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5G基地台迷思評估大規模MIMO的電磁波效應| 雜誌 - 聯合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規模多輸入多輸出(Massive MIMO)技術,如同毫米波與小型基地台技術,被視為實現未來5G網路的關鍵推手。

這項技術採用由幾十個子元件構成的天線陣列 ... 快訊 本土連6天破3萬!本土+3萬4126例較上周上升29% 14:08 udn 雜誌 知識科技 破解5G基地台迷思評估大規模MIMO的電磁波效應 2021-11-0809:06 聯合新聞網/ CTimes零組件 圖二:新型電磁場測量方法的現場驗證情景。

(source:imec/GhentUniversity) 【作者:愛美科提供】 大規模多輸入多輸出(MassiveMIMO)技術,如同毫米波與小型基地台技術,被視為實現未來5G網路的關鍵推手。

這項技術採用由幾十個子元件構成的天線陣列,而這些元件能控制無線電波束,並傳輸到行動裝置使用者的確切位置,進而大幅提升資料傳輸率和訊號覆蓋範圍,甚至當使用者不在天線傳輸的視線範圍內,或是在出現大量反射的(室內)網路使用情境中,效能皆然。

導入這些全新的無線網路技術必定要開發出新方法,來建模並預測其所帶來的電磁場暴露(electromagneticfieldexposure)。

到目前為止,計算行動網路所發射的電磁波都還算簡單易懂,主要考量兩項參數,亦即使用者與天線的相對位置,以及天線的無線電訊號方向(輻射場型)。

不過呢,可控的無線電波束也增加了這些計算的複雜度。

想像個情景,有兩個人同坐在某公園的一張長椅上,在3G或4G時代,兩人會從頭到腳暴露在附近行動網路天線所發射的電磁波之下。

但如果是在大規模MIMO基地台的使用情境呢,每個人會因為波束控制(beamsteering)效應而感受到完全不同的電磁波暴露等級,就算彼此僅僅相隔幾十公分。

本文將介紹一些新型工具和模型來評估大規模MIMO系統的電磁波暴露效應,並與現有方法進行比較。

同時分享歐洲首場3.5GHz大規模MIMO現實試驗所使用的電磁波測量方法,提供更多相關資訊。

最後,更首度嘗試解釋這些試驗所得的數據,採納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的電磁波暴露標準。

大規模MIMO的成功密技:預編碼設計 4G時代,天線通常由涵蓋角度為120度的單一波束發射訊號。

然而,採用大規模MIMO技術的5G網路卻預先考量了每位使用者的空間通道(spatialchannel)。

運用複雜的預編碼技術,能夠調變無線電訊號的振幅與相位,進而控制波束導向至特定方向,因此能夠提供使用者個人熱點。

這些測量結果指出,與智慧型手機進行互動的網路使用者—他們因此使用了專用的5G無線電波束,可能會接受到較高的(局部)電磁波數值。

不過,未使用5G的網路使用者(平均來說)其所承受的電磁輻射似乎比4G網路還要來得少。

換句話說,5G有可能降低全球行動網路的電磁波暴露,尤其5G技術在導入之初,就被視為重新思考並優化整體網路的契機,還可望降低特定天線發射的輻射。

儘管如此,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例如,目前的試驗都是在實驗專用網路上進行,使用的都是早期版本的5G技術,不僅使用者數量少,資料流量也有限。

然而,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旅遊限制解禁,未來實驗將在已啟用商用5G的澳洲和瑞士進行。

藉此提供更多的精準數據,對進一步開發與改良5G技術來說至關重要。

為了進一步瞭解這些預編碼機制,並評估其對產生電磁場的影響,愛美科在比利時根特大學設置的WAVES研究團隊進行了幾次模擬,並在其實驗室中驗證所取得的數據。

他們模擬了工業的室內使用情境,不僅塞滿了金屬物品,還在5G天線與19位虛擬使用者之間額外放置一塊金屬片。

基於測試目的,該實驗的大規模MIMO基地台提供每位使用者36個天線元件。

圖一:為了評估大規模MIMO系統的電磁場暴露效應,愛美科實驗在占地15mX40mX5m的工業室內場景中設置了水泥牆和理想電導體(PEC)散射體,並採用3.7GHz頻段、6x6陣列且天線空間分隔的大規模MIMO基地台,虛擬使用者(用戶端設備)共計19人。

(source:imec/GhentUniversity) 該實驗研究了三種預編碼策略:等效增益(equalgain)傳輸、最大比率(maximumration)傳輸與強制歸零(zeroforcing)。

結果顯示,每種預編碼策略都能有效產生個人熱點或無線電波束,行動網路就算在嚴峻的條件下,也能實現優異的傳輸效能。

同時,大規模MIMO技術採用以使用者為主的運作方法,似乎也讓電磁場暴露的測量變得更加難以預測。

如前所述,在3G或4G的使用場景,電磁場的暴露主要依據使用者與天線的距離以及無線電訊號的方向而定。

但就5G來說,使用者與智慧型手機的互動也成了重要因素。

因此,目前全球對無線網路電磁波生成所知的一切已不再適用了。

測量電磁場暴露最大值與平均值的新方法 因此,WAVES研究團隊改造了現有的混合式射線追蹤技術,開發出新工具和模型來準確測量與評估大規模MIMO系統對人體局部與整體所產生的電磁場暴露影響。

大規模MIMO網路使用兩種波束來調校無線電訊號的方向至使用者的位置,包含用來確認使用者位置的控制波束,以及實際的使用者波束。

為了準確計算5G的電磁場數值,必須檢查並核算這兩種波束。

WAVES研究成員找到了一種新方法來確定電磁場暴露的最大值與平均值,其中,暴露的最大值透過詳細記錄控制波束,隨後乘以X倍來定義,舉例來說,如果計算者假設只有單一使用者獨佔該訊號,則乘以100%。

為了實現這項計算方法,通常必須進行詳細的帶內測量,在本實驗中,就是3.5GHz頻段,藉此確定控制訊號與使用者訊號的參數。

儘管現在的計算方法通常需要原電信商提供這些參數,WAVES研究團隊已成功找到方法來自行計算。

根據計算結果就能重建出目標訊號,然後再算出暴露最大值與平均值。

該研究團隊發現,利用典型的頻譜分析儀,他們不需電信運營商就能獨立完成計算,不僅所需的資料量小,還能達到成本效益(因為頻譜分析儀比起現有的專用方案,價格低了數倍)。

而且這套方法還能用來計算3G、4G和5G網路。

經過一系列的實驗(包含檢測實驗室實驗與兩次現場實驗),這項新方法已獲得證實,其測量結果與運用更高單價的儀器測得的數值相符。

現場測試:德國杜賽道夫與法國里爾 :為了確認實驗結果,該研究團隊在德國杜賽道夫與法國里爾的5G測試場域進行了幾項實驗,評估了各種不同場景,從一般通話、視訊通話,到提升網路負載至理論最大值。

在距離5G基地台60~70公尺的地方,這些實驗記錄了以下電磁場輻射等級: 一般通話:0.3V/m(平均值)~5.5V/m(最壞情況) 視訊通話:0.3V/m(平均值)~5.4V/m(最壞情況) 最大網路負載:3.7V/m(平均值)~5.3V/m(最壞情況) 這些測量結果指出,與智慧型手機進行互動的網路使用者—他們因此使用了專用的5G無線電波束,可能會接受到較高的(局部)電磁波數值。

不過,未使用5G的網路使用者(平均來說)其所承受的電磁輻射似乎比4G網路還要來得少。

換句話說,5G有可能降低全球行動網路的電磁波暴露,尤其5G技術在導入之初,就被視為重新思考並優化整體網路的契機,還可望降低特定天線發射的輻射。

(本文由愛美科授權提供;作者WoutJeseph教授任職於愛美科WAVES研究團隊/編譯:吳雅婷) 2021.11月(第360期)生態系策略:加速邁向智能化 【欲閱讀此篇更完整的內容及更多精彩報導,詳見《CTIMES》網站】 2021最失望與2022最期待的五大科技 揮別2021年,2022年已經到來。

揮別新冠疫情的陰霾,半導體產業依然繼續穩步向前邁進。

從2021年到2022年,有哪些令人失望與值得期待的科技趨勢呢?CTIMES編輯團隊也特別挑選整理了五大最失望與最期待的科技趨勢,且聽本刊編輯部為各位讀者細說道來。

2022-01-1115:11 Web3.0左右數位貨幣發展元宇宙與加密產業密切聯繫 根據一份《加密貨幣市場現狀及未來》研究報告,由2021年區塊鏈產業發展分析,將數位貨幣市場以Web3.0應用加以分類,指明了數位貨幣未來將著重於DeFi(分散式金融)、NFT(非同質化代幣)、GameFi、DAO(分散式自治組織)及其他重點應用區塊。

2022-08-1410:44 關於台積電的2奈米製程,我們該注意什麼? 在十年之前,談2奈米(nm)製程晶片的量產,那簡直就像天方夜譚,幾乎是難以想像的生產技術。

但如今,台積電已經正式宣布了量產時程,這個原本市場以為不可能的晶片製程技術,將會在2025年正式量產。

2022-08-1410:44 節能降耗勢在必行寬能隙半導體發展加速 電源與能源管理對人類社會未來的永續發展至關重要。

由於全球能源需求正在不斷成長,因此必須控制碳排放,並將氣溫上升控制在1.5度以下,減排對此非常重要,但要實現這些要有科技的支援,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2022-08-1410:43 功率半導體元件的主流爭霸戰 功率半導體元件與電源、電力控制應用有關,特點是功率大、速度快,有助提高能源轉換效率,多年來,功率半導體以矽(Si)為基礎的晶片設計架構成為主流,碳化矽(SiC)、氮化鎵(GaN)等第三類半導體材料出現,讓功率半導體元件的應用更為多元,效率更高。

2022-08-1410:43 非銅金屬半鑲嵌製程實現窄間距雙層結構互連 imec展示全球首次實驗示範採用18nm導線間距的雙金屬層半鑲嵌模組,強調窄間距自對準通孔的重要性,同時分析並公開該模組的關鍵性能參數,包含通孔與導線的電阻與可靠度。

2022-08-1410:43 共0則留言 規範 發布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More 零組件雜誌以「全球中文文化性」為編輯觀點,來報導相關電子零組件之設計應用、生產製造與行銷通路,是一份提供電子零組件完整解決方案的產業知識媒體。

航海家號最後的冒險 寄生蟲研究樂園 精神創傷外遺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