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為什麼要殺韓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 小熊問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所以,對於呂雉來說,她唯一在意就是權力,包括兒子劉盈的太子之位和將來的皇帝之位,以及自己的皇后之位,以及將來的權力地位,她絕對不允許任何有機會 ... 選單首頁娛樂體育汽車科技育兒歷史美食數碼時尚寵物收藏教育財經社會國際韓信劉邦呂后呂雉蕭何呂后為什麼要殺韓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由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發表于 歷史2021-04-07一國之君歷史研究2021-04-0713:15:08呂雉是劉邦的結髮妻子,但是與劉邦在一起的時間非常短,她為劉邦生下了一對兒女,自從劉邦開始參加反秦起義軍,兩人基本上就沒在一起,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呂雉更像是劉邦的合夥人一樣,呂矬的兩個哥哥都跟隨劉邦一起打天下,呂雉的妹夫樊噲更是劉邦的心腹大將。

但是劉邦給呂雉的傷害也是非常大的,兩人名為夫妻,實際上是貌合神離,劉邦打仗沒有帶過呂雉,呂雉一直在劉邦的家鄉居住,彭城之戰後,呂雉和劉邦的父親一起被項羽所俘虜,直到三年後楚漢鴻溝議和,呂雉和劉邦父親才一起放了回來,但這個時候劉邦身邊已經有了新歡,尤其是劉邦最寵愛的戚夫人,能歌善舞,而且還給劉邦生了個兒子。

呂雉劉邦不斷娶妃納妾,呂雉是不管不了的,但是劉邦在統一天下做了皇帝之後,居然還想把太子劉盈給換掉,立戚夫人生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這徹底地引爆了呂雉的怒火,呂雉與劉邦早就沒有感情了,但由於她是劉邦嫡妻的身份,也就是皇后,她無法計較自己與劉邦的感情,呂雉唯一在意的就只有權力了。

劉邦居然想把呂雉唯一的權力給拿掉,所以呂雉聯合了自己孃家的勢力,還不斷拉攏朝廷中的大臣,最後還是聽從張良請出商山四皓的建議,讓劉邦放棄了廢立太子的決定,最終劉盈坐穩了太子之位,而呂雉則坐穩了皇后之位。

所以,對於呂雉來說,她唯一在意就是權力,包括兒子劉盈的太子之位和將來的皇帝之位,以及自己的皇后之位,以及將來的權力地位,她絕對不允許任何有機會威脅到自己,也不允許任何人有能力搶走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劉邦劉邦在統一天下之後,把主要精力放在穩定內部政權上來,想要穩定政權,首先就要消除有能力威脅到中央政權的異姓王,在所有的異姓王當中,劉邦最擔心三個人,分別是:韓信、彭越、英布。

在垓下之戰滅亡項羽之後,劉邦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奪了韓信的兵權,然後把韓信由齊王改封為楚王,改封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擔心韓信在齊地時間長了,會拉幫結派,培養自己的私人勢力,改封為楚王,韓信就得重新開始,然而劉邦也沒有給韓信繼續當王的機會,當有人誣告韓信謀反時,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抓了韓信,然後把他貶為淮陰侯,軟禁在京城。

戚夫人結果呂雉得知了韓信準備在京城謀反,召集並赦免囚徒組織一支軍隊,並且暗中與叛亂的陳豨暗中來往,呂雉立刻與蕭何商議,由蕭何欺騙韓信,把韓信騙進宮中,由呂雉派出武士殺了韓信,一代兵仙韓信就這樣被殺,而當時的劉邦正在外平定陳豨的叛亂沒有回來。

那麼呂雉殺韓信,是她自作主張,還是劉邦授意呢?我個人認為是呂雉自作主張,跟劉邦無關。

有以下幾個原因:一、劉邦對待韓信的態度與呂雉對待韓信完全不同。

如果劉邦真想殺韓信,早就殺了,用不著貶官還軟禁,之前不是有人告韓信謀反嗎?這個罪名一旦成立就是誅三族的處罰,但是劉邦卻不殺韓信,因為劉邦對韓信是又愛又恨,愛的是韓信是個人才太難得了,恨的是韓信當初居然有要挾自己封王,不聽命令的行為,這是劉邦不能忍受的。

劉盈與劉如意劉邦是個能屈能伸,敢愛敢恨的人,如果真要殺韓信,當時就殺了,何必還留韓信一條命,這說明劉邦對韓信猶豫了。

但是呂雉不一樣,呂雉的心比劉邦狠得多,從後來也能看出,呂雉讓蕭何把韓信騙到長樂宮,當場斬殺,不給韓信任何機會,她甚至都不等劉邦回來,呂雉做事倒是雷厲風行,絕不拖泥帶水。

與此相同的還有彭越,同樣有人告發彭越謀反,劉邦也是把彭越貶為庶人,也就是平民,彭越在被貶的路上遇到了呂雉,呂雉不甘心放走彭越,於是假裝說幫彭越求情,又把彭越帶了回來,然後呂雉建議劉邦殺了彭越,劉邦聽從了。

韓信劉邦作為一國之君,如果真要殺彭越,當場就殺了,何必還要貶呢,有這個必要嗎?有人說劉邦這是跟呂雉合夥耍陰謀殺的,那我只能說你陰謀詭計看多了,劉邦有這個閒工夫,還不如直接殺了彭越完事。

從劉邦對待韓信和彭越的態度與呂雉對待他們的態度來說,劉邦就不想殺,而呂雉則是堅決要殺,尤其是劉邦在聽說韓信被殺時的表情,司馬遷把劉邦的這個表情都記下來:《史記淮陰侯列傳》: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

劉邦的表情是“且喜且憐之”,就是既高興又憐憫的表情,如果這事是劉邦策劃的,他不會有這樣的表情,司馬遷又何必把劉邦的表情也記載下來,這都說明劉邦對待韓信是猶豫的。

梁王彭越二、呂雉一直擔心劉邦去世之後,自己兒子劉盈當了皇帝后,控制不住這幫老臣。

《史記留侯世家》:黥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莫肯為用,且使布聞之,則鼓行而西耳。

這是張良傳中的一段話,當時英布叛亂,劉邦想讓自己的兒子劉盈率軍平叛,結果商山四皓對呂雉二哥呂釋之說了一段話,然後商山四皓要求呂釋之讓呂雉對劉邦說這些話,就是上面列出來的話,意思是:英布是天下的猛將,很會用兵,現今的各位將領都是陛下過去的同輩,您卻讓太子統率這些人,這和讓羊指揮狼沒有兩樣,沒有人肯為太子效力,而且如讓英布聽說這個情況,就會大張旗鼓地向西進犯。

劉邦與呂雉商山四皓的話其實說中了呂雉的心聲,這也是呂雉所擔心,所以呂雉親自跟劉邦說了上面的話,劉邦只能罵罵咧咧自己親自帶兵打英布了,這個事就證明了呂雉操心自己的兒子控制不住那幫功臣,越是厲害的功臣越是擔心,尤其是像韓信、彭越、英布這樣的。

還有一件事也能證明呂雉擔心自己兒子控制不了功臣,劉邦剛剛去世後,呂布秘不發喪,與審食其商議,準備趁此機會誅殺所有功臣。

《史記高祖本紀》:呂后與審食其謀曰:諸將與帝為編戶民,今北面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盡族是,天下不安。

這話的意思是說:呂后和審食期謀劃說,諸將與皇帝當初都是有戶籍的平民,如今北面稱臣,為此常常怏怏不樂,現在他們事奉年輕的皇帝,(心裡會更不高興),不全部族滅這些人,天下不會安定。

呂雉殺韓信看到了吧,呂雉的心夠狠吧,為了自己兒子皇帝之位的安穩,呂雉想把天下所有的功臣全部誅殺,而且是滅三族,才會感到放心,呂雉所作的一切就是為了自己兒子的帝位穩定,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可以說是不擇手段了。

所以像韓信、彭越這樣的功臣,就是呂雉的眼中釘、肉中刺,必除之而後快,所以呂雉設法殺了韓信,彭越之死的主責也是呂雉,他自作主張把彭越帶了回來,再處死,所以韓信的死,就是呂雉自作主張殺死的,與劉邦沒有關係,不能算到劉邦的頭上,劉邦得知韓信被殺後,也不能把呂雉怎麼樣。

那麼呂雉為何要殺韓信?劉邦還是上面那個講到的原因:韓信能力太強了,呂雉擔心劉邦去世後,自己兒子劉盈控制不住,呂雉甚至連所有的功臣都想殺,更何況是韓信呢,韓信可是所有功臣中軍事能力最強的一個,所以韓信被殺,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而是因為他的軍事能力太強了,這種人存在天生就是一種威脅,劉邦在世時,還能控制韓信,劉邦一旦去世呢,呂雉本人也沒有把握能控制,不如殺了韓信省心。

一年級下學期2021-01-2022:36:43根據我個人的見解,呂后殺死韓信可能存在以下幾種可能和原因。

縱觀呂后的一生,對漢高祖劉邦可以用忠心、忠誠來形容。

殺死韓信,只是執行劉邦的真實意圖而已。

這從劉邦得到韓信被殺死後的反應能夠體現出來。

至少劉邦沒有怪罪、處罰呂后。

呂后不僅僅殺死了韓信,還變相地殺死了梁王彭越。

後世小說中說呂后智擒彭越就是來源於這個典故。

背後的原因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彭越是被漢家政權審理後,認定已構成了謀反犯罪分子;韓信是在有比較可靠的證據下(暗中串通陳豨發生兵變)被呂后殺死的,而且是先斬後奏。

原因都是為了消除隱患。

在楚漢戰爭中,明眼人都知道,劉邦、韓信、項羽的能力和勢力的強大。

在項羽自殺後,劉邦最大的隱患就是韓信,這一點道理,呂后也是知道的。

所以,劉邦採用再三抽調其部隊、再三減少其封地等等方式、方法來減少韓信對漢家政權的危害。

在這種情況下,軍事天才,政治簡單的韓信感到委曲和不公平也是自然反映,可惜其不知進退,不知保身的方法,又不屑去請教政治、智謀高手張良和陳平,就連見到大將樊噲的畢恭畢敬的迎接都口出狂言,又如何避免被殺死的結局呢?我認為,呂后殺死了韓信的背後原因之一,就是起到內助的作用。

從歷史記載看,呂后是劉邦的患難夫妻,呂后殺死韓信,使用的是計謀,並且是同蕭何商量後實施的。

劉邦在韓信被呂后殺死後,沒有處死建議韓信謀反的謀士蒯通,說明了劉邦還是個能夠分清主要和次要矛盾的人。

當然,呂后殺死了韓信行為,也可能有讓自己的兒子當繼承人的私心。

韓信被呂后殺死,如同被劉邦殺死的效果是一樣的。

韓信的弱點也是招來殺身之禍的原因之一。

以上為個人認識,僅供參考!文城觀點2020-10-1418:28:54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可以說,瞭解韓信被殺死的前因後果,以及藏在韓信之死背後的複雜權力鬥爭,相當於瞭解帝王與掌兵將帥關係的半部歷史,其教訓非常深刻。

韓信之所以在歷史上長久聞名,有諸多原因,他是漢初“三傑之一”,他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常勝將軍和軍事理論家,他是從基層士兵到漢王朝軍事統帥的非常典型的傑出戰將,當然,韓信之所以天下聞名,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韓信的死所牽涉的方方面面的謎題。

韓信的死,讓人想起了歷史上最重要立國功臣的血的教訓:“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韓信的死,讓人聯想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俗話所包含的歷史意蘊。

韓信的死,讓人想起了呂后的狠毒:用布袋包裹住韓信,將其懸掛於大鐘之內,讓一群宮中女子用竹籤把韓信活活扎死。

韓信的死,還讓人聯想到歷史留下深刻成語“功高震主”,以及韓信墓前祠堂中的對聯“如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等等。

那麼,在歷史上,在關於韓信撲朔迷離的迷霧後面,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歷史真相呢?一、天才軍事家,功高蓋主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劉邦曾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史記·高祖本紀第八》)蕭何對劉邦說:“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韓信的軍事才能在漢朝無人能比,他少年時雖有“胯下之辱”的膽小怕事的不好名聲,也有賴在亭長妻子那裡吃閒飯,以及靠洗衣大娘送飯給他吃的懶漢聲譽,但是,他從小就醉心於研習兵法,生來就是領兵打仗的人才,他滿懷抱負,不計較眼前小事,關注著長遠大事。

當然,軍事天才並非年輕時便能一帆風順,也要有識才之人和用才之主,起先,韓信在項梁、項羽那裡雖也在軍中,但卻沒有能得到重用,後來,有了夏侯嬰和蕭何的舉薦,韓信被劉邦重視,劉邦專門設壇拜將,封韓信為大將,韓信才能發揮出他不同凡響的軍事天才,才能演繹出轟轟烈烈的精彩軍事大戲。

韓信深諳兵法之妙,他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他東征定三秦,設疑兵渡河敗魏軍,引兵向北破代王,井陘之戰滅趙國,引兵東進滅了齊國。

後來,更是在垓下之戰中,大敗楚軍,奠定了漢朝軍事上的致勝局勢。

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戰術典故,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沉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韓信的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們推崇備至。

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表現得最為傑出的卓越將領。

他指揮打仗的鮮明特點是善於靈活用兵,他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軍事指揮家。

他所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等,成了古代戰爭史上的傑作戰例;作為戰略思想家,他在被拜將時所闡述的戰略方針,成了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他的軍事理論成了古代兵法中的精華。

可以說,劉邦的軍事戰略完全是按照韓信的主要戰略思想來制定的。

韓信獻上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初期出兵策略,成功奪取了關中。

接著,在彭城戰敗之後,韓信率兵以木罌渡河滅了魏國,才扭轉戰局。

之後,韓信提出了“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戰略建議,而劉邦接受了他的建議,才逐漸取得了勝利。

韓信建議劉邦親自領兵與項羽在滎陽、成皋之間對陣相持,而韓信自己卻率兵北上,開闢新的戰場,奪取北部地區,從而創造了從側翼對項羽形成戰略包圍的戰爭態勢,使漢軍在整體戰場上由被動轉為主動。

當劉邦與項羽在滎陽相持時,韓信在北方戰場中所向披靡,他率領新軍隊北上奪取了代國,而後在井陘口與趙軍決戰,韓信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大破趙軍,活捉了趙王歇。

之後,韓信整兵列陣,威壓燕國,逼降了燕國,一時聲威大振。

只是,劉邦見韓信戰果輝煌,開始提防韓信,他利用與項羽相持不下的機會,深夜突然到了韓信軍營,奪了韓信的兵權,令他為相國,重整趙國的降軍,整合新軍去攻打齊國。

攻齊時,韓信所率領的軍隊非漢軍主力,而對方是楚齊聯軍,此時,若沒有用奇計是很難取得勝利的。

韓信出奇制勝的策略之一是以奇襲的方式先擊破了沒有戒備的齊國軍隊,然後進軍濰水,威震齊國。

其出奇制勝的策略之二是利用水戰擊敗龍且所率領的二十萬齊楚聯軍。

龍且是項羽手下最出色的猛將,韓信若與之硬拼,敵眾我寡,韓信必敗,所以,他必須以智取勝。

韓信發現濰水可用,他令士兵以土囊堵住濰水,隨後以詐敗之計引龍且過河來追,待龍且至河中,便令士兵移去土囊,放濰水將齊楚聯軍衝為兩段,楚齊聯軍大亂,韓信趁亂出擊,大敗敵軍,斬了龍且,全殲二十萬敵軍。

濰水之戰意義重大,這不但化解了劉邦在主力戰場上的被動局面,而且,在兵力對比上也已預告了項羽的失敗。

因為韓信戰功顯赫,且韓信佔據了齊地,從兵力對比上來看,韓信所率的軍隊,實際上與劉邦、項羽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為了安撫韓信,防備他獨立發展,劉邦封韓信為齊王。

韓信(劇照)楚齊聯軍被韓信擊敗之後,楚、漢迎來了最後的決戰。

漢五年(前202年),劉邦趁項羽無備、楚軍飢疲之機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可是,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淮陽西北)時,楚軍反擊,劉邦大敗而歸。

此時,若沒有韓信等來支援,劉邦是無法戰勝項羽的。

為調動韓信、彭越來援,劉邦採用了張良的謀略,將陳(淮陽)以東至海邊的廣大地區劃為齊王韓信的封地;將睢陽以北至谷城(山東東阿南)的地區劃給彭越,封彭越為梁王,並讓韓信負責指揮與項羽的關鍵性的決戰。

於是,韓信從齊地南下,佔領楚都彭城(江蘇徐州市)和蘇北、皖北、豫東等大部分地區,形成對楚軍側背的攻擊態勢;彭越則領兵從梁地西進,從西面挑戰項羽;漢將劉賈會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州城父鎮)北上,從南面威脅楚軍;而劉邦則率部出固陵東進,如此一來,漢軍已從南、北、西三面形成了對楚軍的合圍之勢,項羽面對著強大的漢軍,被迫撤軍至垓下(安徽靈璧南)。

垓下之戰示意圖漢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大軍約計40萬與10萬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

漢軍以主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從後面跟進,將軍周勃斷後。

起先,韓信指揮漢軍猛攻楚營,但初戰失利,他引中軍後撤,命左、右兩翼軍隊繼續攻擊。

楚軍迎戰而不利,韓信見楚軍顯敗勢,揮師反擊,楚軍經不起中、左、右三路軍的猛攻,戰敗而退入壁壘堅守。

此時,楚軍已被漢軍重重包圍,而且,被圍的楚軍因屢戰不勝,已兵疲糧盡,軍心十分不穩。

韓信很有針對性地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歌雲:“人心皆背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這歌聲勝過戰馬利劍,使楚軍士卒思鄉而厭戰、軍心瓦解,徹底失去了戰鬥力。

韓信乘勢進攻,楚軍大敗,十萬楚軍被全殲,項羽逃至東城,項羽自嘆無面目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

垓下之戰,漢軍大獲全勝,此時,劉邦回到定陶,他突然進入韓信軍中,收奪了韓信的兵權,並改封韓信為楚王,令其設都於下邳(江蘇邳縣東)。

濰水之戰和垓下之戰充分顯示出韓信非凡的戰爭韜略和卓越的指揮才能,同時也使他的戰功遠遠居於漢軍其他將領之上。

沒有韓信指揮漢軍征戰,劉邦是不可能打敗項羽的,韓信對於漢王朝的立國來說,是功勳卓著的軍事統帥。

可是,韓信的卓越戰功,他的超凡的軍事指揮才力和他超常的軍事韜略,已經形成了功高蓋主的態勢,對此,劉邦豈能放心得下?在韓信被奪去了齊軍的指揮權之後,韓信不但被移封為楚王,而且,在一年之後,劉邦又以遊雲夢澤的名義誘捕了韓信,把他帶到長安,降封為淮陰侯。

韓信功高蓋主的初步結果,是失去了齊地和齊軍的兵權,並從王變成了侯,而最嚴重的後果還在後面。

韓信(劇照)二、挑戰帝王的底線,埋下禍根自古帝王都有“臥榻”心結,對執掌強兵的武將都有“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擔憂,劉邦對於手握重兵的韓信自然也有這樣的擔憂,何況,劉邦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諳熟帝王權謀的草根皇帝。

韓信是睿智的天才戰略家,但卻不是權謀家,他有軍事家的韜略,卻沒有帝王的權謀,自然是玩不過劉邦的。

韓信在攻齊成功之後,項羽曾派策士武涉來說服韓信,韓信身邊的謀士蒯通也獻上了策略,都建議韓信“三分天下鼎足而王”,可是,韓信都拒絕了。

當時,韓信還很相信劉邦,自信心滿滿,認為劉邦是不會剝奪他的封地齊國的。

可是,韓信太自信了,多次征戰獲勝之後,他開始自傲,忘記了作為武將,作為臣子該有的低調和收斂,他屢次觸犯了劉邦的底線,這讓本來就提防武將的劉邦對他難以容忍。

韓信畫像其實,從韓信佔領趙國時,劉邦就開始對他產生警惕性,並開始採取行動。

當時,劉邦與項羽在滎陽、成皋相持,且是敗多勝少,劉邦擇機到了韓信掌控的趙軍的營寨中,劉邦已表現出對韓信的不信任。

《史記》記述道:“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脩武。

至,宿傳舍。

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

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

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

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

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參看《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劉邦夜入趙營,奪了韓信的兵權,並令讓他整頓新軍去攻擊趙國,這明顯表現出對韓信的戒心。

而從那時起,韓信對劉邦也開始有所怨恨。

之後,在對齊的戰爭中,韓信也耍了些聰明而狠辣的計策,這又加深了他與劉邦的隔閡。

當時,劉邦派他的得力謀士酈食其去齊國勸降,酈食其能言善辯,已說服齊王降漢,可是韓信正在外圍領著圍著齊國,他趁齊王正與酈食其議和而沒有防備時,突然領兵攻齊,齊軍大敗,韓信很快取得大勝。

可是,這在齊王陣營中的酈食其就慘了,他被齊王下令烹煮而死。

韓信此舉使劉邦和漢營中謀臣都非常生氣。

這明目張膽地害死劉邦所親信的謀士,用心險惡,讓劉邦心裡對韓信埋著怨氣。

更有甚者,韓信在打破齊楚聯軍之後,佔領了齊地,他憑著自己掌握的軍事實力,半威脅地向劉邦要求代理齊王,這是直接在挑戰劉邦的底線。

在權謀家劉邦看來,韓信此舉不僅是藉機對劉邦在趙營奪了他的兵權的報復,而且,是依靠手中所掌控的齊軍在向劉邦索取齊王之位。

劉邦得知韓信的要求後破口大罵,想率兵去滅了韓信。

在張良、陳平陳說厲害關係並再三勸說下,劉邦才冷靜下來,他為了安撫韓信,裝著送了個恩情,索性封韓信為齊王。

顯然,韓信當齊王的目的是得到了,但是,劉邦對他的封王是極不情願的。

韓信如此狂妄地挑戰劉邦的底線,這讓劉邦在心裡暗暗下決心,要處置韓信。

韓信依然很自信,他為能當上齊王而志得意滿,他以為他的巨大戰功讓劉邦讓步了。

韓信還不滿足,在劉邦於固陵被項羽打敗時,劉邦要求韓信、彭越領兵去支援,韓信遲遲不前行,直到把大片土地分封給他時,他才領兵去支援劉邦。

此時,劉邦非常需要韓信,所以,他命韓信為漢軍與楚軍決戰的總指揮。

可是,亥下之戰後,項羽自刎了,漢軍被滅了,韓信的用處也沒有那麼重要了,於是,劉邦馬上就採取嚴厲行動:首先,劉邦解除了韓信的齊王之職,轉封他為楚王,讓他有王位但掌控不了齊軍;其次,一年之後,劉邦以遊雲夢澤的名義誘捕了韓信,把他帶到長安,降封他為淮陰侯,理由是有人告韓信謀反。

劉邦(劇照)三、謀反罪名雖詭異,但“狗烹”的命運卻免不了劉邦逮捕韓信的理由是有人告韓信謀反,但劉邦處置韓信的方式也只是把他從王降為侯,並沒有處死他。

這就表明,至少在濰水之戰後,韓信被降低封位時,劉邦還沒有認定韓信存心謀反。

可是,到最後,韓信卻死於非命,其罪名就是謀反,那麼,韓信是真的想謀反嗎?是有謀反之舉還是被按上謀反之罪而被冤殺的呢?首先,劉邦早就對韓信很警惕,對他的軍事才能和他的巨大戰功表示擔憂,對韓信執掌兵權頗感忌憚,所以,劉邦才一次次在韓信掌握重要兵力時,便解除他的兵權,並改變封地,甚至把他的王位降為淮陰侯,一次次讓韓信失去兵權,最後讓他待在長安,手中沒有一兵一卒。

但是,劉邦並沒有虐待或約束韓信,看來,劉邦只是剝奪韓信的兵權,並警告他,控制他,打壓韓信的傲氣,也防範韓信利用兵權惹出事來,但劉邦似乎沒有想殺韓信決心。

劉邦知道,韓信是一位軍事奇才,有軍事韜略,但沒有權謀,他將韓信放在長安的眼皮底下,避免韓信受到了蒯通那樣的謀士的誘惑。

劉邦害怕的是,韓信這樣的軍事家若與權謀家聯手,到那時,劉邦想坐穩天下就有困難了。

所以,劉邦一直對韓信有所防範和有所控制,不過,劉邦一直沒有殺韓信。

那麼,關於韓信造反,是真實的嗎?司馬遷在《史記》裡總結對韓信評價之後說:“天下已集(同輯),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這即是說,天下已安定,韓信竟然還想著要謀叛亂,被誅滅宗族,不就是應該的嗎?以司馬遷的觀點看,韓信之死,乃是因為謀叛亂,他被處死,被滅了三族,是應該的,適宜的。

這是結論,那麼,韓信謀反的過程呢?《史記·淮陰侯列傳》上記載:“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

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

’韓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

”這以段記載了韓信與陳豨密謀的過程,有幾個要點:一是劉邦要帶著韓信去鎮壓陳豨,而韓信以生病為由,不跟著劉邦一起去。

二是韓信在劉邦走後,便派人到陳豨處去傳達資訊,其主要內容是:“老弟你舉兵起事,我在這裡幫助你。

”三韓信與家臣籌謀著假傳聖旨,把被關在監獄裡的罪犯和刑徒奴僕放出來,組織他們去襲擊呂后、太子。

對太史公的這一段記載該怎麼理解呢?首先,劉邦是很厲害的政治家,而且,他對韓信一直提防著,假如劉邦已經看出了韓信要謀反,他是不會因為韓信推脫生病就把他留在長安的,他必定會採取措施,要麼強令韓信跟著他走,要麼做好安排,控制住韓信,不會讓韓信有機會派使者到陳豨處去送信。

而最大的可能是,劉邦並沒感到韓信要造反,所以,韓信因為不願參加討伐陳豨裝病了,劉邦就讓他留下。

其次,劉邦已經決定要鎮壓陳豨,並且親自要求韓信跟著他一道去,這說明,劉邦對陳豨和韓信已經非常警惕,劉邦是政治鬥爭的高手,他怎麼可能讓韓信有機會派使者去向將要被鎮壓的陳豨送情報嗎?這是大有疑問的。

最大的可能是,司馬遷故意把當時人們的傳言記述下來,但他不便為韓信辯護,就作為事實記載下來,但這是很難被相信的,司馬遷故意讓人們自己去判斷,他知道人們會看出真正的事實是什麼。

再次,韓信要放出囚犯刑徒,組織他們去襲擊呂后、太子,這可能性也不大。

呂后住處和太子府都是重兵把守的地方,而且,他們一定對韓信一直是防範的,想在長安城帶著一幫囚犯刑徒去攻下後宮和太子府,這勝算不極小,而韓信精通軍事韜略,是常勝將軍,他是不會打無把握之戰的,所以,以無把握的舉動落得個欲殺皇后、太子的大惡不赦的罪名,韓信如此有謀略的人,是不會幹的。

所以,最大的可能是,司馬遷明知是不太可能的事,但當時有這樣的傳言,他把這傳言記述下來,但在當時的狀況下,他不可能指出韓信不會做這樣的事,所以,他故意將其記載下來,他知道,人們是能看出真實來的。

所以,在記載的語句裡,司馬遷是用“謀與家臣……”和“欲發……”這樣的用詞,“謀”就是打算,籌謀;而“欲”就是想要去做,這並非是已經在做的事。

所以,史學家的記述,有時是很微妙的,有時用的是“春秋筆法”。

總之,司馬遷關於韓信造反的記載,疑點不少,值得進一步分析探討。

還有,告韓信謀反的那個舍人的弟弟,其目的是為了救出他將被韓信處死哥哥,因而這人才站出來作證的,他的證詞很難作為鐵證,有故意作假證之嫌。

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韓信對於劉邦降他為侯,剝奪他的軍權,並把他留在長安等防備性的舉動十分不滿,因而,在氣憤之下,發了很多牢騷,其中包括口不擇言地談論了陳豨手握邊疆重兵,又是軍事人才,可能造反的事,而被人們傳言為各種言論,後來,傳言被呂后知道了,就被當成是韓信參與陳豨的謀反,因而作為罪名,以之作為定韓信死罪的理由。

而與韓信後來哀嘆自己沒有接受蒯通自立為王的建議相比較,是有相通之處的。

這就是說,韓信確實說過了一些要謀反的話,但只是表達不滿的牢騷話,他沒有真的參與謀反,他只是有謀反念頭,而沒有謀反的實際行動,而即便如此,呂后也是不可能容他的。

劉邦與呂后(劇照)四、誰是殺韓真兇,是何原因?劉邦不殺韓信可能是真的,至少他暫時不殺韓信,當韓信被帶到長安時,他還是有一定自由的,劉邦還與韓信喝酒,在喝酒時,劉邦曾問韓信說他能帶多少兵馬,韓信很自傲地說劉邦只能帶十萬人馬,而韓信自己帶兵卻多多益善,不過,韓信還給劉邦留了面子,認為劉邦雖然不能帶兵超過十萬,但卻能御將,能駕馭韓信他這樣的名將。

顯然,殺韓信的是呂后下令的,在呂后看來,韓信是必須死的。

首先,殺了韓信對呂后掌控朝權是有利的。

“漢初三傑”都是不一般的能人,張良謀略超群;蕭何善於理財和管理;韓信是軍事天才,但是,為什麼呂后只是殺了韓信,而卻沒有對張良、蕭何採取措施呢?“漢初三傑”(劇照)蕭何作為豐沛功臣集團的領袖,他與韓信不是一夥的,當時他向劉邦推薦韓信,是為了漢朝的利益,但在後期,他不可能幫助韓信,他只能捨棄韓信,一是自保,二是維護豐沛集團的利益。

但是,蕭何也不可能是自己要害韓信,他把韓信欺騙出來,一定是呂后所指使的,蕭何不會與呂雉作對,呂雉需要蕭何,而且,蕭何沒有兵權,呂雉也不必殺他,留著他還是有用的。

張良歷來與呂后關係密切,他曾幫過呂雉,為呂雉出謀劃策,請“商山四皓”幫助她的兒子穩住太子之位,而且,張良後期已經表現出超脫隱居,不想參與朝政了,呂后沒有必要殺張良。

而韓信就不一樣了,韓信相對年輕一些,而且,他是軍事天才,指揮過漢朝的千軍萬馬,胸有韜略,戰無不勝。

此外,韓信歷來不受管束,如違令提前攻齊,要挾劉邦讓他當代理齊王等,而且,韓信曾擁有過封地齊國,若是讓韓信活著,一旦有了機會,韓信將對呂后控制朝權構成很大威脅,所以,呂后雖然知道劉邦暫時還不想處死韓信,但是,她必須利用劉邦不在的時候下手殺了韓信,從而為她執掌朝權清除可能出現的障礙。

所以,呂后殺韓信是有她的理由的。

呂后(劇照)其次,呂后要殺韓信是很堅決的,有一個關於呂后殺韓信死的傳說,表露了呂后絕不會放過韓信。

當年,漢軍在與楚軍決戰的關鍵時刻,韓信領兵追趕項羽至滎陽,便按兵不動了,劉邦弄不明白,便問蕭何,蕭何表示,韓信是在討封。

劉邦會意,於是,他封韓信為“三齊王”,即“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

此外,劉邦還賜韓信“五不死”,即“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遇繩不死,遇刀劍不死”。

韓信聽了封賞之後,立即率兵大敗項羽,漢軍取得了決戰的最後勝利。

後來,呂后與蕭何合謀,召韓信進宮,呂后說:“你犯下了謀反罪,君王叫我殺你。

”韓信說:“那不行,君王封我不死,我得當面和君王說清楚。

”呂后說:“你見不著君王了!”於是,呂后令人把韓信吊在樂宮大鐘裡,上面有大鐘罩著,不見天日;腳懸空於地面,無法立地。

呂后沒用繩子勒死韓信,也沒有用刀砍死韓信,而是讓宮女用削尖的竹子將韓信活活刺死。

如此一來,便沒有違背當年的承諾,殺了韓信。

這傳說正史沒有記載,但由此可以看出,這傳言表露出呂后非讓韓信死不可。

周勃(劇照)結語:嚴酷的歷史現實,都是權力慾惹的禍呂后為什麼要殺韓信呢?這是呂后受太強的權力慾驅使所採取的行動。

在《史記》裡,呂后被記載在“本紀”中,顯然,司馬遷是把呂后作為“女皇”來立傳的。

呂后殺了韓信,這對於她臨朝稱制和維護皇權專制是有利的,他不能大意讓韓信這樣一個軍事天才且屢次不聽話的武將活著,不會讓韓信有機會構成對漢朝皇權的威脅。

一代功臣名將就這樣死在一位權力慾極強的女人之手,而這個女人後來成功地臨朝稱制。

在劉邦死後,呂后控制了漢王朝的最高權力,成了雖沒有皇帝之名的“女皇”,可是,她不知是否能料到,在她死後,周勃聯合陳平奪取呂祿軍權,誅殺了呂氏諸王,擁立漢文帝即位,而呂氏家族正是因為呂雉的專權才帶來了禍害,嗜權如命有時會給後代帶來悲慘的結果!貓眼觀史2018-02-2619:24:52韓信也不是必須死,很多原因是怪自己不懂政治,蕭何還知道表明身份,自己無心皇位,只要過得好點就行,張良更是選擇功成身退!自身原因其一:功高蓋主,每一次勝戰都邀功請賞,甚至還威脅劉邦。

在劉邦被圍困時,要求劉邦封自己為“假齊王”才去援救他。

其二:窩藏鍾離昧,被別人告發,貶為淮陰侯之後發牢騷,抱怨自己功勞最大,卻受到這樣的待遇。

其三:過於張揚,漢劉邦平定天下之後百姓只知道韓信的功勞最高,對韓信的評價都高於劉邦。

外部原因其一:劉邦不信任韓信,韓信之前投靠了項梁、項羽。

沒受到重用後投奔劉邦,劉邦心有芥蒂。

其二:劉邦覺得韓信權力過大,萬一造反自己並沒有把握戰勝他,而自己年紀也比較大了,肯定要為子孫掃清障礙。

其三:劉邦用人用將還是很厲害的,看人很準,其實韓信做人立場並不是很堅定的,以利益為重,劉邦也暗示過很多次,但韓信不以為然,因為劉邦承諾不殺他,所以更加肆無忌憚。

究其所有,韓信的死也算是自己造成的,從古至今哪個功高蓋主,開國功臣能得善終,除非自己意識到選擇退出,偏安一隅。

我是小宋談歷史,謝謝關注評論。

蒲江黎懷義2020-11-0515:37:48韓信這樣有才幹的人,天下少有。

在戦爭立了多少功勞,能力特大,到死時只有32歲,劉邦60歲,留此大患於市上不利,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太平,我故當烹耳。

不然以後情況如何是不好說了,為漢朝又掃盡阻礙。

腳踏一枝梅2018-02-1916:56:57韓信必死的理由,就是他的存在,對西漢江山就是個巨大隱患,劉邦在世尚能控制韓信,劉邦一死誰能制服他?劉邦以謀反罪幹掉韓並誅其三族,一年後劉邦死。

為了劉氏江山,我也是沒有辦法啊,誰叫你本事大威望高呢?你先走一步,我隨後就來陪你!這就是流氓劉邦的內心獨白,這也就是韓信必死的真正原因。

韓信首開兔死狗烹的歷史先河,但決不是最後一個,岳飛丶袁祟煥就比較出名,一句話君要臣死臣必死,至於蕭何呂后秦儈等,不過是替皇帝老兒背黑鍋罷了,豈有它哉?一個人的歷史2018-01-3014:10:26談到韓信的死,很多人想到的就是韓信所說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句話,這句話流傳了千年不衰,揭示了很多功臣勇將的最後下場。

其實韓信的死除了眾所周知的原因之外,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原因,其中為什麼被呂后所殺就是很多人疑惑不解的。

呂后就是劉邦的結髮之妻呂雉,在司馬遷的《史記》裡呂雉列入了本紀,大家知道本紀是用來記載帝王的,這裡面有兩個人物比較特殊,一個是西楚霸王項羽,另外一個就是呂后呂雉。

他們兩個儘管沒有稱帝,但是實際上都建立了帝王之功,如果說項羽建立了滅秦的不世之功的話,那麼呂雉就是守業之功,大家往往記住了呂雉對戚夫人和劉氏諸侯的狠,忘了呂雉推行“黃老之術”,讓西漢在建國之初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

韓信死於呂后之手是有原因的,具體分析有以下幾個原因:一、守業不需拓土之臣韓信做為漢初三傑之一,屬於典型的開疆拓土之臣,讓他殺伐決斷天下無雙,但是讓他奉行“黃老之術”,休養生息卻不是他的專長。

在這個時候,國家最需要的是蕭何、曹參這樣的守業之臣,況且韓信這個人的特點就是本無不臣之心,但是總是讓人感覺他不安分,劉邦對於韓信的態度是奪其權虛其位,本來並沒有打算要他的命。

二、殺能立威、震懾群臣但是呂后不同,呂后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保住兒子劉盈的帝位,必須在群臣中立威,立威最好的辦法就是除掉有影響力的人來震懾群臣。

呂后其實一直在物色人物,這個人的選擇很有技巧,稍有不慎不僅起不到震懾群臣的作用,還會導致危及自身的結果。

最後呂后把目標選定了韓信,做為“漢初三傑”之一,韓信和蕭何、張良不同,蕭何不爭不取、自汙保身,張良舍名求全、隱忍不爭,呂后沒有對他們下手的理由,對付蕭何和張良不僅不能起到震懾群臣的作用,反而會讓自己失去人心,完成孤立自己的局面。

三、呂蕭聯手、各有所需但是呂后自己就算是想收拾韓信,也是不能做到的,因為韓信壓根就不會上她的當。

因此呂后找到了一個韓信十分信任的人做幫手,這個人就是蕭何,當讓呂雉是以劉邦的名義來找蕭何的。

蕭何是瞭解劉邦的,他知道韓信一直是劉邦的一塊心病,除掉韓信只是個時間的問題。

既然呂后有這個心思,那麼自己也犯不上違背了呂后的意思,他知道得罪了劉邦不一定立刻就死,但是得罪了呂后一定不會有好下場,而且是立刻馬上。

但是做為老朋友,蕭何和韓信相交多年,說一點感情也沒有是不現實的,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但是蕭何在權衡利弊之後選擇了幫助呂后,得到了蕭何的幫助,呂后殺韓信就更加名正言順了,畢竟蕭何的影響力在朝廷中舉足輕重,蕭丞相支援自己,韓信你必死無疑了。

四、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生死一知己”中的知己指的就是蕭何,大家都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似乎韓信的成功和失敗都取決於蕭何。

但是在我看來,韓信自己的性格,是決定他悲慘命運的關鍵所在。

關鍵時刻不能當機立斷,猶豫不決害了韓信自己,也害了追隨他的人。

韓信年輕時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一位老婦人對他有一飯之恩,激勵了他的進取之心,才終成一代名將。

最後也是由於被呂后選做了立威的物件,韓信才死於非命,呂后知道韓信這個人的弱點,但韓信不知道呂后的狠辣和蕭何的背叛。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秋媚讀史2020-10-2210:33:33合夥人一起打天下,起步階段可以同甘共苦、同舟共濟;事業小成就開始同床異夢;事業大成就會同室操戈。

這既是歷史規律,也是現實,上至朝堂,下至江湖,始終都在重複。

劉邦在奪取天下後,就絲毫沒有顧及當年與兄弟們的“山盟海誓”,該敲打的敲打,該剷除的絕不留情。

被劉邦清理的人中,最悲劇的無疑是韓信。

他出生平民,胸懷大志,先投靠項羽,後加盟劉邦,為大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但最後依舊沒能逃脫兔死狗烹的下場。

後人贈送韓信一副對聯:成敗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對韓信而言,他的成功與失敗都是拜知己蕭何所賜;讓韓信生存的婦人,是在他落魄時對其有一飯之恩。

而置韓信於死地的婦人,自然是呂后。

當然,誅殺韓信,其實是劉邦與呂后密切配合的。

這對夫妻曾在多個行動中夫唱婦和,配合得天衣無縫。

由呂后操刀,萬一失敗了,劉邦還能推卸責任,到時為了安撫韓信,大不了換個老婆;成功了,也能讓呂后分擔一下罵名;如果由劉邦親自動手,失敗了,就徹底撕破臉皮了,人家韓信會拼命。

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劉邦當皇帝后,面對的是一個共分天下的局面,他分封的韓信、彭越等諸侯王,管轄函谷關以東的大片土地。

這些諸侯王,名義上以劉邦為共主,實際上割據一方。

這樣一個局面的形成,有歷史原因,當年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時,由於自身實力不足,不得已採取共分天下的策略。

所謂共分天下,本質上是為了消滅對手而採取的籠絡手段,即劉邦以分封土地和爵位的方式給有實力的人,以換取他們的支援。

擊敗項羽後,這些諸侯就成了帝國潛在的威脅。

按照劉邦的想法,他要的是家族企業,而非合夥人模式。

此外,韓信的軍事才華,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他若謀反,沒誰能夠制服。

因此,像韓信這樣的人,就成了他的眼中釘。

早在高祖六年,就有人揭露韓信謀反。

劉邦用陳平的計策,說天子要去雲夢巡視,通知各地諸侯去聚會。

韓信不知深淺,覺得自己沒謀反,就真的跑去見劉邦。

結果,剛剛見面,劉邦就把韓信給抓了,但沒有直接拍死,只是剝奪了楚王爵位,降為淮陰侯,還不讓他去封地上任。

劉邦的手段比較緩和,如同溫水煮青蛙,一步步地削弱,最後徹底剷除。

韓信被貶後,深知劉邦嫉妒他的才能,因而經常裝病不出。

在此期間,韓信對劉邦的怨恨越來越深,牢騷越來越多。

壞話說多了,總會有幾句傳到別人耳朵裡,劉邦只會對韓信更加不滿。

劉邦與呂后是夫妻,他對韓信不滿意,呂后肯定會知道。

老公不方便做的事,呂后可以親自出面。

呂后利用蕭何,誅殺韓信大將陳豨被封為鉅鹿太守,就任前曾向韓信辭行。

韓信支開身邊人,與陳豨進行一番勾兌,大意就是劉邦遲早會要你陳豨的命,到時,你在外面搞點事,我在京城動手,我們裡應外合,圖謀天下。

陳豨瞭解韓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計謀,兩人一拍即合。

公元197年,陳豨真的謀反,劉邦親自討伐。

韓信稱病,沒有隨劉邦出征,暗地裡卻派人聯絡陳豨。

韓信與家臣謀劃,準備在夜裡假傳聖旨,釋放被官府收押的囚徒,然後率領他們去襲擊呂后。

這時,韓信府上的一位工作人犯了錯,韓信將其囚禁,還準備殺之。

結果,那位工作人員的弟弟,為了救他,向呂后高密了韓信謀反的情況。

呂后打算召見韓信,但又害怕韓信的黨羽不肯就範,就與蕭何商量如何除掉韓信。

蕭何雖然與韓信有交情,但又不敢得罪呂后,因此,為了保命,也只能出賣韓信。

於是,蕭何親自到韓信府上,將他騙入宮。

韓信剛剛踏入宮中,就被呂后逮捕,最後命喪婦人之手。

韓信被殺時,劉邦不在京城,並不知情。

等他回來,聽聞韓信已死,他是既高興,也悲傷。

但是,誰都知道,劉邦是兔死狐悲,沒有你的授意與默許,你老婆敢輕易殺韓信?即便是呂后執行,誅殺開國功臣的“帽子”,也該由劉邦來戴。

站在呂后的立場,韓信同樣必死無疑當時,劉邦已經老了,也不知能活到哪一天。

萬一劉邦突然去世,呂后和太子,這孤兒寡母,可不一定鎮得住這幫人中豪傑,尤其是韓信。

所以,趁著老頭子還活著,當斷則斷。

此外,從呂后掌權後的作為來看,她早就在推進“以呂易劉”的工程,而韓信這樣的人物,無疑會成為絆腳石。

秋媚說:韓信是出色的軍事家,但缺乏政治敏感性。

老闆早就看他不順眼,老闆娘也恐懼他的影響力,倘若他能激流勇退,又何至於慘死於婦人之手。

韓信的悲劇,也告誡世人,努力為老闆工作的同時也要為自己留條退路。

有書共讀2018-07-0716:28:57所有“必須死”的人,不是危害到了別人的生命,就是危及到了他人的安全。

危害到了別人生命的人,是害群之馬,死有餘辜。

危及到了他人安全的,大都是自己無心,他人有意。

韓信的必須死,不是因為他危害到了別人,而是他危及到了別人的安全。

一、韓信其人其事韓信是秦時淮陰人。

年少時父親去世,母親好不容易把他拉扯大。

因為家庭實在過於貧窮,又不會多少謀生的手段,經常出去蹭飯。

可他又品行不佳,更招人討厭。

曾接連數月到南昌亭亭長家吃閒飯,後來亭長夫人嚴重反感,撤走碗筷。

韓信一怒之下揮袖遠離再不回來。

腹中空空的韓信到河邊釣魚充飢,又餓昏在了河邊。

有個漂洗絲棉的婆婆同情他,每天給他一碗飯吃,接連幾十天如此。

韓信深為感動。

淮陰城中有一屠戶見韓信雖身材高大,腰間還常佩一家傳寶劍,但實在看不出有多少能耐。

有一天他當眾攔住韓信,說:“你真會用劍就刺死我,不然的話就從我胯下鑽過去。

”韓信默默的從那無賴的兩腿之間爬了過去。

這就是成語“胯下之辱”的來歷。

秦末天下大亂。

韓信投奔了項羽的軍隊,儘管他多次給項王寫文章提建議,期待引起關注求得重用,但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

此處不用爺,自有用爺處。

韓信又跑到漢王劉邦的營中。

雖然說有人舉薦,做了個管糧食的小頭目,但距離心中目標仍然很遠。

於是在一個朗月高懸的晚上韓信離營出走。

和他交談過多次的蕭何聽說之後,趕緊策馬去追,留下了“蕭何月夜追韓信”的美談。

蕭何追回韓信之後又和劉邦多次推薦其如何能力超群,普天之下難找到第二個,力薦任命其為大將軍,且要設壇拜授。

劉邦非常相信蕭何,加上當時急需得到高人相助,也是病急亂投醫,就死馬當活馬醫,答應了蕭何的請求。

韓信就這樣成為了劉氏陣營的大將軍。

從此走上了開掛的人生。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水淹廢丘一舉奪城,京索之戰以潰勝楚,拔旗易幟背水一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韓信似乎是很輕鬆的揮灑著自己的才華,把一個一個的不可能改寫成了戰爭史上的經典神話,贏得了兵仙、神帥等美譽,為劉邦集團最後贏得楚漢相爭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就是這麼一位傳奇人物、頭等功臣,卻先被降爵,由楚王降成了淮陰侯,後又被奪走軍權,最後竟然被懸掛在大鐘之下,讓宮中的一群宮女、廚師用木棒、菜刀殺死,而且被夷了三族。

二、韓信因何而死有人說,韓信的死,在公認是“信史”的《史記》中寫得很清楚,是因為參與謀反,被人供出之後,由蕭何設計,呂后實施,最後劉邦下令夷平三族,這還有疑問嗎?要知道,在封建時代,謀反那可是必死無疑的罪名哪!按照《史記》交代,韓信確實有謀反的犯罪動機,也絕對有謀反的資本,據說還有謀反的人證物證,可謂鐵案一樁。

可諸位看官冷靜想想,如果你是韓信,你要謀反,會在什麼時候?是在武涉遊說、蒯荊勸反時,還是在最後兵權被奪,已成喪家之犬時?更何況韓信對當初貧困時曾給過他飯吃的亭長、漂母都施以厚報,即便是令他蒙受胯下之辱的無賴,也用於軍中,使他有了穩定的飯碗。

這樣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怎麼會對於他有知遇之恩的劉邦反水呢?歷史是勝利者的西裝之下的白色襯衣和火紅領帶,在出席盛大典禮之前必然是該漂白的漂白,該熨燙的熨燙。

韓信必須得死的原因,就是那句高深莫測的“你懂得”。

因為他太強大了,強大到沒有對手。

韓信在楚漢戰爭期間的每一次勝利,都是他走向死亡的階梯。

蕭何、張良、陳平、樊噲等劉氏集團的核心成員都知道,他們誰都不是韓信的對手,即便聯手作戰,也未必是他的對手。

劉邦也知道,自己更不是韓信的對手。

目下分封功臣,論功勞韓信必然最大,論威望韓信自然最高。

不重封他,敢封誰?可論資歷論親疏,又怎麼會把他排在首位?明代小說《醒世恆言》裡有個叫《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故事:京畿縣尉李汧公在處理一樁盜竊案子時發現其中一名盜賊相貌堂堂,言談不凡。

進一步瞭解得知此人叫房德,本是書生,被盜賊脅迫參與作案,被捕入獄。

李汧公就釋放了他。

後來在河北遊歷時偶遇房德,房已是一縣縣令。

房德想報李公的恩德,就和妻子商討。

可二人覺得怎麼回報都不合適:少了拿不出手,又怕恩公嫌棄,說出他日爛事;多了又有些捨不得。

最後妻子提議,不如晚上趁個方便,了結了他的性命,一了百了。

這個故事中的房德和妻子,其處境與心理像極了當年的漢高祖和呂后。

更恐怖的是,韓信比漢初君臣年齡都小(到他死時才35歲,劉邦已是年過花甲)。

劉邦更知道,要是這批老臣舊主有一日不在了,誰能管控得了韓信?韓信的存在,不只對眾功臣的地位是一種挑戰,更是對江山社稷姓什麼的一種威脅。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劉氏集團君臣之間心照不宣,但上下都知道,韓信必須得死!只是得等個合適的時機和找個能說得通的理由。

當然,韓信是不知道的。

三、劉邦在什麼時候有了誅殺韓信的念頭劉邦是什麼時候有了誅殺韓信的念頭的?有人可能說是在漢四年。

當時韓信平定了齊地之後,漢王要他帶兵去滎陽解圍救主,他卻上書,說是齊境剛剛平定,齊人又狡詐多變,為了便於控制局勢,請求做“假齊王”。

其實要比這早得多。

這個時間只是劉邦堅定了誅殺韓信的決心罷了,真正有了殺死韓信的想法應該是漢二年。

這年閨九月,韓信和張耳打垮了代國軍隊,生擒了勇猛的夏說,劉邦抽走了韓信的精兵強將。

誰知韓信帶了一群新兵蛋子,卻又在井陘奪了趙國的軍營,俘虜了越王歇。

韓信向漢王報喜,並提請漢王任命張耳為趙王。

客官也許覺得這不應該呀,哪裡有大將拔寨略地,主子卻動了殺心的!有書君提請大家想想,一個人帶一群不會打仗的人都可以攻城拔寨,那一旦他要叛變,誰人可擋?還有,前方大將只應該負責攻打,至於任命官員,那是主公的事吧?現在你卻是定了人選通知我履行程式,眼裡還有我嗎?儘管人選是主公的親家,但也是你的部下呀,你的部下都封王了,我將來封你為什麼合適呢?當然,那個時候肯定不會有任何的流露,時局不允許啊!而實施誅殺韓信的謀劃,必然要在項羽被殺死之後,要不,誰完成打敗項羽的重任?就是項羽死後,也不能直接把韓信殺了呀,儘管那樣做身邊的大臣們沒意見,可天下人會評述的!必須要找一個既殺了他,又不用擔罵名的方法,那必然是謀反。

可韓信太聰明瞭,怎樣才能讓他入彀呢?分步走,先削職奪權,再派人引誘,然後偽證,總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且,讓蕭何去騙人,既容易讓韓信上當,又分解罵名;讓呂后出面,婦道人家說事少。

可憐那韓信被做了果盤都不一定清楚自己必須得死,更沒弄清楚自己的死因在於能力太強,功勞太大,年齡太小。

而且,還搭上了“三族”。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山谷大師2021-02-0214:28:44韓信是劉邦殺的還上呂后殺的小,直接下手的的人是呂后,劉備為此隱忍了很多時。

韓信這個人不是心中沒有事的人,他也是個能夠忍的人,南昌亭長耍他戲弄他,他忍了,漂母可憐他數落他,他忍了,後來淮陰縣城的市井無賴羞辱他,逼著他鑽褲襠,引來滿街的恥笑,他都忍了。

如此隱忍是不容易的。

韓信正因為能忍,所以能成就大事。

當時的情況韓信也掂量,有兩種選擇,要麼拔劍殺了那個無賴,要麼從他褲襠下鑽過去,受那個胯下之辱。

韓信不像水滸中的楊志,衝冠一怒,殺了牛二,他選擇了後者,如韓信一刀結果了這個市井,也許就沒有後來的淮陰侯了。

韓信雖然不是那種匹夫之勇,卻依然有婦人之仁。

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韓信的地位十分特殊,項羽的說客武涉說過:“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

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

”用齊國辨士蒯通的話說,是“當今二王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為楚則楚勝。

”韓信當時所處的位置,與中原大戰時張學良與蔣、馮、閆之間的戰況十分相似,張學良一倒向蔣介石,中原大戰的勝負離開就明顯了。

武涉和蒯通的用意非常明顯,目的就是想讓韓信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韓信如果採納了這兩個人的意見,恐怕三國演義的歷史性戲劇就輪不到劉備他們了。

韓信有忠於漢室之心,總認為自己有功於漢,但終於沒有逃過“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歷史定式。

當公元201年,那時劉邦剛剛當上皇帝不久,有人舉報:韓信謀反!劉備就召集手下心腹將領問怎麼辦?諸將立刻回答立即發兵收拾這個忘恩負義的小子,可見韓信的人緣不怎麼的。

儘管劉邦出於政治的軍事的和其它方面的目的需要重用了韓信,然而令劉備忌諱的是他伸手要官,而且獅子大開口,非大將軍不幹,這給劉邦留下了陰影,動了殺機。

劉邦的確也是能忍的,為了自己的江山,但是一旦到了他認為不必再忍,事情就突然而至。

劉邦收拾韓信是一步步來的,也是有預謀,有計劃的,還是韓信發兵幫劉邦打敗項羽不久,劉邦突然襲擊多走韓信兵權,試想韓信多厲害,劉邦就耍了個手段,佯稱漢使,馳入軍營,趁韓信和張耳等熟睡之際,就在他們的臥室多走兵符。

經驗教訓,韓信時時注意劉邦再來一手,突然襲擊。

韓信沒有殺那個市井無賴,不等於劉邦不殺他韓信。

他做了楚王的第二年,劉邦偽稱天子出巡,遊雲夢,從洛陽到陳丘(今河南淮陽縣),在諸侯郊迎的路旁,突然襲擊逮捕了韓信,理由就是有人告發他謀反。

劉邦知道這也不是事實,但他不願放棄收拾韓信的一個機會,於是把韓信綁在戰車上,帶回了了洛陽。

劉邦就是劉邦,天子風度,一到洛陽,便宣佈大赦天下,趁機赦免了韓信,把韓信的楚王降為淮陰侯。

陳平,劉邦收拾韓信,與陳平有很多關係,起初人們一齊吼叫,要活埋了韓信,劉邦吃不準,和陳平商量,陳平問:陛下的兵比韓信更精嗎?劉邦說不能比。

陳平又問:陛下的將比韓信更強嗎?劉邦說比不上。

陳平說兵不如人家精,將不如人家強,就去討伐,不是逼著人家造反嗎?於是就決定秘密逮捕。

劉邦以天子巡狩,即將到達楚國邊境,韓信犯了個錯誤,把劉邦嫉恨的鐘離昧抓住砍了頭,送給劉邦,可惜韓信打錯了算盤,劉邦不買賬,他固然嫉恨鍾離,更嫉恨韓信,他要的是一統天下,韓信終成了階下囚。

劉邦呂后殺韓信,原因是韓信賣友求榮。

韓信被軟禁的日子裡,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帶兵,多少為宜?韓信說,超不過十萬。

又問,那麼你呢?韓信說多多益善。

劉邦笑了說多多益善,怎麼被我抓了。

韓信說,我善於將兵,你善於將將,這是我鬥不過你的原因。

公元196年,陳稀在邊地反叛,劉邦御駕親征,韓信稱病不從,卻派人送信給陳稀,準備在京城做內應,事不縝密,被手下舉報。

呂后接到密報,與蕭何商量,謊稱邊地大捷,陳稀已死,令群臣入宮慶賀。

韓信心中有鬼不敢不去,因當年蕭何月下追韓信,有恩於韓信,韓信不疑,想不到這次捉拿他的,也是這個蕭何。

韓信一進宮就被埋伏的武士擒獲,隨即被呂后處死在長樂宮。

呂后比劉邦要心狠手辣,並不事先請示劉邦,事後也沒有通氣,沒有稍微的猶豫和憐惜,乾淨利索,幹掉韓信。

死到臨頭韓信才後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計。

韓信克急用忍,虛以待人,忍胯下之辱成就霸業,都是他的長處,就是缺乏自知之明。

狐筆春秋2019-12-0409:13:05不得不說,題主此題問的極有見地,自古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韓信之死,乃是劉邦藉手呂雉而為之,可事實是,越讀《史記》越覺得此事蹊蹺,應該說,殺韓信一事,主要還是呂雉在作怪,而劉邦則因為瓜田李下的嫌疑,白白給呂雉背了數千年的黑鍋。

一:劉邦想要換太子,群臣站隊時,韓信沒有表態所謂“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也”,在劉邦革命成功,建立漢朝之後,年老色衰的呂雉已經不足以引起劉邦的興趣,相比之下,嬌媚可人、體貼人意的戚夫人則顯得可愛的多,再加上呂氏家族的勢力在建國後的極度膨脹,使劉邦不得不考慮將天下交給誰的問題。

畢竟,生性“仁弱不類己”的太子劉盈在秉性“剛毅果決”的呂雉面前始終是討不到好的。

換言之,一旦劉邦去世,仁弱的太子劉盈很可能會使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大漢政權旁落。

而這對百戰身死、艱苦創業乃得成功的劉邦而言,幾乎是不能容忍的。

而在劉邦打算更換太子,以確保劉氏天下綿綿不絕的時候,群臣百官的激烈反對不僅沒能使劉邦就此低頭,反而還加劇來劉邦易置太子的決心。

但隨著事件的日益擴大,貌似隨意的太子之爭逐漸演變成百官站隊的政治抉擇。

當此之際,不僅最早追隨劉邦起義的豐沛集團的老兄弟們表示反對,而且連後來加入的政治立場極不堅定的叔孫通等人也表示反對,甚至就連“漢初三傑”的張良和蕭何也堅決反對,而張良則索性開始為呂氏出謀劃策,幫助其請出來所謂的“商山四皓”。

如此一來,整個朝廷儼然形成一派擁護呂氏(太子劉盈),一派則因不敢明目張膽擁護劉邦,只能以沉默來示意的兩大派。

換言之,漢初政局亦因此而演變成了呂氏與劉氏之爭。

而同樣身為“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卻因為沒能及時選擇正確的政治立場,而被心狠手辣的呂后惦記上了。

話說,此時韓信雖然已是被拔了牙的老虎,但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韓信的影響力在當時依然十分巨大。

二:心懷異志,劉邦出征時拒不隨同的韓信將自己逼入了絕境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身經百戰的劉邦再見了朝廷大臣的反應之後,也自然也就知道事不可為了。

所以,在見過“商山四皓”後,伴著慷慨蒼涼,悲壯莫名的“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之歌,劉邦的易置太子的打算也就煙消雲散了。

太子之爭雖已停止,可政治清算卻才剛剛開始,漢高祖十一年,代相陳豨起兵造反,此時已經臥病寢疾的劉邦為了大漢江山不得不力疾前往,而在出發前,他前所未有的要求韓信隨徵代地,只可惜此時正“心懷異志”的韓信卻自以為是的拒絕了。

終於,在劉邦身在前線之際,呂雉假借韓信“陰謀謀反”的罪名,派蕭何將其騙至長樂室一舉斬殺。

而在韓信將死之際,他也曾感嘆“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

”當然,這話具體指的是誰目前已無法確認。

可就字面意思而言,所謂“而女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則是“婦女和小孩”的意思。

所以,倘就字面意思進行理解的話,死到臨頭的韓信應該已經意識到,要啥他的不是劉邦,而是眼前這毒如蛇蠍的呂雉,呂太后!!這樣一來,劉邦在棄置韓信久不用之後,突然要求攜帶韓信隨同出征的決定也就順理成章了(因為劉邦要保韓信)。

換言之,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那就是在劉邦妥協之後,以擁護呂氏為共同政治目標的利益集團就正式成型了。

並且此一派勢力在朝堂上佔據了絕對優勢。

而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劉邦出征要帶韓信,身在前線卻疑忌蕭何,病入膏肓還要被大臣逼迫親征英布,以及行將就木之際派人前往軍營誅殺樊噲,而生性機狡的陳平卻陽奉陰違等種種事件也就可以得到理所應當的解釋了。

三:極為詭異的造反陰謀和迅若雷霆的誅殺活動關於韓信在京陰謀造反一事,個人以為實在經不起推敲,首先,且不論此事之真假,就算真有此事,以韓信“謀定而後動”的秉性而言,在蕭何前來邀請前往宮中的時候,他又豈能如此坦然相隨?難道在慣用計策謀略的堂堂“兵仙”“戰神”面前,區區一句“雖疾,強入賀。

”真就能化解正在籌謀不軌之事的韓信的疑心嗎?換言之,縱然韓信確實心懷異謀,想要圖謀不軌,但以其猶疑不決的秉性而言,此事應該還在籌謀階段,那麼所知之人應該只要極少數的心腹,而前往告奸之人卻是被韓信關押起來的“舍人的弟弟”。

如此說來,那韓信陰謀造反之事,豈不是已經是“天下皆知”的事情了?再者,司馬遷在敘述此事時,也用了一個很詭異的“欲”字,所謂“欲”,那就是還未付諸行動的“想法”。

那麼既然是想法,那太史公又從何而知呢?即便知道,那就說明事情已經洩露,而在“造反者死”的時代裡,韓信又豈能如此輕易的隨同蕭何入宮?如此種種,在邏輯上都是很難說得通的。

所以,我始終相信,韓信雖有不臣謀逆之心,但這件事應該還在醞釀籌劃之中,而呂后誅殺韓信,則不過是假借聲勢,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罷了。

總之,歸根到底一句話,韓信之死,實是呂雉的政治報復,而並非出於劉邦授意。

可這也並不代表劉邦就不希望韓信死,也許,在他心裡,他只想將其限制自由、軟禁至死。

畢竟,殺功臣(臧荼、彭越等)和殺韓信,終究是不一樣的。

因為,他們並不在同一量級之上。

我是狐筆春秋,歡迎大家批評指教,謝謝~上一篇八阿哥胤禩是因太優秀而觸怒了康熙嗎?真實的“八賢王”到底如何?下一篇蘇軾一生的紅顏知己無數,為何獨有才女琴操為他出家修行?猜你喜歡劉邦憐憫寵幸薄姬是哪一集?劉邦的臣子?呂公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誰?搜索隨便看看2022-03-31為什麼現在瑪咖這麼不受待見?ps安裝包怎麼設定?2022-03-31LOL趙信打野,先點哪個技能?2022-03-31小米手機充不進電解決辦法?2022-03-31首頁娛樂體育汽車科技育兒歷史美食數碼時尚寵物收藏教育財經社會國際Copyright©2022小熊問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