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是什麼?一次了解疝氣症狀、治療以及如何預防- 康健知識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什麼是疝氣? ... 疝氣簡單來說就是體內器官脫離原位、鑽到別的位置,依照發生部位而有不同名稱,例如發生在肚臍就稱為臍疝氣,發生在手術傷口稱為切口疝氣,而最常見的則是 ...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 疝氣 首頁 健康百科 腸胃 疝氣 症狀 病程 併發症 成因 種類 危險族群 預防 相關檢驗 治療 照護 就醫準備 部位 分享 收藏 訂閱 點擊可以訂閱電子報喔! 加入LINE好友 什麼是疝氣? 疝氣簡單來說就是體內器官脫離原位、鑽到別的位置,依照發生部位而有不同名稱,例如發生在肚臍就稱為臍疝氣,發生在手術傷口稱為切口疝氣,而最常見的則是腹股溝疝氣。

疝氣的發生原因可分為直接型及非直接型,非直接型好發於幼兒和年輕人,其中男性比例又高於女性,因為男性在嬰兒發育時期,睪丸要從腹腔內下移到陰囊,閉合不全而留下開口的機率就會增加。

直接型疝氣發生原因大部分是因為腹壁筋膜變薄,再加上咳嗽、使力而造成腹膜破裂。

疝氣的治療方式唯有手術一途,將破裂的地方縫補即可。

疝氣症狀 疝氣的症狀主要是在病灶物有凸出物,在站立跟舉重物時特別明顯,病人可能會有沉悶感以及疼痛,有時還會合併噁心、嘔吐、腹脹等腸道阻塞症狀。

疝氣進展 腹股溝疝氣平時可能沒有症狀,有些病人會發現鼠蹊部腫脹,不會疼痛。

如果沒有妥善治療,可能出現「嵌頓性疝氣」,意思就是腸道卡住、無法推回腹腔,將造成腸子阻塞以及壞死。

疝氣併發症 嵌頓性疝氣:當腹腔內容物掉入裂口後卡住,無法復位造成腸阻塞,此時病灶處會腫脹及疼痛,如果腸子壓迫太久就可能造成腸壞死,需要立刻手術治療。

疝氣常見致病原因 非直接型疝氣:男性在嬰兒發育時期,睪丸要從腹腔內下移到陰囊,閉合不全的機率就會增加,留下開口,進而引發疝氣。

直接型疝氣:因為長期腹壓上升,腹股溝的結構慢慢變弱,久而久之形成疝氣。

隨著年齡增加,肌肉力量變弱,腹股溝底部腹壁也變薄弱,發生疝氣的機率就增加。

疝氣種類 疝氣種類不少,主要根據位置加以分類: 腹股溝疝氣(發生於腹股溝) 股疝氣(發生於大腿與腹部之間) 臍疝氣(發生在肚臍周遭) 橫膈膜裂孔疝氣(發生在位於胸腔和腹腔間的橫膈膜,腹腔內容物向上鑽入胸腔) 切口性疝氣(發生在外科手術切口或疤痕處) 疝氣好發族群 男性 年長者 長期咳嗽 肥胖(腹肌較弱) 長期便秘者(腹腔壓力較大) 疝氣預防重點 戒菸(防止咳嗽) 保持良好體重 排便時不要過度用力,且多吃高纖飲食防止便秘 可以做一些幫助增強腹肌的運動,但要量力而為 避免舉過重的物品,如果必須搬重物,請注意腰背部不要錯誤使力 疝氣診斷方式 視診及觸診:只要有看到或觸摸到腹部或腹股溝有腫脹現象,都可以懷疑是疝氣,之後需要影像學診斷進一步確診。

腹部超音波:腹部超音波用來與其他疾病做鑑別診斷。

電腦斷層:電腦斷層主要是用來判斷疝氣發生的部位以及類別。

疝氣治療 手術治療:目前疝氣還是以手術治療為主,大部分是用人工網膜來修補破損的部位。

人工網膜中有部分材料是健保給付;另外有一些較新穎的外科設計與材質,需要自費。

術後幾乎不會有排斥,可以放置相當長的時間。

疝氣照護重點 術後3個月內,要避免作會讓腹壓瞬間上升的動作,例如搬重物或劇烈咳嗽。

咳嗽,要用手按住手術部位,以減少衝擊力。

本身有慢性病的話,一定要妥善控制,尤其是長期咳嗽的病人,假如持續咳嗽,腹壓無法減輕,疝氣很快就會復發。

疝氣就醫提醒 初期就醫階段,病人和家屬應該知道: 對於病人的症狀,醫師認為的診斷是? 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疝氣是怎麼得到的? 治療方法有哪些可選擇?不治療會怎麼樣? 疝氣還會繼續惡化?會對身體造成那些問題? 生活需要注意那些事情?需要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 何時要複診或進一步檢查?   已經確診疝氣,照顧者應該知道: 有那些症狀平常要注意? 需要長期服藥?未來有機會減少藥量或停藥? 藥物副作用是什麼?服藥要注意哪些事? 需要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 下一次複診或追蹤是什麼時候? 疾病發生部位 疝氣的發生部位包括肚臍、腹股溝及橫膈膜(分隔胸腔和腹腔的一層組織),如果過去腹部周遭動過手術的病人,在傷口處也可能發生疝氣。

看診科別 一般外科 找醫院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泌尿科衛教資訊:腹股溝疝氣〈成人〉 北醫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料:腹股溝疝氣 高醫醫訊:腹股溝疝氣是什麼?一定要開刀嗎? 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腸子卡住了~成人腹股溝疝氣 MayoClinic:inguinalhernia 請注意,並沒有任何一種或一組方法適用於所有病人,一般表格內建議的治療方法並非絕對不變,請您務必與醫師充分討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