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開封的變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開封歷史悠久,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

悠久的歷史給開封留下了許多的歷史古蹟和文化遺存,為全國首批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Home>Article>古都開封的變遷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No.17Spring2006 古都開封的變遷 中國七大古都,歷史,河南,開封 沙旭升 Share! 開封歷史悠久,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

悠久的歷史給開封留下了許多的歷史古蹟和文化遺存,為全國首批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封一帶的農業生產和手工業就相當發達。

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先後有七個封建王朝在開封建都。

特別是北宋時期,開封成為十一世紀前後世界上著名的國際大都市。

經濟、文化高度發達,城市商業空前繁榮,在中國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北宋以來,由於戰亂兵燹,黃河多次泛濫,開封由國都變成地方性的行政中心。

經過近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這座古老的都城舊貌變新顏,煥發出蓬勃生機,成為中外知名度較高的歷史文化名城。

「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

開封最早建都始于戰國時期。

戰國初期,七國並立,列國變法,魏國先行。

戰國初期,魏國拜李悝為相,最早實行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李悝死後,魏惠王在政治、軍事上採取退讓政策,為避強秦,於西元前364年將國都從山西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往大梁(今開封),並修築了大梁城。

魏惠王遷都大梁之後,先後開挖了大溝和鴻溝,使濟、濮、淮、睢、穎、渦、汝、泗等諸條河道互為貫通,不僅為大梁城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而且為黃河、淮水、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時的大梁在今開封城西北部。

北城牆和西城牆分別在今開封北城牆和西城牆之外,城東西長約10華里,有城門12座,手工業發達,商業繁榮,人口達30萬。

西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大將王賁攻魏。

王賁從黃河經鴻溝引水灌大梁,魏王向秦國投降,大梁城變成一片廢墟。

秦統一中國後,大梁城由於遭受戰爭破壞太大,城市地位一落千丈,降為秦碭郡所屬的浚儀縣。

漢文帝前元十二年(西元前168年),漢文帝劉恒封皇子劉武為梁孝王,設王國都城于大梁。

梁孝王建都後,大梁城經過修建,逐漸有所恢復。

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西元534年),東魏在開封設置梁州,開封由縣治上升為州城。

北周滅北齊後,又改梁州為汴州。

隋朝初年,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

大運河從淮河到黃河一段,就是歷史上的汴河。

當時汴州緊臨汴河,扼其咽喉,又靠近京畿地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大運河開通後兩岸城市日益繁榮,汴州「自是天下利於轉輸」,「漕運商旅往來不絕」,經濟發展十分迅速,成為一個商賈雲集,百貨彙聚的商業城市。

修復後的開封府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鑒於戰亂中漕運中斷,京都受困的教訓,于德宗建中二年(西元781年),移宣武軍節度使治所于汴州。

同年,宣武軍節度使李勉重築汴州城。

從此,汴州又成為中原一帶的軍事重鎮,保持著繁榮和富庶。

天寶三年(西元744年),著名詩人李白、杜甫和高適相攜遊汴州,登臨吹台,抒懷賦詩,談古論今,成為詩壇佳話。

西元907年,駐在汴州的宣武軍節度使朱溫,篡奪了唐朝政權,建立後梁王朝,都汴州,稱東都,於是開封成為全國的首都。

此後,五代的後晉、後漢、後周也相繼在開封建都。

西元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推翻後周政權,定都開封(東京),建立了北宋王朝。

從西元960年開始,到1127年為止,東京作為北宋的首都,人口高達150萬,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而且又是亞非各國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成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際大都市。

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真實的反映了北宋開封「人煙浩鬧」,「富麗天下無」的繁盛景象。

北宋王朝建都東京後,先後對東京城進行了擴建。

當時東京有城三重,即外城,裏城和皇城。

外城又稱新城和羅城,城宋初為48里223步,宋神宗時又擴建至50里165步。

外城是東京的商業區和居民區,商業活動十分繁盛。

裏城,又稱舊城,座落在外城正中央,周圍20里155步,為東京的商業中心。

最大的集市貿易中心相國寺,金銀彩帛的交易中心界身巷,及許多民間娛樂場所都集中在這裏。

皇城又稱宮城,周長5里,城內殿宇樓閣,鱗次櫛比,巍峨壯麗。

城外還有商業區和居民區,城市規模並不遜于唐代長安城。

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兵攻下開封。

次年,金兵放火燒毀北宋皇宮,大肆搜掠京城內的官私財物,將徽欽二帝、皇親宗室及眾多金銀財寶擄往北方。

至此,繁盛的一個多世紀的開封遭到最為慘重的破壞,由此衰落下來。

西元1127年,改東京為汴京,並積極整修北宋故宮。

正隆六年(西元1161年),完顏亮將首都遷往開封。

不久完顏亮被部下殺死,金都復遷回燕京。

貞佑二年(西元1214年),金為避蒙古進攻,再次遷都開封,除了整修內外城和皇城宮殿外,並在外城增築了40里的子城。

元滅金後,蒙古人佔據開封,先在開封設南京路。

蒙哥元年(西元1251年),忽必烈經營漢地,置經理司于開封,分兵屯田。

至元二十五年(西元1288年),廢開封府,改南京路為汴梁路,置總管府,設達魯花赤、總管,領十七縣,兼管鄭、許、陳、鈞、睢五州。

至元二十八年,再置河南江北行中書省于汴梁路,轄十二路七府一州。

開封成為元朝一個地方性的政治中心城市。

元代開封儘管降為一個地方性的行政中心,但它畢竟是五代、宋、金經營了200多年的國都。

尤其是在蒙古人佔領中原後,對絲和絲織品的剝削很重,因而繼宋代之後,開封的絲織品仍很發達。

13世紀末期,足跡廣闊、多聞博見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開封。

後來在他的遊記中記載在開封的見聞時說:「極其繁華富厚。

……人民以經商和手藝為生。

出產絲甚多。

製造各種金銀布。

各種穀類和所有養生必需品皆甚富裕。

說起來,真是一個富極的省份。

」 至正十八年(西元1358年),紅巾軍首領劉福通率軍攻克開封,迎小明王韓林兒入駐,以開封作為紅巾軍政權宋國的首都。

次年,紅巾軍受元軍攻擊而退出。

開封仍屬元治,直至明朝建立。

洪武元年(西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江蘇南京)即位稱帝。

同年五月改汴梁路為開封府,在河南設中書分省,省會仍設開封,稱開封為北京。

洪武元年,朱元璋下令大興土木,在宋代東京裏城的基礎上修築開封城。

修繕後的開封城,周長20里190步,高3.5丈,寬2.1丈,用青磚砌成,遠比宋代土築城牆堅固,雄偉壯觀。

當時在全國也是略遜于南京、北京、西安的為數不多之大城。

開封自稱為北京之後,成為明王朝的兩京之一,前後做了10年陪都。

洪武九年,朱元璋在開封設河南布政司。

洪武十一年,又封第五子朱橚為周王,建藩開封。

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年)朱橚至開封就藩。

開封成為明王朝封建王族控制的政治、經濟中心,號稱「八省通衢」,人口多達三十七萬,是明代全國三十多個大工商都市之一。

明崇禎十五年(西元1642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第三次攻打開封。

百萬農民軍圍城6個月,官軍負隅頑抗,垂死掙扎。

9月15日夜間,守城明軍乘陰雨連綿,秋水大漲之機,偷偷在開封城西北朱家寨和馬家口兩處扒開黃河大堤(一說農民軍掘黃河堤灌城),兩股洪水直奔開封,一夜之間,城內一片汪洋。

這次水淹開封,城內百姓十有八九葬身大水。

大水過後,開封城內三十七萬多人,倖免者僅三萬餘人。

整個開封城遭受了毀滅性的大破壞。

明末開封遭大水之後,開封城變成了一片廢墟。

清代王雲的《漫遊紀略》中記述清初開封水退後的情況時說,城內到處「黃沙白草,一望丘墟」。

康熙元年(西元1662年),河南巡撫張自德倡修開封城,把移設在外州縣的省府級官署遷回開封。

康熙二十七年(西元1688年),又增修城樓,各個城樓按照明朝的式樣重新修築起來。

至乾隆年間,開封的工商業又逐漸恢復興盛。

清道光二十一年(西元1841年)六月,黃河在開封城北張灣決口,開封再次被淹。

進入近代以後,中原民族工業首先在開封興起。

光緒二十三年(西元1897年),河南第一家近代企業開封電報局建成。

隨後河南第一家官辦企業河南機器局在開封創辦。

以後隨著民族工業的發展,開封一直是河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1949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在開封成立,到1954年,開封一直是河南省會駐地。

1954年10月省會遷往鄭州,開封成為省轄市。

至今開封已形成了以機械、紡織、食品、化工、醫藥五大主柱為主的工業體系。

開封的戲曲、書畫、菊花花會和飲食文化源遠流長。

開封是豫劇的發祥地和中國著名的書畫之鄉,歷史上曾產生過「蘇、黃、米、蔡」四大書法派系。

如今,秉承傳統,不斷創新,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開封龍亭 從北宋流傳至今的飲食文化,久傳不衰。

有「中華一絕」之稱的「第一樓小籠包子」、「馬豫興桶子雞」等風味名吃,吸引著大批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及品嘗。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梁園總是村。

」開封城中地下疊壓有「城摞城、城疊城」的奇特景觀。

開封城下一挖就是古蹟。

已建成開放的歷史古蹟:龍亭、鐵塔、相國寺、禹王台、繁塔、延慶觀、陝山甘會館、清明上河園、開封府、天波楊府、朱仙鎮岳飛廟、翰園碑林、鼓樓夜市等,是中原旅遊區中旅遊資源景區開發最多,最為集中的城市。

2015-08-08 kg_admin Share! 網上文字版 No.78Summer2021No.77Spring2021No.76Winter2020No.75Fall2020No.74Summer2020No.73Spring2020No.72Winter2019No.71Fall2019No.70Summer2019No.69Spring2019No.68Winter2018No.67Fall2018No.66Summer2018No.65Spring2018No.64Winter2017No.63Fall2017No.62Summer2017No.61Spring2017No.60Winter2016No.59Fall2016No.58Summer2016No.57Spring2016No.56Winter2015No.55Fall2015No.54Summer2015No.53Spring2015No.52Winter2014No.51Fall2014No.50Summer2014No.49Spring2014No.48Winter2013No.47Fall2013No.46Summer2013No.45Spring2013No.44Winter2012No.43Fall2012No.42Summer2012No.41Spring2012No.40Winter2011No.39Fall2011No.38Summer2011No.37Spring2011No.36Winter2010No.35Fall2010No.34Summer2010No.33Spring2010No.32Winter2009No.31Fall2009No.30Summer2009No.29Spring2009No.28Winter2008No.27Fall2008No.26Summer2008No.25Spring2008No.24Winter2007No.23Fall2007No.22Summer2007No.21Spring2007No.20Winter2006No.19Fall2006No.18Summer2006No.17Spring2006No.16Winter2005No.15Fall2005No.14Summer2005No.13Spring2005No.12Winter2004No.11Fall2004No.10Summer2004No.09Spring2004No.08Winter2003No.07Fall2003No.06Summer2003No.05Spring2003No.04Winter2002No.03Fall2002No.02Summer2002No.01Spring200220212020201920182017201620152014201320122011201020092008200720062005200420032002 2009-2014石氏基金會TheDynamicFoundation.All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