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第19集】-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二部叫《添品法華經》,它有「八卷二十七品」。

... 在這個註解裡面,還舉了一位出家人道裕法師,他在生的時候念過一千部《法華經》,死了以後這埋在地上,十年 ... 華藏淨宗弘化網 回首頁 APP Facebook YouTube Line 微信 新浪微博 內文 標題 講義 墨寶 印章 編號 簡體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認識淨宗 關於華藏 最新消息 網路電視 法寶專區 華藏活動 教育專區 數位圖書館       當前位置>>華藏凈宗弘化網>>數位圖書館>>妙法蓮華經【第19集】 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自動 日本 大陸 歐美 香港 臺北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24 24 25 25 26 26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1 32 32 33 33 34 34 35 35 36 36 37 37 展開收起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  (第十九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檔名:08-001-0019   上次我們將「宗趣通別」介紹過了,今天接著給諸位介紹「部類品會」,在十門開啟裡面是第八,就是第八大段,第九段是「傳譯感通」,下面就入經文。

在我們經本的前面有一篇終南山道宣律師的「弘傳序」,這篇弘傳序內容也是講的本經大意。

如果我們要省略掉的話,下個星期我們就可以講到經文。

如果諸位願意再聽「弘傳序」,大概至少也得講五次,弘傳序才能講得完;換句話說,還得要一個多月才能夠進入到經文,這個留著諸位同修你們研究,告訴我,「弘傳序」這篇要不要講?「部類品會」,部是說同一部,類是說與這個經同類的。

因為《法華經》流傳到中國之後,在我們中文譯本裡面有三次的翻譯,原本是一,三個人翻的當然翻譯有出入不相同的所在,就是經題,每位譯師所立的題目也稍稍不相同。

第一種叫《正法華經》,我們這個題是《妙法蓮華經》,諸位要曉得,《大藏經》裡面《正法華經》是與本經同部的,它有「十卷二十八品」,我們本經是七卷二十八品,分卷就有不一樣。

第二部叫《添品法華經》,它有「八卷二十七品」。

我們現在一般流通,諸位常常見到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經題是《妙法蓮華經》五個字,七卷二十八品,就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本子。

這是講的部。

  再說到類,類是不同部,但是經文性質是同一類。

本經,我們在玄義當中常常提到,而講堂當中更是常常把《華嚴》與本經相提並論。

《華嚴經》確實是《法華經》同類的,都是一乘佛法、都稱之為經中之王,我們講《華嚴》是王於三藏,《法華經》也稱經中之王。

《華嚴經》裡面,尤其是「毘盧遮那品」,說有「四遮那佛出世」,這是「引古證今」,而與本經序品裡面所講的大同小異。

「諸聖寄位一周」,這是《華嚴經》裡面的,而與本經「三周授記」義趣又是相同。

在「世主妙嚴品」裡面,這是《華嚴經》的第一品,它的第一品經比較長,一共有六卷經文,顯示毘盧遮那佛自性因果,而與本經佛自己說明往昔修因得果這個意思也非常的接近。

在「如來壽量品」、「阿僧祇品」,與本經開跡顯本的義趣相同。

  「入法界」,這是我們可以說相當熟悉的,《四十華嚴》我們差不多讀了一半,《四十華嚴》就是《八十經》裡面的「入法界品」,說明善財童子一生修因證果,而與本經「龍女嚴王,一生親證」相同。

《華嚴經.離世間品》,這是講普賢的行門,所顯示的是「道後普賢」。

我們通常講普賢菩薩,在《華嚴經》講三位,道前普賢、當位普賢、道後普賢。

道後怎麼說?成佛之後再倒駕慈航,乘願再來,是這一類的普賢菩薩。

與本經「普賢勸發品」意思也是相同的。

這是說明本經與《華嚴經》是同一類的。

要把本經跟《華嚴經》比較一下,《華嚴》說得詳細,當然人家文字長,部頭大,說得詳細。

《華嚴》八十加上四十,去掉重複的有九十九卷,而我們這部經才只有七卷。

實際在境界上講是相等的,決定沒有差別,理論上、修學方法上、因果上都是等齊的。

由此可知,《華嚴》是廣說,《法華》是略說。

我們道場現在這兩部經都在這裡研究,所以處處都看到有會通的地方,這是對我們研學帶來了很多的方便。

這是講的類。

  下面再講「會」,這是說這部經一共是有「兩處三會」。

第一處是在靈鷲山,這是大家習慣都曉得的,《法華經》是靈山會上佛所說的。

可是在本經當中,還有一段特別的文字,而就是在「多寶塔品」,多寶塔中所顯示的,可以說這是特別的一會,所以它有兩處,佛在多寶塔中,接引大眾在虛空當中,這是二會。

第三會還是在靈鷲山。

所以從處所上講它二處,會有三會,這是與《華嚴》不相同。

《華嚴經》是七處九會,七處九會是清涼大師判的。

如果要是照李長者的判法,李長者這部書我們很多同修都有,就是《華嚴經合論》,李長者的判法是十處十會。

說得也非常的有道理,因為《華嚴經》自始至終都是以十來表法,他說得很有道理。

  這兩部書,就是《疏鈔》跟《合論》,《華嚴疏鈔》和《華嚴合論》,當我們初學的時候要以《疏鈔》為主,在《疏鈔》上奠定基礎之後再去研究《合論》。

一般講《合論》精簡,簡要詳明,它是接上上根的人,中下根性讀《合論》不容易得到受用。

清涼的《疏鈔》實在是三根普被,這是它的好處,就是上中下根性的人都能夠得利益。

這是我們初學一定要守住初學的次序,不要躐等,按部就班的來學。

我們看看道霈大師的《疏論纂要》,人家還是以《疏》為主。

這就是看出來古德修學,尤其是指導後學的人,實在是用了相當的苦心。

讀一部經,對於這部經的性質同不同類,這是一般的常識,應當要曉得,當我們修學的時候你才曉得我們應當要參考哪些典籍。

同部同類的,這是離不開的,因為性質相同,在這上下功夫,對於本經解行的方面自然就能夠契入。

所以在「十門開啟」裡面,這個「部類品會」它要單獨立一科,道理就在此地。

  第九,就是最後一段,講「傳譯感通」,這段我們在此地略說,如果要細說,那牽涉到很長的那些故事去了。

首先我們要問問,這部經是什麼時候翻譯的?傳是講歷代的承傳,譯是說翻譯,感是感應,感通就是講的感應。

經傳到中國來有什麼感應?譯經的時候有什麼感應?歷代讀誦受持、為人演說有那些徵驗?這段裡面所講的就是給我們做見證,說明這部經靈驗的事實,啟發我們自己的信心。

古德有編一個小冊子,好像我們圖書館也有,《華嚴持驗記》、《法華持驗記》,這部書《大藏經》裡頭有,但是也有單獨流通的本子。

這本子裡面就是記載歷代讀誦受持《華嚴》、《法華》的感應,記載這些事實。

在此地我們只能夠略說說。

  說到感通,《大成》裡面舉的有一位李山龍,他是以《法華經》為日課。

一般在家同修當然還要離不了世間瑣碎的這些事務,不能像從前寺院裡面那些大德們,他們是有充分的時間來讀誦受持。

這位李居士他一天念兩卷,一天念兩卷我們一想就曉得,早晚課誦,早晨念一卷、晚上念一卷,這是他一生的課誦,從無間斷。

實在講佛法裡面常常講精進,精進則有功,這個功課不在多,這是初學的同修特別要記住,在有恆。

譬如我們念佛,我們用的功夫只持個十念,早課念十聲佛號,晚課也念十聲佛號,這十念法你要一生都不間斷,這就叫功夫。

今天高興念一萬聲,明天不高興念二千聲,或者忙的時候我就少念一點,哪天我再來補一補!這就錯了,這個沒功夫。

這跟唱戲是玩票的,這不是科班出身的,這玩票的,靠不住的。

所以初學功課不能訂得太多,訂得太多你以後會退心的,你自己漸漸會受不了。

所以這課誦是愈簡單愈容易受持。

譬如很簡單的功課,做了三年、五年再加一點點,不要加得太多,這就叫精進。

有加沒有減,有進沒有退,這樣就好。

譬如說以《法華經》為功課,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法達禪師,那人家出家人一天念一部當然沒問題,一天念一部,念三千部也要十年的時間。

  平常一天兩卷就算不錯了,早晨念一卷、晚上念一卷,一生不間斷。

他以後死了,死了以後也是被那些小鬼帶去見閻王,閻王知道他的《法華經》念得很好。

諸位要曉得,經念到有感應,不是說開悟之後,開悟之後那沒有話說。

沒悟之前經念得熟,熟得就像自己平常講話一樣,而不是念別人的,是念自己的文章,要念到這樣熟就有感應。

由此可知,遍數不多經是生疏的。

閻王曉得他的《法華經》念得熟、念得好,請他念經。

在餓鬼道裡面,他誦《法華經》,許多的餓鬼都能夠免了苦難,聞經度苦。

但是在此地諸位要記著,剛才我說過了要熟,熟到跟自己講話一樣,才能傳神,才能念了之後叫人家聽到心裡面受感動,不到這個程度不行。

念經的時候,我們要記住,佛在《金剛經》裡面講的原則,並不是只限於受持《金剛經》要守那個原則,佛說的那個原則是對受持一切經所說的,心行與經義要相應,這個叫念經。

正是《般若經》裡面所講的「依文字起觀照」,這樣才能夠入實相。

  《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受持的方法有三要領,「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這是讀誦受持的三要領,讀一切經都要懂得這個道理。

這樣讀誦,給諸位說,就度無量眾生。

你一個人關起門來念經,你用這種方法念經,「沒有,我沒有度眾生!」但是你要曉得,你在這裡念經,有許多的鬼神你肉眼看不到,他到這來聽經,他在這裡聞法得受用,走了,怎麼說不度眾生?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度眾生,講經的時候人多這度眾生。

還有鬼神,鬼神的數目字比我們人的聽眾要多得多,這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

心地愈清淨、愈誠敬感應的力量愈大,心裡面要雜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雜著這些東西來讀誦、來演講,那鬼神就不來聽,鬼神都跑掉了,為什麼?不清淨。

所以總在清淨心,才能與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不但與一切眾生,而且與十方諸佛菩薩感應道交。

這是我們一再強調的清淨心,要緊!   這個李居士被閻王請去,請去了七天,又把他送回來。

這是他自己回來之後,敘說閻王請他在鬼道裡面誦經度眾的事情。

像這些事情,《感通記》裡頭很多,這說的都是古人的。

現在我們看看都不大相信,好像我們看那些傳奇小說一樣,看《聊齋》一樣,縱然是相信也是半信半疑。

為什麼?超出我們的常識了。

尤其現代是樣樣都在講科學,科學的精神就是要有證據,這些傳記擺在我們面前,拿不出證據出來來證實這個事實是正確性,所以很難取信於人。

如果說我們學佛的人不妄語,想想這個話也未必可靠,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學佛的人天天都打妄語,自己是個學佛的人,自己也打妄語,確實是難以相信。

除非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我們自己親見的,親眼見到的,這才相信。

大專講座裡講「十四講」的教材,末後一段舉這五馬的比喻,那個裡頭只舉了四條,這個五馬喻是佛經裡面的。

這第四個比喻,就是親眼見到了才相信。

這還是有救,見到之後能相信,還是有救。

就怕是親眼見的也不相信,那簡直沒救了。

第五種馬就是這樣的,你用馬刺去刺牠,刺牠牠痛極了,牠還是不走路,牠躺下來,那有什麼辦法?這就是這一類的人。

  如果諸位要是留意,凡是學佛的同修,在自己一生當中一定有感應,一定自己有親自見到鬼神這一類的。

我所曉得的,確實遇到鬼神、遇到佛菩薩而回過頭來信佛的人很多,很多人都有這種感應。

學佛了以後,這些感應都沒有了,於是乎心裡面就懷疑,我在初學的時候有感應,現在愈學愈沒有,是不是我退轉,佛菩薩再也不顯靈給我看?我就遇到很多這樣的同修來問我,是不是自己退心,是不是自己退轉不行了?諸位一定要知道,感應道交的事情不是常常有的,為什麼?這不是一個常事,這是非常之事。

非常之事要變成常常有,那個麻煩就大了,著魔了。

這些事情在什麼時候有?第一個就是引你入佛門,諸佛菩薩偶爾示現,那真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得度之。

  朱鏡宙老居士今年九十二歲,現在還在台中,最近我聽說他身體不太好,行動不太方便,住在台中北屯正覺寺,他住在那個廟裡頭,大概住了差不多有十年。

他告訴我學佛的因緣,他年輕的時候見到怪事很多,我那個時候剛剛接觸佛法,到他那裡去,他就講故事給我聽,講他自己所遇到的事情。

他是一個學經濟的、學財政的,拿現在的話就是學科學的,不相信有鬼神。

在抗戰期間當中他在重慶,晚上就遇到鬼。

他是跟朋友在一塊打牌,在一塊玩,玩到夜很深,一、二點鐘散了才回去。

那個時候的後方跟我們台北不一樣,電燈沒有這麼亮,尤其是路燈,路燈一般的燈泡都是二十燭光的,哪有現在的水銀燈照得這麼亮?而且每一盞燈距離都很遠,只是能夠看出一條路就是。

  他回去在路上就遇到前面走著一個女人,但是自己也沒有起個念頭,只看到前頭有個女人在前面走。

這樣一走,路當然很長,走了差不多半個小時的樣子,他忽然覺得,夜這麼深了,怎麼會有一個女人婦道人家晚上出來?這愈想愈不對,想得身上寒毛直豎。

再仔細一看,那個人有上身沒有下身,嚇得一身冷汗。

這出了一身冷汗再仔細一看,人沒有了。

不是偶爾見到這個就沒有了,跟他一塊走了半個鐘點。

他說他相信佛法,從遇到這個才相信的。

所以他跟我講,那個女鬼一定是觀世音菩薩現身來度他的,來接引他的,他要不見到這個他不會相信。

所以親自見到這回事情,以後再把它想想,小的時候所聽的家鄉裡面那些故事,一連串起來,覺得這個大有道理,這才研究佛法。

所以各個人的機緣不相同。

  他還告訴我,說人沒有冤枉死的,生死是有一定的。

這個事情是在抗戰之前,他在江蘇,好像是在揚州,他做過銀行的經理,哪一家銀行我忘掉了,他跟我講的。

他通常也有幾個朋友常常在一塊玩,當中有個朋友走陰差的,晚上一睡覺,神識就到鬼道裡面去辦公去,就上班去,早晨就下班又回來了。

常常就把鬼道裡面的事情,有時幾個朋友們在一塊講來聽聽。

千真萬確的事實,沒有一個是冤枉死的,也沒有一個是屈死的,都有前因後果,就是打仗,那槍子也不會冤枉打死一個人的。

這樁事情就是那個走陰差的,有一次上海的城隍送了一大堆的生死簿,送到好像是揚州,揚州是都城隍,好像那是一個省的省政府一樣,上海那是個縣分的樣子。

這個名冊送他那裡,他看了一看,看了一看發現很奇怪,他說這名字裡頭有五個字、有六個字的。

所以他第二天轉回頭就跟他們幾個人來講,他說昨天收到上海城隍廟送來一堆生死簿,裡頭都是五、六個字的名字好多。

大家都想不通,我們中國人的名字複姓四個字的還有,五個字以上在中國確實是沒有。

可是大概三個月之後,這上海一二八戰爭,大家才覺悟,那是日本人該在那裡死的,冊子都送去了,三個月之前都送去了。

所以他講連打仗都沒有冤枉死的,該死的名冊三個月前送到都城隍那裡去了。

所以哪有冤枉的!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了凡四訓》,才真正相信,「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但是世間人這個命運確實是宿命論,覺悟的人能夠改造命運,真是佛法常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可是求要如理而求、如法而求,不合理、不合法的,在佛門裡面求求不到。

你看遇到雲谷大師之後教給他改造命運,他一一照做,他壽命也延長,本來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活了七十多歲;命裡面沒有兒女,他有一個好兒子。

這是說什麼?沒有的都能求得到,那何況是有的!為什麼世間人不相信?非理非法的去妄求,哪能求得到?不如理、不如法的求,求得到了,給諸位說,那是命裡面有的,並不是求得的。

求得的是命裡面沒有的,自己求得,這才是真正求得的。

佛法任何一部經論都有殊勝的功德,《了凡四訓》這部書,在我們佛法裡面,可以講那是人乘的佛法,最小的道。

可是在我們人間來看,確實不可思議,有這樣殊勝圓滿的果報。

何況大道?哪有求不到的道理!   凡是求不到,感應沒有現前,我們自己一定要反省、要檢點,必定是有障礙,總有哪些地方違背理,或者是不如法,這個感應它才有障礙。

否則的話,它哪裡會有障礙?所以諸位是要求現前的人天福報,依了凡居士、依《感應篇》做就行,你在這一生當中一定可以得到事事如意,有求必應。

如果你要求究竟的大道,了生死出三界,當然最好的是一乘佛法,俗話常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我們取最上乘的,得不到還能得個大乘。

我們念佛的目的、目標定在理一心不亂,理一心得不到還能得個事一心。

立志要大,眼光要遠,下手要切近,最切近的地方來下手,這樣才有成就。

古今這些賢哲他們的感應事蹟實在是太多,不勝枚舉。

感應的事蹟與個人的善根有很大的關係。

有些人一定要從感應裡面才能入門,有些人一聽說這個道理,很有道理,他就接受,就用不著這些感應。

所以絕不是說人人都是一樣的方法。

  朱鏡宙老居士這個方法才幾個人見過?確實我們在台灣也有,有人見過的,比朱鏡宙老居士見的還要真切。

我們以前在信陽街李建興老居士家裡面講經的時候,我們在那裡講過兩年多。

他那一家人見到鬼神的事情很多,而且給諸位說常見,他那個二兒子告訴我,至少見過六次。

在哪裡見的?就是烏來到宜蘭這條路上,他們夜晚開車。

這條路夜晚我也走過兩次,我都沒有遇到過。

他說車走到那些地方,有人在馬路上攔路,招手在攔車,就在馬路當中,這些司機都曉得那是鬼,不是人,如果你要是讓他,這個車就掉下去,就翻到山底下去。

所以他們知道,他們就從他身上就這樣過去。

那不是一個人見到,一車上坐的五個人大家都見到。

李太太他們告訴我的,他們一家人坐在車上都見到,而且見到過好多次。

他說不是人,開過去之後那車再煞車停,你回頭看沒有人。

他相不相信?他還是不相信,有什麼辦法?他相信有鬼,他還是不肯學佛、還是不肯好好的念佛。

朱老居士見過一次,他能夠回過頭來,他在佛法上有這樣殊勝的成就。

這個見那麼多次,只相信真有鬼,他只跟我說真有鬼,我見過好多次,真有鬼。

再叫他學佛?他不幹,從來不聽經,在他家裡講了兩年多經,你看沒有聽過一次。

可見得每個人入佛的機緣不相同。

  在這個註解裡面,還舉了一位出家人道裕法師,他在生的時候念過一千部《法華經》,死了以後這埋在地上,十年以後,遷移墓地,他的舌根不壞。

這也是誦經的一個瑞相。

以後大家把他的骨灰起塔供養。

還有一位叫嚴法華,他俗家姓嚴,也是常誦《法華經》,他平常喜歡放生,也有感應。

這是有一次外出的時候遇到困難,就碰到有一些烏衣人,就是那些鳥,平常他放生的,來送錢給他,送他回家。

這是講常常放生所得的果報。

像這些讀誦受持感應的事蹟,在《高僧傳》裡面,在《居士傳》裡面,在歷代祖師語錄裡面,記載的都很多,我們讀了這些可以幫助我們生起讀誦受持的信心。

但是在此地我特別要奉勸諸位,不可以求感應,為什麼?求感應就有麻煩。

求感應不是沒有,有,不是佛菩薩來,非常可能由那些妖魔鬼怪假借佛菩薩名義來應你,這個事情就麻煩了。

為什麼?諸位要曉得,與佛菩薩感應道交是清淨心中才起感應的。

  心不清淨,心裡面有欲望,不清淨,我心裡想見佛、想見菩薩,苦苦的哀求,「你現個身給我」,這個心就不是清淨心。

不是清淨心,與什麼感應?與妖魔鬼怪感應,這東西很麻煩的事情。

所以有的人見佛是真佛,有的人見佛是魔變的佛,有的人見到的鬼是菩薩現的、化身的,有的人見的鬼是真正的餓鬼。

所以我們修學的要領就是一個清淨心、慈悲心,這個要緊!在清淨慈悲裡面所現的一切相都是好相,心要不清淨、不慈悲,現的一切相都不是好相。

《楞嚴經》可以作證,你看《楞嚴經》後面五十種陰魔,那是五十種類,每一類裡面都是無量無邊,這些境界可以說每位同修、每個修行人都會遇到的。

你要說從初發心到你修行成果,或者到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在這一生當中沒有這些境界,給諸位說,沒這個道理,一定有這個境界。

可是佛教給我們一個原則,境界現前不著相,所謂是「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縱然見到佛菩薩形相也不見怪,為什麼?我們要記住,我們修行目的不是要見個佛相,不是要見個蓮花,要見個什麼瑞相,目的不是這個,目的是求一心不亂。

所以見到種種瑞相還能保持自己的一心不亂,就是好境界,不管他是佛、是魔,一概都不理會,我們自己的心還是定在清淨、平等上,這個境界是好境界。

心裡面一有貪著,我們清淨心失掉了。

諸位曉得,修一心不亂好不容易。

你那個功夫快要成就的時候,一定有這些境界相現前,這種境界相可以說好,也可以說不好。

實際上境界無所謂好不好,境界相現前我們心如如不動了,好相,等於說什麼?佛菩薩來考試的,這一考試通過及格了,確實在境界裡頭不動心,這好相。

如果這個境界相一現前,自己心一動、心一亂了,這個相就不是好相。

由此可知,善與惡是自己內心,不在外境,外境佛也好、魔也好,佛與魔是平等的,沒有什麼差別的。

諸位要懂這個道理,「傳譯感通」才能得受用。

  這段裡面,今天只給諸位介紹的是感通,傳與譯都在「弘傳序」裡面。

因為玄義講的時間相當之長,我記得我們初講的頭幾次,我們講堂人都坐得滿滿的。

大概是玄義講得太久了,好像講了這麼多次都沒有聽到經文,這些同修們受不了,你看我們人數也少了一半,大家都不來了。

玄義我想就講到此地。

「弘傳序」這是經本打開這章就是的,我想我們用最短的時間,不要詳細講,最短的時間給諸位介紹出來。

希望能夠在這,一次講不完,兩次就把「弘傳序」結束掉,然後我們就入經文。

所以頂多再兩次之後我們就讀到經文。

下次我們就用上經本,「弘傳序」一打開,這就經本裡面的第一章。

今天就講到此地。

      #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澳洲淨宗學院∣佛陀教育網絡學院∣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社團法人中華華藏淨宗學會: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1號2樓[地圖] | 線上捐款 TEL:+886-2-27547178 FAX:+886-2-27547262 E-MAIL:[email protected] 隱私權保護政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