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作」怎麼「做」? – 李丁讚教授 -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但是,怎麼讓知識連結個人生命與社會責任呢?「實作」幾乎是所有人的共同答案。

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改革,幾乎都是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

Skiptocontent 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學院 Postauthor:cgewp Postpublished:2017-08-03 Postcategory:教學方法/通識兩三事 Postcomments:0Comments   一、當前大學教育的困境:「知識」與「生命」和「社會」隔絕   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地球面臨各項重大危機,從氣候變遷、資源耗竭、貧富不均、到恐怖主義橫行等,人類幾乎束手無策。

  但在這箇危機當中,世界各大學也都很努力在思索,為什麼當前的人類知識無法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過去兩三百年來,透過學院知識系統的累積,人類已經發展出極度精緻、複雜的科技文明,每天似乎都在「進步」。

但弔詭的是,我們卻也一步步地陷入「自我毀滅」當中。

  綜合各地的反省,所有的重要大學的知識菁英幾乎都一致指出,目前大學的知識體系之所以無法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其中最關鍵的原因之一是,學院的知識系統已經和個人的生命經驗斷裂,也無法啟發學生的社會責任與關懷,而變成一個獨立發展、自我組織的「知識系統」。

  因此,所有的改革者幾乎都一致指出,我們要從新改造大學教育,讓「學院知識」與「個人生命」以及「社會責任」重新連結。

一方面要學生進行反思:這些「客觀」知識對他/她個人「主觀」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另一方面也要扣問,知識對社會有什麼義務和責任,以及我們如何讓知識幫助社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但是,怎麼讓知識連結個人生命與社會責任呢?「實作」幾乎是所有人的共同答案。

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改革,幾乎都是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

底下簡要說明,在方法上,我們如何透過「實作」來進行對「個人」與「社會」的連結呢?也期待其他人從自己的學科觀點,提供更具體的經驗觀察和反思,一起努力來「定義」並「豐富」實作的概念。

二、透過實作連結個人生命   對絕大多數的台灣大學生來說,知識是一個客觀的系統,是一個等待我們來學習、摸索的客體,跟個人生命經驗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正因為跟個人生命沒有連結,知識是很外在的,除了極少數對知識本身就有熱情外,大部分學生對「學習」本身都缺乏興致,更不知所學為何,這是大學生學習低落的根本原因之一。

  可是,如何把「客觀」的知識變成「主觀」的經驗呢?這箇轉化過程,除了學生本身之外,任何人都無法做到。

這是每個老師都必需知道的第一個道理。

這樣,我們才能適當地幫助學生進行連結與轉化的工作。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學習要從「被動」變成「主動」。

更具體地說,學生不只是「聽」,而且要「說」;不只是「讀」,而且要「寫」。

  「說」與「寫」的教育意義,與「聽」與「讀」完全不同,前者的主體是「學生」,而後者則是「教師」。

如果學生一直都只是聽老師講課,或是閱讀教材,知識會一直停留在客觀的層次。

一直到學生自己親身去嘗試,把所聽到、所讀到的知識,從個己的生命經驗出發,用「說」或/和「寫」的方式來評論所學到的知識,特別強調這些知識對自己的意義和價值。

在「說」或「寫」的「實作」當下,知識才開始由外在轉化為內在。

  「說」與「寫」看來只是簡單的動作,但這是所有人文性課程的根本,也是這些課程的最主要的實作內涵。

更進階的實作,包括對「身體」的實際操演,我會再另一篇文章──〈經典與通識〉中討論。

這裡我要強調的是,我們對生命的定義、對價值的選擇、對是非的判斷,對人際關係的看法,甚至對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等基本情緒的體悟與感知,都是在身體實際參與的過程中「生產」出來的。

「說」與「寫」絕不只是一種機械式「表達」,更是「創造」生命內在的源頭。

三、透過實作啟迪社會責任與關懷   連結社會的功夫,需要更多的操練與準備。

首先,在真正進入社會實作前,必需有一門準備性課程,讓學生對未來想要進入的產業類別(或文化單位、政治部門、或社會團體等)能夠獲得基本的圖像,對廠商/組織內部的運作,有清楚的認知。

最重要的是,對於這箇產業所面臨的問題或困境,一定要有宏觀的分析與圖像,尤其這箇產業的世界最新趨勢,更要有整體性的介紹,讓學生清楚,我們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在這門準備性課程中,最重要的任務是,如何啟迪學生對社會的關心與責任,以及提升參與和投入的熱情。

這箇任務不簡單,絕不是單純的口號或講一些空洞的言辭可以達成。

我的經驗是,如何把學生個人的專業與社會或產業的問題連結,進而對以下問題進行反思與扣問:我的知識可以為這箇產業/社會作什麼?能夠如何幫助產業/社會解決問題,甚至進行創新,做出對產業或社會具有價值的貢獻。

這是一個不斷扣問、反思的過程,老師必需很認真帶領學生進行這項探索,一直到,學生真正體會,她/他所學的知識的確對這箇社會是有幫助的,他對社會的關懷和承諾就會明顯提升,也期待趕快進入社會進行實作。

  在完成這些基本課程和訓練後,學生就可以進入實習場域進行實作。

很多學科有一些核心的技術,有些學科對技術的要求並不那麼明顯,隨著學科性質的不同,實作的重點當然也會不一樣。

但我要強調的是,不管技術多重要,技術的學習永遠只至實習的一環,可能很重要,但絕不是全部。

除了技術之外,(至少)同樣重要的是,讓學生對所實習的廠商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並把這箇認識連結到整個產業生態,讓她/她能夠看到這箇個別產商/產業的問題與缺點,也能夠開始思考如何運用她/他的知識來回應這些問題,進而產生一種「願力」,願意積極投入來協助這箇問題的解決,這才是實作/實習的關鍵所在。

  除了用宏觀的視野嘗試來釐清問題外,「倫理」也是實習很重要的內涵。

大學教育不能繞過的基本問題是,這箇產業對社會的價值何在?它(應該)有什麼樣的倫理守則?她會創造社會成本,造成社會的負擔嗎?它對人類真的有意義嗎?未來應該怎樣發展,才對人類更有價值的?我這些理想可以貢獻什麼? 四、結語   實作,是一個探索的過程,透過這箇過程,學生學習如何把知識的向度打開,進而與個人生命和社會責任相連結。

在這箇連結過程中,我們不只用知識來幫助個人與社會成長,也用個人與社會的經驗,來進行對知識的反思,讓知識更豐富、更具人性。

這是一個相互辯證的過程,生命、社會與知識都因這箇辯證而變得鮮活起來,學習也會因此而更加有趣。

我認為,這正是大學教育的真正價值。

李丁讚教授 清華大學人社院學士班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網站搜尋- Searchfor: -文章與作品列表- -通識兩三事近期文章-歷史的線索–從圖像解讀十八世紀的英國2021-07-19歷史的線索–從圖像解讀十八世紀的英國蕭智尹/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在傳…世事波上舟–林基興助理教授2021-07-19世事波上舟林基興/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我必須坦承,在課程的一開始,我對…預防新冠病毒的觀念–林基興助理教授2021-07-12預防新冠病毒的觀念林基興/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摘要新冠病毒來襲,自保之…從行動中學習:「地利人和」─旅讀新竹自然與人文歷史課程紀要2021-07-12從行動中學習:「地利人和」─旅讀新竹自然與人文歷史課程紀要授課教師通識中… CloseMenu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