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6 醫病溝通「零」距離 - 凱旋心情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因為本身就在醫院工作,所以現實生活中常見醫師和病患家屬溝通的場面,而良好的「醫病溝通」是需要技巧及耐性的,溝通時除了疾病的告知,更要學會如何安撫病患及家屬的 ...   2017/10/26醫病溝通「零」距離   醫病溝通「零」距離   ●護士吳惠菁記得小時候看病時,醫師說的話往往就像聖旨一樣「醫師說要打針就乖乖的去打針;醫師說吃藥我們就聽話的按時吃藥」,在以前父權主義式的醫病關係下,醫病之間不存在著溝通的問題。

醫師往往抱持著「我不會害病人的;病人什麼都不懂;一切由我負責」等父權主義式的想法,再加上醫療資訊的不對等,病人往往對醫師言聽計從,不敢有任何的意見。

醫師與病人的關係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

尚未會面之前,醫師對病人而言是一位具有專業知識的陌生人,僅有的印象來自於醫師簡介等書面資料,或許再加上一些口碑,可是一見面卻必須把自己的所有資料一五一十的告知,造成病人及家屬不敢主動提起,不然就是不知如何進行。

醫療本身就充滿風險性,且因醫、病的立場不同,就醫過程也容易因為缺乏病情瞭解或因病情變化等等,導致雙方容易出現質疑或磨擦,所以醫、病間良好的溝通是很重要的。

當病人成為「病人」時,會對醫療人員有許多期待,希望得到病情說明、有醫護人員表達關懷、疾病得到治療等,甚至許多病人就醫最重要的目的是知道「為什麼我會這樣?」以便往後掌控自我的身體。

因為本身就在醫院工作,所以現實生活中常見醫師和病患家屬溝通的場面,而良好的「醫病溝通」是需要技巧及耐性的,溝通時除了疾病的告知,更要學會如何安撫病患及家屬的情緒讓其接受、配合治療。

如果醫療人員又無法耐心地對病患與家屬說明病情,在雙方無法交集的溝通情境下,很多誤會及衝突就容易產生,所以良好的醫病關係可以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欲建立良好的醫病溝通,必須從「態度」上著手,首先醫療人員應學會「傾聽」。

傾聽是很基礎的技巧,但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造成無法傾聽的原因很多,例如沒時間或怕麻煩,醫護人員因平時工作上的忙碌,常無法專心傾聽病患或家屬的話題,容易影響醫病關係的建立。

所以醫療人員應學習聆聽,同時了解病患或家屬言語表達的真正含意,藉此也可以增加病患或家屬對醫療的信任。

再來就是要有「同理心」,所謂同理心是能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去體會病患的感受。

如果我們能嘗試用同理心去揣測病患對疾病的心境,相信對於醫病關係的提升絕對有幫助。

  現在許多醫院都在致力於推廣提升醫療服務品質,提倡「以病患為導向」的服務模式,因此醫療人員的訓練除了醫療專業的養成外,更應增加人與人溝通的訓練及態度的教育,真正體會醫病關係的重要性,除了執行專業醫療服務外,更要具有同理心、且靈活運用良好的溝通技巧,來增進醫病互動品質,讓雙方的互動更「零」距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