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 | 雜讀 - ChenYu Chiu - Medium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意識是如何產生的? 「自我」是一個連續性的歷程? 世界的最根本的存在為何? 一粒沙包含宇宙整體的訊息 ...
GetstartedOpeninappChenYuChiuSigninGetstarted492FollowersAboutGetstartedOpeninapp《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雜讀ChenYuChiuAug28,2017·9minread意識是什麼?為何要有意識?宇宙為何要演化出生命?宇宙已存在幾百億年,至少就我們目前所知。
在你我出現前,沒有一絲感覺存在。
但突然就在某個點開始,我存在了,我開始在這裡出現,世界出現一個中心、一個觀點,也出現了感覺。
我看似無比微小、對這宇宙毫無影響,但我的感受卻是我意識的一切。
意識出現之前,一切安好。
沒有人承受病痛、情愛或損失,沒有人了解懊悔、渴求的願望、或苦澀的妒忌;沒有人在乎任何失敗或苦難所帶來的破壞。
-ThomasHardy,“BeforeLifeandAfter”一直對這種主題有興趣:自我跟世界的關係、每個人事物存在與發生的意義。
試圖回答這些問題時,總會回到那最根本的謎團:我是誰?我為何存在?我如何存在?想讀這本書是因為,這本書的切入角度很多元廣泛,包括傳統哲學、認知神經生物學、物理學等等,各種學說本質上互相依歸,也較能避免一開始就陷入各學派的框架中,適合初學者縱覽要了解這個主題需備有哪些基本知識。
以下是本文的大綱:了解主體性可能是了解意識的關鍵意識的難解問題意識的三種層次意識是如何產生的?「自我」是一個連續性的歷程?世界的最根本的存在為何?一粒沙包含宇宙整體的訊息了解主體性可能是了解意識的關鍵亙古以來,並沒有一個東西是我,但在一個特定的時間與地點,某一個物理組織形成了,突然間我就存在了,…,在宇宙的客觀流動裡,這個存在物,對我而言是主觀的事件,似乎未曾產生一絲漣漪。
-ThomasNagel在物理世界中,意識到底是如何產生的?這個問題是關於現象經驗的內容,例如“痛覺是如何從物理世界中產生”;為什麼是我擁有我的意識?這個問題是關於正在產生現象經驗的主體,比如你我。
有現象經驗,即有經驗該現象的主體的存在,因此了解主體性是了解意識的要件之一。
意識的難解問題傳統哲學在探究心靈意識時面臨到什麼困境問題?下面舉二元論與同一論為例: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主張,人的意識(心靈)才是主體,而不是身體;心跟身是不同的東西。
很有可能我們現在正活在像電影《駭客任務》一樣的虛擬世界,身體是假的,但正在思考「我可能活在虛擬世界」的這件事必須是真的,思考的我是一定存在的。
同一論主張,心即是腦。
透過這理論,人工智慧希望用程式模擬人的心理行為。
但有個問題,一旦電腦可以完全模擬人的心理,是否就須思考他是不是一個人,因為他有一切人類的心理性質?基本上,研究意識時主要在挖掘兩種問題:內部或外來資訊如何被處理:如被針刺到時,從神經科學的層次可以感神經運作原理為何;感覺與意識之間的問題:接續上例,痛感通常是會被意識到的,同時也要有意識才有感覺。
感覺跟意識是兩個不同的東西但又卻無法被切割,不是當事者永遠不會知道那種主觀經驗(意識經驗)是什麼樣的。
意識經驗是主觀的,只有從經驗主體(當事人)的觀點才能知道當事人的感覺是什麼。
也就是說,我們永遠無法確定別人(別物種)的痛覺是不是跟自己一樣。
意識的三種層次接著,作者透過解讀動物,說明在探究心靈現象時,會碰到的三種意識層次:現象意識:生物主觀經驗,例如視覺、聽覺、痛覺等。
但,拿痛覺來說,就算動物有類似人類的神經生理結構及逃避反應,他們可能是活在我們無法想像了解的感覺世界中,仍無法由此說明動物具有意識。
反思意識:能思考當下及過去的經驗,並能學習與計劃未來。
但,如此解釋動物行為是否過於擬人化?況且,行為可能都是無意識規則依循,像電腦跑程式一樣。
自我意識:我們擁有自己的感官經驗,並會在自己的時間框架下,編篡自己的故事,活在長長的個人歷史中,也能外推過去的記憶到未來的想像。
人類的時間框架是所有物種最寬廣的,一些情節記憶能貫穿數十年,其他動物就比較短。
而這可能就是文明的成因。
意識是如何產生的?腦由成上千億的神經細胞所組成,心靈意識看似在這裡發生了,但真的是由腦作用而生的嗎?比利時神經內科學家洛瑞斯發現,有少數被判定為植物人、但仍擁有完整意識只是完全無法表達的病人,腦功能及活躍反應幾乎跟正常人一樣。
到底意識、神經結構跟腦狀態之間的關聯為何?這點目前仍未知。
以下是三種意識產生的假說:意識的動態核心假說:意識的產生,跟丘腦將各身體訊息轉播到大腦皮質層時的迴圈有關。
全腦工作平台:在大腦前額葉與頂葉間有特定的區位構成全腦工作平台,各種訊息一定要先傳到此,再讓大腦各皮質區取用這些訊息,才會產生意識。
訊息整合理論:意識是一個系統整合訊息的能力,由丘腦與皮質層所構成的再進入迴圈,是產生意識的基本。
系統會將單一的訊息、經驗一個個捆綁成有連續性的整體,並形成了貫穿時空的觀點,即「我」。
作者時不時會退一步,反思現代科學之所以發展受阻,可能是因為陷在預設框架中。
自然科學的主流框架即是追求完全客觀,通常視主觀事物不存在,可是自我、觀點、中心這些主觀經驗卻又如此真實的存在,客觀科學真的就是世界全部了嗎?奈格認為,世界包括主觀性,不只客觀性,現在自然科學的框架無法解釋短暫的生命對浩瀚的宇宙有何意義這類問題,但這類問題對總是在尋求意義的人類又是無比重要。
「自我」是一個連續性的歷程?「自我」是什麼?唯心論表示身體只是心靈接觸物理世界的橋樑;唯物論主張心腦同一,自我就是腦歷程,當身體死亡,歷程就不再作用,自我也就消失了;經驗論主張不能被經驗的東西都不存在,自我只是一束連續性的感覺,而非存在的實體。
會不會,自我是歷程,經驗、訊息彼此堆疊串接,讓我們整合經驗、並在時間過程中維持同一自我的感覺。
內神經科學家達美西歐說明,自我是一趟複雜、動態的歷程,統合體內外訊息、將意識定錨在自我身體、賦予訊息主體性,意識伴隨發生。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自我由最簡單的「原始自我」發展到「核心自我」,再發展出「自傳自我」:原始自我:當感官刺激訊息傳到腦幹,此時雖尚未產生意識,但能創造以自我為中心的主體性,是意識發生的神經生理基礎。
核心自我:感官刺激訊息傳到腦幹的同時,也會傳到丘腦及大腦皮層時,此時會產生感受內容。
結合原始自我,即會有「這是我的感覺」的感覺。
自傳自我:以核心自我為基礎,統合過去所有情節記憶,串成一致的自我故事,人格就是自傳自我的整體呈現。
這部分可能只有人類可以發展出。
失智症,即是失去自傳自我的例子。
因為患者可能失去記憶、或記憶相對短、且為片段式並不一致。
當失去構築自己故事的能力時,也無法維持自我意義與目的。
病人為了掙脫當下的時空囚牢,會奮力編故事以獲得意義與目的感,當故事被質疑時,病人就會被丟回當下的囚牢中,無比挫折與絕望。
世界的最根本的存在為何?古典物理中,萬物是絕對的,但在量子物理的觀點中,沒有一個一直存在在那裡的世界給我們去意識,我們意識的是我們觀察到的世界。
不做觀察時,大至世界、小至粒子可能會在各種地方出現;但當我們觀察時,便會產生訊息,粒子便會在特定位置出現。
如薛丁格的貓思想實驗,當盒子還沒開啟前,貓的狀態是,既是活著也同時是死亡的狀態。
世界是觀察的結果,我們參與了這個世界的生成變化。
再把架構往上拉,有些物理學家認為我們身處的三維空間宇宙其實是二維宇宙的投射,也就是說,這個三維宇宙空間是被一層二維的外膜包覆住,這個外膜儲存了宇宙的所有訊息,如同一個超級大程式,宇宙內部的一切都只是來自這層膜的投影。
當內部毀滅,三維投影結束,我們全都被收回到那層二維的外膜,若這個外膜再啟動一次,我們又再度被投影成三維,那這時的我們還是原本的我們嗎?一粒沙包含宇宙整體的訊息扁平世界觀的觀點,世界最基本單位為粒子,所有物體都能化約為最基本粒子,物體在空間中佔有一定位置且相互獨立。
只需了解這些粒子的性質跟運作原理,就可以完全了解一個系統。
但,世界並非這樣線性運作的,高層次的東西是由低層次的東西組成,就如細胞是由各分子所組成,但並非僅是將分子們湊一堆就會形成細胞,還需要結構、環境等條件。
而形成細胞後,這個比較高層次的東西,其性質、運作,是跟組成它的分子截然不同。
物理學家波姆認為,整個世界,是一個不可被分割的整體,它無邊界也非靜態,量子力學所說的基本粒子,是存在在這整體之中的,但並非世界真正的深層結構。
這個整體,就是訊息(量子)潛能,可以將之想像為大海,粒子只是乘載其上的浪花,皆為整體,皆無法被切割。
世界上所有東西都相互連結,大海引導所有東西的運動,大海不可被分割。
我們所經驗到的觀察到的,都是表象。
訊息潛能無法被觀察,但它才是世界真正根本的存在,他引導著世上所有東西的行為,包括粒子,雖然粒子是在被觀察後才佔據特定位置,但以粒子為中心延展出的訊息潛能瀰漫至全宇宙,瞬間宇宙各處的訊息也都為這顆粒子所掌握。
因此一粒沙、你的指頭、每一刻都收捲了世界整體、包含過去與未來的訊息,沒有部份,整體是不可分割的存在。
這是常見的「少女與老婦錯覺」圖,可以用來解釋表象以及訊息潛能的關係。
假設這張圖就是全世界,這個世界只有少女與老婦兩種訊息。
沒看圖的時候,少女與老婦兩種訊息都存在;一旦看了圖,其中一個訊息就會顯現。
若是看到老婦,那少女到哪去了?少女這個訊息沒有消失,只是隱藏在圖中。
圖就是訊息潛能。
簡言之,我們的世界一直都在,訊息潛能一直都在,但只有在被我們觀察到時,相關訊息才會出現,不被觀察時,即被回收到訊息潛能中。
結語史賓諾沙的雙面向理論,主張心靈與物理世界是由一個非心也非物的中性實體開展出來,這個中性實體就是世界根本的存在。
這個中性實體跟老子所說的道、波姆的訊息潛能皆有相同處,都是世界的根本存在、是萬物開展的泉源、是萬物寂滅之後的去處、是運轉不息的歷程。
中性實體、道、訊息潛能指的其實就是意識。
本書的結語,一即多,多即一,世界本一體。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短暫停留後又被收捲回如同大海般的訊息潛能,沒有消失,只待下次開展。
在這個意義下,意識不滅。
作者之所以開始接觸哲學,是因為在挖掘本質的過程發現,越來越多東西是既有框架無法解釋,既有框架能夠解決我們觀察得到的問題,但那些我們觀察不到的問題呢?是不是因為限於預設框架而不自知?是不是要再往後退一步?兩個小反思:世界觀影響人生觀:碎裂的世界觀容易帶來對立與仇恨。
建立整體的世界觀,則能讓你看清萬物在本質上彼此牽動的複雜性,從一個小事物就能連結到萬物。
現代教育:現在教育以及學習風氣非常重視功能面的知識教授,相對忽略了世界的一大部分:心靈層面的教育。
但對每個人來說,意識幾乎等於全部。
ChenYuChiuProductDesigner/CarnegieMellonUniversitySchoolofDesign'22Follow204204 204InformationPotentialConsciousnessPhilosophyMindBookReviewMorefromChenYuChiuFollowProductDesigner/CarnegieMellonUniversitySchoolofDesign'22
延伸文章資訊
- 1《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 | 雜讀 - ChenYu Chiu - Medium
意識是如何產生的? 「自我」是一個連續性的歷程? 世界的最根本的存在為何? 一粒沙包含宇宙整體的訊息 ...
- 2107-1_意識哲學與科學(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
思覺失調症、憂鬱症或植物人經驗到什麼樣的自我意識? ... 而意識哲學或意識研究則是基於這些表面問題更深入地探討心理、認知或心靈層面上的意識經驗現象與其特質, ...
- 3哲學與主體自我意識 - 中文百科知識
《哲學與主體自我意識》,作者高清海,2010年12月1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作者提出人總是從人出發去認識世界的,構成人的本質的實踐性是一切認識的出發點。
- 4Self - 自我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就哲學而言,上述名詞多常交互使用,然而在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中,「自我」往往 ... 認為從經驗事實的觀點來看,自我不能持續思維,比如人在睡夢之中無法有自我意識。
- 5自我意識(哲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