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銀行登陸的挑戰與機會文/彭思遠、林建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國在政府積極努力協商後,終於在過去一年內陸續達成金融MOU與ECFA的簽署,然而在面對大陸如此強勢的崛起,兩岸金融市場的開放與交流,對於台灣的銀行業者而言,究竟是「 ... 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首頁 資訊公開 出版品 交流雜誌(文章) 字型大小: 小 中 大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台灣銀行登陸的挑戰與機會 文/彭思遠、林建甫 更新日期:109-08-19 二○○七年次級房貸風暴點燃,二○○八年九月雷曼兄弟破產,美國及歐洲金融市場遭受重創,隨著經濟版圖的移轉,全球金融重心逐漸移向新興市場國家。

特別是位於亞洲的中國大陸,在經濟快速成長的加持下,金融市場成長的速度亦令人驚豔。

依據世界交易所聯合會(WFE)的最新統計資料,二○○九年大陸股市市值達三.五兆美元,已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躍升為全球第二大市場。

高盛銀行更發佈報告,預測二○三○年後,大陸股票市值將成為世界第一。

在經濟與金融市場飛速增長時,大陸銀行業同時也繳出相當亮麗的成績單。

在農民銀行不俗的IPO發行後,大陸前四大國有銀行都已經掛牌上市;依十月底之股價計算,全球市值前五大銀行中,除了匯豐控股居全球第三大銀行外,第一、二、四、五名分別為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與中國銀行,也就是大陸的前四大國有銀行。

顯而易見,中國大陸金融市場發展速度,令世界各國羨慕不已。

我國在政府積極努力協商後,終於在過去一年內陸續達成金融MOU與ECFA的簽署,然而在面對大陸如此強勢的崛起,兩岸金融市場的開放與交流,對於台灣的銀行業者而言,究竟是「衝擊」還是「轉機」呢?台灣銀行業的瓶頸台灣目前的金融機構,主要包括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與其他金融機構等。

根據中央銀行金融統計,台灣目前有四百二十三家金融機構,其分支機構有六千一百八十八家。

在銀行業的部份,至二○一○年七月為止,中央銀行統計國內外銀行共有六十六家總行,分支機構三千兩百九十三家。

其中,本國銀行有三十七家總行,分支機構三千一百九十五家;外國銀行有二十九家,分支機構九十八家,銀行分佈十分密集。

雖然數據顯示,本國銀行的分支機構數量較外國銀行的分支機構多,在服務據點上具優勢,但外國銀行的制度發展較國內成熟,其金融商品較為多元,服務創新上也較完善,兩者各有千秋。

國內銀行與外資銀行各有所長,提供民眾差異化的金融服務,但不可否認的是,台灣的金融市場發展已經進入成熟期,銀行業在業務與獲利的拓展上也遇到了以下的瓶頸:一、金融機構密度高、獲利飽和銀行業擴張快速,雖然金融機構合併法通過後,國內金融業進入整併時期,使得銀行總行數已有減少,不過分支機構的據點卻飛快成長。

依據中央銀行統計,本國一般銀行之總行加上分行家數已超過三千兩百家,若加上中華郵政、外國銀行與信用合作社等其他金融機構,國內金融機構家數及分行接近六千家,金融機構分佈密度極高。

雖然可以提供民眾與企業更多更便利的金融服務,但持續的快速擴張,使得國內銀行競爭愈來愈激烈,並迅速侵蝕銀行的利潤空間,若不能創造新的獲利來源,國內銀行業都要面對過度競爭下的生存危機。

二、產業外移,衝擊銀行獲利一九八○年代後,台灣的薪資水準逐步提高,新台幣匯率的升值,均使得台灣出口產業的生產條件開始惡化。

一九九○年代後,企業面臨來自於全球化的競爭,不得不轉移生產基地至海外,以尋求低成本的生產資源。

而大陸與東南亞低廉的勞動力,成為台商目光的焦點,特別是大陸地區,在沒有語言隔閡與相同文化的背景下,成為台商遷廠的首選之地。

然而,在ECFA簽署之前,受限於兩岸諸多因素,令銀行業者無法赴大陸執業;在台灣企業西進大陸,經營重心移轉至大陸的同時,銀行也開始流失許多客戶,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外移,市場愈來愈少,但競爭有增無減下,令我國銀行業者的獲利空間緊縮。

三、政經邊緣化,縮限銀行拓展國際業務在ECFA簽署之前,台灣在參與國際組織、區域經濟協議或相關活動,一直不得其門而入。

且由於WTO杜哈回合談判後,多邊貿易協商機制停滯不前,在FTA、RTA等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大行其道時,台灣在國際經貿談判中,只能眼睜睜看著競爭對手國取得進入、低關稅的優勢,造成台灣競爭力逐日下滑。

台灣銀行業亦是面臨同樣窘境,在沒有金融MOU及自由貿易協定的保障下,台灣銀行業者在外國業務的拓展上,一直處於弱勢、未有保障且業務處處受限,銀行業者對內獲利空間緊縮,拓展國際業務又處處受限,這就是我國銀行面臨的最大問題。

在兩岸金融MOU與ECFA簽署後,台灣終於可以與各國進行貿易協定或金融MOU的談判,未來若能順利簽署,必能改善我金融業之困局。

四、利率低、利差低一般商業銀行主要獲利來源有二,一是利用存、放款利率的差距獲利;其二,是利用財富管理賺取手續費用。

然而台灣央行因需考量經濟成長,使得近十年來,台灣利率均處於較低水準,多數時間台灣一年期的存、放款利差均在二%以下,與大陸或其他新興國家相較,台灣銀行的獲利空間,始終受到低利率環境的限制。

大陸金融市場的火熱商機大陸金融市場近年來成長速度驚人,在八%以上的經濟成長率加持下,大陸貨幣供給量、金融機構資產總額、存款餘額、放款餘額等多項數據,過去這兩三年來,均呈現雙位數成長的亮眼表現。

其中銀行業表現搶眼,二○○八年大陸銀行業稅後淨利潤達人民幣五千八百三十四億元(約新台幣二.九兆元),較二○○七年成長三十.六%,資本報酬率十七.一%,比全球銀行業的平均水準,高出七個百分點以上。

銀行業獲利總額、利潤成長和資本報酬率等指標,均名列全球第一。

二○○九年銀行業稅後獲利六千六百八十四億元人民幣,資本報酬率仍高達十六.二%。

同時,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位居全球銀行市值排行榜前五強,為大陸經濟與金融市場提供強力後援。

對於台灣銀行業者而言,大陸市場還具有以下誘因:一、「利差大」厚實銀行獲利首先,受惠於大陸人民銀行的存、放款利差政策,大陸銀行業重要的收入來源存、放款利差,都維持在一定水準之上,大陸高利差的優勢,大為增加銀行業獲利基礎。

高利差因素,對長期處於低利率的台灣銀行業者而言,是前進大陸的重大誘因。

二、經濟規模大,深度兼具廣度其次,大陸的人口眾多且經濟規模龐大,市場的深度與廣度,遠不是台灣可以比擬的。

受惠於廣大的國內需求,其金融市場潛在商機極大,大陸也成為全球金融機構積極搶占的市場。

預期中國大陸將會是未來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後續行情持續看漲。

三、後續成長空間令人期待過去十年來,中國大陸GDP成長速度令國際稱羨,吸引無數資金目光,資金不斷湧入,再提振投資,推動經濟成長,形成正面的經濟循環。

再配合大型經濟政策的推動,預料大陸金融市場後續火熱依舊,且成長空間令人期待。

台灣銀行進入中國大陸的挑戰雖然台灣在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相較於其他國家,具有相對優勢,但在進入大陸市場上,仍會面臨到以下的問題:一、「陸銀大,台銀小」的挑戰首先,兩岸不僅經濟規模、人口與市場差距極大,金融業的資產規模亦是如此,單論銀行市值,大陸前四大國有銀行,已名列全球銀行排名的前五強,至二○○九年底中國工商銀行市值高達兩千六百八十九.八二億美元,且前四大國有銀行市值場均超過千億美元。

相比之下,台灣金融業規模小很多,台灣市值最大的金融機構,國泰金控市值雖已有一百五十二.三億美元,但僅約為中國工商銀的十七分之一。

若由資產價值來看,截至二○○九年底,國泰金控資產總額四.二九兆元新台幣,台灣最大銀行業者的台灣銀行,其資產總額約三.八九兆新台幣,但與中國工商銀行資產總額六十二.五兆元(十二.五五兆元人民幣)相比,差距甚大。

規模上的差距,將是台灣銀行業者的巨大挑戰。

二、台灣銀行業者進入的最佳時機已過考量台商於大陸的分佈情況,台灣銀行業者前進大陸的佈局策略,首選台商聚集的長三角,初期將以台商為主要客群。

但目前體質較好的台商企業,為了在大陸順利營運及推展業務,多半已和大陸銀行建立合作關係。

台灣銀行業赴大陸設點後,能否由大陸同業手中搶回台商顧客,仍是未知。

所以,台灣銀行業想藉由承作台商客戶,在大陸市場站穩腳步,並不容易,業者赴陸策略需要重新思考。

三、政策、政治影響性大在ECFA簽署後,預期兩岸經貿談判將漸入佳境,兩岸政治的風險成本已經逐漸降低。

不過,大陸的「計劃性經濟」與台灣或其他西方國家不同,政策對於市場的干預程度高,這也是不少外資企業無法成功打入市場的關鍵因素。

台灣銀行業者進入大陸市場,必定也會面臨相同風險與挑戰。

四、人事成本快速上升及人才流失中國大陸人力資源服務商「智聯招聘」,發表二○一○年「年中薪資走勢」指出,大陸近六千家企業中,二○○六年到二○○八年薪資持續快速成長,漲幅分別達到八.六%、九.七%及十三.八%,預計今年也將超過十%。

根據媒體訪查,大陸銀行業基層從業人員薪資,已逐步逼近台灣,而高階主管的薪資水準更已超過台灣。

此外,獵人頭公司主管更表示,大陸金融機構極缺乏高階人才,台灣的銀行人才到大陸就業,薪水至少可以提高三十%到五十%。

台灣銀行業者想留住人才,必須提供更優渥的薪資水準。

顯然,人事成本的提高及人才的流失風險,都將會成為台灣銀行進入中國大陸的挑戰。

台灣銀行的機會一、大陸金融市場尚在發展,台灣經驗是最佳參考中國大陸的銀行之所以能夠表現如此的優異,主要就是「規模大」和「核心業務單純」。

大陸四大銀行的規模,就其總資產等總量指標上的世界排名,都是遙遙領先。

其核心業務以放款為主,尤其是國營事業的放款,近兩年來不但穩賺不賠,而且享受高達三%的存放利差,因此造就高額的利潤。

然而現今真正世界一流的銀行,其業務模式卻必須是多元與均衡的,在法人金融、消費金融、投資銀行等各部門有所發展。

因為,當某一項業務的大環境不佳時,仍有另外獲利支撐點,讓營收能維持穩健成長。

而台灣自一九八九年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以來,加速金融機構的整合,競爭的推動之下,現今商業銀行並非只是單一的存放機構,除原本法金、消金與投銀業務都駕輕就熟,並還兼具證券與保險的部份業務,完整的金融機構整合經驗及多元化服務,都是大陸銀行業者缺乏的。

此外,大陸銀行的獲利模式單一,缺乏中間業務與金融創新,特別是客製化金融商品,台灣在財富管理的經驗豐富,這些都將會是台灣銀行進入大陸市場的優勢。

二、中國大陸銀行服務品質不高,台灣軟實力堅強金融業的主要資產在人才,但人才是會移動的,目前台灣金融人才在管理及經驗上領先不只一籌,且在語言與文化等無隔閡的考量下,台灣金融人才成為大陸高薪挖角的首選。

在ECFA尚未簽署之前,台灣成功的金融發展經驗,已經成為中國大陸取經的對象,甚至大量聘用台灣金融人才,從消金、法金甚至到財務及風險控管等部門,都看得到台灣金融菁英的身影。

危機也是台灣的轉機,較高的金融服務品質,將會台灣金融業立足大陸的核心價值。

此外,誰說只有大陸銀行會挖角,我們也可以發動人情與薪資攻勢,挖角在大陸工作多年的台灣金融菁英,回到台灣金融業的大陸分行工作,其多年的大陸工作經驗,必可減少台灣銀行業者進入大陸的障礙。

三、銜接兩岸徵信平台,提供台商完整融資雖然有實力的台商企業,應已與大陸銀行業者建立合作關係。

不過,預料仍有不少殷實的台商企業,因資產抵押品不足或在大陸營運規模有限,使其在大陸的融資條件不佳,。

台灣銀行登陸後,同時獲得兩岸企業徵信資料,將可提供兩岸完整的融資機制。

此外,大陸是台灣企業最為集中且數量最多的地方,台灣銀行想發展國際業務,大陸必將是重要據點,再配合銜接兩岸的完整徵信資料,台灣銀行進大陸未必沒有立足之地。

四、善用大陸綠色通道與區域發展計劃ECFA簽署後,台灣業者終於大陸的大門開啟,且大陸還特別設立「綠色通道」,使台灣銀行申請在中西部、東北部設立分行時,可以得到優先核准、設立分行審核時間縮短和同步申請多家分行之三大優惠,提供搶佔大陸市場的優勢。

早期國內銀行業的布局,多著重於台商聚集的上海、深圳等地,但是珠三角已經過了高原期,長三角有過度競爭的情況。

大陸當局為平衡區域發展,進行綠色通道的策略,以免台資金融機構過度集中特定區域,並藉由台灣銀行的進入,帶動該地區發展。

對台灣銀行而言,優先進入東北及中西部卡位,也是不錯的發展。

首先,在沿海地區在過度競爭之下,成本早以高漲,不少台商企業開始往低成本的內陸前進,跟隨台商進入競爭力較弱的地區,先站穩腳步,基礎穩固後,再反攻高競爭的沿海地區,對於剛進入大陸的台灣銀行,亦是可考量的好戰略。

再者,中國大陸「十二五」計劃中,強調中西部等內陸省份的開發,若台灣銀行能夠提前進入,在中西部的重點都市打下基礎,搭上大陸開發中西部的熱潮,未來獲利仍具相當空間。

結論二○一○年一月十六日兩岸金融MOU生效,同年六月二十九日完成ECFA簽署,兩岸終於打開經貿大門,兩岸金融業者規劃已久的互設分行計劃,將要正式啟動。

今年初,台灣金管會為保護我國金融業,公佈「金融登陸三法」,對於大陸銀行業、證券業及保險業來台參股或設立分支機構,訂立諸多嚴格限制。

其中要求陸銀來台設辦事處,須在OECD國家經營業務達兩年;若要設分行,須達五年以上,且須在台設辦事處達一年。

目前,僅中國銀行符合設立分行資格,對岸諸多銀行業者抱怨,OECD國家定義並不清楚,用OECD國家經營經驗來規範陸銀,就是用條文限制陸銀來台。

另外,雖金融業列入ECFA早期收穫清單,大陸並給予台灣銀行業可以在大陸不限地區成立獨資銀行,以及縮短准入業務時間等優惠。

然而,大陸也不會立即開放銀行業直接從事人民幣業務,證券業的全資全照及保險業的五三二條款免除。

其實,不論是台灣或大陸,金融業的開放都是相當敏感且管制嚴格,在兩岸未累積准入後的實際營業經驗之前,雙方難有更進一步的開放。

不過,面對兩岸金融機構均缺乏足夠的國際競爭力情況下,雙方應在逐步開放金融市場的過程中,加速開放進程,透過良性互動,提昇兩岸金融實力與競爭力,創造互惠雙贏。

收合 關於本會 簡介及沿革 董事長 副董事長 董監事 秘書長 副秘書長 組織職掌 組織章程 聯絡我們 文書驗證 訊息公告 本會訊息 參考消息 主題專區 文書驗證 文教專區 臺商服務 旅行專區 陸配關懷 政策專區 兩岸會談 影音專區 資訊公開 業務統計 出版品 常見問答 國會監督 委託研究案 出訪報告 書面之公共工程及採購契約 預算及決算書 辦理政策宣導廣告 支付或接受之補助 年度工作報告 回頁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