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應該教創業嗎? - INSIDE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高等教育的初衷與設計上,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更不該是創業加速器。

也許短期內大學教創業是不得不然,但與其讓大學教創業,不如讓創業者辦學校。

集團資訊 關於我們 集團介紹 我們的團隊 旗下媒體 關鍵評論網 everylittled. INSIDE 運動視界 Cool3c 電影神搜 未來大人物 歐搜哇 商益 旗下節目 多元服務 Ad2 Taketla拿票趣 關鍵議題研究中心 Cr.ED ShareParty 達思智能科技 士奇傳播 與我們合作 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 異業合作 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 加入我們 新聞中心 趨勢 大學應該教創業嗎? 2015/05/27 客座投稿 網路觀察 高等教育的初衷與設計上,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更不該是創業加速器。

也許短期內大學教創業是不得不然,但與其讓大學教創業,不如讓創業者辦學校。

我們需要的是支持創業的資源環境、理解創業的體驗機會,而不是鼓吹創業的空泛口號、模擬創業的校園競賽。

評論 評論 (Photoby HungjuLu@Flickr)本文作者:詹益鑑,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暨合夥人,投身創新、創業、創投領域近十年,長期關注科技發展、教育政策、產業趨勢與國際財經,熱愛鐵人三項運動,自許為務實的理想主義者。

原文刊載於其個人部落格。

在全民拼經濟、全台瘋創業的氛圍下,大學似乎成了就業與創業的培訓所。

但從高等教育的初衷與設計上,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更不該是創業加速器。

也許短期內大學教創業是不得不然,但與其讓大學教創業,不如讓創業者辦學校。

我們需要的是支持創業的資源環境、理解創業的體驗機會,而不是鼓吹創業的空泛口號、模擬創業的校園競賽。

因為,人格特質與實務經驗,是無法從課堂跟教科書裡學到的。

大學的創業課程,該調整嗎?最近,我的好朋友、Cacafly共同創辦人Brian寫了一篇擲地有聲的文章:【鼓吹空虛的創業瘋,不如好好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技能】,裡面提到:「請實務界人士搭配學術型教授一起開課,推出強調參與式跟實作式的教學。

大學同時鼓勵學生跨學系、學院、跨校合作甚至跨國合作,並與企業合作組織學生進行短期專案,都是能幫助學生模擬未來職場生活的有意義學習。

」我非常認同。

而我另一個朋友Miula也回應了Brian的文章,寫了【創業必修學分–創業家該學的課程有哪些?】,更是精準的列出創業者需要的實務課程,例如:「輕鬆社交–如何跟不認識的人馬上聊開」、「公司估值理論與實務–你公司的價值到底是多少」、「新創公司融資方式與實務–3F、天使、創投、群募、貸款」等,這些都是非常實際而必要的創業者技能。

但問題是,這些課程項目與教學情境,在我們現在的大學裡,是否真的能開授成功?身為多次參與創業、現在經營創業加速器的創業狂熱愛好者,多年來,我也經常批評台灣的高等教育,沒有用對的方式、對的師資、對的「角色典範」,教導「創業」這件事。

我曾經在兩所大學兼任、開授創業相關課程,五年來也在十幾所大學演講數十場,但無論身為教師或講者,感受都非常糟糕。

倒不是學校、系所或邀請者不重視這些課程或演講,而是「大學的開設目的與運作方式,原本就不是為了創業而設計的」。

創業,跟念大學有什麼關係?這幾年在產業轉型需求下,台灣從全國拼經濟,變成全台瘋創業,各部會都把創業當成政策指標。

但我對於要求大學開授創業課程、甚至大力鼓吹學生創業這件事,我其實非常憂慮。

讓我們先想想,念大學跟創業這兩件事,有什麼異同之處。

關於高等教育,我不是專家,但至少也接受了十多年的高等教育(四年制大學、六年的工程博士、兩年的商學碩士),兼任過研究職位、並在學校授課,多多少少可以算是參與其中的使用者與推動者。

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學以上至研究所的學程,原本就是為了學術研究而設計,念大學的目的應該是成為知識份子與研究學者做準備,研究所以上則是為了培育未來的學者與教授。

因此,若仔細探究大學起源的幾個國家,對於學生篩選跟招募數量,都有非常嚴謹而菁英式的思維。

當然,成為偉大的學者,必須質疑經典、挑戰權威,學術研究的核心在於追求真理、勇於思辯。

因此,大學固然有保守傳統之處,但真正的學術傳統,就是應該不斷打破傳統(在很慢的節奏之下)。

創業呢?創業就我的認知,也是打破框架、創造價值。

但是隨著產業更迭與市場變動加速,以及創業進入門檻隨著資訊的邊際成本大幅降低,還有開源硬體的出現,因此,教科書上的知識與學研機構裡的技術,對於創業這件事的重要性越來越低。

因此,美國除了幾位格外知名的輟學創業者如BillGates,SteveJobs,MarkZuckerberg之外,也有越來越多的創業者與投資人,開始鼓吹大學教育無用論,或開始創立新型態學校。

例如PayPal共同創辦人、【從0到1】的作者PeterThiel設立獎學金鼓勵年輕人輟學創業、還有矽谷創投家族第三代TimDraper設立的 DraperUniversity。

沒有錯,從數據上來分析,就算在美國,多數的成功創業者依然是大學畢業居多(2009年549個「成功」的「高成長」新創公司創辦人中,有95%大學畢業,47%有碩士以上學歷),但隨著Hacker與Maker的年紀逐漸降低,線上資訊與教學型態的多元普及,如果每週看三部TED影片,或者接受各種開放課程,一年後所學得的知識深度與廣度,應該會超過大學四年的教科書總和。

大學能夠教你如何「結婚」嗎?先撇開創業,讓我們聊聊婚姻。

在談論創業的相關議題上,我跟Jamie常常用婚姻來比喻共同創辦人之間的緊密程度,以及創業者跟投資人之間的伙伴關係。

事實上,創業的難度,不會比創造幸福婚姻與美滿家庭來得容易。

而且,創業者的人口比例(大約5%吧),應該遠比結婚人口低。

所以我們先不要討論大學是否適合、是否必要教創業,先想想大學是否適合、是否能夠教我們如何結婚吧?這個答案我想很明顯。

唸過大學的你我,的確都在大學裡認識異性、結交朋友,但我們幾乎都不會在課程上學到如何踏入婚姻、如何維繫婚姻,或者如何生出小孩(羞...)、教養小孩。

關鍵是提供環境跟體驗,而不是給予課程或教材。

以結婚這件事來說,大學其實是提供環境,包括讓人成長、認識伙伴的好地方,而不是用課堂跟教科書,告訴你如何追女友、如何發好人卡、如何維持關係,甚至如何嫁娶、怎麼選婚宴場地、如何找房子、如何成就美滿人生(咦?)的地方。

我們不會期待在大學裡學到如何結婚,我們都是跟親朋好友、有經驗的長輩請教如何維繫婚姻,而多數人都是在實體活動、交友網路跟臉書上找到另一半,而不是大學的課堂上。

而高度個人化、差異化的創業這件事,顯然比婚姻還更難傳授,也是多數教授沒有經驗的。

如果連「結婚」這麼普遍的事情,都不適合或不需要在大學裡教,為什麼我們期待大學可以開出實務而客製化的創業課程?那麼,大學應該開創業課程嗎?所以,如果大學不適合、不需要開授創業課程,或根本不應該開授,那大學跟創業者該分別怎麼辦?你可能會問,台灣的大學氛圍不適合,體制保守僵固、師資來源有限,但矽谷總不是這樣吧?例如去年全球最有名的一堂創業課,也許是Stanford資訊科學的CS183B課程,由該系輟學創業的校友SamAltman(現任全球創業加速器領先者Y-Combinator執行長)開授,並邀請著名創業者、投資人與矽谷重量級講者授課。

但在我來看,這其實是不得不然。

即便是以創新、創業、創作聞名的Stanford,以及美國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也被美國創新教育研究者批評為「對於學術過於投入、反而阻礙創新」,在美國具有產業實務經驗、專注創新教學的師資一樣不易獲終身聘,也持續遭遇學術同儕的排擠。

但因為矽谷的創業環境不斷優化,創業年紀不斷降低,因此Stanford目前競爭學生的對象不只是Harvard,Berkeley,Caltech,MIT,也包括潛在的創業機會與吸引人的大企業(是的,Facebook跟Google已經開始向優秀的高中生招聘了)。

反觀台灣,經過多年的教育改革、普設大學,人人該念大學、大學人人可念,已經成為普遍的信念與社會現象。

因此,短期內大學的確是九成以上創業者都會經歷的教育經驗,那麼提供創業者的態度、知識、技能,的確是大學必須思考的。

但從投資與創業的經驗來說,創業所需的態度、知識、技能,其實多半在生活裡與職場上可以習得,唯有對自我人格特質的啟蒙、認知、掌握,需要在大學或甚至更早以前進行。

創業無法學習、只能體會,如同婚姻,重點是婚前的準備跟婚後的心態,而不是對婚姻有多少「知識」、「技能」。

教授跟學者的責任與專業是培育未來的學者,進行前瞻的學術研究。

創業不該是教授跟大學的職責所在,說真的,別再折磨沒有創業經驗也不知道創業該怎麼教的教授了。

那創業該不該教?該不該學?當然有必要,但在現有的台灣教育體制跟大學型態之下,比較有效的可能性會在體制外教育跟創業機構,還有一個完整而多元的創業生態圈。

這也就是我們創造AppWorks的核心信念,一個彼此扶持、相互分享、共同創造的創業者社群。

與其讓大學教創業,不如讓創業者辦學校。

如果你對這樣的學習方式或創業體驗有興趣,歡迎申請加入AppWorks加速器#11。

分享文章或觀看評論 評論 客座投稿 品牌 Logitech羅技為你打造混合辦公邏輯!參加8/17THENEWLOGICOFWORK活動並獲得高效神器LogiDock 2022/08/04 廣編企劃 Logitech 、羅技 、混合辦公 、LogiDock 、ZoneTrueWirelessEarbuds 、THENEWLOGICOFWORK 助攻混合辦公、打造高效工作模式!一向致力於透過卓越數位產品,為人們提升工作效率的Logitech羅技,將於8/17重磅推出THENEWLOGICOFWORK,跟著專家一同了解混合辦公的優勢與做法,並有機會獲得最新LogiDock全功能擴充底座工作站。

評論 SPONSORED PhotoCredit:Logitech 評論 疫情大幅改變現代人工作型態,遠端視訊、線上會議、雲端協作等從「不得不」演變成「回不去了」,當開會不再僅限於會議室,辦公場景也就變得更加多元化,必須因應不同的作息、生活型態、工作需求彈性變化。

除此之外,現代有愈來愈多的自媒體創作者、斜槓工作者,其工作也不再以「上下班」二分,而是更在意如何「有效率」的完成代辦事項。

如此不受限單一辦公地點、不拘泥於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正是全球邁向的混合辦公模式。

為了讓更多工作者可以親身體驗混合辦公的好處,並優化工作效率,Logitech羅技不只於近期推出專為辦公與空間需求者打造,同時符合會議控制需求且具有話筒擴音機功能的LogiDock全功能擴充底座工作站、與輕便好攜ZoneTrueWirelessEarbuds商務真無線藍牙耳機,更將於8/17登場實體講座活動,邀請科技專家業者親身分享混合辦公的優勢與做法。

名額有限!立即免費報名8/17THENEWLOGICOFWORK擁抱混合辦公新邏輯市調顯示:全球已有45%工作者力行混合辦公,兼具彈性與效率的設備成顯學根據市調顧問公司Futuresourse於2022年發布的最新報告,目前全球已有45%的工作者採用混合辦公模式。

事實上,混合辦公確實擁有諸多好處。

首先,混合辦公帶來時間彈性,讓員工得以保持靈活,同時每週進辦公室至少一次,仍能保持與同事之間的聯繫;此外,混合辦公也帶來空間彈性,讓工作空間得以重塑再造;最後,綜合以上的彈性,讓人才得以留在公司,甚至減少39%的員工流動率。

可見,混合辦公模式也可視為是「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作法,對員工與組織都有機會創造雙贏。

而為了帶來更高效的工作成績,追求彈性、有質感的空間,亦是混合辦公哲學不可或缺的一環。

因此,有愈來愈多辦公族群、高階經理人重視透過設備的升級來營造舒適簡潔的工作空間,以創造高效能作業環境。

例如:Logitech羅技於近期推出的LogiDock,即是能相容於各大視訊會議系統,並可連接多設備、集中管理所有線纜,達到簡化桌面空間的工具;不只提供一鍵加入會議、快速靜音或開關鏡頭等視訊功能,LogiDock同時也具備降噪麥克風與揚聲器,一機多工加上優秀的音響設計,讓使用者可以享受出眾的澎湃音效。

PhotoCredit:LogitechLogiDock相容於各大視訊會議系統,如MicrosoftTeams®、GoogleMeet™、GoogleVoice™以及Zoom®,更可整合Outlook或Google行事曆,方便一鍵即可加入會議,使用者也能夠透過聲音及視訊控制按鈕,在會議中快速靜音或開關視訊鏡頭。

PhotoCredit:LogitechLogiDock同時也是降噪揚聲器,可有效抑制回聲、免持擴音,提供身臨其境的立體聲音訊,無需使用額外的麥克風或耳機即可輕鬆對談,是在家工作的智能多工小秘書。

PhotoCredit:LogitechLogitechLogiDock簡潔集線配置,搭載多樣視訊會議功能與揚聲收音器,打造高效辦公環境。

8/17THENEWLOGICOFWORK,跟著羅技擁抱混合辦公新邏輯!因應全球混合辦公時代來臨,Logitech羅技不只以新興數位科技產品應援,也將透過實體講座活動,邀請科技專家講者蒞臨現場,親身分享混合辦公的體驗和成效。

THENEWLOGICOFWORK是一場帶領參加者擁抱全新工作邏輯的活動,不只提供完整的混合辦公解決方案,也是難能可貴的經驗交流平台,能為參加者放下工作束縛,並以精彩的內容為來賓充電。

擁抱混合辦公新邏輯,就從羅技充電活動開始!PhotoCredit:Logitech  Logitech《THENEWLOGICOFWORK》活動資訊:時間:2022/8/17(三)13:30~16:20地點:WHotel(台北市忠孝東路五段10號)11樓3+4策略會議室名額有限!立即免費報名,現場有獎徵答可獲得羅技最新高效神器LogiDock 分享文章或觀看評論 評論 廣編企劃 由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業務團隊》製作,由各品牌單位贊助。

業務與行銷相關合作,歡迎與我們聯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