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行動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論文名稱: 美援與臺灣的社會救助-以480公法為主的討論. 論文名稱(外文):. 指導教授: 陳佳宏. 指導教授(外文):, Chen, Chia-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8.166.176.73)您好!臺灣時間:2022/03/0606:10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趙震揚研究生(外文):Chao,Chen-Yang論文名稱:美援與臺灣的社會救助-以480公法為主的討論指導教授:陳佳宏指導教授(外文):Chen,Chia-Hung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系所名稱:臺灣史研究所學門:人文學門學類:歷史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5畢業學年度:103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06中文關鍵詞:美援、480公法、社會救助、基督教福利會、天主教福利會外文關鍵詞:American-Aid、PublicLaw480、SocialReliefworks、TaiwanChristianService、NationalCatholicWelfareCommittee相關次數: 被引用:4點閱:982評分:下載:171書目收藏:1 戰後美援的產生,一方面要共產勢力之擴張,一方面也可以開拓自身農產品的國際市場,雖不乏自利主義,也不能否認其人道主義一面。

而歐美歷史上社會救助以宗教、民間團體為主導的傳統,也顯現在戰後各地區的復原行動,尤其在480公法通過後,美國登記在案的民間團體都可以申請大量的無償救濟物資,省去自行募捐的精神與時間,這樣的官民合作是互利共生的。

在臺灣主要負責申請進口物資的天主教福利會與基督教福利會於1955到1968年間,平均每年進口近千萬美元的物資,不管是一般貧民的救助或是災後的救助,都有很大的幫助,其建立了配給制度,使物資能夠定期的送給需要的貧民,與臺灣政府和各民間團體也有密切的合作關係。

本文則嘗試呈現戰後美援這些救濟物資運作的這些情況,包含救濟制度從無到有的建立,官民間的協調互動等。

雖然其中難免有一些缺失和摩擦,其對當時的社會救助貢獻仍不容忽視。

ThepurposeofAmerican-AidafterWorldWarIIistorestraintheexpansionofcommunism,ontheotherhand,toopenuptheinternationalmarketplaceforAmericanagriculturalproduct.Thereisnolackofegoism,butwecan`tdenytheaspectofhumanitarianism.ThetraditionofrelyingreligiousgroupsorNGOssteepingintosocialwelfareworksisimportantinrehabilitatedareas.EspeciallyafterthesigningofPublicLaw480,NGOsinAmericacanapplyforgreatquantityofsurpluscommodities,savestimeandtroubletosolicitforfunds.Thisformofcooperationbetweengovernmentandcivilianismutuallybeneficial.ThemajorreligiousgroupsapplyingforsurpluscommoditiesinTaiwanareTaiwanChristianServiceandNationalCatholicWelfareCommittee.From1955to1968,thesetwogroupsimportapproximately10millionofsurpluscommoditiesperyear,itdoesagreatjobinreliefpoorpeopleandpeopleafterdisasters.BothGroupsalsoestablishtherationcardsysteminTaiwan,ithelpsthesurpluscommoditiesdistributionbecomestableandregular.ThecoordinationbetweenthesetwogroupsandgovernmentandotherNGOsaregoodenoughtodothereliefworks.ThisarticletriestopresenthowthesurpluscommoditiesworkinTaiwan,includingtheestablishingofdistributionsystem,thecoordinationbetweengovernmentandNGOs.Althoughthereareunavoidableproblemsandconflicts,thecontributionofAmerican-Aidtosocialreliefworksisnoteasytoleaveaside. 第一章緒論1第二章社會救助的發展歷程與美援來台9第一節歐美社會救助之發展與社會福利概念演進9第二節1950年代以前臺灣的社會救助19第三節美援的開始和演變29第三章480公法物資的社會救助39第一節480公法物資前期的救濟39第二節例行性的社會救助43第三節災後的救濟行動59第四章480公法救濟物資相關問題66第一節救濟物資相關程序的建立66第二節救濟物資處理與相關弊端74第三節後480公法時期之援助情形86第五章結論95參考資料:100 一、檔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美國公法四八O號案〉,館藏號31-03-01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救剩餘農產品1955年方案與總卷、先鋒計畫、四八○公法案〉,館藏號36-09-001-07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救剩餘農產品1955年方案與總卷、先鋒計畫、四八○公法案〉,館藏號36-09-001-07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救剩餘農產品1955年方案與總卷、先鋒計畫、四八○公法案〉,館藏號36-09-001-07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救濟物資總卷─受配救濟物資案、海運費、免稅、運輸費用、簡化〉,館藏號36-09-007-00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救濟物資總卷─受配救濟物資案、海運費、免稅、運輸費用、簡化〉,館藏號36-09-007-00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救濟物資總卷─受配救濟物資案、海運費、免稅、運輸費用、簡化〉,館藏號36-09-007-00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救濟物資處理─申請與分配等〉,館藏號36-09-007-00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救濟物資處理─申請與分配等〉,館藏號36-09-007-00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救濟物資處理─申請與分配等〉,館藏號36-09-007-00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救濟物資處理會報〉,館藏號36-09-007-012。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藏,《UNRRA之台灣地區工作史、1945-1946台灣大事記與工作計畫稿、二二八事件經歷與紀錄》,〈TheHistoryoftheUNRRATaiwanRegionalOffice〉,館藏號A-GK-002-0006-045。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藏,《UNRRA有關臺灣情勢的各類報告》,〈NoteonUNRRAEstimateofFertilizer-FoodNeeds〉,館藏號A-GK-002-0005-026。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藏,《UNRRA官員相關信件》,〈AletterfromMaldwynBebb(UNRRA-USA)toEdPaine〉,館藏號A-GK-001-0002-074。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藏,《UNRRAStory有關肥料問題》,〈UNRRA-CNRRAoperations:TheFertilizerscandal〉,館藏號A-GK-002-0006-039。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藏,《UNRRAStory有關肥料問題》,〈UNRRAStory:FertilizerI〉,館藏號A-GK-003-0014-024。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藏,《其他之UNRRA記事》,〈livingcost〉,館藏號A-GK-003-00014-037。

二、報紙《聯合報》NewYorkTimes三、史料彙編:周琇環編,《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第一冊軍協計畫(一),新店:國史館,1995。

周琇環編,《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第二冊軍協計畫(二),新店:國史館,1995。

周琇環編,《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第三冊技術協助計畫,新店:國史館,1995。

許瑞浩等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彙編:嚴家淦與國際經濟合作》,台北:國史館,2013。

蘇瑤崇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在台活動資料集》,台北:台北二二八紀念館,2006。

四、專書:尹仲容,《我對台灣經濟的看法》,台北:美援運用委員會,1963年。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0年。

王德春,《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與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巴克勒、希爾、麥凱著,霍文利等譯,《西方社會史》,全三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譯,《善後救濟基本協定》,上海:國際出版社,1946年。

安後暐,《美援與台灣的職業教育》,台北:國史館,2010年7月。

江亮演等編,《社會福利與行政》,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1月。

言心哲,《現代社會事業》,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年6月。

李政隆,《臺灣基督教史》,台北:天恩出版社,2001年4月。

李健鴻,《慈善與宰制:台北縣社會福利事業史研究》,台北縣:北縣文化,1996。

李萍編,《台灣基督教福利會五十五週年紀念特刊》,台北:道聲出版社,2009年11月。

李國鼎口述,劉素芬編,陳儀如整理,《我的台灣經驗:李國鼎談台灣財經決策的制定與思考》,台北:遠流,2005。

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編,《中美合作經援概要》,台北: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1956年。

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林萬億,《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台北:五南,2008年1月。

林萬億,《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1994年。

周建卿,《中華社會福利法制史》,台北:黎明,1992年。

官有垣,《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台北:亞太圖書,2000年。

查忻,《旭日旗下的十字架》,台北縣:稻鄉,2007年。

孫健忠,《台灣社會救助制度實施與建構之研究》,台北:時英,2002年8月。

張學明、梁元生編,《歷史上的慈善活動與社會動力》,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5年。

張寶樹,《美國民間社會服務團體之組織與活動》,台北:正中書局,1964年。

陳勇志,《美援與台灣之森林保育(1950-1965):美國與中華民國政府關係之個案硏究》,台北:稻鄉,2000年。

陳建勳編著,《社會福利新論》,台北:台灣英文出版社,1976年。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康綠島,《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台灣經驗》,台北:卓越文化,1993年。

黃武東,《黃武東回憶錄—長老教會發展史》,台北:前衛,1988年9月。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1985年6月。

劉志偉,《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台北:大雁文化,2012年11月。

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年。

劉脩如等著,《中外社會政策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九月。

鄭連明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新樓書房,2000年。

魏外揚,《宣教事業與近代中國》,台北:宇宙光,1978年11月。

五、單篇論文:尹仲容,〈台灣之美國經援及其運用〉,《台灣銀行季刊》,卷10-3,1959年3月,頁52-60。

牛可,〈美援與戰後台灣的經濟改造〉,《美國研究》,2002年第3期,頁66-87。

吳聰敏,〈美援與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卷1-1春季號,1988年,頁148-158。

李國鼎,〈美國政策之改變與我國之肆應〉,《問題與研究》,卷3-10,1964年7月,頁20-25。

林德昌,〈對外經援動機之研究〉,《問題與研究》,卷32-12,1983年12月,頁63-76。

官有垣,〈台灣的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互動關係:以台灣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為例,1964-1977〉,《公共政策學報》,第十六期,頁147-226。

迦廷納著,陶勳鼎譯,〈美國人看亞洲經濟合作〉,《中美技術》,卷8-4,1963年11月,頁31-32。

翁之鏞,〈美援在自由中國政策之檢討與建議〉,《國家建設論集第十輯》,台北:幼獅文化,1971年,頁239-285。

財政經濟月刊資料室,〈美國對台灣經濟援助有關問題述要(上)〉,《財政經濟月刊》,卷6-12,1956年11月,頁31-34。

財政經濟月刊資料室,〈美國對台灣經濟援助有關問題述要(下)〉,《財政經濟月刊》,卷7-1,1956年12月,頁35-38。

張淑雅,〈韓戰期間美國對臺軍援政策初探〉,收於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第二冊,台北:近代中國,1991年,頁468-510。

張漢裕,〈美援期間台灣經濟之發展及其戰略因素〉,《經濟發展與經濟思想―張漢裕博士文集(二)》,台北:三民,1974年11月,頁67-104。

張炳楠,〈台灣社會福利簡史〉,《台灣文獻》,18卷4期,1967年,頁1-15。

彭慧鸞,〈戰後美國外援法案的決策動作〉,《問題與研究》,卷31-1,1982年1月,頁63-72。

楊翠華,〈美援技術協助:戰後台灣工業化開端的另一個側面〉,《兩岸分途》,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年,頁261-292。

國際經濟資料中心,〈美國對外軍援及經援計畫之範圍及其分配特輯〉,《國際貿易月刊》,卷10-4,1963年4月,頁111-123。

鄭又平、唐詩,〈美國對外援助政策的發展與挑戰〉,《美歐月刊》,卷10-11,1995年11月,頁18-33。

蕭玉煌,〈我國社會救助政策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95,2001年,頁5-25。

六、學位論文吳柏勳,〈美援與臺灣遠洋漁業之發展(1951-196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高碩泰,〈美援與70年代美國外交政策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徐敏雄,〈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社會服務事工的發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張健輝,〈美援黃豆與臺灣食用油脂工業發展之研究(1951-1963)〉,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黃彥宜,〈臺灣社會工作發展之研究(西元1683-1988年)〉,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鄭睦群,〈淡水基督長老教會對時代的因應—以「二二八事件」與「美援時代」為研究中心〉,台北: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鄭維瑄,〈基督教社會關懷在台灣社會福利發展中角色之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鄧佩菁,〈美援與石門水庫之興建以經費、技術為中心(1956-196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盧秀燕,〈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魯青分署之組織與運作(1946-1947)〉,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柯凱珮,〈大陳人移民經驗的認同歷程〉,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七、英文學位論文MarillaBlissGuptil,TheUnitedStatesandforeignrelief:UNRRAinChina,1942-1947,Ph.D.dissertationforthedepartmentofhistory,UniversityofVirginia,NewYork,1995.KristinLeighAhlberg,Foodisapowerfultoolinthehandsofthisgovernment:theJohnsonadministrationandPL480,1963-1969,Ph.D.dissertationforthedepartmentofphilosophy,UniversityofNebraska,Lincoln,Nebraska,2003.RobertR.Sullivan,Thepoliticsofaltruism:astudyofthepartnershipbetweentheunitedstatesgovernmentandAmericanvoluntaryreliefagenciesforthedonationabroadofsurplusagriculturalcommodities,1949-1967,Ph.D.dissertationforthedepartmentofphilosophy,JohnsHopkinsUniversity,Baltimore,Maryland,1968.八、英文專書CarolLancaster,Foreignaid,diplomacy,development,domesticpolitics,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Chicago,2006.DerekFraser,TheEvolutionoftheBritishWelfareState,Macmillan,London,1984.EarlConteh-Morgan,Americanforeignaidandglobalpowerprojection,theGeopoliticsofresourceallocation,Gowerpublishingcompany,Vermont,1990Jacoby,NeilH.,U.SAidtoTaiwan,NewYork,FrederickA.Praeger,1966LandrumR.Bolling/CraigSmith,Privateforerignaid:U.SPhilanthropyforReliefanddevelopment,Westviewpress,1982,MitchelB.Wallerstein,Foodforwar-foodforpeace,UnitedStatesfoodaidinaglobalcontext,TheMIT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1980.PhyllisJ.Day,ANewHistoryofWelfare,PearsonEducation,Boston,2009.RogerC.Riddell,DoesForeignAidReallyWork,Oxford,2007.WalterA.Friedlander,IntroductiontoSocialWelfare,Prentice-Hall,NewJersey,1955.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註: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社會服務事工的發展 2. 大陳人移民經驗的認同歷程 3. 臺灣社會工作發展之研究(西元1683-1988年) 4. 基督教社會關懷在台灣社會福利發展中角色之探討 5. 美援與七O年代美國外交政策之研究 6. 美援與石門水庫之興建-以經費、技術為中心(1956-1964) 7. 美援黃豆與臺灣食用油脂工業發展之研究(1951-1963) 8. 美援與臺灣遠洋漁業之發展(1951-1965) 9. 淡水基督長老教會對時代的因應─以「二二八事件」與「美援時代」為研究中心 10. 戰後臺灣對韓政策形成與變遷(1945-1960) 11. 漁船放領政策與澎湖漁業發展(1953-1963) 12.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倍加運動與新倍加運動之處境化宣教的探討   1. 李國鼎,〈美國政策之改變與我國之肆應〉,《問題與研究》,卷3-10,1964年7月,頁20-25。

2. 林德昌,〈對外經援動機之研究〉,《問題與研究》,卷32-12,1983年12月,頁63-76。

3. 彭慧鸞,〈戰後美國外援法案的決策動作〉,《問題與研究》,卷31-1,1982年1月,頁63-72。

4. 鄭又平、唐詩,〈美國對外援助政策的發展與挑戰〉,《美歐月刊》,卷10-11,1995年11月,頁18-33。

5. 蕭玉煌,〈我國社會救助政策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95,2001年,頁5-25。

  1. 美援黃豆與臺灣食用油脂工業發展之研究(1951-1963) 2. 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1950-1962) 3. 從台銀與美援資金分配探討公民營事業之發展(1945-1965) 4. 美援與石門水庫之興建-以經費、技術為中心(1956-1964) 5. 美援與台灣的依賴發展 6. 美援與臺灣遠洋漁業之發展(1951-1965) 7. 低收入戶社會救助制度經驗之研究 8. 台灣經濟發展初期政府干預及美援援助之評估,1951-1971:米糖隱藏稅、高估匯率及美援援助之實證分析 9. 美援與建教合作--以中工、雄工、南工為例 10. 一九五0年代台灣的美援教育計畫 11. 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 12. 我國社會救助制度變遷過程-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 13. 臺灣與新加坡老年經濟安全制度之比較研究-以社會救助為例 14. 一線之隔–我國社會救助政策支出模式的政治經濟分析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