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型褐色樹蛙,體長約4至6公分(雌蛙較大) - 農業兒童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白頜樹蛙 學名: Polypedates magacephalus · 褐樹蛙分布圖 褐樹蛙 · 面天樹蛙分布圖 面天樹蛙 · 艾氏樹蛙分布圖 艾氏樹蛙 · 中國樹蟾分布圖 中國樹蟾 · 盤古蟾蜍分布圖 盤古 ... 網頁置頂 農業兒童網 目前位置:首頁/Mita萬花筒/生物/動物/兩生類之常見種類介紹(下)   動物 兩生類之常見種類介紹(下) 白頜樹蛙 學名:Polypedatesmagacephalus 形態特徵:中大型褐色樹蛙,體長約4至6公分(雌蛙較大),指趾末端吸盤發達;上唇白色,過眼皮褶下方有一黑線;背面為淡褐色或褐黃色,常有明顯的暗褐色縱紋;後肢股部內側有黑白相間的網狀紋路。

生態習性:喜棲息於樹林、果園、水池、溝渠等積水處。

繁殖季以春、夏兩季為主,雄蛙會發出如打鼓的低沈叫聲吸引雌蛙,卵泡常懸在水池壁或植物體上。

分布狀況:廣泛分布於全島海拔一千五百公尺以下山區和丘陵。

莫氏樹蛙 學名:Rhacophorusmoltrechti 形態特徵:中型綠色樹蛙,體長約4至5公分,指趾吸盤明顯;體背為深綠色,但深淺會隨環境而變;腹面為白色或是黃色;體側與四肢內側有不規則的黑斑;後肢股部內側為橘紅色。

生態習性:適應力強,在果園、樹林、開墾地、山澗溝渠或水池附近都可見其蹤跡,常躲在土縫中、植物體基部或落葉底下;全年皆可繁殖,不同地區繁殖時間不太一樣。

分布狀況:為台灣特有種,廣泛分布於全島低海拔丘陵地至兩千五百公尺的山區。

                     褐樹蛙 學名:Buergeriarobusta 形態特徵:中大型褐色樹蛙,雄蛙4至5公分,雌蛙可達8公分;四肢趾端吸盤相當明顯、兩眼間到吻端的淺色三角形斑是主要辨識特徵;體背顏色以褐色為主,但會隨停棲環境變深或變淺;雄蛙在交配期間,體色往往會變淡,又以黃色最為常見。

生態習性:棲息於山區或丘陵地的乾淨溪流、山澗、水溝。

繁殖期以春、夏兩季為主,日間多棲息於樹上或躲在石縫中,夜晚雄蛙會聚集在溪邊石頭上鳴叫;夏日雨後的夜晚,亦常在山區林道或產業道路上遇見牠們。

分布狀況:為台灣特有種,廣泛分布於全島一千五百公尺以下的山區和溪流附近。

    面天樹蛙 學名: Chirixalusidiootocus 形態特徵:小型褐色樹蛙,體長約2至5公分,指趾末端具吸盤;體色隨環境而變,但不會變為綠色,背部有X或H型深褐色紋,四肢外側有白色顆粒,腹部有不規則的深褐色斑紋,胸部左右各有一明顯深褐色斑點。

生態習性: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及平地的灌叢、草叢、水田及池塘邊。

繁殖期以夏季為主,雄蛙常爬在灌叢或五節芒葉面上、或者躲在樹林底層或土堆中鳴叫,以吸引雌蛙。

分布狀況:為台灣特有種,廣泛分布於全島海拔一千五百公尺以下的山區和丘陵。

艾氏樹蛙 學名: Chirixaluseiffingeri 形態特徵:小型褐色樹蛙,體長約3至5公分,前肢內掌突明顯,指趾具有明顯的吸盤;體表隱約帶有綠色,體色變化大,有時甚至整個背面都會變成綠色,皮膚與四肢有許多白色顆粒,腹部無深色斑點。

生態習性:棲息於竹林、闊葉林或是混生林中。

於春、夏兩季繁殖,雄蛙通常在積水的竹筒、樹洞、鐵柱、排水管、石縫鳴叫;雌蛙將卵粒產於壁上,雄蛙會繼續守候在卵粒附近照顧,雌蛙則定期回來產下未受精的卵餵食蝌蚪。

分布狀況:廣泛分布於全島海拔一百至兩千五百公尺的山區和丘陵。

中國樹蟾 學名:Hylachinensis 形態特徵:小型蛙類,體長約2.5至4公分,指趾具有明顯吸盤;吻部鈍圓,自吻端連接眼睛到鼓膜後方,有一明顯的深褐色過眼帶,好似帶了一個黑眼罩;體背光滑為翠綠色,腹面淡黃色;體側背腹交接處有不規則的黑色斑點,以後腿和股部最明顯。

生態習性:為樹棲性,喜歡於低海拔山區,平原的池塘、稻田、菜圃附近的低矮灌叢活動。

繁殖期以春、夏兩季為主,在春夏雨後的夜晚,常可見許多雄蟾在水邊的植物體上大聲鳴叫,以吸引雌蟾的注意,又稱為"雨蛙"和"雨怪"。

分佈狀況:廣泛分佈於全島海拔一千公尺以下的地區,以平地為主。

盤古蟾蜍 學名:Bufobankorensis 形態特徵:大型蛙類,體長可達15公分,體表滿布腺性疣狀突起,頭部後方兩側有明顯突起的耳後腺,會分泌毒液,眼睛周圍沒有黑色的隆起稜脊;不同地區的個體顏色差異頗大,灰褐色、黃褐色、土褐色、紅褐色都有。

生態習性:能適應各種棲地環境,如溪流、水溝、開墾地、森林等;行動較青蛙來得緩慢,主要在秋、冬兩季繁殖,繁殖期時,喜歡在靜水域或是溪流流兩側淺水處活動。

分佈狀況:為台灣特有種,廣泛分佈在全島低海拔地區至三千公尺以上的山區。

阿里山山椒魚 學名:Hynobiusarisanensis 形態特徵:以外型來說,像是一隻全身光滑無鱗的咖啡色或淺褐色蜥蜴,全長約10公分,尾部呈棍棒狀,肋間溝明顯,四肢細小,趾指數多為前四後五,指趾間無蹼,少數個體身上有些許白色細粉狀斑。

生態習性:棲息於中高海拔森林底層或是山溪附近的陰暗潮濕處,日間通常隱匿於石頭或腐木底下;夜間活動,主要以節肢動物為食,冬末春初為繁殖時期。

分布狀況:為台灣特有種,呈不連續的小族群分布,已知分布在阿里山、玉山以南至北大武山兩千公尺以上的山區。

楚南氏山椒魚 學名:Hynobiussonani 形態特徵:外型像是一隻全身光滑無鱗的蜥蜴,體色多變,一般為淡褐色、黃褐色或粉紅褐色,而其上散布著不規則的粗大深褐色花紋,全長可達12公分,尾部呈棍棒狀,肋間溝明顯,四肢細小,趾指數為前四後五,指趾間有蹼。

生態習性:棲息於高海拔森林底層或是山溪附近的陰暗潮濕處,日間通常隱匿於石頭或腐木底下;夜間活動,以鼠婦和土壤中的節肢動物為食,繁殖季約在夏季。

分布狀況:為臺灣特有種,數量少,僅分布於中央山脈海拔兩千公尺以上未受干擾的地區。

資料來源 台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生物多樣性 (95年)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發行、國立臺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製作) 最後更新時間:110-04-08人氣指數:16720   © 農業兒童網kids.coa.gov.tw https://kids.coa.gov.tw/view.php?func=knowledge&subfunc=kids_knowledge&category=A24&id=284111-10-05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