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安寧】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圓病房在面對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曾經有一位病人新婚不久就發現罹癌,且因擴散迅速而入住心圓病房,他的太太工作忙碌僅能在假日前來探望,卻始終冷靜堅強地安撫病人及家屬。

直到陳虹錚在解釋病人過世後的 ... JumptoNavigation 【走進安寧】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圓病房在面對離別時讓生命靜心圓滿 作者: 梁雯晶 圖: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圓病房 高醫於2004年設立「心圓病房」,是南部地區率先推動安寧療護的大型醫院之一。

在生命最後的路途上,病人除了要對抗病痛折磨之外,心理上的惶恐茫然更是備受煎熬,而陪伴在側的家人朋友,除了照顧病人之外,也需要哀傷撫慰的協助。

安寧療護,不僅協助往者有尊嚴的離去,也讓生者靜心圓滿,帶著愛繼續接下來的人生。

  走進高醫家庭醫學科附設的心圓病房,柔和暖黃的燈光色調,以及可愛毛絨的布偶、燦妍的花朵將空間妝點的溫馨舒適,讓人感受到如同家一般的溫暖氣息。

病房護理站也刻意降低了桌面高度,讓家屬與病人可以直接看到護理人員,並隨時坐下向團隊人員詢問或溝通。

  「我們希望病人與家屬來到這裡,能夠因為舒適的空間環境,先放下不安與戒備,再由我們團隊共同了解病人的需求,進而著手解決。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圓病房護理長陳虹錚溫柔地表示。

  高醫從1997年開始推動安寧居家療護,於2004年正式設立安寧療護病房,並取「靜心圓滿」之意,命名為「心圓病房」,是南部地區率先推動安寧療護的大型醫院之一。

總共設置20張病床,團隊成員包括3位主治醫師、20位病房護理、4位共照護理師、3位居家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宗教師,以及50位左右的志工,並設有遊戲間、宗教室、多功能室、電話亭、圓滿室、SPA室等不同空間,提供病人與家屬多方面的照護服務。

讓離開的人與活下去的人生命達到圓滿,才是安寧療護的最終目標。

安寧療護 沒有圍牆的病房   早期民眾對於安寧療護的知識並不充足,甚至產生許多誤解,認為只要進到安寧療護如同宣告等死,「但隨著時代的改變,民眾對於安寧療護的認知愈來愈進步,這也反映在我們收案的情形上,早期只有2床、4床的占床率,到現在常常20床都是滿床的狀態。

」面對安寧療護的需求提升,高醫後續也計畫在其他分院開設病房,以滿足病人的需求。

  「但我們一直在推廣安寧療護應該是一種理念,更是一個沒有圍牆的病房。

」陳虹錚說明,安寧療護不該只限縮於某個場域或者病房內,她更希望每一位醫護人員都能具有安寧療護的觀念,這樣更能協助病人在到達生命的盡頭時,能以「善終」的方式迎接終點。

例如很多病人與主治醫師可能建立了長達十幾年的醫病關係,彼此具有深厚的信賴基礎,當積極治療的方式已經無用時,具有安寧療護觀念的醫師,便可適時協助病人在其主治下進行安寧療護,不一定要轉到安寧療護病房,免去病人重新適應的不便與不安。

建立信任關係 撫慰身心靈   安寧療護的照護工作與一般臨床醫療照護不大相同,因此在安寧療護病房服務的護理師都需要額外再接受80小時的教育訓練,以及5天的實習,除了教導其末期病人的照護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學習與病人家屬溝通,以及哀傷撫慰的技巧。

  「病人來到病房,平均住院天數約是14天左右,我們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與病人建立信任關係、了解他的需求,再想辦法緩解他身心靈的痛苦,甚至也要安撫家屬的悲傷,以漸進的方式引導他們做好準備。

」陳虹錚一言道出安寧療護工作的重點。

  在面對不同年齡層的病人,溝通技巧以及心靈照護的執行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學齡前的病人,除了照護病人本身之外,更重要的是家屬情緒的緩解;青壯年期的病人,則會面臨生命在盛年時猝然中斷的不甘與挫折;而老年期的病人,則較需要引導其思考如何善終,以及做好後事安排。

  心圓病房設置有專業心理師,心理師會逐床與病人家屬溝通,了解其情緒與需求,再轉達給團隊一起思考如何解決,陳虹錚笑說:「像我們家心理師最厲害的,就是會以『唱歌』的方式,引導病人紓解情緒,或者讓他們藉此回想起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

」病房也與狗醫師協會合作,讓病人藉由撫摸動物產生社會性的連結,進而達到心理撫慰的效果。

  而當病人臨終之後,病房的照護也不會就此終止,會定期舉辦遺族哀傷撫慰活動,關心家屬在喪親後心情的復原與調適,並想辦法給予協助,讓愛不會隨著生命結束而停止,而是持續傳遞下去。

在安寧療護病房服務的護理師除了學習護顧末期病人,更要學習與病人家屬溝通,以及哀傷撫慰的技巧。

推動社區安寧療護健全安寧療護網絡   因應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甚至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老化的問題愈來愈顯著,安寧療護的需求也逐漸提升,「因為人口老化及結構的改變,現代人對於『家』的定義也愈來愈多元,不再只是從小生長的地方,更是能讓自己心安迎接終點的場域。

」陳虹錚表示,現代人不一定會選擇在家裡終老,具有適當環境設備的護理之家、療養機構、長照體系,甚至是醫院,也可以是終老的場域之一,而相較於鄉鎮地區,都會區的人選擇在機構醫院接受安寧療護的比率較高。

  為此,高醫也開始推廣社區安寧療護,因應政府推動「長照十年計畫2.0」,以及安寧療護的觀念愈來愈普及,居家、機構的安寧療護需求增加,在醫院人力資源有限,且無法就近協助病人需求的情況下,高醫希望與社區的照護體系結合,引導社區的醫護團隊學習安寧療護的觀念,並將適合的個案轉介至社區照護體系,由醫院及社區的醫護團隊共同合作照護病人,若遇到需要回醫院處理的問題,也能即時追蹤處置,每個月再邀請社區的醫護,團隊回到病房,與醫院團隊共同討論案例情況,給予病人即時性的協助,健全安寧療護網絡。

讓離開的人與活下去的人 生命圓滿   曾在內科服務的陳虹錚,看過許多病人因過度醫療而在臨終時承受許多痛苦,她當時就在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幫助這些末期的病人?」因此在高醫即將開辦安寧療護病房時,她便主動向醫院表達到病房工作的意願,從此投入安寧療護工作至今。

  陳虹錚不諱言地表示:「常常有人認為,安寧療護是一種賠錢的工作──為什麼要給予即將臨終的病人如此高規格的照護?」但對於她而言,安寧療護是一種對生命及尊嚴的照護。

當病人在因為病痛受盡醫療折磨,甚至因此喪失某些尊嚴時,她希望在病人進到安寧療護的日子裡,能給予他們在身心靈上最好的照護,協助其完成心願、妥善思考身後事如何處理,並撫慰家屬的哀傷。

  曾經有一位病人新婚不久就發現罹癌,且因擴散迅速而入住心圓病房,他的太太工作忙碌僅能在假日前來探望,卻始終冷靜堅強地安撫病人及家屬。

直到陳虹錚在解釋病人過世後的程序時,她突然間像孩子般放聲大哭:「我真的好累,我也想一直陪在他身旁,但是我要工作沒辦法。

」陳虹錚也柔聲安慰:「我一直在想,妳怎麼有辦法這麼理性陪著家人?那妳的哀傷要如何釋懷呢?」因為情緒被同理承接到,那位太太盡情地宣洩了難過,也撫慰了心裡的哀傷。

  「我常跟病人說,我們人一生下來就一直在朝死亡的方向前進,我們無法決定如何被生下來,至少可以決定要怎麼離開,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為生命思考出最好的道別方式,讓即將離開的人與繼續活下去的人,都能達到平安及圓滿的狀態。

」陳虹錚溫柔但堅定地表示。

讓離開的人與活下去的人生命達到圓滿,才是安寧療護的最終目標。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回目錄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GooglePlus 請升級或更換其他瀏覽器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

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