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的大都市計劃 打造江戶的城鎮| 東京日本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657年的「明曆大火」,徹底改造了江戶的城市構造。

這一場大火幾乎燒燬了江戶市區的60%,幕府決定趁此機會,將江戶的城鎮轉換為防災城市的構造。

首頁 > 日本橋的歷史 > 17世紀的大都市計劃──打造江戶的城鎮 江戶文化 17世紀的大都市計劃──打造江戶的城鎮 0 16世紀末,德川家康入主幕府,江戶只有建於1457年,中世以來的江戶城、因戰亂而荒廢的城邑、港町的聚落和周邊的村子,太過狹小,不敷家康和大批的家臣團居住。

家康首先著手於擴建城堡,為了從江戶灣以船直接將建築木材和倉米等運進城而開闢水路,以城堡工程中挖掘出來的沙土填拓日比谷的海灣。

在城堡周圍配置家臣團的宅邸。

而沿著從城堡的常盤橋門外通往東邊的淺草方向的街道,進行本町的土地區劃。

本町是指「江戶的根本城鎮」,鋪設路寬約12公尺的道路,道路的南北兩側開拓長寬各約120公尺的城鎮用地,讓商人居住在這些城鎮。

金座(貨幣鑄造所)和町年寄(最高級的市政官吏)等的宅邸也沿著本町配置。

家康於1603年成為征夷大將軍,開闢幕府,為了使江戶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展開正式的都市計劃事業。

此事業人稱「天下普請」,對全國的大名徵收各種工程「御手傳普請」的勞役。

主要命令西日本的大名,每千石俸祿提供10名民工,是為千石夫。

此時,挖掘神田山,填拓沙洲和海灘等低矮濕地,建造從濱町至新橋的城鎮所構成的遼闊市區。

此工程中,將用來擴建城廓的水路向東延伸,開闢日本橋川,架設日本橋。

1604年,於日本橋設定五大道的起點。

此外,因為擴建江戶城的工程,將原本位於城廓內和舊城門前的寶田村・千代田村、平河天神・山王社、神田明神・日輪寺等寺院、神社遷移至周邊。

新開拓的土地,除了成為諸大名和旗本(俸祿1萬石以下的武士)的宅邸、遷移神社、寺院的替代用地之外,以日本橋為中心,於其南北舖設貫穿新橋、京橋、日本橋、神田的主要街道,在道路兩旁分配人們居住的城鎮。

尤其是從日本橋南北的通町和室町至神田的地區,和事先開發的本町通,一起成為各國商人和各種工匠集中居住的地區,變成幕府和諸大名調度必須物資和勞役的商人區,相對於山手的武士區,這裡人稱「下町」。

此時設立的城鎮以國名命名為駿河町、尾張町、加賀町、因幡町等,冠上負責工程的大名的國名。

此外,材木町、本石町、鐵砲町、本革屋町、金吹町、紺屋町、桶町等町名,則是因為幕府御用的商人、工匠居住於該地而命名。

由此,到了1640年左右,江戶完成了天下第一城邑的初期建設,而這帶有軍事城市的特性。

當時的江戶市區模樣,能夠從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館藏的《江戶圖屏風》等窺見一斑。

1657年的「明曆大火」,徹底改造了江戶的城市構造。

這一場大火幾乎燒燬了江戶市區的60%,幕府決定趁此機會,將江戶的城鎮轉換為防災城市的構造。

拓擴道路、防火堤防、架設從市區跨越至隅田川東岸的兩國橋、填拓築地地區、鋪設兩國和江戶橋的大道、遷移及重新配置大名和旗本的宅邸、將神社和寺院遷移至周邊地帶等。

結果,江戶的市區擴大,朝18世紀之後的100萬人都市發展。

関連記事 江戶文化 和日本橋有關的人、物、資訊――進一步享受漫步街頭的樂趣 三浦按針 本名WilliamAdams(1564~1620年)。

第一個渡海來到日本的英國人。

身為・・・ 江戶文化 時代訴說江戶文化――主角從武士變成商人 江戶的人口於18世紀前期達到100萬人,但其半數皆為武士和其家人,而其餘一半則是商人。

這幾十萬名武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