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学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维也纳学派是发源于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个学术团体。

其成员主要包括领袖人物石里克、鲁道夫·卡尔纳普、纽拉特、赫伯特·费格尔(英语:Herbert Feigl)、 ... 维也纳学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维也纳学派(德語:WienerKreis),1920年代发展出来的一个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学派。

维也纳学派是发源于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个学术团体。

其成员主要包括领袖人物石里克、鲁道夫·卡尔纳普、纽拉特、赫伯特·费格尔(英语:HerbertFeigl)、汉恩、伯格曼、弗兰克、韦斯曼(英语:FriedrichWaismann)、哥德尔,等等。

他们多是当时欧洲大陆优秀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

他们关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成果(如数学基础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并尝试在此基础上去探讨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等问题。

受到19世纪以来德国实证主义传统影响,加上在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思想启示下,维也纳学派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传统的见解。

大致来说,他们的(除哥德尔)中心主张有两点:一,拒绝形而上学,认为经验是知识唯一可靠来源;二,只有通过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才可最终解决传统哲学问题。

20年代末以来,维也纳学派通过组织一系列国际会议与发行丛书,与欧美思想相近学者(如德国的柏林学派与波兰华沙学派)相联系,而逐渐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逻辑实证主义[1]运动。

然而,随着30年代中起纳粹在欧洲兴起,学派中的犹太的学者受到迫害,导致不少重要成员被迫逃亡海外。

及至1933年汉恩病逝,1936年石里克遇刺身亡,维也纳学派最终走向解散的结局。

尽管如此,逻辑实证主义思想却因此得在英美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并促成了二战后分析哲学[2]成为英语世界的学术主流。

目录 1研究書目 1.1原始文献 1.2二次文献 2外部链接 3注释 研究書目[编辑] 原始文献[编辑] Carnap,Rudolf."ÜberwindungderMetaphysikdurchLogischeAnalysederSprache"inErkenntnis,vol.2,1932(Englishtranslation"TheEliminationofMetaphysicsThroughLogicalAnalysisofLanguage"inSarkar,Sahotra,ed.,Logicalempiricismatitspeak:Schlick,Carnap,andNeurath,NewYork :GarlandPub.,1996,pp. 10–31) Neurath,OttoandCarnap,RudolfandMorris,CharlesW.FoundationsoftheUnityofSciences,vol.1,Chicago :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9. WissenschaftlicheWeltauffassung.DerWienerKreis,1929.EnglishtranslationTheScientificConceptionoftheWorld.TheViennaCircleinSarkar,Sahotra,ed.,TheEmergenceofLogicalEmpiricism:from1900totheViennaCircle,NewYork :GarlandPublishing,1996,pp. 321–340 Stadler,FriedrichandUebel,Thomas(eds.):WissenschaftlicheWeltauffassung.DerWienerKreis.Hrsg.vomVereinErnstMach(1929).Reprintofthefirstedition.WithtranslationsintoEnglish,French,SpanishandItalian.Vienna:Springer,2012. Stöltzner,MichaelandUebel,Thomas(eds.).WienerKreis.TextezurwissenschaftlichenWeltauffassung.Meiner,Hamburg,2006,ISBN 3-7873-1811-9.(AnthologyinGerman) 二次文献[编辑] Arnswald,Ulrich,Stadler,FriedrichandWeibel,Peter(ed.):DerWienerKreis–AktualitätinWissenschaft,Literatur,ArchitekturundKunst.Wien:LITVerlag2019.ISBN 978-3-643-50937-6 Ayer,AlfredJules.Language,TruthandLogic.London,VictorGollancz,1936. Ayer,AlfredJules.LogicalPositivism.Glencoe,Ill:FreePress,1959. Barone,Francesco.Ilneopositivismologico.RomaBari:Laterza,1986. Bergmann,Gustav.TheMetaphysicsofLogicalPositivism.NewYork:LongmansGreen,1954. Cirera,Ramon.CarnapandtheViennaCircle:EmpiricismandLogicalSyntax.Atlanta,GA:Rodopi,1994. Damböck,Christian.Nachwort(PDF).Damböck,Christian(编).DerWienerKreis–AusgewählteTexte.Stuttgart:Reclam.2013:227–244[2021-03-21].(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0-11-25)(德语).  Frank,Philipp:ModernScienceanditsPhilosophy.Cambridge,1949. Friedman,Michael,ReconsideringLogicalPositivism.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 Gadol,EugeneT.RationalityandScience:AMemorialVolumeforMoritzSchlickinCelebrationoftheCentennialofhisBirth.Wien:Springer,1982. Geymonat,Ludovico.LanuovafilosofiadellanaturainGermania.Torino,1934. Giere,RonaldN.andRichardson,AlanW.OriginsofLogicalEmpiricism.Minneapolis: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97. Haller,Rudolf.Neopositivismus.EinehistorischeEinführungindiePhilosophiedesWienerKreises.WissenschaftlicheBuchgesellschaft,Darmstadt,1993,ISBN 3-534-06677-4.(German) Holt,Jim."PositiveThinking"(reviewofKarlSigmund,ExactThinkinginDementedTimes:TheViennaCircleandtheEpicQuestfortheFoundationsofScience,BasicBooks,449pp.),TheNewYorkReviewofBooks,vol.LXIV,no.20(21December2017),pp. 74–76. Kraft,Victor.TheViennaCircle:TheOriginofNeo-positivism,aChapterintheHistoryofRecentPhilosophy.NewYork:GreenwoodPress,1953. Limbeck,ChristophandStadler,Friedrich(eds.).TheViennaCircle.TextsandPicturesofanExhibition.Münster-Berlin-London2015.ISBN 978-3-643-90649-6 McGuinness,Brian.WittgensteinandtheViennaCircle:ConversationsRecordedbyFriedrichWaismann.Trans.byJoachimSchulteandBrianMcGuinness.NewYork:Barnes&NobleBooks,1979. Parrini,Paolo;Salmon,WesleyC.;Salmon,MerrileeH.(ed.)LogicalEmpiricism–HistoricalandContemporaryPerspectives,Pittsburgh:UniversityofPittsburghPress,2003. Reisch,George.HowtheColdWarTransformedPhilosophyofScience :TotheIcySlopesofLogic.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5. Rescher,Nicholas(ed.).TheHeritageofLogicalPositivism.UniversityPressofAmerica,1985. Richardson,AlanW."TheScientificWorldConception.LogicalPositivism",in:T.Baldwin(Hg.),TheCambridgeHistoryofPhilosophy,1870–1945,2003,391–400. Richardson,AlanW.andUebel,Thomas(ed.).TheCambridgeCompaniontoLogicalEmpiricism.Cambridge,2007. Salmon,WesleyandWolters,Gereon(ed.),Logic,Language,andtheStructureofScientificTheories:ProceedingsoftheCarnap-ReichenbachCentennial,UniversityofKonstanz,21–24May1991,Pittsburgh:UniversityofPittsburghPress,1994. Sarkar,Sahotra.TheEmergenceofLogicalEmpiricism:From1900totheViennaCircle.NewYork:GarlandPublishing,1996. Sarkar,Sahotra.LogicalEmpiricismatitsPeak:Schlick,Carnap,andNeurath.NewYork:GarlandPub.,1996. Sarkar,Sahotra.LogicalEmpiricismandtheSpecialSciences:Reichenbach,Feigl,andNagel.NewYork:GarlandPub.,1996. Sarkar,Sahotra.DeclineandObsolescenceofLogicalEmpiricism:Carnapvs.QuineandtheCritics.NewYork:GarlandPub.,1996. Sarkar,Sahotra.TheLegacyoftheViennaCircle:ModernReappraisals.NewYork:GarlandPub.,1996. Spohn,Wolfgang(ed.),ErkenntnisOrientated:ACentennialVolumeforRudolfCarnapandHansReichenbach,Boston: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91. Stadler,Friedrich.TheViennaCircle.StudiesintheOrigins,Development,andInfluenceofLogicalEmpiricism.NewYork:Springer,2001.–2ndEdition:Dordrecht:Springer,2015. Stadler,Friedrich(ed.).TheViennaCircleandLogicalEmpiricism.Re-evaluationandFuturePerspectives.Dordrecht–BostonLondon,Kluwer,2003. Uebel,Thomas.VernunftkritikundWissenschaft:OttoNeurathundderersteWienerKreis.Wien-NewYork2000.(German) Uebel,Thomas,"OntheAustrianRootsofLogicalEmpiricism"inLogicalEmpiricism–HistoricalandcontemporaryPerspectives,ed.PaoloParrini,WesleyC.Salmon,MerrileeH.Salmon,Pittsburgh :UniversityofPittsburghPress,2003,pp. 76–93. 洪謙:《邏輯經驗主義論文集》(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

韓林合編:《洪謙選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维也纳学派 维基语录上的维也纳学派语录 InstituteViennaCirc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iennaCircleSocie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iennaCircleFoundationAmsterda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omasUebel,"ViennaCircle",TheStanfordEncyclopediaofPhilosoph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注释[编辑] ^LogicalPositivism ^AnalyticPhilosophy 查论编知识论学者 托马斯·阿奎那 希波的奥古斯丁 威廉·阿尔斯顿(英语:WilliamAlston) 罗伯特·奥迪(英语:RobertAudi) A.J.艾耶尔 乔治·贝克莱 劳伦斯·邦久(英语:LaurenceBonJour) 勒内·笛卡尔 爱德蒙德·葛梯尔 阿尔文·戈德曼(英语:AlvinGoldman) 纳尔逊·古德曼 保罗·格莱斯 大卫·休谟 伊曼努尔·康德 索伦·克尔凯郭尔 索尔·克里普克 约翰·洛克 G.E.摩尔 罗伯特·诺齐克 阿尔文·普兰丁格 柏拉图 希拉里·普特南 托马斯·里德 P.F.斯特劳森 W.V.O.蒯因 伯特兰·罗素 维特根斯坦 尼古拉斯·沃特斯多夫(英语:NicholasWolterstorff) 维也纳学派 理论 真理融贯论 建构主义认识论(英语:Constructivistepistemology) 情境主义 决定论 经验主义 进化知识论(英语:Evolutionaryepistemology) 可谬论 女性主义知识论(英语:Feministepistemology) 信仰主义 基础主义 发生认识论(英语:Geneticepistemology) 整全观 无限主义(英语:Infinitism) 固有观念说(英语:Innatism) 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英语:Internalism_and_externalism) 朴素实在论(英语:Naïverealism) 自然主义知识论(英语:Naturalized_epistemology) 现象主义 实证主义 还原主义 可靠主义(英语:Reliabilism) 表现实在论(英语:representativerealism) 理性主义 怀疑论 理型论 先验观念论(英语:Transcendentalidealism) 均变论 概念 先验 分析 分析-综合区别 信念 因果 常识 陈述性知识 探索性思考(英语:Exploratorythought) 葛梯尔问题 理由(英语:Theoryofjustification) 知识 归纳 客观性 归纳问题(英语:Problemofinduction) 他心問題 知觉 命题 回溯论证(英语:Regressargument) 简单(英语:Simplicity) 思辨理性(英语:Speculativereason) 真理 更多... 相关条目 知识论概要 Alethiology(英语:Alethiology) 理性与信仰(英语:Faithandrationality) 形式知识论(英语:Formalepistemology) 元知识论 感知哲学(英语:Philosophyofperception) 科学哲学 社会知识论(英语:Socialepistemology) 主题 分类 专题 历史 查论编科学哲学概念 分析 分析-綜合區別 先驗 因果 可公度性 構想(英语:Construct(philosophy)) 划界问题 经验证据 解釋力(英语:Explanatorypower) 事實 可证伪性 我們現在不知道,將來也不知道 归纳推理 智巧(英语:Ingenuity) 探究(英语:Inquiry) 科學探究模型(英语:Modelsofscientificinquiry) 本性(英语:Nature(philosophy)) 客觀性 观察 范式 歸納問題(英语:Problemofinduction) 科學解釋(英语:Modelsofscientificinquiry) 定律 科学方法 科学革命 科学理论 可測試性 選擇理論 科學元理論 驗證整體論(英语:Confirmationholism) 真理融貫論 語境主義(英语:Contextualism) 傳統主義(英语:Conventionalism) 演繹的法則的(英语:Deductive-nomologicalmodel) 实证主义-还原论-決定論 可謬論 基礎主義(英语:Foundationalism) 假設-演繹模型(英语:Hypothetico-deductivemodel) 無限主義(英语:Infinitism) 工具主義 实用主义 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 科學理論的接受觀(英语:Receivedviewoftheories) /語義觀(英语:Semanticviewoftheories) 科學實在論 /反實在論(英语:Anti-realism) 科学主义 自然主义 怀疑论 均變論 活力論 科學哲學相關條目 知识论 科學哲學史(英语:Historyandphilosophyofscience) 科学史 物理哲学 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哲學(英语:Philosophyofthermalandstatisticalphysics) 化学哲学 生物學哲學 演化思想史 環境哲學 時間和空間哲學(英语:Philosophyofspaceandtime) 神經科學哲學(英语:Neurophilosophy) 精神哲学 心理學哲學 感知哲學(英语:Philosophyofperception) 人工智能哲學 計算機科學哲學(英语:Philosophyofcomputerscience) 信息哲学 技術哲學(英语:Philosophyoftechnology) 社會科學哲學(英语: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 伪科学 宗教与科学 科學修辭學(英语:Rhetoricofscience) 科學知識社會學(英语:Sociologyofscientificknowledge) 更多...(英语:Indexofphilosophyofsciencearticles) 科学哲学家古典时期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伊壁鸠鲁 斯多葛主義 中世纪 聖維克托的休格 罗吉尔·培根 伊本·魯世德 多明尼库斯·贡狄萨利奴斯(英语:DominicusGundissalinus) 羅伯特·基爾沃比(英语:RobertKilwardby) 奥卡姆的威廉 近代 弗兰西斯·培根 皮埃尔·伽桑狄 勒内·笛卡尔 伽利略·伽利莱 托马斯·霍布斯 艾萨克·牛顿 18~19世纪 伊曼努尔·康德 弗里德里希·谢林 威廉·維赫維爾 奥古斯特·孔德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赫伯特·斯宾塞 威廉·冯特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 威廉·文德尔班 儒勒·昂利·庞加莱 皮埃尔·迪昂 魯道夫·斯坦納 卡尔·皮尔逊 科学哲学创立 卡尔·波普尔 查理·鄧巴·博爾德(英语:C.D.Broad)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托马斯·库恩 拉卡托什·伊姆雷 其他现代哲学家 分析哲學: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 伯特兰·罗素 卡尔·亨普尔 南希·卡特萊特 威拉德·范·奥曼·蒯因 精神哲学:奧圖·紐拉特 鲁道夫·卡尔纳普 尤尔根·哈贝马斯 其他:保罗·费耶阿本德 丹尼爾·丹尼特 路德維克·弗萊克 主題 分類 查论编哲学 分支(形而上学 ·知识论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價值論)哲学与…… 艺术 设计 音乐 电影 历史 人性 语言 文学 文化 教育 人生 宗教 宇宙学 存在 哲学 精神 痛苦(英语:Pain(philosophy)) 幽默 心理学(英语:Philosophyofpsychology) 神经哲学(英语:Neurophilosophy) 行动 数学 人工智能 信息 时空 科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环境 技术 工程(英语:Philosophyofengineering) 医学哲学 醫療衛生哲學 性(英语:Philosophyofsex) 社会科学(英语: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 经济 公正 法律 政治 社会 战争  哲学学派哲學史 西方 古典 中世纪 文艺复兴 近代(巴洛克时期 ·啟蒙時代 ·19世紀) 当代 东方 古典中国 儒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魏晉玄學 道家 杨朱 禅宗 希腊-希臘化哲學 前苏格拉底 毕达哥拉斯主义 诡辩学派 柏拉图主义 亞里斯多德主義(逍遙學派) 犬儒學派 伊比鳩魯學派 斯多亞學派 新柏拉图主义 解釋學 印度 佛教 顺世论 印度教(英语:Hinduphilosophy) 耆那教(英语:Jainphilosophy) 波斯(英语:Iranianphilosophy) 玛兹达克 祆教 楚尔凡教义 中世紀9–16世纪基督欧洲 经院哲学 人文主义 托马斯主义(阿奎那) 东亚 宋明理學(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永嘉学派) 韓國儒學 日本朱子学 印度 新逻辑学派(印度哲学)(英语:Navya-Nyāya) 有保留的非二元论(英语:Vishishtadvaita) 二元论(英语:Dvaita) 伊斯兰 阿威罗伊主义(英语:Averroism) 阿维森纳 照明主义(英语:Illuminationism) 伊斯兰教义学 苏菲主义(英语:Sufiphilosophy) 犹太教 犹太-伊斯兰(英语:Judeo-Islamicphilosophies(800–1400)) 近代17–19世纪人物 新托马斯主义 笛卡尔主义 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 黑格尔主义(英语:Hegelianism)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唯心 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绝对唯心论(英语:Absoluteidealism) 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 效益主義 实用主义 其他 自由主义 无政府主义 現代主義 現象學 超验主义 存在主义 日本國學 新儒家 当代20–21世纪分析哲學 分析女性主义(英语:Analyticalfeminism) 结果论 實驗哲學 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英语:Internalismandexternalism) 证伪主义 基础主义和真理融贯论 逻辑实证主义 科学主义 法律实证主义 蒯因的自然主义(英语:Naturalizedepistemology) 日常語言哲學 寂静主义 罗尔斯主义 改革宗知识论(英语:Reformedepistemology) 后分析哲学(英语:Postanalyticphilosophy) 功利主義 新亚里士多德主义 维也纳学派 维特根斯坦 欧陆 批判理論 解構主義 存在主义 女性主義 法蘭克福學派 后现代主义(英语:Postmodernphilosophy) 後結構主義 社会建构主义 結構主義 其他 京都學派 俄国宇宙主义(英语:Russiancosmism) 更多  领域形上學 原子論 二元论 一元论 自然主义 本体论 行动 事件 过程哲学(英语:Processphilosophy) 現實 反实在论(英语:Anti-realism) 概念論 唯心主義 唯物主义 自然主义 唯名論 實在論 自然神论 知识论 理性主义 唯心主義知識論 经验主义 建构主义(英语:Constructivistepistemology) 特殊主义(英语:Epistemologicalparticularism) 怀疑论(英语:Philosophicalskepticism#Epistemologyandskepticism) 唯我論 信仰主義 精神 行为主义 取消主义 副现象主义 机能主义(英语:Functionalism(philosophyofmind)) 客观主义 主觀主義 伦理学 结果论 义务伦理学 德性倫理學 自由意志 相容论 決定論 自由意志主义(英语:Libertarianism(metaphysics)) 规范性(英语:Norm(philosophy)) 绝对主义 特殊主义(英语:Moralparticularism) 相对主义 虚无主义 怀疑主义 普遍主义 美学 形式主义 制度论(英语:Institutionaltheoryofart) 美学回应(英语:Aestheticemotions) 逻辑学 经典 非经典 形式 非形式 悖论 谬误  各地区哲学哲学相关列表各地区哲学 非洲(埃塞俄比亚(英语:Ethiopianphilosophy)) 阿兹特克(英语:Aztecphilosophy) 东方(中国 ·日本 ·朝韩(英语:Koreanphilosophy) ·香港 ·臺灣 ·印度 ·伊朗(英语:Iranianphilosophy) ·印尼(英语:Indonesianphilosophy) ·巴基斯坦(英语:Pakistaniphilosophy)) 西方(美国(英语:Americanphilosophy) ·英國 ·丹麦(英语:Danishphilosophy) ·法国(英语:Frenchphilosophy) ·德国 ·希腊 ·意大利(英语:Italianphilosophy) ·波兰(英语:Polishphilosophy) ·罗马尼亚(英语:Romanianphilosophy) ·俄国(英语:Russianphilosophy) ·斯洛文尼亚(英语:Slovenephilosophy)) 列表 概要 索引 问题 学派 词汇表 概念 哲学家 运动 出版物 主题 分类 专题 最近更改 规范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GND:4079286-9 LCCN:sh87005634 LNB:000050067 NKC:ko2015867897 VIAF:315700984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维也纳学派&oldid=70064116” 分类:​維也納哲學流派分析哲学家奧地利哲學家知识论者科學研究科学哲学家维也纳学派隐藏分类:​含有德語的條目CS1德语来源(de)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N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বাংলা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iemontèis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