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符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LGBT旗幟 LGBT符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系列條目LGBT主題       女同性戀(L)∙男同性戀(G)雙性戀(B)∙跨性別(T) 性取向 同性戀 雙性戀 泛性戀 無性戀 灰色性向 酷兒 性向認同 人口統計 生物學 環境 概述 人口 歷史 年表 社群 聚落 文化和術語 社會運動 驕傲運動(驕傲遊行) 俚語 象徵 LGBT電影 LGBT電影列表 法律和權利 結合 婚姻 收養 撫養 兵役 日惹原則 雙性人人權 跨性別權益 各地LGBT權利 社會態度 LGBT刻板印象 異性戀本位 異性戀主義 性別平等 性別歧視 性傾向歧視條例 愛滋病污名 同性戀恐懼症 女同志恐懼症 雙性戀恐懼症 順性別主義 跨性別歧視(英語:Non-binarydiscrimination) 跨性別恐懼症 厭跨女症 LGBT迫害 跨性別迫害 性奴隸 矯正強姦 學術研究 酷兒研究 酷兒理論 多元性別 女同性戀女性主義 跨性別女性主義 生物因素 環境因素 宗教與同性戀 宗教與跨性別(英語:Religiousviewsontransgenderpeople) 薰衣草語言學(英語:Lavenderlinguistics) LGBT專題閱論編 LGBT標誌       旗幟(英語:Prideflag) 彩虹旗 雙性戀旗幟 跨性別旗幟 泛性戀旗幟(英語:Pansexualprideflag) 雙性人旗幟(英語:Intersexflag) 無性戀旗幟 熊族旗幟 皮革旗幟 其他 粉紅三角形 黑色三角形 Labrys(英語:Labrys) 手帕準則 白色結飾 X性別 同志社群 同志村 直人同盟 安全空間 閱論編 LGBT符號是LGBT群體的象徵,他們用一些符號來證明團結,驕傲和共同的價值觀等等。

LGBT群體通過這些符號與主流文化交流思想,表達觀念和身份認同。

兩個最廣泛使用的LGBT符號是粉紅三角形和彩虹旗。

粉紅三角形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標記男同性戀囚犯的標誌,是恥辱的象徵,戰後被同志組織重新使用,但仍然保留了消極的意義。

彩虹旗不具有任何消極意義而更為流行,代表了社區的多元性。

目次 1納粹政權用於迫害的三角形 2雙斧 3λ 4彩虹旗和顏色 4.1彩虹旗 4.2彩虹色 5雙性戀符號 –旗幟,三角形和月亮 6性別符號 6.1跨性別符號 7皮革亞文化 8熊族文化 9雙性人 10無性戀 11泛性戀 12其他符號 13LGBT旗幟 14參見 15參考資料 16外部連結 納粹政權用於迫害的三角形[編輯] 主條目:粉紅三角形、黑色三角形和納粹德國同性戀史及大屠殺 最古老的LGBT符號之一粉紅三角形,起源於男同性戀者在衣服上佩戴的納粹集中營臂章。

[1]估計有5–15,000名被囚禁在集中營的男同性戀、女同性戀和6,000,000猶太人一起被納粹屠殺。

[2]出於這個原因,粉紅三角後來作為紀念與識別的標誌,以提醒公眾它的配戴者所遭受的納粹暴行。

愛滋病解放力量聯盟(英語:AIDSCoalitiontoUnleashPower)採用倒置的粉紅三角形作為主動對抗HIV/AIDS的象徵。

於1994年被廢除的德國刑事法第175條將男性間的同性戀行為視為犯罪,女同性戀並不包括在處罰範圍之內,粉紅色三角形專門用於男性囚犯。

然而,仍然有女性因「反社會行為」被逮捕和監禁,其中包括女權主義,同性戀,賣淫等活動,這個罪名也適用於那些不是納粹認為的傳統女性形象:做飯,打掃衛生,善於廚房工作,育兒和順從的女性。

這些女性被要求佩戴黑色三角形,後來也被女同性戀或女權主義者回收成為自豪和團結的標誌。

粉紅三角形 黑色三角形 粉紅色和黃色三角形 粉紅三角形是標記男同性戀者的臂章 黑色三角形是標記反社會行為的個人,包括女同性戀,羅姆人和其他一些人的臂章。

現在成為女同性戀的符號 粉紅色和黃色三角形疊加成大衛之星是標記猶太同性戀者的臂章 雙斧[編輯] 雙斧(labrys),是古代米諾斯文明(有時被描繪成具有一定的母權傾向)中使用的象徵標誌。

它代表女同性戀和女權主義者的實力和自給自足。

[3]自20世紀70年代末這個符號就已經開始流行。

有些女同性戀把它紋在自己的手腕內側,有些則把它製成掛飾戴在身上。

[4] λ[編輯] 希臘字母λ(Λ)在1970年被選為紐約同性戀活動家聯盟的代表標誌。

[5]1974年12月,蘇格蘭愛丁堡舉辦的國際同性戀人權大會上正式宣布λ成為國際同性戀者權利的象徵標誌。

[5]λ象徵著壓迫下的團結。

[5]同性戀權利組織「λ法律」機構和美國「λ文學獎」的名稱就來源於此。

λ與斯巴達(Spartans)也有關聯,因為他們也被稱作Lacedaemonians。

[6] 彩虹旗和顏色[編輯] 彩虹旗[編輯] 主條目:彩虹旗(LGBT) 原八條紋的彩虹旗,由吉爾伯特·貝克在1978年設計 亮粉色刪除,由於材料不可用(1978-1979) 六色版自1979年以來流行,並成為支持同性戀權利的象徵。

為防止中間模糊不清,條紋減少到偶數,靛青也以藍色取代 在美國費城華盛頓廣場附近一個路牌上的彩虹色 藝術家吉爾伯特·貝克在1978年為舊金山同性戀自由慶典設計了彩虹旗。

該旗幟不反映實際的彩虹,相反,彩虹的顏色顯示為橫條紋是紅色在頂部,紫色在底部。

它代表了世界各地的同性戀者的多樣性。

在最初的八色版本中,粉色代表性能力,紅色代表生命,橙色代表復原,黃色代表太陽,綠色代表自然,青綠代表藝術,靛藍代表和諧,紫色代表精神。

[7] 彩虹色[編輯] 彩虹也用在其他的標誌上象徵LGBT群體的驕傲,團結或聲援。

雙性戀符號 –旗幟,三角形和月亮[編輯] 主條目:雙性戀 雙性戀驕傲旗幟首次亮相於1998年12月5日[8],由MichaelPage設計。

這個矩形標誌頂部的紅色寬條紋代表同性別的吸引力(同性戀),底部的藍色寬條紋代表不同性別的吸引力(異性戀),和中間窄的紫色條紋表示對兩種性別的吸引(雙性戀)。

藍色和粉紅色重疊的三角形符號代表雙性戀及雙性戀驕傲。

這個符號的具體來源已不可考證。

單獨的粉色三角形代表同性戀,單獨的藍色三角形代表異性戀。

兩者重合的紫色部分代表混合的性傾向,這個顏色在近一個世紀裡成了同性戀的代表色。

這也有可能是粉色代表吸引女性,藍色代表吸引男性,和紫色代表吸引兩性。

雙性戀的月亮符號的產生是為了避免使用納粹發起的粉紅三角形。

[9] 性別符號[編輯] 更多資訊:性別符號 自20世紀90年代以後經典性別符號性別符號(基於占星符號,火星符號表示男性,金星符號表示女性)的修改版已經出現,以表達LGBT的各種「性別認同」。

兩個聯鎖男性符號組成一個男同性戀的標誌符號。

兩個聯鎖女性符號組成一個女同性戀的標誌符號。

關於同類變化可以用來表示雙性戀者,變性者,以及異性戀者。

跨性別符號[編輯] 主條目:跨性別 用於識別異裝癖,變性者,以及其他跨性別人群的流行符號往往由來自男性和女性的符號元素修飾合併而成。

其中一個版本,由HollyBoswell在1993年繪製,包括了底部一個構成女性符號的十字,右上方一個構成男性符號的箭頭,左上方一個十字加箭頭,結合了男性與女性兩種符號。

另一個版本是從原版修改而成,標誌含義也包括那些根本不屬於在性別譜的那些沒有性別的人,由RumpusParable在2013年創作。

跨性別女性主義符號象徵跨性別女性主義,是由跨性別符號與女性主義符號的結合。

另一個跨性別的象徵是跨性別驕傲旗幟,由跨性別女性MonicaHelms設計。

2000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驕傲遊行上首次展示。

該旗幟代表了跨性別人群,由五個橫條紋組成:兩個淺藍色條紋,兩個粉色條紋和中間的白色條紋。

設計者這樣描述旗幟的含義: “ 淺藍色是男孩的傳統顏色,粉色是女孩的,中間的白色條紋是代表跨性別,兩性人或認為自己性別中立或不明確的人。

這旗子特別的地方是無論你怎麼懸掛,圖案順序都不會亂,這象徵我們應該自信於自己人生的正確性。

” 皮革亞文化[編輯] 主條目:皮革自豪之旗 皮革文化代表一種與性或色情有關的行為和服飾風格。

穿著皮革服裝是這個文化的參與者把自己與主流性文化區分開的一種方式。

皮革文化是在同性戀社群中最明顯和最經常與男同性戀相關聯的,但它也以各種方式反映在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和異性戀世界裡。

很多人把皮革文化與BDSM(綁縛/性調教,支配/臣服,施虐/受虐,也被稱為「S&M」)聯繫在一起。

對其他人而言,穿著黑色皮衣是一種色情時裝來表示高度的陽剛之氣,對於性權力的占有,對摩托車的愛和獨立性,或皮革崇拜。

[10] 皮革自豪之旗由TonyDeBlase設計,他於1999年5月28日首次在美國伊利諾斯州的「芝加哥國際皮革先生活動」上介紹了這面旗。

“ 旗是由九條同寬水平條紋組成。

由上而下以及由下而上,條紋以黑與皇家藍間隔排列,最中間的一條爲白色。

左上角有一紅心。

我會留給觀衆去解釋顔色及意義。

” 這面旗的別名叫「藍與黑有愛」(BlackandBluewithLove)。

熊族文化[編輯] 熊族在2004年舊金山驕傲日遊行上 主條目:熊族 熊族(Bear)是同性戀社群的次文化,代表了社群中有著自己特定文化和認同的一個新興群體。

在歐美常指體重較重且大多有茂盛體毛與鬍鬚的同性戀或雙性向男性,行為表現出強烈的陽剛氣質。

熊族的概念包括個人認同以及社群連結,但界定熊族的特質在社群內仍然持續討論中。

雖然熊族主要指同性戀或雙性戀男性,但跨性別者、轉男性變性者、或希望迴避性別與性傾向標籤的人也可能會加入熊族社群。

熊族社群遍布世界各地,在許多國家都有熊族俱樂部。

在那些地區通常會舉辦熊族活動,不同熊族社群之間的成員會彼此進行交流互動。

國際熊族旗幟是CraigByrnes在1995年設計的。

[11] 雙性人[編輯] 主條目:雙性人 雙性人是指在出生時沒有表現出男性或女性的一切生物學特性的人群,估計約占人口總數的1%。

[12] 雙性人旗幟由澳大利亞國際雙性人組織於2013年7月設計。

該組織的目的是設計一個沒有粉紅色和藍色性別色彩的符號。

它表現了黃色和紫色的「雌雄間性」的色彩。

[13][14][15] 無性戀[編輯] 主條目:無性戀 2010年8月,無性戀能見度和教育網絡(AVEN)[16]選出代表無性戀的旗幟。

[17][18]此後,它一直出現在tumblr的LGBTQ領域分享中。

[19]黑色條紋代表無性,灰色條紋代表有性和無性之間的地帶,白色條紋代表性慾,紫條紋代表社群。

泛性戀[編輯] 主條目:泛性戀 泛性戀對任何性別皆可能產生身體吸引或愛慕情緒,而不同於雙性戀著重於對男、女兩性的戀慕。

然而,許多確定為雙性戀的人也認為自己能夠被非二元性別的個體所吸引,並考慮使用「雙性戀」的詞源定義雙性戀者是錯誤的。

另一種常見的定義是泛性戀者沒有性別概念,不認為性別是吸引力的一個因素,而雙性戀者喜歡男人的和喜歡女人的時候感覺是不一樣的,可以明顯地將兩者區分開來。

然而,有些人仍然質疑這個定義。

雙性戀和泛性戀之間的確切區別還不清楚。

泛性驕傲旗幟使用顏色包括粉紅色,黃色和藍色。

粉色條紋象徵女性,藍色條紋象徵男性,黃色象徵非二元性別,如精神無性人(Agender)和精神雙性人(Bigender)。

其他符號[編輯] 一個倒立的粉紅三角形被一個綠色圓圈包圍,用來象徵同性戀權利和自由的空間聯盟免受同性戀恐懼症干擾 除了LGBT社區的重要符號,還有一些不太流行的符號被用來代表成員的團結,驕傲和共同的價值觀。

多元之愛標誌。

多元之愛旗幟。

1974年波士頓的同性戀活動家在進行媒體宣傳後選擇了紫色的犀牛作為同性戀運動的象徵。

他們選擇這種動物的原因是儘管犀牛有時被誤解,它是溫順,聰明的,但當犀牛被激怒了,它也能兇猛的戰鬥。

顏色為紫色,因為紫色是一個被廣泛認可的同性戀驕傲顏色。

紫色犀牛是女同性戀在20世紀70年代公認的標誌。

[20] 在古羅馬,19世紀的英格蘭,綠色表示同性戀背景。

維多利亞時代的男人會效仿奧斯卡·王爾德身上佩戴一朵綠色康乃馨。

[21] 根據一些解讀,美國詩人沃爾特·惠特曼用菖蒲植物代表同性間的愛情。

[22] 雙性戀女性和女同性戀者把紫羅蘭送給她們喜歡的女人,象徵著她們「莎芙」式的願望。

在一首詩中,莎芙描述自己和愛人戴著紫羅蘭花環。

從1910年代到1950年代紫羅蘭一直是熱門禮物。



[23] 以色列跨性別和性別酷兒社區採用螢光綠色的標誌和旗幟。

在英國,自2006年以來PinkJack已被廣泛用來代表一個獨特的英國同性戀身份。

[24][25][26] LGBT旗幟[編輯] 彩虹旗 雙性戀驕傲旗幟 泛性戀驕傲旗幟 無性戀驕傲旗幟 跨性別驕傲旗幟 性別酷兒驕傲旗幟 雙性人驕傲旗幟 唇膏女同志驕傲旗幟 國際熊族旗幟 皮革自豪之旗 流動性別驕傲旗幟 以色列跨性別和性別酷兒 南非彩虹旗 參見[編輯] LGBT主題 手帕準則 白色結飾 參考資料[編輯] ^Plant,Richard.Thepinktriangle:theNaziwaragainsthomosexualsrevised.H.Holt.1988:175.ISBN 978-0-8050-0600-1.  ^NaziPersecutionofHomosexuals1933-1945.Ushmm.org.[2012-01-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9).  ^OriginofGay&LesbianSymbols.swade.net.[2012-01-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1).  ^LesbianSymbols.Sapphooflesbos.com.1978-06-25[2012-01-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5.05.15.2RiffenburgIV,CharlesEdward.SymbolsoftheGay,Lesbian,Bisexual,andTransgenderMovements:Thelambda.LAMBDAGLBTCommunityServices.2008[2008-07-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2-04).  ^ClassicalGreekShieldPatterns.Ne.jp.2000-10-17[2012-01-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CarletonCollege:GenderandSexualityCenter:SymoblsofPrideoftheLGBTQCommunity.Apps.carleton.edu.2005-04-26[2012-01-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0).  ^History,BiActivism,FreeGraphics.BiFlag.com.1998-12-05[2012-01-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0).  ^Koymasky,Matt;KoymaskyAndrej.GaySymbols:OtherMiscellaneousSymbols.06-08-14[2007-02-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09).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ElegyfortheValleyofKings,"byGayleRubin,inInChangingTimes:GayMenandLesbiansEncounterHIV/AIDS,ed.Levineetal.,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FlagHistory.Bearmfg.com.[2012-01-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1).  ^Howcommonisintersex?|IntersexSocietyofNorthAmerica.Isna.org.[2009-08-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2).  ^Anintersexfla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OrganisationIntersexInternationalAustralia,5July2013 ^Areyoumale,femaleorintersex?(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mnestyInternationalAustralia,11July2013 ^IntersexadvocatesaddressfindingsofSenateCommitteeintoinvoluntarysterilis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GayNewsNetwork,28October2013 ^TheCreationofaFlag.Apositive.org.[2012-01-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7).  ^AsexualFlag:Andthewinneris.Asexuality.org.[2012-01-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4).  ^AsexualFlag-RoundThree.Asexuality.org.[2012-01-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26).  ^存档副本.[2014-06-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9).  ^存档副本.[2014-06-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2).  ^Stetz,MargaretD.(Winter2000).OscarWildeattheMovies:BritishSexualPoliticsandTheGreenCarnation(196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Biography –Volume23,Number1,Winter2000,pp.90–107.Retrieved14June2010. ^Herrero-Brasas,JuanA.WaltWhitman'sMysticalEthicsofComradeship:HomosexualityandtheMarginalityofFriendshipattheCrossroadsofModernity.SUNY.2010:46[2014-06-25].ISBN 978-1-4384-301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4).  ^LesbianSymbols.(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3).  ^Godsavethequeers.PinkNews.co.uk.2006-07-21[2012-01-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1).  ^PinkJack(actualflag):.[2014-06-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1).  ^PinkJack(image):.[2014-06-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LGBT符號 同性戀符號的起源與歷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閱論編LGBT雙性戀 ·男同性戀 ·女同性戀 ·跨性別  學術領域 論述 LGBT教育(英語:LGBTtopicsineducation) 性別研究 薰衣草語言學(英語:Lavenderlinguistics) 女同性戀女性主義 LGBT文學 LGBT/酷兒研究 酷兒理論 跨性別女性主義   社群 文化 文化 「同志」稱謂 俚語 口號(英語:LGBTslogans) 象徵 彩虹旗 經濟 觀光 體育(英語:Homosexualityinsports) 文學 男同志 女同志 BL 影劇 刊物 音樂(英語:LGBTmusic) 國歌 偶像 泰迪熊獎 酒吧 相公堂子 社區 同性戀友好 女同志烏托邦 雙性戀社群(英語:Bisexualcommunity) 同性結合 同妻 出櫃 賣基情 異裝國王 異裝皇后 廁板洞 節日 國際不再恐同日 同性戀自豪日 雙性戀自豪日 國際跨性別紀念日 國際陰陽人團結日 跨性別追悼日 美國國家出櫃日 國際跨性別現身日 活動 驕傲遊行 組織(英語:ListofLGBT-relatedorganizations) 宗教團體(英語:LGBT-affirmingreligiousgroups) 牛仔競技(英語:InternationalGayRodeoAssociation) 同性戀親友會(PFLAG)*社區中心(英語:LGBTcommunitycentre) 分類:LGBT文化  性別認同 性向認同 性別認同 男性 雄性 女性 雌性 雙性性格 精神雙性人 Boi(女同性戀俚語)(英語:Boi(sexualslang)) 順性別 性別酷兒 精神泛性人 跨性別 Womyn(英語:Womyn) 變性 第三性/第三性別 Akava'ine 宦官 Fa'afafine Fakaleiti Femminiello 男雌 女雄 海吉拉 泰國變性女性 Khanith Mahu Mukhannathun Muxe Bissu 雙靈 性向認同性取向 異性戀 同性戀 雙性戀 無性戀 男性向 女性向 脫離同性戀 脫離去同性戀運動(英語:Ex-ex-gay) 泛性戀 多邊戀 Banjee 男同性戀 女同性戀 Neutrois 酷兒 Samegenderloving 非異性戀 物戀 疑性戀 Bi-curious Heteroflexible 相關 性少數 性別角色 人類女性性行為(英語:Humanfemalesexuality) 人類男性性行為(英語:Humanmalesexuality) 酷兒文化 雙性人 雌雄間性  歷史LGBT歷史 雙性戀歷史(英語:Historyofbisexuality) 同性戀歷史(英語:Historyofhomosexuality) 女同性戀歷史(英語:Historyoflesbianism) LGBT歷史年表 社會運動 基督教與同性戀歷史(英語:HistoryofChristianityandhomosexuality) 同性結合歷史(英語:Historyofsame-sexunions) 少年愛 古希臘少年愛 分類:LGBT歷史 前現代時期 Adelphopoiesis 古希臘同性戀 古羅馬同性戀 古埃及同性戀(英語:HomosexualityinancientEgypt) 古秘魯同性戀(英語:HomosexualityinancientPeru) 中世紀歐洲同性戀(英語:HomosexualityinmedievalEurope) 16至19世紀 Mollies Urnings 20世紀 同志解放運動(英語:GayLiberation) 納粹德國對同性戀的迫害及屠殺 性倒錯 Seaqueens 石牆暴動前的美國LGBT事件列表 石牆暴動 FestivalofLightaction 1979年舊金山騷亂 酷兒理論 21世紀 同性婚姻   權利 法律議題 各地LGBT權利 非洲 美洲 亞洲 歐洲 大洋洲 LGBT權利議題 收養 兵役 民事結合與註冊伴侶 同性婚姻 狀態(英語:Statusofsame-sexmarriage) 時間表 夫夫 撫養 變性法律議題(英語:Legalaspectsoftranssexualism) 社會主義(英語:SocialismandLGBTrights) 仇恨犯罪法律 性悖軌 性悖軌法 聯合國/日惹原則 法語圈國際組織(英語:LGBTrightsinLaFrancophonie) 大英國協(英語:LGBTrightsintheCommonwealthofNations) LGBT權利運動 同志解放運動(英語:GayLiberation) LGBT權利團體(英語:ListofLGBTrightsorganizations) LGBT權利活動家列表  性取向 –醫學,科學和性學 生物學 出生順序 人口統計 環境 異性戀-同性戀統一體 同性戀和心理學 金賽量表 克萊因網格 心理根源(英語:Mentalrootsofsexualorientation) 神經科學 產前激素(英語:Prenatalhormonesandsexualorientation) 改變性取向的嘗試 LGBT迴轉治療 性向認同 Timelineofsexualorientationandmedicine   社會態度(英語:Societalattitudestowardhomosexuality) 偏見 暴力 社會態度(英語:Societalattitudestowardhomosexuality) 反同性戀標語 父權規範 同性戀恐慌(英語:Gaypanicdefense) LGBT權利反對者 LGBT刻板印象 宗教與同性戀 跨性別和宗教(英語:Transgenderismandreligion) 直同志 偏見和歧視 玻璃圈 愛滋病污名化(英語:DiscriminationagainstpeoplewithHIV/AIDS) 雙性戀恐懼症 Genderism 異性戀主義 同性戀恐懼症 內化恐同症(英語:Ego-dystonicsexualorientation) 女同性戀恐懼症 非二元性別歧視(英語:Non-binarydiscrimination) Riddlescale 美國反同性戀組織列表(英語:ListoforganizationsdesignatedbytheSouthernPovertyLawCenterasanti-gayhategroups) 跨性別恐懼症 對LGBT人群的暴力迫害 矯正強姦 同性戀欺凌 英國對LGBT人群的暴力史(英語:HistoryofviolenceagainstLGBTpeopleintheUnitedKingdom) 美國對LGBT人群的暴力史(英語:HistoryofviolenceagainstLGBTpeopleintheUnitedStates) 對LGBT人群的暴力顯著行為(英語:SignificantactsofviolenceagainstLGBTpeople) 跨性別欺凌(英語:Transbashing) 被非法殺害的變性人(英語:Listofunlawfullykilledtransgenderpeople) LGBT自殺人士 分類:LGBT LGBT主題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LGBT符号&oldid=64163966」 分類:​LGBT文化符號旗幟列表隱藏分類:​含有過時參數的引用的頁面引文格式1錯誤:日期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অসমীয়াBrezhonegکوردیČeštinaCymraeg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فارسیSuomiFrançaisעבריתHrvatski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ietuviųBahasaMelayuNederlands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Српски/srpskiதமிழ்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