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 - 陽明大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TMAC在今年(2001年)內計劃完成長庚、陽明、台大三所既有的大學醫學院,以及本年度方招生成立的輔仁大學之評鑑工作。

此乃國內大專院校邁向以國際水準為評鑑標準,檢視國內 ...   長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 八十九學年度評鑑 結果報告 (訪視評鑑日期:民國九十年四月九日至四月十二日)             醫學院評鑑委員會 民國九十年七月      目錄 前言…………………………………………………………………    1 長庚大學訪視小組成員……………………………………………5 一、長庚大學及醫學院簡介…………………………………      ……6 二、行政架構………………………………………………………..7 三、長庚醫學院的宗旨與目標………………………………      ……9 四、資源………………………………………………………      …..10 五、人文通識教育………………………………………………..11 六、基礎醫學教育……………………………………………      …..12 七、臨床醫學教育……………………………………………      …..16 八、導生、導師制度…………………………………………      …..19 九、長庚學生對長庚教學的反應……………………………      …..20 十、總結與建議………………………………………………      …..21 十一、對TMAC的建議……………………………………..…..24             前 言 TMAC在今年(2001年)內計劃完成長庚、陽明、台大三所既有的大學醫學院,以及本年度方招生成立的輔仁大學之評鑑工作。

此乃國內大專院校邁向以國際水準為評鑑標準,檢視國內大專教育之創舉。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不論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正快速地全球化(Globalization)之際,世界衛生組織的附屬機構,即世界醫學聯盟(World FederationofMedicalEducation,簡稱WFME。

我國因非世界衛生組織成員,故非會員)因醫學教育內容特殊,而對全世界的一千五百所醫學院訂下一個不同的評鑑標準。

可見今天舉世都公認醫學院的評鑑極為重要,因而此刻對於我國醫學教育品質的監測、把關已屆不得不建立嚴密機制,使其不致下墜之地步。

而這問題的迫切性,更由於一九九八年美國教育部外國醫學教育及評鑑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onForeignMedicalEducation&Accreditation,簡稱NCFMEA)批評我國缺乏嚴謹的醫學教育評鑑制度,將我國醫學教育列為不夠標準而明顯化。

有鑑於此,教育部決定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成立一個客觀獨立的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aiwan MedicalAccreditationCouncil,簡稱TMAC),由本年度開始逐年展開週期性而遠較過去深入,且具有權威性與公正性的評鑑訪視,藉以將NCFMEA批評我國缺乏嚴格的醫學教育評鑑工作為不comparable之危機,轉換成為國內醫學教育脫胎換骨,重新出發之契機。

本次評鑑各校之小組稱為訪視小組(Assessment Team),成員共有九人。

各訪視小組有三種成員:一為TMAC委員,二為旅居國外華裔之有名學者(共二名),三為由TMAC所備之人才庫選出聘請之醫學教育界賢達。

聘用訪視小組時考慮原則為:一、有否利益衝突。

歐美國家之評鑑訪視小組有連校友都要迴避而不擔任訪視工作的例子,但TMAC認為此項原則目前在台灣因人才不多而難予堅守,故訪視台大的小組即因無法顧及迴避而有四位台大校友。

惟因本次評鑑事先曾舉行講習,強調訪視必須保持超然公正,故深信不致於有立場失守的問題。

二、基礎學科、臨床學科以及通識教育等各層面皆選配適當之專家以求訪視涵蓋的範疇少有遺漏。

三、儘量網羅不同學校之優秀教授。

目的是,當發現某校有辦學缺失之事,或有值得向外校推廣之優良措施,皆能由各訪視委員帶回各校做革新或加強。

TMAC訪視之目標絕不是要強諸受評學校採用任何制式而統一之辦學方式,而是在注重下列幾個重點: 一、各校之辦學目標,亦即學校之使命,是否訂得明確易懂。

而各醫學院是否將這目標對全校師生以及行政人員皆有清楚說明,醫學院所做的所有努力與所有措施是否與這個目標完全相配合。

二、瞭解各校之指揮系統是否健全,是否合乎醫學教育機構之結構常理,使學校表述的目標易於達成。

所謂指揮系統乃指包括董事會成員、校長、醫學院長、醫學系主任以及各科主任之任命機制、互動關係與配合度。

訪視小組尤其注意醫學院與其附設醫院之隸屬關係與配合度。

三、醫學系之教育課程是否注意學生之人格成長、人文素養、社會問題之認知、倫理精神的紮根工作,而不只是知識與技術的傳授。

使醫學生在進入臨床領域之學習之前,即培養了堅強不拔的濟人精神。

訪視小組亦特別注意校方如何建立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性。

四、醫學系是否對學生施以適量而平衡的生物醫學以及人類行為的基本知識,而這些教材是否考慮到如何與臨床醫學接軌(Relevance)應用。

五、醫學生在病房實習階段是否被賦予適當的臨床責任,而其職責是否釐定清楚。

同時,臨床教學課程的設計是否把學生納入醫療團隊,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六、校園文化如何經營,以薰陶學生之氣質。

七、校方如何評估學生學習之成效,學習成效也就是教學成效。

校方除了由學生所填寫的評估表、或在國考的表現之外,是否訂有更客觀而可供自我檢討之評估方法。

校方有沒有客觀可靠的方法評估學生看病的技能,而不是只測驗學生的臨床知識。

八、其他有關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之計劃是否落實。

這些評鑑訪視的重點,皆列於TMAC印發之評鑑手冊中,而評鑑手冊則曾經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院長會議審閱通過。

準則之訂定,除了考慮我國醫學教育之特殊性外,當然也針對美國教育部對我國醫學教育所提出之指摘為改進重點。

按上述各點與WFME所宣示的世界醫學院評鑑標準基本精神甚為吻合,WFME之評鑑目標: 1. 基本的生物醫學知識(basic biomedicalsciences) 2. 行為與社會科學(behavioral andsocialscience) 3. 人文主義(humanities) 4. 一般的臨床技能(general clinicalskills) 5. 臨床的決斷能力(clinical decisionmakingskills) 6. 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 abilities) 7. 醫學倫理(medical ethics) 此次評鑑訪視小組成員皆竭盡所能,為台灣醫學教育之革新做出前所未有之努力。

四天評鑑工作也秉持著敬業盡力、貫徹始終的精神去完成這個神聖的使命,並以同樣的心情撰寫這份愛之深、責之切的報告。

此次評鑑除了時間上較國內過去任何院校或學域評鑑之慣例長達數倍,而且最後一天各小組成員分道揚鑣實地參加受評學校之上課、討論會、醫院之教學門診及病例討論會,藉以評估教學活動之實況與內涵,此亦堪稱國內之創舉。

惟此次係因第一次嘗試,TMAC本身亦將在評鑑方法上作自我檢討,期能使未來的評鑑訪視做到更嚴密、更具效益的程度,TMAC方能給予受評學校合乎實際並能落實的建議,成為受評學校改進的原動力,才能為國內大專教育作更大的貢獻。

此次評鑑另有一特殊之點乃是香港學術評審局(Hong KongCouncilonAcademicAccreditation,簡稱HKCAA)派來局長梁智仁教授,執行長黃慧心小姐以及香港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葉秀文教授以觀察員身份偕同訪視小組,前往陽明大學及台大醫學院。

諸位來賓皆肯定TMAC此次之表現,並提供意見,已列在報告中。

今後台港兩地將能藉大專院校評鑑之經驗交流,共謀兩地醫學教育品質之提高。

長庚大學訪視小組成員:  領隊: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黃達夫  成員:慈濟大學副校長暨醫學院院長  賴其萬         加拿大馬基爾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  邱智仁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  宋瑞珍         陽明大學醫學院泌尿外科教授  張心湜                台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教授  張傳炯                中山醫學院醫學倫理學教授  戴正德         成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教授  黎煥耀  隨行人員:朱子賢先生、謝育美小姐  訪視評鑑日期:民國九十年四月九日至四月十二日                         長庚大學醫學系評鑑 參訪報告與建議                 參訪小組(Assessment Team): 黃達夫(參訪小組召集人及報告綜合撰稿人)、張傳炯、邱智仁、宋瑞珍、張心湜、戴正德、賴其萬、黎煥耀,共八位參訪小組委員。

隨行工作人員:朱子賢、謝育美共二人。

時間:民國九十年四月九日至十二日 地點:長庚大學及林口紀念醫院     民國90年4月9日至12日,台灣醫學院評鑑參訪小組到達長庚大學醫學院做了國內醫學教育史上第一次的評鑑參訪。

之前,長庚醫學院已事先做了數個月的準備,精心地寫好了一份相當完整的自評報告。

在參訪過程中,郭南宏校長、吳德朗主委、包家駒副校長、李英雄院長、黃燦龍主任幾乎全程參與,並用心安排各部門的採訪,其間也勞動了不少長庚老師與工作人員,使這次的參訪能順利地完成,參訪小組在此謹致萬分謝意。

此次參訪也包括了與醫學生兩次的座談,並從與各科住院醫師交談中了解他們在教學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個難能可貴的機會。

長庚醫學院是一所年輕的醫學院,僅有十四年短暫的歷史。

從此次的參訪可以看出長庚大學的主持人確實有企圖心想把它在國內發展為一所超越公立醫學院的私立醫學院。

因此,在財力與其他方面的投資和努力都值得肯定與敬佩。

在創立十四年後的今天,長庚醫學院已漸具規模,並且在部份的成就與表現上確已與公立醫學院並駕齊驅。

我們希望藉著此次的評語與建議來協助長庚醫學院成為一所合乎國際水準的醫學院。

  一、 長庚大學及醫學院簡介 長庚醫學院創設於民國七十六年四月,醫學院於民國八十六年七月改制為大學醫學院,其教學醫院”長庚紀念醫院”則更早設立。

因此,長庚大學系統始於紀念醫院(創設於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然後才有醫學院之設立。

繼之,在設立工學院、管理學院、護理專科學院後,正式成為長庚大學。

長庚醫學院下設有醫學系、護理學系、醫事技術學系、物理治療學系、職能治療學系、呼吸照護學系及中醫學系(中醫學系之下設有傳統醫學研究所及生物藥學研究所)。

此次評鑑之主要對象為醫學系(其下設基礎醫學研究所及臨床醫學研究所)及其臨床教學場所—長庚紀念醫院。

醫學系學生目前每年招生九十名,所有學生來自全國大專聯考,尚未有由推甄進入醫學系之學生。

明年聯考廢除以後,據黃燦龍主任之口頭報告,醫學系學生入學將仍採用學力測驗相關科目考試成績決定,不做面談。

醫學系學程共七年。

目前醫學系醫一、二年級為大學部通識教育課程,三、四年級為基礎醫學課程,五、六年級為臨床醫學課程,七年級為臨床實習。

臨床教學根據自評報告,採一位教師對一位學生教學(事實如何有待查證),並已開始以問題為導向(PBL)的小組教學。

長庚醫學院醫學系自創院系開始,目前已有六屆畢業生,校友現服務於本校之教學醫院及國內各層級醫院。

  二、 行政架構 長庚大學之最高單位為董事會,其下聘有校長(郭南宏博士)。

醫學院院長(李英雄教授)對校長負責,醫學系主任(黃燦龍教授)向醫學院院長負責。

在長庚系統下,另設有決策委員會,其主任委員(吳德朗教授)之職權介於董事長之下,大學校長、醫學院院長、紀念醫院院長及各分院院長之上。

主任委員之下之委員會成員包括副主任委員、長庚大學院長以上主管及長庚紀念醫院各院區副院長以上主管。

醫學院院長同時也因歷史淵源為紀念醫院之副院長,因此醫學院院長之上級主管包括紀念醫院院長、校長及決策委員會主委。

決策委員會主要則向董事長負責。

醫學系系主任同時是紀念醫院之醫教會主任委員,其直接上級主管包括醫學院院長及紀念醫院院長。

因為醫學系系主任負有醫學生教育、基礎和臨床教師升等的職責,因此,亦向決策委員會主委負責。

從上述行政組織架構看來,除了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及董事長之職權清楚以外,大學校長、醫學院院長及教學醫院院長的職權不很明確。

這種行政體制反應長庚系統的歷史演變過程,也代表了一種”人治”的行政型態。

醫學院院長兼任紀念醫院副院長是一個不健康的現象,這種安排,嚴重的削弱醫學院院長主導、協調及促進基礎與臨床醫學教育的功效。

從另一方面看,醫學系系主任身兼醫院醫教會主委,在醫學生的臨床醫學教育方面較醫學院院長有更多的主導權,在臨床教師的升等和教學的安排,亦由醫學系系主任負責,此現象造成院長與系主任的權責有上下顛倒的問題。

很清楚的,整個行政系統內,除了董事長有行政及資源運用最高主導權以外,其中最強而有力的領導人是決策委員會主委,而醫學院醫學系教育工作的執行,則是醫學系系主任為其主要人物,而醫學院院長相形之下有被架空之虞。

因此,行政統御架構的重整、職責的釐清,使行政系統通暢、合理化是長庚醫學院院務上必改善的方向。

      三、 長庚大學醫學院的宗旨與目標(Mission andObjectives) 長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的教育目標是在培養各方面均衡發展的醫師,使其不但能精準有效地提供民眾醫療服務,同時也具備人性關懷,有經濟觀念,善用資訊及終身自我學習等特質,加強醫學人文和醫學資訊的技能,期望引導醫學生主動學習,群力解決問題及終身學習的精神。

雖然前述宗旨與目標按評鑑準則的要求在其「自我評鑑」的第一頁第一段出現,但當參訪員分別向主任委員、校長、院長、醫學系系主任等提出長庚醫學院醫學系的教育目標時,每位的答案都有相當大的差距。

有些主管把長庚大學的校訓「勤勞樸實」拿來當做教育目標,有些人雖認為「勤勞樸實」是長庚精神,但是隨著時代的改變,長庚的精神應該給予新的定義,並藉著它來凝聚學生的向心力。

從以上諸點可以看出,長庚大學及其醫學院上下對其教育宗旨與目標尚需建立共識,有了共識之後,學校才有可能營造一個長庚特有的教育文化,教師才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導引他們自己如何去教學,而學生也才有一個清楚的學習目標和了解學校對他們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因為國內七年制醫學院是一般大學與醫學教育的混合。

所以,醫學院教育必須包括大學教育的內涵,除了專業知識與技術的傳授外,人格的塑造與價值判斷能力的養成更是不容忽視的一環。

這是國內醫學院普遍最嚴重的缺失,值得長庚醫學院重視。

    四、 資源 (一)   財政 長庚醫學院的財務報告列於整個長庚大學的財務支出內。

以全校而言,其總資產為117億4仟2佰萬新台幣,其中流動資產佔8.92%,長期投資及基金佔50.22%,固定資產佔40.84%。

其累積餘絀有59億7仟9佰萬元。

長庚大學的財務基礎比起公立或其他私立大學雄厚,醫學院是長庚創校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學院,其所分配到的資產雖無明細,但應是可觀的數目,若能加以善用,更加投資於校園環境品質的提昇、教學硬體設備的精緻化,尤其在人才資源(HumanAsset)方面,若能有量的增加和質的提昇,則長庚的未來將不可限量。

(二)   一般設施 長庚大學內醫學院教學設施主要在醫學大樓內,其中與醫學生教育有關的面積包括共同實驗室及基礎教學、研究、行政空間,共11,289平方公尺,每位學生平均面積為30.3平方公尺。

圖書館每學生面積為4.0平方公尺,學生宿舍為每學生1.1床,有意願住校的學生理論上每人均可分配到床位。

(三)   圖書館 長庚大學設有圖書館提供一般基本及基礎醫學資訊、書籍、期刊。

醫學院沒有自己另設的圖書館,提供醫學生專門知識的圖書設備是來自紀念醫院圖書館。

因為醫院圖書館與醫學院不在同一校區,學生想找尋醫療資訊(尤其是臨床方面的資訊)則須跋涉至林口紀念醫院,確實不方便,也因而影響學生進一步查閱求知的動機。

雖然學生宿舍在校區有基礎醫學書籍可以查看,但是醫學教育應有基礎與臨床交錯學習的必要,醫學院沒有自己位於校區的醫學圖書館是長庚的一個嚴重的缺點,這也顯現一個以醫院起家,以後再設立醫學院時未能事先周詳規劃所引起的問題。

圖書館是一個醫學院的靈魂所在,一個好的醫學院必須有順步可及的完整的圖書館。

如何為醫學生克服這個學習上的障礙,是醫學院必須面對並解決的問題。

(四)   分校院區 長庚醫學院的教學目前僅包括一個分校院區,位於高雄分院,其內設「臨床醫學研究所高雄分班」,隸屬醫學院。

(五)   長庚醫學院校友 一般說來,觀察校友的各種動向和個人的發展,可以看出一個學校的教育品質與成果。

然因,長庚醫學院於1987年創校,至今已第14年,只有6屆校友(含4屆後醫學系校友)。

多數校友應仍在專業生涯的發展初期,還不易看出成果,但可從校友通訊或談話中徵求改善教學及學生人文活動的一些建議,將有助於未來的發展。

  五、 人文通識教育 長庚大學這幾年來因為科系的擴充及通識教育方面的重視,課程已有大幅度的改進。

通識教育可以使用的空間寬裕、選修科目達106門課,誠為可嘉。

但在誘導學生選課、提升人文興趣、鼓勵課外閱讀的工作則還待加強。

通識教育老師們教課的鐘點時數十分吃重,進修管道也遠不如基礎或臨床教師。

據說通識老師辦公室的電腦器材需自費購買,這些都顯示出長庚對通識教育的預算及支持度尚有改進的空間。

發展通識及社會醫學教育是改善台灣醫療品質不可或缺的一環,所以學生本身自動要求增開人文課程是可喜的現象,應受鼓勵。

人文通識教育除了上課以外,課外閱讀也是一件很重要的自我教育,圖書館中沒有足夠的書籍提供給學生,而且長庚醫學院因受限於地理因素,沒有培養人文氣息的環境,是長庚大學的一個缺陷。

據說醫學院第一、二年的通識教育可能被基礎醫學部份取代,師生已感受到這種壓力,訪視小組希望這個傳聞不要變成事實。

另外,學生們覺得校園裡雖然有不少社團,但是康樂及聯誼性社團較多,可以培養人文氣息的社團卻不多。

學務主管在這方面具輔導責任,應在這方面多做努力。

有部分參訪委員亦建議改善校園規劃、美化校園、使大學對外交通更為方便,建立有人性味、學術氣氛之長庚文化。

  六、 基礎醫學教育 長庚大學醫學院基礎科可能因其名額,行政及教學之方便分為 1、  解剖學科: 現有教師有副教授6名、講師1名。

提供醫學系學生課程 大體解剖學及實習             4+4學分 組織學及實驗                      2+2學分 胚胎學                                  2學分 神經解剖學及實驗             1+1學分 2、  生化暨分生學科: 現有教授5名、副教授2名、助理教授2名。

提供醫學系學生課程 生物化學              4學分 生物化學實驗      1學分 3、  生理暨藥理學科: 現有教授4名、副教授5名、助理教授1名。

提供課程 生理學及實驗5學分 藥理學及實驗5學分 4、  微生物免疫學科: 現有教授2名、副教授4名。

提供課程 微生物學及免疫學4學分 微生物學及免疫學實驗1學分 5、  公共衛生暨寄生蟲學科: 現有教授2名、副教授4名、助理教授3名。

提供課程 公共衛生學          5學分 生物統計學          2學分 寄生蟲學              2+1學分                一般而言,長庚大學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員數雖達到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但是比歐美日等大學或國內公立大學均為數較少。

雖然各教員授課上還不至於有負擔過重之情況,但有些領域則因由不很專精之老師來授課而可能影響其教學品質。

解剖學科教員顯然有較重之教學壓力。

基礎醫學教學方面所要考量的除了”教學內容”外,更重要的是教師在課堂裡是否有激發學生求知慾,導引學生學習的技巧和能力。

但因未能實際觀察到各位老師的上課情形,無法正確評估。

但大部分課程都指定比較有份量的英文參考教科書,而且部份學生(二年級學生)已不採用共同筆記改採各自唸教科書的方式自修。

因此可以感覺到這些學生自動、認真的學習氣氛。

教學方法除了傳統的方法以外,可看到整個學校在積極改進當中,如小班教學、PBL或計劃探討等啟發性教學,學生之反應尚不錯。

學校顯然已注意到國內學生的弱點如整合能力、表達(尤其英文)能力或獨立學習能力等之薄弱,而有在這方面做努力之跡象。

由於陳教務長之努力,人文、共同科、外語等訓練,雖未達到理想地步,但有明顯的改進。

有一些學生已感受到學校當局的用心。

研究方面,長庚醫學院一開始就很注重研究,不但研究經費方面有相當大量之投入,教員待遇方面亦提供別的學校少有的獎金獎勵制度。

論文發表篇數方面已領先一些公立學校,並與台大及陽明大學並列前茅。

若能再加強論文品質,則有凌駕所有國內公立大學的可能。

研究風氣旺盛,希望能對教學有正面而不是負面的影響。

教師升等聘任似較注重研究之論文發表,校方要求之水準相當嚴格,因由副教授升教授較困難,因此在副教授職位上原地踏步者眾多。

但因薪資較高,大都仍留在長庚。

長庚四年級學生參加國考第一階段通過率(及格百分比)解剖學為24%,生化學為84%,生理/藥理學為84%,病理學為24%,微免學為24%。

相較於第二階段的臨床學科(通過率在74.5至92.2%),基礎醫學的通過率顯然較低,其原因在自我評鑑報告中並未加以說明。

比起台大與陽明醫學生有明顯的差別,預料長庚正在進行改善的措施。

基礎醫學教育的師資方面,長庚醫學院雖比其他私立醫學院多,但比國立醫學院少。

長庚醫學院基礎教學以現有的教師人數,勉強可以應付,維持起碼的品質,但要推展新思維教學,長庚現招收90名學生,要實施小班教學,在臨床方面,因為醫院的醫師眾多,人力充足,但是基礎教師人力將嚴重不足。

長庚醫學院在基礎醫學方面之組織架構有反其道而行的現象。

在目前科技越分越細的趨勢下,長庚居然朝向「合併」而非細分之路: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解剖學與組織學與細胞生物學、生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理學與藥理學等,均在行政上合為一科而設有一位科主任。

甚至將公共衛生學與寄生蟲學這兩門並未有太大關聯的學科也合併為一科,令人費解。

不知在其行政、研究、教育上有何好處?是否反而因此造成不便,而阻礙各科將來的發展?請在未來行政改革時機,審慎考慮。

長庚醫學院與醫院利用豐沛的財力,以論文的Impact factor高低為獎賞標準,發出一年高達八千六百萬元優厚的獎勵金,對於薪水較少的基礎醫學老師,尤其造成可觀的收入補助,這可能是長庚大學研究論文大幅度提升的一大主因。

然而利益導向如果成為傳統,對校園學術風氣的養成可能反而變成一個問題,行政當局應審慎評估它對長庚醫學院的未來發展是否將引起深遠的不良後果。

醫學院李院長曾提及院方鼓勵基礎與臨床醫學在研究上合作。

在有些領域,如肝炎、眼角膜的研究,已有團隊合作的成果。

但是,我們並未看到真正具體整合兩者之間的教學和研究辦法。

而且,以長庚體系之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分屬不同行政體系,二者之整合,恐怕會比較困難實現。

  七、 臨床醫學教育 從五、六、七年級學生的見、實習方面(今後國內應去除”見習”的名稱和觀念,凡是臨床教學應都是實習而不是見習)看臨床教學,教學醫院的臨床各科均有用心的安排,但在實際執行臨床教學時,從與學生面談中可以看出,其用心並未能在實際面上達到一致的效果。

長庚紀念醫院將教學成果列入「科內基金」之薪資結構,顯示了長庚重視臨床教學的良好態度。

雖然這種獎勵制度直接或間接的提高了臨床教學的熱忱,可是就學生方面的感受看來,一般臨床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熱心度仍與學生的期待有差距,仍然有改善的空間。

因為教師對教學能力的自我要求與教學熱忱來自理想的堅持,金錢的獎勵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學的動機和品質,值得商榷。

長庚有「新思維」的教學法,是PBL或哈佛New Pathway的一種。

長庚的PBL才正在起步,並設有一緊湊的時間表,預計三年內完成。

為此,長庚目前設有一個新教學區,從事PBL教學,並有單向鏡用來觀察上課情形,可惜只能看到學生間與老師的動作,但聽不到討論的聲音,實為美中不足之處。

PBL教師事先要參加tutor的訓練,至於這個訓練課程是否為教師們做好準備,則因參訪時間太短無法得知。

在此次參訪中發現,長庚醫學院的PBL教學缺乏對人文及醫病關係的關注,在病例摘要中,沒有有關「病人」的縮影,教師的教材中亦缺乏這類的提示或討論,這是一個相當嚴重的缺失。

另外,學生在做假設或問題的討論時,除了被指定的同學必須深入研讀該問題之外,其他小組的同學也應有準備,才能從互相討論中激發學習的興趣,使問題的探討更深入;如此才不會止於被動的學習。

如果不能從一個議題提出不同的看法,一同去尋找答案的話,PBL的價值就無從發揮,就喪失了團隊學習的效果。

如果不能從PBL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好處,養成互助互賴的習慣,則未來畢業後在實際的工作時,也就不易發揮同儕合作的精神。

此次評鑑參訪中,長庚院方提出其對學生臨床教學所用的心力比重為住院醫師最重佔5,總醫師佔4,主治醫師佔3。

果真如此,學生所獲得的臨床教育應該不錯。

然而實際上當我們與住院醫師座談時發現,他(她)們大多因為受其主治醫師的病人負荷量太重的影響而常無法參與學生教學。

這實在是長庚醫院「業績」與「教學」間的兩難的困境,長庚醫學院是否能達到其教育目標,培養優秀的醫學生取決於其教學醫院的定位與使命感。

其方向是否明確是決定未來長庚可否順利發展為優秀的醫學院的試金石。

長庚醫院對主治醫師的薪資結構雖然分為三部份,除了業績(服務量方面的考量)及年資以外,也將「教學」、「研究」考慮在內。

但是,此薪資制度實際上對於主治醫師教學的熱誠和教學品質的優劣是否有負面的影響或後遺症,值得長庚醫學院鄭重評估與考量。

臨床教授升等評鑑時,有些科將病歷記載的教學活動作為資料之一,實為佳舉。

不過院方是以教師本人的記錄或以住院醫師或以學生記錄為憑呢?其可靠性有待評估。

此次參訪,有多位委員參觀了長庚醫院的教學門診。

教學門診病人人數為四、五位,來自主治醫師的門診病人。

學生可以自己先問病史,再做理學檢查,再與主治醫師討論。

學生與教師的接觸時間充足,缺點是病人的隱私權不被尊重,工作人員進進出出診察室,門診環境不夠隱密。

門診的安排對病人及家人也不夠友善,病人座椅為小圓凳(stool)沒有靠背,家屬則從頭站到尾。

病人亦未更換衣服,理學檢查是在未卸裝下倉促完成,有因陋就簡之嫌。

教學門診是臨床教學非常重要的一環,不但要在未來更加以重視、加強,教師自己的門診也應實踐言行合一”practicethewayyoupreach”,如果在此時沒有把門診看病是不能草草了事的觀念深植於每位醫學生的腦海裡,就是醫學教育全盤的失敗。

這次參訪因為時間安排上的困難,參訪委員們未能好好參觀病房教學。

病房教學是臨床教學的主幹,而實際參與病人的診治,長時間浸潤在觀察和照顧病人上是最好的學習機會。

學生的基本臨床技巧的獲得、臨床判斷能力的歷練大多來自病房實習,而好的醫病關係的養成也在此時落實。

此次參訪,部份委員只看到病房實習的一小部份(如前一天入院病人的討論,而不是床邊教學)。

據說五、六年級同學一天內有多次的課堂教學或討論會必須參加,在病房的時間僅幾小時,看完自己的病人,參加早上主治醫師的迴診,剩下的也就沒有多少時間可以細心的觀察自己的病人,從中學習如何照顧他(她)們。

據說有部份學生因被病人拒絕參與照顧,而喪失了很好的臨床實習機會。

其實,設法去克服這樣的困難,也是訓練醫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機會教育,這方面的教導也是教師的責任。

長庚的臨床教學設備比較齊全,技術訓練方面利用塑膠模型學打針、插導管、外科縫線是有效的教學方法。

外科實習也利用動物及儀器測量,讓學生有類似實地的經驗。

長庚醫學院與其教學醫院有豐富的臨床教學資源可以利用,但是,太多的病人使主治醫師與住院醫師疲於服務這些病人,因而影響了照顧的週到性,主治醫師也沒有充分的時間投入教學,使學生能從容的、完整的學習臨床醫學。

長庚醫學院應考慮僅利用其部分病房作為教學之用,並增加這些病房的師資,如此才有可能有較高的教師、住院醫師、護理人員與學生的比例,讓學生在病房或門診實習中,有充分的學習機會,也讓學生不至感受到主治或住院醫師在沉重的業績壓力下,使得服務與教學品質上有所妥協,避免學生們在學生時代就建立一個功利社會的人生觀。

  八、 導生、導師制度 目前長庚醫學院醫學系學生有縱橫兩面的導生/導師制度。

縱向方面,以一年及至七年級學號相同的同學分別由一位共同導師(”家族導師”)輔導,此導師多為臨床教師擔任,而七年內均不再換導師,因此較能培植出導生與導師間較深厚的關係,學生也藉此得到學長姊學弟妹切磋琢磨的機會。

在橫向方面,各年級有一位該學年度授課的老師擔任班導師,輔導同一班的醫學生,對學生的課業方面比較了解而有幫助,但是,班導師每年將隨著學生升級而更換,相處時間有限。

這兩種並行的導生/導師制度雖好,但是如果互相間見面的時間和次數不多,只有形式而沒有真正的關心和輔導,則失去設置這個制度的意義。

有不少學生認為導生與導師間的接觸應該更多、更頻繁才對他們有幫助。

  九、 長庚學生對長庚教學的反應 參訪委員有二次與學生座談的機會,當學生被問到「有沒有被照顧的感覺」時,學生的反應多半不是肯定的。

過去他們曾向醫學院反應他們對教學或對教師的改善建議時,他們覺得學校當局似乎並不重視他們的意見。

其他有關學生對學校的反應如下, 1)一、二年級課程比高中時差;2)五、六年級學生還不知如何接觸病人(approach patients),與病人溝通;3)上課方式常落於知識的傳遞而不是教導如何自學; 4)實習醫師表示剛到病房時,沒有人教導病人的基本處理方法;5)外科醫師太忙,教學時間太少; 6)PBL壓力大,因為有不少大堂課要上,但又要為小班教學找資料,適應不良。

有些學生的反應與長庚本身的教學無關,譬如因地處偏僻,校園內外的活動較其他醫學院少,因此,有機會他們就上台北休閒娛樂。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建議來自七年級學生,他們要求學校讓他們有機會能到其他教學醫院實習,看看不同的制度和教學方法。

學生對於長庚醫院病人數目多,因此臨床學習機會也多,持肯定的態度;同時,他們也對外人批評長庚太商業化而覺得羞愧。

長庚的財源富過任何公私立學校,應多投資於醫學生院內修習或院外實習(甚至到國外觀摩)上。

    十、總結與建議 (一) 宗旨與目標 長庚大學醫學院雖然有一個美好的宗旨與目標,但是上自校長下至學生,似乎都不能很清楚地表達與溝通(articulateandcommunicate)其內涵。

如果領導人及教師沒有一個一致的、清晰可見的目標,就不易同心協力去帶領醫學生朝著確定的方向邁進。

今後的長庚有必要凝聚共識,一起斟酌擬定一個可以執行的(operational)步驟,以行動來傳達其價值觀,以對理想的堅持來實現其願景,建立長庚醫學院特有的氣質與文化。

雖然多數長庚的教師並不一定具有商業氣息,但是學校內外對長庚的批評不容忽視,應在行政管理上檢討改善。

因為醫療工作是一個志業而不只是一種求生的手段,所以,長庚醫學院、紀念醫院應將非營利公益事業的價值觀與服務人群的使命更清楚的呈現出來,並深植於全院教師與醫學生的行為和態度中,方能為國家培養有理想、有使命感的未來醫師。

(二) 醫學院、教學醫院的關係 長庚因其創校創院歷史的關係,截至目前,其行政領導系統有其特別之處(如前述)。

醫學院院長應是整個醫學教育體系中負責行政與教育的最高領導人。

因此,醫學院院長應該是一位具特殊行政能力,並在學術上受景仰的人物。

他應被賦予最大權限去管理醫學院內部人事、財務、教育及院際活動。

醫學院院長應有聘任醫院院長及其他所有具教職的基礎與臨床醫學教師的最高權力。

醫學院院長應是所有在教學醫院內臨床教學活動的最高決策者。

長庚醫學院要加速促成醫學院管理系統的正常化,否則未來的醫學院會持續是紀念醫院的附庸,而無法提供一貫而完整的醫學教育。

行政架構的缺憾將是長庚醫學院向上提昇的絆腳石。

(三) 教學醫院 長庚醫學院的教學醫院以林口紀念醫院為主,其他分院為輔,總共床數在4000床左右,可以說是國內醫學院的教學醫院中規模最大者。

雖然病人服務量大,可以提供醫學生很多實習機會,但是臨床醫師在臨床負荷極大時,反而不易分身分神好好參與學生的教學。

參訪小組建議長庚醫學院院長應從教學醫院中挑選出部分床數,作為各臨床科學生實習所在。

教學病房的規劃應有適當數目的護士、住院醫師與主治醫師,使正確的臨床教學能夠落實,並達到身教的目的。

另外,教學醫院的門診也應盡量在適當的病人人次及適當的病情下,有足夠的主治醫師執行正確的門診診療,落實詳細問病史、做完整的身體檢查、討論診斷的各種可能與治療的原則。

如此教育出來的醫學生才有可能在畢業後成為一個長庚醫學院自評報告第一段所述「均衡發展…精準有效地提供民眾醫療服務…對社會有用的良醫」,否則這些目標只有淪於空談。

(四)   其他建議 其他建議包括: §  醫學生不是醫師---長庚醫學生不應以醫師身分介紹給病人,白衣上也不應绣有「醫師」二字。

這是誤導病人、缺乏誠信的舉動。

醫學生就是醫學生,都須得到全院上下的尊重,在全院上下尊重下,病人也會跟著尊重他們。

學生也要莊敬自重、知所進退並主動積極參與對病人的服務。

此點請長庚醫學院即刻改善。

§  PBL---要注重病人,在病史上除了敘述「病」以外也要敘述「人」。

在PBL討論時不能忘記討論「病」對「人」的衝擊、「病」與「人」的關係,而不是只關心「疾病」的治療,而遺忘了對「人」的照顧。

雖然在第二堂PBL小組聚會時由一位同學提出讀書報告,但是每位學生都應深入研讀PBL提出的所有課題,而所有同組的同學都應積極從不同角度加入討論,才能從腦力激盪、迸出智慧火花,而不是一個人獨白,別的人被動的聽講。

大家一同解決問題,才能養成互助互賴的精神,促進未來同事間合作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  基礎教師、臨床典範的塑造---從學生口中獲知目前足為學生典範的基礎與臨床教師並不多,這個現象普遍存在於國內各醫學院。

近年來臨床教師中堪稱典範的可能比基礎老師更少,長庚宜注意這個問題。

教學醫院教師中對教學有特殊能力與熱忱的老師應特別加以鼓勵,譬如,設立像masterteacher制度,使他們受到更多的重視與尊敬,使更多的人願意多花心血於教育學生與同儕上。

一個醫學院的好壞決定於其典範的多少。

典範多才能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反之則有積非成是,同流合污的反效果。

§  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到國內外其他好的醫學院和醫院觀摩、進修。

這種政策會吸引更多好學生選擇長庚,他們也會帶給長庚更多元的思考和刺激,帶動醫學院的改善。

§  圖書館與資訊系統---醫學生在校七年當中,要養成經常利用圖書館與資訊系統的習慣,一有問題,就會自動地去找答案,如此,也能培養出自學及終身學習的習慣。

參訪小組建議長庚醫學院考慮設置一個學生隨時可以走到的完整的醫學圖書館與方便的資訊系統,這種投資應該是很值得的。

§ 每一位學生自入學起,皆應有一個別檔案,除學業成績之外,對學習之態度、人格之成長、接受規勸與指示之認真度皆有紀錄,有缺失隨時改正,畢業後亦需加以追蹤。

  十一、對TMAC的建議 (一) 一般性建議 A.     國內醫學院包括長庚醫學院在內似乎都沒有將醫學的內涵與醫師的使命很清楚地傳達給醫學生。

大多數醫學生並沒有「醫師」是種不同於一般職業的「志業」的認知。

因為缺乏明確的核心價值觀的引導,這些醫學院的畢業生未來對於專業的自尊和自律就沒有標準與方向。

這是當前國內醫學教育最大的危機。

因此,建議TMAC必須特別強調醫療事業的核心價值的表述與傳承,並將其列為未來評鑑一個醫學院通識教育成敗的優先項目。

同時,在七年的醫學教育當中,教師對此核心價值的表述與身體力行的程度亦應列為評鑑一個醫學院優劣的重點。

B.    TMAC宜儘速與教育部溝通,去除「見習」的名稱和觀念,改為「實習」,促使醫學生全程參與臨床醫學的執行,以導正此名稱所引起的錯誤的臨床教學。

C.    教育部宜立即通告各醫學院禁止以「醫師」稱呼還在clerkship期間的醫學生。

(二) 給長庚的建議 除了以上一般性建議以外,其他對長庚特定的建議如下: A.     釐清長庚醫學院與其教學醫院、醫學院院長與教學醫院院長、醫學院院長與醫學系主任之間的權限與從屬關係,其行政架構宜重新規劃。

TMAC應在兩年後再度參訪,以了解其改善之程度。

B.    長庚醫學院及醫院管理階層應多傾聽教師、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及學生之反應和建議,採納好的意見做為改進醫學教育的根據。

進一步如能建立一個客觀的自我評估機制,藉以了解長庚醫學院實際教學情況與其自訂目標是否有明顯落差。

C.    有關門診與病房教學之改善,建議長庚醫學院在其林口教學醫院中劃出一個有別於一般服務性質的院區做為教學場所,並全面加強臨床教學內容,充實門診與住院雙方面的學生教學。

此部份的改善應在二年後再度小組訪視其改善狀況。

D.    對於PBL教學,教材與教學方法的改善,宜於一年後再度小組訪視。

E.     對於醫學生在圖書與各種資訊獲取的方便性的改善狀況,宜於二年後再度小組訪視。

F.     對於通識教育的改善情形,宜於兩年後再度小組訪視。

長庚大學醫學系評鑑總評及建議決定 結果 建議 o通過     þ有條件通過 (待觀察)   1.     釐清醫學院院長、教學醫院院長與醫學系主任之間的權限與從屬關係,其行政架構宜重新規劃。

2.     醫學院及醫院管理階層應多聆聽院內的心聲採納好的意見做為改進醫學教育的根據,建立客觀的自我評估機制,以了解實際教學情況與其自訂之設校目標是否有明顯落差。

3.     多元化入學制度施行後,必須考慮完整的因應方式,但務必將面談納入招生方式,以便確認學生習醫之潛力與性向。

4.     醫學院除設立層次的課程委員會以做具有宏觀之課程安排外,基礎與臨床的每一課程皆應建立教學品管委員會,負責協調排課對教學的質、量與內容,以及臨床之關聯性。

5.     前兩年宜恢復預科面貌,施以紮實的一般大學基礎教育,避免過早專業教育,尤其注重人文素養,為學生在進入臨床階段前建立處理生老病死問題之能力建立基礎。

6.     通識教育要有主軸,配合上述目標。

7.     設立CenterforFacultyDevelopment或類似單位,以便改進教師之教學技巧與能力,培養更多的師資,並致力於質的提昇。

8.     在醫院中應劃出有別於一般服務性質的院區做為教學場所。

9.     增加Clerkship(“見習”生)之臨床醫療工作項目,加強床邊教育內容,尤應重視generalmedicine。

10. 為評估“見實習”生看病技巧,發展精確而可行的學習成效評估方法監測學生學習成效。

11.其他相關建議已詳述於報告原文,並請詳閱第21頁總結與建議及第24頁對TMAC的建議各項。

o不通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