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論述與民進黨轉型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研究生: 葉欣怡. 論文名稱: 台獨論述與民進黨轉型. 指導教授: 林國明 · 林國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 社會學研究所.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8.166.176.73)您好!臺灣時間:2022/07/3111:34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葉欣怡論文名稱:台獨論述與民進黨轉型指導教授:林國明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學類:社會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1畢業學年度:89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237中文關鍵詞:民進黨、政黨轉型、台獨、台獨黨綱、台灣民族主義、國家認同、組織邏輯、制度化相關次數:
被引用:16點閱:1956評分:下載:0書目收藏:0
摘要本文以政黨組織的角度為主軸,探討民進黨台獨論述的發展歷程,釐清反對黨推動另類國家論述時,外部環境及內部權力競爭與主張產出的關係,並企圖呈現政黨國家論述的內外制度化效應。
探討民進黨台獨論述的轉型,一方面讓我們能夠掌握政黨組織(民進黨)如何及為何成為臺灣民族主義運動的代理人,另一方面,由於民進黨的臺灣主張,涉及許多內部衝突和外部互動的政治過程,分析民進黨台獨論述的發展,將可以豐富我們對於民族主義內涵的異質性和轉化過程的瞭解。
本文將民進黨自黨外時期以來的國家論述發展區分為三個時期:黨外時期的模糊期、1986年-1991年的強化期,及1992-2000年的務實期。
並指出民進黨台獨論述的發展,除了情感認同等解釋外,更重要的其實是環境因素、內部不同派系偏好、組織邏輯與制度化效應對於主張競逐所發揮的影響力。
第一章導論……………………...…………………………...……1第一節問題背景…………………………………………………………1第二節文獻探討………………………………………………………….71.2.1政黨研究:組織角度的提示…………..……………………………81.2.2組織研究:與台獨目標產出有關的幾個重要概念…………….…121.2.3制度論的啟發……………………………………………………….23第三節取徑的浮現與研究架構的圖像…………………………….271.3.1研究架構的圖像……...………………………...……………….281.3.2研究架構概念的詮釋………………………………...…..………29第四節資料收集方法與研究定位……………………………………..31第二章黨外時期:兩種台獨模式的前身……………………………..35第一節高壓環境及其鬆動………………………..……….……………362.1.1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362.1.2戒嚴………………………………………….….………………….372.1.3衍生自戒嚴令的各項法令………………….….………………...372.1.4情治系統…………………………………….….…..…………...382.1.5正當性的支撐與鬆動………………..………..………………….392.1.6小結………………………………………..…..………………….42第二節作為反對能量的釋放口:基層地方選舉……………………….432.2.1《台灣政論》:老黨外的沒落與新黨外的凝聚…………….....432.2.21977年五項公職人員選舉:首次串聯的嘗試……………..……452.2.3黨外矛盾的浮現與選舉的消逝…………………………………….462.2.4小結…………………………………………………………..…...49第三節街頭路線與第一波路線之爭…..……………………………….492.3.1新手上「路」:街頭路線……………………..…..…….......502.3.2以黨外雜誌進行的路線之爭…………………..………..……….532.3.3小結與分析……………………………………..…………..…….55第四節後美麗島的黨外與組黨………………………………………….562.4.1繼續選舉:選舉萬萬歲?………………..………………..…….572.4.2暗潮洶湧:新一波路線之爭的開端……..……………..……….612.4.3小結與分析……………………………………...…………………64第五節反對運動組織化的極致:成為政黨…………………………….662.5.1黨外各系統的組織化……………………………………………….662.5.2機會結構的出現…………………………………………………….692.5.3繼續組織與組黨競賽………………………………...……………712.5.4小結與分析…………………………………...……………………73第三章台獨黨綱:台獨論述的制度化……………………….….…..77第一節複雜的加溫過程,初步的說明……………………………….773.1.1五個原因造成的統獨之爭邊緣化…………………………….....783.1.2三項轉變造成的統獨之爭加溫化………………………………….783.1.3小結………………………………………………………………….81第二節組黨與台獨主張的內部競爭………………………………….823.2.1阻擋與組黨………………………………………………………….833.2.2新潮流主導的組織設計…………………………………………….873.2.3美麗島英雄的歸來………………………………………………….903.2.4激進台獨的過濾效應……………………………………………….943.2.5小結與分析………………………………………………………….98第三節台獨主張的外部競爭…………………………………………1003.3.1國民黨的轉化與本土總統的策略………………………………..1013.3.2國際環境的作用…………………………………………………..1073.3.3海外台獨……………………………………………………………1123.3.4小結與分析…………………………………………………………116第四節台獨制度化的歷程……………………………………………1193.4.1牛刀小試的聲明及決議文………………………………………..1203.4.2提高的制度化層次與台獨黨綱的通過…………………………..1283.4.3小結與分析………………………………………………………..139第四章選舉總路線:台獨論述的務實化……………………….…..143第一節台獨制度化的效應……………………………………………1444.1.1未被解散的「台獨黨」……………………………………………1444.1.2台獨主張與選舉結果……………………………………………..1494.1.3小結與分析………………………………………………………..153第二節選舉與台獨主張的內部競爭…………………………………1544.2.1選舉總路線與激進派的公職化…………………………………..1554.2.2不以統獨開展的分化基礎:派系成因的改變……………………1574.2.3務實台獨的過濾效應……………..………………………………1604.2.4世代交替…………………..………………………………………1654.2.5小結與分析………………………………………………………..167第三節台獨主張的外部競爭…………………………………………1694.3.1國民黨的分裂與統、獨光譜的位移………………………………1704.3.2「環境的環境」成為環境…………………………………………1764.3.3建國黨的擠壓………………………………………………...….1794.3.4小結與分析………………………………………………………..181第四節台獨務實化的歷程……………………………………………1834.4.1民進黨中國政策的轉折…………………………………………..1834.4.2不需完成的反對目標:不必也不會宣佈台獨……………………1894.4.3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產生…………………………………………..2004.4.4小結與分析………………………………………………………..206第五章結論…………………………………………………………...209第一節台獨論述的發展歷程…………………………………………209第二節民進黨與台獨論述……………………………………………2125.2.1反對黨與國家論述………………………………………………..2125.2.2台獨論述及其制度化效應………………………………………..214第三節政黨組織與論述轉型…………………………………………2165.3.1由反對運動到反對黨:組織與其生命週期………………………2165.3.2雙層的成員互賴:政黨互賴與派系互賴…………………………2185.3.3回到架構模型:民進黨內外因素對台獨主張的作用……………219第四節研究貢獻與限制……………………………………………...2215.4.1研究發現………………………………………………………....2215.4.2結語…………………………………………………...………….223參考文獻………………………………………………………………...225
中文部分上土反冬子著,駱文森、楊明珠譯,《虎口的總統》,P.p274,先覺出版。
王甫昌,1996,,《台灣政治學刊》,1,頁129-210。
王家英,1999,,《「廿一世紀的中國研討會」論文集》。
王振寰與錢永祥,1995,,《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頁17-55。
古淑芳,1999,《台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
國立師範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艾琳達,1998,《激盪!台灣反對運動總批判》。
台北:前衛出版社。
包宗和與吳玉山主編,2000,《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
台北:五南出版社。
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1991,人民制憲會議實錄。
江宜樺,2001,,收錄於林佳龍、鄭永年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頁181-216。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出版社。
李筱峰,1988,《台灣民主運動40年》。
台北:自立晚報。
阮銘等著,2000,《民主在台灣》。
台北:遠流出版社。
呂弦玲,2000,《組織變革中派系互動的影響及其相關機制的探討~以民進黨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榮幸,2000,,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special/DPP_new/main.html汪宏倫,2001,,收錄於林佳龍、鄭永年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頁267-302。
宋朝欽、何榮幸與張瑞昌合著,1993,《民進黨執政之路》,台北:風雲論壇。
李廣均,2001,〈有關戰後台灣民族主義社會性格的幾點思考〉,收錄於林佳龍、鄭永年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頁111-146。
林正杰,1985,《改革體制》,台北:前進出版社。
林怡君,1997,《民進黨反對運動路線之研究》。
台大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龍,1998,〈地方選舉與國民黨政權的市場化:從威權鞏固到民主轉型(1946-94)〉,收錄於陳明通、鄭永年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頁169-260。
林佳龍,1999,,收錄於林佳龍與邱澤奇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
Pp.87-152,台北:月旦出版社。
林佳龍,2001,,收錄於林佳龍、鄭永年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頁217-266。
林朝億,1999,,台灣日報言論版,1999.7.15。
林濁水,1999,,《「廿一世紀的中國研討會」論文集》,http://www.future-china.org.tw/csipf/activity/19991106/mt9911_11.html.周玉寇,1994,《李登輝的一千天:1988-1992》。
台北:麥田出版社。
吳乃德,1990,〈反對事業的第二條陣線:從黨外到民進黨的內部分歧〉,紀念雷震案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頁1-20。
吳乃德,1994,〈社會分歧和政黨競爭:解釋國民黨為何繼續執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8,頁101-130。
吳乃德,1996,,《台灣政治學刊》,1,頁5-40。
吳文程,1995,〈臺灣政治轉型理論的分析架構的探討〉,《東吳政治學報》,4,頁135-183。
吳典蓉,2000,,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special/DPP_new/main.html吳煥偉,1998,《臺灣民主轉型:結構與策略互動分析(1949-97)》。
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若林正丈,1997,《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
台北:月旦出版社。
范雲,1996,,http://www.isi.edu/~chiueh/oldversion/fanyun:1-6。
倪炎元,1995,《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臺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
台北:月旦出版社。
孫慶餘,《變質的民進黨》,台北:不二出版社。
高銘聰,1999,《民主進步黨轉型之分析(1986-1999.6)》。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芳明,1991,《李登輝情結》,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佳宏,1997,《美國「台獨」團體之發展與挑戰~50年代中至90年代中》,輔仁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孟元,1996,《台灣1980年代黨外運動研究》。
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儀深,1995,《誰的民進黨─九十年代台灣反對運動的參與、觀察與批判》。
台北:前衛出版社。
柳金財,1998,〈「一中一臺」架構下民主進步黨大陸政策----「泛美麗島系」與「泛新潮流系」政策爭論與政策選擇〉,《東亞季刊》,第二十九期第一卷,頁180-208。
柳金財,1998,《大膽西進?戒急用忍?民進黨大陸政策》,第四章,頁123-183。
郭正亮,1996,〈李登輝現象:政治領導與政黨轉型〉,《東吳政治學報》,6,頁:203-231。
郭正亮,1998,《民進黨轉型之痛》。
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郭正亮,1998,〈選舉總路線下的民進黨〉,收錄於游盈龍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出版社,頁204-222。
郭正亮,1998,〈民進黨的路線爭議:從新台獨論到中國政策分歧〉,《國策》,1,頁:9-11。
郭正亮,1999,〈新三不之後的政黨互動〉,《國策》,3,頁:9-11。
黃源謀,1994,《中國國民黨之轉型: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研究》。
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06-109。
張正莉,1993,《國民黨威權統治型態的轉型(1986-1992)》。
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7-22。
張怡玲譯,1999,,華爾街日報社論,http://www.wsj.com,1999.7.20。
張茂桂,1999,〈「新台灣人」之非論〉,《國策》,7,頁:3-8。
張茂桂與吳忻怡,2001,〈關於民族主義論述中的認同與情緒〉,收錄於林佳龍、鄭永年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頁147-180。
張俊宏主編,1989,《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際》。
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張瑞昌,2000,,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special/DPP_new/main.html.楊旭聲,1983,《透視黨外勢力》,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楊碧川,1996,《台灣現代史年表》。
台北:一橋出版社。
鄒景雯,2001,《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印刻出版公司。
鄭寶清,1999,《新第三選擇:民進黨執政與民主鞏固》。
台北:柏新科技。
鄭聲,1995,《警告民進黨:邁向執政的十五道關卡》。
台北:日臻出版社。
鮑紹霖,1993,《「台獨」幕後─美國人的倡議與政策》,台北:海峽評論出版社。
蕭高彥,1996,〈共同體的理念:一個思想史的考察〉,《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257-295。
謝正親,1985,《黨外內幕傳真》,西南書局出版社。
謝長廷,1983,《黨外黨》,關懷之聲出版社。
羅致政,1999,,《「廿一世紀的中國研討會」論文集》。
龔宜君,1998,《「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
台北:稻香。
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1999,《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
台北:時報文化。
Anderson,Benedict著,吳叡人譯,《想像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台北:時報出版社。
Duverger,Maurice著,雷競璇譯,1991,《政黨概論》。
香港:青文文化出版社。
Geoffroy,Glaude.1997,《台灣獨立運動:起源及1945年以後的發展》。
台北:前衛出版社。
JeffJacoby著,蔡凌蕙譯,1999,,波士頓地球報社論,1999.7.19。
Kissinger,Henry著,林添貴與顧淑馨譯,1998,《大外交(下)》。
台北:智庫文化。
Huntington,SamuelP.著,劉軍寧譯,1996,《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
台北:五南出版社。
North,Douglas.劉瑞華譯,1990,《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
台北:時報。
Przeworski,Adam.張光、馬俊峰譯,1998,《民主與市場》。
台北:桂冠出版社。
StephenJ.Yates著,胡惠文譯,1999,,http://www.heritage.org/library/execmemo/em617.html.英文部分Bar-tel,Daniel.1990.GroupBeliefs:aconceptforanalyzinggroupstructures,processes,andbehavior.Pp.63-113.NY:Springer-Verlag.Calhoun,Craig.1998.”ExplanationinHistoricalSociology:Narrative,GeneralTheory,andHistoricallySpecificTheory.”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04:846-871.Clemens,ElisabethS..1993.”OrganizationalRepertoiresandInstitutionalChange:Women’sGroupsandtheTransformationofU.S.Politics,1890-1920.”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98:755-798.Clemens,ElisabethS.1997.People’sLobby:OrganizationalInnovationandtheRiseofInterestGroupPoliticsintheUnitedStates,1890-1925.Pp.41-64.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Cobb,AnthonyT.1986.”CoalitionIdentificationinorganizationalResearch.”Pp.139-154inResearchonNegotiationinorganization,.editedbyRoyJ.Lewicki,BlairH.Shepparo&MaxH.Bazerman.Colomy,Paul&Rhoades,Gary.1994.”Towardamicrocorrectiveofstructuraldifferentiationtheory.”Sociologicalperspectives.Vol.37:Pp.547-583.DiMaggio,PaulJ.&Powell,WalterW.1983.”TheIronCageRevisited:InstitutionalIsomorphismandCollectiveRationalityinOrganizationalFields”.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Vol.48:147-160.DiMaggio,PaulJ.&Powell,WalterW.1991“Introduction”inWalterW.Powell&PaulDiMaggio,eds.TheNewInstitutionalisminorganizationalAnalysis.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Pp.1-38.Donaldson,Lex.1995.AmericanAnti-ManagementTheoriesofOrganization:aCritiqueofparadigmproliferation.N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FriedlandR.,&R.Alford.1991.”BringSocietyBackin:Symbols,Practices,andInstitutionalContradictions.”InWoodyW.PowellandPaulDiMaggio,eds.ThenewInstitutionalisminOrganizationalAnalysis.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Pp.232-263.Goldstone,JackA.1998.”InitialConditions,GeneralLaws,PathDependence,andExplanationinHistoricalSociology.”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04:829-845.Heffron,Florence.1989.Organizationtheoryandpublicorganizations:thepoliticalconnection.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Hirsch,Paul&StuartMichaels&RayFriedman.1987.””Dirtyhands”versus“cleanmodels”issociologyindangerofbeingseducedbyeconomics?”TheoryandSociety16:317-336.Huang,Mab.1996.”PolticalKo’tungandtheRiseoftheDemocraticProgressivePartyinTaiwan:1984-1986.”東吳政治學報,5:133-157.Inglehart,Ronald.1977.”FromClass-basedtoValue-BasedPolitics”InPeterMaireds.TheWestEuropeanPartySystem.Pp.50-60.NY:OxfordUniversityPress.Inglehart,Ronald.1977.TheSilentRevoluti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Ikeberry,G.John.1988.“Conclusion:AnInstitutionalApproachtoAmericanForeignEconomyPolicy.”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42:219-243.Kirchheimer,Otto.1990.”TheCatch-allParty.”InPeterMaireds.TheWestEuropeanPartySystem.Pp.50-60.NY:OxfordUniversityPress.Kim,Jae-on&Ohn,Mahn-geum.1992.”ATheoryofMinor-PartyPersistence:ElectionRules,SocialCleavage,andtheNumberofPoliticalParties.”SocialForces70:575-599.Marx,GaryT.&McAdam,Douglas.1994.Collectivebehaviorandsocialmovement:processandstructure.Meyer,DavidS.1996.”Movements,Countermovements,andtheStructureofPoliticalOpportunity.”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01:1628-1660.Miller,CharlesE.&Komorita,SamuelS.1986.”CoaltionFormationinOrganizations:whatlaboratorystudiesdoanddonottellus.”Pp.117-137,inResearchonNegotiationinorganization,editedbyRoyJ.Lewicki,BlairH.Shepparo&MaxH.Bazerman.Murnighan,J.Keith.1986.”OrganizationalCoalitions:structuralcontingenciesandtheformationprocess.”Pp.155-173.inResearchonNegotiationinorganization.EditedbyRoyJ.Lewicki,BlairH.Shepparo&MaxH.Bazerman.Panebianco,Angelo.1988.Politicalparties:organizationandpower,N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Pearce,JoneL,Stevenson,WilliamB.&Porter,LymanW.1986.”Coalitionsintheorganizationalcontext.”93-115.inResearchonNegotiationinorganization,editedbyRoyJ.Lewicki,BlairH.Shepparo&MaxH.Bazerman.Perrow,Charles.1986.Complexorganizations:acriticalessay,NY:RandomHouse.Pfeffer,Jeffrey&Salancik,GeraldR..1978.Theexternalcontroloforganizations:aresourcedependenceperspective.NY:Harper&Row.Pfeffer,Jeffrey.1981.Powerinorganizations.London:Pitman.Robinson,JamesA.1990“TheKMTasaLeninistRegime:ProlegomenontoDevolutionaryLeadershipThroughInstitutions”思與言,28:165-209.Rootes,Chris.1997.Shapingcollectiveaction:structure,contingencyandknowledge.inRiccaEdmondsoneditedThePoliticalContextofCollectiveAction.LondonandNY:Routledge.Roy,WilliamsG.&Parker-GwinRachel.1999.’Howmanylogicsofcollectiveaction?’,TheoryandSociety,28:203-237.Scott,W.Richard&Meyer,JohnW.1994.IstitutionalEnvironmentsandOrganizations:StructuralComplexityandIndividualism.London:Sage.Scott,W.Richard.1995.Institutionsandorganizations.ThousandOaks:SAGE.Scott,W.Richard.1996.Organizations:Rational,Natural,andOpenSystems.NewJersey:Prentice-Hall.Thelen,Kathleen&SvenSteinmo.1992.”HistoricalInstitutionalisminComparativePolitics.”Pp.1-32.InS.Steinmo,K.Thelen,andF.Longstreth.Eds.StructuringPolitics:HistoricalInstitutionalisminComparativeAnalysis.N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Thompson,Andrew.2001.”Nations,nationalidentitiesandhumanagency:puttingpeoplebackintonations.”SociologicalReview.Pp.18-32.Wisler,Dominique&Giugni,MarcoG.1996.”SocialMovementsandInstitutionalSelectivity”.SociologicalPerspective39:85-109.Wolf,Gerrit.1986.”TheConceptofCoalitioninOrganizations.”Pp.175-178.inResearchonNegotiationinorganization.EditedbyRoyJ.Lewicki,BlairH.Shepparo&MaxH.Bazerman.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台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
2.
民進黨派系政治之研究
3.
公民新聞的「翻譯」:以「青年公民新聞平台」為例
4.
國民黨威權統治型態的轉型(1986-1992)
5.
民主進步黨政黨轉型之分析
6.
組織變革中派系互動的影響及其相關機制的探討--以民進黨為例
7.
台灣族群問題的探源與進路
8.
中國國民黨政黨轉型之研究:二○○○年至二○○四年
9.
從同化主義到多元文化主義:政治轉型與原住民族自治
10.
中國國民黨組織再造之研究
11.
論國際關係歷史社會學派--台灣個案分析
12.
民主進步黨政治菁英之研究:以第一屆至第十屆中常委為例(1986-2004)
13.
陳水扁執政時期大陸政策之研究(2000-2008年)
14.
從運動到政黨再到執政:國家-社會關係變遷與民進黨,1980-2008
15.
台灣制憲運動之研究
1.
吳文程,1995,〈臺灣政治轉型理論的分析架構的探討〉,《東吳政治學報》,4,頁135-183。
2.
郭正亮,1996,〈李登輝現象:政治領導與政黨轉型〉,《東吳政治學報》,6,頁:203-231。
1.
民進黨中國政策的轉變:從「台灣共和國式台獨」到「中華民國式台獨」
2.
台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
3.
二二八事件後之海外台獨運動1947-1970
4.
民進黨派系政治之研究
5.
民主進步黨政黨轉型之分析
6.
從政治消費觀點看台灣新世代的「台獨」認同建造
7.
地方派系利益與立法運作:以農發條例修訂為例
8.
「台獨」意識型態及其策略之研究
9.
中共「反台獨」政策之研究(一九七九∼二00二)
10.
民進黨統獨論述之分析
11.
眾神歸鄉:台獨聯盟遷台後的發展與困境
12.
戰後台獨意識內涵之解析
13.
從運動到政黨再到執政:國家-社會關係變遷與民進黨,1980-2008
14.
民進黨派系發展之研究
15.
民進黨提名制度的形成與變遷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台獨黨綱
該條與台海現狀密切相關,其內容是主張通過公民投票實現臺灣獨立的理念。該黨綱的通過,讓民進黨正式成為主張臺灣獨立的政黨,也讓臺灣政治自此在中國統一和台灣獨立意識 ...
- 2台獨論述與民進黨轉型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研究生: 葉欣怡. 論文名稱: 台獨論述與民進黨轉型. 指導教授: 林國明 · 林國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 社會學研究所.
- 3美國務院官網放回不支持台獨民眾黨:國際關係現實面| 政治
美國務院官網放回不支持台獨民眾黨:國際關係現實面 ... 民眾黨立委張其祿表示,這是國際關係中最現實的一面,在美、中大國博弈過程,除非後面有特別 ...
- 4台灣獨立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獨立黨是中華民國第273個注册政黨,成立於2015年5月8日,主席為陳兆銘,其目標是為了台灣獨立,認為生長在台灣土地的人,有權建立自己的國家。
- 5陳嘉宏專欄:民進黨不搞「台獨」已經很久了 - 上報Up Media
台灣走到這一步,其實是一個長期的政治社會化過程。早期威權統治階段,台灣人被教導的政治認同是秋海棠,卻不識自己的土地與歷史,共匪、台獨以及黨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