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環境保護(簡稱環保)是在個人、組織或政府層面,為大自然和人類福祉而保護自然環境的行為 ... 確保資源可持續、公平使用,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或是損害健康、危及安全 ... 環境保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環境保護(簡稱環保)是在個人、組織或政府層面,為大自然和人類福祉而保護自然環境的行為。

由於工業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問題過於嚴重,損害生態環境,部份更達到無法挽回的地步,觸發各工業化國家對環境的重視,繼而利用國家法律法規去規管和處理污染問題,並作出宣傳使全社會注意污染對環境的深遠影響。

自1960年代起,環保運動已漸漸令大眾更重視身邊的各種環境問題。

學術機構現在提供課程,如環境研究、環境管理和環境工程等,教授環境保護歴史和方法。

保護環境需要人類的各種活動。

廢物生產、空氣污染、生物多樣性滅絕(物種入侵和滅絕所致)都是環保的相關議題。

環境保護有三個相關因素:環境立法、道德與教育。

這些因素都對國家環保決策和個人環境價值與行為產生影響。

一項研究顯示,環境保護是普世價值之一[1],也就是說,所有的社會都注重環境保護。

目次 1歷史 2方式 2.1自願環保協定 2.2生態系統方式 2.3國際環境協定 3各地環境保護 3.1 坦尚尼亞 3.1.1歷史 3.1.2政府保護 3.2中國大陸 3.3拉美 3.3.1 巴西 3.3.2 墨西哥 3.4 澳大利亞 3.5 美國 3.6臺灣 4挑戰 5相關條目 6參考文獻 7外部連結 7.1全球性 7.2中國大陸 7.3台灣 7.4香港 7.5澳門 歷史[編輯] 1962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出版了一本名為《寂靜的春天》的書,書中闡釋了農藥殺蟲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作用,由於該書的警示,美國政府開始對劇毒殺蟲劑問題進行調查,並於1970年成立了環境保護局,各州也相繼通過禁止生產和使用劇毒殺蟲劑的法律。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聯合國發起,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提出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是環境保護事業正式引起世界各國政府重視的開端。

方式[編輯] 自願環保協定[編輯] 在工業國家中,自願協定常常為公司提供平台,使其超越最低管制標準,為最佳的環保行動努力。

[2]在開發中國家,如拉丁美洲,這些協定常常用於彌補未能遵守的環保水平,即強制管制。

[3] 挑戰在於這些協定的基礎數據、目標、監控和報告。

由於評估效力存在難度,標準的使用常常存在問題,顯然,環境可能會因此受到負面影響。

在開發中國家,應用最關鍵的好處在於這有助於建立環保管理能力。

[3] 生態系統方式[編輯] 用生態系統處理方式來進行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旨在面對複雜的生態系統整體而不是應對某個單一問題或是挑戰。

在這一方式下,理想的決策過程會包含政府各個層級、各個部門,以及工業、環保組織、社區的代表的計劃和決策。

這一方式在理想中能夠支持更加良好的信息共享、建立矛盾調解策略,改良地方環境保護。

[4] 國際環境協定[編輯] 京都議定書委員會地圖,2010年 地球上很多的資源是脆弱的,因為它們會受到許多國家人類活動的影響。

結果,許多國家嘗試聯合多國政府來締結條約,對自然資源進行預防保護或管理人類活動。

這寫條約可能包括的因素有對氣象、海洋、河流和空氣的污染。

這些國際環境條約有時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如果沒有遵行,就要承擔責任。

有時,這些條約則是一些準則或是行為標準。

這些條約有的歷史悠久,在歐洲、美洲、亞洲的一些國際條約早在1910年起訂立締結。

[5]一些世界知名的條約包括:京都議定書、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和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

各地環境保護[編輯] 有關環境保護的討論常常關注政府角色、立法和法律執行。

然而,從廣義來講,環保問題匹夫有責,政府孤掌難鳴。

就環境問題的決策來說包括許多成員,如工業、當地群體、環保組織和社區代表。

漸進地講,環保決策過程包羅萬象,需要多國合作。

[6] 許多憲法支持環保的基本權利,許多國際條約承認在健康環境居住的權利。

[7]同樣,很多國家有相應的組織和機構負責環境保護。

國際環境保護組織也有許多,如聯合國環境署。

雖然環保不是政府機構的簡單責任,很多人認為這些機構是建立和保持基本標準的主角,既保護環境,也保護與之互動的人類。

 坦尚尼亞[編輯] 坦尚尼亞塞倫蓋蒂平原斑馬 坦尚尼亞被認為是非洲生物多樣性最多的國家。

幾乎40%的土地被列為保護地網絡,包括一些國家公園。

[8]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包括因人口增長,農業擴張、污染、伐木和燒柴對生態系統的損害和棲息地的喪失等問題。

[9] 歷史[編輯] 坦尚尼亞的環境保護自德國占領東非時(1884-1919)開始以殖民保護法對狩獵地和森林進行保護,而限制也對當地人傳統活動,如狩獵、伐木燒柴和放牧做了約束。

[10]在1948年,塞倫蓋蒂平原正式為東非野貓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公園。

自1983年起,通過建立國家環境管理委員會和環保法,環境管理更加深入,上升到國家層面。

[11] 政府保護[編輯] 生物圈部門是政府對環境監管的主要部門。

通過制定政策、協調和監管環境問題、環境規劃和政策導向性環境研究,部門得以運行。

1983年當國家環境管理法通過時,國家環境管理委員會成立。

委員會的角色在於向政府和國際社會就環保問題提建議。

委員會的任務有:提供技術性支持;協助技術性活動;建立執法指導方針和步驟;評估、監管和評價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倡導和協助傳遞環保信息和交流;支持科學知識的進步。

[12] 1997年全國環境政策是坦尚尼亞環境決策的框架。

政策目標在於: 確保資源可持續、公平使用,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或是損害健康、危及安全 預防和控制土地、水、植被和空氣退化 保護並增強自然和人文遺產,包括擁有多樣物種的獨特生態系統 改善環境,增強退化區域的生產力 增強環境與建設關係的理解與警醒 鼓勵個人與社會參與 鼓勵國際合作[12] 坦尚尼亞簽署了一系列國際協約,包括1992年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1996年生物多樣性公約。

2004年環境管理法是第一項對環境管理決策全面的法律和制度性框架。

法規中政策性工具包括使用:環境影響評估、戰略性環境評估與對具體工業和生產徵收污染稅。

法規的有效性只有隨著時間推移才能顯明,因為歷史上,國家缺乏對環境法規的執行力度,缺乏有效工具來將環保目標付諸實踐。

中國大陸[編輯] 吉林省輝南縣龍灣群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自然保護區 中國大陸的環境保護事業也是從1972年開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廳水庫保護辦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廢處理辦公室共同研究處理位於官廳水庫畔屬於河北省的沙城農藥廠污染官廳水庫問題,導致中國大陸頒布法律正式規定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和使用DDT。

1973年成立國家建委下設的環境保護辦公室,後來改為有國務院直屬的部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各省(市、區)也相繼成立了環境保護局(廳)。

並設立環保舉報熱線「12369」和「網上12369中心」接受群眾舉報環境污染事件。

2018年3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正式成立,主要由原環境保護部改組而成。

十三五規劃中將環保列為重點,尤其是空氣和河川汙染。

政府的環境保護部門主要職責是執行各級議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勵開發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以控制污染,保護和改善環境。

命令與管制方法 經濟激勵 自願機制 公眾參與 基於濃度的污染排放控制 污染稅 環境標示系統 清理運動 基於質量控制的全省排放 未能履行罰款 ISO14000系統 環保意識運動 環保影響評估 排污許可系統 清潔生產 空氣污染指數 三項同步系統 硫排放費用 非政府組織 水質量曝光 驅動貿易最後期限 管理許可聽證會 中央污染控制 節能產品補貼 兩個履行政策 高污染企業拒絕信用管控 環保補償費用 中國大陸污染控制方式[13] 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導致中國大陸經濟損失。

2005年,經濟損失(主要為空氣污染)在中國大陸GDP中占7.7%。

這一數字在2002年增長到10.3%,水污染帶來的經濟損失(6.1%)開始超過空氣污染帶來的經濟損失。

[13] 以GDP增長來看,中國大陸位居世界前列(過去10年為9.64%)。

[13]然而,高速經濟增長對環境帶來巨大壓力,中國大陸所面對的環境挑戰大於其他國家。

2010年,在環境績效指數的163個國家中,中國大陸位列第121位。

中國大陸已經開始採取行動,保護環境,對抗環境惡化: 2007年,中國大陸對可再生資源的投資增長了18%,為156億美元,在世界同領域投資中占10%)。

[14] 2008年,中國大陸在環境上開銷為GDP的1.49%,為2000年的3.4倍。

[14] 在2008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與2005年相比分別減少了6.61%和8.95%。

[14] 中國大陸的自然保護地也增加了力度,從1978年的34到2010年的2,538。

自然保護地系統現在占全國的15.5%;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14] 在過去30年中,中國大陸GDP高速增長成為資源利用低效率和高污染的典型。

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應該成為經濟發展的綜合內容。

[15] 拉美[編輯] 聯合國環境署確認了17個超級生物多樣性國家。

榜單包括6個拉美國家: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墨西哥、秘魯和委內瑞拉。

墨西哥和巴西出類拔萃,因為它們面積最大、物種種類和數量最多。

這些國家對環境保護格外關係,因為他們面臨著森林濫發、生態系統破壞、污染和人口膨脹。

 巴西[編輯] 巴西伊瓜蘇瀑布全景圖 巴西擁有世界上最為廣大的熱帶森林,為4,105,401平方公里(巴西的48.1%),集中在亞馬遜地區。

[16]巴西的生物多樣性廣大,在超級生物多樣性國家中位列第一,在全球150萬發現的物種中占據其中的15%-20%。

[17] 負責環境保護的組織是巴西環境部(MinistériodoMeioAmbiente)。

[18]該部門在1973年成立,名為環境特別秘書處(SecretariaEspecialdeMeioAmbiente),幾經易名後,在1999年定為現名。

環保部負責以下問題: 為環境和水資源制定國家政策; 為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森林制定維護、保護和可持續使用的政策; 為改善環境質量,自然資源可持續使用提出戰略性、機制性、經濟性和社會性建議; 綜合生產和環境政策; 環境政策和亞馬遜法律項目; 生態系統和經濟領域。

2011年,亞馬遜保護地面積2,197,485平方公里(比格林蘭面積大),保護單位,如國家公園比例剛剛過半(50.6%),原著地則為其餘的49.4%。

[19]  墨西哥[編輯] 墨西哥有超過200,000的不同物種,占世界生物多樣性的10–12%,在爬行動物生物多樣性中排名第一,在哺乳類上位列第二[20]——有估算稱超過50%的動植物種居住在墨西哥。

[21] 墨西哥環保政策歷史開始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水土保護法(LeydeConservacióndeSueloyAgua)。

三十年歐,在七十年代,環境污染預防和控制法頒布(LeyparaPreveniryControlarlaContaminaciónAmbiental)。

1972年,聯邦政府首次直接回應環境污染對健康的影響,在健康與福利部內成立了管理組織,即環境改善秘書處(SubsecretaríaparaelMejoramientodelAmbiente)。

墨西哥鈍口螈是墨西哥中部瀕危物種 環境和自然資源秘書處(SecretaríadelMedioAmbienteyRecursosNaturales[22])是墨西哥的環保部。

環保部負責下列問題: 鼓勵保護、恢復和維持生態系統、自然資源、物資與環境服務,促進可持續發展。

發展和建立自然資源的全國政策 在全國領域內倡導環境管理,與各級政府和私營部門協調 為發展計劃和生態損失預防提供對環境影響評介 對氣候變化和臭氧層保護建立全國政策 就國家氣象、氣候、水文和地理系統工作和研究進行指導,參與國際相關會議。

就水路進行保護和監管 2000年11月,保護地有127處;目前為174,占地25,384,818公頃,將聯邦保護地從8.6%增加到12.85%。

[23]  澳大利亞[編輯] 澳大利亞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 2008年,澳大利亞有98,487,116公頃的保護地,占國土面積的12.8%。

[24]2002年,土地面積的10.1%,水源保護地的64,615,554公頃[25]在澳大利亞85個生物區中並不是很好的代表。

[26] 澳大利亞的自然保護源自1879年的第一個國家公園。

[27]更多自然保護進步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展開,主要國際項目有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1970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環境委員會,1972年的聯合國環境署等。

[28]這些事件為公眾覺悟和監管支持打下了基礎。

國家環境立法不規範、不全面。

這一局面在1972年到1974年成立澳大利亞環境大會和自然保護部後被打破,組織論壇來協助國家和鄰邦協同保護環境和制定政策。

[29]1991年,這些會議被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環境保護大會和環境保護與遺產大會取代。

[30] 在國家層面,1999年環境保護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法是澳大利亞聯邦的主要環保法。

它主要關注的問題是國家和國際環境要點,如植物群、動物群、生態社區和文化遺產。

[31]它對聯邦內的所有活動也具有法律效力,即監管所有影響自然的活動。

[32] 法案涵蓋八個主要方面:[33] 國家遺產景點 世界遺產 濕地公約 國家瀕危、受威脅物種和生態群落 核能活動 大堡礁海洋公園 移棲物種 聯邦水域 聯邦保護地有的與當地原著居民合作,如卡卡杜國家公園,有的生物多樣性突出,如聖誕島國家公園,或縱觀全國的管理,如澳大利亞阿爾卑斯國家公園。

[34] 在國家層面上,環境保護任務主要交給州郡或地方。

[29][32]澳大利亞各州有自己的環境保護立法機構和相應組織。

他們的法律功能相似,涵蓋具體污染事件,如從工業到商業活動、水土使用、廢物管理。

大多數保護地由州和地方管理[34],州立法機構會對保護地進行各種定義,如野生性、國家土地和海洋公園、州森林和保護地等。

國家也可以對空氣、水和聲音污染進行綜合監管。

在地方層面,各個城市和地區當局可以過問國家尚未關注的事情。

這包括非點性資源、或污染擴散,如工地沉澱物污染等。

澳大利亞在聯合國2010人類發展指數中位列第二[35],在已開發國家中GDP債務中靠後。

[36]這可以被視為以環境為代價的發展,因為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煤炭出國大國和[37]物種滅絕大國。

[38][39]一些人認為澳大利亞有責任進行環保改革,為世界作出榜樣。

[40][41]  美國[編輯] 加利福尼亞州優勝美地國家公園是美國第一批保護地之一 自1969年起,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開始努力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

[42]所有美國州郡都有相應的環保部門。

[43] 環保局起草了「環保局未來七要點」,為:[44] 對氣候變化採取行動 改善空氣品質 安全使用化學物質 潔淨社區 保護美國水源 與環保主義展開對話,為環境正義效力 建立強大的國家與印第安部落關係[44] 臺灣[編輯] 1971年3月行政院成立「衛生署」,衛生署下設立「環境衛生處」負責公共衛生設施、公共場所、食品加工廠衛生、垃圾與水肥等污物處理、環境衛生殺蟲劑之管理、空氣污染、水污染及噪音等公害;防治水污染則是由經濟部成立「水資源統一規畫委員會」的「水污染防治科」負責。

1982年1月行政院衛生署的環境衛生處升格為「環境保護局」,負責空氣污染、環境衛生、以及原本由經濟部負責的水污染防治,原本由警政署之交通噪音管制,另外新負責業務為:環境影響評估、廢棄物處理及管制毒性物質。

1987年8月22日行政院「環境保護局」升格為「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負責以下七項業務: 綜合計畫 空氣品質保護與噪音管制 水質保護 廢棄物管理 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 管制考核及糾紛處理 環境監測及資訊 在聯合國於1993年初設立「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之後,隔年1994年8月台灣成立「行政院全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1997年8月23日將行政院全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升格為「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其中與環境保護相關的下轄單位包括: 氣候變遷與節能減碳工作分組 國土資源工作分組 生物多樣性工作分組 2002年11月立法院三讀通過「環境基本法」,「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的法律地位由原本的任務編組提升為法定委員會。

[45] 2003年1月地方縣市政府皆已成立環境保護局,台灣環境保護的各級政府組織已經完備。

[46] 挑戰[編輯] 開發中國家,如巴西和墨西哥等國的主要問題在於保護地被入侵,管理混亂。

在巴西,保護地在增加,但是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挑戰。

伐木和採礦對保護地是巨大的潛在威脅。

在1998年和2009年,保護地12,204平方公里的森林被砍伐,1,338個採礦權被許可,10,348個等待批准。

一些人認為如果開發中國家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從預算中動用更多的資金。

非洲政府在環保機制上面臨諸多挑戰。

例如在坦尚尼亞,保護地缺乏資金資源、管理混亂、腐敗低效、非法伐木和偷獵屢禁不止。

[11]由於許多土地被列為國家公園,當地居民不得不重新安置,在環保過程中沒有參與。

由於這些因素,近期有呼籲「公園留人」,以便鼓勵並支持對土地更好的全面管理。

[47] 由於澳州氣候主要是沙漠和半乾旱地帶,大多數環保面臨著有限的水資源管理問題。

[48]雖然大量地帶都將長期面臨著類似問題,如墨累-達令流域,一些問題仍是環保的關鍵鬥爭。

以富蘭克林河大壩為例:1979年,西塔斯馬尼亞的富蘭克林河規劃建造水電站。

這一計劃的益處在於增加電力產量,為塔斯馬尼亞失業率最高地區之一提供就業機會。

[49]保守人士認為該地區原著點豐富,是澳大利亞最後的原始河流[50]。

這一問題立刻成為環保爭議的焦點,塔斯馬尼亞荒野社會領導反抗運動。

情況從州全民公決到對施工的公開抵制,最終導致聯邦立法干預,以及最高法院訴訟。

[51]州敗訴,該地區在1981年成為富蘭克林-戈登原始河流國家公園,是塔斯馬尼亞荒野世界遺產地的一部分。

[50] 相關條目[編輯] 環境主題 永續發展 節能減碳 素食主義 綠色GDP 污染 溫室氣體 全球暖化 純電動車 混合動力車輛 混合動力鐵路車輛 再生制動 發電廠 生物燃油 藻類生質燃料 生態旅遊 環境倫理 漂綠 環境退化 環保主義 污染 環境績效指數 淨灘 參考文獻[編輯] ^Schwartz1994 ^Karamanos,P.,VoluntaryEnvironmentalAgreements:EvolutionandDefinitionofaNewEnvironmentalPolicyApproach.Journalof┏(`ー´)┛EnvironmentalPlanningandManagement,2001.44(1):p.67-67-84. ^3.03.1Blackman,A.,CanVoluntaryEnvironmentalRegulationWorkinDevelopingCountries?LessonsfromCaseStudies.PolicyStudiesJournal,2008.36(1):p.119-141. ^TheCaliforniaInstituteofPublicAffairs(CIPA).AnecosystemapproachtonaturalresourceconservationinCalifornia.CIPAPublicationNo.106.InterEnvironmentInstitute.August2001[10July20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4月2日).  ^Mitchell,R.B.,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Agreements:ASurveyofTheirFeatures,Formation,andEffects.AnnualReviewofEnvironmentandResources,2003.28(1543-5938,1543-5938):p.429-429-461. ^Harding,R.,Ecologicallysustainabledevelopment:origins,implementationandchallenges.Desalination,2006.187(1-3):p.229-239 ^JonathanVerschuuren.EnvironmentalLaw,Articles.http://arno.uvt.nl/.http://arno.uvt.nl/.1993[10July20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6).  ^EarthTrends.BiodiversityandProtectedAreas--Tanzania(PDF).EarthTrendsCountryProfiles.VrijeUniversiteitBrussel.2003[10July2012].(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9-05-03).  ^JessicaAndersson;DanielSlunge.Tanzania–EnvironmentalPolicyBrief(PDF).Tanzania–EnvironmentalPolicyBrief.DevelopmentPartnersGroupTanzania.16June2005[10July2012].(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2年7月10日).  ^Goldstein,G.,LegalSystemandWildlifeConservation:HistoryandtheLaw'sEffectonIndigenousPeopleandCommunityConservationinTanzania,The.Georgetown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LawReview,2005.GeorgetownUniversityLawCenter(Spring). ^11.011.1Pallangyo,D.M.(2007)."EnvironmentalLawinTanzania;HowFarHaveWeGone?".LEAD:Law,Environment&DevelopmentJournal3(1). ^12.012.1TanzaniaGovernment."EnvironmentTanzania".TanzaniaGovernment.Retrieved20/9/2011. ^13.013.113.2Zhang,Kun-min;Wen,Zong-guo.Reviewandchallengesofpolicie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nChina.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8,88:1249–1261.doi:10.1016/j.jenvman.2007.06.019.  ^14.014.114.214.3Chunmei,Wang;Zhaolan,Lin.EnvironmentalPoliciesinChinaoverthepast10Years:Progress,ProblemsandProspects.InternationalSocietyforEnvironmentalInformationSciences2010AnnualConference(ISEIS).2010,2:1701–1712.doi:10.1016/j.proenv.2010.10.181.  ^Liu,Jianguo;Diamond,Jared.RevolutionizingChina'sEnvironmentalProtection.Science.2008,319.doi:10.1126/science.1150416.  ^MinistériodoMeioAmbiente(MMA)SecretariadeBiodiversidadeeFlorestas(2002),『BiodiversidadeBrasileira』,http://www.biodiversidade.rs.gov.br/arquivos/BiodiversidadeBrasileira_MMA.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trievedSeptember2011 ^Lewinsohn,T.M.;Prado,P.I.(2004)『BiodiversidadeBrasileira:SíntesedoEstadoAtualdoConhecimento』,ContextoAcademico ^MinistériodoMeioAmbiente.MinistériodoMeioAmbiente.MinistériodoMeioAmbiente.MinistériodoMeioAmbiente.2012[10July20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2)(葡萄牙語).  ^Veríssimo,A.,Rolla,A.,Vedoveto,M.&deFurtada,S.M.(2011)ÁreasProtegidasnaAmazôniaBrasileira:avançosedesafios,Imazon/ISA ^Mittermeier,R.yC.Goettsch(1992)『LaimportanciadeladiversidadbiológicadeMéxico』,Conabio,México ^VivaNatura.PrincipalecosystemsinMexico.VivaNatura.VivaNatura.[10July20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5).  ^Officialsite:http://www.semarnat.gob.mx/(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fficialsite:http://www.conanp.gob.mx/(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ollaborativeAustralianProtectedAreasDatabase2008.DepartmentofSustainability,Environment,Water,PopulationandCommunities.[21September2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5).  ^CollaborativeAustralianProtectedAreasDatabase2002.DepartmentofSustainability,Environment,Water,PopulationandCommunities.[21September2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5).  ^PaulSattlerandColinCreighton.AustralianTerrestrialBiodiversityAssessment2002.NationalLandandWaterResourcesAudit.DepartmentofSustainabililty,Environment,Water,PopulationandCommunities.[21September2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9月11日).  ^RoyalNationalPark.NSWOfficeofEnvironmentandHeritage.[21September2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4).  ^Australianachievementsinenvironmentprotectionandnatureconservation1972-1982.Canberra:AustralianEnvironmentCouncilandCouncilofNatureConservationMinisters.1982:1–2.ISBN 0-642-88655-5.  ^29.029.1BackgroundtotheCouncils.AustralianGovernmentPrimaryIndustriesMinisterialCouncilandNaturalResourceManagementMinisterialCouncil.[21September2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8月22日).  ^ANZECC.EnvironmentProtectionandHeritageCouncil.[21September2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9月27日).  ^EnvironmentProtectionandBiodiversityConservationAct.DepartmentofSustainability,Environment,Water,PopulationandCommunities.[21September2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7).  ^32.032.1AbouttheEPBCAct.DepartmentofSustainability,Environment,Water,PopulationandCommunities.[21September2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31).  ^EnvironmentProtectionandBiodiversityConservationAct1999(EPBCAct)factsheet.DepartmentofSustainability,Environment,Water,PopulationandCommunities.[21September2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0).  ^34.034.1Protectedareas.CommonwealthofAustralia.[21September2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7).  ^HumanDevelopmentIndex(HDI)-2010Rankings(PDF).HumanDevelopmentReportOffice;UnitedNationsDevelopmentProgramme.[24September2011].(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1-11-15).  ^OverviewoftheAustralianGovernment'sBalanceSheet.BudgetStrategyandOutlook2011-12.CommonwealthofAustralia.[24September2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6).  ^TheAustralianCoalIndustry-CoalExports.AustralianCoalAssociation.[25September2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0月2日).  ^JeffShortandAndrewSmith.MammalDeclineandRecoveryinAustralia.JournalofMammalogy.1994,75(2):288–297[26September2011].doi:10.2307/1382547.  ^Johnson,Chris.Australia'sMammalExtinctions.Melbourn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6:vii.ISBN 0-521-84918-7.  ^Murphy,Cameron.AustraliaasInternationalCitizen-FrompastfailuretofutureDistinction.22ndLionelMurphyMemorialLecture.TheLionelMurphyFoundation.[26September2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8).  ^ClimateChangeandEnergy.TheAustralianGreens.[26September2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16).  ^TheUnitedState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trievedon(August23,2008)."AboutUs(section)".U.S.EPA. ^"StateEnvironmentalAgenci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UnitedState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ccessedMay2010. ^44.044.1"SevenPrioritiesforEPA'sFuture"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8-18..UnitedState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ccessedMay2010.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訊網.[2018-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4)(中文(臺灣)).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歷史沿革.[2018-07-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1)(中文(臺灣)).  ^Kangalawe,R.andJ.Lyimo,Populationdynamics,rurallivelihoodsandenvironmentaldegradation:someexperiencesfromTanzania.Environment,Development&Sustainability,2010.12(6):p.985-997. ^WaterUse.YourHomeTechnicalManual.CommonwealthofAustralia.[25September2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9月28日).  ^TheFranklinRiverconservationissue.GordonRiverTourOperator'sInformationKit.TasmaniaParks&WildlifeService.[24September2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1).  ^50.050.1WildRiversNationalPark-Highlights.TasmaniaParks&WildlifeService.[24September2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9).  ^HistoryoftheFranklinRiverCampaign1976-83.TheWildernessSocietyAustralia.[25September2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2月17日).  外部連結[編輯] 全球性[編輯] (英文)GreenpeaceInternation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簡體中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國大陸[編輯] (簡體中文)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簡體中文)環保熱線12369 台灣[編輯]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能源之星 環保署綠色生活資訊網 香港[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環境保護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保護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澳門[編輯] 澳門特別行政區環境保護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閱論編污染污染種類空氣污染酸雨 ·鹼雨 ·北極霧霾 ·大氣擴散模式 ·全球黯化 ·蚱蜢效應 ·全球暖化 ·臭氧層空洞 ·氯氟碳化合物 ·懸浮粒子 ·煙霧(霾) ·氣膠水污染富營養化 ·海洋廢棄物 ·油外洩 ·熱污染 ·城市逕流 ·水質 ·死水 ·生活污水 ·地表逕流 ·懸浮固體土地污染生物修復 ·植物修復(英語:Phytoremediation) ·除草劑 ·農藥 ·重金屬 ·肥害放射性污染核分裂產物 ·放射性落下灰 ·急性輻射綜合症其他污染熱島現象 ·光害 ·噪音污染 ·基因污染 ·工業污染 ·船舶污染其它污染物垃圾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內分泌干擾素 ·環境雌激素污染控制環境監測 ·資源回收 ·垃圾分類 ·污染物排放控制 ·環境污染控制 ·活性污泥法 ·SBR污水處理工藝 ·生物膜法 ·厭氧法 ·上流式厭氧污泥床 ·污水妥善處理率 ·污水處理 ·旋風分離 ·工業發酵 ·掩埋 ·垃圾焚燒 ·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與處置 ·水污染控制對生物的影響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累積性 ·生物濃縮性事故亞洲污染 ·水污染事故列表 ·台塑仁武廠汙染事件 ·湖南省兒童鉛中毒案 ·日本四大公害病 ·阿拉斯加港灣漏油事件 ·阿瑪斯號貨輪油污事件 ·林園事件 ·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件 ·2010年大連新港輸油管道爆炸 ·2011年中海油康菲渤海灣油田溢油事故 ·馬斯河谷事件 ·1986年萊茵河污染事件 ·多諾拉事件 ·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國際公約巴塞爾公約 ·蒙特婁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 ·斯德哥爾摩公約 ·防止船舶汙染國際公約 ·巴黎協定 ·水俁公約政策污染者自付原則 ·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 ·污染源監測主要組織美國環保局 ·歐洲環境署 ·日本環境省 ·中華民國環保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保部(香港環保署) ·綠色和平 ·綠黨 閱論編永續性定義與哲學 綠色生活環境友善 環境保護主義 環境倫理 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 生態現代化 永續發展 人口 生育控制 計劃生育 人口過多 人口不足 人口控制 人口零成長 消費 反消費主義 生態足跡 良知消費 過度消耗 公地悲劇 科技 適用技術 環境科技  資源使用與保存糧食 糧食安全 本土糧食(英語:Localfood) 樸門 永續農業 永續漁業(英語:Sustainablefishery) 都市園藝(英語:Urbanhorticulture) 水 水足跡 水危機 省水效率 節約用水 能源 生質燃料 碳足跡 排放權交易 節約能源 能源下降(英語:Energydescent) 哈伯特頂點 可再生能源 永續能源 太陽能 風能 海洋能 材料 工業生態學 資源回收 垃圾 零廢棄 生物多樣性 生物保全 生物圈 保育生物學 瀕危物種 全新世滅絕事件 入侵物種  永續性責任與應用責任 永續科學 永續性量度 可維持產量 應用 永續宣傳 永續建築 永續藝術 永續商業 生態城市 公共建設 排水系統 永續社區 永續設計 永續發展教育 永續時尚 永續園藝 永續地景建築 綠色生活 永續工業 永續包裝 永續採購 永續性報告 永續觀光 永續運輸 管理 環境資源管理 漁業管理 地球管理 永續森林管理 環境 環境生物科技學 環境化學 環境設計 環境經濟學 環境工程 環境倫理 環境史 環境法 環境心理學 環境科學 環境社會學 環境教育  國際報告與協定 1972  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 1987  《我們共同的未來》(布倫特蘭委員會) 1992  地球高峰會 1992  21世紀議程 1992  生物多樣性公約 1994  ICPD行動計畫 1997  里斯本信條 2000  地球憲章 2000  聯合國千禧年宣言(英語:UnitedNationsMillenniumDeclaration) 2000  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 2016  坎昆宣言 永續性分類·永續發展主題 規範控制 AAT:300055271 GND:4061644-7 LCCN:sh85044203 NARA:10636679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环境保护&oldid=69891693」 分類:環境保護生態學社會運動隱藏分類:CS1葡萄牙語來源(pt)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包含AA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AR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lemannischالعربيةAzərbaycanca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کوردیČeštinaЧӑвашла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فارسیSuomiFrançaisArpetanGaeilgeHausa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ಕನ್ನಡ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etuviųമലയാളം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Polski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