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符號-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注音符號用清末民初學者章太炎發明嘅記音字母做藍本,而家總共有37個符號。

... 第三聲(上聲,仰音,ˇ); 第四聲(去聲,樣音,ˋ); 第五聲(輕聲,或不發音,[[.]]) ... 注音符號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跳去導覽 跳去搵嘢 注音符號,舊時又叫注音字母,係國語嘅官方標音符號。

注音符號用清末民初學者章太炎發明嘅記音字母做藍本,而家總共有37個符號。

目錄 1歷史 2符號 3聲調 4註 5睇埋 歷史[編輯] 1912年,中華民國召開臨時教育會議,通過制定並採用《注音字母案》,以消滅文盲。

1913年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通過馬裕藻、朱希祖、錢稻孫、許壽裳、周樹人等人提案,以老師章太炎所造嘅「紐文」、「韻文」為基礎,喺方案中選取15個字母:「ㄇㄈㄅㄌㄏㄕㄊㄙㄧㄩㄛㄟㄠㄥㄢ」,再改造部分漢字得出23個字母,另外造一字母「ㄦ」,共計39個。

喺中國大陸,呢套符號喺1958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嘅漢語拼音取代,而家得返中華民國政府控制嘅臺灣地區用到而家。

符號[編輯] 注音符號 聲母 ㄅ ㄆ ㆠ ㄇ ㄈ ㄪ ㄉ ㄊ ㄋ ㆹ ㄌ ㄍ ㄎ ㆣ ㄫ ㄏ ㆸ ㄐ ㄑ ㆢ ㄬ ㄒ ㆺ ㄓ ㄔ ㄕ ㄖ ㄗ ㄘ ㆡ ㄙ (ㆡ) 介母 ㄧ ㆪ ㄨ ㆫ ㆨ ㄩ 韻母 ㄚ ㆩ ㆦ ㆧ ㄛ ㄜ ㄝ ㆤ ㆥ ㄞ ㆮ ㄟ ㄠ ㆯ ㄡ ㆰ ㆱ ㆬ ㄢ ㄣ ㄯ ㄤ ㆲ ㄥ ㆭ ㄦ ㄭ 聲調[編輯] 普通話注音入面有五個聲調:[1][2] 第一聲(陰平聲,央調,¯(通常不標)) 第二聲(陽平聲,揚調,ˊ) 第三聲(上聲,仰音,ˇ) 第四聲(去聲,樣音,ˋ) 第五聲(輕聲,或不發音,[[.]]) 註[編輯] ↑《國語注音符號手冊》,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00年11月。

ISBN957-02-7324-0 ↑《國音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學編輯委員會,正中書局,1999年11月臺五版八刷,ISBN978-957-09-0086-5 睇埋[編輯] 粵語注音符號 由「https://zh-yue.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注音符號&oldid=1601382」收 屬於1類:唐話注音屬於1隱類:用緊ISBN魔術鏈嘅版 導覽選單 個人架生 未簽到同呢個互聯網地址嘅匿名人傾偈貢獻開戶口簽到 空間名 文章討論 變種 expanded collapsed 外觀 閱改睇返紀錄 多啲 expanded collapsed 查嘢 導覽 頭版目錄正嘢時人時事是但一版關於維基百科聯絡處捐畀維基百科 交流 說明書城市論壇社區大堂最近修改 架撐 有乜連過嚟連結頁嘅更改上載檔案專門版固定連結此版明細引用呢篇文維基數據項 打印/匯出 下載PDF印得嘅版本 第啲維基項目 維基同享 第啲話 العربيةBikolCentralCatalàMìng-dĕ̤ng-ngṳ̄Čeština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Hrvatski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Jawa한국어LinguaFrancaNovaMalagasy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中文文言Bân-lâm-gú 改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