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獨立運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台灣獨立運動(臺灣話:Tâi-oân to̍k-li̍p ūn-tōng),簡稱台獨,是台灣獨派的核心政治理想及國家認同,其主張解除1949年後才遷台的中華民國政府政權、質疑其治台正當 ... 台灣獨立運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台灣獨立 基礎福爾摩沙·福爾摩沙人·臺灣民族主義·臺灣本土化運動臺灣主體性·臺灣島史正常化國家·去中國化臺灣正名運動·臺灣共和國 路線傳統臺獨·華獨·獨臺·臺獨左派 理論臺灣主權未定論 ·臺灣共識兩個中國·兩國論·憲法各表中華民國在臺灣·中華民國是臺灣中華民國第二共和·九六共識一邊一國·四階段論四要一沒有·天然獨 文件舊金山和約臺灣自救運動宣言臺獨黨綱 ·臺灣前途決議文臺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 歷史大肚王國·明鄭臺灣民主國 事件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謀議臺灣獨立案二二八事件·臺灣白色恐怖關子嶺會議·蘇東啟案泰源事件·刺蔣案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陳文成事件·鄭南榕自焚事件·六四事件·獨立臺灣會案·刑法一百條野百合學運·中華民國國會改選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千島湖事件·臺灣海峽飛彈危機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華民國總統直選2008年臺灣入聯公民投票太陽花學運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台灣國護照貼紙 政策戒急用忍·臺灣省虛級化·公民投票法終止國統綱領·終止國統會·“台独”顽固分子清单 政黨民主進步黨·時代力量·台灣基進·社會民主黨·綠黨 組織臺灣文化協會臺灣再解放聯盟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臺灣獨立建國聯盟一邊一國連線(臺灣獨立運動相關條目列表) 人物廖文奎·廖文毅·陳智雄·廖史豪·蘇東啟·史明·辜寬敏·彭明敏·陳隆志·蔡同榮·江炳興·黃文雄·柯旗化·鄭南榕·李登輝·呂秀蓮·李鎮源·金美齡·張燦鍙·許世楷·黃昭堂·羅福全·李應元·陳南天·蔡丁貴·林昶佐·林飛帆·詹益樺·臺灣獨立運動參與者 運動臺灣意識論戰228百萬人手牽手護台灣 臺灣主题首頁查论编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漢字台獨注音ㄊㄞˊㄉㄨˊ台羅Tâi-to̍k客羅Thòi-thu̍k 常用於台獨組織使用活動場合的台灣旗1990年代中期設計的台灣共和國國旗908台湾国运动旗幟台字翠青旗 台灣獨立運動(臺灣話:Tâi-oânto̍k-li̍pūn-tōng),簡稱台獨,是台灣獨派的核心政治理想及國家認同,其主張解除1949年後才遷台的中華民國政府政權、質疑其治台正當性及制定新憲法並將國號「中華民國」更名為「台灣」等之稱呼,建立屬於全體台灣人的主權國家[1],與謀求兩岸統一的「統派」相對。

實際上依照理論與目標的不同,還可細分為傳統台獨派及台獨左派等流派;但與「華獨」流派概念不同的是,華獨主張「中華民國是台灣」,認為現時台澎金馬自由地區已經「事實獨立」,是主權獨立國家,而台灣獨立運動推動者不認同此觀點。

目前,台灣獨立運動面臨著種種的政治現實與國際角力,外部除須與美国、日本兩大国家建立互信的「美日台安保條約」[2],還須克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干涉與經濟施壓[3][4][5],而如何解決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上的多元與矛盾(統派、華獨、自然獨、維持現狀派人士)也是另一項難題[6][7]。

台灣獨立運動也透過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8]、台灣正名運動[9]、去中国化[10]、強調台灣主體性等方式表現。

目录 1起因與目的 2流派及主張 2.1法理建國 2.2修憲正名 3民調及支持率 4相關法律 4.1聯合國會員國的公約 4.2美國與臺灣相關的法律 4.3中華民國憲法關於主權與修憲、變更領土的條款 4.4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台独的依据 4.4.1宪法 4.4.2反分裂國家法 4.4.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 5各方立場 5.1中華人民共和國 5.2美國 6歷史 6.1各部落獨立自主時期 6.2鄭氏時期 6.3清治時期和台灣民主國 6.4日治時期 6.4.1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 6.5戰後時期 6.5.1兩蔣時期 6.5.2李登輝時期 6.5.3現今 7爭議 7.1歷史上的記載 7.1.1清朝 7.1.2中华民国时期 7.2戰爭與和平的爭議 8相关页面索引 9参考文献 10學術研究與參考資料舉隅 10.1中文 10.2英文 起因與目的[编辑] 「中華民國」在國際现状上,只有14個邦交國,因此台獨支持者希望能實現台灣能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以「台灣」的身份參加國際組織,並且以台灣名義與他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

由於当下國際社會普遍接受「一個中國」政策,無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同時建交,中华民国因聯合國2758號決議退出聯合國,大多數國家選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数量大幅減少,但台灣从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統治。

台獨支持者認為台灣必須成為正常的獨立國家,從而取得平等的國際地位。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在2021年4月29日向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作證時表示:台灣民眾看到香港的反修例運動被鎮壓後,香港社會的管控日益收緊,讓他們的台獨立場更加堅定[11][12]。

流派及主張[编辑] 参见:台獨派、獨台、台灣共和國和台灣獨立運動年表 圖中旗幟上的紅字為:民主自由的國家/人人平等的社會 台獨專指認為台灣應該以「臺灣國」、「臺灣共和國」、「臺灣民主共和國」或「福爾摩沙共和國」等類能彰顯台灣意識作為國號的路線。

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将修改中華民國國號、《中華民國憲法》等行为称之为法理台独。

法理建國[编辑] 法理建國派主張台灣的主權未定,中華民國不擁有台灣島與澎湖群島的主權,而是台澎的代管政府。

[13]此派認為台灣沒有從中國(包括中華民國政權所欲代表的國家——即國號為中華民國的中國)或任何國家分離獨立的問題,只存在何時要行使自決權建國、成為主權獨立狀態的問題;訴求台灣以住民自決的方式建國,透過國際法法理被正式承認為主權國家。

建國程序分為三大步驟:中華民國宣布終止代管、台澎住民自決建國、代管事務之清算與整理。

[14] 此流派推動者主要為台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連線,並於2019年6月30日成立台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黨。

修憲正名[编辑] 修憲正名派訴求「修憲、正名、獨立」,亦即在憲法層面上與中國徹底脫鉤,反對與中國在政治上合併。

他們獲得民主進步黨、時代力量、台灣基進[15]的部分人支持;雖然他們不否定現有的中華民國政權,但僅認定已經取得在台灣的事實獨立,因為與歷史掛勾而沒有獨立事件做依據,因此國際便不能參與,需要體制內進行改變,以明確形式(如公投)從中華民國中切割出去,達成法律上台灣獨立(即一中一台、一邊一國),並申請加入聯合國。

修憲正名的目的包括了: 解決台湾不被國際社會承認為國家的困境。

消除一個中國政策下的中國代表權的問題。

特別是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問題。

國家認同。

許多台灣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因此中華民國的國號並不適切。

避免國名與PRC因混淆、辨識困難造成的不便。

放棄對“中国领土”(指通常意义上的大陆、香港、澳门及外蒙古、唐努乌梁海等地区)的宣稱。

抵抗中华人民共和国(武力)统一的威胁。

修憲正名可以解除中國國家分裂、內戰的狀態。

[16] 2010年前總統李登輝是该方案的支持者之一。

他指出,希望有能力的人出來制定台灣本身的憲法,終結「中華民國」並建立「台灣國」。

[17] 2014年台灣教授協會提出台灣憲法草案。

[18] 2020年,中國時報報導民進黨在過去1年,部分深綠人士提出3件涉及台獨的修憲案,分別是蔡易餘提出的「刪除國家統一」案、「剔除西藏、蒙古為我國固有之疆域」案,及陳亭妃提出讓「台灣」正式憲法文字的「國家正常化」案。

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指出,面對世界變局,兩岸局勢多變,不能有任何挑釁,對於涉及變更領土、國號等議題,民進黨不會走極端。

顯示即使是台獨派系內,也對修憲風險較大的行為存在難以達成的共識[19]。

民調及支持率[编辑] 台獨運動的遊行車隊 街頭上「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的標語 在1990年代修憲與總統直選後,支持台灣獨立的比例緩步微升、且通常穩定地高於支持統一的比例,但均低於支持維持現狀的比例。

民主進步黨於2012年3月29日公布針對全國20歲以上具投票權公民所做的民意調查(依內政部2012年1月份人口統計資料,具95%信心水準,抽樣誤差約為±2.73%),結果顯示:[20][21][22] 60%的受訪者不接受兩岸關係是「一國兩區」的說法 62%的受訪者認為一國兩區的主張會矮化國家主權 67.3%的受訪者不同意胡錦濤有关「兩岸雖然還沒有統一,但中國領土和主權沒有分裂,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沒有改變」的說法 78%受訪者認為台灣與中國大陸「不是」同一個國家 81.2%的受訪者同意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中「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的政策。

而在2013年10月30日TVBS公布的統獨立場民調显示:[23] 應維持現狀:64% 傾向獨立:24% 傾向統一:7%; 若進一步詢問民眾,兩岸關係只能有一種選擇時, 希望台灣獨立:71%(達歷次調查新高) 傾向統一:18% 國外常使用民進黨支持率來等同支持台獨的數據,但支持民進黨未必等於支持台獨。

況且民進黨因為政治、社會、經濟、法理以及民意等諸多因素,以及黨內部分人士的觀念轉變,加上為免刺激中國大陸,已較少積極宣傳台獨的主張,對此以「臺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來解釋。

另一方面,七成至八成的人民支持廣義維持現狀。

民意調查本身常出現因樣本母體的取樣問題,造成在同一時期由不同立場的單位所進行之調查,呈現出結果相異的狀況,亦即所謂「機構效應」(houseeffect)。

例如2006年: 2月10日馬英九引用中國時報的民意調查結果: 維持現狀:57% 獨立:16% 統一:17% 2月16日自由時報所進行之民意調查:[24] 維持現狀:38.2% 獨立:35.4% 統一:11.8% 不知道:14.6% 但換作「只能從獨立與統一兩者間選擇」時: 獨立:49.3% 統一:26.1% 不知道:24.6% 即使是由具有官方色彩的機構所進行之調查,結果也會因當下的社會氣氛及其他種種因素而可見不同程度的波動。

2007年8月,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的調查結果:[25] 支持儘快獨立:10.3% 暫時維現狀以後走向獨立:16.5% 永遠維持現狀:17.9% 暫維現狀以後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34.9% 暫維現狀以後走向統一:12.2% 儘快統一:2.2% 其它/無意見/不知道/拒答:6.0%。

2010年12月,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所作的民意調查,高達87.3%的台灣民衆認為應該維持現狀(廣義),同時有91.8%的民衆在短期或長期均未表明傾向統一(廣義):[26] 儘快宣布獨立:6.4% 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17.6% 永遠維持現狀:28.4% 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34.2% 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7.1% 儘快統一:1.2% 不知道/無意見:5.2%。

故一般而言,廣義維持現狀仍是台灣人民在解除戒嚴後基本且穩定的民意趨向。

基本上不管泛藍(國民黨與親民黨)或泛綠支持者(民進黨與台聯)的想法都趨於台灣(或中華民國)的前途(獨立或統一與否)應交由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決定(參見陳水扁的廢統言論以及馬英九的尊重人民的台獨選項)。

根據2006年2月12日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國內民眾對廢除國統綱領之看法」民意調查顯示: 51%受訪者不主張台灣最後一定必須與中國統一 78%受訪者認為台灣前途應該由台灣人民自行決定 「台灣前途應由台灣人民自行決定」的支持度至少接近八成;[27]但支持台灣前途由台灣人自決的人,很明顯包括支持統一者和繼續維持現狀者,而他們支持統一的前提是經由台灣人民同意、並以兩個國家或對等政治實體談判的形式統一,而非只應中國大陸要求就必須統一或所謂一國兩制的“投降式統一”。

持有此類看法的人士在極端中國民族主義人士眼中也被歸類為“台獨”支持者。

2014年12月,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公布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傾向台灣獨立的比例達到23.9%,是1994年以來的新高紀錄。

在此次調查中,民眾認為先維持現狀再決定的比例達到34.3%,支持永遠維持現狀的人佔25.2%。

政大選研中心主任陳陸輝認為,支持永遠維持現狀的比例從2008年以來持續成長,代表馬英九總統「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贏得人民的支持。

2016年5月16日,政大選研中心特聘研究員陳陸輝與杜克大學政治系教授牛銘實在《聯合報》公布由政大選研中心與杜克大學共同執行的「台灣民意與國家安全」問卷調查歷年結果。

先以「大陸攻台因素是否影響支持台獨」區分為「鐵桿台獨」和「條件台獨」。

發現在「鐵桿台獨」的民眾中,有四成七認為即使台灣宣布獨立,中國大陸也不會攻打台灣;如果中國大陸攻打台灣,有七成認為美國會出兵幫助台灣,七成三認為大多數的台灣民眾會抵抗。

至於「條件台獨」者,有兩成八認為即使台灣宣布獨立,中國大陸不會攻打台灣;如果中國大陸攻打台灣,有六成二認為美國會出兵援助,認為台灣民眾會抵抗的有六成三;對於自身在開戰後的選擇,鐵桿台獨者中有兩成六表示順其自然、兩成六表示要從軍抵抗、一成四表示要出國逃避,也有接近兩成二沒有表示具體意見。

條件台獨者中,有接近三成三表示順其自然、兩成三表示要出國或逃避,另有約兩成沒有表示具體意見。

至於那些不支持台獨或不表態的民眾,多數認為,如果台灣宣布獨立,中國大陸會攻打台灣,美國不會幫忙,台灣人民也不會英勇抵抗。

[28] 2020年7月,政治大學民調中心調查「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布」[29]。

「盡快獨立」占7.4% 「偏向獨立」占27.7%,為歷年最高 「永遠維持現狀」占23.6% 「維持現狀再決定」的民眾比例持續下降至28.7% 「盡快統一」占0.7%創下新低 2021年10月,聯合報年度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顯示:[30] 「盡快獨立」占18% 「維持現況再獨立」占16% 「永遠維持現狀」占51% 「維持現狀再統一」占6% 「盡快統一」占4% 「無意見」占3% 相關法律[编辑] 聯合國會員國的公約[编辑] 世界人權宣言、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美國與臺灣相關的法律[编辑] 《臺灣關係法》(英語:TaiwanRelationsAct,縮寫為TRA)1979年4月10日生效。

該法律目的是協助維持西太平洋之和平、安全與穩定,並授權繼續維持美國人民與在臺灣人民間之商業、文化及其他關係,以促進美國外交政策。

《台灣旅行法》(英語:TaiwanTravelAct)2018年3月16日生效。

該法案的目的是要求美臺雙方保持足夠的高層官員交流。

中華民國憲法關於主權與修憲、變更領土的條款[编辑] 《中華民國憲法》之前身五五憲草所臚列之中國疆域,及於蒙藏,但並未包括台灣在內。

台灣當時屬日本領土。

《中華民國憲法》制定時臺灣已由中華民國管轄,代表人民制定憲法的制憲國民大會及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均有臺灣省代表,第二屆國民大會的修憲則只有臺灣地區選出的代表。

《中華民國憲法》內有關中華民國主權之條文: “第二條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

” 《中華民國憲法》內有關中華民國領土之條文: “第四條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决議,不得變更之。

” “第九十一條監察院設監察委員,由各省市議會,蒙古西藏地方議會,及華僑團體選舉之。

其名額分配依左列之規定”。

“第一百四十三條中華民國領土内之土地屬于國民全體。

” 此外,《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除了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第三次修憲外,歷次條文都曾提到臺灣省: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民國80年)(1991年)第一次修憲條文第三條以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民國81年)(1992年)第二次修憲條文第三條: 監察院監察委員由省、市議會依左列規定選出之,不受憲法第九十一條之限制: 一、自由地區臺灣省二十五人。

前項第一款臺灣省、第二款每直轄市選出之名額及第四款各政黨當選之名額,在五人以上十人以下者,應有婦女當選名額一人,超過十人者,每滿十人應增加婦女當選名額一人。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民國86年)(1997年)第四次修憲條文第九條: 臺灣省政府之功能、業務與組織之調整,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

依《中華民國憲法》之原有規定,變更領土及憲法之投票理應由中華民國國民大會通過才生效。

但在廢除國民大會後,此權力已轉移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全體國民。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民國93年立法94年公布)(2004年立法2005年公布)第七次修憲條文 第一條(人民行使直接民權): 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於立法院提出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經公告半年,應於三個月內投票複決,不適用憲法第四條、第一百七十四條之規定。

第四條(立法委員)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疆域,非經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一之提議,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三之出席,及出席委員四分之三之決議,提出領土變更案,並於公告半年後,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不得變更之。

第十二條(憲法修正案之提出) 憲法之修改,須經立法院立法委員四分之一之提議,四分之三之出席,及出席委員四分之三之決議,提出憲法修正案,並於公告半年後,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即通過之,不適用憲法第一百七十四條之規定。

反台独人士手持中华民国国旗,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李登辉訪美時下榻的宾馆前抗议。

(摄于2005年10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台独的依据[编辑] 宪法[编辑] 主条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领土变更及宪法之投票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投票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年版序言,提及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版序言表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反分裂國家法[编辑]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反分裂國家法 《反分裂國家法》是在2005年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一部針對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法律,當天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签署并立即实施。

该法律的主要内容是鼓励两岸继续交流合作,但同时也首次明确提出了在三种情况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保留使用非和平方式達到國家統一。

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规定:「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依照前款規定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由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和組織實施,並及時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编辑]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第11條規定:「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分割。

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包括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 各方立場[编辑] 中華人民共和國[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台獨”主張一直持堅決反對立場,主流趨勢是寄望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并鼓勵加強兩岸合作交流。

同时中国《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如果台湾独立或发生将引发更改两岸现状的重大事件,中国將不得不采取武力的方式解決台湾問題。

[31][32] 反對台獨之理由: 损害中国的国家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动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國内外其他分裂势力或将群起效尤,即骨牌效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目前較為安全稳定的政治局面造成破坏。

若以任何方式台獨成功,結束中國國家分裂之狀態(即類似東西德,南北韓之國家分裂狀態),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或产生民族主义事件,政府公信力及国家稳定将受影响。

中國大陆民众总体上赞同北京政府对于台湾问题的立场和主张[來源請求],即认为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同属一个中國,认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

2010年起,“武力统一(或称解放台湾)”的舆论在网络环境上逐渐抬头[33]。

美國[编辑] 對于台獨主張,美國立場是“一個中國”政策,在八一七公报認知到(acknowledges)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但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擁有主權[34]。

並認爲國會制定的《臺灣關係法》是美國与台灣關係的法律基礎。

美國政府對中華民國政策是協助臺北當局與北京當局以和平方式化解歧見,同時也不接受任何片面改變現狀之舉[35]。

2001年4月,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宣布美国协防台湾,同时,他仍坚持美国政府的一个中国原则,不支持台湾宣布独立。

2007年,前美國國務卿幕僚長維爾克森在谈及護台問題時認為:美國武力保護台灣是不對的行為,而台灣宣布獨立就等于自殺,因為中共已經說得清楚,那意味著戰爭,美國利益是不可能會爲台灣跟核武器國家發生大規模戰爭,前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曾說過:“美國政府和美國人永遠不會因爲台灣去打仗。

”尽管希拉里的发言人莱尼斯后来纠正说,希拉里支持的是“模棱两可”。

[36] 2012年2月,新華社報導: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表示“美方拒絕任何‘台獨’主張”,跟以往美方慣用“不支持‘台獨’”字眼,鮮少使用了“拒絕任何”[37][38]。

但民進黨發言人林俊憲表示,經他們查過各國際媒體報導及白宮網站都沒發現美方有這方面談話,他對於新華社這段報導的真實性有所保留,可能是他們自己片面「加註」。

[39]而陸委會官員也表示,目前尚未接獲美方對此會面的完整簡報,而且在美國白宮發布的訊息中也不見奧巴馬有此表述。

[40] 2016年5月13日,美國國防部公布《2016年中國軍力報告》,[41]重申美國維持基於美中三個聯合公報和《臺灣關係法》的一個中國政策,支持在兩岸人民能接受的方式、範圍和步驟之下和平解決兩岸議題,「反對臺海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也不支持臺灣獨立」;這是繼2007年陳水扁力推入聯公投等舉動後,美國再次重申「不支持臺灣獨立」[42]。

美國國會在研究中國/台灣的『一個中國政策』報告書中(日期:2007年7月9日)闡述美國的立場,並總結了五點: 在1972年、1979年和1982年三个美中联合公报中,美国没有明确说明台湾的主权地位。

美國「認知」兩岸「一個中國」的立場。

美國「沒有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

美國「沒有承认」台灣為主權國家。

美國的政策認為「台灣地位未定」。

這些內容在2013年美國國會研究報告中保持不變。

[43] 2019年2月13日,因應公投法鬆綁後,喜樂島聯盟醞釀推動獨立公投,美國在臺協會發言人孟雨荷表達美方對於兩岸任何一方不應企圖片面改變現狀的立場,明確表態不支持台灣獨立公投。

[44] 歷史[编辑] 主条目:台灣獨立運動年表 各部落獨立自主時期[编辑] 這時期的臺灣,由各原住民政權及部落分別統治及管理,如大肚王國、大龜文。

周圍海岸地區有一些武裝海商集團、倭寇等聚集,如:1566年3月-1573年的潮州惠來人林道乾、1573年-1575年的潮州饒平人林鳳、泉州人李旦、漳州海澄人顏思齊、泉州南安人鄭芝龍等。

鄭氏時期[编辑] 鄭氏時期曾在南臺灣建立東寧國,名義上隸屬南明。

鄭成功之子鄭經撰文:「遠絕大海,建國東寧,於版圖疆域之外,別立乾坤。

」[45]一般認為是最早的「漢人台獨思想」,鄭經並曾向康熙帝提出作為清朝屏藩,不登岸、不剃髮,遵朝鮮例的談判條件。

不過鄭氏於此提出的獨立概念有其華夷思想的時代背景,以保有台灣漢民族之華夏文明反對滿清之夷狄統治。

在鄭氏王朝覆滅後,清廷也曾掀起棄留台灣的辯論,最後因施琅上表《恭陳臺灣棄留疏》以軍事和經濟價值。

向康熙曉以利害,台灣方才被清朝納入版圖。

清治時期和台灣民主國[编辑] 從雍正皇帝旨:「台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皇考聖略神威,取入版圖。

」可知,台灣在康熙之前未被視為中國領土;康熙時期澎湖海戰后,方將明鄭統治下的台灣納入清朝統治。

[46]清朝將明鄭台灣納為領土後,最初劃為福建省的一部分,並不積極治理。

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使清廷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自此開始進行增設府縣、經濟現代化等積極建設,並於1885年將台灣獨立建省。

[47] 部分台灣人民反抗清廷的統治,如爆發朱一貴、林爽文、大甲西社抗清(即林武力事件)、戴潮春等事件,因台閩客不合作,遭受慘烈鎮壓,被史學家稱之為「台灣清治時期民變事件」。

清日甲午戰爭清軍戰敗後,清朝將台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

台灣人民抵抗日軍的接收,於1895年5月25日在擁立當時台灣巡撫唐景崧建立「台灣民主國」。

同年10月19日,劉永福總統兵敗內渡;兩日後台南陷落。

臺灣民主國僅存150天,最終被日軍剿滅。

台灣民主國雖有獨立之名卻無獨立之實,有資料認為,當時在台清朝官員只是在地方士紳的壓力下,為了抗拒日本統治,又避免台灣的武裝反抗與清朝扯上關係,才提出獨立建國的主張,其宣言中並主張「恭奉正朔,遙作屏籓」。

雖然有部份支持台獨的學者,試著將民主國視為一個「事實」獨立的國家,而將其放在台灣人民從17世紀以來反抗異族統治的脈絡下來解讀[48]。

但真正台灣民族意識的萌芽則要到以李秉瑞為首的21年武裝抗日失敗後,林獻堂所領導的臺灣文化協會推動的「臺灣民族」運動[49]。

台灣民主國國旗—藍地黃虎旗 日治時期[编辑] 参见:臺灣日治時期 從最初台灣人民自主抵制日治的台灣民主國,到台灣共產黨提出建立的台灣共和國,當時中華民國各重要人物出於各種考量也提出台灣獨立的主張。

在此時期出現「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的言論。

也有直接闡明追求台灣獨立者,如1932年在廣州成立的臺灣民主黨,明文主張民族自決(惟帶有漢民族主義色彩)與臺灣獨立[50][51][52]。

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编辑] 1928年成立的「台灣共產黨」(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成立時也提出「台灣民族」的概念,並明確主張建立台灣共和國,這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提出台獨主張的政治團體。

台灣共產黨認為台灣人是殖民地革命論當中的弱小民族。

序幕是從17世紀荷蘭、西班牙的殖民地佔領。

其後,鄭成功征服台灣,奉明為法統,又將中國的封建制度帶到台灣。

現代台灣民族的最初形成,就是在殖民與封建的交織過程中在進行的。

之後,台灣又歷經中華民國和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而終於在這樣的歷史過程中建立起台灣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連帶感[53]。

在日本統治台灣時期,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如孫文、蔣中正、毛澤東、周恩來等,出於時局考慮,均主張台灣獨立。

1925年「孫中山與台灣」書中轉述孫文的聲明「在台灣的中國同胞,被日本壓迫,我們必須鼓吹台灣獨立,和高麗的獨立運動互相聯合」。

1938年蔣中正「抗日戰爭與本黨前途」演講中提到「總理以為我們必須使高麗,台灣恢復獨立自由才能鞏固中華民國的國防」。

1936年毛澤東「紅星照耀中國」談話中提到「如果朝鮮人民希望掙脫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枷鎖,我們熱烈支持他們爭取獨立的戰鬥,這點同樣適用於台灣」。

1941年周恩來發表「民族至上,國家至上」演講會中提到「我們同情民族國家的獨立,解放運動,我們不只協助朝鮮與台灣,也同情印度與南亞諸國的民族解放運動」。

[54]但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認為是「斷章取義」[55]。

但主張臺獨者在台灣日治時期遭受特別高等警察的監控與迫害,1940年代爆發的高雄州特高事件,有不少南臺灣的社會人士遭控訴與英、美、中等日本的敵國勾結,或是企圖與之共謀臺灣獨立而被拘捕與刑求。

戰後時期[编辑] 兩蔣時期[编辑] 1943年,中華民國,大英帝國與美利堅合眾國舉行開羅會議,12月1日,三國發布開羅宣言。

其內容指出「日本於九一八事變後自中國侵佔的領土(包括旅順、大連租借地)及台灣、澎湖,應歸還中華民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美國政府隨著兩岸局勢與韓戰發展,日本隨後放棄台灣主權、卻沒有指定交給任何一個國家,也因此產生爭議:此稱為台灣地位未定論。

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依據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之「一般命令第一號」由中華民國負責在台灣的受降工作。

被視為臺灣獨立理論鼻祖之一與臺灣民族主義思想之重要理論奠基者的廖文奎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已明白公開表示,陳儀奉派接收台灣只是戰勝國的接收,而不是台灣主權的轉移,國民政府統治台灣與麥克阿瑟統治日本一樣,都是臨時性的,臺灣地位仍然未定。

[56][57] 接收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把其在中國大陸的統治政策實行於台灣。

當時台灣的經濟差,又因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不當政策,造成「二二八事件」。

事件爆發後中華民國政府的處理方法是,對參與人士採取積極武力鎮壓。

儘管二二八事件當時並沒有出現台獨主張,但該事件對台灣人產生獨立想法有重大影響。

二二八事件致使許多原本「親中抗日」人士,轉變為抵制中華民國政府。

後來,中華民國政府由於國共內戰失利,撤退至台灣,形成今日中華民國政府有效統治之領土大部分在台灣。

此後,中華民國政府進行極度嚴厲的清鄉與持續數十年的白色恐怖特務統治。

這些貪腐與高壓的威權獨裁統治引起民怨。

1949年1月15日,美國駐中國軍事代表巴大維(DavidBarr)將軍聞悉蔣中正有計劃地放棄中國大陸,經營台灣,甚為詫異。

....巴大維將軍認為台灣係美軍從日本手中解放出來的。

雖開羅會議時有歸還中國的協議,但在對日和約尚未簽訂之前,其主權誰屬,究未有法律的根據。

今蔣總統即欲據為已有,作為撤退海空軍的基地,似有僭越之嫌。

』[58] 成立於東京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國旗 國民黨政府掌權後,許多台灣左派、民主派、自由派知識人士紛紛亡命海外。

許多前往海外的台籍知識人士積極尋求台灣的自主獨立,並先後在香港、日本、美國等地組成台灣獨立團體,是為台灣獨立運動主要推動者。

如廖文毅於二二八事件後因遭通緝而亡命海外,1948年在香港成立「台灣再解放聯盟」。

1951年在東京成立「台灣民主獨立黨」,在1955年組織「台灣共和國臨時國民議會」,1956年成立「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

1960年王育德於日本東京成立「台灣青年社」。

1967年史明成立「台灣獨立聯合會」,及次年創「獨立台灣會」。

1970年代以後,四個海外獨立運動團體聯合組成,總部設於美國的世界性組織——「台灣獨立聯盟」。

1970年,黃文雄與鄭自才等加入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留學生欲刺殺訪問美國的蔣經國未遂,卻也使後者開始思考正視這個問題。

反蔣氏政權的社會運動隨之而起。

在1970年以後隨著中產階級的逐漸茁壯,被國民黨當局戒嚴威權體制壓抑了二十年的台灣島內異議人士透過選舉慢慢集結,在追求民主和本土化的大旗下,和國民黨當局展開抗爭,即「黨外運動」。

1971年,聯合國決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席位,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據美國學者譚慎格,當時的駐台大使馬康衛曾應中華民國外交部次長楊西崑要求,召開秘密會議。

楊西崑向美國提議,中華民國改名為中華台灣共和國,由蔣中正以行政命令通令全島進行公投決定台灣前途,並由台灣人民選出制憲會議。

楊西崑表示蔣中正不反對此方案,但需要美國表態支持。

但美國總統尼克森及其高級顧問基辛格因為正在籌劃北京之行,對此方案不予理會[59]。

1979年元旦,美國政府與中華民國斷交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邦交關係。

蔣總統於東崗慘案被國際媒體曝光與民進黨立法委員聯合質詢後次月宣佈解嚴 黨外運動在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迅速發展。

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陳文成事件、江南案等及海內外大規模群眾抗議事件接連發生,部分美國參眾兩院議員對台灣的人權狀況表示關切。

在此強大壓力下,民主化終於成為主流意識之一;1987年6月初,三七事件因國內外媒體報導曝光[60][61],6月17日,在台灣人公共事務會與多位議員的努力下,眾議院通過《臺灣民主決議案》(H.R.1777);12月,參議院亦通過該案:呼籲國府終止戒嚴令、取消黨禁、加速實現民主政治,包含保障言論和集會的自由,為實現具代表性政府而應全面改選中央民意機關[62]。

國民黨政府則被迫急速轉型並於7月宣佈解嚴。

自1949年5月19日起頒佈的戒嚴令,至1987年7月15日起解嚴為止,共持續38年又56天之久。

李登輝時期[编辑] 1989年4月7日,因主張台灣獨立與言論自由而自焚殉道的鄭南榕肖像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總統去世,在台灣掌權長達四十年的蔣家統治告終,副總統李登輝依憲法繼任總統。

國民黨政府開始釋放政治犯,不再逮捕共產黨員。

1980年代,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統一方針,但不為台灣方面所接受。

1986年成立的民主進步黨,在解嚴後逐漸成為台獨運動的主要推動者。

1991年民主進步黨在《基本綱領:我們的主張》開宗明義論述:「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此基本綱領之論述常被稱為「台獨黨綱」。

黨綱該條第一款末了註明「基於國民主權原理,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及制定新憲法的主張,應交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

」的程序。

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則表明「台灣主權獨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既是歷史事實,也是現實狀態。

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其主權領域僅及於台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以及符合國際法規定之領海與鄰接水域。

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

」同年李登輝總統提出特殊兩國論,把兩岸關係定義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1995年至1996年間,李登輝總統訪問美國,前往母校發表「民之所欲,長在我心」、強調「主權在民」的公開演講[63][64][65]。

江澤民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滿此次訪問,並試圖影響第一次中華民國總統直接選舉結果,而舉行飛彈軍事演習。

雙方的一系列舉動,使原本轉趨平靜的兩岸關係轉為緊張,台獨運動主要的抗爭對象遂轉化為海峽對岸的中國共產黨政權及中國國民黨保守派。

現今[编辑] 参见:天然獨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主張台灣獨立的民主進步黨人、前台北市市長陳水扁以39.3%得票率當選中華民國總統,成功實現政黨輪替,主張台獨、成立僅13年的民進黨首次取得執政權,使台獨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里程,雖然他曾公開宣布「四不一沒有」,但他其後曾提出許多新的方案,包含一中一台,一邊一國,四階段論等主張法理台灣獨立,並主張台灣前途應由台灣人民決定,中國大陸政府強烈反對。

2007年民進黨立委高志鵬於立法院質詢時表示,孫中山、蔣中正生前都多次主張台灣獨立,都是台獨分子,並建議中國國民黨應撤銷孫文和蔣中正的黨籍;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駁斥,高志鵬斷章取義:孫中山當年是主張台灣先從日本的異族殖民統治中先「獨立」出來,最後還是要回歸中國懷抱,獨立只是過程的一部分。

[55]。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馬英九當選總統,國民黨重新執政,二度政黨輪替,台獨勢力受挫。

2010年,前副總統呂秀蓮論述,與對岸結仇的是中國國民黨,台灣與中國無冤無仇,台灣民眾應有新的、自己的台灣史觀與世界觀。

[66]與「九二共識」相對,她提出「九六共識」的主張,「台灣人民於1996年用選票選出總統的那天開始,台灣在事實上及法理上都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

整體而言,由於總統直選與國會全面改選的具體民主化進展,以及台灣本省人與外省人已漸融合,台獨運動以和平與理性為主要訴求,絕大部分台灣民眾期待已久的民主政治基本上已於台灣實現,也彰顯了主權在民的自由民主制度和法治人權理念已日益深植兩千三百多萬台灣民眾的思想,確立台灣獨立建國的信念。

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民進黨再次敗於國民黨,使得民進黨重新審視對中國大陸的政策。

5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台辦提出明確的說法表示:「民進黨堅持“一邊一國”的“台獨”主張,這是他們和我們交往的最大障礙。

」[67],使台獨運動從在內部的對抗轉變為在外部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國際壓力的運動[68]。

學者許介鱗認為中國的統合是自然趨勢,[69]主張台獨的人是「硬嘴巴」,臺灣人容易隨大勢發生改變[70]。

中國评论新闻网刊登中國网民文章指稱台獨已經奄奄一息,十個蔡英文也延續不了台獨生命。

[71] 2014年,因服貿問題,爆發太陽花學運,其中的起因被認為與台獨思想有關,也源於台灣年輕人對中國的反感。

[72] 2015年7月,民進黨召開全國黨代表大會,討論是否「凍結台獨黨綱」的議題。

主席蔡英文19日表示,隨著台灣民主化,認同台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認同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國名為中華民國,這與臺灣前途決議文相同,已在民進黨黨綱內。

),這樣的事實與狀態,如何去「凍結」?如何去「廢除」?[73] 2015年7月,台中市默契咖啡店老闆陳致豪設計出一款「台灣國護照貼紙」,以「台灣國」3字加英文(RepublicofTaiwan,Taiwan本身已在護照上,護照英文意思是中華民國(台灣),中文只有中華民國)遮蔽和取代「中華民國」,用6款具台灣意象的圖樣取代護照上的國徽;對此,中華民國外交部21日指出,在護照封面黏貼紙或改變字樣,可能影響出入境。

呼籲民眾勿任意更改或黏貼字樣、圖戳,以免觸法。

[74] 爭議[编辑] 歷史上的記載[编辑] 清朝[编辑] 大清一統志「臺灣府建置沿革」關於臺灣的敘述 《清史講義選錄》 康熙十九年(1680年),賴塔《清史講義選錄》招撫鄭經之詞:「台灣本非中國版籍,足下父子自闢荊榛,且睠懷勝國,未嘗如吳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一彈丸地,不聽田橫壯士逍遙其間乎?」 《康熙福建通志台灣府》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金鋐《康熙福建通志台灣府》:「台灣府,本古荒裔之地,未隸中國版圖。

明永樂間,中官鄭和舟下西洋,三泊此地。

以土番不可教化,投藥於水中而去。

」 《雍正朝東華錄》 1723年(雍正元年)的記載:「台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皇考(即康熙帝)聖略神威,取入版圖。

逆賊朱一貴等倡亂,占據台地;皇考籌劃周詳,指授地方官員遣調官兵,七日內剿除數萬賊眾,克復全台。

」 《大清一統志》 乾隆九年(1744年)版本的〈臺灣府建置沿革〉:「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名曰東番。

明天啟中,為紅毛荷蘭夷人所據,屬於日本。

本朝順治六年,鄭成功逐荷蘭夷據之,偽置承天府名曰東都,設二縣曰天興萬年。

其子鄭錦改東都曰東寜省,升二縣為州。

康熙二十二年討平之,改置臺灣府屬福建省領縣二。

雍正元年又分諸羅置彰化縣領縣四。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版則刪去「屬於日本」四字。

中华民国时期[编辑] 1925年孫中山在《孫中山與台灣》表示:「在台灣的中國同胞被日本壓迫,我們必須鼓吹台灣獨立,和高麗的獨立運動互相聯合」。

[75] 1936年7月,毛澤東在《紅星照耀中國》表示:「如果朝鮮人民希望掙脫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枷鎖,我們熱烈支持他們爭取獨立的戰鬥,這點同樣適用於台灣」。

[76][77][78] 1938年4月,蔣介石在《抗日戰爭與本黨前途》中表示:「總理以為,我們必須使高麗、台灣恢復獨立自由,才能鞏固中華民國的國防」。

[75] 1941年1月5日,周恩來在《民族至上與國家至上》中表示:「我們同情民族國家的獨立解放運動,我們不只協助朝鮮與台灣,也同情印度與南亞諸國的民族解放運動」。

[76] 1947年3月8日,毛澤東向《解放日報》表示:「我們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武裝部隊,完全支援台灣人民反對蔣介石和國民黨的鬥爭。

我們贊成台灣獨立,我們贊成台灣自己成立一個自己所要求的國家。

」[79] 戰爭與和平的爭議[编辑] 第44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年終記者會上表示:「或許『維持現狀』並無法滿足所有涉事者,但這的確保住了和平,也允許讓台灣更成功,包括在經濟上,而台灣人也享有高度自治。

」。

[80] 台獨人士指出,台獨不是兩岸戰爭的根源,中共侵略的野心才是兩岸戰爭的根源[81],「統一在戰爭上的風險很可能高於獨立」,因為像過去的國共內戰、八二三炮戰就是兩邊想統一才發生的,所以要避免戰爭,擁有先進武器才是重點。

如果台灣武力夠強大,中共會因為得不償失而不願对台开战;如果台灣軍力不足,則必須期待美國立即出兵協防;而如果台灣直接投降中共,戰爭風險也很大,因為一樣會被當作大國之間的戰爭前線,若解放軍不能保護台灣,將飽受美軍戰火砲擊。

如201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杨毅表示,因两岸迟早会统一,美國賣給台灣的武器遲早都會變成解放军所有[82]。

學者許介鱗諷刺台獨:「(台灣)獨立建國論者,每每以美國之獨立建國為典範,殊不知美國之獨立建國代價何其高也。

蓋白人於美洲開拓新天地,如其電影、小說傳誦,先屠殺並驅趕原住民印地安人,再從非洲捕捉黑人為奴隸役使。

換言之,白人捨棄歐洲舊大陸,於美洲新大陸進行慘無人道之『種族大換血』,此為獨立建國之基本條件也;其後,不論拉丁美洲、非洲、亞洲,進行獨立建國者,孰能仿美國耶?自十九世紀以降至今日,從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獨立建國者,不受列強操控而淪為附庸者幾希?」[83] 根據2010年中華民國國防部所進行的國防政策民調顯示,一旦國家遭受威脅和外來軍事衝突時,有76.5%的國人(非軍人)願意為了保衛國家而上戰場[84];2011年《天下雜誌》針對國民中學以及高中學生進行的調查當中,不願上戰場的比例為44.3%。

[85] 2007年6月10日,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舉行記者會提出「和平獨立」與「民主統一」的兩岸和平政策主張,該會執行長簡錫堦說,台灣的統獨議題一直都被泛藍與泛綠聯合壟斷發言,獨派要「民主獨立」,統派要「和平統一」;但獨派沒有說明台獨可能帶來的戰爭疑慮,統派無法在兩岸民主進程中作出解釋,藍綠就陷在虛無的統獨意識形態中;因此,他們提出「和平獨立」與「民主統一」的兩岸和平主張,盼走出藍綠思維[86]。

2008年10月1日,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陳信行說,台獨人士希望依靠美國武力對抗中國,「幾乎是完全繼承蔣家政權的冷戰位置……這種『獨立』,當然僅僅是把半世紀以來台灣的附庸地位換個名稱而已」[87]。

2009年11月8日,台獨人士兼美國律師江建祥說,「看美國人臉色的『建國程序』,這能夠做嗎?不能做」[88]。

2016年6月23日,台獨人士廖清山說,美國在軍事和經濟方面老想從台灣獲得利益,美國對待盟邦的態度有如太上皇,台獨難保不會被美國人暗中下手推翻[89]。

2013年5月4日,民進黨前臺中縣縣長廖永來說,搞政治不能只談理想,更要考量現實、甚至是背後的拳頭;台灣人口有6、7成是中產階級,這些人要的是維持現狀的安定生活而不是動亂;台獨基本教義派還停留在街頭抗爭的激烈手段,這會嚇跑一大堆人;而且台獨人士不會創造新議題或新史觀以開拓新路線、爭取更多支持者,只會搞些膚淺的動作,有如義和團,令人遺憾,最終會成泡影[90]。

2016年5月8日,工人國際委員會台灣表示,如果沒有提出一個反對所有帝國主義壓迫的社會主義綱領,台灣國族主義情緒終將被台灣資產階級和美國帝國主義操弄,作為他們開拓新市場和推動台灣軍事化的工具[91]。

2017年4月22日,民進黨前立法委員陳昭南說,他在美國曾與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某位大老激辯「民主」與「台灣獨立」孰重孰輕,他問大老「如果國民黨宣布台灣獨立,但其獨裁法西斯體制毫無改變,你支持或反對」,大老毫不思索即回答「當然繼續反對」,他立即閉嘴,「其實,原來結論就是:台獨只是手段,民主才是目標」;不民主的台灣,即使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也絕非他所願。

他說,台灣標舉台獨旗幟,只會刺激13億中國人的民族主義凝聚力而產生團結效果;台灣以「民主」為兩岸談判籌碼,必能呼喚出中國人民對民主的期待與追求,也必能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與支持,這才對台灣最有利[92]。

2018年5月19日,中國大陸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旗下的海峽衛視在《今日海峡》節目中公佈自製的13張台獨分子撲克牌,包括前總統李登輝;現任總統蔡英文;現任行政院長賴清德;民進黨人呂秀蓮、蘇貞昌、游錫堃;獨派精神領袖的林義雄、史明;親民進黨電視台民間全民電視公司(民視)董事長郭倍宏;台灣望族辜家的辜寬敏;被視為「激進派台獨」,多次與警方發生衝突的蔡丁貴和現任時代力量立法委員黃國昌。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旗下的「環球網」在官方微博上發文稱「這副撲克牌請收好!」,稱海峽衛視是為了「根據這些『台獨分子』的危害」而「精心製作」這份名單,中國網民稱以後就可以「按這份名單抓人」,但也有人擔心這樣會讓台灣年輕人心離大陸更遠。

台灣網民則是聚焦在討論台獨的合理性與否[93][94]。

2021年11月5日,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将苏贞昌、游锡堃和吴钊燮列入“台独”顽固分子清单,禁止本人及家属进入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限制其关联机构与中国大陆有关组织、个人进行合作,禁绝其关联企业和金主在中国大陆谋利等[95]。

相关页面索引[编辑] 起源 國共內戰 228事件 白色恐怖 台灣白色恐怖時期 泰源事件 中壢事件 美麗島事件 黑名單(台灣) 六四事件 千島湖事件 台灣海峽飛彈危機 政黨團體 台灣共產黨(已解散) 民主進步黨(現執政黨) 時代力量 台灣基進 建國黨 台灣團結聯盟 喜樂島聯盟 台灣人公共事務會 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社 獨立台灣會 建國廣場 908台灣國運動 台灣革命黨 公投護台灣聯盟 台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黨 相關論述 一國兩制 台灣地位未定論 金馬放棄論 台灣自救運動宣言 一中一台 一邊一國 特殊兩國論 中華民國在台灣 四階段論 两个中国 一中各表 一个中国 政權 中華民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 自由民主制度 民主化 台灣選舉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 公民投票法 理念和運動 臺灣主體性 華獨 台灣民族主義 台灣正名運動 台灣本土化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相關條目列表 臺灣獨立運動提議國旗 台灣獨立運動年表 台灣共和國 周子瑜國旗事件 其它 臺海現狀 台湾问题 外蒙古獨立 內蒙古人民黨 西藏獨立運動/西藏流亡政府/藏區連環自焚事件 新疆獨立運動 香港獨立運動 香港民主運動 上海自治運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运动 丁部領(丁環、丁璜)-越南開國元首 法昂-寮國開國元首 维基语录上的台灣獨立運動语录 参考文献[编辑]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政策綱領.台灣獨立建國聯盟.[2015-08-3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台獨聯盟的傳承與挑戰.[2016-03-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1).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但“台独”呢?.台海网.[2021-10-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2).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中国人要帮中国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两岸产生强烈共鸣-新华网.新华网.[2021-10-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台灣能否承受經濟制裁.華夏經緯網.[2016-03-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1).  ^時論-國民黨必須堅定反台獨.中國時報.[2016-03-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5).  ^親民黨重申反“台獨”國民黨指民進黨企圖離間(圖).東網.[2016-05-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9).  ^“文化台独”溯源.中国台湾网.[2016-03-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9).  ^“台独”势力未停止叫嚣“正名”活动将延至9月.中国新聞网.[2016-03-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6).  ^台灣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的影響.中評社.[2016-03-02].(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1).  ^台獨因香港情勢強化美情報總監:日益增加的挑戰.聯合新聞網.2021-04-30[2021-04-3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1).  ^美情報總監:台灣目睹香港局勢 「獨立」主張持續加強.立場新聞.2021-04-30[2021-04-3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2).  ^臺灣獨立與臺灣建國的概念區分.台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連線.[2018-01-2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3).  ^台澎國際法法理建國程序.台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連線.[2018-01-2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3).  ^獨派不缺席台灣基進推憲法過渡化提案.民視.2020-10-12[2020-10-12].(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2).台灣基進召開修憲提案記者會,主張推動《中華民國憲法過渡化》修憲提案,黨主席陳奕齊表示,從陳水扁任總統時,主張中華民國是台灣,到如今蔡英文的中華民國台灣,如今應將中華民國大政奉還台灣,落實過渡過程。

立委陳柏惟表示,修憲不僅符合公平正義,也是台灣能走出國際的方法,自己也支持一中原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只有一個台灣。

  ^台灣為什麼需要正名.[2017-10-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2).  ^李登輝:台灣危機就是馬政府.libertytimes.com.tw.[2010-10-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29).  ^2014台灣教授協會台灣憲法草案全文.[1October20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游暗示法理台獨不排除敗部復活.[2021-02-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6成受訪者不接受「一國兩區」,馬需公開道歉撤回主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民主進步黨,2012-03-29 ^77.9%認為兩岸不同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灣日報,20120329 ^民調:六成民眾不接受「一國兩區」 七成八兩岸非同一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ownews,2012年3月29日 ^統獨二選一逾7成民眾挺台獨.蘋果日報.[2013-12-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6).  ^本報民調終統論反對46%支持33%.自由時報.[2008-11-04].(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7).  ^民眾對兩岸關係之看法民意調查結果摘要.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8-11-04].(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2).  ^「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民意調查(2010-12-24~2010-12-27).mac.gov.tw.[2011-06-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7).  ^「民眾對廢除國統綱領之看法」民意調查(PDF).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2006-02-12[2009-03-06]. [永久失效連結] ^陳陸輝、牛銘實.鐵桿台獨年輕化7成信美軍助台.聯合報.2016-05-16[2016-08-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7).  ^政大民調:台灣人認同感67%創歷年新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社2020.7.4 ^近半認為改善兩岸先於強化台美.聯合報(聯合線上公司).2021-10-18[2021-10-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坚持一个中国决不容忍“台独”.cctv.com.[2012-02-19].(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国台办王在希:台独就是战争武力恐难避免.xinhuanet.com.[2012-02-1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8).  ^中國鷹派揚言武統台灣學者:誤判國際局勢、煽動民族情緒恐遭反噬.VOA.2021-10-22[2022-05-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ShirleyA.Kan;WayneM.Morrison.U.S.-TaiwanRelationship:OverviewofPolicyIssues(PDF).Washington,D.C.:CongressionalResearchService:p.4.December11,2014.(原始内容存档(PDF)于June28,2015)(英语).TheUnitedStateshasitsown“oneChina”policy(vs.thePRC's“oneChina”principle)andpositiononTaiwan'sstatus.NotrecognizingthePRC'sclaimoverTaiwannorTaiwanasasovereignstate,U.S.policyhasconsideredTaiwan'sstatusasunsettled.......TheUnitedStatesdidnotstateastanceonthesovereignstatusofTaiwaninthethreeU.S.-PRCJointCommuniquésof1972,1979,and1982.TheUnitedStatessimply“acknowledged”the“oneChina”positionofbothsidesoftheTaiwanStrait. 引文格式1维护:冗余文本(link) ^《奥巴马:美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乐见两岸关系改善》.新民网.2011-01-20[2011-05-2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0)(中文).  ^美国高级智囊:台独等于自杀武力保护台湾不对.搜狐新闻.2007-08-08[2012-02-19].(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3).  ^台湾关注美国“拒绝任何台独主张”字眼.鳳凰網.[2012-02-1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9).  ^习近平访美奥巴马首提“拒绝”台独.[2012-02-1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0).  ^林朝億.歐巴馬拒絕任何台獨主張?綠存疑.新頭殼.2012-02-16[2012-05-3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1).  ^台灣關注美方拒絕任何台獨主張字眼.中国评论新闻网.2012-02-17[2012-05-3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1).  ^美国国防部警告“中国核弹头数量十年内增加一倍”.BBCNews中文.[2021-10-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5)(中文(简体)).  ^賴昭穎.美國警告:不支持台獨、反對改變現狀.聯合晚報.2016-05-14[2017-02-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3)(中文(臺灣)).  ^ShirleyA.Kan;WayneM.Morrison.U.S.-TaiwanRelationship:OverviewofPolicyIssues(pdf).CongressionalResearchService:4.January4,2013[2017-04-28].(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6-12-11).  ^趙宥寧.喜樂島聯盟欲推「台獨公投」 AIT明確表態:美國不支持.風傳媒.風傳媒.[2020-09-1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又復明珠書》曩歲思明之役,不佞深憫民生疾苦,暴露兵革,連年不休,故遂會師而退,遠絕大海,建國東寧。

於版圖疆域之外,別立乾坤,自以為休兵息民,可相安無事矣。

^《大清世宗皇帝实录》卷十:「台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皇考聖略神威,取入版圖。

」 ^吳文星,《近代台灣的社會變遷》、吳密察,《台灣史小事典》,遠流出版、國家文化資料庫 ^黃昭堂;廖為智譯.台灣民主國之研究.台北:台灣現代學術研究會.1993.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帮助) ^林獻堂——日本殖民時期臺灣民族運動的先驅者.新華網.2005-08-24[2011-12-0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8)(中文(简体)).  ^江燦騰.日治時期的台獨主張.臺灣大百科全書.中華民國文化部.2011-07-07.(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林雲連等人.臺灣民主黨宣誓文.臺灣民主黨.1932.(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3).  ^臺灣民主黨組織大綱.臺灣民主黨.1932.(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陳芳明1994,292-3 ^國共老祖宗孫文、蔣、毛均支持台獨[失效連結] ^55.055.1綠委:孫中山曾主張台灣獨立.大紀元www.epochtimes.com.[2010-04-2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薛化元,從歷史文獻看台灣國際的定位問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9 ^薛化元,台灣國家定位的歷史演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李宗仁回憶錄」證明了台灣地位未定論?[永久失效連結] ^林楠森.特稿:美前官員稱台灣弱化將成中國特區.BBC中文網.2014-03-15[2014-03-1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8).  ^管仁健.〈國軍屠殺越南難民的三七事件〉.《你不知道的台灣·國軍故事》.文經社.2008年3月7日[2013年8月5日].ISBN 978957663649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8日).  ^永遠《三七事件相關報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原始剪報資料,巴哈姆特,2015年11月15日 ^Chen,Rong-ru.FAPAandCongressDiplomacy.AvantguardPublishing.2004-05.ISBN 957-801-436-8.  ^總統李登輝訪美國康乃爾大學,臺灣民主受推崇[永久失效連結],行政院新聞局 ^民國84年李登輝總統於康乃爾大學歐林講座發表演講(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國家圖書館(中華民國) ^李總統訪美與民進黨初選座談會紀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灣教授協會通訊,1995年7月 ^自立晚報-不必反共但要拒共─陳茂雄.idn-news.com.[2010-10-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1288.國台辦發言人:“一邊一國”是民進黨與中國交往的障礙.people.com.cn.[2012-07-3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5).  ^學運世代(BC0138)──眾聲喧嘩的十年.[2012-07-3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30).  ^許介鱗:文明相同的社會最終會走向統合,這是一個自然趨勢,台獨主張是違反這樣的趨勢的。

(訪談人:邱麗珍謄稿人:邱麗珍、陳譽文) ^許介鱗回憶一段親身經驗,1945年8月15日以前,臺灣統統都是「日本帝國萬歲」、「日本天皇萬歲」,可是第二天,改呼口號了,一夜之間全部變了;一旦大勢所趨的時候,臺灣人自然會改變思維與主張。

現在還在主張台獨的人,講句不好聽的話是「死鴨硬嘴巴」。

^黃俊.台獨奄奄一息 十個蔡英文也延續不了台獨生命.中国评论新闻网.[2015-07-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1).  ^太陽花使台獨更深入人心.[2015-08-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4).  ^蔡英文:台獨已是年輕世代「天然成分」,如何凍結?.[2015-08-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台灣國」護照影響出入境?設計者說出「ROC」的困擾.自由時報電子報.2015-07-23[2016-03-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6).  ^75.075.1國共長期倡導台灣獨立的史實.[2015-08-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76.076.1"臺灣之将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18-05-07].(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1).  ^台灣屬於中國?管仁健:毛澤東曾支持台獨.自由時報.2015-08-31[2018-08-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中共以前是贊成台獨的.李筱峰.2015-05-06[2018-08-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李筱峰.中共別忘了你們以前是贊成台獨的.台灣蘋果日報(臺北市).2015年5月6日[2015年8月3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7月28日).  ^歐巴馬稱台灣同意維持現狀不會宣布獨立.台灣蘋果日報.2016-12-17[2017-02-2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8).  ^吳龍.破除台獨即戰爭的迷思--莫做大國的禁臠.新台灣新聞週刊網站.2006-05-31[2017-02-2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6).  ^我少將激辯美高官團直言美國是中國最大威脅.環球網.[2015-08-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5).  ^許介鱗著,《台灣史記》,第五章〈民進黨「改宗」不痛也〉。

^吳明杰.軍方民調:76%民眾願為保國上戰場.中國時報.2010-12-27[2017-02-25].  ^林楠森.民調顯示台灣青少年不願上戰場.BBC中文網.2011-12-01[2017-02-2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06).  ^李正傑、蘇聖怡、黃敬平.第三勢力倡跳脫藍綠.台灣蘋果日報.2007-06-11[2017-02-2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8).  ^陳信行.一個台灣人的毛派之路:回應「新民主主義者」陳明忠先生.苦勞網.2008-10-01[2017-02-2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孔序.深綠律師反駁美屬日屬論“狠”辛辣.中評社.2009-11-08[2017-02-2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1).  ^廖清山.台灣有沒有獨立,不是李登輝一個人說了算.台灣e新聞.2016-06-23[2017-02-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7)(中文(臺灣)).  ^鄧木卿.廖永來:台獨如義和團最終成泡影.中評社.2013-05-04[2017-02-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3)(中文(臺灣)).  ^矛盾.蔡英文推動台灣軍事化.工人國際委員會.2016-05-08[2017-02-25]. [永久失效連結] ^陳昭南.台獨黨綱與「國家正常化」.風傳媒.2017-04-22[2017-04-22].(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媒体制"台独"分子扑克牌:赖清德蔡英文李登辉为JQK.網易.2018-05-19[2018-05-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6).  ^13人「台獨」撲克牌黑名單之爭再發酵.網BBC中文網.2018-05-25[2018-05-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1).  ^國台辦證已列「台獨頑固分子清單」禁入陸港澳 點名蘇貞昌等三人.香港01.2021-11-05.  學術研究與參考資料舉隅[编辑] 中文[编辑] 陳佳宏,1998,海外“台獨”運動史:美國「台獨」團体之發展與挑戰,50年代中至90年代中。

台北:前衛。

陳佳宏,2005,戰後台灣獨立運動之發展與演變(1945-200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陳佳宏,2006,台灣獨立運動史。

台北:玉山社。

陳芳明,1994,〈殖民地革命與台灣民族論:台灣共產黨的1928年綱領與1931年綱領〉;見施正鋒編,《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隆志,1993,台灣的獨立與建國。

台北:月旦。

陳銘城,1992,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

台北:自立晚報。

黃國昌,1995,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

台北:五南。

黃仁傑,1993,台獨運動與台海兩岸國家統一政策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徙,1992,台獨的社會真實與新聞真實。

台北縣板橋市:稻香。

黃昭堂,1994,〈戰後台灣獨立運動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見施正鋒編,《台灣民族主義》,頁195-227。

台北:前衛出版社。

黃昭堂,1998,〈台灣的獨立與國際法上的基礎〉;見黃昭堂,《台灣那想那利斯文》,頁111-32。

台北:前衛出版社。

賈亦斌主編,1993,論「台獨」。

北京:團結出版社。

江宜樺,2001,新國家運動下的國家認同,見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頁181-216。

台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賴建國,1997,台灣主体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筱峰,1996,〈一百年來台灣政治運動中的國家認同〉;見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頁275-302。

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林勁,1993,「台獨」研究論集。

台北:海峽學術。

柳金財,2001,國府遷台以來反對勢力台獨論述的形成、理論建構與轉型。

台灣史料研究17:71-98。

馬起華編,1988a,“台獨”研究。

台北:中華民國公共秩序研究會。

夏潮基金會編,1999,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

台北:海峽學術。

施正鋒,1998,《當代政治分析》。

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1999,〈台灣族群結構及政治權力之分配〉,見施正鋒,《台灣政治建構》,頁127-71。

台北:前衛出版社。

許世楷,1993,〈附錄一: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見許世楷,《台灣新憲法論》,修訂版,頁215-28。

台北:前衛出版社。

許維德,2001,〈中國民族主義·帝國主義·台灣獨立運動:簡評三本90年代中國出版的「台獨研究」專書〉。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39:89-164。

許維德,2001,發自異域的另類聲響:戰後海外台獨運動相關刊物初探。

台灣史料研究17:99-155。

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2000a,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上冊)。

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______,2000b,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下冊)。

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著,2005,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周軍呼,1980,「台獨」意識型態及其策略之研究。

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编辑] Chan,F.Gilbert.1982.China'sReunificationandtheTaiwanQuestion:TheSeedsofNationalism,ABibliographicalSurvey.CanadianReviewofStudiesinNationalism,Bibliography9:1-21. Chen,Lung-chu,andHaroldD.Lasswell.1967.Formosa,China,andtheUnitedNations:FormosaintheWorldCommunity.NewYork:St.Martin'sPress. Chen,Tzu-sung.1995.TaiwanConsciousness:AnInvisibleHandThatRockstheDemocraticCradle.Ph.D.diss.,UniversityofNotreDame. Hughes,Christopher.1997.TaiwanandChineseNationalism:NationalIdentityandStatusinInternationalSociety.London:Routledge. Hung,Chien-di.2000.InSearchofTaiwaneseIdentity:Trauma,Formation,andRecovery.Ph.D.diss.,DrewUniversity. Kerr,GeorgeH.1965.FormosaBetrayed.Boston:HoughtonMifflinCo. Lai,Tse-han,RamonH.Myers,andWouWei.1991.TheTaiwanIndependenceMovement.InATragicBeginning:TheTaiwanUprisingofFebruary28,1947,Tse-HanLai,RamonH.Myers,andWouWei,188-91.Stanford,Calif.:StanfordUniversityPress. Lin,Wen-cheng.1993.PoliticalIntegrationandDemocratization:TheCaseofTaiwan.Ph.D.diss.,FletcherSchoolofLawandDiplomacy,TuftsUniversity. Lo,Ming-cheng.1994.CraftingtheCollectiveIdentity:TheOriginandTransformationofTaiwaneseNationalism.JournalofHistoricalSociology7,no.2:198-223. Martin,Joseph(馬英九).1985.TerrorismandtheTaiwanIndependenceMovement:APreliminaryStudy(中譯:恐怖主義與台灣獨立運動).Taipei:InstituteonContemporaryChina. Mendel,DouglasH.1970.ThePoliticsofFormosanNationalism.Berkeleyand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Shu,Wei-Der.1998.TheEmergenceofTaiwaneseNationalism:APreliminaryWorkonanApproachtoInteractiveEpisodicDiscourse.BerkeleyJournalofSociology42:73-121. ______.2002.WhoJoinedtheClandestinePoliticalOrganization?SomePreliminaryEvidencefromtheOverseasTaiwanIndependenceMovement.InMemoriesoftheFuture:NationalIdentityIssuesandtheSearchforaNewTaiwan,editedbyStephaneCorcuff,47-69.Armonk,N.Y.:M.E.Sharpe. ______.2005.TransformingNationalIdentityintheDiaspora:AnIdentityFormationApproachtoBiographiesofActivistsAffiliatedwiththeTaiwanIndependenceMovementintheUnitedStates.Ph.D.diss.,SyracuseUniversity. Tzeng,Shih-jung.2009.FromHontoJintoBenshengRen-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theTaiwaneseNationalConsciousness,UniversityPressofAmerica. Wakabayashi,Masahiro.1995.TwoNationalismsConcerningTaiwan:AHistoricalRetrospectandProspects.InDividedNations:TheExperienceofGermany,Korea,andChina,editedbyJaushiehJoweshWu,170-192.Taipei:InstituteofInternationalRelations,NationalChengchiUniversity. Wang,Mei-lingT.1999.TheDustthatNeverSettles:TheTaiwanIndependenceCampaignandU.S.-ChinaRelations.Lanham,Md.:UniversityPressofAmerica. Wu,Hsin-hsing.1994.BridgingtheStrait:Taiwan,China,andtheProspectsforReunification.HongKong:OxfordUniversityPress. 查论编臺灣各時期最高行政區劃及最高政府機構  荷西時期 福爾摩莎 荷蘭東印度公司 艾爾摩莎 西班牙帝國 明鄭時期 東都明京(承天府) 東寧  清治時期 臺廈道(臺灣府)→臺灣道→福建臺灣省  臺灣民主國臺灣民主國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 中華民國時期 臺灣省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政府(自1998年起已虛級化)) 中華民國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1949年-1950年) 中華民國政府 查论编無代表國家和民族組織非洲 阿非利卡人 阿马齐格人 巴罗策兰(英语:Barotseland) 巴特瓦兰 哈拉廷人 卡比利亚 欧加登 奥戈尼人(英语:Ogonipeople) 奧羅米亞 比亞法拉 貝拉人(英语:Ikelan) 里霍博斯人 贊比西亞人  索馬利蘭 西多哥蘭 约鲁巴人 美洲 哥伦比亚地区 大洋洲 关岛 西巴布亞 亞洲 亞齊 阿瓦士人(阿拉伯斯坦) 亚述 伊朗阿塞拜疆 东俾路支斯坦 西俾路支斯坦 吉大港山區 德加爾人 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巴拉瓦里斯坦(英语:Balawaristan)) 苗族蒙人 南蒙古 下高棉人 庫爾德斯坦 马德西人 南馬魯古 那加兰 信德 臺灣 苏禄 圖博(西藏)  东突厥斯坦 歐洲 阿布哈茲 布列塔尼 加泰罗尼亚 列茲金蘭 克里米亞韃靼人 薩伏依 查论编臺灣海峽兩岸關係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大陆 中国内地 香港 澳門  中華民國 臺灣地區 臺灣 澎湖 金門 馬祖 概述 臺灣問題 臺灣海峽現狀 臺灣與福建關係 臺灣與香港關係 臺灣與澳門關係 國共關係 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臺工作領導小組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統一戰線工作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政黨 中国共产党 民主党派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臺灣民主自治同盟 其他政黨 中華民國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 國家統一委員會 大陸委員會 海峽交流基金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委員會大陸事務部 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委員會 政黨 中國國民黨 民主進步黨 臺灣民眾黨 時代力量 其他政黨 列表 術語一个中国中国统一 一中兩國 一中兩憲 一中三憲 一中共表 一中各表 一中同表 一五新觀點 一国两制 一国两区 一国两府 一國兩制臺灣方案 一國良制 一纲四目 兩岸一中 兩岸共同議會 兩岸和平協議 三个可以谈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九二共識 中國臺灣 中國臺北 中華臺北 中華北京 各表一中 憲法一中 大一中架構 去臺灣化 反攻大陸 殺朱拔毛 漢賊不兩立 終極統一 統派 统战团 葉九條 邓六条 江八点 胡四点 胡六点 习五条 解放臺灣 两个中国一中一臺臺灣獨立 一個原則、三個堅持、五個反對 一邊一國 兩國一制 四不一沒有 四個堅持 四要一没有 四階段論 九六共識 中國分裂論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 中華民國在台灣 中華民國是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軍事佔領臺灣論 去中國化 臺灣主體性 臺灣價值 臺灣共和國 臺灣共識 臺灣地位未定論 臺灣本土化 臺灣民族主義 臺灣正名 天然獨 法理臺獨 獨派 獨臺 華獨 憲法各表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其他 協防臺灣 美國 日本 棄臺論 美屬臺灣群島方案 歷史查论编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史海峡两岸关系·台湾问题·台海现状1949年前 澎湖寨巡检司 澎湖之战 崇禎明荷海戰 鄭荷之戰 丁未漂人事件 康熙平定台灣 澎湖海戰 渡台禁令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 福建台湾省 马关条约 厦门事件 开罗宣言 台湾光复 1949-1979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朝鲜战争战俘遣返问题 台湾海峡危机 金门战役 舟山战役 登步岛战役 舟山撤退 台海空战 上海空战 1958年空战 大膽島戰役 南日島戰役 湄州島戰鬥 東山島戰役 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臺灣海峽危機 九三砲戰 一江山岛战役 大陳島撤退 金剛計劃 臺山列島海戰 臺海心戰 國光計劃 閩江口海戰 金门炮战 九二海戰 六一九砲戰 東引海戰 東山海戰 烏坵海戰 吳文獻事件 台湾海峡中线 金门炮战 洪進山事件 陶普斯號事件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关闭政策 打通南北航线 海军舰队首航台湾海峡 臺湾海峡复航 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 1979-1996 告台湾同胞书 三不政策 六二七事件 中华航空334号班机劫机事件 三七事件 開放兩岸探親 閩平漁事件 金门协议 闽狮渔事件 九二香港會談 汪辜会谈 千岛湖事件 1996-2008 戒急用忍 小三通 臺灣海峽飛彈危機 中国国民党和平之旅 兩岸定期航線 2008-2016 活路外交 兩岸兩會高層會談 野草莓運動 两岸互赠保育类动物 陆客赴臺 陆生赴臺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小三通 大三通 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 服貿協議 太陽花學運 习连会 张王会谈 貨貿協議 M503航路事件 习朱会 习马会 周子瑜国旗事件 羅志祥國族事件 2016至今 臺灣詐騙犯遣返案 雄三誤射 桃園火燒車案 退將赴陸 周泓旭案 李明哲事件 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 习洪会 解放軍對臺飛彈 解放軍機艦繞臺 反紅媒遊行 中國大陸電影局抵制金馬獎 陸客赴臺自由行停簽 武漢返臺包機事件 李孟居事件 2019年解放軍軍機越線 2020年台海演练 黄郁婷队服事件 2021年所羅門群島騷亂 2022年美国教堂枪击案 台湾海峡·台湾地区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反分裂國家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 “台独”顽固分子清单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憲法》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國家統一綱領》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 《反渗透法》 《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草案) 《反併吞中華民國法》(草案) 美國查论编美國國會所認可通過之臺灣相關重要文件基於《美國憲法》之三權分立政府權限 舊金山和約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臺灣關係法 六項保證 臺灣安全加強法案 台灣旅行法 亞洲再保證倡議法 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 台灣保證法 其他 《马关条约》 《开罗宣言》 《波茨坦公告》 《降伏文書》 《聯合國安理會第87號決議》 《聯合國大會第505號決議》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中日和約》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分類 共享資源 文庫 查论编臺灣主题历史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考古遺址 荷治時期 西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治時期 牡丹社事件 日治時期 自治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首個政黨 首次選舉 戰後時期 二二八事件 戒嚴 國府遷臺 白色恐怖 臺灣奇蹟 美麗島事件 民主化 解嚴 野百合學運 修憲 國會全面改選 總統全民直選 首次政黨輪替 對外關係史亞太 中國大陸 兩岸三通 服貿協議 太陽花學運 福建 香港 澳門 日本 琉球 韓國 印尼 菲律賓 越南 歐美 英國 西班牙 荷蘭 法國 德國 瑞典 俄羅斯 美國 巴西 地理 城市 氣候 自然災害 地震 地形 島嶼 海岸 火山 百岳 山峰 河流 湖泊 瀑布 濕地 地質 斷層 溫泉 特有種/保育物種 國家公園 國家風景區 自然保護區 自然生態保護區 環境保育 政治內部 政府 總統 副總統 行政院院長 總統府 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 憲法 民主化 選舉 審查制度 國家安全會議 國安局 法律 警政署 國籍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軍事 國防部 國軍 空軍 海軍 陸軍 資通電軍 憲兵 後備兵 兵役 政黨 外部 外交 統獨議題 臺海現狀 中華民國在台灣 中華民國是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一邊一國 兩個中國 兩國論 特殊非兩國論 台灣地位未定論 議題 中華意識/台灣主體意識 臺灣意識論戰 去中國化/去臺灣化 台灣本土化運動 中國史觀/臺灣島史觀 台灣民族主義/中華民族主義 中国统一 台灣獨立運動 白色恐怖 南北差距 臺灣轉型正義 不當黨產 軍公教爭議 年金改革 经济 銀行 中央銀行 新臺幣(貨幣) 統一發票 經濟史 美援 十大建設 十二項建設 六年國建 亞太營運中心 新十大建設 愛台十二建設 前瞻計畫 台灣農業 土地改革 三七五減租 公地放領 耕者有其田 科技 科學園區 半導體產業 能源 電力 礦業 都會區 證交所 期交所 櫃買中心 集保結算所 臺灣ETF TAIEX 交通 公路 汽車客運 鐵路運輸 台鐵 高鐵 捷運系統 飛航 民航相關事業列表 航空公司列表 港口 漁港 社会概觀 台灣社會學會 公衆假期與國定假日 文化輸出 臺灣書院 國際排名 人權 LGBT 社會運動 台灣之最 台灣之光 文化 文化史 次文化 飲食 小吃 夜市 茶文化 公益彩券 電影(電影列表) 戲劇 布袋戲 歌仔戲 梨園戲 客家大戲 電視劇(列表) 音樂 流行文化 語言 文學 文學史 建築 列表 攝影 觀光景點 台灣八景 哲學 人口 臺灣人 族群 原住民 漢族 本省人 外省人 閩南人 客家人 臺灣新住民 在臺外國人 省籍情結 國語政策 日本情結 倭寇 皇民化運動 國語家庭 灣生 去日本化 族群械鬥 原漢衝突 閩客械鬥 漳泉械鬥 海外臺灣人 日本籍 越南籍 美國籍 加拿大籍 澳大利亞籍 媒體 媒體史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新聞記者協會 電視 電台 報業 報業史 雜誌 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 電玩 雜誌及期刊 地下電台 兩報三台 老三台 南臺灣三大報 媒體操縱 黨政軍退出媒體 乱象 財團化 統派 泛藍 親中 獨派 親綠 三民自 醫療 十大死因 國家衛生研究院 衛生福利部 全民健保 疾病管制署 國家衛生指揮中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醫療機構 醫學中心 教育 教育史 發明與發現 體育 學術期刊 文獻資料庫 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政大機構典藏 華藝學術資料庫(英语:Airiti) 國家檔案館 環境 環境汙染 空氣汙染 垃圾焚化爐 分类 主题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台灣獨立運動&oldid=72863829” 分类:​台灣獨立運動台灣日治時期政治臺灣戰後時期政治台灣海峽兩岸關係中國分離主義隐藏分类:​自2017年12月带有失效链接的条目条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链接引文格式1维护:冗余文本CS1英语来源(en)含有过时参数的引用的页面自2022年7月带有失效链接的条目自2018年2月带有失效链接的条目自2020年2月带有失效链接的条目含有非中文內容的條目含有閩南語的條目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语录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Mìng-dĕ̤ng-ngṳ̄EnglishEspañol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客家語/Hak-kâ-ngîहिन्दीBahasaIndonesia日本語한국어BahasaMelayuNorskbokmål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impleEnglishไทย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