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糖體核糖核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核糖體RNA(ribosomal RNA, rRNA)是生物細胞中主要的核糖核酸之一,是一種具有催化能力的核糖酶,但其單獨存在時不能如其他核糖核酸那樣發揮作用,僅在與多種核糖體 ... 核糖體核糖核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存在隱藏的內容,在一些情況下可能損害讀者的閱覽體驗。

請協助改善條目,以符合維基百科的標準。

(2015年9月12日)一般應該僅由特定標準化模板提供摺疊資料表格,勿因故事劇情或項目混雜而隱藏;內容應該考慮其他方式呈現。

重複記載、過度細節與無助了解主題的堆砌內容等需要考慮除去。

核糖體RNA(ribosomalRNA,rRNA)是生物細胞中主要的核糖核酸之一,是一種具有催化能力的核糖酶,但其單獨存在時不能如其他核糖核酸那樣發揮作用,僅在與多種核糖體蛋白質共同構成核糖體(一種無膜細胞器)後才能執行其功能。

23S和28SrRNA在轉譯過程中作為肽醯轉移酶催化多肽(包括蛋白質)中胺基酸之間肽鍵的形成。

rRNA是單鏈RNA,但通過摺疊形成了廣泛的雙鏈區域。

目次 1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中的rRNA 1.170S核糖體中的rRNA 1.1.130SrRNA前體 1.1.216SrRNA 1.1.35SrRNA 1.1.423SrRNA 1.280S核糖體中的rRNA 1.2.145SrRNA前體 1.2.218SrRNA 1.2.35SrRNA 1.2.45.8SrRNA 1.2.528SrRNA 1.3其他rRNA 2rRNA的重要性 3rRNA的研究價值 4相關基因 5參見 6參考資料 7外部連結 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中的rRNA[編輯] 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核糖體都能被分為兩個可相互分離的亞基: 生物種類 類型 大亞基 小亞基 原核生物 70S 50S(5S、23S) 30S(16S) 真核生物 80S 60S(5S、5.8S和28S) 40S(18S) 注意:「S」(沉降速度)這個單位是不能直接簡單相加的,因為它代表沉降速度的度量而不是質量。

每個亞基的沉降速度既受到其形狀的影響,又受到其質量的影響。

70S核糖體中的rRNA[編輯] 原核細胞及真核細胞內共生體的70S核糖體中包含3種沉降係數不同的rRNA,其中30S核糖體亞基中包含16SrRNA,50S核糖體亞基中包含5SrRNA和23SrRNA。

[1]這3種rRNA在結構上有明顯的不同。

[2] 編碼細菌三種rRNA的基因常被按16S-23S-5S的順序組合在同一操縱子中共同轉錄。

在細菌基因組中,往往有多個rRNA操縱子(例如大腸桿菌有七個:rrnA、B、C、D、E、G和H[3]),當其中一部分被敲除後,仍可通過基因轉換的方式從其他操縱子上獲得。

[4]古菌則存在只有單組rRNA操縱子的情況。

30SrRNA前體[編輯] 主條目:30SrRNA前體 70S核糖體中的16S和23SrRNA由30SrRNA前體經加工產生,30SrRNA前體的相對分子質量約為2MDa。

在該加工過程中,30SrRNA前體的特定鹼基被甲基化,然後經水解斷裂產生17S和25SrRNA中間產物,再經核酸酶的作用去除少量核苷酸殘基才最終分別得到16S和23SrRNA。

而5SrRNA是從30SrRNA的3'端分離的。

[5] 16SrRNA[編輯] 主條目:16SrRNA 原核生物的30S核糖體亞基中含有16SrRNA。

16SrRNA的相對分子質量約為0.6MDa,[6]長度約為1540nt。

[7]在30S核糖體亞基組裝過程中,16SrRNA與其核糖體蛋白質S4、S7、S8、S15、S17和S20結合先行成初級複合物。

[8] 16SrRNA約有一半的核苷酸形成鏈內鹼基對,使其具有約60個螺旋;分子中未配對部分則形成突環。

在濃度足夠的Mg2+存在下分離得到的16SrRNA處於緊密狀態,與30S核糖體亞基的結構相似。

已發現16SrRNA中的一些序列與蛋白質合成時30S核糖體亞基、mRNA及一些翻譯因子的結合有關。

[9]核糖體16SrRNA的3'端能識別待翻譯mRNA的5'端的夏因-達爾加諾序列,[10]起始翻譯。

另有研究表明,16SrRNA也能與進入核糖體P位點的tRNA相互作用。

[11] 16SrRNA作為研究分類學和系統進化的分子[12]受到很大重視,[13]16SrRNA序列分析是當前對細菌進行分類學研究中較精確的一種技術。

[14]隨著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以及該技術在醫學微生物研究中的應用,對16SrRNA作為微生物分類依據的研究也逐漸發展起來[15]並已得到廣泛認同。

[16] 位於原核生物70S核糖體A位點的16SrRNA部分的是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作用靶位,該類抗生素通過與16SrRNA的A位點結合而阻礙原核翻譯。

[17]但由質粒介導的16SrRNA甲基化酶能將16SrRNA甲基化,從而導致細菌產生對該類抗生素較高的抗藥性。

[18] 5SrRNA[編輯] 主條目:5SrRNA 基本上所有70S核糖體與80S核糖體(除了少數真菌、少數原生動物和少數較高級動物的粒線體核糖體[19])的大亞基中都含有5SrRNA。

5SrRNA相對分子質量約為40kDa,[6]長度約為120nt,[20]分子中有5個螺旋。

[21]它在70S核糖體的50S核糖體亞基中與核糖體蛋白質L5、L18及L25結合。

[22]5SrRNA約60%的核苷酸形成了鏈內鹼基對。

[9]已有研究表明,5SrRNA具有一個與tRNA特定序列互補的序列。

[23] 70S核糖體中的5SrRNA被認為是一種傳感裝置,能促進核糖體中各功能中心的交流並組織翻譯的進行。

[24][25]缺少5SrRNA的核糖體的肽醯轉移酶活性會下降。

[26] 23SrRNA[編輯] 主條目:23SrRNA 23SrRNA的相對分子質量約為1.2MDa,[6]長度約為2900nt,[27]分子一半以上核苷酸以分子內雙鏈形式存在,[9]產生超過100個螺旋。

[28]它在70S核糖體的50S亞基中與核糖體蛋白質L1、L2、L3、L4、L9和L23結合形成初級複合物。

[29]對緊密狀態下23SrRNA的電鏡研究表明,23SrRNA的形狀與50S核糖體亞基相似。

[9] 23SrRNA是核糖體催化功能的核心,[30]其結構域Ⅴ具有肽醯轉移酶活性。

[31]位於核糖體P位點的23SrRNA部分有特定區域能與進入核糖體的tRNA形成互補鹼基對。

[32] P位點的23SrRNA部分是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作用靶位,該類抗生素通過與23SrRNA阻礙肽鏈延伸。

但一些細菌可利用erm基因介導23SrRNA甲基化酶[33]使23SrRNA的甲基化,[34]從而降低核糖體對抗生素的親合性;也有細菌能通過核糖體變構來影響抗生素作用。

[35] 80S核糖體中的rRNA[編輯] 小亞基核糖體RNA的5'端域,來自Rfam數據中。

該例子是:RF00177 80S核糖體中包含4種沉降係數不同的rRNA,其中,40S核糖體亞基(小亞基)中包含18SrRNA,而60S核糖體亞基(大亞基)中包含5SrRNA、5.8SrRNA和28SrRNA。

28S、5.8S與18SrRNA由單獨的一個轉錄單位(45SrDNA)所轉錄,它們之間被兩個內轉錄間隔區分隔。

[36]45SrDNA被組織於5基因簇中,每個簇中大約有30-40次重複(真核生物在串聯重複序列中通常擁有多個rDNA的備份),人類大概有300-400個rDNA重複段存在於五個基因簇中(分別在13、14、15、21和22號染色體上)。

45SrRNA前體[編輯] 主條目:45SrRNA前體 80S核糖體中的28SrRNA、5.8SrRNA和18SrRNA由長度約為14,000nt的45SrRNA前體在細胞核的核仁加工產生。

加工過程中,該rRNA前體的100多個核苷酸會被甲基化,再經過一系列酶促反應被剪切成幾條RNA鏈。

[5] 18SrRNA[編輯] 主條目:18SrRNA 18SrRNA是16SrRNA的同源RNA,其相對分子質量約為0.7MDa,[6]長度約為1900nt。

[27]18SrRNA除了比16SrRNA稍長且多一些臂和環結構外,兩者空間結構十分相似,[9]在核糖體中起到的作用也基本相同。

5SrRNA[編輯] 主條目:5SrRNA 真核細胞中的5SrDNA存在於串聯重複基因中(大約有200-300個真5SrDNA,且另有許多分散的假基因),人類的最大的一個位於1號染色體長臂41號帶-42號帶上。

5SrDNA與其餘三種80S核糖體的rRNA的基因不同,該基因並不位於核仁組織區,且由RNA聚合酶III所轉錄。

5.8SrRNA[編輯] 主條目:5.8SrRNA 5.8SrRNA的相對分子質量約為40kDa,[6]長度約為160nt。

[27]也存在於古菌細胞中。

核糖體中的5.8SrRNA被認為起到輔助核糖體易位的作用。

[37] 5.8SrRNA可以用作探測miRNA的內參基因。

[38] 28SrRNA[編輯] 主條目:28SrRNA 28SrRNA是23SrRNA的同源RNA,其相對分子質量約為1.7MDa,[6]長度約為4700nt。

[27]真核生物28SrRNA的結構與大腸桿菌23SrRNA的相似。

[9] 其他rRNA[編輯] 哺乳動物細胞的粒線體中含有一種55S核糖體,其28S核糖體亞基(小亞基)中含有長度約為950nt的12SrRNA,其39S核糖體亞基(大亞基)中則含有長度約為1560nt的另一種16SrRNA。

[27] 部分植物細胞的葉綠體中也含有80S核糖體,故也擁有4種rRNA分子。

rRNA的重要性[編輯] rRNA的某些特徵在物種進化及醫藥方面的研究十分重要。

rRNA是所有細胞中都會表達的基因,即所有擁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都擁有rRNA[39]。

因此可以通過對編碼rRNA的基因進行測序來對某種生物進行分類學上的分類、計算出相關的種群或估測物種的差異度。

已有逾千種rRNA已被測序,測序的結果被儲存在特殊的資料庫(如RDP-II[40]和SILV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41])中。

核糖體中的rRNA是多種臨床有關抗生素的靶位點,例如:巴龍黴素可特異性地與原核生物核糖體的30S小亞基的A區(該區存在16SrRNA)結合,干擾翻譯過程的正常進行[42]。

其他通過與rRNA反應起到殺菌作用的抗生素還有:氯黴素、紅黴素、春雷黴素、微球菌素、蓖麻毒素、帚麴黴素、大觀黴素、鏈黴素及硫鏈絲黴素。

rRNA的研究價值[編輯] 在近年的系統發育樹中,rRNA序列(尤其是小亞基rRNA,SSUrRNA)成爲最常用的做樹依據,因爲SSUrRNA具有以下特點: 長度適中,通常為1200-1900nt,能夠提供足夠的信息但又不過長。

完全廣泛分佈於所有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而且進化過程相對緩慢。

其中保守區可用於構建所有生命的統一進化樹,而易變的區域可用來區別屬或者種。

rRNA基因的水平轉移非常難發生,因爲它們的功能十分基本且重要,需要翻譯機制的精細調控才能夠正常實現功能。

相關基因[編輯] 細胞質基質核糖體大亞基核糖體蛋白基因 RPL1、RPL2、RPL3、RPL4、RPL5、RPL6、RPL7、RPL8、RPL9、RPL10、RPL11、RPL12、RPL13、RPL14、RPL15、RPL16、RPL17、RPL18、RPL19、RPL20、RPL21、RPL22、RPL23、RPL24、RPL25、RPL26、RPL27、RPL28、RPL28、RPL30、RPL31、RPL32、RPL33、RPL34、RPL35、RPL36、RPL37、RPL38、RPL39、RPL40、RPL41 粒線體核糖體大亞基核糖體蛋白基因 MRPL1、MRPL2、MRPL3、MRPL4、MRPL5、MRPL6、MRPL7、MRPL8、MRPL9、MRPL10、MRPL11、MRPL12、MRPL13、MRPL14、MRPL15、MRPL16、MRPL17、MRPL18、MRPL19、MRPL20、MRPL21、MRPL22、MRPL23、MRPL24、MRPL25、MRPL26、MRPL27、MRPL28、MRPL29、MRPL30、MRPL31、MRPL32、MRPL33、MRPL34、MRPL35、MRPL36、MRPL37、MRPL38、MRPL39、MRPL40、MRPL41、MRPL42 細胞質基質核糖體小亞基核糖體蛋白基因 RPS1、RPS2、RPS3、RPS4、RPS5、RPS6、RPS7、RPS8、RPS9、RPS10、RPS11、RPS12、RPS13、RPS14、RPS15、RPS16、RPS17、RPS18、RPS19、RPS20、RPS21、RPS22、RPS23、RPS24、RPS25、RPS26、RPS27、RPS28、RPS29 粒線體核糖體小亞基核糖體蛋白基因 MRPS1、MRPS2、MRPS3、MRPS4、MRPS5、MRPS6、MRPS7、MRPS8、MRPS9、MRPS10、MRPS11、MRPS12、MRPS13、MRPS14、MRPS15、MRPS16、MRPS17、MRPS18、MRPS19、MRPS20、MRPS21、MRPS22、MRPS23、MRPS24、MRPS25、MRPS26、MRPS27、MRPS28、MRPS29、MRPS30、MRPS31、MRPS32、MRPS33、MRPS34、MRPS35 參見[編輯] RNA rDNA 轉錄 核糖體 核糖體分型 核糖核蛋白 核糖體蛋白質 參考資料[編輯] ^王鏡岩、朱聖庚、徐長法.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市西城區德外大街4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474[2011年2月9日].ISBN 7-04-011088-1(中文(簡體)).  ^K.A.HartmanandG.J.ThomasJr.SecondaryStructureofRibosomalRNA.Science.1970,170:740–741.doi:10.1126/science.170.3959.740.  ^HillebrandA,WurmR,MenzelA,WagnerR.ThesevenE.coliribosomalRNAoperonupstreamregulatoryregionsdifferinstructureandtranscriptionfactorbindingefficiencies.BiolChem.2005.PMID 16006239.  ^DavidAmmonsandJoanneRampersad.AnE.coli5SrRNADeletionMutantUsefulfortheStudyof5SrRNAStructure/FunctionRelationships(PDF)43.2000.doi:10.1007/s002840010266. [永久失效連結] ^5.05.1聶劍出、吳國利、張翼伸、楊紹鍾、劉鴻銘.生物化学简明教程.北京市東城區沙灘后街55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65–266.ISBN 7-04-007259-9(中文(簡體)).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幫助) ^6.06.16.26.36.46.5核糖体相关信息.[2011-02-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4).  ^JurgenBrosius,MargaretL.Palmer,PoindexterJ.Kennedy,andHarryF.Noller.Completenucleotidesequenceofa16SribosomalRNAgenefromEscherichiacoli(recombinantplasmids/DNAsequenceanalysis/rrnBcistron)(PDF).Biochemistry.1978:4801–4805[2011-02-10].(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5-09-24).  ^HamacherK,TrylskaJ,McCammonJA.DependencyMapofProteinsintheSmallRibosomalSubunit.PLoSComput.Biol.2006,2.PMID 16485038.  ^9.09.19.29.39.49.5聶劍出、吳國利、張翼伸、楊紹鍾、劉鴻銘.生物化学简明教程.北京市東城區沙灘后街55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9–60.ISBN 7-04-007259-9(中文(簡體)).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幫助) ^ShineJ,DalgarnoL.Determinantofcistronspecificityinbacterialribosomes.Nature.1975,254(5495):34–8[2011-02-10].PMID 803646.doi:10.1038/254034a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1).  ^NollerHF,HoangL,FredrickK.The30SribosomalPsite:afunctionof16SrRNA.FEBSLett.2005:855–858[2014-03-02].PMID 1568096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3).  ^WoeseC,KandlerO,WheelisM.Towardsanaturalsystemoforganisms:proposalforthedomainsArchaea,Bacteria,andEucarya..ProcNatlAcadSciUSA.1990,87(12):4576–9[2011-02-10].PMC 54159 .PMID 2112744.doi:10.1073/pnas.87.12.457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3).  ^陳國忠、李文均、徐麗華、姜成林.16SrRNA二级结构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系统分类中的应用.JournalofMicrobiology.2005年,25[2011-02-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3).  ^郭亞輝.根据16SrRNA序列对假单胞菌属分类学的研究进展.JournalofMicrobiology.2004年,24[2011-02-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3).  ^劉楊、崔曉龍、李文均、彭謙.RNA二级结构在微生物系统发育分析上的应用.Microbiology.2006年,33[2011-02-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3).  ^張志明、孫海英、李建平.16SrRNA在医学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InternationalJournalofLaboratoryMedicine.2010年,31[2011-02-07].doi:10.3760/cma.j.issn.1673-4130.2010.04.0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4).  ^吳瓊、倪語星.一种新的氨基糖苷类耐药决定因子:质粒介导的16SrRNA甲基化酶.JournalofMicrobesandInfection.2009年,4[2011-02-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4).  ^周穎傑、余慧、郭慶蘭、徐曉剛、葉信予、吳湜、郭燕、王明貴.16SrRNA甲基化酶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革兰阴性菌中的分布.中國感染與化療雜誌.2010年,10[2011-02-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3).  ^Gray,M.W.,Burger,G.&Lang,B.F.Mitochondrialevolution.Science.1999:1476–1481[2011-02-10].PMID 1006616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7).  ^BarciszewskaMZ,SzymańskiM,ErdmannVA,BarciszewskiJ.Structureandfunctionsof5SrRNA.ActaBiochim.2001:191–198[2014-03-02].PMID 1144016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0).  ^Luehrsen,KennethR. ;Fox,GeorgeE.SecondaryStructureofEukaryoticCytoplasmic5SRibosomalRNA.PNAS.1981,78(4):2150–2154.doi:10.1073/pnas.78.4.2150.  ^Paulw.HuberandIraG.Wool.Nucleaseprotectionanalysisofribonucleoproteincomplexes:Useofthecytotoxicribonucleasea-sarcintodeterminethebindingsitesforEscherichiacoliribosomalproteinsL5,L18,andL25on5SrRNA(PDF).Biochemistry.1984:322–326.  ^GeorgeE.FoxandCarlR.Woese.Thearchitectureof5SrRNAanditsrelationtofunction(PDF).JournalofMolecularOlecularEvolution:61–76.doi:10.1007/BF01732674. [永久失效連結] ^AlexeyA.Bogdanov,OlgaA.Dontsova,SvetlanaS.Structureandfunctionof5SrRNAintheribosome.Biochem.CellBiol.1995:869–876.doi:10.1139/o95-094. [永久失效連結] ^DokudovskayaS,DontsovaO,ShpanchenkoO,BogdanovA,BrimacombeR.LoopIVof5SribosomalRNAhascontactsbothtodomainIIandtodomainVofthe23SRNA.RNA.1996:146–152[2011-02-10].PMID 860128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4).  ^KhaitovichP,MankinAS.Effectofantibioticsonlargeribosomalsubunitassemblyrevealspossiblefunctionof5SrRNA..JMolBiol.1999:1025–1034[2011-02-10].PMID 105189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27.027.127.227.327.4核糖體相關信息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FNoller,JKop,VWheaton,JBrosius,RRGutell,AMKopylov,FDohme,WHerr,DAStahl,RGupta,andCRWaese.Secondarystructuremodelfor23SribosomalRNA.NucleicAcidsRes.1981:6167–6189.PMC 327592 .  ^OtfriedMarquardt,HansE.Roth,GabrieleWystupandKnudH.BindingofEscherichiacoliribosomalproteinsto23SRNAunderreconstitutionconditionsfortheSOSsubunit.NucleicAcidsResearch.1979,6:3641–3650.  ^HFNoller,VHoffarth,andLZimniak.Unusualresistanceofpeptidyltransferasetoproteinextractionprocedures.Science.1992:1416–1419[2011-02-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22).  ^Functionalinteractionswithin23SrRNAinvolvingthepeptidyltransferasecenter.JBacteriol.1992,174:1333–1338[2011-02-12].PMC 206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1).  ^SamahaRR,GreenR,NollerHF.AbasepairbetweentRNAand23SrRNAinthepeptidyltransferasecentreoftheribosome.Nature.1995:309–314[2011-02-11].PMID 756608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4).  ^LeclercqR,CourvalinP.ResistancetomacrolidesandrelatedantibioticsinStreptococcuspneumoniae.AntimicrobAgentsChenmother.2002:2727–2734.  ^VanEldereJ,MeekersE,LagrouK;etal.MacrolideresistancemechanismsinStreptococcuspneumoniaeisolatesfromBelgium.ClinMicrobiolInfect.2005:332–334. 引文格式1維護:顯式使用等標籤(link) ^DoktorSZ,ShortridgeVD,BeyerJM;etal.Epidemiologyofmacrolideand/orlincosamideresistantStreptococcuspneumoniaeclinicalisolateswithribosomalmutations.DiagnMicrobiolInfectDis.2004:4752. 引文格式1維護:顯式使用等標籤(link) ^孫雋、文建凡.不同寻常的贾第虫rDN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2005年學術大會、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2005[2011-02-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6).  ^Abou,ElelaS;NazarRN.Roleofthe5.8SrRNAinribosometranslocation.NucleicAcidsRes.1997,25(9):1788–1794.PMC 146658 .PMID 9108162.doi:10.1093/nar/25.9.1788.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ShiR,ChiangVL.FacilemeansforquantifyingmicroRNAexpressionbyreal-timePCR.BioTechniques.October2005,39(4):519–25[2010-09-15].PMID 16235564.doi:10.2144/0001120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31).  ^SmitS,WidmannJ,KnightR.EvolutionaryratesvaryamongrRNAstructuralelements.NucleicAcidsRes.2007,35(10):3339–54.PMC 1904297 .PMID 17468501.doi:10.1093/nar/gkm101.  ^Cole,JR;ChaiB,MarshTL,FarrisRJ,WangQ,KulamSA,ChandraS,McGarrellDM,SchmidtTM,GarrityGM,TiedjeJM.TheRibosomalDatabaseProject(RDP-II):previewinganewautoalignerthatallowsregularupdatesandthenewprokaryotictaxonomy.NucleicAcidsRes.2003,31(1):442–3.PMC 165486 .PMID 12520046.doi:10.1093/nar/gkg039.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Pruesse,E;QuastC,KnittelK,FuchsBM,LudwigW,PepliesJ,GloecknerFO.SILVA:acomprehensiveonlineresourceforqualitycheckedandalignedribosomalRNAsequencedatacompatiblewithARB.NucleicAcidsRes.2007,35(1):7188–7196.PMC 2175337 .PMID 17947321.doi:10.1093/nar/gkm864.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張旭東.两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16SrRNAA位点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2005.  外部連結[編輯] 「SILVA」rRNA資料庫計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包含真核細胞rRNA(18S)及核糖體大亞基rRNA(23S/28S)) 歐洲核糖體小亞基rRNA資料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RNA資料庫計劃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6SrRNA,BioMineWik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mallsubunitribosomalRNA,5'domain的Rfam頁面 醫學主題詞表(MeSH):Ribosomal+RNA 閱論編核酸種類組分 核鹼基 核苷 核苷酸 寡核苷酸/多核苷酸(英語:polynucleotide) 脫氧核苷酸 核糖核酸(編碼與非編碼)轉譯: mRNA 前-mRNA/不均一核RNA tRNA rRNA tmRNA 調控: RNA干擾 miRNA siRNA piRNA asRNA RNA加工 snRNA snoRNA YRNA 強化子RNA 其他: gRNA 核酶 shRNA stRNA(英語:SmalltemporalRNA) ta-siRNA 脫氧核糖核酸cDNA ·cpDNA ·gDNA ·Hachimoji ·msDNA ·mtDNA ·脫氧核酶核酸類似物(英語:Nucleicacidanalogue) 異源核酸(英語:Xenonucleicacid) GNA TNA 己糖 LNA PNA 嗎啉基 載體 噬菌粒(英語:Phagemid) 質粒 λ噬菌體 黏質體 F黏粒 人工染色體 PAC 細菌 酵母菌 人類 閱論編生物化學物質種類索引糖類 醇類 糖醇 醣蛋白 苷 酯質 類花生酸類 脂肪酸 中間物 甘油酯 磷脂 鞘脂類 膽固醇與甾體中間產物 核酸 成分 中間物 蛋白質 胺基酸 中間物 其他 四吡咯 中間物 閱論編核糖體亞基/核糖體RNA原核細胞70S核糖體大亞基:50S亞基(包含5SrRNA及23SrRNA) 小亞基:30S亞基(包含16SrRNA)古菌細胞大亞基:? 小亞基:?真核細胞細胞質核糖體80S核糖體大亞基:60S亞基(包含5SrRNA、5.8SrRNA及28SrRNA) 小亞基:40S亞基(包含18SrRNA)粒線體核糖體39S大亞基(包含16SMT-RNR2及MT-tRNAVal(英語:MT-TV(mitochondrial))) ·28S小亞基(包含12SMT-RNR1)質體核糖體大亞基:? ·小亞基:?閱論編遺傳學索引描述 生化 基因表達 DNA 複製 週期蛋白 基因重組 修復 轉錄 轉錄因子與細胞內受體 輔調節因子 RNA 重複序列 轉錄後修飾 翻譯 核糖體亞基 翻譯後修飾 分揀蛋白(英語:Template:Sortingnexin) DNA/RNA結合蛋白 核糖核蛋白) 蛋白質 結構域 結構 1° 2° 2+° 3° 4° 疾病 Replicationandrepair(英語:Template:DNAreplicationandrepair-deficiencydisorder) Transcriptionfactor(英語:Template:Transcriptionfactorandcoregulatordeficiencies) 轉錄相關疾病(英語:Template:Disordersoftranscriptionandposttranscriptionalmodification) 轉譯相關疾病 閱論編細胞結構和細胞器THH1.00.01(英語:TerminologiaHistologica) 內膜系統細胞膜膜蛋白:離子通道細胞核核仁(核糖體RNA、核糖體DNA、核糖體蛋白質)·核基質(卡哈爾體)·染色體/染色質(核小體:DNA(端粒)、組蛋白)·核纖層(核纖肽)·核孔(核孔複合體)·內核膜·核周隙·外核膜(核糖體)內質網粗面內質網(核糖體)·光面內質網囊泡外吐小體·溶酶體·核內體·吞噬體·液胞胞漿顆粒(英語:Granule(cellbiology))黑色素體·微粒體·過氧化物酶體·乙醛酸循環體·韋伯潘力氏小體(英語:Weibel–Paladebody)其它高爾基體·桶孔覆墊·自噬體 細胞骨架微絲·中間纖維·微管·原核細胞骨架·微管組織中心(中心體:中心粒·基體·紡錘體極體(英語:Spindlepolebody))·紡錘體(紡錘絲)·肌原纖維(英語:Myofibril) 內共生體粒線體粒線體基質·粒線體內膜·粒線體膜間隙·粒線體外膜質粒體葉綠體·黃化葉綠體·白色體(澱粉體·蛋白質體·油粒體·單寧體)·有色體·原質粒體 其他內部結構胞質溶膠核糖核蛋白複合體核糖體·剪接體·穹窿體·端粒酶·核小RNP其它蛋白酶體 外部結構波動足(英語:Undulipodium)(纖毛/鞭毛·軸絲(英語:Axoneme)·放射輻條(英語:Radialspoke))·細胞外基質(細胞壁)·莢膜·頂體生化結構:過氧化物酶體,骨架(中心體),上皮,纖毛,粒線體,細胞核(染色體)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核糖體核糖核酸&oldid=71528102」 分類:​RNA蛋白質生物合成非編碼RNA核糖體RNA核酶隱藏分類:​自2020年2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含有訪問日期但無網址的引用的頁面自2018年3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引文格式1維護:顯式使用等標籤含有過時參數的引用的頁面自2015年9月不當隱藏內容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БългарскиBrezhoneg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עברית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ietuviųМакедонскиNederlandsOccitan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impleEnglishSloven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