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的其中一个時期,與北宋合稱「兩宋」。

北宋以开封被金人攻入及佔領而结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逃至南京 ... 南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敘述的是公元1127年南遷的趙宋政權,史稱南宋。

關於東晉將領劉裕在公元420年篡晉自立的劉宋政權,參見劉宋。

南宋1127年-1279年 橙色部份為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疆域京城臨安府[註1]國君姓氏趙君主9• 1127年-1162年宋高宗(開國)• 1278年-1279年趙昺[註2](亡國) 常用語中古漢語人口80,600,000人(約1218年)興衰• 1127年6月12日[註3]趙構稱帝• 1141年紹興和議• 1235年宋元戰爭開始• 1279年3月19日[註4]厓山海戰 面積約2,000,000平方公里通幣交子、會子 前身 繼承 北宋 大元 今屬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的其中一個時期,與北宋合稱「兩宋」。

北宋以開封被金人攻入及佔領而結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逃至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宋高宗,改元「建炎」。

因宋朝的五行德運為「火」,改元「建炎」意味著重建王朝的火德。

[1] 因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稱南宋,以別於北宋。

紹興和議後,大部分時間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

南宋與金朝、西遼、大理國、西夏及13世紀初興起的蒙古帝國以至元朝為並存政權,直至1279年亡於元朝,共152年。

由於未能收復中原,南宋的統治範圍被迫限於秦嶺-淮河線以南地區,與金國長期軍事對峙,但是亦刺激了南宋發展經濟、手工業、航運貿易、武器製造及科技。

目次 1歷史 1.1靖康之難 1.2衰亡 2疆域 3政治 4經濟科技 4.1農業 4.2紡織業 4.3造船業 4.4制瓷業 4.5造紙印刷業 4.6紙幣 4.7對外貿易 5文化 6君主列表 7注釋 8參考文獻 9外部連結 10參見 歷史[編輯]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註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傳說時代(三皇五帝) 新石器時代(黃河文明、長江文明) 夏前21世紀–前17世紀 商前17世紀–前11世紀 周前11世紀︱前256 西周前11世紀–前771 東周前770–前256 春秋前770–前476 戰國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7西楚前206–前202 漢前202︱220 西漢前202–8 新9–23 更始政權23–25東漢25–220 三國220–280 魏220–265 蜀漢221–263 吳229–280 晉265–420 西晉265–316 東晉317–420 五胡十六國304–439 南北朝420︱589 宋420–479 北魏386–534 齊479–502 梁502–557後梁555–587 西魏535–557 東魏534–550 陳557–589 北周557–581 北齊550–577 隋581–619 唐618–907武周690–705 五代十國907–979 後梁907–923 遼(契丹)916–1125西遼1124–1218 定難軍881–982西夏1038–1227 後唐923–937 後晉936–947 後漢947–951 後周951–960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金1115–1234 大蒙古國1206–1271元1271–1368北元1368–1635 明1368–1644南明1644–1683 後金1616–1636清1636–1912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至今 中華民國臺灣時期1949至今 相關條目 中國史學史 中國歷史年表 中國朝代 中國首都 中國語言 藝術史 經濟史 教育史 科技史 法制史 新聞史 軍事史 水軍史 中國歷史年表閱論編 靖康之難[編輯] 主條目:靖康之變 金人領袖完顏阿骨打建國號大金。

宋徽宗認為有機可乘,便派使者向金提出「聯金滅遼」。

宋攻燕京,但無功而返。

金攻陷臨潢府,遼亡。

宋付上巨額贖款給金,以換取燕京等地。

然而,在這次軍事合作中,金看穿北宋的疲弱,藉口北宋收容金叛將與遼遺臣,分兵南下,趨汴梁。

欽宗即位,與金人和議,金人解兵北歸。

次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南下,攻陷汴梁(京)(今開封),擄走兩宗北去,史稱「靖康之難」,北宋滅亡。

1127年,金朝從汴京撤軍,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

徽宗唯一免於被俘的兒子康王趙構擁兵在外,張邦昌無力抗衡,以孟太后之名,下詔立其為帝。

靖康二年五月初一(1127年6月12日),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又稱歸德軍,金稱之為歸德府,今河南商丘)正式即位,重建宋朝,是為宋高宗,即年改元建炎。

當時宋朝仍控制河南、關中。

高宗重用主戰派,以李綱為相、宗澤鎮守汴梁,曾多次大敗金兵,令局面稍為穩定。

但是,高宗沒有對抗金朝的決心,罷免了李綱等人,亦屢次拒絕宗澤要他回汴梁主持大局的請求。

不久高宗南逃揚州。

燕人趙恭冒稱高宗弟信王趙榛,聚兵五馬山抗金,尋求高宗支持,高宗亦名為支持實予制約(曾在聽聞其欲入京祭祖後,一反常態地表態要回京),導致其最終失敗。

宗澤亦憂憤而死。

高宗派去接手河北的杜充更令河北義軍全面崩潰。

建炎二年(1128年),金完顏宗弼又繼續大舉南侵,宋高宗南逃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以備日後建都。

1129年,南宋發生廢黜高宗、改立皇子魏國公趙旉為帝的苗劉兵變,旋即被平定。

同年秋,完顏兀朮繼續揮軍南下,高宗乘船出海避難。

翌年春,金軍回師,宋將韓世忠率八千精兵,堵塞五萬金軍在黃天蕩四十八日,史稱黃天蕩之戰[2][3]。

1130年秋,金專注進攻關中,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偽齊),以加強對黃河以南地區之統治[需要較佳來源]。

建炎三年(1129年)至紹興八年(1138年),建康(今南京)曾短暫地是南宋之實際首都。

紹興八年(1138)正月,宋高宗離開建康,定都臨安(今杭州)。

終南宋一朝,建康依然為留都,因建康太鄰近淮河,為免金人南侵迅即攻破,宋高宗定都臨安,故都開封始終視為正統首都。

期間,紹興七年(1137年)發生的淮西宋軍投金的淮西兵變令南宋軍心大挫,也令南宋抗金的姿態轉向保守。

宋高宗為了向金朝求和稱臣,遂任命奸臣秦檜為相,並藉秦檜之手,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抗金名將岳飛、岳雲父子 宋高宗由於害怕軍人戰勝回朝會專橫、難以控制;而且亦擔心欽宗被金人擁立挑戰自己的皇統,所以在1138年任秦檜為相,向金求和。

秦檜削去抗金將領韓世忠兵權,1138年宋金初次議和,南宋向金稱臣,但取回包含開封府的河南、陝西之地,可說是外交一大勝利。

1140年,金朝撕毀協議,金兵分三路南侵,重佔河南、陝西等地,宋軍在許多抗金名將指揮下,取得輝煌戰果。

尤其是岳飛在郾城與金將完顏宗弼會戰,力挫金兵,乘機進兵朱仙鎮,收復了黃河以南一帶,與開封只有四十五里。

後來,高宗先召回北進諸軍,再以十二面金牌下令岳飛班師回朝。

後他察覺岳飛北伐之成效,再下詔命其暫停班師繼續北伐,但為時已晚。

1142年1月,宋高宗以莫須有罪名殺害了岳飛父子,完全收奪諸大將兵權。

宋與金簽訂《紹興和議》,宋高宗以向金朝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取雙方停戰偏安東南半壁江山。

比建國初期相比,穩定後的南宋不再控制河北、河南、山東、關中等地,疆域大幅縮水。

1149年,金海陵王完顏亮發動政變,自立為帝。

經過12年的準備,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5月完顏亮南侵,企圖滅宋。

宰相陳康伯主導抗金大計,危難之際,要求高宗下詔親征建康(今南京)。

10月,宋將李寶率舟師以火攻全殲金水軍於膠西陳家島(或唐島,又稱陳家島海戰)。

11月,宋中書舍人虞允文於採石(建康西三四十公里,今馬鞍山)以建康守軍敗金兵,完顏亮移兵瓜洲(今江蘇揚州),宋軍劉琦、楊存中在鎮江(建康東七八十公里)嚴密防守。

完顏亮渡江失利,11月下旬,為部將所弒。

南宋取勝。

雙方動員的兵力在70至80萬。

朱熹在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到嶽麓書院與張栻論學,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朱張會講」,推動了宋代理學和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 自完顏亮南侵失敗後,南宋北伐的聲音高漲。

宋高宗決定禪位於養子趙昚。

是為孝宗,趙昚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次子秦王趙德芳的六世孫,自此宋朝的帝位經186年後由太宗的子孫轉回到太祖的子孫的手上[4]。

在1164年12月,張浚隆興北伐失敗後,簽訂《隆興和議》(又名《乾道和議》),把原本向金稱臣改為叔姪關係,金為叔,宋為侄,金改詔表為國書,歲貢改為歲幣,減少貢獻,割讓秦州及商州,維持原疆界。

絹貢獻由25萬減至20萬,歲幣減至20萬銀兩[5]。

宋孝宗起用虞允文、周必大等人,朝政較為安定。

宋高宗雖然作為太上皇,但在幕後對宋孝宗施加壓力反對北伐,促成和議,維持與金的和平局面。

1187年,當了二十五年太上皇的宋高宗去世,在守孝三年後,宋孝宗決定讓位給皇子宋光宗趙惇,退位為太上皇。

權臣專權是終南宋一朝的特點,南宋自秦檜後,權臣一直在南宋發揮重要的角色,皇帝通過讓權臣掌握一定的權力,同時籍權臣來控制武將,以掌握軍權。

宋光宗即位後,由於體弱多病,而皇后李氏恃光宗生性懦弱,任何事要取決於她。

光宗更賜李家家廟、追封及授與李家官爵。

加上光宗在李氏的影響下,對孝宗的情況不聞不問,喪禮幾乎無人主持。

於是樞密使趙汝愚借光宗手諭「曆事歲久,念欲退閑」八字,在高宗吳太后的外甥韓侂胄的聯絡下請吳太后出面宣佈光宗退位。

立光宗子嘉王趙擴繼位。

是為宋寧宗,稱為紹熙內禪[6]。

宋寧宗信任韓侂胄,韓侂胄排擠趙汝愚等人專斷朝政,而且又引發慶元黨禁,排擠朱熹等人。

在1206年,韓侂胄北伐,後來被金擊退。

在1208年,簽訂《嘉定和議》。

兩國改為叔侄關係,宋由貢獻歲幣及絹由20萬增至30萬,宋賠償300萬軍費,獻上韓侂胄首級。

金放棄占領的大散關、濠州[7]。

宋寧宗在史彌遠協助下,誅殺韓侂胄,自此宋寧宗起用史彌遠,史彌遠在寧宗駕崩時因知曉皇子濟國公竑(實為養子)對自己不滿,矯詔擁立宋理宗,也因此更加掌握大權,理宗登基後將所有國家事物都交給史彌遠,自己對政務幾乎不過問,史彌遠專政二十六年,南宋政治日漸腐敗。

但史彌遠也支持李全等抗金勢力。

理宗親政後,把政事交給丁大全處理,後來更信任賈似道,種下南宋滅亡的遠因[8]。

1214年七月,金已遭受蒙古打擊,被逼由燕京遷都至開封,宋寧宗接納真德秀奏議,決定從此罷金國歲幣[9]。

1217年四月,為了擴大疆土以彌補被蒙古侵占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納歲幣為名,出兵南侵,南宋則與蒙古協議聯手擊退金軍[10]。

1231年,蒙軍欲借道宋境,繞道攻金後方,宋拒絕,蒙古拖雷強行通過。

蒙軍在1232年三峰山之戰消滅金國主力部隊,金國實際上已無力回天。

十二月,宋理宗看到金滅亡在即,無屏蔽之用,就同意聯合蒙古滅金,雙方協議黃河以南歸宋,以北土地歸蒙古。

1233年,金哀宗逃至蔡州。

南宋再攻下金唐州等地。

九月,哀宗向宋理宗說明「唇亡齒寒」之理,提議聯手抗蒙,宋朝不許,繼續伐金[11]。

1234年正月,金國蔡州被蒙宋聯軍攻陷,金哀宗自縊,金滅亡。

南宋與蒙古接壤,在失去金國作為屏障後,卻面臨比金更強大的蒙古南下威脅[12]。

衰亡[編輯] 主條目:宋元戰爭和厓山海戰 早在紹定四年(1231年),蒙古軍就入侵南宋之川陝四路所轄的漢中地區,以借道攻金。

在端平二年(1235年)開始全面入侵宋,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

蒙軍並不甘心失敗,於次年9月和第三年兩次分三道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

由於宋軍奮勇作戰並擁有優勢水軍,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渡江南下的企圖。

而後,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珙、余玠、趙葵、杜杲、曹友聞、張鈺、向士璧、曹世雄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繞道吐蕃(1240年)、大理(1252年)而行[13]。

1239年宋軍從蒙古手上收復襄陽等地。

淳祐五年(1245年),蒙古軍越過淮河南侵宋境。

1259年大蒙古國,時已滅基輔羅斯,圖中可見南宋仍控制中國南方。

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攻戰合州,7月在釣魚城之戰受宋軍流矢所傷,因而死於軍中。

其弟忽必烈正於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消息後,立即撤軍以便奪取大汗之位,南宋賈似道派人與忽必烈議和,以保太平。

賈似道回京後,無恥地隱瞞自己與蒙古割地議和一事,在其姐賈貴妃協助下,使理宗罷免宰相丁大全,任命賈似道執政。

賈似道討好邊境守將,隱瞞割地議和一事,更擁立皇姪建安郡王繼位,是為度宗,賈似道權勢更盛。

景定元年(1260年),忽必烈返回北方自立為汗之後,派遣使者郝經赴南宋與賈似道繼續談和,但是被賈扣押在真州(今江蘇儀徵)。

咸淳三年(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重鎮襄陽,是為襄樊之戰。

宋軍利用漢水將資源源源不絕送入城內,才能堅守城池。

守將呂文德及呂文煥堅守城池六年,賈似道派了范文虎及李庭芝援助,但兩者之間不和。

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大元帝國。

咸淳八年(1272年),張順、張貴兩兄弟的義兵曾血戰元軍。

咸淳九年(1273年),樊城失守,襄陽城破,宋軍繼續巷戰,呂文煥最終投降,六年的襄陽保衛戰結束。

度宗在蒙古大軍南侵的情況下,得病駕崩。

元軍南侵過程中,宋人拼死抵抗,池州趙卯發,饒州唐震、江萬里相繼殉國,太皇太后謝氏遂下哀痛之詔,號召天下勤王,張世傑、文天祥、李芾率兵入援。

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南宋皇帝恭帝,南宋大勢已去。

但是,南宋殘餘勢力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捨,不斷逃亡至南方,端宗落水得病逝世,陸秀夫在吳川碙州(即今廣東省湛江市硇洲島))另立幼主,逃至新會至南海一帶。

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走投無路的南宋殘餘勢力終於在祥興二年二月初六日(1279年3月19日)的厓山海戰失敗而宋軍全軍覆沒,陸秀夫徹底絕望,在安撫幼主之後,將國璽綁在幼主身上,背著他跳海自盡。

而張世傑在厓山戰敗後本欲突圍,卻得知陸秀夫已背負幼主跳海自盡,自己也無力回天,最後因颶風翻船而溺死。

自此南宋在中國南方153年的偏安統治結束,而趙宋宗室在中國320年的統治亦終結。

疆域[編輯] 主條目:宋朝行政區劃 南宋疆域比北宋時更加縮小,主要是北面疆土被金朝奪去,形成宋金南北對峙,是中國第二個南北朝時期。

[14]1139年(紹興九年)宋金第一次和議,雙方確定以改道後的黃河為界,後來金人毀約,出兵取河南、陝西。

1141年,宋金議定以淮河為界。

第二年又將西部界線調整至大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及今秦嶺以南。

以後雖有局部變動,基本穩定在秦嶺淮河線。

[15]在紅襖軍起義後,海州被南宋收復,並持續到南宋滅亡。

南部和西南邊界無甚變化。

政治[編輯] 南宋繼承了北宋「強幹弱枝」政策,加強中央集權,在中央地方權力、官僚機構、司法、軍權等方面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系列措施,以維護國家內部統一、社會穩定和發展經濟。

用人制度方面,南宋繼承了北宋「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之時代。

南宋時,取士更是不受出身門第限制,只要不是重刑罪犯,即使是工商、雜類、僧道、農民,甚至是殺豬宰牛的屠戶,都可以應試授官,南宋的科舉登第者多數為平民。

[16] 王國平認為兩宋時期是封建社會思想文化環境最為寬鬆的時期,客觀上對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7]。

經濟科技[編輯] 宋金對峙時期,南方經濟明顯超過了北方。

主要原因是: 南宋初期,金軍雖然多次南攻,但金軍少有渡過長江,南方所受戰爭侵擾較少; 大量北方宋人不願在金國統治下生活,移居到南方,使南方人口大為增加。

宋朝確立了「農商並重」國策,採取了惠商、恤商政策措施,使社會各階層紛紛從事商業經營,商品經濟呈現出劃時代的發展變化,宋代商業已被視同農業,均為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士、農、工、商皆百姓之本業」成為社會共識,使宋朝商人的社會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17]。

宋朝期間,中國科技得到了空前發展。

在南宋時期,大量數學以及科學教材開始廣泛推出。

南宋人可以利用水力水車來製作一個有三層樓高之計時器(水運儀象台);首次測量降雨量、降雪量.在北宋時期開始,且在南宋時期興盛的浮橋(橋下是可以浮在水上的東西,多為充氣品,必要時可為高大船隻讓路,由徽宗發明);且拱橋技術出現等。

韓信點兵等數學問題也得到了完整的解釋;圓周率的精細度被提高,李約瑟把宋代稱為「偉大的代數學家的時代」,認為「中國的代數學在宋代達到最高峰」[17]。

沈括著書夢溪筆談,首次進行諧振現象的實驗,領先西方數個世紀。

南宋手工業,包括紡織業、造船業、制瓷業、造紙業、印刷業和火器製造業都有較大的發展。

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發明,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宋代的不少科技發明不僅在中國科技史及世界科技史上也號稱第一。

火藥和火藥武器的大規模使用和推廣始自南宋。

近代的槍炮就是在南宋出現的原始的管形火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南宋還廣泛使用威力巨大的火炮作戰,反映了南宋火器製造技術的巨大進步[17]。

農業[編輯] 南宋農業發展顯著,主要包括興建農田水利、大量開墾圩田、推廣農作物優良品種、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等方面。

水稻種植更加普遍,而棉花種植也從北宋時局限在福建、兩廣一帶擴大到長江淮河流域。

南宋時期,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比唐代提高了兩三倍,有學者甚至將宋代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的大幅提高稱為「農業革命」。

「蘇湖熟,天下足」這句諺語就出現在南宋[17]。

紡織業[編輯] 隨著棉花種植的推廣,到南宋末年,江南一帶較為普遍地紡織棉布了。

根據南宋詩人艾可叔的《木棉詩》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紡車、彈弓、織機等工具。

南宋的紡織業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紡織業規模和技術都大大超過了同時代的女真金國[17]。

造船業[編輯] 南宋地處江南,交通運輸多用船隻,因而造船業較為發達。

明州、泉州、廣州等地都是當時的造船中心,能製造大型海船,造船業得到空前發展,如漕船、商船、遊船等數量龐大,打造奇巧兼富有創造性;海船所採用的多根桅杆,為前代所無;戰船種類眾多,在抗金和抗蒙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 用[17]。

制瓷業[編輯] 許多官窯隨著一起遷到南方。

如著名的修內司官窯設於臨安鳳凰山下。

景德鎮已經發展為全國著名的制瓷業中心,產品銷售各地,所燒瓷器極其精美,有「饒玉」之稱。

造紙印刷業[編輯] 參見:活字印刷術 南宋時期由於文化事業發展,印刷業和造紙業都很興盛。

當時官府、民間都從事書籍印刷。

臨安、福建和四川是印刷業中心。

臨安國子監所出版之圖書,稱「監本」,印刷技術高。

四川和福建亦有不少書坊。

造紙方面,在紙的品種、質和量都有顯著進步,成都、臨安、徽州、池州、平江、建陽等地都是產紙之地。

紙幣[編輯] 南宋時期,紙幣大量流通,逐漸代替銅錢成為主要交換手段。

南宋的紙幣分為「交子」和「會子」。

交子主要在四川地區使用,會子則分為「東南會子」、「兩淮會子」和「湖北會子」三種。

不過,南宋後期因為大量發行紙幣,造成貨幣貶值,物價飛漲。

對外貿易[編輯] 南宋海外貿易繁榮表現在對外貿易港口眾多。

廣州、泉州、臨安、明州(浙江寧波)等大型海港相繼興起,與外洋通商的港口近20個。

北起淮南/東海,中經杭州灣和福、漳、泉金三角,南到廣州灣和瓊州海峽的南宋萬餘裏海岸線上興起了一大批港口城鎮,這種盛況不僅唐代未見,就是明清亦未能再現。

與南宋有外貿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在60個以上,南宋的出口商品附加值高,不但外貿範圍擴大、出口商品數量增加,而且進口商品以原材料與初級製品為主,而出口商品則以手工業製成品為主,附加值高[17]。

與金 宋金兩國在淮河設置稱作「榷場」的貿易市場。

除了榷場,民間私下交易也較多。

與西夏 由於絲綢之路受西夏所阻隔,西夏在南宋立國時取得了河湟地區(今青海東部),陸上貿易停止。

與南洋 參見:泉州市舶司 所有貿易幾乎是經由海上絲綢之路。

由於歲幣支出龐大,南宋皇朝內部稅收繁重。

經濟幾乎一面倒在與西方貿易之上,阿拉伯商人往來日漸增多,促成海上貿易之繁華。

與高麗 宋朝成立後不久在各地設置市舶司,與高麗、發展貿易。

與日本 主條目:宋日貿易 宋朝成立後不久在各地設置市舶司,與日本發展貿易。

日本則在大宰府監督下進行貿易,建有鴻臚館(接待、交易的機關)。

但中日間並無正式的外交貿易,僅限於私人貿易,宋商多行至博多與越前敦賀作交易。

文化[編輯] 辛棄疾的愛國詩詞流傳較廣。

宋理宗時代,朱熹道學(又稱程朱理學)得以興盛。

此時期藝術風格不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主要承襲古老的傳統。

山水畫仍是此時期重要的繪畫類別,山水畫家有馬遠、夏圭,他們所描繪的是地方山水,飄渺柔和的景致,與北宋山水畫家所畫的險峻山水景致形成對比。

此派畫風出自宋高宗的畫院,一般稱「馬夏」,與此時期禪僧生動自然的草草逸筆亦形成強烈對比。

[18] 近代的中國文化,其實皆脫胎於兩宋文化。

著名史學家鄧廣銘指出:「宋代文化發展所能達到的高度,在從十世紀後半期到十三世紀中葉這一歷史時期內,是居於全世界的領先地位的。

」[17] 君主列表[編輯] 更詳盡的列表見宋朝君主列表#南宋 宋朝·南宋君主與年號 [閱論編] 肖像 廟號 諡號 名諱 在世時間 在位時間 年號 年號使用時間 陵寢 高宗 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 1107年-1187年 1127年-1162年 建炎紹興 永思陵 - - 元懿太子 趙旉 1127年-1130年 1129年 明受 - 孝宗 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 趙眘(本名伯琮,入宮賜名瑗,過繼高宗賜名瑋,立太子更名眘) 1127年-1194年 1162年-1189年 隆興乾道淳熙 1189年-1194年 永阜陵 光宗 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趙惇 1147年-1200年 1189年-1194年 紹熙 1189年-1194年 永崇陵 寧宗 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趙擴 1168年-1224年 1194年-1224年 慶元嘉泰開禧嘉定 永茂陵 理宗 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 趙昀(本名與莒,過繼沂王更名貴誠,過繼寧宗更名昀) 1205年-1264年 1224年-1264年 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祐寶祐開慶景定 永穆陵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趙禥(本名孟啟,後賜名孜,過繼理宗立太子賜名禥) 1240年-1274年 1264年-1274年 咸淳 1264年-1274年 永紹陵 - 孝恭懿聖皇帝 趙㬎(元世祖忽必烈降封瀛國公) 1271年-1323年 1274年-1276年 德祐 1274年-1276年 - 端宗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趙昰 1268年-1278年 1276年-1278年 景炎 1276年-1278年 永福陵 - - 趙昺 1271年-1279年 1278年-1279年 祥興 1278年-1279年 少帝陵 注釋[編輯] ^今浙江省杭州市。

1127年6月12日,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稱帝建立南宋。

1129年農曆二月金國再次南襲,宋高宗從揚州經過鎮江逃到杭州。

是年農曆九月,金國渡江南侵,宋高宗南逃,農曆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隨後又逃到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並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跟隨二十餘只船在台州、溫州沿岸一帶的東海海上漂泊四個多月,是為「海上朝廷」。

期間在章安(今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章安街道)停泊十七日。

直到建炎四年年夏季金兵撤離江南後,他才又經過越州回到臨安。

臨安取臨時偏安之意,定作朝廷「行在」,充當臨時首都,而始終視汴京為正統首都。

^繁:「趙昺」,簡:「赵昺」,拼音:ZhàoBǐng,注音:ㄓㄠˋㄅㄧㄥˇ,音同「照丙」。

^宋建炎元年五月初一日。

^宋祥興二年二月初六日。

一說3月20日,二月初七日。

參考文獻[編輯] ^Chen,YuanJulian.陳元-臺北故宮藏宋元明帝王畫像與其隱喻的王朝正統性,Zhongguowenhua中國文化[ChineseCulture]44(2016):137-53.[2018-05-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0)(英語).  ^《s:金史》記載黃天盪一戰宋軍全軍覆沒,「世忠僅能自免。

」 ^《s:宋史》記載黃天盪「世忠敗績。

」 ^宋孝宗是如何靠十個女人登上皇位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浪網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社有限公司,ISBN9772095518135。

^《中國通史·第七卷·中古時代·五代遼宋夏金時期》 ^《圖說中國歷代君主帝王217——南宋宋理宗趙昀》 ^嘉定時的政治概況宋與蒙古聯合滅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文化經典書庫 ^s:宋史紀事本末/卷86 ^南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嘻嘻網 ^s:宋史紀事本末/卷91 ^伊歐,《馳騁疆場名震詞壇的辛棄疾》,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ISBN:9787206078774 ^《圖說中國歷代君主帝王212——偏安一隅的南宋》 ^有把遼朝(北朝)和北宋(南朝)對峙時期也稱為南北朝時期,但和遼不同的是,北宋仍領有大部分中原土地。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2017-12-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8).  ^還原一個真實的南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人民網 ^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8王國平《以杭州為例還原一個真實的南宋》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南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於2011年4月1日查閱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宋史 《宋史》全文:(簡體) 宋史演義 南宋是蒙古征服史中最強勁的對手 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 參見[編輯] 中國主題 歷史主題 宋朝 宋朝皇室 北宋 南宋大事年表 漢地 紹興和議 宋皇臺 中國朝代:中國南方地區政權 前朝:宋朝·北宋 宋朝·南宋繼承自北宋(靖康之恥→建炎南渡)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 後朝:大元蒙古平滅各國,攻占整個西域,統一漢地 閱論編宋朝歷史北宋陳橋兵變 ·杯酒釋兵權 ·李筠之亂 ·李重進之亂 ·強幹弱枝 ·重文輕武 ·建隆之治 ·交趾獨立 ·北宋統一戰爭(荊湖之戰 ·宋滅後蜀之戰 ·宋滅南漢之戰 ·宋滅南唐之戰 ·宋滅北漢之戰) ·禁軍 ·更戍法與養兵彌亂 ·燭影斧聲與金匱之盟 ·宋遼戰爭 ·高梁河之戰 ·白藤江之戰 ·雍熙北伐 ·禁榷 ·王小波、李順起義 ·咸平之治 ·澶淵之盟 ·割夏靈六州 ·北宋帽妖案 ·東封西祀 ·劉太后臨朝 ·慶曆增幣 ·區希范起義 ·儂智高起事 ·宋夏戰爭 ·六穀部抗夏 ·五鬼用事 ·仁宗盛治 ·慶曆新政 ·坤寧宮事變 ·濮議 ·活字印刷術 ·宋詞 ·交子 ·三易回河 ·熙河開邊 ·熙寧變法 ·宋越熙寧戰爭 ·元豐改制 ·新舊黨爭 ·元祐更化 ·紹聖紹述 ·收取青唐 ·汴梁 ·六賊當政 ·宋江起義 ·方臘起義 ·海上之盟 ·宣和伐遼 ·平州之變 ·靖康之恥(徽宗內禪 ·宣和和議 ·靖康之變被擄女子 ·洗衣院)南宋建炎南渡 ·黃汪壞政 ·維揚之變 ·苗劉兵變 ·宋金戰爭(郾城之戰 ·宋金川陝爭奪戰 ·黃河奪淮 ·岳飛第一次北伐 ·順昌大捷 ·紹興和議 ·冤殺岳飛) ·岳飛剿滅楊么 ·采石之戰 ·隆興北伐 ·隆興和議 ·乾淳之治 ·程朱理學 ·永嘉學派 ·韓侂胄專權(紹熙內禪 ·慶元黨禁 ·開禧北伐 ·嘉定和議) ·史彌遠專權(四木三凶)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端平更化 ·端平入洛 ·泉州市舶司 ·宋元戰爭(公田法 ·四川抗蒙山城 ·襄樊之戰 ·回回炮 ·文天祥勤王 ·厓山海戰)專門史歷史·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文化·科技·君主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遼金夏→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閱論編中國歷代重建與殘存政權 西周→東周 西漢→東漢→蜀漢 西晉→東晉 前燕→西燕/後燕 南梁→西梁 唐→後唐 後漢→北漢 遼→北遼/西北遼/西遼 北宋→南宋 元→北元 明→南明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 註:僅收錄政權被篡奪、推翻或丟失主要領土後,由宗室(或前政權領袖)為延續國祚重建的同國號政權。

不含附會已滅亡政權而建立的同國號新政權,或一政權尚存時分裂出的同國號政權。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南宋&oldid=70529808」 分類:​宋朝南宋中國歷史政權歷史上的殘存國家隱藏分類:​含有明確引用中文的條目含有中文的條目含有非中文內容的條目CS1英語來源(en)需要查證來源的所有頁面自2019年4月需要查證來源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Suomi贛語日本語한국어吴语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