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比較直,錯了嗎?學習對人體貼又不失真誠的說話方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太真誠,就會不小心說出真心話,講話太直接,原來也不行! ... 主管直接指出員工的缺失,要求改進,本意是期待員工知錯能改,常是恨鐵不成鋼; ... 說話比較直,錯了嗎?學習對人體貼又不失真誠的說話方式2021-01-1615:00 /陳志恆我常應邀在教師研習中,與各級學校的老師們談如何與家長有效溝通,也就是「親師溝通」。

親師在孩子的教育或教養上,應該是合作關係,而非敵對。

然而,卻常因為溝通表達的不適切,釀成誤解,最後悲劇收場。

【說話太直接,好心被雷親?】前一陣子,有位老師在研習中分享:「我終於明白,如果要有效溝通,就不能太真誠!」 我不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這是老師們的內心話,帶著委屈與無力的;顯見在與家長互動時,吃了不少虧、吞了不少淚。

「如果太真誠,就會不小心說出真心話,講話太直接,原來也不行!」換句話說,有不少人打從心底認為,「有話直說」是一種真誠的表現。

那是一份善意,更是自己的本分,希望透過直接點出孩子或家長的問題,提醒改善。

然而,招來的卻是對方的反感。

類似現象在組織管理中也常見。

主管直接指出員工的缺失,要求改進,本意是期待員工知錯能改,常是恨鐵不成鋼;沒想到,員工卻禁不起責難,不但沒改善,背地裡到處說主管壞話,令主管感嘆「好心被雷親」。

於是,有企業主管告訴我:「現在的年輕人,連一句重話都不能講」。

【你沒有做錯,但卻沒有效果】很久以前,有位母親告訴我,她感到很心寒。

有次接到老師電話,老師說,孩子曾形容自己的母親很難相處,不喜歡媽媽。

繼續追問才知道,孩子告訴老師,媽媽總是管東管西,愛數落、愛挑剔,講話很傷人。

「原來,我在孩子的心中,是這樣的形象呀!」這母親對孩子的大小事,親力親為、盡心盡力,不論是學習或生活常規,勤教嚴管;卻換來孩子的負面感受,內心委屈不已。

我問:「孩子說妳管很多,總是批評、數落,是真的嗎?」「也沒錯啦!可是,孩子犯錯我能不管嗎?我只不過是直接地點出孩子做錯了什麼,要求他改善罷了!我如此用心,難道做錯了嗎?」為了知道更多,我請她舉出生活實例,當孩子犯錯需要被糾正時,她究竟是如何表達的。

聽完後我說:「妳沒有錯,而且,我能感受到,妳對孩子滿滿的愛!於是,愛之深、責之切吧!」母親點點頭,我繼續說:「然而,對青少年而言,卻是無效的!」圖/Pixabay分享facebook【看見行為背後的善意】在人際溝通中,追求效果是比證明對錯還重要的。

於是我問:「妳這麼對孩子說,目的是什麼?」「我希望他知錯能改,不要一錯再錯,要我一再提醒。

」「如果,孩子可以做到,妳說的那樣,有什麼好處呢?」「未來,他才會是個有規矩、有教養的人,而我也能夠比較放心,這樣我就盡到當父母的本分了。

」「我明白了!妳期待孩子能長成一個成熟懂事的人,而如此,妳會知道自己是個盡責的母親。

我很好奇,是什麼讓妳願意如此盡責呢?」「因為,他是我的孩子,我愛他,我是為他好呀!」「那麼,孩子感受到妳的愛了嗎?」「我……我不知道,應該沒有吧!」「如果,今天有其他的表達方式,可以達到改善孩子行為的效果,同時,讓孩子感受到妳的愛,妳願意嘗試嗎?」這母親用力地點點頭。

於是,我與她分享,同樣的意思,可以用「正向聚焦」的話語來傳達,帶給孩子成長與改變的力量;而過去「負向聚焦」的說話方式,即使直接了當,但孩子聽了不舒服,便會心生對抗、拒絕改變。

這母親聽明白了,說她願意試試新的溝通方式。

【依然真誠,只是換個體貼的說話方式】當這位母親向我訴苦時,我可以選擇直白地說出她做錯了什麼,要求她改。

但我知道這麼做,只會讓她感到更無力,因為,她本身就處在沮喪與挫敗之中。

我選擇先肯定她這麼做的正向意圖,看見她的努力與對孩子的愛,讓她感受到被理解,而知道:「我沒有做錯,只是方法需要調整」。

於是,接下來,她會更願意接受我分享的建議。

我沒有直接說出她的問題,代表我不夠真誠嗎?不,我依然真誠——我很想幫助她,更希望她能夠脫困;只是,我得尋求更有效的表達方式,能讓對方感受到力量。

因此,我不只真誠,更帶有一份體貼。

所謂體貼,就是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盡可能貼近並關注他人的內在感受。

背後思考的是:「當我這麼說,對方感受到的是壓力,還是動力?」起心動念仍是想幫助對方,當然不失真誠。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話能感人、亦能傷人】說話是門藝術,有時候甚至得字斟句酌。

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面前的人,此刻的心理狀態如何?他是否有力量去承受那赤裸裸的指責與批評?或者,他其實處在匱乏無力的狀態,內心已經傷痕累累,需要的是更多理解與鼓勵?如果我們願意在說話時,除了真誠,也多一份體貼,多幫對方想一想,說出的話語,究竟是「帶給對方力量」,還是「拿走對方的力量」,這時,你會選擇婉轉且不失善意的表達方式。

要對他人有影響力,話語通常要能帶給他人力量。

當一個人越能感受到被充分理解,而且擁有正面的自我價值,他越願意向對方敞開心胸,越能接受對方的意見或觀點,有效溝通就此發生。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人性剖析孩子母親老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

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

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著有《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等書,為2018年博客來、讀冊百大暢銷書作家。

最新文章最多瀏覽共發表 NaN 篇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延伸閱讀台北/福華粽夏時結端午粽品是值得期待的各種美妙AppleTV+新作:《基地(Foundation)》影集初評台北/「小川西堂」小麵、泡饃風味獨特讓人一試成主顧回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