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今院址位於臺北市南港舊庄,另有位於臺南市歸仁區的南部院區籌設中。

中央研究院所屬之研究員、副研究員與助理研究員,其位階相當於大學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臺灣的 ... 中央研究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介紹的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學術研究機關。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性質機構,請見「中國科學院」。

關於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下轄的一個學術機構,請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AcademiaSinica[a](拉丁語)中華民國政府機構基礎資訊所屬部門總統府員額5,800人年度預算額新臺幣125.46億元(109年度)授權法源中華民國總統府組織法中央研究院組織法主要官員院長廖俊智副院長周美吟、劉扶東、黃進興秘書長彭信坤任命者總統任期5年組織編制內部單位院本部(7處、3室)、學術諮詢總會、32委員會附屬機關24研究所、8研究中心成立沿革成立日期1928年6月9日聯絡資訊中央研究院院區景觀地址115201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電話+886227822120~9(共10線)網站www.sinica.edu.tw 位於南京明代國子監故地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舊址 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於南京院址合影 中央研究院大門 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1928年於中華民國南京成立,為中華民國的國家學院,直接隸屬於總統府,為中華民國學術最高殿堂[1]。

其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兼有科學與人文之研究。

現今院址位於臺北市南港舊庄,另有位於臺南市歸仁區的南部院區籌設中。

中央研究院所屬之研究員、副研究員與助理研究員,其位階相當於大學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臺灣的頂尖大學也經常藉由合聘與兼任的方式,聘請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充實其師資陣容與指導研究生。

中央研究院院士為中華民國學術界最高榮譽,許多院士是在中央研究院擔任專任研究員時當選,或是當選後兼任研究員或通信研究員,所以有相當比例的院士同時在院內擔任研究員。

目次 1沿革 1.1成立 1.2在臺復院 2組織 2.1層級架構 2.2院本部 2.3研究所、研究中心 2.3.1相關附屬場館 2.4委員會 3成員 3.1院士 3.2評議會 4歷任院長 4.1總幹事 5相關重大事件 5.1院內人員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 5.2淹水 5.3利益迴避爭議 5.4誘導式問卷爭議 5.5論文造假 5.6勞動環境問題 6註釋 7參考文獻 8參見 9外部連結 沿革[編輯] 成立[編輯] 1927年4月1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七十四次會議在南京舉行,李石曾(煜瀛)提出設立中央研究院案,決議推李石曾、蔡元培(孑民)、張人傑(靜江)共同起草中研院組織法。

5月9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九十次會議議決設立中研院籌備處,並推定蔡元培、李煜瀛、張人傑、褚民誼、許崇清、金湘帆為籌備委員。

7月4日,《中華民國大學院組織條例》公布,改列籌設中的中央研究院為中華民國大學院的附屬機關之一。

11月9日,《中央研究院組織法》公布,明定「中央研究院直隸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設立:物理、化學、工程、地質、天文、氣象、歷史語言、國文學、考古學、心理學、教育、社會科學、動物、植物等十四個研究所。

11月20日,大學院院長蔡元培聘請學術界人士30人在大學院召開中研院籌備會及各專門委員會聯合成立大會,討論中研院組織大綱及籌備會進行方法。

議決先籌設各研究單位,計有:理化實業研究所、地質調查所、社會科學研究所、觀象台四個研究機構,並推定各所常務籌備委員,積極展開籌備工作[2]。

1928年4月10日,頒布《修正國立中央研究院組織條例》,中央研究院改為不屬於大學院的獨立機關。

4月23日,國民政府特任蔡元培為中央研究院院長。

5月,啟用印信。

6月9日,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務會議在上海東亞酒樓舉行,宣告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2]。

創辦中央研究院的主要成員是中國科學社社員,對外譯名為AcademiaSinica則是來自馬相伯的原稿手筆。

中央研究院成立後接收中國科學社在國際上作爲中國科學界官方代表的地位。

中央研究院院址設於南京雞鳴寺南側,鄰近明代南京國子監故地,包括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大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大樓、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大樓三座建築,分別修建於1947年、1936年、1931年,三座建築均由楊廷寶設計。

蔡元培任院長的國民政府特任狀 在首任院長蔡元培任內,中央研究院陸續在南京、上海等地設立十個研究所,係由理化實業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地質調查所、觀象台與自然歷史博物館演展而來。

抗戰期間中央研究院曾西遷昆明、桂林、四川李莊等地,抗戰勝利後方復還京、滬。

1948年3月26日,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選出,共81人。

9月23日,第一次院士會議舉行,中研院之體制始告完成。

理化實業研究所於1927年11月籌設,下有物理組、化學組、工程組。

1928年7月分立為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工程研究所,均在上海。

地質調查所於1927年11月籌設,1928年7月成立地質研究所,在上海。

社會科學研究所於1927年11月籌設,1928年5月正式成立,下有法制組、民族組、經濟組、社會組,前兩組在南京,後兩組在上海。

1934年7月,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之北平社會調查所併入該所,1945年改稱社會研究所。

觀象台於1927年11月更名,下有天文組、氣象組。

1928年2月分立為天文研究所、氣象研究所,均在南京。

語言歷史研究所於1927年夏設於廣州中山大學,1928年3月在中山大學籌設歷史語言研究所,10月22日遷入廣州柏園正式成立,後遷北平、上海、南京。

體質人類學研究所於1944年由史語所第四組中抽出另設,抗戰勝利復員後因限於經費,又由史語所收回接辦。

自然歷史博物館於1929年1月籌備,1930年1月成立於南京。

1934年7月更名為「動植物研究所」。

1944年5月分立動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於1928年11月決定設立,1929年1月籌備,1929年5月正式成立,在北平。

數學研究所於1941年籌備,1947年正式成立,在上海。

醫學研究所於1944年籌備。

近代物理(即原子能)研究所於1945年秋籌設,嗣因倉促遷台,未能完成。

在臺復院[編輯] 1954年,經朱家驊院長多方奔走,在臺灣臺北南港現址營建院區。

「植物研究所」在臺復所。

1955年,成立「近代史研究所」及「民族研究所」籌備處。

1957年,多方討論出「以報到登記人數為實有全體人數」之辦法並呈奉總統令准,於4月2日在台舉行第二次院士會議,4月3日舉行第三屆評議會首次會議。

同年12月,胡適繼朱家驊之後擔任院長,1958年正式就職。

「化學研究所」在臺復所。

以下是中研院在臺復院後的大事紀要: 1958年,舉行第三次院士會議。

1959年,舉行第四次院士會議。

同年「動物研究所」在台復所。

1962年,舉行第五次院士會議,王世杰擔任院長。

成立「經濟研究所」籌備處,「物理研究所」在臺復所。

1970年,錢思亮繼王世杰之後擔任院長。

成立「生物化學研究所」。

1974年,舉行第十一次院士會議。

成立「美國文化研究所」。

1975年,「三民主義研究所」成立。

1976年,成立「地球研究所」籌備處。

1977年,成立「資訊研究所」籌備處。

1978年,舉行第十三次院士會議。

1980年,舉行第一次國際漢學會議。

1981年,成立「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籌備處。

1983年,吳大猷接任院長。

1986年,舉行第二次國際漢學會議。

1989年,成立「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1年,ICSU在臺首次學術研討會。

「美國文化研究所」更名為「歐美研究所」。

1993年,成立「天文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4年,旅美學人李遠哲返國接任院長。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與「蔡元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併成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1995年,成立「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1997年,成立「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1998年,成立「生物農業研究所」籌備處。

2002年,成立「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

2003年,成立「基因體研究中心」。

2004年,成立「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社會學研究所」、「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

2005年,由「動物研究所」改組為「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由「植物研究所」改組為「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2006年,8月「生物農業科學研究所籌備處」轉成立為「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

10月翁啟惠接任院長。

2008年,成立「南部生物技術中心」,位於臺南市南部科學園區。

前身為「南部生物技術計畫中心」。

2010年,舉行第二十九次院士會議。

2010年6月1日,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動工。

2012年4月,舉辦第一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11個所、處和中心參與籌備,共籌組二場專題演講及26個專題場次,發表102篇論文。

大會邀請170位國內外學者與會發表論文、評論和主持,12國逾500學者報名。

[3][4] 2018年5月11日,台南市歸仁區南部院區動土。

2021年12月9日,首例在P3實驗室確診一例COVID-19Delta變種病毒的女助理。

組織[編輯] 資訊科學研究所大門 層級架構[編輯] 院長 院士會議 評議會 副院長 學術諮詢總會 院務會議 各研究所(籌備處)、研究中心學術諮詢委員會 院本部 研究所(籌備處)、研究中心 各委員會 院本部[編輯] 由人文社會科學館俯看院區 秘書長 副秘書長 總務處 國際事務處 學術及儀器事務處 秘書處 智財技轉處 資訊服務處 法制處 主計室 人事室 政風室 研究所、研究中心[編輯] 民族學研究所 對照1927年所通過的組織條例,列舉設有物理、化學、工程、地質、天文、氣象、歷史語言、國文學、考古學、心理學、教育、社會科學、動物、植物等十四個研究所,但部份學門創院至今仍未設所(如心理學、教育學),或是在大陸時期曾創設但仍未復所;當中多為人文社會科學學門的領域,使中研院在這方面的發展規模仍不甚完備。

數理科學組 數學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化學研究所 地球科學研究所 資訊科學研究所 統計科學研究所 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應用科學研究中心 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 生命科學組 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生物化學研究所 分子生物研究所 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 基因體研究中心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生醫轉譯研究中心 人文社會科學組 歷史語言研究所 民族學研究所 近代史研究所 經濟研究所 歐美研究所 中國文哲研究所 臺灣史研究所 社會學研究所 語言學研究所 法律學研究所 政治學研究所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b] 相關附屬場館[編輯] 圖書館系統 中央研究院圖書館 科技部數學中心暨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圖書館 化學研究所圖書館 地球科學研究所圖書館 統計科學研究所圖書館 資訊科學研究所圖書室 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圖書館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圖書室(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聯合圖書室) 經濟研究所圖書館 歐美研究所圖書館 民族學研究所圖書館 中國文哲研究所圖書館 人社中心圖書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郭廷以圖書館(近代史研究所) 傅斯年圖書館(歷史語言研究所) 生命科學圖書館 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 文物場館 胡適紀念館(近代史研究所) 吳大猷紀念館(物理研究所) 歷史文物陳列館(歷史語言研究所) 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臺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室 蔡元培紀念館(總務處) 臺灣考古館(歷史語言研究所) 其他場館 人文社會科學館 學術活動中心 綜合體育館 嶺南美術館(歐美研究所) 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委員會[編輯] 因應業務需要,中研院在院務會議之下設立各種委員會: 資訊安全委員會 人文社會科學館公共事務委員會 行政電腦化推動委員會 人權委員會 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 中央研究院科學教育推動委員會 中央研究院與國立清華大學合作協議 國際科學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 中央研究院動物實驗管理小組 生物實驗安全委員會 本院出版委員會 學術交流及合作委員會 漢籍電子文獻協調委員會 資訊業務諮議委員會 本院與公私立大學及研究機構訂定學術合作辦法審查委員會 本院轉殖植物實驗室管理委員會 數位典藏諮議委員會 本院台灣地震數位知識庫建置諮議委員會 院區環境美化推動委員會 院區交通管理委員會 宿舍管理委員會 嶺南美術館管理委員會 學術活動中心管理委員會 綜合體育館管理委員會 輻射防護管理委員會 中央研究院在台五十年專書編纂委員會 藝文活動推動委員會 週報編輯委員會 研究發展成果管理委員會 太平洋鄰里協會 國際研究生院推動委員會 溫室管理委員會 [5] 成員[編輯] 院士[編輯] 主條目: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從1948年開始選舉院士,目前每兩年由院士會議從全國學術界成績卓著人士中新選一批。

中央研究院院士為終身名譽職,分為數理科學、生命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三組。

職權如下:選舉院士及名譽院士;選舉評議員;籌議國家學術研究方針;受政府及有關單位之委託,辦理學術設計、調查、審查及研究事項。

中研院於2020年10月時有院士計278人,其中數理科學組69人、工程科學組58人、生命科學組93人、人文及社會科學組58人。

[6][7]2016年7月院士會議前有名譽院士數理科學組5人、生命科學組6人、人文及社會科學組2人;院士會議時選出2位工程科學組的名譽院士: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長克萊頓(英語:C.DanielMoteJr.)及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教授中村修二。

[8][9][7] 評議會[編輯] 主條目:中央研究院評議會 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為中研院的常設評議機構,職權包括:1.議定中研院研究學術計畫,2.評議關於研究組織及工作興革事宜,3.促進國內外學術合作及聯繫, 4.受中央政府委託,規劃學術發展方案,5.中央研究院院長任期屆滿、辭職或出缺時,選舉院長候選人。

中央研究院院長、副院長、各研究所所長及各研究中心主任為當然評議員,並以院長為評議會議長。

聘任評議員30-50人,由院士選舉,經中研院呈請總統聘任之,任期三年,連選得連任。

評議會每年開會兩次。

1935年6月,中央研究院舉行首屆評議會選舉,胡適、陳垣、陳寅恪等人入選。

1940年舉行第二屆評議員選舉。

[10] 歷任院長[編輯] 2001年10月新版《中央研究院組織法》公布實施,其中的院長遴選辦法規定,院長任期屆滿時,由院評議會就院士中選舉院長候選人三人,呈請總統遴選並任命。

院長任期五年,連選得連任一次。

任次 肖像 姓名 就職時間 卸任時間 備註 院長 1 蔡元培(1868–1940) 1928年4月23日 1940年3月5日 任內逝世 代理 朱家驊(1893–1963) 1940年9月18日 1957年11月4日 2 胡適(1891–1962) 1957年11月4日 1962年2月24日 任內逝世 3 王世杰(1891–1981) 1962年4月28日 1970年4月15日 4-5 錢思亮(1908–1983) 1970年5月6日 1983年9月15日 任內逝世 6 吳大猷(1907–2000) 1983年10月24日 1994年1月18日 7-8 李遠哲(1936–) 1994年1月18日 2006年10月18日 9-10 翁啟惠(1948–) 2006年10月19日 2016年5月10日 代理 王汎森(1958–) 2016年5月11日 2016年6月20日 副院長暫代 11-12 廖俊智(1958–) 2016年6月21日 現任 [11][12] 總幹事[編輯] 中央研究院在1928至1990年間設總幹事一職,受院長領導,處理全院行政事務。

歷任總幹事如下: 任次 姓名 就職時間 卸任時間 備註 1 楊銓 1928年4月 1933年6月 任內逝世 代理 丁燮林 1933年6月 1934年6月 2 丁文江 1934年6月 1936年1月 任內逝世 代理 丁燮林 1936年1月 1936年6月 3 朱家驊 1936年6月 1938年12月 4 任鴻雋 1938年12月 1940年9月 5 傅斯年 1940年9月 1941年9月 因病辭職 6 葉企孫 1941年9月 1943年9月 7 李書華 1943年9月 1945年9月 8 薩本棟 1945年9月 1948年12月 因病辭職 代理 錢臨照 1948年12月 1949年6月 留在大陸,未隨中研院遷台 9 周鴻經 1949年6月 1956年9月 代理 楊樹人 1956年9月 1958年1月 代理 全漢昇 1958年1月 1961年1月 空缺 10 阮維周 1962年5月 1964年9月 11 袁貽瑾 1964年10月 1968年5月 代理 李亦園 1968年6月 1970年11月 12 高化臣 1970年11月 1983年1月 代理 韓忠謨 1983年1月 1990年1月 總幹事職務取消,改設副院長 [13] [14] 相關重大事件[編輯] 院內人員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編輯] 2020年3月22日,四人為境外案例造成群聚感染。

[15] 2021年12月9日,於基因體研究中心P3實驗室,一名女研究助理違反SOP作業流程而染疫確診[16][17][18][19]。

淹水[編輯] 1977年9月,中研院院區附近山洪暴發,各館大約有一半進水,其中包括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館、傅斯年圖書館、胡適紀念館、近代史研究所等,但損失不大。

[20] 1984年6月3日,六三水災造成四分溪(當時尚未命名)暴漲,導致中研院院區嚴重淹水。

臺北市政府因而擬以「截彎取直」方式,整治四分溪。

[21] 2001年9月17日,納莉颱風所挾帶豪雨再次造成四分溪暴漲,中研院鄰近四分溪之七個研究所地下樓層直接遭受大水侵襲,粗估此次水患硬體受損新台幣二億元左右,多年來的研究成果損失無法估計。

[22]其損失項目,如地球科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研究所的昂貴儀器與稀有樣本,[23][24]以及歐美研究所圖書館的部分藏書等。

[25] 利益迴避爭議[編輯] 2016年4月21日,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因涉嫌對價利益輸送,遭士林地檢署列為《貪污治罪條例》偵字案被告且限制出境。

翁啟惠於3月請辭院長,5月10日批准。

2017年1月,士林地檢署依《貪污治罪條例》起訴翁啟惠。

2018年12月,士林地方法院一審宣判翁啟惠無罪,士林地檢署決定不上訴,翁啟惠無罪定讞。

誘導式問卷爭議[編輯] 2017年7月5日,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楊文山教授主持之「2017第一次社會意向調查」問卷中,針對同性婚姻議題之題目選項,出現「直接修改民法,改變婚姻是一男一女結婚的傳統定義」及「另外訂立專法,保障同性戀伴侶的醫療、財產處理等權益」之誘導性提問,暗示修改民法將改變婚姻定義及訂立專法才能保障同性戀權益。

[26] 上揭問卷遭網友質疑,涉嫌引用下一代幸福聯盟具誘導性提問的問題;對此,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表示,網友質疑的問題中,選項分別為「直接修改民法,破壞一夫一妻的傳統婚姻制度」及「為同性戀者訂定專法,保障同性戀者就醫跟成家的權利」,而社會意向調查問卷之措辭並不同,故沒有誘導性提問情形。

[27] 論文造假[編輯] 2018年初,中研院生化所所長陳慶士被檢舉長達十年間研究論文造假。

陳慶士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從事多年研究,期間有八篇論文被美國科學促進會旗下雜誌《科學》發現造假[28],多處數據採樣方式與學界方法重大相異、且有蓄意詐騙跡象。

之後俄亥俄州立大學出具70多頁調查報告[29],建議裁處最重「立即撤稿」處份;案件還在知名學術網站《RetractionWatch》[30]及國際媒體期刊大量報導,使台灣學術聲望重創。

同時陳慶士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資歷是其2014年被聘回台擔任中研院生化所所長的重要參照,重創中研院研究水準。

[31]陳慶士在案發後曾向中研院學術倫理諮詢委員會提交報告,並表示數據造假是俄大學的手下學生所做,將錯誤歸咎學生。

之後陳慶士自行請辭中研院生化所所長;但中研院表示,將研討其回台工作成果是否有該八篇論文的延伸,探討追回研究經費[32]。

勞動環境問題[編輯] 2019年下半年起,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陸續收到多位中央研究院勞工反應院內勞動環境的各類問題,包括勞動契約一年一簽(未以不定期契約約定,違反《勞動基準法》)、違法解僱頻傳、部分單位對勞方請假刁難、職場霸凌處理機制不足、考評不透明……等缺失。

2021年4月29日,高教工會「中研院分部籌備會」發起人張震宇指出,中央研究院迄今對職場霸凌問題缺乏落實防制措施與申訴管道,導致實務上若有單位長官為了逼退員工而刻意差別對待、惡意刁難、或施以顯然不合理的工作要求,員工往往求助無門[33]。

2021年4月29日,中央研究院表示,中研院訂有「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計畫」,如舉辦職場霸凌防治講座宣導等,並設「申訴評議委員會」處理職場霸凌申訴案件[34]。

中研院也駁斥,並無不當解僱智財技轉處薛姓員工,是薛員多次謊報假別、隱匿出國等情況,帶來防疫風險;也澄清並沒有刁難員工請假,是張姓勞方代表無故擅離職守數十次,且屢勸不改,才會要求張員請假必須據實審核事由[35]。

註釋[編輯] ^此名稱為拉丁文,意為「中國研究院」。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下設有: 政治思想,海洋史,制度與行為,調查研究,亞太區域,考古學,地理資訊科學等7個專題中心。

衛生史,資料探勘與學習,華人家庭,歷史人口,以及東亞經貿發展等5個研究計畫。

參考文獻[編輯] ^TVBS.留學歐美變少 中研院10年後選不出院士?│TVBS新聞網.news.tvbs.com.tw.[2018-07-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4).  ^2.02.1中央研究院週報第519期-蔡元培先生與中央研究院(1927-1940).[2005-10-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4).  ^第一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研究院 ^台灣研究世界大會12國逾500學者搶報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12-4-24 ^組織架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研究院 ^院士會議(2020年10月8日查詢).[2016年7月9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1月18日).  ^7.07.1中研院第31屆新科院士出爐20人獲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廣播電臺RadioTaiwanInternational,2016-07-07 ^名譽院士一覽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研究院 ^逝世名譽院士一覽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研究院 ^陈旭麓、沈渭滨先生与蒋廷黻《中国近代史》.[2022-02-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9).  ^歷任院長(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研究院.2016-10-26 ^院長(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研究院 ^總幹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研究院.2022-1-21 ^三十年來的中央研究院.朱家驊先生言論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104–119[2022-01-20].ISBN 978760011186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8).  ^中央研究院-2020.[2020-03-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8).  ^中央研究院-2021.[2021-12-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  ^新增1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衛生單位已啟動疫情調查及防治作為(新聞稿).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21-12-09[2021-12-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1)(中文(臺灣)).  ^指揮中心說明中研院P3實驗室事件調查進度(新聞稿).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21-12-20[2021-12-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1)(中文(臺灣)).  ^指揮中心外部專家調查小組說明中研院ABSL-3實驗室感染事件初步調查結果(新聞稿).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21-12-24[2021-12-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1)(中文(臺灣)).  ^〈中研院遭水厄書籍古物損失不大〉《聯合報》(1977年10月8日,第3版) ^中央研究院大事紀要-1984.[2010-10-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5).  ^中央研究院大事紀要-2001.[2010-10-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5).  ^中央研究院週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第838期。

^中央研究院週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第842期。

^中央研究院週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第998期。

^2017第一次社會意向調查問卷(PDF).[2017-07-09].(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7-10-04).  ^中研院設計誘導式同婚民調 網友踢爆:竟和下福盟問卷一樣--上報/焦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7年7月9日 ^CancerresearcheratTheOhioStateUniversityresignsfollowingmultiplemisconductfindings.Science.2018-03-30[2018-04-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4)(英語).  ^Box.osu.app.box.com.[2018-04-11]. [永久失效連結] ^OhioStatejustreleaseda75-pagereportfindingmisconductbyacancerresearcher.Whatcanwelearn?.RetractionWatch.2018-03-30[2018-04-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4)(美國英語).  ^陳慶士8論文遭撤中研院:台灣學者最嚴重的國際處分.[2018-04-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4).  ^中研院前生化所長涉論文造假中研院:最嚴重案例.2018-03-31[2018-04-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4).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新聞稿】最高學術機關中央研究院,更該高標準遵循勞動法令!.苦勞網.2021-04-29[2021-04-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7).  ^許秩維.高教工會指違法解僱中研院:違規個案依法處理.中央通訊社.2021-04-29[2021-06-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7).  ^楊媛婷.遭控違法解僱員工中研院:該員多次隱匿出國才解僱.自由時報電子報.2021-04-29[2021-06-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7).  中華民國總統府組織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全國法規資料庫.民國99年09月01日 中央研究院組織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全國法規資料庫.民國103年01月15日 參見[編輯] 中華民國主題 台灣主題 科學主題 技術主題 文化主題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計畫 自由軟體鑄造場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中央研究院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中央研究院組織法 中央研究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英文) 中央研究數位典藏資源網院內各類數位典藏與研究資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央研究院AcademiaSinica的Facebook專頁 YouTube上的中央研究院影音專區頻道 中央研究院的Instagram帳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閱論編中央研究院研究所研究中心數理科學組 數學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化學研究所 地球科學研究所 資訊科學研究所 統計科學研究所 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應用科學研究中心 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 生命科學組 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生物化學研究所 分子生物研究所 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 基因體研究中心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人文社會科學組 歷史語言研究所 民族學研究所 近代史研究所 經濟研究所 歐美研究所 中國文哲研究所 臺灣史研究所 社會學研究所 語言學研究所 政治學研究所 法律學研究所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展覽館群 胡適紀念館 歷史文物陳列館 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嶺南美術館 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 閱論編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朱家驊(代理)→胡適→王世杰→錢思亮→吳大猷→李遠哲→翁啟惠→王汎森(代理)→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徽 閱論編國際科學理事會(ISC)組織會員非洲安哥拉 ·伯茲瓦納 ·布吉納法索 ·喀麥隆 ·象牙海岸(英語:AcadémiedesSciences,desArts,desCulturesd'AfriqueetdesDiasporasAfricaines) ·埃及 ·衣索比亞 ·迦納(英語:GhanaAcademyofArtsandSciences) ·肯亞 ·賴索托 ·馬達加斯加(英語:Ministèredel'EnseignementSupérieuretdelaRechercheScientifique(Madagascar)) ·馬拉威 ·模里西斯 ·莫三比克 ·納米比亞(英語:MinistryofEducation:DirectorateofResearch,ScienceandTechnology(Namibia)) ·尼日 ·盧安達(英語:Kigali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 ·塞內加爾(英語:AssociationdesChercheursSénégalais) ·塞席爾 ·南非 ·蘇丹 ·史瓦帝尼 ·坦尚尼亞(英語:TanzaniaCommissionforScienceandTechnology) ·多哥(英語:ChancelleriedesUniversitésduTogo) ·突尼西亞(英語:TunisElManarUniversity) ·烏干達 ·尚比亞 ·辛巴威美洲阿根廷(西班牙語:ConsejoNacionaldeInvestigacionesCientíficasyTécnicas(Argentina)) ·玻利維亞(西班牙語:AcademiaNacionaldeCienciasdeBolivia) ·巴西(英語:BrazilianAcademyofSciences) ·加拿大(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 ·加拿大社會科學與人類學研究委員會(英語:SocialScienceandHumanitiesResearchCouncilofCanada)) ·加勒比海國家 ·智利(西班牙語:AcademiaChilenadeCiencias) ·哥倫比亞(英語:AcademiaColombianadeCienciasExactas,Físicasynaturales) ·哥斯大黎加(英語:AcademiaNacionaldeCiencias(CostaRica)) ·古巴(英語:CubanAcademyofSciences) ·多米尼加 ·瓜地馬拉(英語:AcademiadeCienciasMédicasFisicasyNaturalesdeGuatemala) ·牙買加 ·墨西哥(英語:MexicanAcademyofSciences) ·巴拿馬(英語:UniversityofPanama) ·秘魯 ·美國 ·烏拉圭(英語:ComisiónConsejoNacionaldeInnovacionCienciayTecnologia(Uruguay)) ·委內瑞拉(英語:FondoNacionaldeCiencia,TecnologíaeInnovación(Venezuela)) ·摩洛哥(英語:CentreNationalpourlaRechercheScientifiqueetTechnique(Morocco))亞洲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孟加拉國(英語:BangladeshAcademyofSciences) ·中國(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央研究院[注1]) ·喬治亞(英語:Georgian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 ·印度(印度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英語:IndianCouncilofSocialScienceResearch) ·印度國家科學院(英語:IndianNationalScienceAcademy)) ·印度尼西亞(英語:IndonesianInstituteofSciences)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日本 ·約旦(英語:RoyalScientificSociety) ·哈薩克斯坦(英語:KazakhstanAcademyofSciences) ·寮國 ·黎巴嫩 ·馬來西亞 ·蒙古國 ·尼泊爾(英語:NepalAcademyofScienceandTechnology) ·朝鮮 ·巴基斯坦(英語:Pakistan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 ·菲律賓 ·沙烏地阿拉伯(英語:KingAbdulazizCityforScienceandTechnology) ·新加坡 ·韓國(韓國社會科學協議會 ·大韓民國學術院) ·斯里蘭卡 ·塔吉克斯坦(英語:TajikAcademyofSciences) ·泰國(泰語:สำนักงานคณะกรรมการวิจัยแห่งชาติ) ·土耳其(英語: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ResearchCouncilofTurkey) ·烏茲別克斯坦 ·越南(英語:VietnamUn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Associations)歐洲阿爾巴尼亞 ·摩納哥(英語:CentreScientifiquedeMonaco) ·奧地利 ·白俄羅斯(英語: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Belarus) ·比利時(英語:RoyalAcademiesforScienceandtheArtsofBelgium)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波赫文理學院(英語:AcademyofSciencesandArtsofBosniaandHerzegovina) ·塞族共和國文理科學院(英語:AcademyofSciencesandArtsoftheRepublicofSrpska)) ·保加利亞 ·克羅埃西亞(英語:CroatianAcademyofSciencesandArts) ·捷克 ·丹麥 ·愛沙尼亞(英語:EstonianAcademyofSciences) ·芬蘭 ·法國 ·德國 ·希臘 ·匈牙利 ·愛爾蘭(英語:RoyalIrishAcademy) ·義大利(英語:ConsiglioNazionaledelleRicerche) ·拉脫維亞 ·立陶宛 ·盧森堡 ·馬其頓(英語:MacedonianAcademyofSciencesandArts) ·摩爾多瓦(英語:AcademyofSciencesofMoldova) ·黑山(英語:MontenegrinAcademyofSciencesandArts) ·荷蘭 ·挪威 ·波蘭 ·葡萄牙(英語:SciencesAcademyofLisbon) ·羅馬尼亞(英語:RomanianAcademy) ·俄羅斯 ·塞爾維亞 ·斯洛伐克(英語:SlovakAcademyofSciences)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瑞士(瑞士科學院(英語:SwissAcademiesofSciences) ·瑞士人類學與社會科學院(英語:SwissAcademy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烏克蘭國家科學院 ·英國(皇家學會 ·經濟與社會研究理事會(英語:EconomicandSocialResearchCouncil) ·英國國家學術院) ·梵蒂岡大洋洲澳大利亞 ·紐西蘭 ·南太平洋國家聯合會與協會會員 國際司法科學協會(英語: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LegalScience)(IALS) 國際北極社會科學協會(英語:InternationalArcticSocialSciencesAssociation)(IASSA) 國際天文聯合會(IAU) 國際製圖協會(ICA) 國際經濟協會(IEA) 國際顯微鏡學會聯合會(英語: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SocietiesforMicroscopy)(IFSM) 國際地理聯合會(IGU) 國際數學聯盟(IMU) 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英語:InternationalUnionforQuaternaryResearch)(INQUA) 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IPRA) 國際政治科學協會(ILSA) 國際社會學協會(ISA) 國際生態經濟學會(英語:InternationalSocietyforEcologicalEconomics)(ISEE) 國際攝影測量和遙感學會(英語:InternationalSocietyforPhotogrammetryandRemoteSensing)(ISLRS) 國際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聯盟(IUBMB) 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UBS) 國際晶體學聯合會(英語:InternationalUnionofCrystallography)(IUCr) 國際食品科學技術聯合會(英語:InternationalUnion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IUFoST) 國際森林研究組織聯合會(英語:InternationalUnionofForestResearchOrganizations)(IUFRO) 國際大地測量學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 國際科學技術歷史與哲學聯合會(英語:TheInternationalUnionforHistoryandPhilosophyofScienceandTechnology)(IUHPST) 國際免疫學會聯合會(IUIS) 國際材料研究學會聯合會(IUMRS) 國際微生物學會聯合會(IUMS) 國際營養科學聯合會(IUNS) 國際純粹與應用生物物理學聯合會(IUPAB)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 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合會(IUPAP) 國際醫學物理與工程科學聯合會(英語:InternationalUnionforPhysicalandEngineeringSciencesinMedicine)(IUPESM) 國際基礎藥理學與臨床藥理學聯合會(IUPHAR) 國際生理科學聯合會(IUPS) 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IUPsyS) 國際土壤科學聯合會(IUSS) 國際人口科學研究聯合會(IUSSP) 國際理論力學和應用力學聯合會(英語:InternationalUnionofTheoreticalandAppliedMechanics)(IUTAM) 國際毒理學聯合會(英語:InternationalUnionofToxicology)(IUTOX) 國際無線電科學聯合會(URSI) 世界民意研究學會(WAPOR) 國際人類學聯合會(英語:WorldAnthropologicalUnion)(WAU) 隸屬會員 科學社會研究學社(英語:SocietyforSocialStudiesofScience)(4S) 非洲科學院(AAS) 亞洲科學院和學社聯合會(AASSA) 英國社會科學院 科學技術中心聯合會(英語:AssociationofScience-TechnologyCenters)(ASTC) 國際照明委員會(CIE) 歐洲發展研究和培訓機構協會(EADI) 歐洲政治研究聯合會(英語:EuropeanConsortiumforPoliticalResearch)(ECPR) 國際測量師聯合會(FIG) 國際應用心理學協會(英語: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AppliedPsychology)(IAAP) 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英語: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Hydro-EnvironmentEngineeringandResearch)(IAHR) 國際北極科學聯合會(IASC) 國際聲學委員會(ICA) 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英語:InternationalCouncilforIndustrialandAppliedMathematics)(ICIAM) 國際實驗動物科學理事會(ICLAS) 國際光學委員會(英語:InternationalCommissionforOptics)(ICO) 國際科技信息委員會(英語:InternationalCouncilforScientificandTechnicalInformation)(ICSTI) 國際社會科學數據組織聯盟(IFDO) 國際信息處理聯盟(英語:InternationalFederationforInformationProcessing)(IFIP)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IFLA) 帕格沃什科學和世界事務會議(IFS) 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 國際研究協會(ISA) 國際數字地球學會(ISDE) 國際真空科學技術和應用聯合會(英語:InternationalUnionforVacuumScience,TechniqueandApplications)(IUVSTA) 國際水協會(IWA) 太平洋科學協會(英語:PacificScienceAssociation)(PSA) 亞洲科學委員會(SCA) 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SSRC) 跨國研究所(英語:TransnationalInstitute)(TNI) 世界科學院(TWAS) 國際洞穴學聯合會(英語:UnionInternationaledeSpéléologie)(UIS) ^會籍名稱為「中國:位於臺北的科學院」(英語:China:TheAcademyofScienceslocatedinTaipei)。

另見中華臺北、中國臺北。

閱論編唐獎獎項 永續發展 ·生技醫藥 ·漢學 ·法治 得主按獎項永續發展 ·生技醫藥 ·漢學 ·法治按分類年份 ·國家 ·女性組織 唐獎基金會(設獎機構) ·中央研究院(評選機構,評選召集人李遠哲) 唐獎基金會董監事 尹衍樑(創辦人) ·尹崇堯 ·王綺帆 ·李嗣涔 ·翁啟惠 ·陳長文 ·陳振川 ·曾志朗 ·黃明端 ·閻雲 ·杜英宗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央研究院&oldid=70968550」 分類:​中央研究院中華民國總統府臺北市南港區的政府機關台灣研究機構國家科學院1928年中國建立隱藏分類:​CS1英語來源(en)自2019年2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CS1美國英語來源(en-us)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內容需登入查看的頁面缺少文件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БългарскиDeutschEnglishEspañolEestiSuomiFrançais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atinaBahasaMelayu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SvenskaTiếngViệtBân-lâm-gú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