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 - A+醫學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人報導環毛蚓有孤雌生殖。

怎樣繁殖後代. 蚯蚓卵. 蚯蚓雌雄同體,雄性生殖器官在第10、 ... 蚯蚓 跳轉到:導航, 搜索 A+醫學百科>>藥品百科>>中藥百科>>蚯蚓|中藥圖典 蚯蚓 QiūYǐn 別名 蠖蚓、豎蠶、丘螾、蝽端、附蚓、寒蟪、寒蚓、蜿螾、引無、曲螾、曲蟮、土龍、地龍子、地龍、朐躵、土螾、蟲蟮 功效作用 清熱,平肝,止喘,通絡。

治高熱狂躁,驚風抽搐,風熱頭痛,目赤,中風半身不遂,喘息,喉痹,關節疼痛,齒衄,小便不通,瘰癧。

痄腮,瘡瘍。

英文名   始載於 《神農本草經》 毒性 有毒(一說無毒) 歸經 肺經、脾經、肝經 藥性 寒 藥味 咸 蚯蚓是對環節動物門寡毛綱類動物的通稱。

在科學分類中,它們屬於單向蚓目。

身體兩側對稱,具有分節現象;沒有骨骼,在體表覆蓋一層具有色素的薄角質層。

除了身體前兩節之外,其餘各節均具有剛毛。

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生殖時藉由環帶產生卵繭,繁殖下一代。

目前已知蚯蚓有200多種,1837年被生物學家達爾文稱之為地球上最有價值的動物。

蚯蚓在中藥里叫地龍(開邊地龍、廣地龍),《本草綱目》稱之為具有通經活絡、活血化瘀、預防治療心腦血管疾病作用。

目錄 1生物名稱 2簡介 3科屬分類 4分類和所處地區 5外形特徵 6體壁和次生體腔 7消化系統 8循環系統 9呼吸與排泄 10神經系統 11生殖系統 12怎樣繁殖後代 13蚯蚓的再生 13.1小實驗 14蚯蚓的食物 15溫度對其生命活動的影響 16蚯蚓的營養成分 17與人類的關係 18蚯蚓與養花 19怎樣採集 20怎樣飼養 20.1細心觀察 21藥用價值 22益處 23其他稱號 24參看 生物名稱 中文學名:環毛蚓 拉丁學名:Pheretima 英文名:Earthworm 俗稱:地龍、曲蟮 中醫名字:地龍   簡介 蚯蚓為常見的一種陸生環節動物,生活在土壤中,晝伏夜出,以畜禽糞便和有機廢物垃圾為食,連同泥土一同吞入。

也攝食植物的莖葉等碎片。

蚯蚓可使土壤疏鬆、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進農業增產。

世界的蚯蚓約有2500多種,我國已記錄229種。

環毛屬(Pheretima),廣種類多,我國有2000多種。

   科屬分類 湖北環毛蚓 環節動物門(Annelida)寡毛綱(Oligochaeta)陸生動物,1,800餘種,尤指正蚓屬(Lumbricus)的種。

在美國有17個本地種及13個從歐洲引進的種,其中陸正蚓(L.terrestris)最為常見。

亦稱釣魚蟲(angleworm)。

蚯蚓幾乎見世界各地所有濕度合適並含足夠有機物質的土壤。

一種澳大利亞蚯蚓可長達3.3公尺(約11呎)。

陸正蚓(Lumbricusterrestris)JohnMarkham是無脊椎動物。

陸正蚓長約25公分(10吋),淺紅褐色,之所以帶淺紅色,是因為血中含血紅素。

某些蚯蚓(如原產英國的淺黃綠並唇蚓〔Allolobophorachlorotica〕)為綠色。

  蚯蚓的軀體分為多數體節(陸正蚓多達150節)。

某些內臟器官(如排泄器官)見於每一體節。

第32∼37節稍粗,無節間溝,色稍淺,在生殖季節能分泌黏稠物質,形成蚓繭,包裹排出的卵。

蚯蚓軀體前後兩端漸細,尾端稍鈍。

蚯蚓無視覺及聽覺器官,但能感受光線及震動。

以土壤中腐爛的生物體為食,進食同時吞下大量土壤、沙及微小的石屑。

據估計,蚯蚓每日的進食量及排遺量與其體重相等。

  蚯蚓為雌雄同體, 陸正蚓(Lumbricusterrestris) 但需行異體受精。

交配時兩條蚯蚓互抱,並分泌黏液使雙方的腹面黏住,各排出精子輸入對方受精囊內。

交配後兩個個體分開,形成蚓繭,蚯蚓自蚓繭向後退出,繭前移至第14體節時成熟的卵落入,經過第9∼10體節時,受精囊內來自對方的精子逸出,使蚓繭中的卵受精。

交配後24小時,蚓繭從蚯蚓的頭端脫出,留在土壤中。

通常於2∼4周後形似成體後微小的幼體自蚓繭鑽出。

60∼90天後性成熟,約一年後發育完成。

  蚯蚓一般留在土壤表層,但於氣候乾旱時或冬季可鑽入2公尺(7呎)深處。

有一個亞洲種於暴雨後能爬樹以防淹溺。

蚯蚓為多種鳥獸的食物,又間接為人類提供食物,疏鬆土壤利於通氣和排水,將有機物質拖入所挖洞穴使加速分解,從而增加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

蚯蚓又可作為魚餌,故俗稱釣魚蟲。

   分類和所處地區 單向蚓亞目(Haplotaxina) 單向蚓科(Haplotaxidae):東亞 鏈胃蚓亞目(Moniligastrina) 鏈胃蚓科(Moniligastridae):東亞 正蚓亞目(Lumbricina) 正蚓科(Lumbricidae):北半球溫帶地區、溫哥華島、加拿大、日本、歐亞大陸 寒䘆蚓科(Ocnerodrilidae):中美洲、南美洲、非洲 棘蚓科(Acanthodrilidae):非洲、北美洲東南部和內陸地區、中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八毛蚓科(Octochaetidae):中美洲、南美洲、西部非洲、印度和紐西蘭、澳大利亞。

巨蚓科(Megascolecidae):東南亞、大洋洲、北美洲西北部 舌文蚓科(Glossoscolecidae):中美洲、南美洲北部 真蚓科(Eudrilidae):非洲熱帶地區 異尾蚓科(Alluroididae) Hormogastridae:歐洲 Sparganophilidae:北美洲 Exxidae:中美洲、加勒比地區 綜族蚓科(Syngenodrilidae) Almidae:非洲、南美洲   外形特徵 蚯蚓生活示意圖 體長約60mm-120mm,體重約0.7-4克。

最大的有1.5kg。

生活在潮濕、疏鬆和肥沃的土壤中,身體呈圓筒形,褐色稍淡,約由100多個體節組成。

前段稍尖,後端稍圓,在前端有一個分節不明顯的環帶。

腹面顏色較淺,大多數體節中間有剛毛,在蚯蚓爬行時起固定支撐作用。

在11節體節後,各節背部背線處有背孔,有利於呼吸,保持身體濕潤。

蚯蚓是通過肌肉收縮向前移動的,具有避強光,趨弱光的特點。

蚯蚓體呈圓柱狀,細長,各體節相似,節與節之間為節間溝(intersegmentalfurrow)。

頭部不明顯,由圍口節(peristomium)及其前的口前葉(prostomium)組成。

口前葉膨脹時,可伸縮蠕動,有掘土、撮食、觸覺等功能。

圍口節為第1體節,口位其腹側,口前葉下方。

肛門在體尾端,呈直裂縫狀。

自第2體節始具剛毛,環繞體節排列,稱環生(Pperichaetine)。

剛毛簡單,略呈S形,大部分位於體壁內的剛毛囊中。

性成熟個體,第14-16體節色暗腫脹,無節間溝,無剛毛(Pheretimahupeiensis腹面有剛毛),如戒指狀,稱為生殖帶或環帶(clitellum)。

生殖帶的形態和位置,因屬不同而異。

生殖帶的上皮為腺質上皮,其分泌物在生殖時期可形成卵繭(cocoon)。

生殖帶的第一節即第14體節腹面中央,有一雌性生殖孔;第18體節腹側兩側為一對雄性生殖孔。

納精囊孔(seminalreceptacleopening)2一4對,隨種類不同而異, 自11-12節間溝開始,於背線處有背孔(dorsalpore),可排出體腔液,濕潤體表,有利於蚯蚓的呼吸作用進行和在土壤中穿行。

   體壁和次生體腔 蚯蚓的體壁由角質膜、上皮、環肌層、縱肌層和體腔上皮等構成。

最外層為單層柱狀上皮細胞,這些細胞的分泌物形成角質膜(cuticle)。

此膜極薄,由膠原纖維和非纖維層構成,上有小孔。

柱狀上皮細胞間雜以腺細胞,分為粘液細胞和蛋白細胞,能分泌粘液可使體表濕潤。

蚯蚓遇到劇烈刺激,粘液細胞大量分泌包裹身體成粘液膜,有保護作用。

上皮細胞基部有短的底細胞,有人認為可以發育成柱狀上皮細胞。

感覺細胞聚集形成感覺器,分散在上皮細胞之間,基部與上皮下的一薄層神經組織的神經纖維相連。

此外尚有感光細胞,位上皮的基部,也與其下的神經纖維相連。

上皮下面神經組織的內側為狹的環肌層與發達的縱肌層。

環肌層為環繞身體排列的肌細胞構成,肌細胞埋在結統組織中,排列不規則。

縱肌層厚,成束排列,各束之間為內含微血管的結締組織膜所隔開。

肌細胞一端附在肌束間的結締組織膜上,一端游離。

縱肌層內為單層扁平細胞組成的體腔上皮。

蚯蚓的肌肉屬斜紋肌,一般佔全身體積的40%左右,肌肉發達運動靈活。

蚯蚓一些體節的縱肌層收縮,環肌層舒張,則此段體節變粗變短,著生於體壁上斜問後伸的剛毛伸出插入周圍土壤;此時其前一段體節的環肌層收縮,縱肌層舒張,此段體節變細變長,剛毛縮回,與周圍土擺脫離接觸,如此由後一段體節的剛毛支撐即推動身體向前運動。

這樣肌肉的收縮波沿身體縱軸由前向後逐漸傳遞。

引起蚯蚓運動。

蚯蚓為次生體腔,很寬廣,內臟器官位於其中。

體腔內充滿體腔液。

含有淋巴細胞、變形細胞、粘液細胞等體腔細胞。

當肌肉收縮時,體腔液即受到壓力,使蚯蚓體表的壓力增強,身體變得很飽滿,有足夠的硬度和抗壓能力。

且體表富粘液,濕潤光滑,可順利地在土壤中穿行運動。

體腔被隔膜依體節分隔成多數體腔室(coelomiccompartment),各室有小孔相通。

每一體腔室由左右二體腔囊發育形成。

體腔囊外側形成壁體腔膜,內側除中間大部分形成臟體腔膜外,背側與腹側則形成背腸系膜和腹腸系膜。

蚯蚓的腹腸系膜退化,只有腸和腹血管之間的部分存在;背腸系膜則已消失。

前後體腔囊間的部分,緊貼在一起,形成了隔膜(septum)。

有些種類在食道區無隔膜存在。

體壁內的壁體腔膜(parirtalperitoneum)明顯。

而腸壁的臟體腔膜(visceralperitoneum)退化。

中腸的臟體腔膜特化成黃色細胞(chloragogancell)。

可能有排泄作用。

   消化系統 消化管縱行於體腔中央,穿過隔膜,管壁肌層發達,可增進蠕動和消化機能。

消化管分化為口、口腔、咽、食管、砂囊、胃、腸、肛門等部分。

口腔可從口翻出,攝取食物。

咽部肌肉發達,肌肉收縮,咽腔擴大可輸助攝食。

咽外有單細胞咽腺,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有濕潤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

咽後連短而細的食道,其壁有食道腺,能分泌鈣質,可中和酸性物質。

食道後為肌肉發達的砂囊(gizzard),內襯一層較厚的角質膜,能磨碎食物。

自口至砂囊為外胚層形成,屬前腸。

砂囊後一段消化管富微血管,多腺體,稱胃。

胃前有一圈胃腺,功能似咽腺。

胃後約自第15體節開始,消化管擴大形成腸,其背側中央凹入成一盲道(typhlosole),使消化及吸收面積增大。

消化作用及吸收功能主要在腸內進行。

腸壁最外層的臟體腔膜特化成了黃色細胞。

自第26體節開始,腸兩側向前伸出一對錐狀盲腸(caeca),能分泌多種酶,為重要的消化腺。

胃和腸來源於內胚層,屬中腸。

後腸較短,約佔消化管後端20多體節,無盲道,無消化機能。

以肛門開口於體外。

   循環系統 由縱血管、環血管和微血管組成,屬閉管式循環。

血管的內腔為原體腔被次生體腔不斷擴大排擠,殘留的間隙形成。

縱血管有位於消化管背面中央的背血管(dorsalvessel)和腹側中央的腹血管(ventralvessel)。

背血管較粗,可搏動,其中的血液自後向前流動;腹血管較細,血液自前向後流動。

緊靠腹神經索下面為一條更細的神經下血管(subneuralvessel)。

食管兩側各有一條較短的食管側血管(lateral。

oesophagealvessel)。

環血管主要有心臟4~5對(P.hupeiensis為4對,P.aspergrillum為5對),在體前部,位置因種類不同而異。

心臟連接背腹血管。

可搏動,內有瓣膜,血液自背側向腹側流動。

壁血管(parietalvessel)連於背血管和神經下血管,除體前端部分外,一般每體節一對。

收集體壁上的血液人背血管 蚯蚓的血管未分化出動脈和靜脈,血液中含有血細胞,血漿中有血紅蛋白,故顯紅色。

血循環途徑主要是背血管自第14體節後收集每體節一對背腸血管含養分的血液和一對壁血管含氧的血液,自後向前流動。

大部分血液經心臟入腹血管,一部分經背血管在體前端至咽。

食管等處的分支入食管側血管。

腹血管的血液由前向後流動,每體節都有分支至體壁、腸、腎管等處,在體壁進行氣體交換,含氧多的血液於體前端(第14體節前)回到食管側血管,而大部分血液(第14體節後)則回到神經下血管,再經各體節的壁血管人背血管。

腹血管於第14體節以後,在各體節於腸下分支為腹腸血管入腸,再經腸上方的背腸血管入背血管。

   呼吸與排泄 蚯蚓以體表進行氣體交換。

氧溶在體表濕潤薄膜中,再滲入角質膜及上皮,到達微血管叢,由血漿中血紅蛋白與氧結合,輸送到體內各部分。

蚯蚓的上皮分泌粘液,背孔排出體腔液,經常保持體表濕潤,有利於呼吸作用。

有人認為蚯蚓也能在水中進行呼吸或行泛氧呼吸。

蚯蚓的排泄器官為後腎管,一般種類每體節具一對典型的後腎管,稱為大腎管。

環毛屬蚯蚓無大腎管,而具有三類小目管:體壁小腎管(parietalmicronephridium)位體壁內面,極小,每體節約有200一250條,內端無腎口,腎孔開口於體表。

隔膜小腎管(septalmicronephridiumm)位第14體節以後各隔膜的前後側,一般每側有40一50條,有腎口呈漏斗形,具纖毛,下連內臟有纖毛的細腎管,經內腔無纖毛的排泄管,開口於腸中。

咽頭小腎管(pharyngealmicronephridium)位咽部及食管兩側,無腎口,開口於咽。

後二類腎管又稱消化腎管。

各類小腎管富微血管,有的腎口開口於體腔,故可排除血液中和體腔內的代謝產物。

腸外的黃色細胞可吸收代謝產物,後脫落體腔液中,再入腎口,由腎管排出。

   神經系統 蚯蚓為典型的索式神經。

中樞神經系統有位於第3體節背側的一對咽上神經書(腦)及位於第3和第4體節間腹側的咽下神經節,二者以圍咽神經相連。

自咽下神經節伸向體後的一條腹神經索,於每節內有一神經節)。

外圍神經系統有由咽上神經節前側發出的8一10對神經,分布到口前葉、口腔等處;咽下神經節分出神經至體前端幾個體節的體壁上。

腹神經索的每個神經節均發出3對神經分布在體壁和各器官、由咽上神經節伸出神經至消化管稱為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nervesystem)。

外周神經系統的每條神經都含有感覺纖維和運動纖維,有傳導和反應機能。

感覺神經細胞,能將上皮接受的刺激傳遞到腹神經素的調節神經元(adjustorneuron),再將衝動傳導至運動神經細胞,經神經纖維連於肌肉等反應器,引起反應,這是簡單的反射弧。

腹神經索中的3條巨纖維(giantfiber),貫穿全索,傳遞衝動的速度極快,故蚯蚓受到刺激反應迅速。

感覺器官不發達,作壁上的小突起為體表感覺乳突,有觸覺功能;口腔感覺器分布在口腔內,有味覺和嗅覺功能;光感受器廣佈於體表,口前葉及體前幾節較多,腹面無,可辨別光的強弱,有避強光趨弱光反應。

   生殖系統 雌雄同體,生殖器官僅限於體前部少數體節內,結構複雜。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對,很小,由許多極細的卵巢管組成,位第13體節前隔膜後側,卵漏斗(oviductfunnel)一對,位第13體節後隔膜前側,後接短的輸卵管(oviduct)。

兩輸卵管在第14體節腹側腹神經索下會合,開口於此腹中線,稱雌生殖孔。

另有納精翼(seminalreceptacle)3對(P.differingens為4對,P.aspergillum和P.californica為2對),位第7、8、9體節內。

納精囊由壇(ampullaa)、壇管和一盲管(diverticulum)構成。

為儲存精子之處。

納精囊孔開口子6/7、7/8、8/9體節之間腹面兩側。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2對,很小,位第10及11體節內的精巢囊(seminalsac)內,精漏斗2對,緊靠精巢下方,前端膨大,口具纖毛,後接細的輸精管。

2管於第13體節內合為一條,向後伸,開口於第18體節兩側,為雄性生殖孔。

前列腺(prostategland)一對,位雄生殖孔一側,前列腺管開口於輸精管末端,分泌粘波與精子的活動和營養有關、精巢囊與其後第11及12體節內的貯精囊(seminalvesicle)相通,貯精囊內充滿營養液。

精巢產生精細胞後,先入貯精囊內發育,待形成精子,再回到精巢囊,經精漏斗由輸精管輸出。

蚯蚓的精子與卵不同時成熟,故生殖時為異體受精,有交配現象。

交配時兩個個體的前端腹面相對,頭端互朝相反方向,借生殖帶分泌的粘液緊貼在一起。

各自的雄生殖孔靠近對方的納精囊孔,以生殖孔突起將精液送入對方的納精囊內。

交換精液後,二蚯蚓即分開。

待卵成熟後,生殖帶分泌粘稠物質,於生殖帶外形成粘液管,排卵子其中。

當蚯蚓後退移動時,納精囊孔移到粘液管時,即向管中排放精子。

精卵在粘液管內受精,最後蚯蚓退出粘液管,管留在土壤中,兩端封閉,形成卵繭、卵在卵繭內發育。

卵繭較小,如綠豆大小,色淡褐,內含1~3個受精卵。

蚯蚓為直接發育,無幼蟲期。

受精卵經完全不均等卵裂,發育成有腔囊胚,以內陷法形成原腸胚。

經2一3周即孵化出小蚯蚓,破繭而出。

有人報導環毛蚓有孤雌生殖。

   怎樣繁殖後代 蚯蚓卵 蚯蚓雌雄同體,雄性生殖器官在第10、第11節的後側,有兩對精巢囊,每一個囊內有精巢和精漏斗各一個,通過隔膜上的小孔與後一對的貯精囊相連;貯精囊兩對位於第11節和第12節內,精細胞在精巢中產生後,先進入貯精囊中發育,待成熟後再回到精巢囊,由精漏斗經輸精管排出。

兩條輸精管,在13節後,兩兩平行,當行至第18節與前列腺的支管和主管相會合,由雄生殖孔排出,雄生殖孔在第18節腹面兩側。

雌性生殖器官有葡萄狀的卵巢一對,附著在第12、第13節隔膜的後方,成熟的卵落入體腔,經第13節內一對卵漏斗,通過較短的輸卵管,至第14節會合,而由雌性生殖孔排出,雌生殖孔只有一個。

另外,在第6至第9節內,有受精囊2或3對,為接受和儲存異體精子的場所,開口於6至9節間腹部節間溝兩側。

蚯蚓雖說是雌雄同體,但由於性細胞成熟時期不同,故仍需異體受精。

蚯蚓的雄性生殖細胞先成熟。

成熟後兩條蚯蚓要進行交配,交配時,副性腺分泌粘液,使雙方的腹面相互粘著,頭端分向兩方。

雄性生殖孔與異體受精囊孔相對,精液從各自的雄生殖孔排出,通過對方的受精囊孔進入受精囊內。

交換精液後兩條蚯蚓各自分開。

待卵成熟後環帶分泌粘稠物質,在環帶外凝固而成環狀粘液管(蚓繭),成熟的卵由雌生殖孔排至蚓繭中。

當蚯蚓作波浪式後退運動時,蚓繭相應逐漸向前移動,當移至受精囊孔處精子逸出,在繭中受精。

蚯蚓繼續後退,最後蚓繭離開身體,兩端封閉而留在土中。

每個蚓繭有1~3個胚胎,2~3周內孵化。

如環境不適宜,可延至翌年春季孵化。

   蚯蚓的再生 蚯蚓是一種低等的環節動物,雖然它也有頭、有尾、有口腔、腸胃和肛門。

但它的整個身體就像由兩條兩頭尖的「管子」套在一起組成的,外面一層是一環連起來的體壁,其中有由中胚層細胞組成的肌肉系統,體內便是一條消化道,從頭到尾貫穿在一層層的隔膜中間。

在內外兩條「管子」之間,被體腔液充滿著。

當蚯蚓被切成兩段時,在溫度,PH和殺菌的條件下,它斷面上的肌肉組織立即收縮,一部分肌肉便迅速自己溶解,形成新的細胞團,同時白血球聚集在切面上,形成栓塞,使傷口迅速閉合。

位於體腔中隔里的原生細胞迅速遷移到切面上來與自己溶解的肌肉細胞一起,在切面上形成結節狀的再生芽。

與此同時體內的消化道、神經系統、血管等組織的細胞,通過大量的有絲分裂,迅速地向再生芽里生長。

就這樣,隨著細胞的不斷增生,缺少頭的一段的切面上,會長出一個的頭來;缺少尾巴那一段的切面上,會長出一條尾巴來。

這樣一條蚯蚓就變成了兩條完整的蚯蚓。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大學的一位畢生研究「蚯蚓」的老教授指出,上面提到的蚯蚓的再生是極為不正常的。

根據他畢生研究成果,他分析後認為,一隻蚯蚓被從中間切開後不可以再生為兩條蚯蚓,只有包含腦神經結的一端可以活下去。

除此之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動物學》的175頁附近的一節也沒有提到蚯蚓切開後可以再生為兩條蚯蚓。

   小實驗 用墊板做一個°的斜坡,放一條蚯蚓在斜坡的中間,看會往哪個方向爬?圖中的蚯蚓前端向上,那麼它就會往上爬。

在正常情況下,蚯蚓全靠身體肌肉的收縮和體表剛毛的配合,總是向前移動的。

用五種不同的液體(酒精、醋、肥皂水、鹽水和糖水)分別滴在蚯蚓的身體上。

由於前4種溶液體對蚯蚓的刺激性大,因此,它會難受得亂跳,只有滴糖水的蚯蚓沒有反應。

不過並不是蚯蚓也和小朋友們一樣喜歡糖水,而是糖水刺激性小的緣故。

蚯蚓的軀體有許多環體節組成,所以稱為環節動物。

尖的一頭是前端,粗的一頭是後端,用刀切去蚯蚓的後5個環節,再把它放在2-3張潮濕的草紙上,扣上玻璃杯,隔幾天洒水,投入菜葉,一個月後,蚯蚓重新長出失去的後端,可見蚯蚓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

   蚯蚓的食物 蚯蚓是雜食性動物,它除了玻璃、塑膠、金屬和橡膠不吃,其餘如腐植質、動物糞便、土壤細菌等以及這些物質的分解產物都吃。

蚯蚓味覺靈敏,喜甜食和酸味。

厭苦味。

喜歡熱化細軟的飼料,對動物性食物尤為貪食每月吃食量相當於自身重量。

   溫度對其生命活動的影響 蚯蚓是變溫動物,體溫隨著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

因此,蚯蚓對環境的依賴一般比恆溫動物更為顯著,環境溫度不僅影響蚯蚓的體溫和活動,還影響蚯蚓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及繁殖等,而且溫度也對其他生活條件產生較大的影響,從而間接影響蚯蚓。

因此,溫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條件之一。

一般來說,蚯蚓的活動溫度在5-30℃範圍內,0—5℃進入休眠狀態,0℃以下死亡,最適宜的溫度為20—27℃左右,此時能較好地生長發育和繁殖。

28—30℃時,能維持一定的生長;32℃以上時生長停止;10℃以下時活動遲鈍;40℃以上時死亡,蚓繭孵化最適18-27℃。

可見蚯蚓的最高致死溫度低於其他無脊椎動物。

養殖場最好在室內,在南方地區,夏天通風保濕,冬天只要關窗保溫就能全年正常生產(這裡的溫度指基料的溫度,因為空氣的溫度與基料的溫度是不一樣的,比如:當空氣溫度0℃時,基料溫度有12℃左右;當空氣溫度為38℃時,基料溫度卻只有28℃左右,這是因為糞料含有極高的水分)。

   蚯蚓的營養成分 據測定,蚯蚓的蛋白質含量約佔乾重的53.5%~65.1%,脂肪含量約為4.4%~17.38%,碳水化合物約為11%~17.4%,灰分7.8%~23%。

蚯蚓體內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約佔鮮體重的0.04%~0.073%),以及鈣和磷(約佔鮮體重的0.124%~0.188%)等礦物質元素。

蚯蚓體內含有地龍素、地龍解毒素、黃嘌呤、抗組織胺和維生素B等多種藥用成分。

同時,蚯蚓也是某些寄生蟲如線蟲和絛蟲的中間宿主,如環細線蟲和長刺後圓線蟲等。

   與人類的關係 蚯蚓以土壤中的動植物碎屑為食,經常在地下鑽洞,把土壤翻得疏鬆,使水分和肥料易於進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於植物的生長。

蚯蚓可以作為家禽的飼料,是雞、鴨喜好的「肉類」食物;蚯蚓還在淡水釣魚中適應面廣,各種水域、魚類、氣候都較適宜的釣餌。

但蚯蚓也有為害的一面。

有一種寄生在豬體內的寄生蟲——豬肺絲蟲,在它的幼蟲生長發育中,有一段時間是寄生在蚯蚓體內的。

因此,在豬肺絲蟲流行的地區,蚯蚓為這種寄生蟲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條件。

活蚯蚓容易傳播疾病,對豬可傳播絛蟲病和氣喘病。

對禽類可傳播氣管交合線蟲病、環形毛細線蟲病、異次線蟲病和楔形變帶絛蟲病。

蚯蚓是分解者,對於人類來說,它可以分解掉人類生產的有機垃圾,使其變成無機物,供植物等利用。

所以說院子里有蚯蚓的話種菜或種花都會長得比較好……同時人的活動會給蚯蚓提供一定的能量來源,比如食物。

但是人類對土壤的污染和對水的污染會給蚯蚓的生活環境造成極大危害,威脅到蚯蚓們的生命。

蚯蚓還可以作飼料、食品和藥材,對人類的益處很大。

目前,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蚯蚓在農業、林業、牧業生產上的重要性和對環境保護的特殊作用。

據調查我國每公頃土地內大約有蚯蚓15萬~180萬條。

由於蚯蚓的掘地性和雜食性,每年每公頃土地內的蚯蚓排出的蚓糞就可以達到幾十噸至幾百噸。

富含腐殖質的蚓糞是植物生長的極好肥料。

蚯蚓的活動還可以改良土壤,加速分解土壤中的有機物,恢復和保持土壤的生態平衡。

此外,蚯蚓在處理垃圾中的有機廢物,降解環境中的污染物和為入類提供蛋白質新來源等方面都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蚯蚓對人類的益處很多.第一,蚯蚓在土壤里活動,使土壤疏鬆,空氣和水分可以更多地深入土中,有利於植物生長,能夠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第二,蚯蚓能夠提高土壤的肥力,蚯蚓吃進的腐爛有機物和大量土粒,經過消化形成糞便排出體外,其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養分。

第三,蚯蚓的身體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營養價值很高,是優良的蛋白質飼料和食品。

第四,利用蚯蚓來處理有機廢物的效率很高,如1億條蚯蚓一天就可吞食40噸有機廢物。

.因此,蚯蚓對人類的益處很多,所以,我國和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在大力開展蚯蚓的利用和養殖事業。

   蚯蚓與養花 花盆中有蚯蚓的也一定要進行殺滅。

花盆在室外地下擺放,蚯蚓很容易從盆的底孔鑽入盆內。

蚯蚓在大田裡是有益的,但是在花盆裡卻是有害的。

花盆內的泥土少,這會導致蚯蚓啃花卉的根系,還有蚯蚓會打洞,一澆水,水順著洞就流走了,花兒喝不到水。

如果花盆裡有蚯蚓,可到花店裡買一些「敵百蟲」(農藥)粉劑,灑在盆土的表面,和土攪勻後,澆水即可。

敵百蟲能徹底消滅蚯蚓。

使用方法按包裝說明即可。

也有的認為蚯蚓糞便對於花是一種肥料,對花有益處。

   怎樣採集 蚯蚓生活有潮濕、疏鬆、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

白天以泥土中的有機物為食,夜間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葉。

採集蚯蚓的時間,一年之中,以春末夏初最好,此時蚯蚓數量較多,活動旺盛;一天之中,以早晨最好,此時氣溫適中,光照較弱,近地面空氣溫度較大,蚯蚓大多集中在上層土壤中活動。

採集蚯蚓的方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挖掘法:選擇腐殖質豐富、土壤肥沃、濕潤、疏鬆的地方,如菜園,用鐵鏟翻土採集。

灌水法:蚯蚓數量較多的田地灌水,蚯蚓很快從土內鑽出來。

拾取法:蚯蚓喜棲黑暗環境,在春末,每逢晚上下雨,可在凌晨3-4點鐘時,到田邊手持電筒拾取。

誘捕法:蚯蚓喜食新鮮飼料,我們將發酵的飼料堆在蚯蚓較多的田邊,3-5天後,即可用鐵鏟翻開採集。

   怎樣飼養 取一個大容器,放進3/4的肥土,洒水把土壤澆濕,再放幾片菜葉,然後放進幾條蚯蚓,蓋上一塊濕布,使土壤保持濕潤。

這樣就可以飼養蚯蚓了。

如果要大規模飼養蚯蚓,採用室外養殖法為好,設備簡單,管理容易,成本低。

蚯蚓是雜食性動物,各種禽糞、畜糞、瓜果皮、菜葉、樹葉以及無毒的生活垃圾等都可作為蚯蚓的飼料。

這些飼料最好事先進行發酵,達到無臭味、無酸味、完全腐熟、外觀咖啡色。

室外飼養具體方法:選擇地勢高爽、排水良好、暖和通風、無污染、無驚擾的地方,用鐵鏟挖一個寬約1米、深約25厘米、長度適當的淺坑,坑底要平坦。

挖好後,坑底和四壁砌上磚塊,以防蚯蚓外逃。

然後鋪上飼料約5厘米,即可放入蚯蚓。

蚯蚓不耐高溫(35℃以上),也不耐低溫(0℃以下),所以,夏天養殖坑上面要搭棚遮陰;冬天養殖坑上面要搭建簡易的塑料棚,提高坑溫,保護蚯蚓安全越冬。

此外,還應做好保護工作,以防老鼠、青蛙、蛇等的侵害。

   細心觀察 把室內飼養容器上的濕布掀開,就會發現蚯蚓紛紛往泥土中鑽。

蚯蚓喜歡生活在肥沃的土壤里,並吃下土粒,把其中的養分吸收後,再把剩餘的土粒從尾端的肛門排出,這種土粒叫做蚯蚓的糞土。

把蚯蚓放在手心,你會感到它的體表有滑溜溜的黏液。

在一隻大盤裡,分區放入干土、干沙、濕土和濕沙,然後放入幾條蚯蚓,你很快會看到蚯蚓全部一伸一縮地爬到濕土區,並鑽入濕潤的土壤里去了。

取一個大號玻璃筒,在筒的底層盛黑土,第二層盛沙,面上一層又盛黑土。

接著,放入幾條蚯蚓,投入幾片菜葉,作為蚯蚓飼料,並洒水保持土壤濕潤,每天觀察一次,過了5-6天,土壤給攪亂了,3層分界慢慢地消失了,而且土壤比原來疏鬆得多。

這說明蚯蚓在土壤里上下翻動,把土壤翻鬆了。

怪不得農民稱蚯蚓為「活犁耙」。

   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中藥稱地龍,地龍性寒味咸。

其味咸,性寒。

功能為清熱、鎮痙、止喘、利尿。

主治高熱狂躁、驚風抽搐、頭痛目赤、喘息痰熱、中風、半身不遂等病證。

中醫治療前列腺等濕熱下注泌尿感染等病中的常用中藥,該方是民間古方。

地龍提供取液有良好的定咳平喘的作用。

蚯蚓灰與玫瑰油混合能治禿髮。

   益處 1.可以鬆土壤 2.消除環境污染 3.改善土壤有機結構(促進酸性或鹼性土壤變為中性土壤) 蚯蚓的運動和排泄物對改善土壤的質量非常有益,可使土壤的透氣性保持良好,使土壤保持健康狀態,對農業有重要作用。

一隻健康的蚯蚓每年能翻轉一英畝中的20-40噸泥土。

蚯蚓能疏鬆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並改善結構,還能促進酸性或鹼性土壤變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適於農作物的生長。

由於蚯蚓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因此,用作畜、禽和水產養殖業的飼料,都能取得增產的效果。

蚯蚓在藥物學上也佔有一定的地位,是常見的中藥材,有解熱、鎮痙、活絡、平喘、降壓和利尿等作用。

蚯蚓體內可分泌出一種能分解蛋白質、脂肪和木質纖維的特殊酶,因此,樹葉、稻草、畜禽糞便、生活垃圾、活性污泥和造紙、食品工業的下腳料等,都可以是它的食料。

蚯蚓能夠在一定程度內消除環境污染。

因此,近年來,許多國家都成立了蚯蚓養殖工廠,並把蚯蚓養殖工廠稱為「環境淨化裝置」。

由於蚯蚓能夠吸收土壤中的汞、鉛和鎘等微量金屬,這類金屬元素在蚯蚓體內的聚集量為外界含量的10倍。

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蚯蚓可作為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的監測動物。

   其他稱號 地龍、堅蠶、引無、卻行、寒欣、鳴砌、地蟲.痕溝 「蚯蚓」在漢英詞典中的解釋:Earthworm 參看 《中藥學》-蚯蚓 《本草綱目·蚯蚓》 中藥百科 按分類查藥 解表藥 清熱藥 瀉下藥 祛風濕藥 芳香化濕藥 利水滲濕藥 溫里藥 理氣藥 消導藥 驅蟲藥 止血藥 活血藥 化痰止咳平喘藥 安神藥 平肝熄風藥 開竅藥 補益藥 固澀藥 外用藥 按歸經查藥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按藥性查藥 溫性中藥列表 平性中藥列表 寒性中藥列表 涼性中藥列表 熱性中藥列表 按藥味查藥 甘味中藥列表 苦味中藥列表 辛味中藥列表 酸味中藥列表 鹹味中藥列表 澀味中藥列表 淡味中藥列表 按名稱查藥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方劑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電子書 《本草綱目》 《神農本草經》 《中藥基本理論知識》 《中藥學》 中藥相關 中醫百科 中藥圖典 有毒中藥列表 藥品百科 歸經 四氣 五味 中成藥百科 出自A+醫學百科「蚯蚓」條目http://cht.a-hospital.com/w/%E8%9A%AF%E8%9A%93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蚯蚓」的留言: 訂閱討論RSS 目錄 1給蚯蚓條目的留言 2給蚯蚓條目的留言 3蚯蚓藥材 4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給蚯蚓條目的留言 蚯蚓體內的重金屬是土壤重金屬含量的10倍,1條蚯蚓每年能處理幾十噸土壤,可以減少土壤重金屬被農作物收的含量,意義重大! 給蚯蚓條目的留言 --223.104.24.52014年9月21日(日)23:01(CST) 留言:大家好,本人貴州省,遵義市人,現養有大量野生蚯蚓出售,可簽訂合同長期合作,有需要的可聯繫,電話18209882177 蚯蚓藥材 大家好!本人廣西合浦人,有大量太平2號蚯蚓出售,綠色養殖,金屬量低,是藥用首選材料。

可訂合同長期合作!有意電話諮詢:13978949352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3個分類:中藥|動物|中藥材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賬號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檢視 閱讀 简体中文 編輯修改 修訂歷史 動作 搜索   導航 首頁 大醫精誠 人體穴位圖 中藥圖典 醫學電子書 藥品百科 中醫百科 疾病診斷 急救常識 疾病查詢 中藥百科 中醫方劑大全 怎樣看化驗單 醫事漫談 醫學下載 醫學視頻 功能菜單 志願者招募中 關於廣告 網站事務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所有特殊頁面 可列印版 此頁由A+醫學百科用戶行医於2013年1月20日(星期日)14:19的最後更改。

本站內容由網友添加和整理,僅供學習和參考。

站內信息不一定準確、全面或最新。

網站內容不應成為診斷或治療疾病的最終依據。

A+醫學百科提醒網友,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

本站的全部文本內容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3.0協議之條款下提供。

隱私政策 關於A+醫學百科 免責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