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教養大不同媽媽如何避免自己被黑化? | u 值媒 - 聯合新聞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婆家由老公負責、娘家由老婆負責。
主要是基於自己(應該會)比較了解如何與自己的爸媽溝通➡最怕遇到連自己的父母 ...
兩代教養大不同媽媽如何避免自己被黑化?2021-11-1111:25 /Psyche賽心姬媽媽的底線就是最簡單的四個字:「平安健康!」只要孩子平安健康,媽媽就順心。
這個底線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困難,如果又遇到教養觀念不一致的另一半或長輩,情況也會更艱難。
身為父母,想要堅持原則又不想得罪長輩。
但招招出盡都無效,退讓只會招致「軟土深掘」遇到「就是教不落、講不聽、聽不進」的長輩一再考驗爸媽的耐心與觸碰爸媽的底線,照顧小孩,心已累,還要應對長輩,心更累!前有孩子、後有長輩,腹背受敵的媽媽只好步上「黑化」一途,因為媽媽會把孩子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要!(爸爸應該也是,只是通常與長輩產生衝突的是主要照顧者,又多是媽媽。
)
希望這篇文章愈少人看愈好,表示遇到這種狀況的人很少,希望大家都能在育兒教養上達到共識,才是提供最好的環境讓孩子安心成長!實例:婆婆拿了削很尖的鉛筆給尚在學走路的孫子「玩」媽媽看著孩子拿著鉛筆走、手中的筆也跟著揮舞,心裡真的怕死了!媽媽靠近孩子,嘗試用別的東西慢慢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換走手上的尖鉛筆。
媽媽忙著與孩子「協商」一歲多還無法理解,只能邊比劃、邊輕聲簡短地說「危險、換、給媽媽、換」同時要防止孩子亂揮舞鉛筆而傷到他自己。
阿奏下來看到,不分青紅皂白、劈頭就罵(台語):「夭壽哦!妳怎麼拿這麼尖的鉛筆給他玩!!夭壽哦!妳是要害死我的甘仔孫逆?!」(媽媽OS:這些應該是我的台詞吧?!),站在旁邊的婆婆靜悄悄地飄進房間。
媽媽有口難辯,無法分心與阿奏解釋,因為孩子安全最重要!隨便阿奏罵吧~媽媽心中只想著:「我只想拿走危險的尖鉛筆,他是我的小孩耶!!」分享facebook(🔎請參考:〈被霸佔小孩的媽媽儼如Harlow心理學實驗中的鐵絲媽媽?!〉)應付長輩,媽媽,你累了嗎?媽媽的實話:累~很累~~~超累~~~~~真的不想頂撞長輩,但是講了,都沒在聽啊~萬一豬隊友冷眼旁觀,只剩媽媽一人堅持,處境更是雪上加霜,媽媽被逼到不得不「黑化」~或是事情發生時,另一半總是不在,連個幫腔的都沒有。
媽媽,你「黑化」了嗎?媽媽的心理建設:「黑化」不過是形容與描述外在狀態,對媽媽來說,保護孩子、教好小孩和扮好媽媽的角色,或許比當好媳婦來得重要!(每人看法不同,予以尊重。
)媽媽寧願累,為了孩子,為母則強,還是會勇敢和加油的!教養衝突會發生在夫妻之間,也會發生在與娘家或婆家的長輩,沒有哪一邊比較好搞或難搞。
與長輩同住發生機會高,大多是因為相處時間長且久;即使不同住,回婆家或娘家的短暫時間內也有可能發生。
爸媽在某些教養衝突上也許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例如大一點的小孩吃一點點糖果(純舉例),但有些事情爸媽不想或無法妥協,最常見的問題如未滿一歲寶寶的副食品、喝水、調味料、保暖vs出熱疹、看手機,到大一點學吃飯、吃飯追餵、生活自理等等。
爸媽的界線設在哪裡、如何畫清,則是見仁見智。
若爸媽與長輩在育兒教養上的觀念或做法上有衝突,怎麼辦?ImagebyStockSnapfromPixabay分享facebook在問題發生之前就先教育或溝通好,或至少做到事先告知會遇到的問題:就算是自己的爸媽,你能預料到自己的爸媽能疼孫到疼到吃飯追著餵、副食品添加鹽、吹冷氣還蓋兩條毯子(有種冷叫阿嬤覺得你很冷)等這些行為嗎(長輩認為這些均屬疼愛孫子的表現)?像我一個朋友就說,她沒想到她媽媽會疼孫疼到這種地步,小時候她媽都不是這樣對她的,對女兒和孫女簡直天壤之別,朋友看了也相當傻眼,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她媽的親生女兒?!在問題發生之前就說清楚,這是最好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不一定會完全解決問題,它只是具有比較多的優點而已!1.不僅可以先教育長輩,也能為他們保留面子。
通常(只能說通常)在事情沒發生前,開明的(open-minded)長輩大多願意學習這些新知,有些甚至比爸媽還積極。
若能適時補充說明做法的理由與優點,例如專家寫的文章資料,長輩多半會認同。
長輩聽到爸媽的說法,反應偏向:「對啊,我也是看到醫生說……。
」那大概可以判斷長輩是認同的;若反應傾向「可是我以前都……。
」爸媽心裡就有底了。
2.要教什麼呢?把所蒐集到的知識不斷地分享和教育長輩,例如大約四個月可以吃副食品、能否喝水、喝多少水、能否加調味料、何時才能加等等。
3.什麼時候開始做?從確定要生小孩、確定懷孕,到孩子生出來之間都可以預先教育長輩,尤其婚後與長輩同住者,更需要做。
此外,長輩多已步入老年,思考模式逐漸有「功能固著」或思考僵化的傾向,也許一時之間無法全盤接受這些育兒新知,但至少能爭取時間。
多找些資料證據佐證與支持,例如育兒短文、短片或講座或電子報等,增加接觸新知的機會,還是有可能(只能說有可能)說服長輩。
4.夫妻之間對育兒教養定調。
夫妻之間也可能不同調,在教育長輩的同時,也能溝通夫妻之間的教養觀念、確立規則與底線,不要成為「豬隊友」而是成為夫妻同盟的陣線。
除了上述的知識分享,外出時也能多觀察別人怎麼帶小孩。
好的稱讚也許沒關係,但若認為還有更好的做法,切記私底下或回家討論,不要在別人家面前討論。
5.如果不能在生產前或在長輩與孫子相處前先教育好長輩,至少要在事情發生之前就事先告知。
畢竟爸媽要學習的事情很多,有時是邊做邊學,事先教育長輩,則遺漏部份自然相對較少。
此外,孩子所處的階段與具備的能力也會隨著年齡發展而有所進步。
實例:回娘家之前,我事先打電話告知我爸爸「小孩(一歲多)已經會自己吃飯,回去不能餵他,要讓他自己吃」。
我爸也是支持我的教養方式,回到娘家,不但不會餵胖比,也會幫忙鼓勵與稱讚胖比會自己吃飯很棒。
一歲多吃飯本來就在練習階段,弄髒了沒關係,大家(包括孩子)一起收,從小養成「自己做的事,要自己負責」孩子還小,大人會教和幫忙,但不能代勞。
事先教育長輩,在這段時間也能讓爸媽了解到是否能與長輩在育兒教養上達成共識。
萬一沒有交集,就做好心理準備,自己帶、不同住或尋找保姆、托育機構等,減少教養衝突的機會。
基本上,長輩遇到孫子之前,都是機會!一旦長輩遇到孫子,又沒有事先教育長輩,只剩兩條路:「沒事」和「很有事」!夫妻分工溝通,表達感謝與肯定長輩,多利用專家說法來說服大部分的爸媽通常無法預料長輩的行為,例如:阿嬤覺得你很餓/冷、凡事代勞……等等,甚至爸媽回憶後會說:「我小時候,你明明就不是這樣對我的!」或「要是我,你早就一巴掌打過來了!」也因此上述的「預習」方法都還沒做。
長輩遇到孫子,不論只是帶回去讓長輩們看看或託付給長輩帶,一旦發生問題,爸媽其實是笑不出來的,例如怕孫子冷,吹著冷氣還蓋兩條毯子,孩子最後出熱疹,爸媽當下的擔心與生氣遠遠多過於好笑!表面上是爸媽在負責任,照顧孩子、帶孩子看醫生,但是事實上承受的、受傷的、不舒服的是孩子!!!孩子是最無辜的受害者!教養發生衝突時,很多教養專家建議的方式與原則大致如下:1.婆家由老公負責、娘家由老婆負責。
主要是基於自己(應該會)比較了解如何與自己的爸媽溝通➡最怕遇到連自己的父母也無法溝通的狀況。
實例:老公試著與婆婆溝通不要拿危險物品給孩子,婆婆都無動於衷。
老婆聽完只是默默接受,並開始想其他方法,例如小孩一定都要在自己看得到、救得到的視線範圍內(媽媽沒有控制慾,只是看不到孩子,就有可能出事,只能當24小時隨行監視器,這是不得不的做法)。
老公覺得奇怪,照道理來說老婆應該會據理力爭,強迫老公不管怎麼樣都要說服婆婆吧?!老婆跟老公說:「懷孕時,你媽跟我說過很多事,雖然我也不知道她為什麼要跟我說那些事,就當老人在回憶,聽聽就好。
她說她小時候,她媽都偷偷帶他們去看電影,她爸知道會很生氣,但是她媽會掩護他們。
你媽還說從小她是所有孩子中成績最好的,她爸媽都不敢罵她,她爸媽會叫其他兄弟姐妹要唸書,但比較不管她,所以她都騙她爸媽說要去圖書館,其實是去看小說,反正她考試隨便考都考很好。
長大之後,她爸媽也都很聽她的話。
因為她最會讀書,她爸媽都不會叫她做家事,只會叫其他兄弟姐妹去做,讓她去讀書。
」老公聽了很驚訝,因為他從來沒聽過這些事,自然不知道他媽還有這一面。
老婆說:「雖然我不知道你媽為什麼跟我講這些,但從這些事,我知道,你媽「可能從小養成公主病,很多事都用騙的,和所有的人都要聽她的。
你溝通會失敗,只是必然。
」因此由另一伴去溝通,也要有適當的期待。
2.對長輩辛苦地照顧孫子表達感謝與肯定。
不論是短暫的幾小時,甚至幫忙照顧一整天,長輩在體力、心力上的負荷也是很大的。
3.多利用專家說法、文章資料。
引導長輩,甚至可以邀請長輩一起去健兒門診,希望透過醫師來教育長輩。
例如,長輩總覺得寶寶冷,硬是要包到出熱疹,甚至覺得爸媽怎麼讓寶寶穿這麼少、會感冒,最後雙方互相指責對方的做法。
如果健兒門診一起去,由醫生來衛教長輩,試試看能否聽得進去。
➡最怕遇到長輩覺得醫師都沒他厲害~4.藉由別人的經驗與後果來支持爸媽的教養觀念。
例如想要求孩子吃飯規矩要坐著吃、不追餵,可以分享有小孩沒坐好吃飯、爬上爬下、跑來跑去,結果撞到牙齒滿口血(🔎請參考:〈不要再追餵!請改教吃飯坐好有規矩、餐桌禮儀〉)。
➡最怕長輩覺得那都是別人家才會這樣,長輩他們自己帶絕對不會這樣、過一陣子就好了、「有那麼嚴重嗎?」覺得爸媽太小題大做、大驚小怪;或是親戚剛好就是吃飯追餵的方式,更無法說服。
➡會遇到的困難:即使事先教育了,但長輩的教養觀念仍堅定不移,不論是文章轉傳或是當面教導觀念或專家說法,長輩仍充耳不聞、已讀不看、不讀不看、用長輩圖洗版,甚至一副「我最大」的態度,爸媽也束手無策實例:婆婆常拿危險玩具給孫子玩,例如削很尖的鉛筆(小孩還不太會走)、手電筒(內裝小鈕扣電池)等,媽媽看了覺得很危險,想藉由黃X寧醫師的文章提到的原則——「三歲以下的兒童,避免直徑小於三公分零件」來教導安全觀念。
才說出「黃X寧醫師說」六個字,婆婆立刻回「醫生又不是什麼都懂!」轉身就「砰!」關門。
媽媽真的想不翻白眼都難~(註:媽媽聽了很不爽嗎?提供網友療癒的回答:「啊不然你生病為什麼要去看醫生?!」請在心裡演就好,千萬不能說出來,說出來的後果要自負!)Imagefromfreepik分享facebook綜合考慮孩子的安全健康、品格與各項能力發展,如何拿回爸媽的教養主導權爸媽設定規矩底線,長輩一再觸碰甚至破壞原則,好說歹說、委婉勸說、專家說均當耳邊風,自己帶、請保姆、送托育機構減少長輩帶的機會,但長輩仍舊鑽漏洞、倚老賣老、明知故犯,爸媽也無可奈何,但是孩子怎麼辦?實例:爸媽設定的規矩是不能看手機。
帶回婆家讓公婆看看,婆婆總是讓未滿一歲的寶寶看手機影片、甚至吃飯時也看手機,即使提醒「寶寶眼睛尚在發育,看手機會傷害寶寶的眼睛」婆婆老是一句:「才看一下下,又不會怎麼樣!」或「那個(誰誰誰)不也都這樣帶,還不是沒事!」(尤其如果是大姑或小姑家都這樣帶,完全無法說服婆婆)覺得爸媽在剝奪他們的天倫之樂。
其實爸媽吵的不是誰對誰錯,爸媽在意的是「這樣對孩子不好和怎麼做對孩子比較好」。
用不傷人的方式拿回教養主導權、提供建設性的做法很多文章都會建議爸媽用不傷人的方式拿回教養主導權、提供建設性的做法,例如不喝汽水、改喝果汁;生病不要喝符水,要去看醫生。
但事實擺在眼前,為了孩子的健康或規矩,講也講不聽,即使溝通「小孩已經吃飽了,怕吃太多胃會不舒服、可能會吐出來」長輩不但沒被說服,還說「吐了,你再餵他吃啊!」回應相當無厘頭,爸媽也傻眼到不知怎麼回應;提供有建議性的其他替代方案也不照做,例如趁爸媽不在、沒看到或無法管時,長輩偷偷餵汽水,或偷餵符水。
爸媽溝通不成,甚至與長輩吵起來了,長輩還是覺得是爸媽的錯、爸媽太嚴格、「才喝一點點,不會怎麼樣」甚至孝道綁架、道德勒索或情緒勒索,例如不聽長輩的就是不孝、「你不給他喝符水,他要是怎麼樣,我就死給你看」、「你敢打/罵他,我就死給你看」。
爸媽只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感觸,爸媽想尊重長輩,但愛孩子也要保護孩子啊,那該怎麼辦?是「愛」還是「害」?另一種狀況是,長輩跟孩子的互動方式,讓人分不清是「愛」還是「害」有些甚至有立即危險。
孩子的發展有些或許能利用時間慢慢調整,但是有些發展是單行道,例如因為副食品加鹽導致腎臟代謝出問題,便無法挽回了。
爸媽設定的規矩或界線必然有其考量與原因!有些事爸媽真的不願意賭,因為會受傷的是孩子!實例:婆婆讓孫子玩抬燈開關,一亮一暗的變化讓孫子覺得很有趣、好玩,但是,未滿一歲的孫子直視抬燈一亮一暗,不到十公分的距離,在發現前不知道已經玩多久了,媽媽一發現,瞬間暴怒、立即抱走,阻斷更多的傷害。
上例中,未滿一歲的寶寶直視抬燈亮暗、不到十公分的距離,是非常傷害寶寶的眼睛健康。
媽媽看到能不心疼、心急、不立即反應嗎?若等老公回來再溝通,寶寶的眼睛早就瞎了吧?!當下媽媽不加思索地立即啟動「母愛」的保護機制,卻招來長輩們的不悅或惡言相向,媽媽立即採取行動保護孩子的反應,錯了嗎?!面對長輩們讓孩子直接曝露於危險中,還要「慢慢來」?!長輩愛小孩,卻不尊重主要照顧者(通常是媽媽),把小孩抱走也不知會媽媽一聲,即使請求長輩了,長輩就是不把小孩還給媽媽。
媽媽們的反應倒是兩極化:一群媽媽覺得「哦,我終於可以休息了~~」另一群媽媽覺得「為什麼要搶走我的小孩?!」心裡真的很受傷。
有些媽媽真的不知道如何開口請長輩在抱走前知會一聲,或即使口頭請求長輩把小孩還給媽媽,長輩依舊東風吹馬耳,叫媽媽如何是好?(🔎請參考:〈被霸佔小孩的媽媽儼如Harlow心理學實驗中的鐵絲媽媽?!〉)。
媽媽的底線只有一個:「平安健康!」其實媽媽的底線真的很簡單:只要孩子平安健康、不會受到傷害,媽媽就順心。
偏偏~~偏偏~~就是有人要踩線!「生兒容易,養兒難」爸媽教養小孩,心會累,還要與冥頑不靈的長輩動之以情、說之以理,好說歹說、專家說,最怕遇到執迷不悟、一意孤行、鑽爸媽漏洞(例如偷偷餵、「不要跟爸爸媽媽說」(🔎請參考:〈「不要告訴媽媽」到底是教小孩說謊還是服從?請用「問媽媽」或「媽媽怎麼說」來替代吧!〉)、「才一下下/一點點,又不會怎麼樣/沒有關係」……。
),心更累~~~若孩子真的仍有安全健康、品格與各項能力發展上的顧慮,上述「自己帶、請保姆、送托育機構減少長輩帶的機會;感謝長輩並與長輩溝通,提供建設性的做法」全都試過了,卻仍陷入「就是教不落、講不聽、聽不進」的僵局,真的只能出最下(下的N次方)策了!(對「小孩」說)「媽媽/爸爸+說/教」+「正確觀念或規矩」(儘量帶離現場)例:阿嬤餵不到一歲的寶寶吃零食,媽媽對比較小的「小孩」說(不是對長輩):「醫生有說吃三餐,吃得營養健康才會長高長壯哦~你要長高長壯,對不對啊?吃完三餐才能吃(零食)哦(輕輕拿走零食),那我們去吃飯吧!」;或是媽媽對大一點的小孩說:「媽媽有教你要吃完三餐後,才能吃零食,對吧?(趁機輕輕拿走零食)零食什麼時候才能吃呢?對啊,吃完飯或下午茶時,那媽媽先幫你收起來,晚點再弄水果給你吃哦!吃水果有助於腸胃蠕動和排便哦~」然後帶離現場。
(上例純粹舉例,爸媽能否允許吃零食、吃什麼樣的零食,就依爸媽的規定)適用情境:請先試過「自己帶、請保姆、送托育機構減少長輩帶的機會;感謝長輩並與長輩溝通,提供建設性的做法」的方法。
當爸媽已經試過前面醫師或教養專家建議的方法均徒勞無功,或孩子在安全健康方面有立即性的危險或導致身體不適(如寶寶怕熱,但長輩就覺得寶寶冷,硬要包到出熱疹),等老公或老婆回來才溝通,後果早已不堪設想。
遇到「就是教不落、講不聽、聽不進」的長輩,一再違反爸媽設定的規矩或底線,甚至偷偷來或教小孩「不要告訴爸媽」。
警語與副作用:如果說得通,爸媽也不想「忤逆」長輩,只是委婉勸說的結局淪為相互指責的場面~~~若爸媽在長輩與孩子之間,最後選擇了「讓孩子舒服(例如不要包到出熱疹)」或對孩子比較好的方向,溝通無效之下,只好採用這個下(的N次方)策,得抱定「黑化」的心理準備。
「黑化」是條不歸路,一旦黑化,後果只能自己承擔,通常就是「怎麼樣都是爸媽的錯」而且會一直被唸、被罵,請自行再三斟酌能否承受。
另外,此法只能試試看,無法保證成功與否,沒有哪個方法可以搞定所有長輩,如果您遇到的長輩就是那麼頑強/堅韌不拔/(自填),請另請高明或另想法子!1.「媽媽/爸爸(或醫生/專家)+說/教」➡強調出「我是孩子的爸媽,我會負起教養的責任」堅定表明立場與觀點。
或是利用「醫生/專家說」植入專家說法,可能(只能說可能)降低長輩的抵抗心。
2.看似對小孩說,實則說給長輩聽,教導正確的照顧教養觀念,欲達到以下目的:➡避免當面指責長輩而產生衝突:因為是對「小孩」說,不是對「長輩」說,講的內容是在說明正確的教養方式,並沒有提到「阿公/阿嬤你們(做了什麼/自填)是錯的」。
媽媽的心態:「如果我這樣教小孩是錯的,那就請你罵我吧!」並「喚起」長輩們久遠的記憶「當你們身為爸媽時,你們也是這樣教小孩的吧?!」。
對「小孩」說,長輩通常(只能說通常)是不會打斷或反駁。
「對著孩子說」至少不是當面指責長輩,幫長輩保留「面子」爸媽避免與長輩四目相交,避免對到眼時的尷尬(或如果你真的很勇敢,不怕對視,就依你)。
如果長輩還是打斷你,……只能裝皮,繼續跟孩子說,好好教育孩子!因為跟長輩用「吵」的,其實沒什麼用,也很耗費爸媽的心力。
(媽媽的OS:跟長輩說,都沒在聽啊~~~~~~)➡跟孩子說,爸媽通常可以用輕柔的語氣,但對長輩講話時語氣需要拿捏,尤其是當下立即有狀況,爸媽正在氣頭上,語氣就需要「克制」。
不如對小孩說,同時也是練習「溫柔堅定」未來一路上教養孩子都相當實用!爸媽也多了練習機會——爸媽從小練習如何跟小孩說明和教導正確的觀念,即使小孩還聽不懂也沒關係。
➡對比較小的孩子,是在闡述爸媽的教養觀點與理念,因為小孩還聽不太懂,所以可以講長一點,主要還是在講給長輩聽。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除了講給長輩聽,也是讓孩子去「複習」爸媽定下的規矩。
等孩子會講話,甚至可以「透過孩子的口,來教育長輩」。
很奇怪的就是:爸媽講的,長輩都不聽,但是孫子講的,長輩多少會聽一點,甚至不會反駁,覺得孫子說得對!這點真的很神奇!。
➡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講第一次,被長輩打搶的機會高,但是為了保護孩子,仍需繼續做,用時間換取轉寰餘地、用時間證明爸媽的教養是對的。
黑化一次是黑化,黑化N次還是黑化。
實例:婆婆覺得小孩就是要餵他吃飯,甚至會追著餵他吃vs爸媽覺得小孩要慢慢學會自己吃。
爸媽堅持,婆婆氣到不想管。
後來家族聚餐,看到其他年長的小孩還要爸媽餵,婆婆就稱讚孫子會自己吃很棒。
(其實媽媽聽了也沒有特別高興,因為一開始為這件事吵多久?!)3.帶離現場長輩喜歡當白臉,可能阻止爸媽的介入或處罰,此時最好帶離現場或回房間(🔎請參考:扮黑臉或白臉?媽媽也是人啊!找回當媽媽的自我與溫度)。
通常像這種情況,孩子的行為是長輩誘發的,所以也不用對孩子發脾氣,重點在於好好再跟孩子教育一次爸媽訂下的規矩。
孩子大一點,可以讓孩子練習如何委婉的拒絕,例如讓孩子教導長輩「糖果中有色素、糖太多,對小孩不好、會造成蛀牙,所以我不能吃」有些(只能說有些)長輩反而會認同並接受孩子說的。
以我來說,我不會評斷長輩的做法是對是錯,因為那是長輩個人的行為,而且就算不是長輩,還是有其他大人可能會這麼做。
因此,我把重點放在爸媽的規矩是什麼?如果有人要你違反爸媽的規矩,你可以怎麼做?孩子成長路上一定會不斷犯錯,但是爸媽要做的是如何引導孩子知道如何做選擇?選擇之後要自己負責任。
因此不需要在這時候責怪孩子為什麼做錯(他其實也沒有做錯,孩子很無辜的),而是對應孩子的年齡與發展階段,提醒或引導他去思考如果做了某個選擇會造成什麼後果?讓孩子理解爸媽設定規矩的理由,為什麼可以和為什麼不可以、哪些可以和哪些不可以,逐漸地內化(internalize)這些標準,並抵抗外在誘惑。
長輩vs孩子,選擇自己不會後悔的!「黑化」的心得:黑化一次也是被罵、黑化N次還是被罵,罵到最後已經無感(但是中間會經歷蠻多階段的就是了)。
第一次黑化,心裡會怕怕的,因為怕被罵嘛~寧願保護孩子,也就默默承受了。
久了,漸漸不怕被罵,只因為心中了解「我知道我做的是對的,孩子才不會(自填)」,就隨便他們罵了,做起事來不用瞻前顧後而綁手綁腳,換來的是教養上的自由。
一旦黑化就回不去了,但黑化後就不想回去了。
也許我不是好兒子/女兒/媳婦/女婿,但是「我知道我是孩子的爸/媽」。
只是長輩一直罵爸媽,對孩子也是不良示範,爸媽也是很兩難啊!(🔎推薦閱讀:〈小媳婦心聲:當孩子說出「妳不要再罵我媽媽了!」〉和〈媽媽不能教長輩但一定教會孩子的事〉)再次重申:要尊敬長輩,上述方法真的是最下(下的N次方)策!面對長輩,真的沒有唯一解,若上述方法仍無解,只能說遇到高手,請另尋高明。
教育現場母親媳婦孩子家庭Psyche賽心姬英文名Psyche,譯為賽姬。
台大臨床心理研究所畢。
分享融入心理學的育兒經驗,故粉專命為賽心姬。
曾任台北美國學校與台北歐洲學校的家教老師。
目前為全職媽媽。
想生第二胎,故記錄第一胎胖靈精的育兒經驗,供日後參考,也歡迎新手爸媽們參考交流!也會分享親子生活、旅遊與美食哦!歡迎大家「加關注」!最新文章最多瀏覽共發表 NaN 篇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延伸閱讀高雄除了城中城外,鹽埕區的其他廢棄大樓又該怎麼處理?宜蘭/香草菲菲芳香植物博物館在花朵環繞中大啖美食食譜/苦瓜三色蒸蛋低卡營養絕對不會難下嚥回應
延伸文章資訊
- 1兩代教養衝突多,與長輩教養不同調怎麼和平化解? - 親子天下
現代父母接觸各種先進教養觀念的管道很多,對於長輩的傳統觀念與做法很容易不以為然;但婆婆、媽媽們會認為自己過去就是這樣把孩子帶大,這些智慧與經驗都 ...
- 2黃瑽寧:夫妻、兩代教養不同調,怎麼辦? - 親子天下
主要照顧者在孩子的發展歷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夫妻雙方、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面對彼此教養方式不同調的時候,父母該怎麼辦呢?
- 3【6幅圖一次睇晒】爸媽教養大不同
激死^^總括來說,儘使爸媽教養方式大不同,但他們對子女的愛都是一樣,且缺一不可;只有爸媽一起愛孩子,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 4親子關係大不易,男女教養大不同 - Emily老師專欄
首先,爸爸、媽媽一定要放輕鬆! 還記得第一次送孩子上學的情景嗎?在校門口,爸媽紅著眼眶,小朋友反倒是快樂飛奔而去,也許只是父母親的捨不得!當孩子開始上學,國小一 ...
- 5男女大不同,爸媽該怎麼教養最好? - 馨力陽
曾經有許多人相信男生和女生的大腦發展是一樣的,他們的行為差異出自於後天的社會化和培育。美國兒童青年和教養權威大衛‧沃爾博士(David Walsh, 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