎陽,全靠紀信假扮自己吸引了項羽的注意力,結果紀信被項羽給活活燒死了,不收拾韓信,紀信簡直死不瞑目。
南宋學者陳耆卿(曾任著作郎兼國史館編修)在《韓信論》中寫道「帝之取天下雖不可一日無信,亦不能一日不疑信。
惟其不可一日無,故不能一日不疑也」劉邦及其高級謀士對韓信的猜疑也不是一天兩天「一下魏、代即收其精兵,詣滎陽,惟恐其兵之多此,一疑也。
下趙、燕,則晨自稱漢使,即其卧奪之印符,惟恐其權之固耳。
此二疑也。
至於請為假王,而繼以真王之命,則其疑遂成。
」但韓信似乎並沒有意識到劉邦正在猜疑自己,依舊我行我素,請立假王之後又來了一出「固陵失約」。
在漫長的對峙之後,精疲力竭的楚漢雙方締結了和平協議,約定以鴻溝為界,各自罷兵。
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計策,撕毀與項羽的和平協議,與韓信、彭越約定一同追擊楚軍,結果這兩個坑貨按兵不動,劉邦再次被反殺一波,坐困固陵。
感覺有如嗶了狗的劉邦不得不採納張良之計「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韓信於是發齊軍三十萬共圍楚軍十萬於垓下,這種隊友換我我也受夠了。
韓信打仗的動力全部來自於加官進爵,而非對劉邦的知恩圖報。
這樣員工,說不定哪一天就會投奔別人門下,始終是一個不穩定因素。
公元前196年,陳豨謀反,劉邦親征,呂后誅殺韓信於長樂鍾室,遣人帶韓信首級送往前線。
宮使行至靈石城南高壁嶺逢劉邦凱旋,遂葬於嶺上,隨從軍士每人捧土一掬即堆成墓,此處後來被稱為「韓信嶺」或「韓侯嶺」。
一代名將,落得如此下場,讓人唏噓。
再細想此事,劉邦還沒翹辮子,呂后哪來的膽子殺朝廷重臣。
至於韓信謀反之事我並不相信,韓信據有齊國,楚漢對峙的時候不反,被奪去兵權之後才造反,這不是大寫的作死么。
所謂「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和「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恐怕這一切都是劉邦的授意,只不過需要一個口實罷了。
韓信的「忠誠」,自始至終都是一種對得失的權衡,只有出的價碼足夠高時才能得到韓信的「效忠」,投奔項羽未受重用,便棄楚歸漢;在漢軍同樣未受重用,便再次逃跑。
從這個角度看,蕭何堪稱識人有術,讓劉邦來了一出當眾拜將,韓信過足了癮裝夠了逼。
然而命運是最好的諷刺小說,韓信並不知道自己也會因為蕭何而死,有道是「能用能誅誰計策,嗟君終自愧蕭公」。
對於韓信的評價,愚以為還是司馬光說的最好「始漢與楚相拒滎陽,信滅齊不還報而自王;其後漢追楚至固陵,與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當是之時,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顧力不能耳。
及天下已定,則信復何恃哉!夫乘時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難哉!」韓信求利於君主並無不可,但他用市井手段要挾君主,這就為自己挖好了墳墓,可憐可悲可嘆。
考慮到他所處的時代,中國的帝國之路剛剛開始,韓信成了一個懵懂的犧牲品,這並不是他的錯,他沒有和後人一樣的國家觀,在他的觀念里,從來就沒有為國家奉獻這件事,只有為自己牟利。
在我看來,他是一個手法高超的賭徒,但是賭徒遲早要輸掉一切。
隨著漢朝大一統帝國的建立與穩固,全體國民逐漸形成了對國家的忠誠,再難有韓信這樣拿軍國大事為籌碼與皇帝討價還價的投機者,取而代之的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耿介誠臣。
貼我之前自己寫的一篇文章,請大家指正。
我眼中的韓信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蘇軾《留侯論》
韓信的志向--------------------------------------------------------------------------------------------------------------------------------------------讀古書,常感嘆古人之隱忍與耐心,每讀必擊股稱絕。
史記中我最愛的就是《淮陰侯列傳》,為韓信的人生感概萬分。
一個落魄皇族,平日里好帶刀劍,卻不得不過著最下等人的生活。
堂堂男兒,只能寄宿在別人家裡,卻被嫌棄。
無技傍身,河邊垂釣也不得法,最後幸得漂母分食,許以回報,卻被怒斥道: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韓信何人也?高祖曰: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
中國古時四大名將,白韓李岳,韓即為韓信。
韓信雖不可稱有經天緯地之才,但卻有戰無不勝之計。
在他年輕的時候,不能自食,空有一身本事,遭人嫌棄,他的內心之悲,不是吾輩所能夠想像的。
李白杜甫同樣懷才不遇,但他們享有世之盛名,韓信呢?司馬遷寫道:
「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
」
韓信領兵,多多益善。
一戰破代,一戰破趙,遣使降燕,一戰破齊亡龍且,十面埋伏破項羽十萬大軍,四面楚歌誘西楚霸王倉忙出逃。
自拜將開始,無一敗績,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以定三秦,帳下請兵獨當一面而平黃河以北。
從拜將之時用「匹夫之勇,婦人之仁」精確概括項羽性格弱點的察人之力,到滎陽之戰領兵向北開闢北方戰場的戰略膽識,再到大小戰役尋不到痕迹的計謀運用,這樣一個可以與孫武孫臏共推謀戰派代表人物的韓信,真的就只會打仗?兵法即是方法論,以韓信之才,難道沒有能力學會農耕么?如果努力,真的如史記所寫「不能治生商賈」么?非也。
韓信是堅信自己的使命,絲毫不敢懈怠而已,是不願向現實低頭,不願分散精力僅僅為了飽食,不願放棄自己多年胸中的大志啊。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
」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
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韓信受胯下之辱,司馬遷用一個「孰視之」把韓信的整個神態和心理活動全部寫出來了。
韓信不能殺了這個人么?當然可以,但是真若如此,韓信必然被官府緝拿,日後何以成大事?於是韓信低頭匍匐從人的胯下鑽過,常人尚不能忍受,韓信乃王孫,古時候地位高卑之別與我們今日相差甚大,這一鑽,對韓信而言更難。
多年以後韓信封楚王,衣錦還鄉,賜給當年分食給他的漂母千金,不僅沒有殺這個當眾侮辱他的人,反而封了他做中尉,告訴諸將士說:
「此壯士也。
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
」
韓信的謀略--------------------------------------------------------------------------------------------------------------------------------------------韓信少時的隱忍,磨練了他的心性,而韓信胸中志向之高遠,可以窺見。
也正是這些經歷,給了韓信翅膀。
韓信善於示弱,滅趙一戰,敵眾我寡,韓信背水而乘,士兵無路可退,有昔日孫臏上屋抽梯計策之妙,趙軍大笑之,韓信詐敗,趙軍見狀傾巢出動,大營空虛,事先由韓信埋伏好的兩千輕騎兵衝進趙軍大營把所有趙旗換成漢旗。
此時韓信敗退到河邊與趙軍背水一戰,漢軍無路可退都拚死作戰,趙軍見一時不能取勝便想回營,結果看到整個軍營都已易幟,大驚失色,軍下士兵四處散逃,趙國的將領即使斬殺逃兵也不能制止趙軍四散。
此時韓信再以兵兩面夾擊,趙軍潰不成軍,趙王被殺。
僅此一戰,趙國平定,韓信兩次欺騙了對方,玩弄敵軍的心理,前後毫無痕迹,而且對戰事的發展過程完全了如指掌,開戰頭一天晚上命令手下人做飯,說道:
「今日破趙會食!」
當時趙軍人數遠勝於漢軍,況且漢軍長途跋涉,趙軍以逸待勞佔盡地利。
誰知第二日漢軍果然破趙,韓信帳下將士無有不服。
韓信戰龍且,再次示弱,兩軍在濰水兩岸陳軍,韓信派人在上游放下沙袋阻擋水源,次日渡河引龍且追擊,龍且見韓信逃走大笑道:
「固知信怯也!」
龍且早就聽說了韓信出人胯下的事情,心中輕視韓信,引兵追擊,在渡河到一半的時候韓信命人將上游堤壩放開。
洪水傾瀉而下,龍且戰死,手下被濰水分為兩段,四散潰逃。
這一仗的勝負,在多年前韓信鑽跨的那天下午,就已經決定了。
韓信戰項羽,還是示弱,項羽何許人也?力能扛鼎,巨鹿一戰以少勝多消滅秦軍主力,彭城之戰三萬人打敗劉邦五十六萬人殺敵十萬。
當時劉邦倉皇出逃,竟然兩次把親生孩子踹下車去。
後來項羽與劉邦滎陽會戰兩失兩得,劉邦一直走在生死邊緣。
項羽自號西楚霸王,是戰無不勝的軍事天才,自恃甚高。
韓信自領中軍,手下領左右軍成羽翼之勢,劉邦所部列在韓信後方,然後命令左右軍按兵不動,自領中軍突襲項羽,周旋片刻就佯裝不敵。
項羽向來擅於用騎兵進行快速集中突破,見到韓信遁逃,再加之劉邦在後,項羽迅速領大兵追擊,此時左右翼漢軍襲擾奔襲中的項羽,項羽左右受敵放慢了突擊速度,韓信又引兵回擊,打的項羽只能潰逃。
韓信鑽胯時,一市人皆笑。
就是因為所有人都覺得他膽小如鼠,後來韓信的對手總是小看他,總想很快殲滅他,反而中計。
韓信年輕的時候隱忍如此,日後方成大事,他的成功與他的隱忍是密不可分的。
對具體戰爭過程感興趣的可以看看這個韓信的死亡--------------------------------------------------------------------------------------------------------------------------------------------但是,韓信雖能忍,卻還不夠能忍。
韓信年少時雖能忍,但是胸中卻從未把這份痛苦放開,項羽和劉邦在滎陽僵持不下的時候,北方已經被韓信平定,韓信如果願意,大可以在北方自立為王,天下鼎足而立,這個時候,韓信幫項羽,劉邦就得死,韓信幫劉邦,項羽就得死。
項羽派使者勸韓信倒戈,韓信說道: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
從中看出,韓信一直很需要受到別人的尊重,他的隱忍並不是真正的放下,而是一直在把這種需求推後,總在想著用現在暫時的恥辱換取以後的飛黃騰達,他心中一直有很強的被別人尊重的需求。
他在項羽帳下,做個小職位,項羽剛愎自用,從來不聽他的建議,而劉邦直接把他拜作大將,這中間的落差,把韓信死死地釘在劉邦這邊。
韓信又回復項羽的使者說:
「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
」
可見韓信乃是一個重情義的人,他在最後為什麼謀反呢?還是因為劉邦剝奪了他的地位,沒有滿足他的需求。
在劉項兩家相持不下而韓信已然平定北方諸國駐兵齊國的這個契機,齊國有個辯士叫蒯通對韓信說了兩段話,非常精彩:
「天下初發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襍鵷,熛至風起。
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
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勝數。
楚人起彭城,轉斗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捲,威震天下。
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於此矣。
漢王將數十萬之眾,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
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
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
當今兩主之命縣於足下。
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
臣原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
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彊,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
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
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原足下孰慮之。
」
這是說,當今天下之勢,全繫於韓信的決定,韓信幫誰誰就贏,不如韓信自立為王,然後平衡天下的勢力。
再修養生息,與民利,收人心。
韓信答道: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可見韓信確實是一個知恩必報的人,並不全如後世評價。
蒯通於是繼續說:
「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
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後爭張黶、陳澤之事,二人相怨。
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逃歸於漢王。
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泜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
此二人相與,天下至驩也。
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漢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於張黶、陳澤。
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己,亦誤矣。
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野獸已盡而獵狗烹。
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於勾踐也。
此二人者,足以觀矣。
原足下深慮之。
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
這段話說的非常精彩,舉了常山王(張耳)成安君(陳余)兄弟相屠,勾踐滅吳之後殺了文種的典故。
現在韓信和劉邦的交情,絕對比不上常山王和成安君的交情,韓信對劉邦的忠信,絕對比不上當年文種對勾踐的忠信。
韓信卻功高震主,這實在是太危險了。
蒯通深刻地點出了爭奪天下是項羽劉邦的根本利益所在,韓信不應該拘泥於俗世的道德倫理,因為劉邦並不會念及韓信的舊情。
再加之,韓信想要的是裂土為王,劉邦想要的是稱帝天下,兩者政治追求相左,遲早要爆發衝突。
不過韓信最後還是沒有採納蒯通的建議,替劉邦打下了天下,最後卻被呂后一介女輩殺死,臨死時大呼道: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韓信雖然少時能夠隱忍,但是胸中卻沒有消卻爭強鬥狠之氣,所以多年後才會對分封地位非常執著並且身上多了不少傲慢之氣。
為了保住自己的楚王之位,殺了鍾離昧,並且天真的以為這樣劉邦就不會動他,結果還是被貶為淮陰侯。
有次他去拜訪樊噲,樊噲跪拜相送,韓信卻笑著說:
「生乃與噲等為伍!」(我竟然要跟樊噲這樣的人為伍了)
多年的隱忍,在韓信胸中埋下了一個必要出人頭地的種子,這樣的種子,使他奮發向上,終成千古名將,這樣的種子,也使得他在胸中存下了許多怨氣,最後想要通過造反來改變被貶謫的地位。
功成之後的韓信,開始放縱自己對名利的慾望,再也不見當年的隱忍。
韓信的人生,起點非常低,成就非常高,最後不是死在戰場上卻是死在一群宮女手上,這大起大落,每每讀起都讓我唏噓不已,而我對韓信的人生也從崇拜到同情再到理性的批判。
人都說韓信「成也蕭何敗蕭何」,我覺得韓信「成也鑽跨,敗也鑽跨。
」另外兩個非常能忍的人,張良和司馬懿又要比韓信略高一籌。
張良功成之後不要封賞,自己研究成仙之術去了,可見張良得太公兵法之時,已從老者處學得隱忍,所以蘇軾說他
「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
功成身退遂得善終。
司馬懿七十歲時滅曹爽,曹芳年幼,魏國實際權力已經盡在他的手中,司馬懿一生所求已經得到,但是司馬懿卻仍然不動手奪位,實在是城府極深。
如果司馬懿立即奪位,難免背負罵名,然而司馬昭之心,天下皆知,等到天下人都已經麻木之後,司馬炎才逼魏元帝退位,國號晉。
司馬懿一生裝病多次,幾十年懷才不遇,直到七十歲才撥開雲霧見日出,比起韓信的隱忍,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在成功之後仍然不忘形,考慮地仍然如此周全,實在是古今第一人。
秦末漢初之時,天下群雄並起,然而真正的軍事天才卻只有兩人,項羽和韓信,項羽因為剛愎自用而敗給了隱忍善示弱的韓信,韓信又因為欲求不滿而敗給了自己。
這真是讓人感嘆啊!
說起來韓信,有一個故事頗為玩味。
遂械繫信。
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這即是羞與噲伍的典故,乃是發生在歷史上的真實事件。
一個羞,一個笑,一個有鮮明性格的韓信形象躍然紙上。
擺架子的韓信,跪拜送迎的樊噲。
須知道,樊噲即是高祖豐沛集團中的功勛之一,還有一層身份是劉邦的妹夫,他的地位是很特殊的。
劉邦軍入咸陽時,樊噲和張良勸阻劉邦不要迷戀秦宮繁華留宿,這是其智。
鴻門宴時,又是樊噲闖帳護主,這是其勇。
後來英布造反的時候,劉邦有陣子病的很厲害,卧在宮中,下詔誰也不見,周勃,灌嬰等人都不敢入內。
十餘天后,又是樊噲帶頭推開宮門,徑直衝了進去。
疏不間親,還是因為他和高祖的關係比較親。
噲以呂后女弟呂須為婦,生子伉,故其比諸將最親。
即是在劉邦集團中,樊噲的位置也是頗為特殊的,也相當的煊赫。
高祖和他親近,又有呂后的奧援。
這樣的一個人,跪拜韓信卻視為理所當然。
韓信是什麼反應呢?坦然受之,還大笑出門。
樊噲把韓信當作大王對待,韓信也樂呵呵的甚為受用。
他本就是心雄萬夫,裂土一方的英雄人物。
樊噲出生於前242年,韓信出生在前231年,韓信比樊噲小了十一歲。
論年齡,輪地位,如果韓信是把自己放在一個漢臣身份上的話,他是萬萬不會如此託大的。
讓一個年長者,皇帝的連襟給你下跪嗎?就是張良,蕭何也沒這麼粗的腦細胞吧。
很可惜,種種跡象表明韓王永遠停留在了那個楚漢相霸,信為天下權的的年代了。
那個早年受漂母恩惠而不忘,與南昌亭長斷義而去,能受胯下之辱的男子。
也是那個無奈逼死鍾離眛,被宮女捅死在未央宮的男子。
這是一個驕傲的英雄,有種人活著就是為了創造英雄的業績,能忍不可忍,能行不能行。
驕傲的源頭或許是因為自己的過去,在竹簡的年代,信佩劍,通文史,還能擁有駭人的軍事才能。
舊貴族的出身,遇見奇妙的機緣,過去就像是一個迷。
韓信的驕傲,更多因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
所以為郎官而不屑離楚,為治粟都尉而離漢。
若用信者,即可強國強兵奪天下,信乃是棟樑自詡,心雄萬夫。
天下之家,能如信者,能有幾人。
韓信26歲被劉邦拜為大將軍,接著收拾劉邦彭城之敗的爛攤子,27歲滅魏,滅趙,滅齊。
29歲十面埋伏,項羽自刎。
這樣彪炳的戰績,可以說是在歷史上難尋其比。
如此宏大的功業,是韓信軍事才能的體現,也是他自傲的本錢。
不論是從年齡上,從戰績上,劉邦的元老不嘆服這位年輕人是不可能的。
可嘆服之後呢,會不會如鯁在喉,夜不安穩。
劉邦,蕭何,張良都比韓信差了兩個十年。
這樣的國士,用好了還好說,若是用不好呢,這就是懸在君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陳平當年在劉邦軍中重用的時候,周勃和灌嬰等元老將領不滿,給陳平潑灑過通嫂的髒水。
更不用說年紀更輕,更受重用的韓信。
就是楚漢戰爭中,也多有劉邦收韓信精兵,奪其印符的事迹。
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
種種行為,很可能說明了劉邦對韓信的態度。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韓信羞與噲伍,就這心態那個皇帝敢滿意?太史公嘆息,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
話說回來,韓信要是沒這份傲氣,他還是那個年輕有稜角的韓信嗎?韓信死,高祖且喜且憐之。
喜的是,終於去了一塊心病。
憐的是,從此以後,恐怕再也沒有這樣英雄的人物了,那個暴烈年代的年輕豪傑。
和平的年代就要到來了,有些人卻註定見不到希望的曙光。
ps;一點額外的知識。
劉邦對於韓信的態度,楚漢爭雄時,韓信為何不擁兵自立?-歷史人物韓王的業績分析,韓信要怎樣做才能不被處死?-歷史人物
「長畏此生不逢時,才堪經維誰得知?最懼千秋身死後,竟然當年人未識!」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煙雲,一切都是宿命,一切都是無法變更的過去。
命運之神的嘲弄從來都不曾離開過那個獨坐在淮陰河邊乞食的失意青年-----那個受盡羞辱不得不從惡少胯下穿過的膽小鬼;那個項羽帳前卑微的奇貌不揚的執戟郎;那個被漢王視為狂妄自大心腹之患的淮陰侯。
原來,那個叫「韓信」的男子,從來不曾遠離過落魄。
與秦末大亂大多出身貴族官僚的弄潮兒們相比,韓信的出身是那麼的卑微,活到二十多歲,卻從未體會過被人尊重的滋味;而且他的身材也不高大,甚至面黃肌瘦,在那個以貌取人的時代,以至於他從未被人重視過,並因此常常受到街頭惡少的侮辱;更要命的是他也不懂得如何謀生,衣食無著,只能厚著臉皮寄在亭長家裡蹭飯吃;他是如此的平凡,如此地不堪,甚至連一個關心他的親人都沒有,和那個時代的大多數庸碌的流浪者一樣,他的活著和死去,如同最低賤的螻蟻,不會在歷史中激起任何波瀾,不會對他人產生一絲一毫的影響。
但是,當一位善良的洗衣服的老大娘賜給快被飢餓折磨得幾乎要咽氣的韓信一碗飯時,已經數日未進食的他卻堅定地對老大娘說:『待我將來取得富貴,一定會用數千兩的黃金來報答您今日的德行。
』老大娘聽完卻輕蔑地回答道:『大丈夫不能靠自身之力以自立,還好為誑語,尚有何臉面存於世間,我是看在你可憐的份上才救你性命,也從來不奢望你這種人能夠報答我。
』漂母的藐視,並未改變韓信對自己志向的看法,因為在此之前,他已經受到過足夠多的更殘忍更無情的嘲笑,他曾被厭惡其寄食的亭長夫人毫不留情地踢出門外,他曾被路邊的街頭少年強迫從胯下穿過,他曾因饑寒交迫不得不偷竊而被亂棍追打,他受到過一個人所能夠遭受到的所有恥辱和失敗,而且在今後的生涯中,他還要經受更多更加殘酷的事情。
對於一個野心勃勃且對成功極為期待的青年來說,還有什麼東西比這些更加殘酷的呢?落魄的生活是如此地漫長且令人絕望,兒時和韓信同樣懷有偉大志向的夥伴們在殘酷的打擊下早已將那些憧憬丟棄得乾乾淨淨,對於他們,榮耀已經成為一種囈語,歲月、環境和滄桑默默地毫不憐惜且非常高效地,將這些人無論從身份上還是心靈上都研磨成了和那些終日遊走在街頭乞食的流浪者一模一樣的生物。
而這些理想者的蛻變,人類社會從古自今都在一代一代毫無變更的輪迴著。
因為,人是一種社會的動物,人的所有觀念理想信仰其實都是與周圍環境的支持分不開的,當一個人的理念得到周圍人的認同時,他對這個理念的相信和執著程度會因此大大加強,他會更加堅定這個理念並為之奮鬥。
但是,當一個人的理念根本得不到周圍的響應,甚至被他所有接觸過的人所否定的時候,在喪失了這些外在支持的條件下,他就很難再相信自己所堅持的理念是正確的了。
這種理念可以是理想,也可以是信仰,還可以是一種政治理念。
一個人在前者的狀態下堅持自己的理想是容易的,但是當他處於後者的境遇時,他的自信和執著是否足夠強大到-----還能毫不動搖地無帶一絲懷疑地繼續為這個理想義無反顧的奮鬥下去呢?絕大部分的人是根本無法做到的,他們無所信念,來回搖擺,勝利的時候就像螞蟻一樣聚集起來,失敗的時候則像鳥獸一樣一鬨而散,他們會在驚慌失措中慌慌張張地選擇放棄自己,他們會因為忍受不了孤獨而效法周圍而最終選擇隨波逐流,他們會在時間的雕磨中漸漸喪失了那顆曾經炙熱的心,他們會在一連串無情的打擊下變得悲觀絕望,他們會在他人的冷嘲熱諷中變得意志消沉。
但是,當所有人的意志都已崩潰,當所有人理想都已幻滅,當所有人的思考都已變得麻木的時候,那些最堅定最執著的人-----卻往往能在最殘酷無情的挫折面前保持永不動搖的鋼鐵決心,拿破崙說過『山嶽可以崩塌,但朕之信念不可動搖!』韓信-----就是這樣的人,恥辱只會使他變得愈發堅強,失敗只會讓他更加渴望成功,與日益沉默的外表相比,他對理想的熱情卻與日俱增,少年時的志向依然未變,只是更加堅定執著,對於自己的成功,他從未產生過絲毫懷疑:『余若得基本,天下庸庸,何足慮也。
』於是,當陳勝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怒吼後,韓信帶上自己僅有的一把劍,不懷一絲躊躇,渡過淮河,離開家鄉,去追尋心中的偉大志向去了。
然而無論他對未來懷有多麼大的期望,在他最初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他是在默默無聞中甚至是被人輕視中度過的,項梁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而項羽本來也不想留他,儘管後來在范增的勸告下給了他個干看門工作的持戟郎的差事,但這僅僅是一個軍營中類似小丑的卑賤角色。
此時此刻,胸懷天下的青年卻不得不低眉吟首做一個最卑微的職務,如同一隻骯髒的哈巴狗捲縮在籠子裡面,被門前進進出出的人群嬉笑。
投軍時懷有的巨大期望如同肥皂泡一樣被迅速且無情地戮破,變得只剩下一文不值的空氣,但是他並沒有選擇的能力,他只能等待,默默的等待。
然而通過漫長的守候,在終於確定無法在這裡實現自己的志向後,他選擇了投奔劉邦。
劉邦被稱作是知人善任,禮賢下士,但是,面黃肌瘦貌不驚人的韓信卻沒能讓劉邦對他產生任何興趣。
韓信終於被任命為一個看守糧倉的小吏,但是這樣的低賤官職可憐到連稍微像樣的上層官僚都無法見到。
不知道他在這種百無聊賴的日子裡面苦候了多少天,他----就像潛伏在沙丘裡面的猛虎一樣,撩撥著自己鋒利的爪牙,望眼欲穿急切期盼著獵物的出現,卻又不得不強忍飢餓的痛苦繼續靜靜的守候,而他此時已經等候了二十多年了,他的人生已經走過了一大半,難道還要再這樣幾乎毫無意義地等下去嗎?直到有一天,糧倉被盜,韓信晦暗的命運似乎悲哀到了極點,被判連坐將要處死,當刀斧手已經砍殺前面幾個小吏,正要走程序一樣將他剁成兩半的時候,不能容忍就這樣窩囊死去的韓信對著監刑的滕公用盡全身力氣地大吼道:『漢王不欲平定天下乎?奈何輕殺壯士!』『壯士』-------自從韓信出生以來,在人們的眼裡,他的作為從來都與這個名詞所描述的形象特質完全絕緣。
他不夠勇敢,因為他曾忍辱偷生從街頭流氓的胯下穿過;他也不夠威武,因為他曾作為一個持戟郎像一個小丑一樣站在門前被人戲弄;他還不夠正直,因為他曾無恥的偷盜別人的東西;更要命的是他甚至缺乏一個普通人應具有的起碼的骨氣,因為他曾無數次地在他人面前屈膝跪地-------目的僅僅是為了獲得一碗飯添飽肚皮。
他就像一坨屎一樣的活著,卑微、下賤、無人理睬,而且還散發著惡臭。
但是,韓信卻是一個真正的壯士,而且還是那種最堅強的壯士,因為他是純粹為他的信念而活著的人,他所做的所有一切的唯一目標就是實現他的信念------一個人絕對不能就這樣默默無聞的活著或者死去。
他從來不懼怕死亡,但是他害怕像一個流氓一樣如同野狗般倒斃在街頭鬥毆中;他從來不缺乏傲骨,但是他害怕像一個餓漢一樣變成河邊的無人關心的殭屍;他不怕死亡,不怕恥辱,不怕失敗,對於虛榮面子他毫不在乎,他----幾乎什麼都不怕,但是他實在畏懼無法實現他畢生所奮鬥的信念-----他相信他自己絕對會死,但是--------一定要死得轟轟烈烈,讓整個天地都為之變色。
滕公震驚了,他似乎在韓信的眼神裡面見到了他所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那種對權力和功名狂熱的貪婪------如同最饑渴的野獸對食物的期盼一樣。
他覺得眼前的黃臉的平凡男子似乎有著某種非凡的與眾不同的地方,因為那種執念太強烈了。
在滕公的推薦下,劉邦勉強任命韓信做了一名普通的軍官。
然而就像一頭巨大的鯊魚僅僅吃到了一粒蝦米一樣,韓信根本無法滿足,因為他的胃口太大,大得讓人害怕,這隻會使他變得更加飢餓而已。
這個時候,一個不經意的偶然,韓信與劉邦的親信蕭何進行了一場幸運的長談,而後,蕭何驚嘆韓信的才略,並暗暗下定決心等待在恰當的時候將其推薦給劉邦。
但是,韓信卻不想再等了,他決定放棄毫無指望卻薪水豐厚的低級軍官職務,在他眼裡,活著並不是為了活著,而是為了他的信念----一個不可動搖的信念,如果不能實現這個信念,生命的一切都毫無意義。
一天夜裡,他逃走了,當消息傳到蕭何耳朵里後,蕭何親自出發,快馬加鞭,終於在一條河邊攔住了無法渡河的韓信,夜色下,蕭何對韓信發誓保證道:『必使漢王予汝大將車之職務也』。
此刻,對於韓信,數十年的恥辱和痛苦,終於換來了回報,命運沒有辜負他的執著。
在楚漢相爭中,韓信為劉邦滅亡了三秦,魏、代、趙和齊七個敵對的諸侯國,降伏了燕國,並在最後一戰中徹底擊潰了項羽的軍隊。
他功勞如此之大,以至於漢王不知道用什麼來封賞,威望如此之高,以至於漢王不知道如何才能讓他安心成為自己的臣子。
『當你的敵人被你殺死後,就應該把最鋒利的寶劍藏起來。
』-----這句話不僅僅在啟發著門戈內洛親王,也同樣在啟發著擊敗項羽的劉邦。
劉邦稱帝後,先封韓信為齊王,後來不放心改封其為楚王,接著又不放心使用詐謀將其誘捕,貶為淮陰侯。
就這樣,韓信在短暫的輝煌後再次跌入了命運的谷底。
漢十年,陳豨謀反,高祖親征之,並密令呂后殺韓信,一天夜裡,呂后派武士把韓信捆縛起來,在長樂宮中的鐘室里斬殺了他,他死的那一天,山嶽變色。
韓信死了,但是他卻兌現了他的諾言,賜給漂母千兩黃金,報答了一飯之德;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因為他死的時候,就像他年青時所期盼的那樣----天下都為之震動。
生命之目的已經達到,猶如最絢麗的櫻花,片刻的燦爛必然伴隨著永恆的凋謝,但是它的瞬間美麗已永遠為賞花者所銘記,人生的這樣終結又何嘗不是一種壯烈的完美呢?這樣的湮滅又何須後人愚蠢的悲傷?短暫的一生過後,便是最偉大的永恆之光榮,韓信之死已得其所,其又復何恨焉?『我若朝露降人間,和風櫻花隨春謝。
逐鹿已隨英雄志,身死名敗又何妨?』http://weixin.qq.com/r/XEj27hvErUbSrV_N9x1O(二維碼自動識別)
1)韓信多厲害同為漢高祖劉邦欽點的漢初三傑之一——蕭何的八個字評語就已經說的極為到位:「至於信者,國士無雙」2)韓信平生韓信死時35歲,這時他已經被囚於長安整整6年了,在他擊敗項羽後受封為楚王到達人生的頂點之後2年,他在長安朝見劉邦之時被禁錮,隨即貶為淮陰侯,剝奪了兵權,而著名的歷時5年的楚漢之爭,就是以韓信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奇策出兵攻取三秦為序幕開始的。
倒退一下計算,這時的韓信只有22歲,換成今天才是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但這時的韓信已經在蕭何的舉薦下成為代表漢朝最高軍銜的大將軍,統領超過十萬的兵馬開始調集大兵團作戰,(注意「國士無雙」的評價並不是在韓信滅項羽之後才得到的,而是在登台拜將之前,韓信尚且默默無聞之時蕭何評價的,也不得不佩服蕭何的識人之能)韓信投奔劉邦之前,他一開始加入了項羽叔叔項梁的義軍,此時韓信還不到20歲,未及弱冠之年。
在項梁敗於章邯之手死於定陶之役後,他成為了項梁的繼位者項羽軍中一員,參與了讓項羽名震天下乃至名留史冊的鉅鹿之戰,可惜此時韓信只不過是一個小兵,所有光輝和榮耀都屬於此時最耀眼的英雄——項羽。
之後韓信成為了一名護衛大帳的執戟郎,無怪乎在陸川導演的《王的盛宴》中,把韓信寫成了鴻門宴的關鍵因素,要是腦洞開的更大些,那個在太史公司馬遷筆下,在鴻門宴上被樊噲舉盾撞入帳內的守衛說不定就是韓信,項羽,韓信,劉邦,張良,當世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理論家,居然出現同一個飯局裡,何其妙哉更戲劇的是,鴻門宴上,此刻是項羽佔盡優勢,而韓信一文不值,劉邦則命懸一線,張良卻是戰戰兢兢。
雖然此刻四人的地位和形勢相差猶如天淵之別,但是這一切都將在未來逆轉。
歷史並沒有塵埃落定,命運的巨輪也在繼續轉動。
這四個在各自領域都堪稱天才的人物,將用他們的勇氣和智慧,忠誠和背叛,押上無數人的性命,伴隨堆積如山的屍骨,流淌成河的鮮血,開始一場互相角逐和絞殺的遊戲,贏家將會攀登上權力的巔峰。
隨著秦朝的覆滅,項羽分封天下,韓信跟隨項羽衣錦還鄉回到彭城,隨著最後一次上諫也以失敗告終,他終於明白自己不可能得到項羽重用,這時韓信選擇離開,他從彭城(今天的江蘇徐州),一個人千里迢迢趕赴南鄭投奔劉邦(今天的陝西西南邊陲),就是今天自駕游上高速也要開上十天半個月的路程,他一個人走完了。
在丞相蕭何的再三舉薦下,一向無禮的老流氓劉邦破天荒的採用嚴格而隆重的禮儀,登台拜將,授予韓信統領三軍之職,斧鉞征討之權。
這一刻,龍歸大海,虎入平川這一刻,一顆比項羽更耀眼的絕世將星——韓信,終於走上歷史的舞台,開始他那征戰千里,興漢滅楚的路程。
3)韓信其人韓信是貴族出身,卻家道破敗要到處蹭飯,弄得人憎鬼厭,最後連飯也沒得蹭的時候,他只能學姜太公垂釣於河邊,不過姜太公是在等待賢君,而韓信是為了填飽肚子。
即使落魄如斯,他依舊為去世的母親挑選了一塊可容下數萬人守陵的廣闊墓地。
由於糟糕的釣魚水平,韓信常常食不果腹,一位好心的漂母(在河邊替人洗衣服為生的婦人)常常把自己的飯分給他吃。
(韓信是貴族出身這一點,除了漂母在分食時說的「吾哀王孫而進食」之外,在「胯下之辱」這個典故也有印證,韓信佩劍遊盪之時被當地流氓戲弄,最後甘受胯下之辱離開,始皇一統六國之後收繳天下兵器鑄成十二銅人立於咸陽,民間更不準私藏兵器,針對舊六國的遺留貴族,保留了他們佩帶家傳寶劍的尊嚴,但剝奪了他們的土地和財產)楚漢相爭五年,韓信率領大軍滅三秦,魏國,趙國,齊國,代國,修書迫降了燕國,百戰百勝,無一敗績,最後在垓下全殲楚軍,徹底擊敗不可一世,天下無敵的西楚霸王,完結了項羽的傳奇,成就了自己「領軍百萬,戰必勝,攻必克」的蓋世功勛。
割據天下三百年的戰國七雄——燕楚韓趙魏秦齊,當中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實現短暫統一之外,接踵而亡,六國相繼復立,除了韓國因為韓王一早就死去所以封國被除之外,韓信也完成了滅六國的壯舉,而這時的韓信不過27歲,比少年英才、天策上將的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天下之時還年輕2歲,比之位面之子、允冠百王的光武帝劉秀登基稱帝(還未一統)之時年輕4歲。
每讀史書至此,莫不拍案而嘆,天縱其才,天縱其才。
後世人稱其為兵仙,真是名副其實
韓信,大漢開國初期臭名昭著的陰謀家、野心家,是隱藏在大漢王朝的締造者、偉大領袖身邊的最危險的內奸、叛徒。
韓信,淮陰地區的一介地痞流氓,在秦末漢初的大起義時期,由於和另一流氓集團搶地盤失敗,投奔了獨夫民賊、西楚魔王項羽建立的「大楚復興黨」,加入了「偽楚軍」的「軍糧統籌所」(簡稱「軍統」)接受特殊訓練。
後來韓信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混入芒碭山起義隊伍。
在芒碭山上,韓信偽造其政治身份,騙取了護衛偉大領袖的警衛團團長夏侯嬰的信任,後經其推薦,來到偉大領袖的身邊從事文書工作,從此潛伏在偉大領袖身邊。
倒秦起義結束後,偉大領袖接受「義帝」熊心的調停,遵守《楚漢互不侵犯協定》主動放棄咸陽和芒碭山起義根據地,進駐巴蜀漢中地區,為了準備對抗身邊不斷磨拳擦掌、挑起事端、假和平真內戰、獨夫民賊項羽帶領的「偽楚軍」,偉大領袖提出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休養生息,韜光養晦」的偉大戰略。
然而韓信作為偉大領袖身邊的文書,卻故意曲解偉大領袖的戰略,暗地裡派人散布「鬥爭熄滅論」,廣大起義軍民不知就裡,紛紛解甲歸田,使起義事業一度陷入低潮。
起義低潮時代,軍民大量離開巴蜀漢中解放區,韓信也假裝去職省親,起義軍副軍師蕭何平時被其夸夸其談的口才和紙上談兵的想法所蒙蔽,極力向偉大領袖推薦韓信(一些攀附韓信的幾個無恥畫家文人顛倒黑白、篡改歷史創作了反動國畫《蕭何月下追韓信》並要求把它掛在未央宮的起義歷史博物館的《芒碭山,偉大領袖斬蛇起義》旁邊),偉大領袖迫於用人壓力,破格提拔韓信,並使其登台拜帥,盡掌起義軍軍事大權,這一切正中了韓信企圖搶班奪權的下懷。
掌握軍事大權的韓信慾壑難填,很快就把野心的爪子伸向政治權力,不久在漢中召開的第五屆漢軍軍事協調會議上,韓信就明褒實貶的對偉大領袖公開發難,提出了「偉大領袖善於將將,韓信善於將兵」的奇談怪論(史稱「多多益善」論),攻擊偉大領袖只會馭臣之術,不通用兵之法,企圖架空偉大領袖、離間偉大領袖和軍民之間的魚水情。
漢元年,「西楚魔王」項羽派遣手下「千手人屠」英布喪心病狂的弒殺義帝熊心於郴城,準備自己稱帝,就在這眼看中原人民就要徹底淪入黑暗,永遠成為獨夫民賊項羽的奴隸的千鈞一髮之際,偉大領袖毅然站出來為義帝發喪,同時在義帝追悼會上痛斥獨夫民賊項羽弒君,大逆不道,並發表《告天下百姓書》,至此天下歸心,偉大領袖成為了「法東斯惡魔」項羽暴政統治下中原人民們的苦海明燈,成都成為了老莊信徒孔孟弟子們的王道樂土、巴蜀漢中解放區成為了天下百姓的世外桃園。
漢初二年六月廿二日凌晨,惱羞成怒的獨夫民賊項羽冒天下之大不韙,公開撕毀了《楚漢互不侵犯協定》,調遣「千手人屠」英布、「過境三光」鍾離眜、「剃頭專家」季布等三將悍然發兵五十萬入侵我巴蜀漢中解放區。
由於平日受韓信暗地散布的「鬥爭熄滅論」蠱惑,我戍邊將士猝不及防,大批指戰員還未跑回自己的戰鬥崗位,就倒在「偽楚軍」的箭雨之下,隨後「偽楚軍」兵分三路,南北兩路分別由遣「千手人屠」英布、「剃頭專家」季布率領,展開「鉗形攻勢」直撲我巴蜀漢中首府成都,另一路由「過境三光」鍾離眜率領對沿途村莊開展「清村運動」,大肆搜殺掉隊的漢軍戰士、漢軍家屬、漢軍支持者、老莊信徒和孔孟弟子。
一時之間,王道樂土滿是殘垣瓦礫、世外桃源成為屍山血海。
待續
忍得住小流氓的胯下,卻栽在了老流氓手裡。
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
我寫這封信的時候,呂雉早已掛掉。
呂氏家族隨後就被周老二和陳平被他倆直接乾死了,連皇帝都被廢了,我們那代人,早都死的七七八八了。
就剩下我這個糟老頭子還能坐在黃昏的太陽下飲水看花,我們這個時代還沒有茶,我賴以消磨時間的唯一手段就是和周勃那個白痴下下五子棋,因為我倆都比較笨,所以只能下五子棋。
這天周老二家添丁進口,呂后都死兩年了,他還是很高興,喝的叮嚀大醉在家躺著睡覺呢,而我現在很害怕喝酒,我跟周老二那種沒心沒肺的人比不了,我總是很想念我們一起打仗的時光,一喝酒就會更想念。
如今陳平也已經病入膏肓,等這個人去世,能說正經話的人就不剩啥了。
雖然我們這幫人沒有一個是正經人,因為那個時候劉小四都還是個痞子。
還沒造反的時候,劉小四天天跟我吹牛說,如果他當了皇帝就天天請我吃白面饅頭。
別人都說我蠢,聽一個老混混瞎扯淡,還天天跑去聽。
可我就愛聽他吹牛B,因為只有這件事才能讓我覺得我的人生還有點意思。
那天我很餓,確切來講是我和劉小四都很餓,樊瞪眼不知道幹啥去了,可能是又跑去跟盧綰的未婚妻搞破鞋去了,沒有烤豬肉了....就能幹吹牛B了。
我跟劉小四說,咱們別吹水了,去搞點吃的去,算捧哏的樊瞪眼也沒在,沒意思。
他肯定在和盧綰媳婦夯昆。
要我說啊,盧綰那B就是太慫了,是我早就乾死樊噲了。
不知道為啥,劉小四聽到這句話就很生氣,究竟是因為我說乾死樊瞪眼,還是因為我說了盧綰慫的原因,這些事情都已經分不清楚。
聽完劉小四就打了我一頓,後來他就去蹲了一年班房。
想來想去,我們這些人身上都是一些爛事,其實他蹲班房也沒啥,曹典獄長也是自己人,就是不能吃烤豬肉了還是挺不爽的。
老曹總是怕我們把監獄也跟著燒了。
我想也是,不管在哪個朝代,只要燒監獄可能都是死刑。
沒豬肉吃的那一年,有的時候我也會餓肚子,我想起我餓肚子的時光就會突然想起一個人,他說他年輕時候總是餓肚子,餓的次數比我們每個人都多。
————我第一次認識韓信的時候,是在刑場。
那是我最不爽的一次之一,原因我已經忘了,到了刑場,拿起刀子我就砍死了十三個!越砍越神清氣爽,腦袋瓜子掉了一地,血流的嘩嘩的。
砍到最後一個了,那個人問我,「你家大王不想當皇帝了?為何要砍了好漢?」一聽到這裡,我就震驚了,嘿!他怎麼知道劉小四的理想是當皇帝的,我內心很慌亂,這丫難道也是我們沛縣出來的?我就想算了,沛縣的兄弟越打越少,還是留著吧。
別人問我咋不砍了,我也不好意思說這是我們沛縣人,不能砍的。
只能說,這孩子長的不錯,討人喜歡,留著算了。
當天晚上我就問他,」你怎麼知道劉小四的理想是當皇帝的?「」廢話,你們這幫人不是為了打江山,造反做什麼?「」那你的理想呢?「」我的理想是不餓肚子就行,再大就沒有了。
「」草,不餓肚子,種地就行,跟著瞎幾把造反,回家種田去。
「」你懂什麼?我這種人種地就是受罪。
「」草!打仗還會死人呢。
「」死也比受罪強。
「"草!流汗才多大點事兒?」「我不是農民,我種地會被人指指點點,種好種不好都是罪,因為我是貴族出身,人們喜歡嘲笑這樣的貴族,可以獲得認同感。
種不好了,你看,那個人是貴族唉,種地都不如老子。
種好了,人家會說,切,貴族子弟,種個地都能種這麼好,有辱斯文,我很懷疑他不是貴族出身。
」「草!這麼說你也是沒有回頭路了?」「是啊,所以我只能質問你,你家大王不想當皇帝了?因為我想活下去。
」「草!別管了,我們軍隊就缺你這種見過世面的人,回頭我就幫你舉薦去。
」——一會繼續——
幼時父母雙亡,自己鼓勵自己說以後會有出息的,常以呂尚為效仿目標,一本孫子兵法不離手,孫子兵法大概相當於今天爛大街了的厚黑學?或者是毛概?總之沒有任何出彩的地方,讀的書也不如別人博學。
孤零零的長大,孤零零的受欺負,被人看不起,孤零零的忍受胯下之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靠風中殘燭一般的信念告訴自己,堅持下去,以後自己會有出息的,就像今天那些做獨立遊戲的程序員,一生賭上去了,不成功就是一坨屎,一個破爛,成功了就光芒萬丈。
韓信少無行,靠寄食為生,後來下鄉亭長不再豢養他,韓信便做些零碎可笑的東西謀生,比如釣魚。
在這期間經受了漂母的一飯之恩,感激的淚眼朦朧,發誓以後發達了要好好報答,結果被漂母潑了冷水,說你快別吹牛逼了,你一大男人不能養活自己,看你可憐才給你吃的,指望你報答嗎?韓信羞愧無地。
後來項梁起兵吳中,渡江西向,此時陳勝已經敗亡,張楚的臣子們都去歸附項梁,項梁迅速壯大,在路過淮陰時韓信仗劍從之。
後來定陶一戰,項梁兵敗身死,韓信於亂軍之中經歷著殺人盈野的恐怖景象,在混亂之中逃到彭城。
此時楚懷王在彭城親征,獲取楚國兵權,命令卿子冠軍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北上救援趙王歇。
韓信隨軍出征,宋義被項羽斬殺後,韓信成為項羽的執戟郎中,也就是貼身侍衛,因為韓信長得很高大,身體比較強壯,也許是基因的問題吧,矮子群里拔將軍,那個年代平民百姓生活困苦,基因中就帶著羸弱矮小,而韓信身為貴族後代,不加鍛煉加長期營養不良,也會在短期調養後超過這些普通士兵吧。
這算是韓信生來父母留給他的唯一遺產。
作為項羽的貼身侍衛,跟隨項羽渡河,襲擊章邯,巨鹿之戰九戰九捷,風雲激蕩,項羽威震諸侯。
在這時候得知了劉邦接近武關的消息。
項羽與章邯邊打邊談,最終逼降章邯,迅速西向打算搶先入關。
到達函谷關後,卻得知漢軍封關不準項羽軍隊進入,項羽在英布柴武等人的幫助下從小路攻破函谷關。
此時項羽號稱四十萬,劉邦號稱二十萬,灰溜溜的前來鴻門會盟。
韓信作為執戟郎中,站在一旁,觀看著項羽的婦人之仁,范增的恨鐵不成鋼,項伯的吃裡扒外,張良像逗小孩一樣哄項羽就範,劉邦有恃無恐的中途離席,樊噲那副故作勇猛的嘴臉。
韓信在投奔項羽以後,數次為項羽出謀劃策,卻都不被採納,不是他出的計策不好,也絕不是項羽不夠聰明,只是兩人合不來,所展望的未來也大相徑庭。
韓信這時候應該也勸說過項羽一定要殺死劉邦,卻與范增一起被項羽駁斥了。
此時的天下,東方肥沃的齊國已經被田榮控制,項羽怨恨田榮沒有救援自己的季父項梁,田榮也恨項羽不把齊王假交給他,兩人勢同水火,在這個前提下,項羽又要在東方留下遺患,這不是自討苦吃嗎?范增退讓,說不殺劉邦也可以,但是封他為巴蜀王,把他鎖在中華之外,這個方法想必韓信也一定附議,但項羽又一次心軟,他不好意思完全的否認劉邦的功勞與應得到的獎賞,說是關中王,不給關中,也不能只給個巴蜀啊。
於是項羽與劉邦談到最後,達成和解,劉邦居漢中而領巴蜀。
韓信這樣一步步看著項羽做出錯誤的決定,以至於在項羽離開關中後,他留在關中,投靠了劉邦。
獲得漢中、巴、蜀三地的大國王劉邦,此時擁兵十萬,號稱二十萬,天下第二,許多期待著功名的弄潮兒都前來投奔他,韓信就是其中之一。
加入劉邦軍隊後,大家跟著他向西出發,去漢中登基,在此期間韓信犯了罪,應該殺頭,之前的人都殺死了,到他時,他看到夏侯嬰在一旁,就大叫讓夏侯嬰幫他,夏侯嬰看到韓信容貌非常,就上書劉邦,替韓信脫罪,韓信因此得以不死。
並通過夏侯嬰的幫助與蕭何取得了聯繫,受到了蕭何的青睞,以至於在劉邦那裡有了不錯的名聲,提拔為治粟都尉。
到了南鄭,隨著病死的,脫隊的,摔死在山間中的人數量逐漸增加,軍中越來越多的人明白過來形勢,眼看著路越走越窄,環境越來越煙瘴,氣候越來越潮濕難受,又得知了東方三秦的建立,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天下七國裂為十八路諸侯,比劉邦有權勢的人大把大把的出現了,而與此同時章邯等人的數十萬將士正厲兵秣馬,完全將劉邦逐鹿的大道封鎖。
開始有人逃亡,想回到多姿多彩的中原去,不願跟著一眼看到死的劉邦過日子,而韓信此時有一肚子主意,他知道項羽的缺點在哪,也知道形勢有多緊迫,現在是向封國進發的時候嗎?總共就這麼多兵馬,不趁著人心思歸,都情緒高漲時回去開戰,等到三秦都獲取了民眾的信任和諒解,鐵板一塊時,再想東歸就難了。
千鈞一髮之際,韓信卻怎麼也無法與劉邦取得聯繫,他也知道劉邦素來輕慢嘴皮子利索的儒生和野心家,常常無禮的羞辱他們,韓信因此也沒有臉面去強求劉邦聽取他的意見。
他開始後悔了,當時是義憤於項羽的頑固,以至於賭氣出走,要另攀高枝,但現在看來,哪怕歸隱山林,從此醉心於兵法創作,期待著千年萬年後有與他一樣勢窮力孤的年輕人依靠他的遺作成為名將呢!也比現在這種情況好上一萬倍。
再走下去,就是一輩子在漢中和這群沒文化沒理想的大老粗自娛自樂,身處勾心鬥角的漩渦中,爭取一點蠅頭小利,冷眼旁觀著群雄逐鹿,看英雄輩出,然後說上一句:假如我有他那樣的機會,必定取得比他大一萬倍的成就。
這不是他想要的一生,他忍受了從出生到現在二十多年的孤苦心酸,絕不會甘心只有這一點點成就,如果命運不使他成為天下無雙的英傑,怎麼能夠補償他所受到的凄風冷雨呢。
於是抱著一絲希望,他逃向東方。
在現在四川的兩角山與米倉山之間有個截賢嶺,截賢嶺有塊石碑,上面寫著漢丞相追大將軍韓信至此,石碑旁邊有一座韓信廟。
夏侯嬰得知了韓信離開的消息,考慮到蕭何與韓信的私交,立刻通知了蕭何,蕭何也立刻出發追捕韓信,決不能讓這樣的人逃走!蕭何追韓信的目的,在我看來並不那樣偉光正,首先韓信的舉手投足,應該讓閱人無數經歷過群雄並起時代的蕭何察覺到了一絲不平凡,韓信的計劃和策略也讓蕭何看到了可行性與光明的前景。
因此蕭何也不願意放棄這樣的前路,跟著劉邦去漢中就封,他知道劉邦不願意去漢中,他自己也不願意。
其次就是諸將逃亡,正是蕭何改組權力中樞的好時機,於公於私他都需要一套和他說得上話的領導班子,聰明伶俐,可以高效配合,又不陰狠毒辣,韓信就是這樣的人,韓信是個相對天真無邪,沉默寡言,交友甚少的人。
蕭何追到韓信後,真誠的交談人生理想,韓信跟著蕭何回到漢軍,蕭何也再一次向劉邦推薦韓信。
劉邦知道蕭何是個謹慎的人,也是個靠譜的人,更是一個值得信任的老鄉,不愛說屁話渾話,因此劉邦是愛屋及烏信賴韓信的,但他考慮到諸將的情感,不能夠將一個沒有功勞沒有苦勞的陌生人突然提拔到高位,提拔到治粟都尉已經是仁至義盡。
蕭何卻說要登壇拜將,封為大將軍,劉邦在韓信向他托出漢中對,展望了一統天下的將來後,抱著死馬當作活馬醫的心態封韓信為大將軍。
再以後就是韓信開無雙,證明自己給自己和天下人看的時刻了,他成功的讓當年笑他膽怯,認為他無行的淮陰人惶恐起來,一遍又一遍的扇爛了這些平庸之輩可笑的嘴臉。
首先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漢軍擊潰三秦,兼并關中,當年名聞天下的第一名將章邯幾回合之下就崩潰了。
這時候田榮與項羽開撕,項羽撕爛了田榮,報復性的在齊國大屠殺,田橫藉助齊國此時反轉的輿論獲得了六七萬軍隊的助力,與項羽展開拉鋸戰,你來我往開始玩命。
劉邦振臂一呼,諸侯都想再分一杯羹,認為十八路諸侯太多了,有的諸侯是可以殺死的,於是五個王爵跟隨劉邦攻打彭城,此時唯一幫助項羽的九江王英布作壁上觀,這也是以後項羽猜忌他,導致雙方疏遠,英布投漢的原因。
項羽得知彭城失守,急忙召集已經分散的軍隊去援救,在彭城大敗諸侯五十萬聯軍,與此同時田橫迅速擊敗項羽的留守軍隊,佔據了齊國。
劉邦敗退後,諸侯背叛他重新投靠項羽,再以後,在滎陽韓信與劉邦會師,擊敗項羽,雙方成為均勢。
魏王豹借口回家,到了大梁就封鎖所有黃河渡口抗拒劉邦,劉邦大怒,韓信奉命出擊,以木桶為船渡河,出其不意生擒魏王豹。
這以後,劉邦給韓信三萬人馬,實行韓信的「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之戰略,張耳同時請求跟隨韓信去攻打陳余以復奪國之仇。
就這樣,韓信與張耳帶兵三萬攻打代王陳余,生擒了代國相夏說,在閼與之戰中殺的血流成河,渡過太行山井陘口來到趙國邊境。
趙王歇與代王陳余此時合兵一處,號稱二十萬,已經集結了河北的所有兵力,當時天下兩雄之一的東帝齊國都集合不出二十萬大軍,可見趙王歇的有恃無恐是有根據的,並不是盲目自大。
他所看到的事實是劉邦率領五十萬大軍被項羽三萬精銳擊敗,幾乎戰死沙場,僅剩不到十萬軍隊與項羽負隅頑抗,而名不見經傳的韓信更是只有可憐的三萬大軍,這三萬人多是劉邦入關前招收的楚兵,稱不上勇猛,更稱不上精銳。
韓信是擊敗了代相夏說,但這點成績算不得什麼,他趙王歇自己曾經擊敗過常山王張耳,比當時的韓信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在這種情況下,廣武君李左車向趙王歇提出建議。
「韓信渡過黃河,生擒魏王豹,生擒夏說,血洗閼與,現在又有張耳,乘勝追擊想攻下趙國,銳不可當,希望您給我三萬精兵,我截斷漢軍糧草,荒野沒有地方可以劫掠,不出十日,韓信張耳必定死無葬身之地,否則您就被他們倆生擒。
」趙王歇與陳余都對李左車這番話嗤之以鼻,以趙國精兵打楚國蠻人,二十萬對三萬,又是你攻我守,天下再沒有比這個更好勝利的戰局了,這同時也是一個好機會,讓天下人看看趙國士兵的勇猛,韓信的狼狽,讓大家看看,輕易擊敗魏國的軍隊,被趙國輕易擊敗。
如果此時仍然畏首畏尾,那麼天下都要認為趙國膽怯,而先考慮吞噬趙國的土地了。
這樣考慮的結果就是韓信以背水一戰之計將陳余與趙王歇打敗,在現在的河北省魏河邊追上了陳余,將其殺死在亂軍之中,趙王歇則宣布投降。
不久後,李左車在韓信的懸賞下被成功捉拿,送到了韓信的軍中,成為了他的幕僚,這時候漢軍中許多將軍都來問韓信,兵法上說布陣最好是背著山,對著水,可你卻背著水,還說一定會輕易擊敗趙軍,這是什麼說法?韓信驕傲地說,這也是兵法的一種,你們都不能覺察,兵法說置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我得到的不是以死報效的武士們,而是所謂的『驅市人以戰之』,這種情況下只有必死之地,才人人為自己而戰,不然大家都走了,我怎麼辦呢。
由此可以看出,項羽的兵法和布陣方式是完全的影響了整個楚漢之際的大多數名將,項羽系的將軍們總能在群雄之中戰勝,而脫穎而出,韓信就是其中一個佼佼者。
後來的英布謀反時,史書也記載過英布的布陣與項羽的十分相同,劉邦因此厭惡。
韓信崇拜著項羽,到了骨髓的深處,縱然政治上有所分歧,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韓信現在所處的情況,是看到了尸位素餐的世界,看到了明明邁前一步就可以變好的局面,這些諸侯卻因為各自的顏面與榮譽選擇退讓,韓信的思想是非常活泛的,他遊手好閒的少年註定了他有更多時間去思考離經叛道的事情,也註定了他將因此成為新時代的開啟者,舊時代故步自封的自苦者苦思冥想絞盡腦汁所想出的對策,都會被他輕易化解。
攻破趙國後,韓信想攻打燕國,李左車卻說燕國不能攻打,一旦攻下還好,如果經年累月相持,那麼齊國必定看到機會來援救燕國,到時候我們必定失敗,不如把一手好牌亮出來卻不打,賭一把燕王的膽子。
韓信聽從了李左車的建議,燕王藏荼是個老婆孩子熱炕頭的人,經歷了大戰,厭倦了拼殺,關鍵時刻並不想玩命,韓信卻還是個初出茅廬的青年,一腔熱血隨時準備揮灑,兩人的底線最終還是藏荼的比較高,不敢輕言開戰,於是在漢軍使者的威逼利誘下,得到了名利上的保證,開國投降。
此時張耳通過韓信找劉邦要常山王,劉邦給了他趙王的爵位。
這時候劉邦在滎陽兵敗逃跑,英布背楚投漢進入成皋,項羽追到成皋包圍他們,漢王出成皋逃到河北來,和夏侯嬰兩個人來到修武的張耳軍中,奪去了趙王張耳的兵權,又跑去收了韓信的兵權,封韓信為趙相國,命令他倆停下腳步,自己先帶著全部力量回去戰個痛。
韓信並不想停下,他有趙王張耳的幫助,招兵輕而易舉,張耳是秦朝沒有建立時就聞名的名士,應該是看不起韓信的,但害怕劉邦的威勢,貢獻出了幾萬大軍。
韓信帶著一眾兵馬,氣勢洶洶來到平原渡,準備強行渡河,得知了酈食其已經說服田橫與田廣,齊國已經背楚投漢了。
這時候韓信想要停止,他此時還沒有脫離乖寶寶buff,被劉邦平地拔苗助長成為大佬才一兩年功夫,野心尚未成熟,可他身邊有一個范陽的辯論之士蒯通,蒯通看到了韓信的才能,看到了延續這個亂世的機會,他不希望亂世終結,他還沒有撈到什麼東西。
於是勸說韓信,說「你統帥幾萬人馬,打了一年多才攻下趙國五十座城池,酈食其動動嘴皮子就讓七十多座城池為我們所用,難道你不覺得自己的功勞因此貶值了嗎?假如真的這件事成了,齊國因此與漢王結盟,那你現在是什麼?趙國國相?你甘心做趙國國相嗎?」韓信聽從了蒯通的勸說,他自視甚高,不甘平庸,並因為此時的戰功赫赫蔑視凡夫俗子,認為酈食其投機取巧的行為妨害了他的功勞,讓他的光輝相對的減弱了,這是不可以的。
從公理上他也能找到安慰自己的借口,田廣素來二皮臉,親生父親被項羽所殺,都可以仍然與項羽結盟,這樣的人值得信任嗎?他要替漢王除去遺患,韓信自己勸自己道。
此時齊國已經放鬆戒備,準備迎接趙兵前來會盟,卻得到了韓信的不宣而戰,從歷下一路乘勝追擊,攻下臨淄。
齊王田廣與叔叔田橫大怒,認為酈食其出賣了自己,向韓信報告了齊國的狀況,才使得韓信如此勢如破竹,於是活活的烹死了酈食其,齊王逃到高密,田橫逃去彭城求援,後來投奔了哥哥田榮當年的名義部下彭越,直到漢朝建立,不得已逃到東海,又受召見到洛陽,羞愧自盡。
韓信攻破臨淄後,項羽已經得到了田橫帶來齊國戰敗的消息,雖然他看不慣這一家姓田的,素來也有仇恨,但項羽顧全大局,不願意與這樣的蟲蟊計較,派出得力大將龍且出擊齊國,救援高密城的田廣。
這時候楚國的臣子們在出發前有人勸說龍且,說漢軍強盛,楚兵在本土作戰,容易產生退意,不如深溝高壘,利用田廣的名望煽動齊國人攻打韓信,讓大家知道有楚國幫齊國撐腰,這樣和韓信慢慢磨。
龍且當年是和韓信相處過的,他知道韓信是什麼樣的人,話少,天真,膽怯,菜鳥而已,他是一個老油子了,滿嘴騷話,經歷過大場面,縱然韓信擊敗那麼多的廢柴王爵,又能如何呢,他龍且也一向看不起河北的這幾個格局小的國王。
更何況龍且帶出的十幾萬兵馬,對於項羽來說也舉足輕重,滎陽成皋那邊正在激戰,龍且怎麼可能安心帶著十幾萬兵馬在這和韓信過家家。
打一場激烈的戰爭,縱使死傷數萬人,仍然可以在齊國招募新兵,到時候攻下趙國,趕跑張耳,從北方進入關中,使劉邦被逼放棄成皋退保咸陽,從此以後項王由南攻打,龍且由北攻打,關中必定崩潰!這是一個左右天下局勢的轉折點,龍且非常激動,認真的考慮了作戰計劃,和田廣會師後與韓信隔著山東現在的濰河列陣對峙,仔細的尋找韓信沿河軍隊的破綻,準備突擊。
這邊韓信卻像一個傻吊,連夜派人做沙袋,搜集了一萬多個,軍隊上卻不做調動。
這時候韓信的部將灌嬰涉水向龍且發動攻擊,龍且果斷的判斷出這是灌嬰的一次無腦行為,於是抓住機會擊潰灌嬰,並趁灌嬰的敗軍衝擊漢軍陣營時跟隨著向對岸發起總攻。
這時候濰水的水流突然增多,奔涌而來,龍且帶著一部分軍隊衝到了這邊,大部分軍隊卻被河水隔在那邊,漢軍猛烈進攻,龍且兵敗身死,東岸的齊楚聯軍看見龍且死了,田廣制止不住軍隊崩潰,只好跟隨亂軍逃跑。
漢軍追到城陽,俘虜了楚軍中的最大一股,值得一提的是,項梁在定陶兵敗前派出項羽攻打城陽,項羽攻下後殺死了此地的所有居民,現在漢軍在城陽擊敗了楚兵,冥冥之中也許有人民的義憤沒有被史書記載吧。
。
這都是千古之下的小事情了。
田廣逃走後不知道怎麼回事,不明不白的死了,韓信平定了全齊。
在這個時候,滅魏,破趙,挾燕,平齊,成為了一匹黑馬,有當年陳勝、項梁的意思了,此時韓信算得上是楚漢時代前十名的豪傑了,但也僅此而已。
韓信此時滿足了自己的功勞,認為人生至此已經可以了,他開始害怕死亡了,開始考慮到生活了,向劉邦派遣使者,說「齊國是個多變的國家,據我所知已經反覆了三四次了,又和楚國接壤,封個假王治理才行啊,我想做這個假王,這樣對形勢比較好。
」韓信是在試探,也是真的認為做個假王已經很不錯了,齊國是戰國七雄中除了秦國最強大,最富裕的國家,如果能夠做一個齊假王,對於小城淮陰長大的破落王孫韓信已經足夠了,韓信極有可能是韓國貴族後代,他的故國韓國的領土,還沒有齊國一半富饒,他故國的韓王,在齊王面前也算不上個人物。
結果劉邦根本就沒有打算真的封給他齊國,也就非常痛快的許諾給他齊王。
「大丈夫平定諸侯,就做真正的大王,做什麼假王!」與此同時,催促韓信快點南下攻打楚國。
此時天下想要博取功名的辯論家與縱橫捭闔的高手起碼有二分之一都來到了齊國臨淄,來到了韓信的陛下,老的劉項已經爭不出什麼結果了,他們身邊也已經站滿了人,現在齊王韓信如果能聯合趙王張耳,燕王藏荼,則河北即將出現新的勢力,將兩個超級力量主宰全國的局勢,改變為三國鼎立,群雄在一起有紛亂的機會!野心家們日復一日,變著花樣勸說韓信,使他心猿意馬,他看到了許多理想的畫面,一個嶄新的河北大王,一個跨越了戰國舊封的新聯盟,乃至一個將來的齊朝,一個皇帝之位,可以說這些話一定在韓信的宮殿中來來回回說上過數百遍,但韓信是一個我行我素,人格封閉的人,不封閉他也不可能孤單的長大,還懷抱著遠大理想,而沒有淪為鄉野土民。
這樣一個封閉的齊王,碰上了多嘴多舌的辯論家們,最終是辯論家們心灰意冷,而韓信也受到了震動。
此時項羽派來了武涉,遊說韓信反漢投楚,三分天下,武涉是個口才平庸的人,既不理解韓信,也不理解天下大勢,搞一套老生常談,便打道回府,並沒有完成最後的補刀,而是將搖搖欲墜的新齊王的忠心,逼向了漢國,使他更加堅定了。
韓信在武涉面前,告慰自己的形勢來表達對劉邦的忠心:『我侍奉項王時間不短,你不會比我更了解他,你也不會比他更了解我,我的話在楚國沒人聽,我的計謀在楚國沒人用,所以我才來到漢國,漢王讓我做上將軍,給我幾萬人馬,脫下他的衣服給我穿,吃飯時把好吃的菜都推給我,而且我說什麼,漢王就聽什麼,所以我現在能夠有這樣的成就。
漢王對我這麼好,我背叛他,會有好結果嗎?天也會懲罰我的,我到死也不背叛漢王。
』隻言片語之間,看得出劉邦是一個完全功利化的人,他可以操控情緒,喜怒不形於色,他可以輕易的獲取一個人的好感,讓這個人覺得漢王對我與眾不同。
韓信只是其中之一,在那個年代,劉邦能做到這些,已經是非常超前的了。
劉邦忍心割捨一切,也願意接受一切,項羽卻不忍心,也不捨得,兩個人最終比著放棄自己心愛的東西,項羽則最後選擇了死亡。
對項羽來說,名望和野心與生俱來,他從小就看到秦始皇,覺得彼可取而代之,沒有人凌駕於他之上,只有他瞧不起別人,他是一個沒落的貴族,是項燕的後代,有正義和公理,受天下矚目,對於項羽來說,有些東西是比生命更難捨棄的。
而劉邦,起自泥塵,受盡屈辱,親生父親都看重哥哥而嫌棄自身,與韓信一樣,劉邦急於證明自己,他忍受了太多的不公平,必須要從這個世界中賺取加倍的回報來,多次的得而復失使他的傷疤長了繭子,更加堅強。
劉項的勝負,一部分取決於這樣的差別。
韓信在拒絕武涉以後,蒯通又多次勸說韓信自立,但韓信依然猶豫不決,認為自己的功勞大,劉邦不會奪取齊國,張耳的趙國都沒有奪取,何況自己的齊國呢?漢高祖五年,前202年,項羽在劉邦和彭越的夾擊下宣布崩潰,簽訂了極為讓步的條約,撤兵回家,劉邦卻立刻撕破和約,襲擊楚兵,被楚兵回馬槍擊敗。
劉邦此時催促韓信與彭越前來會盟,兩個人應該是互相有著使者的通信,約定好了不來,也可能是不約而同,不過我認為兩個人都不會這麼了解對方,敢於做等待結果的那一個。
劉邦只好許諾更多的領地,發更毒的誓言,一遍又一遍的宣布著他對韓信和彭越的封賞,終於使韓信與彭越滿意了。
垓下之圍,韓信帶來了號稱二十萬名齊國士兵,加上彭越劉邦等人的,有四十萬眾,項羽只有不到十萬,號稱十萬。
韓信南下攻下彭城,蘇北,安徽河南東部等地,項羽無力阻擋,也沒用心思去看,他只知道齊兵來了,自己完了,步步突圍後,雙方在垓下擺開陣勢。
漢:漢王劉邦,齊王韓信,魏相國彭越,九江王英布,和新投靠的周殷。
楚:霸王項羽,臨江王共尉。
楚國可憐吧。
。
共尉的忠心還是可嘉的,親眼目睹了項羽的死後,回去還抵抗了數月,最終兵敗自殺,報答了項羽的封王之恩。
韓信居中,劉邦斷後,彭越看戲,初戰項王得勝,再戰韓信得勝,三戰項王崩潰,逃入壁壘,等到糧盡,項羽突圍,逃到東城,自殺而死。
他高傲的自尊已經忍到了極限,不能接受戰敗,不能接受背叛,更不能接受眾叛親離,但大丈夫是不會後悔的,項羽絕不表示出羞慚,他努力想好的一面,讓自己像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敵人不是田榮,不是劉邦,不是韓信,不是任何一個人,是天命,昊天上帝痛恨自己的雄偉,喜歡劉邦的奸詐,天要亡我非戰之罪。
項羽死後,劉邦立刻改封韓信為楚王,韓信此時應該是釋然的,終於可以不必面對激流,退居楚國,離開那些野心家,做一個乖寶寶,好好地過完餘生,在艷羨中千古留名,安心也穩定。
回到了楚國,他衣錦還鄉,猶如船入港,再也不是懸在空中的齊王了,一切都安頓下來了。
他羞辱了當年的下鄉亭長,認為這個人行善不徹底,我們可以猜測離開了下鄉亭長後,韓信無路可去,頭一次真切的想要自殺,脫離這個世界,放棄一直堅持的虛無縹緲,因此他痛恨下鄉亭長,而能夠忍受那個使他遭受胯下之辱的惡少。
後來局勢紛亂,匈奴在白登搞了大新聞,代國大亂,代王劉仲棄國而逃,邊境傳警,劉邦急得團團轉,韓信此時被人告發謀反,劉邦連審判也不想審判,突襲拿下了他。
楚地非常肥沃,非劉姓不能王楚,否則必定生亂,何況是僅僅憑藉三萬兵馬就可以連破四國,平定半個中原的韓信,給了楚國這樣帶甲百萬的大國,自己還能憑藉項羽時代的好運氣擊敗他嗎?何必自討苦吃,寧願不要臉,也不能挨刀子。
此時楚國已經分裂出了九江國和衡山國,但劉邦還是果斷的把韓信擼下王位。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開始怨天尤人了,此時他已經三十多歲了,屬於他的時代即將終結了,眼看著豐沛集團越來越得勢,劉邦越來越集權,諸侯們戰戰兢兢,風聲鶴唳,他感到屈辱和不甘了,他還沒有做夠楚王,遠遠沒有享受夠那些榮華富貴和眾人簇擁。
此時樊噲邀請他參加宴席,在離開的時候樊噲面對著他倒退著走路,憋得臉通紅,細聲細語的說:「大王怎麼光臨我這樣的人的府上,真榮幸之至。
」韓信乾脆地苦笑著自言自語說:「這輩子我竟然和樊噲之流平起平坐了。
」樊噲聽見後的心情他一點也不想體會,這世界上沒有比他更有才能的人了,可現在那些庸俗的人都做了大王,尤其是衡山王吳芮這種廢柴,而自己幫了劉邦這麼多。
。
我是願意相信韓信謀反的事實的。
被軟禁在長安時,同張良整理兵書的同時,他應該想了很多,最終選擇了和陳豨謀反。
陳希是劉邦的寵臣,奉命去巨鹿做郡守,陳豨是劉邦信賴喜歡的人,巨鹿是河北的名城,周圍聚集著許多人口,何況又接近匈奴,此時冒頓單于非常通情達理,絕對是樂於與巨鹿結盟的,假如通過這一支點,撬動這個天下,他韓信又將被眾星捧月。
「你是陛下信賴的人,臣子們告發你反叛,他一定不會斷然相信,而是慢慢調查,因此你將有充分的時間準備,到時候劉邦必然大怒,親征討伐,我此時在長安作亂,到時候你是劉邦,我是彭越,他劉邦成為項羽了。
」陳豨是韓信的部將,跟著討伐河北,一向知道韓信這個人說到做到,及其有本事,便深信不疑,立刻決定反叛漢朝,加入韓信,便說:「我一定聽你的!」這裡有個疑點,為什麼韓信會猝然與陳豨交代全局,我認為陳豨是山東菏澤人,與劉邦相距比較遠,並不在豐沛集團中心,假如陳豨向劉邦告發韓信謀反,那麼他自己也將面臨牽連,劉邦向來是這樣,後來英布手下告發英布謀反時,他也拘捕了那個人。
疑人不用,有一點污點就面臨透明天花板,陳豨最多裝作沒聽見,比較不可能去告發。
而且陳豨是過去韓信的部將,兩人應該有舊交,舊交的程度導致韓信對陳豨深信不疑,韓信此時的處境在他來看與死無異,放手一搏也情有可原,韓信是絕不甘心平庸的。
後來太上皇劉太公去世了,劉邦召見陳豨進京,陳豨以為劉邦要對自己下手,便很害怕,乾脆起兵自立為代王,劉邦率兵親征,邀請韓信一同,韓信託病不去,劉邦便準備痛下殺手,並表示給呂后,太多的諸侯叛變了,劉邦的心越來越堅硬了。
呂后在知道劉邦有這樣的心思後,就用心調查韓信,韓信此時正在準備謀反,許多人抓住機會看到端倪,像呂后報告,呂后立刻先發制人,找蕭何來問計策,蕭何此時選擇明哲保身,他和韓信已經多年不見,隨著身份的高升,韓信也不再是之前那樣平易近人和容易真誠了,蕭何殷勤的出謀劃策,主動站出來欺騙韓信,來和他劃清界限,韓信也相信蕭何,在中間人的調停下,韓信沒有選擇逃亡和一不做二不休,而是去宮中覲見呂后。
被殺死在長樂宮中,死前痛苦的大叫,說:「後悔沒有聽蒯通的話!現在死在小孩和婦人的手裡,顏面不存了!」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一代英傑,至此算得上舉世無雙,不反不足以傲天下。
孤單的生,孤單的死,一生簡短而漂浮,像一滴不溶於水的油,也曾想過紮根,卻終於沒能紮根,自始至終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不同凡響,而因此堅持己見,不放棄理想。
多年前少年的韓信破衣爛衫,將母親的屍骨拋在茅屋中,四處悲傷的遊盪,找尋能安置一萬戶人家的高台。
。
。
你韓信不過是個淮陰的窮光蛋,還真是異想天開啊。
=======================================================分界線原創,從下午四點打到八點四十,好無聊。
。
有人看嗎~~韓信,國士無雙。
韓信的職場人生韓信是我一直非常同情的歷史人物,暑假有點時間,特整理一下。
如果還有精力,想從生涯發展的角度,把重要歷史人物寫成一個系列。
韓信,軍事家、戰略家。
是歷史上謎一樣的人物,關於他的生平,史書記載太少。
但有兩個特點是婦孺皆知的:一方面,韓信年紀輕輕就建立了豐功偉業,23歲的時候就當上了劉邦集團的大將軍,27歲就指揮聯軍在垓下打敗項羽,助劉邦建立漢朝;但是他結局很慘,以謀反罪被殺,年僅33歲,而且被滅三族。
如何評價其職業生涯的成敗?本文試圖從職業發展的角度探討韓信。
一、韓信的職業生涯1.落魄期:韓信沒落貴族出身。
韓信年少的經歷,歷史沒有記載。
但了解大的歷史背景仍然可以窺之一二。
秦始皇消滅六國,剝奪了六國貴族的身份、土地和財產。
於是他們一夜之間降為平民。
韓信應該是其中一員,證據有二:第一是他有佩劍的習慣;第二是漂母說他是「王孫」。
韓信出生那年,秦滅趙國;八歲的時候,秦滅齊國,統一天下。
十六歲的時候,母親去世,無錢葬母,卻給母親買了非常豪華的墓地,應該把家底耗光了;十七歲的時候,到處混飯吃,常常被嫌棄。
曾受南昌亭長妻之辱;十八歲的時候,還是沒飯吃,去河邊釣魚,但是食不果腹,曾多次吃河邊洗衣大媽的飯。
十九歲,受胯下之辱,這一年,秦始皇去世。
二十歲,陳勝吳廣起義。
這段時間的韓信,可謂非常落魄,生計問題都沒有解決,而且是一個不務正業的形象。
但是他有自己的目標,只是在等待機遇。
這就是為什麼他能忍受胯下之辱,不想和當地的黑社會青年對抗,因為他有自己的目標。
史書並沒有記載這段時間,他具體在做什麼,但是從後面的表現來看,他應該讀了不少兵書,並且有了自己的思考。
2.發展期:二十一歲,參加項梁的軍隊反秦。
二十二歲,參軍巨鹿之戰,當時擔任項羽的警衛戰士。
在項羽身邊的韓信,多次給項羽提建議,項羽從不採納。
而且,韓信應該也參加了鴻門宴,近距離見識過劉邦。
二十三歲,也許是最後一次交談之後,他終於明白自己不可能得到項羽的重用,於是投奔劉邦。
當時的劉邦,可謂處於事業的低谷。
因為鴻門宴事件里接受了項羽的苛刻條件,放棄了關中,放棄了收編的十萬秦朝舊部。
僅僅帶領3萬舊部前往交通不便的巴蜀、漢中,這裡群山包圍,偏安一隅,從戰略上基本上不可能奪取天下,可以說這個時候劉邦的漢國是一個沒有什麼前途的單位。
但是劉邦團隊有他的優勢,起兵以來積累的信譽讓他並不缺乏追隨者。
這個時候,韓信投奔劉邦團隊,他的目標很明確:要擔任劉邦團隊的最高軍職——大將。
顯然沒那麼容易。
因為劉邦最信任的,就是他從家鄉帶來的創業團隊、鐵杠哥們(蕭何、曹參、周勃、灌嬰、樊噲、夏侯嬰等人),韓信作為外人,很難獲得信任。
事實上,劉邦後來大量屠殺功臣,但這個創業團隊始終是沒有觸及的。
按照劉邦的用人原則,新入職的部下,待遇和原單位的職稱大致同級。
所以韓信剛開始的職位是連熬,大致是中層武官。
但韓信非常不滿意,因為這個職位還不如以前的郎中,郎中可以近距離接近項羽,但這個職位被劉邦賞識的機會很小了。
所以,韓信決定逃跑,並被定為死罪。
史書並沒有記載這次韓信具體是犯了什麼罪,但劉邦入川之後,很多部下都不願意長期遠離家鄉,妻離子散,一直存在有組織的逃亡現象,而且韓信後來也逃跑過一次,所以推斷可能就是因為逃亡被捕。
刑場上,前面已經有十三人被斬首,輪到韓信的時候,他大喊:漢王不是要奪取天下嗎?為什麼要處死壯士?引起了監斬官夏侯嬰的注意,經過面談,認為韓信是個人才,所以推薦給劉邦。
於是劉邦將韓信升為治粟都尉,掌管軍糧,參與後勤管理,韓信投奔劉邦不到一個月就獲得第一次升遷。
因為工作關係,韓信得到了漢國大總管蕭何的賞識,他們有多次接觸和交談。
蕭何分析形勢,認為漢軍缺乏能夠負責全面軍事工作的人才,之前一直是劉邦本人擔任這個角色,但經歷表面,劉邦是當時數一數二的政治高手,卻並不是可以和項羽、章邯(當時把守關中,是劉邦出川奪取天下的首要對手)匹敵的軍事人才,尤其致命的是,劉邦並不具備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
基於這點,蕭何向劉邦推薦了韓信。
一個23歲的年輕人,新入職才1年,從一個中級武官提拔到軍隊最高職位,做出這樣的決定得有多難?下面的部下會服氣嗎?所以,不難理解劉邦的踟躕和壓力,和所有領導一樣,他決定「再等一等」。
升職無望,沒有平台。
韓信再一次選擇跳槽,當時想辦手續估計不太可能,於是他把印信留下,逃走了。
於是發生了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
追回來之後,劉邦本打算任命韓信為將軍,但蕭何知道,這仍然不能滿足韓信的願望。
他只想做大將,軍事工作一把手。
於是劉邦舉行隆重的任命儀式,正式拜韓信為將。
劉邦為什麼會這麼做?主要還是因為劉邦被放逐到巴蜀之後,對於奪取天下來說,幾乎陷入絕境,他也希望尋找一位能夠幫他破解困局的天才人物。
另一方面,劉邦團隊此時確實缺乏人才。
劉邦起兵,核心團隊都是家鄉的一些小人物,都不具備統兵之才。
我們知道,「漢初三大名將」,韓信、英布、彭越都不是劉邦創業團隊的成員。
英布最初是項羽的部下,彭越一直都是在南方割據一方、獨立於中原諸侯的游擊戰專家。
劉邦任命韓信之後,和韓信有一次長談,規劃未來。
這就是著名的「漢中對」。
漢中對雖然沒有隆中對有名,但韓信的戰略才華卻高於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分天下的戰略,而韓信卻是統一天下的戰略。
當然,時勢不同,戰略起點也不同,當時的劉邦已經佔有漢中和巴蜀,而劉備連一塊根據地都沒有。
也許不可同日而語。
4.輝煌期當時的時代背景是這樣的:項羽滅秦之後,自命西楚霸王,分割天下為十九個諸侯國,而項羽和這些封國之間也有很多矛盾。
劉邦如果要統一天下,不僅要擊敗項羽,而且要聯合、消滅這些諸侯國,基本過程和秦滅六國類似。
韓信上任之後,戰功累累。
劉邦和韓信的工作分工如下:劉邦率領嫡系部隊向東和項羽正面對峙,韓信率領軍隊獨立作戰,向北攻佔諸侯國,完成對項羽的戰略包圍。
其戰功大致如下:23歲,統領漢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漢中,攻克關中(秦國故地,當時天下GDP最高、人才最集中之地)。
24歲,領軍開闢北方戰場。
攻克魏國、代國。
劉邦親自組織彭城大戰,帶領60萬聯軍佔領項羽的首都彭城,但很快被項羽帶領6萬兵馬擊敗,此戰充分說明劉邦缺乏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
後來垓下之圍,劉邦把指揮權授予韓信。
25歲,背水之戰。
滅趙國。
26歲,滅齊國,被封為齊王。
此時,韓信已經具備三分天下的實力。
但他拒絕了武涉和蒯通的遊說。
27歲,統領聯軍發動垓下之戰,大敗項羽。
劉邦一生統兵作戰,敗績多,勝戰少。
若非韓信,不可能奪取天下。
至少不可能在短短四年里奪取天下。
而劉邦的政治天才,就是在天下大亂、諸侯割據之時,能夠縱橫捭闔,識人用人,統一天下。
5.衰敗期27歲,打敗項羽的那年,韓信被解除兵權,降為楚王。
劉邦即位稱帝。
28歲,以謀反罪被拘捕。
降為淮陰侯,被軟禁於長安。
軟禁期間,整理兵書,學術上很有成就。
29歲,軟禁於長安。
劉邦率軍和匈奴作戰,被困於平城。
劉邦缺乏統兵之才,又是一例。
30歲,軟禁於長安。
漢被迫與匈奴和親。
33歲,以謀反罪被殺,誅滅三族。
這幾年裡,彭越、英布等相繼被殺。
二、韓信的經驗和教訓有兩個問題一直在思考。
第一,韓信的天縱之才來自哪裡?第二,韓信怎麼做才能避免人生悲劇?1.個人的命運離不開時代背景韓信的職場成功離不開時代背景。
沒有秦滅六國,也許就沒有他的落魄;沒有秦末天下大亂,就沒有他的戰功赫赫和榮華富貴。
同樣,韓信的悲劇也帶有時代特點,並不能理所當然地歸結為他自己的問題,或者劉邦屠殺功臣的問題。
劉邦稱帝後,異姓王韓信、英布、彭越等接連被清洗,同姓王也在他孫輩漢武帝時被解決,那個時代,是分封制走向終結的時代,韓信等割據稱王的夢想,註定與那個時代相悖。
當一個人的夢想和時代作對的時候,個人悲劇的產生也就理所當然了。
事實上,劉邦治下的功臣,得以善終的是主流,即使連背叛過劉邦的雍齒都可以封侯,絕非朱元璋瓜蔓抄的手段,從這個角度看,韓信擇主求富貴,眼光還是不錯的。
在當時的年代,皇權初建,還並沒有感受到強烈的威脅,作為大將,韓信是可以全身而退的。
2.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韓信是一個善於選擇的人,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學什麼、做什麼。
這是韓信年紀輕輕就能走向職業發展巔峰的重要原因。
人生很短,時間很緊。
沒有夢想和目標,隨波逐流,即使身負天縱之姿,也很容易在職場上庸碌過一生。
韓信早年的落魄中,史書並沒有記載他每天都是做什麼,但從他後來一入伍就能夠在項羽軍中擔任郎中,通過寥寥數句就得到夏侯嬰、蕭何、劉邦的賞識來看,從他指揮作戰時和將領對話引據經典來看,這些年的韓信,應該是有目的地為未來進行過充分準備的。
談到夢想和目標,就涉及比它們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格局。
越是大人物,越需要格局。
韓信為什麼而戰?從史書分析,應該是功名與利祿,尊嚴和榮耀。
這個格局和他的才華相比,太小了。
所以他的人生越走越窄,沒有進退空間,最終走向死胡同。
格局小,才華大,得不賞之功,人生悲劇也。
3.理論(對事物本質規律的認識和把握)結合實際(實踐、操作、一線)常言道,年少得志大不幸,因為閱歷少很難駕馭。
韓信年僅23歲就當上了大將。
這是什麼概念呢?「紙上談兵」的趙括指揮長平之戰的時候也是40多歲了。
23歲的年齡,劉邦在幹什麼呢?既不務農也不做官,到處遊俠。
劉邦開始做小官(亭長)是34歲,結婚是37歲,起兵的時候是47歲。
韓信是典型的少年得志,劉邦是典型的大器晚成。
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青年,被提拔到最高領導崗位,他為何能取得巨大勝利呢?韓信是貴族出身,應該具有良好的文化功底。
從史書記載來看,他應該熟讀《孫子兵法》、《司馬法》。
而且劉邦率先入咸陽,蕭何將秦國家圖書館的資料都收藏了,而韓信後來擔任過治粟都尉,在後勤部門工作,很可能接觸過很多書籍、材料。
另外,韓信在項梁、項羽身邊,參加過楚軍大大小小的戰事,項羽當時是天下第一軍事人才,在他的身邊擔任貼身侍衛,近距離觀察他們的指揮、決策,應該長進不少。
而且他得以了解項羽的用兵特點。
劉邦拜將之後,並沒有馬上放手讓韓信指揮,而是首先讓他擔任參謀一樣的角色,先試用、培養,再逐漸放手。
在被軟禁期間,韓信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同時還收集、補訂了軍中律法,著有兵法三篇,不過都已經失傳了。
說明他有著深厚的學術修養。
4.做人與做事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韓信是很有傲氣的,不太瞧得起同事。
史書記載: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韓信瞧不起樊噲、周勃、灌嬰等人。
而他們都是劉邦集團的核心人物。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他說:「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
」簡而言之,如果韓信低調一點,保得性命,以他的才華、功績、年齡優勢,在漢朝的歷史上,可以做周公那樣的人物。
5.有屬於自己的圈子總歸是好事,但形成勢力是高風險的事情胯下之辱的故事,人們都覺得韓信處理的很高明。
如果劉邦或者是項羽,遇到這樣的事情會怎樣?答案是他們會把惡少變成自己的團隊成員,總有一天能用的上。
同樣的例子還有陳勝,他給別人耕地,一有機會起事而已,怎麼能夠長久?後來陳勝吳廣被車夫(應該同時負責警衛,和夏侯嬰差不多的角色)所殺,可見沒什麼核心團隊,也沒有可信任的人。
韓信不是創業人才。
他只是在等待機會加入別人的團隊。
這與他的致命缺點有關。
劉邦項羽都是一等一的交際人才,所以他們都有自己的核心班子,這是他們能夠起事的原因。
當然交際是需要家底的,項羽家族在當地有著非常雄厚的經濟基礎,而且項家本身就是貴族,枝葉茂盛。
劉邦在當地也是一個小康之家,後來做了亭長,負責當地的治安,因職務之便也認識了很多人。
並且他有一段非常成功的婚姻,呂后家族是很有錢的(與之類似的還有穆罕默德)。
而韓信,自始至終都是孤身一人。
一開始在亭長家混飯吃,被他老婆趕走,後來只能吃漂母的飯,可見他沒什麼朋友,就算有自己的圈子,也不是頭面人物。
韓信無論投奔項羽還是劉邦,都不是嫡系。
項羽最信任的是以項伯為代表的家族勢力和武將集團。
劉邦封賞的時候,韓信是王(在自己的王國具有生殺予奪的權力),蕭何、張良等人都是侯(只享受租稅,沒有管轄權)。
投奔漢以後,韓信也不是劉邦的嫡系,不屬於劉邦的創業團隊,很難獲得信任。
用人之際委以重任,一旦天下太平就面臨清洗。
知進而不知退,能上而不能下,註定要付出代價。
成功的案例有沒有呢?張良、李靖、葉劍英都是。
6.清醒認識自己的價值功勞永遠是昨天的事情,不要用昨天的功勞換取明天的前途,想清楚自己的定位、價值,在不同的時期、環境重構自己的定位、規劃。
夢想、目標、學習、思考、實踐、總結,職場發展不竭動力;修心、修德,做人才能長久。
厚道、謙遜、忠誠、服從組織原則,是職場最重要的道德。
最後,用一句話做總結:「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歷史的行程。
」
韓信的確當得起「國士無雙」的評價。
我的專欄文章《那些古人,那些國士之風(一):國士無雙的韓信》,內容如下: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些人,雖過千年,仍然閃耀著熠熠光輝。
他們不止才華出眾,在個人品格上也足以為後人楷模,言而有信,知恩圖報,忠以為國,他們被稱作「國士」。
對於這些「國士」,以及他們所做的事情,筆者有自己的理解,分享出來給大家看看。
由於篇幅所限,所以筆者將之寫成一個系列文章,這是第一篇。
說到「國士」,則首先要提韓信。
韓信是唯一一個被時人稱之為「國士無雙」的人,出將、入相、封侯、稱王,中國歷史上只有韓信一個人全部做到過。
韓信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可以說漢朝的一半是韓信打下來的,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這是他留下來的成績,彪炳史冊。
後世都稱頌韓信的功勞,但其實劉邦和韓信是互相成就的,劉邦為韓信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平台,韓信在劉邦提供的基礎上完成了劉邦統一天下的心愿,如果沒有韓信,劉邦足以封王,但不足以得天下,而如果沒有劉邦,韓信的才華會被埋沒,可能一直過著漂母求食的日子。
用今天的話講,建立漢朝是一個從0到100的過程,劉邦完成了0到1這個過程,1到100這個過程韓信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沒有韓信,劉邦可能一直停留在1,如果沒有劉邦,韓信可能永遠是0。
韓信需要劉邦提供施展才華的基礎這個好理解,可是為什麼劉邦需要韓信甚至平定天下非韓信不可呢?我們先來說說劉邦在遇到韓信之前所面臨的處境。
在遇到韓信之前,劉邦的軍隊屬於游擊風格,遇到防守薄弱的,容易啃的就打下來,遇到兵強城堅基本是避而不打。
當時秦朝的局面是大廈之將傾,各地都有起事者,在這些起事者之中,屬陳勝吳廣和項梁項羽叔侄勢頭最猛。
沛縣的劉邦一開始並不起眼,等到秦將章邯攻滅陳勝吳廣之後,劉邦只得依附項羽,後來楚懷王商議各路諸侯伐秦,通過張良等人的籌劃,劉邦在戰略上佔得了優勢,沿著防守薄弱的地方攻打關中,難啃的骨頭章邯主力則留給了項羽。
劉邦一直打到了函谷關,最終秦王子嬰殺死趙高,獻城投降於劉邦。
項羽到達咸陽之後分封諸王,劉邦被封為漢中王,雖然不是關中王,但好歹也是個王了,為後來劉邦爭天下提供了機會。
(項羽因為擔心劉邦據守關中以獲得天下,所以不願意封劉邦為關中王,改將廣義上的關中分給了四個勢力,除劉邦外還有秦朝的三個將領章邯、司馬欣、董翳)韓信功業的基礎是劉邦,韓信的最大對手是項羽,這兩個人跟韓信都有關係。
在這裡,讓我們來對比一下劉邦和項羽,然後我們就會知道為什麼劉邦會需要韓信,以及為什麼項羽和劉邦會有後來的命運。
項羽和劉邦都是力圖推翻秦朝統治的起事者,但兩人目的和對時局的認識不一樣,對於項羽來說,他要恢復的僅僅只是往昔楚國的榮光,他認為秦始皇滅掉六國,統一天下是錯誤的,當天下的皇帝不比當一個實力超強的諸侯霸王來得痛快,實際上他的思維方式還停留在春秋五霸的階段,完全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這也最終導致了他的覆滅(還有其他原因,但這個原因是最致命的)。
可劉邦不同,劉邦是底層人民出身,最高當過一個亭長,也就相當於現在鄉長這個級別。
他知道百姓的困苦並不是因為秦始皇統一六國,而是秦朝法律過於嚴苛,在實際執行上容易引發民怨。
秦始皇將天下統一到一起來管理是好事情,能夠結束連年的戰亂。
所以從劉邦起事開始,他就認為天下將來還是應該統一,完成這個事業的人不一定是他,但未必不是他,既然總有一個人會做成這件事情,那為什麼不能是我?劉邦在芒碭山起事時就宣揚自己是赤帝子,殺死了白帝子,白帝子就是秦朝統治者,從這裡看出來劉邦一開始就是要取秦朝統治者而代之的,思想上比項羽要高一個等級。
劉邦有著非常優秀的品質,綜合起來跟歷史上任何一個統治者相比都不遜色,劉邦的品質中有一項非常出色,即對人才的使用,筆者認為搜尋中國歷史難以找到一個人在這方面超過劉邦。
劉邦對人才的使用策略是,確實是人才並且願意投靠的人,都會得到大用,而不去管他的身世,他過去做過什麼。
屠豬殺狗的樊噲可以當將軍,此前還是普通士卒沒有什麼名氣的韓信可以被指定為大將軍,統帥全軍,有偷盜行為,個人品行有缺陷的陳平仍然可以當丞相,足見一般。
當然,劉邦也會懷疑部下,但劉邦從不因為對部下的懷疑而做出對自己不利的決策,在這方面後世袁紹就是個反面例子。
劉邦也有不足的地方,最大的不足是軍事指揮才能。
這點不能苛求,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高統治者同時又有著極高的軍事指揮才能的無非劉秀、李世民兩人而已,而這兩人又都是貴族出身。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中說得很明顯,劉邦只能帶十萬兵,即劉邦以自身的軍事才能只能成為一個諸侯王,沒有辦法得到天下。
這跟項羽正好相反,項羽的軍事才能足以征服天下,但政治才能卻使他只能成為一個諸侯王。
對於一個管理天下的君王來說,軍事才能並不是必須的,但政治才能絕對是必須的,之所以劉邦獲得天下需要軍事才能是因為當時是亂世,亂世最終必定是以武力終結的。
劉邦在滅亡秦朝之前之所以一直被項羽壓制就在於劉邦集團軍事才能不足,沒有辦法打贏正面的擺開陣勢的大決戰,在那個時候去打秦軍主力劉邦陣營是必輸無疑。
劉邦自己也知道這一點,所以當被封為漢中王之後一直在尋找一個擁有卓絕軍事才能,能代替劉邦指揮軍隊的人,在蕭何的推薦下,劉邦找到了這個人,他就是韓信。
韓信原本是項羽的部下,但不得重用,於是韓信轉而投靠了劉邦的軍隊。
一開始韓信在當一名普通的士兵,因為犯過錯被判斬首,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處斬,就要輪到韓信了,韓信舉目仰視,看到了滕公夏侯嬰,說:「漢王不打算得天下嗎?為什麼殺掉壯士?」夏侯嬰認為這個人很奇特,就把他推薦給劉邦。
劉邦一開始當然不知道韓信有那麼高的才華,所以劉邦只封給韓信一個管理糧餉的官職。
漢軍的後勤這塊是蕭何在負責的,可能因為這個原因韓信有很多機會見到蕭何,在同蕭何有過多次交談後,蕭何發現了韓信的才華,十分賞識他。
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實為排擠到漢中),從長安到達南鄭,就有數十位將領逃亡。
韓信估計蕭何等人多次在劉邦面前舉薦過自己而劉邦不用,也逃走了。
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去追趕韓信。
軍中有人向劉邦報告「丞相蕭何逃跑了。
」劉邦大怒,如失左右手。
隔了一兩天,蕭何回來見劉邦,劉邦又是生氣又是喜歡,罵道:「你逃跑,是為什麼?」蕭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劉邦問道:」你去追回來的是誰?」蕭何說:「韓信啊。
」劉邦又罵道:「軍官跑掉的有好幾十,你都沒有追;倒去追韓信,這是撒謊。
」蕭何說:「那些軍官是容易得到的,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個來的。
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漢中王,當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沒有可以商量大計的人。
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罷了。
」這便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拜當時還是無名小卒的韓信為大將軍,所有軍事行動都聽韓信的指揮。
當時天下形勢是項羽分封了包括自己在內一共二十來個王,想要把天下統一需要重新再打一遍江山,好在各個王都是剛剛封的,基礎都不牢靠,來得快去得也快,消滅起來難度遠遠小於春秋戰國時期。
韓信先將目光對準了同在關中的章邯、司馬欣、董翳三個勢力,劉邦和韓信都知道得關中者得天下,關中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內有盛產糧食的關中平原,外有函谷關阻擋對手來犯,是一個非常牢固的補給基地,後來劉邦和韓信在函谷關以東打戰,兵員和糧食由蕭何源源不斷從關中輸送過來,最終耗死了強大的項羽勢力,這是後面的事情了。
為了取得全部關中之地,韓信採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策,讓對手錯誤估計了進攻方向和防守重心,從而偷襲陳倉得手,從此劉邦正式在關中站穩腳跟,隨後韓信又先後滅掉司馬欣、董翳和章邯。
司馬欣和董翳並不足慮,真正有挑戰的是章邯。
章邯是秦朝最後一位名將,此前只敗給過項羽,用一支臨時組建的囚徒軍都可以橫掃項羽之外的義軍勢力,戰鬥力非常強,而韓信輕輕鬆鬆就消滅了章邯,做到了此前劉邦夢寐以求而不得的事情。
此戰之後,劉邦集團上下都對韓信心服口服。
在平定關中之後,劉邦勢力就走出函谷關,尋求主動消滅項羽,這時候東方的局勢仍然很混亂,各諸侯王之間互相攻伐,於是韓信建議劉邦「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對楚實施戰略包圍,這個建議劉邦採納了,在堅持對楚正面作戰的同時,給韓信增兵3萬,命其率軍東進,開闢北方戰場。
劉邦派張耳與韓信一起引兵東擊趙王歇,北擊代王陳餘,活捉代相夏說、破代。
即以俘獲之精兵,補充在滎陽對楚作戰的劉邦軍,支援正面戰場作戰。
(就是說給韓信一支戰鬥力不足的軍隊,然後韓信俘獲的精兵全部送到劉邦這兒來,劉邦真會打算盤啊)無疑韓信的這個戰略規劃是非常正確的,項羽實力強大,短時間內還沒有辦法消滅,即使是韓信指揮,也最多和項羽打一個平手,徒勞無功,戰爭會拖得很久,這時候不如讓劉邦帶著精兵拖住項羽,而韓信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快速統一北方,最後對項羽實行包圍,這是兵法中的「分進合擊」思想。
劉邦和韓信後來的行動完全貫徹了這個戰略,最終消滅了項羽勢力。
這個作戰戰略在後來的解放戰爭中也被採用過,叫做「大迂迴作戰」,雖然經過兩千多年,依然適用。
在韓信分進到北方作戰的時候,有個叫蒯通的人來告訴韓信「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勸他自立為王,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被韓信拒絕了,韓信非常感念劉邦對他的提拔和器重,不願意背叛劉邦。
然而,當韓信幫助劉邦平定天下之後,劉邦果然猜忌韓信,但劉邦並沒有殺了韓信,而是將他由王貶為侯,即淮陰侯。
再後來劉邦的老婆呂后找機會把韓信殺了,劉邦知道消息之後「且喜且憐之」,既對消除了隱患感到高興又對韓信的悲慘命運感到同情。
史書上說陳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向淮陰侯辭行。
韓信拉著他的手避開左右侍從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蒼天嘆息說:「您可以聽聽我的知心話嗎?有些心裡話想跟您談談。
」陳豨說:「一切聽任將軍吩咐!」淮陰侯說:「您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
如果有人告發說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
我為您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以取得了。
」筆者認為這一段是非常值得懷疑的,當時天下已定,陳豨作為一個郡守來造反毫無成功機會,而此時的韓信又沒有軍權,拿什麼搞定長安城?這很有可能是劉邦和呂后為了堵天下悠悠之口,杜撰出來的。
不管到底韓信被貶之後是不是真的有反意,韓信在他最有機會三分天下的時候拒絕了這一提議,選擇對劉邦的忠誠,就足以當得起蕭何對他的「國士無雙」的評價,假若韓信當初真的聽從蒯通的建議,那麼以韓信的才能和當時的局勢,三分天下幾乎是必然結局,中國歷史也將被改寫,漢民族、漢文化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最後,安利一下我的專欄:「南山快評」,一個原創雜文專欄,關注國際局勢和台海關係熱點話題,偶爾涉及歷史或者文化,每天更新內容,歡迎關注。
知乎專欄:南山快評-知乎專欄微信訂閱號:「南山快評」,掃描二維碼關注。
亡楚歸漢,定策漢中,擒魏取代,破趙挾燕,東擊齊而南滅楚於垓下,兵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戴震主之威,攜不賞之功。
ps:小時候看二十五史評註背下來評價兵仙韓信的話,足以評價國士無雙的淮陰侯一生最輝煌的一段時刻。
我來用超文藝之言打開淮陰侯的故事。
.......戎馬半生,提筆,是無解之花。
泠泠雨落長安,日暮落滿蒼山,緩慢的,在他他失望的眼瞼上蔓延,未央柳上容下一個人的,生魂。
東風尋聲,落入無名買花巷,熏暖牆頭的燕巢梁。
無畏歲月痕迹,當年,何其落魄?無官,無錢,無家。
只剩一把舊劍。
磨礪的失了稜角。
愈來愈沉默,和與生俱來的天性一起,造就他沉定又張揚的個性。
怎不知,心中有江山的人豈能快意瀟洒。
君子不會斗一時之氣,心中有萬丈洪淵,怎會理這淺溝窄道。
年月無痕,秦失其鹿。
四面八方的英雄豪傑紛紛揭竿而起,他也仗劍從之。
大火三月,似瑰麗驕陽,更是殘暴無慮。
追隨的人,他不問對不對,只問值不值得。
而這個人,他覺得不值得。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蘇軾的這一番話本是論張良,可用在他身上卻及其合適。
功高無二,略無世出。
這個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韓信。
可此時的他只是在項王的手下當一個小差。
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他出的主意項王從不聽,他做的策劃項王不用。
項羽看他長相端正討喜,也就隨隨便便安排了一個接待員的工作給他。
接二連三的失望,在一個小荷露尖角的夏日,他離開了。
一路風雨兼程,直奔漢中。
到了劉邦的麾下卻依然未得知名。
將軍看他長得不錯,讓他當個連敖,又是公關先生。
直到有一次他和幾個同事一同都犯了軍法,依法當斬,一個個拉出來殺頭,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氣殺了十三個,輪到他,這時候他一抬頭看見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夏侯嬰。
夏侯嬰從小就和劉邦一起,跟劉邦一起起義,以後當了劉邦的太僕。
他看見夏侯嬰了,大喊一聲道:我們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嗎?為什麼要殺英雄好漢?夏侯嬰想怎麼還有這樣的人?過來。
司馬遷他用了六個字來形容這個時候的他「壯其貌,奇其行」。
夏侯嬰一看,一表人才,跟他談談話,頭頭是道,不殺了。
又向蕭何推薦,發現一個人才,又給他換了一個位置,叫做治粟都尉,相當於司務長。
往後的日子裡,他就常常會在閑暇的時候去找蕭何。
談天說地,他經常在想,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為這樣,指尖輕點江山,樣子如飄然畫一般。
可時間匆匆的過,他依然沒有得到任何的重用,直到劉邦被封了漢中王,這地方離他的家鄉淮陰很遠,他已覺得前途無什期望,還不如提早還家去。
曾經堅定不移的信念如今以有些動搖。
一個契機,他最後望了一眼劉邦的軍營,這裡有他的好朋友,也有恩人。
可是此刻也只有忍淚離去了。
他甚至沒有把他今晚就走的消息告訴蕭何。
直到盈月當空,忽聞身後響起了陣陣馬蹄身。
他轉身,發現身後狂奔而至的蕭何,此時的眼前人衣衫已濕透。
明明月光流轉在他深邃又俊秀的臉上,輪廓分明,眼中有不容置疑的堅定。
「為什麼不告訴我?」一陣沉默過後「回去吧」蕭何轉身。
他遲疑了一下,跟上前去。
「那麼多將軍跑了你不追,一個韓什麼信的,有什麼好追的?你明明就是在撒謊。
」面對劉邦的質疑蕭何也不慌,不緊不慢的對答到「此人,國士無雙」。
什麼叫做國士呢?就是一國當中最優秀的人才,如果加上無雙呢,那就是獨一無二的最優秀的人才。
為了讓劉邦東山再起,他提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復收潰敗之軍與劉邦在滎陽會師,阻擊楚追兵,大敗楚軍於京、索之間,使漢軍得以重振旗鼓。
隨後又東進滅趙,背水而戰,活捉了趙王歇,卻留下了他的某市李左車。
他和李左車很是談的來,兩人可謂是棋逢對手。
李左車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他點頭稱是,心中暗暗記下了這句話。
滅齊之後,平定四國。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在「楚漢戰爭」中,他的軍事天才被劉邦譽為「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而劉邦帶軍確是屢戰屢敗。
四年後,劉邦卻不信任他,被迫封他為齊王,而此時的他,已經是聲威遠震。
四面楚歌,項羽自刎於烏江之上。
夏木萋萋。
似有清風吹過客堂。
風雨捲動,博弈廝殺,他也不能忘劉邦與夏侯嬰兩次潛入他的軍營,偷他虎符。
這是何必,又是何苦。
他知道永遠不會背叛他,而他卻從沒有相信過他。
飲下這口茶,心頭如刀絞,苦澀如吞沙。
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我不知司馬遷寫韓信時有何感想,我只相信,他到最後絕不是那麼窩囊。
就這樣被呂雉和蕭何密謀殺死在長樂宮中。
後之視今亦如今之視惜。
兩百七十年前,當勾踐從吳國乘勝歸來,范蠡就對文種說過「你要記住,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他只能同甘苦,怎會與你同富貴。
時至今日,他曾經以為自己會是不同的哪一個,怎知當年的文種也是這樣所想。
直到如今,劍抵咽喉,當呂雉問他還有何遺言。
這時,他可明白當年離開項羽之後蒯彤的話:「當今兩主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
」原來蒯彤早已知道他的結局,既不要幫劉邦,也不要幫項羽,鼎足而居,與他們三分天下罷。
而他自覺劉邦對他有義,怎能背叛?怎能背叛!一旁的蕭何不忍注視,早已悄悄走開。
此時的蕭何已是國相。
他死時雖有憾,但他不悔今生交蕭何這個朋友。
只是他不能原諒他。
蕭何對於他來說何止成敗二字,他們一起指點江山,瀟洒於天下。
歸去,只惜人性之可悲。
如今,四時已過,初春的清晨,華枝快要春滿。
待何時才能月圓?「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為天災」如怨慕,如泣訴。
後悔,後悔當初沒有聽下蒯通的建議,至於落到今天這個下場,被小孩子,被女人所欺騙,所謀殺,真是追悔莫及。
一代名將,曠世功臣。
他留給世人的除了他自成一派的兵法,還有他成迷的人生與個性。
難怪有人說,韓信的兵法只有他自己能用,其他人用之,必敗無疑。
那年秋天,他被貶為淮陰侯,囚於未央宮中。
其實那個時候劉邦經常去找他,不為別的,就為和他聊聊天。
眼前人問道:你看看我要是帶兵打仗能帶多少人馬?答曰:十萬。
再問:那要是你帶兵打仗你能帶多少人馬呢?再答:多多益善。
奇怪了,我就只能帶十萬人,你是多多益善,你怎麼被我抓起來了?他也不慌,把酒杯遞到嘴邊,小酌一口。
緩慢又慵懶的說到:陛下你雖然是不善於帶兵的,但是善於將將,你會帶將啊,所以帶將的才是最大的人才。
這樣的煮酒迎客可暢談天下的人,或許,早已在歲月中消失了吧。
不假印時王不忌,臣忠君信兩無妨這是主流觀點,至於你信不信……其實王夫之說的不錯:信之言曰:「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為人主者可有是心,而臣子且不可有是語。
況乎人主之固不可以是心市天下乎!言不越信,行不必果。
奚必踐姑許之言而褻天之景命哉!譯成白話:不要向老闆要股份。
從來就沒有螺絲釘的精神,更沒有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事業的耐心,他對自己的定位一直都很清晰:三軍統帥。
沒有任何拼爹的資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父親是誰,極品屌絲一個……懷抱不切實際的理想,卻最終成就了一代偉業,大漢江山沒有他會走很多彎路,楚漢歷史沒有他會黯然失色……他,就是一代兵仙——韓信。
我算了一下,在這世間,能夠臨危受命,憑一支弱師,從偏安一隅,不用練兵,三年時間,輕輕鬆鬆打贏當時世間最強大的敵人,毫髮無損取得天下,無一次戰敗經歷,古今中外,只韓信一人。
韓信,沒有談得上的出身,沒有靠得住的背景,天地中只孤零一人,曾混跡於江湖之間,求食於漂母之口,受辱於小兒之胯,起步沒趕上趟,革命沒跟對人,不會甜言蜜語,愣頭愣腦,憑一把長劍,幾卷兵書,拜將封王,只數年間,完成逆襲,實在堪稱人間奇蹟。
因為蓋世的奇功,他為同僚膜拜,為同行驚嘆,被社會上各色各樣的人關注,想借他改變天下格局,演繹曠世的奇略。
是他,用一次又一次看似漫不經心實則驚天地泣鬼神的戰役,徹底改變了天下的格局;是他,頭一遭讓天不怕地不怕的西楚霸王感覺到發自內心深處的恐怖力量。
然而,知進而不知退,能上而不能下,註定在社會核心階層最殘酷的鬥爭中淪為炮灰。
這就像他所接受的教育,重在兵法,不知禮樂,沒有道德體系保護的兵法就像赤手抓著一把沒有柄的利劍,未能傷人先害己,他註定為此付出代價。
按照今天的說法,他是個在某一方面具有獨立建樹的人,但老天是公平的,給多了他這個,那個就要少一些。
因為單方面的建樹過於奇詭,註定他在其他方面的素養甚至不及常人。
在危難面前,常人尚知道保全自己,他卻只會一頭往火里鑽,而建樹的奇詭又使燒在他身邊的這團火十倍於常人,註定了他的萬劫不復,他的神奇而悲催的一生。
他的一生就是傳奇,雖然傳奇卻並不神秘。
因為雖然作戰的時候彷彿神仙,但生活的時候卻不及庸人,大起大落的獨特經歷讓他的人生處處洋溢著為人處世的楷模和警戒,而晶瑩剔透的精神世界更使這種傳奇的人生如水晶瓊台、溪間明月。
來自《兵仙:楚漢風雲中的韓信》作者:李肖肖
丈夫生世逢其時,胸中隱藏百萬兵。
腰裡青霜懸三尺,掃蕩四海天下平。
壯哉!雄主相知拜大將,奇兵背水膽氣長。
棋逢敵手欺霸王,國士英傑世無雙。
幸甚!胯下之辱能屈伸,以德報怨稱雅量。
漂母一飯激壯志,千金相酬美名揚。
信矣!為德不卒恨亭長,真如雲夢誅鍾離。
鳥盡弓藏怨高後,成敗相因嘆蕭何,難也!天下大定謀叛逆,尚記同輿解裘情。
何悔不用蒯通計?字裡行間總相疑。
嗟乎!
韓信同志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在長期的鬥爭實踐中,他集軍事家、政治家、金融家、詩人於一身,創造性的提出了四面唱K可以瓦解敵軍鬥志的古代聲波戰範例。
充分展示出了一位革命領袖的偉大魅力。
還未通關,便過早的使用了大招。
韓信的軍事才能,助漲其政治視角的平庸化。
所謂政治視角的平庸化,指的是韓信過分信賴自己對於整個漢帝國的重要性。
海內已平,需要一個武夫嗎?並且,這個武夫竟然還想要與帝國最高權力者平起平坐。
韓信不是沒有過機會,借他人之手殺掉劉邦,重新洗牌國內戰局。
憑藉他的作戰能力,至少可以擁有一方自己的地盤兒,慢慢等待歸攏其他老炮兒的機會。
或者,他不應該迷信劉邦許下的承諾,過早的剷除項羽。
而應該養寇自重,不過,項羽恐怕是不同意的。
要打要殺悉聽尊便,跟戀愛一般,你請我儂像個什麼樣子?可嘆,若如此,得養活多少網路耽美作者?換言之,韓信得到軍隊權利並像瘋子一樣人擋殺人佛擋殺佛,成為彼時彼刻全無敵的戰神,導致其個人私慾無限膨脹。
私慾膨脹是很正常的,因為他本就是貴族,本就跟樊噲、劉邦不是一路人。
早年間,他懂得隱忍,可那是什麼時候?自己一無所有的時候。
所以,他惜命。
如果連命都沒了,什麼大丈夫,什麼大志向,就此無緣。
現在呢?劉邦的大半個天下都是他韓信打下的!如此豪情,他樊噲給自己跪拜是當得起還是當不起?他蕭何月下追我,是當得起當不起?他劉邦不給自己點股份,讓自己當個股東,成為一代長者,愧不愧對天下?然而,國家不是公司,大哥只許一人,那把椅子也只能一個人坐。
政治,是一門玄學,大哥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字,都能殺人於無形。
圍在四周可以,膽敢再往前一步,得罪的就不僅僅是大哥了,而是指著大哥吃飯的兄弟們。
阿孝的爸爸常說:出來混的,遲早要還。
陳勝、吳廣還了,項梁、項羽還了,韓信也該還了。
功高震主、開國元勛們,威脅的是大哥後代的權柄永存。
所以,政治不是浪漫的,不是描畫繡花,不是請客吃飯,而是濃稠的鮮血和一顆顆人頭。
假設,劉邦與韓信是江湖中人,二人彼此欣賞,只是誰都無法歸攏誰,恐怕會說一句『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亦或,『小二,上酒,今日與韓兄弟不醉不歸!』。
這就是瓊瑤的事兒了。
導讀
一直有個令人糾結的問題,當一個人能力達到一定階段時,要繼續為打工謀求更高位置?還是自己單幹創業呢?很多人到了三十歲出頭都會面臨這個選擇,此時從能力、人脈和經驗都有了一定的積累,有了創業的基礎,加上正值壯年,正是一掌抱負的好時機。
但是創業有風險,方向和策略不對,往往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就回到解放前。
對於這個問題,筆者想到了一個人,他在這個問題上的選擇對於我們有一定的啟發,他就是漢大將軍——韓信。
跳槽而來的高管
韓信的故事大家都聽到很多了,他人生的轉折點就是從項羽陣營跳槽到劉邦陣營,從執戟郎到大將軍,這一跳可謂華麗。
雖說剛開始劉邦及其屬下的成員對這個寸功未立就成了高管的空降兵並不認同,但無奈當時劉邦勢弱,加上蕭何等智囊再三推薦,沒辦法就死馬當活馬醫。
韓信也不是吃素的。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笑定三秦,直接把項羽布下的軍隊打趴。
讓漢軍眾將無不驚嘆,這才是真正軍神啊!
少了你老大搞不定
話說打下三秦,東渡黃河後,漢軍兵鋒所指楚軍大本營彭城。
到時項羽正在和齊國交戰,彭城空虛,劉邦當仁不讓揮師進軍。
然而害怕韓信威望日益坐大,加上項羽本人不在,劉邦留下韓信單獨帶隊出征,結果就把彭城給收下了。
但項羽可是頭猛虎阿,當劉邦還在花天酒地慶祝勝利時,項羽反擊了。
三萬楚軍精銳,加上項羽這頭老虎,一下子殺了漢軍一個措手不及。
沒有韓信的軍隊,軍紀鬆散,被楚軍一擊而慘敗,劉邦輕敵自大,闖下大鍋,最後劉邦倉惶逃躥,丟下了老爹和老婆做了項羽的人質。
要說這也真夠倒霉催,沒了韓信老大還真玩不轉。
連戰連捷,韓信封神
慘敗楚軍之後,韓信又重新出關了。
這次戰略分兩步走,一是劉邦繼續在滎陽跟項羽死纏,二是韓信率軍北進,攻下其他屬國,完成對楚軍包圍。
這一個戰略直接影響了楚漢爭霸的格局,也讓韓信封神真正走上歷史舞台。
聲東擊西拿下魏國,背水一戰拿下趙國,囊沙破齊國,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項羽還沒回過神,魏趙燕齊已落入韓信口袋,天下震驚。
但是這個時候,韓信卻做了一個讓劉邦很氣憤的申請:代理齊王。
對於領導來說,下屬伸手要官一直是個忌諱的問題,特別是當時還是動蕩期。
韓信為何要這麼做呢?對於韓信來說,當時人生的輝煌已經不用多說,但是唯一不快就是分封和爵位的問題。
畢竟自己是跳槽而來,並非老大嫡系,給自己追求功名利祿,也是正常。
而劉邦本身對韓信並不是十分放心,自知軍事能力不如韓信,加上他認為韓信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因為他這個伯樂提拔,伸手要官太讓人接受不了。
當然最後劉邦還是封了韓信為正齊王,卻也在心理對韓信埋下了一根刺。
打工還是創業?需要抉擇
劉邦和韓信的兩路分兵計劃,終於順利的合圍了項羽。
但這個時候不再只是劉邦和項羽兩派了,韓信在不知不覺中成了第三派,而且是軍事實力最強的一派。
這個時候韓信幫助誰,誰就能拿下江山當皇帝,所以抉擇的時候到了。
第一個來跟韓信提出自立要求的是項羽的使者,當時項羽自感韓信已經不可阻擋,懊悔當初輕視韓信的同時,不得不向韓信求和以換取喘息的時間。
使者告訴韓信,聯合楚反攻漢,方可成就一番霸業。
因為有項羽在,劉邦不得不利用韓信與其周旋,若是項羽死,韓信也難逃被劉邦清算。
而第二個跟韓信說搞自立的,是韓信身邊的謀士蒯徹,而且切入點更為犀利。
他告訴韓信,楚漢已斗數載,若是韓信自己,則天下三分,霸業可成。
這就好比一個在大公司做出成績的高管或者行業領袖,自會有人告誡他是時候創業了。
打工仔始終是打工仔,只有自己單幹才有話語權。
其實此時的韓信完全有自立的資本,但是卻沒有謀反的心,在韓信心底,繼續給劉邦打工領高薪多好,後半生也可以安享晚年。
但是韓信沒有想到,自己功高震主,對領導來說可謂是刺頭!當然最後韓信還是選擇支持劉邦,夾擊項羽,並最終擊敗楚軍,項羽自刎,劉邦順利建立漢朝。
韓信的啟示
韓信是略不世出戰神,但也有狂妄的缺點。
而在劉邦看來,韓信這樣一個從外部跳槽進高管團隊的將領,一直是心存疑慮又不得不用之。
第一個啟示:作為領導,最忌憚下屬光芒蓋過自己,而韓信在軍功節節攀升的時候,就已經讓劉邦非常擔心了。
而在現代,同樣如此。
若是下屬處處得勢,則會顯得領導很無能,無能的領導還有人會服氣嗎?客戶還會看重嗎?所以當你的能力和威望已經凌駕於領導之上時,就要注意了,領導可不願意看到這樣。
第二個啟示:韓信的錯誤在於他在可以選擇創業的時候又毅然選擇繼續打工領高薪,而在打工領薪水的時候又趁著得勢跟領導要官。
這個問題,一直是後人議論的焦點。
其實在現代的職場也經常出現這種情況。
經常有人在公司待久了,覺得公司是時候給自己提拔和漲待遇了,結果一直沒消息。
那就以辭職為名要挾公司,然後公司一聽這事立馬漲薪,只要人留下就好。
你挺高興覺得公司還是看重我的,不久就安排了個新人到你下面,讓你培養。
你以為公司要給你配助手了興奮不已,便言傳身教,幾個月後,公司就把你辭退了,助手順利轉正。
這種事情在職場中並不少見,就是因為多數人並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
很多人能夠獲得成就是因為平台和公司的光環,真正依靠自己並沒有什麼卵用。
所以很多人死在了公司光環下,以為自己已經可以自立,結果一試才知道,創業可不是人人幹得來。
第三個啟示:回到我們開頭說的繼續打工還是獨立創業的問題,當你的能力、人脈和經驗都已經發到自立的能力時,就不要猶豫了。
畢竟這個時代弱肉強食,有時候你太出色,別人嫉妒你反而一味壓制你,使你難有出頭之日。
畢竟嫉妒從來是人性的一部分,沒有那個老闆願意成為下屬的綠葉,看著下屬做大,傳統企業如此,現代企業同如此。
反之如果自己門戶,發揮自己的天賦和優勢,那成就一番偉業的誘惑力絕對是人人夢寐以求的。
韓信死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吾悔不用剻徹之計,豈非天哉!韓信最終後悔沒有自立為王,可惜為時已晚。
而不知道現在有多少人曾經有過這樣的後悔呢?用《題韓信廟》做個結尾:
築壇拜處恩雖厚,躡足封時慮已深。
隆準若知同鳥喙,將軍應有五湖心。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韓信的功過?
TAG:歷史|軍事|歷史人物|韓信|漢朝|
一點新知
GetIt01
延伸文章資訊
- 1韓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有一回到了樊噲家裏,樊噲非常有禮,跪拜送迎,稱已經被貶為列侯的韓為「大王」,自稱「臣」。對韓信說:「大王竟然肯駕臨臣家裏!」韓信出門,笑著說:「我這一生,竟然與 ...
- 2韓信一生最經典的四場戰役,來看看他有多牛?
就韓信的一生來說,最經典的戰役當數以下四場,也即這四場戰役都堪稱教科書式的戰爭典範。 一、陳倉之戰. 漢元年二月,項羽、劉邦滅秦戰爭結束。在秦朝 ...
- 3怎樣評價韓信的一生? - GetIt01
韓信是我極為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他的一生波瀾起伏,稱為傳奇毫不為過。曾落魄如乞丐,靠漂母施捨充饑,但數年之後卻位極人臣;曾是個不知名的小軍官,卻一...
- 4哪三件事改變了韓信的一生?他最後為何會死在呂后手中?
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為漢朝的建立做出過傑出貢獻。他本是平民,有三個人、三件事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
- 5韓信的一生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他是漢朝歷史上最成功的一個 ...
韓信的一生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他是漢朝歷史上. 決定漢王贏得楚漢之爭的人物,必定就是韓信。如果韓信在位高權重時投奔了楚國,那麼楚漢之爭的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